美国贸易保护犯众怒,连盟友也不忍了
美国政府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持续引发国际社会反对。据美国政治网站Politico10月27日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朔尔茨26日在巴黎举行会谈,尽管双方在能源和防务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一致认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存在扭曲市场的措施,目的是说服企业将生产转移到美国。法德威胁要对美国进行贸易报复。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不得人心,连盟友也忍不了了。 高额补贴引不满 美国总统拜登于今年8月将《通胀削减法案》签署为法律,其内容包括未来10年投入约4300亿美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以及强化医疗保障,部分条款涉及美国政府为本土电动车产业提供高额补贴,引发欧盟不满,认为这对欧洲汽车制造商构成歧视。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引发法德官员的强烈反对。据美联社10月20日报道,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表示,要努力让欧洲对美国《通胀降低法案》做出适当反应,这一法案可能会危及欧洲处于发展中的领域。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说,由于美国的高额补贴,会吸引企业从欧洲迁往美国。 据Politico报道,此次巴黎会谈期间,尽管法德在一些关键政治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双方都同意,“如果华盛顿继续推进《通胀削减法案》,欧盟不能坐视不管”。马克龙曾在接受法国电视频道France 2时明确反对,“我们需要像美国人一样出台‘购买欧洲货法案’,为欧洲制造商保留补贴”。朔尔茨称,“如果华盛顿拒绝柏林和巴黎的要求,欧盟将对美国推出类似的反制措施。”Politico报道分析,巴黎会谈释放的信号是,如果美国不削减补贴规模,那么欧洲将不得不反击,通过制定类似激励计划避免不公平竞争和投资损失。此举可能导致新一轮跨大西洋贸易战。 欧洲工业受冲击 法德如此强烈反对不无原因,受欧洲能源价格上升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影响,一些欧洲公司正在被“吸”到美国,对欧洲经济形成不利冲击。德国宝马汽车公司10月19日宣布,将投资17亿美元在美国生产电动车,包括在南卡罗来纳州新建一家车用电池组装厂。据Politico报道,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公司10月26日宣布计划减少其在德国的工作岗位和商业活动。巴斯夫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丁·布鲁德米勒提到,欧洲居高不下的天然气价格以及更为严格的监管是促成这一计划的重要因素。 乌克兰危机升级后,欧盟同美国一道对俄罗斯施加严厉制裁,试图打击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却导致欧洲能源供应紧张、价格飞涨。美国《华尔街日报》9月21日报道,美国经济成为欧洲能源危机的最大受益者。在美国较稳定的能源价格和政府支持吸引下,欧洲企业正把生产转移到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警告,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和供应链持续阻滞正威胁欧洲,可能导致欧洲开始“去工业化”。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又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出台一系列刺激制造业和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措施补贴,一再冲击欧洲工业。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通胀削减法案》中的政策不公平地歧视在美国以外生产的电动汽车,相当于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路透社刊文称,欧盟反垄断机构负责人玛格丽特·维斯塔格10月26日表示,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和飙升的能源价格对欧洲的一些企业构成了风险,“这将使欧洲的部分工业基础陷入危机”。 贸易秩序遭破坏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坑的可不止欧洲盟友,日韩也深受其害。 德国《商报》网站10月14日的评论文章认为,随着最近的《通胀削减法案》通过,拜登正在激怒其盟友日本和韩国。在日本通过外交官无声地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时,韩国政府已经出离愤怒。《金融时报》刊文分析称,韩国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感到愤怒,因为这一法案将在韩国生产的电动汽车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据彭博社报道,韩国已经表示,韩国将有利于美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和电池的规则视为“背叛”,并将“积极”考虑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 事实一再表明,美国是全球贸易体系的最大破坏者,长期奉行贸易保护主义。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根据美国《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铝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引发全球贸易争端。今年3月4日,拜登政府宣布将联邦政府采购的“美国货”中美国制造零部件的比重提高至75%,这是70年来“买美国货”政策的最大变化。拜登政府近来出台的“芯片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招致广泛反对说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只会扰乱国际贸易秩序,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最终损人不利己。
美国半导体战略将加剧全球割裂式竞争
被称为美国史上最大规模产业政策的《芯片与科学法案》(以下简称《芯片法案》)正式出台。该法案旨在提振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力,通过为半导体产业提供巨额联邦补贴,增强美国的工业、技术和军事优势,以“抗衡”来自中国的竞争。其中的“中国护栏”条款对中国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具有严重危害性,势必引发新的全球割裂式竞争。 近年来,美国日益强化中国的“系统性竞争对手”定位,“以链制华”是其重要手段。美国政策的着力点更加趋向于加强科技创新保护,目标是通过“控链”“转链”“阻链”“强链”等手段,长期确保美国新兴技术领导地位。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密集出台了包括《2021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在内的一系列遏华制华法案,意图将“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调整为“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以“美国制造”替代“中国制造”。 为了维护科技霸权,美国尤其重视半导体领域的对华遏制,《芯片法案》就是其工具之一。一方面,美国通过产业补贴、出口管制清单、实体制裁、外资安全审查、“中国护栏”条款等手段,对半导体领域的关键技术、关键资源、关键投资进行限制。《芯片法案》不仅涉及2800亿美元大规模投资、520亿美元巨额补贴,还禁止获得联邦资金的公司在中国大幅增产先进制程芯片,期限为10年,违反禁令或未能修正违规状况的公司或将需要全额退还联邦补助款。 另一方面,美国还借助盟友力量,力图构建包括美日韩台“Chip 4”芯片联盟和印太经济框架(IPEF)在内的全球半导体“排华联盟”。目前,该“联盟”囊括了芯片制造商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英飞凌和设备厂商尼康、阿斯麦尔、东京电子,以及芯片IP巨头ARM等,几乎覆盖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美国还欲说服更多国家和地区对半导体相关物项的对华销售施加严格的出口管制,促使供应链转移,并采取芯片断供等手段限制中国。 半导体产业涉及众多专业领域,包括芯片设备、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晶圆制造、半导体封装测试等领域。半导体作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行业发展与研发投入、资本投入密切相关,而美国在这两项上均领先于中国。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和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共同发布的报告,2020年,芯片设计方面,中国在全球电子设计自动化和知识产权(EDA/IP)领域占比仅为3%,逻辑芯片与存储器芯片领域不足1%;晶圆制造方面,中国占比为16%,但基本属于中低端产品,与同期国际水平还存在2-3代的代差。当前,中国晶圆制造能力虽已可以实现14纳米和28纳米的量产,但主要集中在28纳米以上制程,且产能相对不足。 为了全面封堵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的跃升,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推出量身定制的“中国护栏”条款,它意味着包括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以及环球晶圆等公司在内的半导体企业未来10年对华半导体投资将受到阻碍。不过,虽然此举将延滞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但那些享受美国产业补贴的企业也可能失去参与半导体市场成长的机会,这对全球芯片企业而言无疑也是巨大打击。 归根结底,半导体竞争是体系的竞争。由于技术精密、纵深宽泛且高度复杂,半导体技术发展有赖于全球产业链,这也决定了全球半导体之争不仅仅取决于产业链环节的高低,更取决于产业链的完整性。中国在半导体行业的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需求与产能,一旦发展成熟则能迅速实现技术规模化。当前,中国已连续数年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2021年中国半导体销售额达1925亿美元,全球占比达34.6%。 特别是近年来,在遭受美国围困打压之后,中国芯片行业反而比全球其他地区增速都快。过去10多年间,中国半导体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在研发、设计、制造、终端、晶圆等方面均有布局,且保持了高速增长。2021年中国芯片相关企业的总销售额增长18%,达到创纪录的超万亿人民币规模。 与此同时,中国正走出一条与他国不同的芯片发展之路。目前,中国新能源车、光伏发电和工业领域对半导体材料的需求强劲。以SiC、GaN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应用落地,技术逐步成熟,产能持续扩张,成本快速下降,在手机快充、新能源车、通讯、工业等市场放量增长。中国有望走出一条以应用引领创新的发展道路。 美国半导体战略和千亿芯片法案无法堵住中国造芯的未来。但在美国国家干预主义及其全力“以芯遏华”战略推动下,未来全球半导体产业有可能形成相对割裂、相互竞争的“两大平行体系”。
美“芯片法案”损人害己 终将反噬自身
美国日前正式推出《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以下简称“芯片法案”),旨在通过巨额产业补贴和遏制竞争的霸道条款,推动芯片制造“回流”本土。不少业内专家表示,这一法案将科技和经贸问题“武器化”,扰乱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终将反噬美国自身。 逆潮流 反规律 经济全球化不断迈进,芯片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跨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形成相互协作的高效运转格局。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国炮制“芯片法案”,妄图推动芯片制造回流,是逆全球化潮流和反产业发展规律的行为。 按照白宫公布的数据,美国半导体产量仅占全球约10%,东亚地区产量占全球75%。这意味着在东亚地区存在强大的半导体产业集群。 德勤咨询公司在一份报告中说,在芯片领域,厂商自然形成高度集中的生产集群,创造了强大的“人才库”和“技能池”。 美国兰德公司供应链安全领域主管布拉德·马丁告诉新华社记者,“芯片法案”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美国芯片行业的劳动力发展等问题。 除了无法振兴美国相关产业,“芯片法案”还对已有的供应链系统造成冲击。波士顿咨询公司分析师马特·兰焦内指出,该法案肯定会导致供应链效率降低,供应链系统将出现更多冗余。 另外,这份法案逼迫企业“选边站队”:只要接受美国政府补贴,10年内就不得在中国或任何其他经济体扩大先进芯片产能。不少半导体企业认为,类似规定扭曲全球供应链,破坏企业全球竞争力,最终影响美国技术进步和发展。 “芯片法案”违背市场规律,通过巨额产业补贴强行扶植“美国制造”,不仅不解决老问题,反而制造新矛盾。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半导体企业利润已经很高,再给予补贴,相当于“劫贫济富”,将激化高赤字和高通胀等风险。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此前估算,“芯片法案”将在十年内增加550亿美元支出,再加上产业税收抵免将减少240亿美元税收,两者合计增加790亿美元财政赤字。一些预算监督机构表示,这将持续推高通胀,拖累经济增长。 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德斯蒙德·拉赫曼告诉记者,“芯片法案”目标实现周期很长,等到那些用于鼓励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投资获得成果,美国普通民众付出的成本只会更高。 美国“自由事业”基金会主管亚当·布兰登认为,芯片法案是鲁莽财政支出,只会为通货膨胀“火上浇油”,让美国家庭承担成本。他表示,扩大企业的福利不会让美国更有竞争力,只会加重它们对政府的依赖。 鼓吹“芯片法案”的政客声称,法案能减少美国对外国半导体产品的依赖,解决芯片短缺问题。分析人士表示,芯片短缺的原因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动摇了半导体全球供应链。“芯片法案”是使用错误的方式解决美国的另一个错误,完全是一种政治操弄工具。 前白宫贸易顾问、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德·鲍恩在一篇文章中表示,美国打击其他国家企业,动摇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损害了美国企业和工人的利益,相关出口管制还阻碍制造商在美国本土投资。 波士顿咨询公司估计,如果美国完全禁止半导体企业向中国客户销售产品,美国半导体企业将丧失1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37%的收入,半导体行业也将减少1.5万个至4万个高技能工作岗位。 如此看来,这份强调排他性的“芯片法案”不仅无法助力美国半导体产业,还会加剧全球产业链扭曲错配、损人害己。
“台湾政策法”遭踩刹车 “佩洛西错误”不可重蹈
8月4日,据美彭博社报道称,美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推迟了审查“台湾政策法案”的时间,预计9月进行审议,且相关内容可能更改,并披露拜登政府正在游说民主党参议员叫停审议法案,以免影响对台政策。台海局势紧张之际,这部由对华鹰派人物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民主党参议员梅嫩德斯和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于今年6月份提出的法案遭紧急“刹车”,明显有美高层避免中美摩擦进一步加剧的考量,在中国政府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强大意志面前,美国国会部分政客妄图打“台湾牌”进一步分裂中国是极其危险的挑衅行为,是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严重践踏,当心“玩火者自焚”。 美一手炮制的“台湾政策法”枉顾“一个中国”原则推进“以台制华”,指引对台做法,早就应该叫停,前几天美国冒险一意孤行顽固犯下的“佩洛西错误”,无疑就是前车之鉴。8月2日,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执意窜访台湾,严重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严重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8月5日,中国外交部宣布对佩洛西窜台8项反制措施,“锁岛”军演大幕依次拉开,誓让美国为恶劣挑衅行为承担责任、付出代价。中国政府以坚定的行动、绝对的实力对美发出响亮警告,“一个中国”的红线不可触碰,任何企图利用台湾议题干涉中国内政和阻挠中国发展的图谋都是徒劳,14亿中国人民的呼声和民意必得让其遭受重挫。由此再来审视这项名为“2022年台湾政策法案”的提案不但要向台湾提供45亿美元安全援助,还包括支持台湾参加国际组织、支持为驻美国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更名、正式将台湾指定为主要非北约盟友等内容,又是赤裸裸的掏空“一个中国”原则,如若美执意推进必将如佩洛西窜台般再次激化地缘政治危机,进一步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果然被打脸的是,法案发起者梅嫩德斯敦促美国制定“威慑和制约北京的问题行为”战略的同时,“台湾政策法”被拜登政府“刹车”,格雷厄姆怒批白宫试图阻碍该提案,扬言如果将该提案拿到参议院进行表决,将以压倒性的多数获得通过,白宫则未回应置评请求。“法案”的提出者梅嫩德斯和格雷厄姆都是老牌反华强硬分子,今年4月中旬,格雷厄姆就带领包括梅嫩德斯在内的6人议员团窜访了台湾,格雷厄姆当面向向蔡英文保证美国一定会“保护”台湾,并叫嚣“是时候让大陆付出更庞大的代价了”,梅嫩德斯则直称台湾是“国家”。不难看出,美国反华政客们处心积虑加大与“台独”分子的勾连,敦促加大对台军售,不遗余力的把“台湾牌”打到极致,肆无忌惮地干涉中国内政,干扰遏制中国的发展,其赤裸裸的双标行径可谓毫无底线。 美所炮制的“台湾政策法”是对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又一次严重对抗,是美国对中国作出严肃政治承诺的再一次背信弃义。中国外交部已多次重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任何人都不要错估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和强大能力。在此正告美国反华政客们,勾连台独势力顽固谋“独”挑衅阴谋不会得逞,打擦边球干涉他国内政、挑战他国底线的做法只会害人害己,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的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
美议员想方设法强推芯片法案,加速推进“竞争法案”
美国国会酝酿超过一年时间的 “竞争法案”正在加速推进。据路透社13日报道,为尽快通过这一法案,美国议员尝试削减法案中关于半导体制造补贴的内容。 据美媒报道,当地时间13日,包括商务部长雷蒙多在内的白宫官员前往国会山向全体参议员进行了一场非公开简报会,说明技术和创新产业的全球竞争现状,并呼吁国会尽速通过法案,为美国半导体研发制造提供资金,以解决迫在眉睫的芯片短缺问题。据美媒报道,雷蒙多在会后对媒体表示,“这(法案)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美国必须在这些技术领域,特别是半导体芯片方面处于领导地位。”雷蒙多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最好的结果是能在8月4日国会休会前通过法案,“如果不能在国会休会前完成这项工作,将对美国经济和军事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 2021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授权拨款约1900亿美元,用以提升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基础和先进技术实力,并将拨款520亿美元专门用于增加半导体生产。今年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内容同样包括为半导体制造以及汽车和电脑用关键部件的研究提供资金支持。过去一段时间,美国参众两院以及民主、共和两党一直在推动两部法案的整合,以得出一份可以被两院批准、供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正式法案,但迟迟未能达成一致。 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12日称,为使“竞争法案”获得通过,一种选择是众议院通过参议院的法案,另一种选择是“剥离部分内容并通过它”。雷蒙多13日引述麦康奈尔的话称,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排除了直接通过参议院法案的可能性。 美媒14日称,由于“竞争法案”内容庞大且耗资巨大,有些议员考虑单独通过半导体投资的条款。美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沃纳认为,可以考虑“优先通过芯片投资”的部分,以及大家可以同意的任何其他内容。参议院情报委员会成员科宁则称,目前两党尚未就是否单独通过芯片投资的部分达成共识。 另据美国《华盛顿邮报》13日报道,关于2021年美国议员提出的“国家关键能力防御法案”,拜登政府称,它支持美国国会采取行动,以要求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关键领域”进行投资前通知美国政府。这是拜登政府首次就这项法案发表公开声明。 对于美国国会推出的此类法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此前曾回应称,美国怎么发展是美国自己的事,作为世界头号经济体,美方应该做的,是维护包括半导体产业在内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而不是动不动拿中国说事,把中国当假想敌。
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美国补贴新能源暗藏“排挤中国”
美国总统拜登计划在当地时间16日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并发表讲话。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该法案生效后,将投入4300亿美元用于气候、清洁能源以及医疗保健领域,同时致力于在未来10年内创造约740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这项被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胆的气候计划”被民主党人视为在中期选举中提高胜率的一个“筹码”,与此同时,它也被外界解读为美国试图“限制中国”的又一个举措——有分析称,该法案提出的电动汽车补贴规定等意图将中国排除在供应链之外。不过,美国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有韩媒援引业界人士的话称,中国半导体、电池材料等产品性价比高,而且在全球经济放缓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大背景下,改变贸易结构并不容易。1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专家认为,美国通过产业政策的形式对中国具体产业的打压未来可能会常态化,而此次《通胀削减法案》的通过并签署再次说明,虽然美国一直强调全球化、自由贸易,但是近年来它实际是在进行逆全球化。 美媒:民主党人希望告诉选民,他们正努力控制通胀 8月7日和12日,拖延已久的《通胀削减法案》分别在参议院和众议院按党派立场通过——民主党人支持、共和党人反对。据《华盛顿邮报》15日报道,拜登计划16日签署这一法案并发表讲话。CNN16日称,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说,在接下来几周时间里,拜登将到访全美各地宣讲这一法案将如何令美国人受益。他还将在9月6日举办一场庆祝《通胀削减法案》通过的活动。 “这一历史性法案将降低美国家庭的能源、处方药和其他医疗保健的开销,并对抗气候危机、减少财政赤字,以及让那些大型企业缴纳他们应该缴纳的税费。”白宫在15日发表的声明中这样说。 CNN称,《通胀削减法案》将投入约4300亿美元的财政支出,并创造近740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在支出方面,该法案将在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投资约3700亿美元,其目标是将美国2030年的碳排放减少40%(相较于2005年)。法新社说,另外,该法案将在医疗保健领域投入大约640亿美元,其目标是通过控制处方药的价格飞涨来缩小美国各地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差异。对于某些处方药,联邦医疗保险将首次获得议价权。 而在收入方面,《通胀削减法案》寻求向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公司征收15%的最低税率。 “《通胀削减法案》的另一个名字叫‘气候法案’。”美国彭博社16日称,如果有人对为何这一即将出台的法案被称为美国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气候立法提出疑问,那么这是可以理解的,它的名称本可以更简单和直观,比如早年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但今天的政治和舆论形势要求立法机构将公众辩论引导到提案发起者能够更好驾驭的方向。”彭博社称,由于通货膨胀是当下许多美国人特别担心的问题,因此《通胀削减法案》这个名称胜出并不奇怪。随着中期选举临近,民主党人希望告诉选民,他们正努力控制通货膨胀。 美议员:该法案“明确阻止了”支持中国的投资 《通胀削减法案》中有关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引发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介绍,该法案的相关政策包括,向购买二手电动汽车的美国人提供4000美元的税收抵免,而购买新的电动汽车者则可以获得7500美元税收抵免,这两项规定面向的都是中低收入人群。 另外,该法案将投入300亿美元用于生产税收抵免,以促进美国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的生产以及关键矿物加工等;提供10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用于建设清洁技术制造设施,例如制造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的设施。 不少分析认为,这项法案有“针对中国”的意味。综合美国广播公司、《华盛顿邮报》报道,该法案为电动汽车的购买者提供新的补贴,但同时加入新的条件,比如汽车必须在北美制造,其电池中至少有40%的金属原料和矿物(例如锂和钴)要在美国或者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开采、提炼。“换句话说,不是在中国”,美国连线网站称。国会民主党籍众议员马克·莱文15日在《国会山报》撰文称,该法案“明确阻止了”支持中国的投资。韩国《亚洲日报》则说,相关政策为优先购买美国货制定了更加详细的框架,有分析称,这是美国继《芯片和科学法案》后在高科技及未来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上对中国进行的又一次围堵,它试图将中国排除在供应链之外,并以美国为中心重组全球供应链。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1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在锂电池制造等领域,中国占据着全球领先地位,因此《通胀削减法案》的潜在台词确实是“限制中国”。 海关统计数字显示,中国2021年锂电池出口额为 284.28 亿美元,其中美国以 49.75 亿美元成为中国锂电池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不过国联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考虑到车企的供应商体系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大幅变动,预计美国这一法案在短期内不会对中国电池出口产生显著影响。林伯强认为,《通胀削减法案》可能带来的一个长期影响是,中国锂电池制造企业向外迁移的规模可能增加,而这会增加中企的成本。 美国这项法案中有关电动汽车的规定在其国内也引发了争议。据美国CNBC网站报道,支持者称,新规定将使汽车工业摆脱对外国、尤其是中国的依赖,并鼓励国内生产电动汽车及电池。但反对者认为,定价和采购规则、特别是有关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材料采购规则过于激进,这可能导致大多数电动汽车失去获得联邦政府激励的资格,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美国汽车创新联盟表示,一旦法案开始实施,目前在美国销售的70%的电动汽车将无法享受税收抵免。 《亚洲日报》称,《通胀削减法案》对电动汽车及电池供应链方面的限制也给韩国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一方面,部分在北美市场颇受欢迎的韩国品牌汽车均是在韩国生产后出口至美国,美国这一法案将削弱韩国电动汽车的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中韩两国在该领域合作密切,对中国电池零部件原材料依赖度很高的韩国厂商很难在短期内找到替代的供应链。 “全球清洁能源竞赛开始” 除了在电动车及电池方面“限制中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1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这项法案的相关内容也有明显打压中国光伏产业的意图。不过他认为,美国打压的目的难以实现。中国光伏产业最早是原材料、技术、市场“三头在外”,但在欧美反倾销后,国内市场逐渐开放,中国的光伏产业已形成优势,占据全球领先地位的行业企业几乎都来自中国,加上国内有着巨大市场,中国光伏产业能得到足够的支撑。韦福雷还提到,光伏产业对于原材料、成本控制等要求比较高,而美国在成本上对于产业链并不是很有吸引力。 对于《通胀削减法案》将如何影响美中在能源领域的竞争,美国国内也有不同看法。《华尔街日报》日前刊文认为,通过投入3700亿美元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美国实际上是把能源主导权让给了中国,因为可再生能源需要大量的关键矿物,如钴、镍、锰、锂,而中国在提炼这些矿物等方面占据明显的优势。文章担心,北京将矿产资源作为政治武器。 “全球清洁能源竞赛开始。” 世界报业辛迪加15日刊文称,通过在前瞻性产业政策上加倍下注,美国突然间就做好了与欧洲、中国和其他国家竞争的准备。去年全球在能源转型方面的投资超过7500亿美元,仅中国就投资了2660亿美元,而德国和美国分别为470亿美元和1140亿美元。文章认为,在这场能源转型的硬件制造竞赛中,中国遥遥领先。目前,中国生产了全球2/3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离子电池,以及约一半的风力涡轮机。...
签署控枪法案只是一场华丽的“政治秀”
6月25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枪支管制法案《两党更安全社区法》,打破了美国近30年来未出台任何控枪法案的局面。总统拜登更是称,这是载入史册的一天。 在此之前的6月23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决,美国民众有权在公共场合携带枪支进行自卫。这是十多年来美国最高法院关于枪支的最重要的裁决。最新裁决有6票支持,3票反对,推翻了纽约的枪支法,生活在包括纽约、洛杉矶和波士顿等美国大城市的更多民众将被允许在街上合法携带枪支。在裁决意见书中,大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写道,宪法保护“个人携带手枪外出自卫的权利”。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国家或地区的其它法律不得跟宪法相抵触。《两党更安全社区法》也是如此,它也只是在背景调查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首次允许获取青少年所犯重大罪行的信息,“帮助州政府不让被认为对他们自己或其他人构成危险的人拥有枪支”。拜登亦坦承,这项法案没有做到其想要的一切。 多数美国民众呼吁政府采取措施阻止惨案再次发生。多项最新民调显示,美国多数人将枪支暴力视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今年4月,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76%的美国人认为枪支暴力已成为美国面临的“很严重或比较严重的问题”。然而,关系到美国人权与民众安全“福祉”问题却不能得到根本解决,这就不得不考虑背后的利益博弈,提一提阻碍禁枪的强硬后台——美国步枪协会。 美国步枪协会是一个极具政治性的一个组织。据美媒估计,美国步枪协会的支持者总人数可能在1500万人左右,而且其会员中不乏社会精英阶层甚至政治家。美国全国步枪协会还是共和党重要金主,1871年成立以来已成功吸引了9位总统入会。 美国法律允许利益集团向政党候选人提供竞选资金。游说活动,也是得到美国宪法支持并被视为体现民主理念的政治活动。据追踪政治献金的网站“公开的秘密”统计,美国步枪协会在2020年仅用于联邦选举的支出就超过2900万美元。而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8年报道,在535名国会议员中,有307人都曾获得该协会及其下属机构的政治献金,或是从其广告宣传中受益。 尽管美国步枪协会人多势大,甚至有总统背后撑腰,但在明面上大家都还得遵从法律的规定,于是自1934年美国通过第一部联邦枪支管制法律《国家枪支法》后,美国步枪协会就立马成立了一个立法事务司,开始密切关注美国的枪支立法。1975年,美国步枪协会在原本的立法事务司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一个立法游说部门:立法行动研究所。枪支利益游说集团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枪问题上,枪械生产商、美国全国步枪协会和选民群体形成了密切的利益相关者,导致控枪政策很难得到通过和有效执行。 除美国全国步枪协会外,在美国反对控枪的利益集团还有全国持枪者协会、全国射击运动协会、全国枪支权利协会等十几个组织。这些利益集团都会为美国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提供大量政治捐款,仅2010年至2018年,就通过政治行动委员会捐款1.13亿美元。今年5月25日,针对得州小学枪击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社交媒体发文感叹,“我们的国家瘫痪了,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一个枪支游说集团以及一个没有任何行动意愿的政党。” 美国的枪支制造和交易早已形成巨大产业链。数据显示,美国枪械制造商逾1.5万家,年纳税额超70亿美元,广告费数以亿美元计。美国全国步枪协会有500多万忠实会员,每年花上亿美元打广告、搞游说,其触角已深入美国社会肌理。在金钱的操弄下,枪支管控已成为决定美国两党竞选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哪个政党都没有足够强烈的政治意愿,去推动根本性的政治变革。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种种控枪努力只能化为乌有。 由此看来,总统拜登签署控枪法案,只是为既得利益集团继续谋求暴利与平息民众怒火之间,艰难搜寻到的一个脆弱平衡点,更是像为11月8日中期选举前帮民主党提升支持率的一场“政治秀”。
自由成胁迫 “芯片法案”被强势推出 威逼变利诱 “霸王条款”显美国没落
重利者必以美名掩饰自己,然而在利益面前,就会露出狰狞的獠牙,暴露出自己的丑陋面目,正如曾经的“自由贸易倡导者”为了通过《芯片和科学法案》完全抛弃了自由二字,无所不用其极。民主党参议员甚至喊出了“因为你的投票,你的孙辈都会做着高薪工作”等极具煽动性的荒唐口号,令世界瞠目结舌。在数字经济化的时代,美国芯片半导体制造业竞争力连年下降,日、韩等国芯片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随后中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崛起,引起了美国朝野的警惕。自身利益受到威胁,经济霸主地位不保,“芯片法案”也因此应运而生。 这部历时两年打造出来的“芯片法案”一经出炉就带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法案大意为,美国拿出520亿美元补贴芯片制造企业,领取补贴后的企业需在美国建厂,但十年内不能扩大对中国先进制程芯片的投资。归根到底,就是让芯片制造企业在中美之间二选一,不允许各国芯片企业在美国享受补贴的同时,又在中国扩大生产,不然就得退钱。法案的说辞看似公平合理,实际上却是在强推“霸王条款”,把产业当作地缘政治工具,大搞经济胁迫。此举不仅影响各国芯片企业的生产经营,更会扰乱全球芯片市场秩序,让全球芯片产业供应链随之动荡。 显而易见,为了遏制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美国尽显穷凶极恶之像,深受其害的就是他的几个盟友们,体会最深的非日本莫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曾对发展势头正猛的日本半导体产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打击,一纸《美日半导体协议》彻底镇压了日本,导致日本在经济、技术领域一蹶不振。如今 “芯片法案”也是如此,吃过一次大亏的日本虽然表面做出紧追美国的脚步的样子,但内心绝对不想重蹈覆辙。同时,面对美国搞出的“芯片法案”,韩国这次表现的极为聪明,深知如果真把工厂迁至美国,拿了所谓的补贴,这钱也是进不了自己口袋,还会把工厂留下,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因为美国有一万种方法让你乖乖的交出钱、留下工厂,如此先例以往在美日、美欧之间数不胜数。所以韩国这次先发制人向美国亮明“底线”,也戳穿了美国拉拢盟友“围剿”中国的真实意图。美国绝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经济霸主地位,盟友也不例外,只是现在的手段从“威逼”变成了“利诱”,但美国维护霸权地位的目的从未改变。 之所以从“威逼”变成“利诱”,是因为美国靠自己标榜的“自由贸易”和“公平正义”已经打不过竞争对手了。美国只在他们“必胜”的时候才跟全世界说“自由市场”和“费厄泼赖”。实际上,从出台法案的过程和内容不难看出,这一本应该以经济为主的“芯片法案”充斥着冷战思维、极度不自信、泛安全化,对以芯片为基础的中国数字经济进行赤裸裸的打压,对其盟友们进行明晃晃的威逼利诱。这种逆全球化的行为并不能让美国引领世界,反而印证了美国的极度焦虑,凸显了美国正在逐渐走向没落。 如今,美国股市一路暴跌,盟友们貌合神离,各方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芯片法案”投下了不信任的一票,“芯片法案”注定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也将再一次成为美国扰乱国际经济秩序的铁证。打压中国已成为美国政府的最大执念,美国致力于拉帮结派,误以为这样就可以把中国排除在外。但事实上,全球化的进程已经无法逆转,美国此举无疑是在为自己“画地为牢”,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