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垮骆驼的最后一块巨石

  早在俄罗斯2022年2月24日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前的一年间,中美关系的互动模式已经发生了“范式转移”——华盛顿普遍认为中美关系进入战略博弈的“持久战”:拜登政府总体接过了特朗普政府对华遏制的衣钵,区别在于前者比后者更重视如何塑造有利于“遏制中国”的国际环境,同时至少口头上更强调要为防止战略竞争脱轨设置“护栏”。与此相对应,北京也日益相信中美关系已经进入战略博弈的相持期。中方颇为主流的叙事是,中美博弈反映了两国的权势、制度以及观念之争,将贯穿中华民族复兴的全过程。外界一般认为,竞争和斗争已经成为华盛顿和北京在处理双边关系的核心词汇。   当然,实际情况似乎更为微妙。一方面,与两国的官员不时爆发的嘴仗不同,双方领导人在有限的对话中仍然强调要为中美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留出合作空间,并且也各自表达了不让中美关系滑入“新冷战”的意愿。另一方面,2022年中方正全力准备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召开,美方也面临中期选举这个更为紧迫的政治议程。无论从各自稳定经济的国内需求考量,还是两国政策团队虽不热络但比特朗普时期更可预期的互动方式而言,人们对稳定中美关系有了更高的期待。对此中方显然比美方更见行动。今年年初,北京高调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不断呼吁华盛顿重拾“求大同、存大异”的“上海公报精神”来照亮中美关系的前进之路。   然而,俄乌危机的急剧升级并引爆俄罗斯对乌全境的直接军事进攻,不仅让北京措手不及,而且持久的战事以及可能的进一步大规模升级的危险,无疑给本已经非常困难和脆弱的双边关系又压上了块巨石,显著增加了北京处理中美关系的难度。   一、三重困境   首先,俄乌危机和冲突进一步加剧了中美两国的相互怀疑和敌意。一方面,华盛顿和北京围绕俄乌冲突的起源及责任归咎存在深刻的分歧,其实质是双方对当前国际秩序的性质及未来发展愿景的重大差异。华盛顿谴责莫斯科对乌“发动侵略战争”,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指责中方没有公开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北京则强调俄乌危机不仅历史经纬复杂,而且后冷战以来北约不断东扩而无视俄罗斯合理安全关切,是导致当前俄乌冲突的重要原因,美西方自身难辞其咎。随着美方大力军事援助乌克兰,通过了高达400亿美元援乌法案,并对俄实施空前的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拜登政府高官及美国会两党领袖也纷纷表示要借此全面“削弱俄罗斯”。中方则据此指出,美国和北约正与俄罗斯进行一场“代理人战争”,美国真正的战略目标就是通过乌克兰战争的长期化来“拖垮俄罗斯”。加之白宫高级官员也一再重申,俄乌冲突不改变美国关于“中国是美国最主要战略对手”的判断,在北京看来,美西方希望通过这场战争,企图恢复其已经弱化的国际秩序主导力,扭转北京经常提及的“东升西降”的全球力量发展轨迹。   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后美方加紧炒作“中俄轴心论”也日益增添北京对华盛顿的战略警惕和对立。在北京看来,华盛顿和北约领导人断章取义理解2022年2月4日发表的《中俄联合声明》中“中俄合作无禁区”等词句,目的是妄图坐实中方是俄发动战争的“从犯”罪名。美西方向俄罗斯发动大规模经济金融制裁后,华盛顿还威胁中方不能帮助俄罗斯脱困,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美参众两院通过所谓《轴心法案》,要求美国务院定期向国会提交关于中俄合作及中国助俄逃避美西方对俄制裁的报告。北京则批驳美方是“贼喊捉贼”,认为美方不仅意在借乌克兰危机发战争财,而且企图用“民主对抗独裁”的话术,在国际上组织反对中俄的联合阵营。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在欧洲和亚太地区明显加快了以中俄为假想敌的军事同盟协作。北京指出美国领导的北约有“亚太化”甚至“全球化”趋势,反映了美方进一步对中俄实施“双遏制”、推动新冷战的战略意图。   中美两国政府因俄乌冲突升级的战略敌视,也进一步影响了两国民意对立情绪。根据美国皮尤民调机构今年4月28日的调查,超九成受访美国人认为中俄之间的伙伴关系是“严重问题”,同时受访美国人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再创新高”——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受访美国人占82%。俄乌冲突也引发中国民众广泛关注,尽管民间对俄乌冲突的原因及影响有不同观点,但随着战事的持续升级,中国民众大都认为俄乌冲突已经演变成为一场西方针对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而且美国和北约的真实目的是企图同时削弱中俄两国。   其次,俄乌冲突进一步恶化了中美各自总体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安全,更加速了双方科技及关键产业链的分离程度。一方面,俄乌冲突,叠加疫情复苏分化和通胀高企,加剧了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给本已脆弱和失衡的疫后世界经济形势雪上加霜,作为世界经济主引擎的中美两大经济体受到严重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轮番上涨使得美联储在遏制高通胀和防止经济衰退的政策选项之间左右为难。不少国际经济分析机构发出了美国出现滞涨甚至再次陷入经济危机的预警。对中国经济而言,俄乌战火的蔓延以及美西方国家对俄空前规模的制裁和连带制裁,直接阻断了中方与乌克兰的投资和经贸往来,限制了中国与俄罗斯战前正常的经贸和投资项目。而且中国近年来正加快粮食进口结构多元化,特别是增加从俄、乌进口粮食作物和化肥等农资以改善本国的粮食安全结构,俄乌冲突爆发及其衍生影响对粮食、化肥等供应链的冲击,叠加近年来极端气候对国内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粮食安全的风险敞口。   另一方面,俄乌冲突不仅加快了中美两国在科技和关键产业链的脱钩趋势,而且对中美金融领域的合作关系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北京尤其关注美国实施的两个步骤。其一是参院近期通过《美国竞争法案》修订版,标志着美国立法部门推动对华科技和关键产业链脱钩进入快车道。其二是拜登总统于5月23日宣布正式启动“印太经济框架”,标志着美国加快构建“去中国的关键供应链”同盟。对北京而言,俄乌冲突不仅让北京要进一步面对中美科技和关键产业链脱钩的压力,美西方对俄发动史无前例的金融战,包括冻结俄罗斯在美西方国家超过3000亿美元的外汇资产,也使得北京日益意识到全面防范和反制美国对中国实施“金融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全面提高中国对美斗争中“金融武器”的防御能力和进攻能力已经成为中国政府需要大力谋划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预示着中美两国经济关系的“脱钩”趋势正从科技和关键产业链等实体经济加速向着以金融、银行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蔓延。   第三,台海紧张升级的警报器被不断拉响。一方面,早在俄乌冲突升级前,拜登政府继承了其前任“以台制华”的战略,即华盛顿在对华长期竞争战略框架下,大幅提升台湾在美全球和地区战略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地位,美国政府“一个中国政策”被不断掏空。对北京而言,拜登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两项重要倒退引起中方高度警惕和不满。其一是拜登基本继承了前任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调整,明确把“与台湾关系法”及“六项保证”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并列,作为处理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的法理和政治基础,大幅提升美台关系的政治和战略意义。其二是拜登政府继续有意混淆美国“一个中国政策”下对大陆和台湾的定位,以及美频繁威胁施压欲与北京建交的“台湾邦交国”等行为,都被北京认为是支持台湾民进党政府实际推行的“一中一台”政策的严重挑衅举动。在中方看来,美国日益空心化的“一个中国政策”同中方强调的“一个中国原则”已经没有太多政策交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石已被严重侵蚀。美国政府不仅日益虚化其“一个中国政策”,而且正通过加紧美台政治、军事和经济合作来阻遏大陆统一台湾的步伐,和平统一时间是否仍掌握在中方手里成为中国国内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北京对美台关系的这种认知势必影响中国政府和民众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走向。   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后美国政府的台海政策有加速“战略清晰”之势,加剧了中美之间有效管理台湾问题的难度。尽管近年来美国国内围绕是否要放弃台海政策上的“战略模糊”时有争论,但总体局限在智库专家圈内,美国政府对于一旦台海有事,美国是否必然军事介入仍然表态谨慎。但是俄乌冲突后,不仅华盛顿的智库专家密集高调讨论所谓“俄乌冲突对台海影响”,美国政府和国会也纷纷对所谓北京可能武力攻台的前景及后果发出警告。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称中国大陆将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事中汲取经验,为未来“入侵”台湾做准备,并重申了美国对台湾的安全承诺。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则威胁说,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动武,美国将对北京施加类似对俄罗斯的制裁。在美方看来,美西方团结全方位制裁孤立俄罗斯,援助乌克兰开展对俄“持久战”不仅能够削弱俄罗斯,而且增加了对北京所谓“武统台湾”的威慑效应。期间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拜登在5月23日访问日本时公开宣称一旦台海起战火,美军将协防台湾。尽管白宫及拜登本人事后表示美对台政策没有变化,但北京对拜登政府包括其本人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信任度也降到新低。与此同时,华盛顿的众多智库专家也毫不掩饰地鼓励台湾应该多从乌克兰“非对称”、“灵活”的对俄军事战略中学习在冲突场景下对抗大陆的经验。此外,华盛顿还通过在亚太强化军事同盟的方式,鼓励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友在台问题上向北京施压。从中方角度看,华盛顿故意将一个主权国家乌克兰同一个没有主权的台湾相提并论,暴露了其所谓“不支持台湾独立”的虚伪,是为日后干涉中国统一进程做法理准备。俄乌冲突后,美国政府对台海问题最新的政策宣示或对华威胁,都进一步证明了美“以台制华”力度正不断升级,其不惜武力阻止两岸统一的政策走向进一步清晰。随着北京对华盛顿在涉台问题上不满和不信任与日俱增,加之双方目前对话交流的机制运行不畅,未来围绕台海问题不确定性和危机风险将持续上升,势必严重冲击中美关系乃至全球和平稳定。   二、两大启示   无论是对国际安全秩序、大国关系格局还是世界经济发展而言,俄罗斯同美西方围绕乌克兰的军事冲突是冷战结束三十年来的又一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混乱的年代催人深思。对于中美关系而言,俄乌冲突背后的教训和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中两方面尤为重要。   一是,必须审慎管理大国之间的安全困境。一般而言,除非结盟,大国之间的安全困境属于常态,无法根除,只能管理。众多的历史案例研究表明,有效缓解大国安全困境的途径首先需要大国之间经常性的战略沟通、建立信任措施,防止彼此刻板印象固化各自对对手的动态认知,从而不断增强相互之间对对方战略意图的准确把握。其次,大国之间要对彼此的核心安全利益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防止不断在对方核心利益问题上“切香肠”而导致安全困境的继续升级甚而失控。安全困境理论还强调要管理好本国国内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对安全困境的刺激作用,尤其要防止为了缓解国内压力及转嫁国内各种困境,通过炒作“外敌”从而加剧大国之间战略敌意和对立。   这些理论上的总结,都是源于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大国安全困境演化乃至恶化的悲剧。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的爆发与美苏之间安全困境的管理失败密切相关。比如,由于安全文化差异和历史经验等原因,二战后的美苏相互之间都难以理解对方安全政策的复杂原因,双方采取的所谓防御性的安全行动不断引发对方的焦虑和升级反应。在此安全困境不断加剧过程中,又被两个因素进一步放大。一是对对方战略意图判断用意识形态甚至种族特性等所谓“结构性因素”进行归因,比如凯南的长电报就是当时美国对苏联认识的典型代表。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两国国内政治进一步恶化了相互的安全困境。美国政治制度特性、权力制衡和利益集团的作用,使得美国领导人不断夸大来自海外的危险,并借以提升他们在国内的权力。类似的,苏联对美国行为的意识形态化解读和苏联高层对东欧地区强烈的控制欲望,使得美苏之间固有的安全困境不断升级成为一系列的安全对抗事件,导致冷战全面爆发。   如今俄乌之间的冲突终于爆发为兵戎相见,对欧洲地区安全和国际秩序稳定带来严重冲击,其背后固然有复杂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的安全利益纠葛,但同时也揭示出俄罗斯同支持乌克兰现政府的美国及北约之间长期的安全困境管理的失败。包括凯南、基辛格、盖茨等美国众多战略家和前高官也都承认冷战后北约背弃承诺、不断东扩严重刺激了俄罗斯的敌意。美西方对俄罗斯长期奉行的“零和博弈思维”、根深蒂固的“刻板的敌人意向”、服务国内政治议程的需要,最终导致美西方同俄罗斯安全困境急剧升级并引发灾难性后果。同样,中美双方也应该从历史和现实悲剧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共同管理好两国之间日益严峻的安全困境。   二是,必须尽力防止大国之间的新型混合战争的失控。俄乌冲突不仅已经演变成一场美西方同俄进行的“代理人战争”,更是一场集合了军事战、情报战、金融战、认知战、外交战等多条战线同时开战的21世纪新型混合战争。新型混合战争相对于传统的军事冲突既有不少相似之处,包括大量军人和平民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但最大的不同是战争升级(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升级)的不可测风险进一步上升。这种不可测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新型混合战争的经济影响会迅速超出传统战争的地理范围,形成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根据联合国机构的研究,俄乌军事冲突特别是美西方对俄实施超大规模经济战,使得严峻的能源、粮食短缺和沉重的债务危机迅速冲击广大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使其面临疫后复苏艰难和俄乌冲突的双重打击。不同于传统的军事冲突,大国之间新型混合战争对世界经济危害的风险急剧上升。   其次是金融“武器化”及其滥用增加了传统军事冲突升级的风险。尽管美西方政府津津乐道对俄罗斯的超级经济制裁正严重侵蚀俄罗斯的经济运行,但由于超大规模的金融制裁和经济封锁对俄罗斯经济社会的破坏和对俄罗斯民众的伤害往往没有像战火直接造成血淋淋的人员伤亡和城市摧毁,所以施加者往往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金融武器滥用和长期化趋势。对于受害者而言,是否只是以牙还牙地用经济手段反制对手,还是全面升级军事冲突本身来对抗金融战和经济战?如果战争一方认为对手的金融战已经造成本国核心安全利益的不可逆的破坏,就可能显著增加其大规模升级战争来迫使对手后退的动机。   三是核战争阴影再次笼罩欧洲上空。不要忘记,俄乌冲突背后仍是世界两大核武力量的较量。 随着拜登政府发出了通过俄乌战争“永久削弱俄罗斯”的明确信号, 美国显著提升了乌克兰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位置。这是否会强化普京政府的一个固有观念,即俄同美西方在乌克兰的较量是俄罗斯的“生死存亡”之役?俄罗斯方面也再次发出了信号,如果北约和美西方对乌战事的介入和对乌支持造成了俄无法承受的战略代价,俄罗斯将毫不犹疑地用致命武器予以反击,这也意味着整个北约都将面对又一次的“古巴导弹危机”,及其所引发的“核大战”危险。   2500年前,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无论战争形态发生多少变化,我们仍然要清醒认识其关乎国家和民众生死存亡的根本影响。对于中美两国决策者而言,维护中美关系稳定,管理中美竞争关系,防止失控甚至陷入对抗和军事冲突,是必须谨记于心的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尤其对于当前美国国内那些津津乐道新型混合战争效果的人士,更应当认真从俄乌冲突中汲取教训。

对中美关系的三点希望:恢复交往、避免战争、发展经贸关系

  感谢“世界和平论坛”的邀请。我在这个时候想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点,要恢复和增进正常外交往来。过去两年半以上的时间里,中美之间正常的往来几乎中断了,但是我觉得现在我们应该重新起步,恢复密切的外交往来。我记得1991年至1995年间,芮效俭大使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很多的交往,那个时候中国的智库还不发达,但是他跟我们学者之间的往来很多,我受益匪浅。对于丹尼尔·拉塞尔先生和董云裳女士,我记忆最清楚的是,2015年9月份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之前,他们两位到中国来进行访问前夕的准备工作,当时美国驻华大使是马克斯·博卡斯,我们在北京进行了很深入的交谈。他们提出中美关系需要解决三个很紧迫的问题,一个是贸易赤字,一个是南海可能发生的冲突,第三个是网络安全。后来他们提出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网络安全问题,所以习近平主席就派遣他的特使孟建柱国务委员到美国进行访问,这是在习主席访美之前10天发生的事情,应该说是中美之间外交密切接触的一个结果,然后这个问题得到了缓解,那次访问很成功。回过头来可以想象,从2015年9月习主席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到现在已经7年了,中国国家主席没能再到美国进行一次国事访问,而美国总统上一次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也是特朗普总统在2017年来到中国,时间也已经过去5年了。我觉得,现在虽然中美之间高层的交往还在持续,但更多还是网络上的沟通,包括中国国家主席跟美国总统在过去一年多已经有了4次电话或者网络的交谈,这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觉得这样的高层交往,包括外交官之间的交往应该继续,而且应该增加。   现在更紧迫的问题是,双方的航线应该恢复到正常状况,使双方的外交官和两国的使馆、领馆都能进行更多的正常活动,我觉得这对于防止战略误判、了解对方的内心想法非常有用。如果我们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的话,必须要通过外交官的接触,不光是外交官的接触,也包括商务官员之间的接触、企业之间的接触,来增进相互的交流。这是我的第一个希望,就是我们能够尽快恢复交流。我今年2月至3月间到美国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见到了不少美国朋友,跟他们进行了深入交谈,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第二个希望,双方应该想办法避免战争。最近几年中美关系下滑趋势很明显,一般的判断就是,两个国家的关系如果恶化了,一步一步最后就会导致战争的发生。中美之间会不会发生战争呢?我们当然希望避免战争,但是我没有把握说中美之间一定在最近的将来不发生战争。如果双方发生战争的话,最大的危险是台湾海峡地区,也就是说,中美关系核心的问题、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上世纪50年代,台湾海峡出现危机,但中美之间没有直接交战。1995年李登辉访问美国之后也出现了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也没有直接发生冲突。我想起现任的美国两位高级官员杰克·沙利文和库尔特·坎贝尔在《外交事务》刊物上发表文章,题为《How America Can Both Challenge and Coexist With China》,里面有一句话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们说“中美之间处理得最好的问题是台湾问题”。我虽然不同意这个说法,但是我觉得他们这个说法是有一定想法的,就是说两个国家通过外交的接触,通过经常的交换意见达到了一个共识,就是我们在台湾问题上不能发生战争。   到现在美国还在说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当然这跟我们说的“一个中国”原则是有区别的,但是美国还在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还在说美国不支持台独。中国方面一直说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也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但是为什么最近感到台湾局势非常紧张呢?我觉得,我所看到的一些舆论让我感到有些困惑或者有些吃惊。比如说,美国智库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说台湾将要出大事,中美在台湾之间要打仗,中国在最近的将来或者有一个时间表要用武统的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我应该说非常关注台湾问题,但是没有听到过中国政府高官讲到“武统”这句话,我也没有听说他们要用武统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但是美方有人在这样鼓吹,我认为,这种鼓吹是不是有一点妄议,或者包含祸心呢?我是有这种担心的,就是有些人想把中美之间拉入战火,这是我们需要避免的。   我个人对于中国的和平统一是抱有信心的,因为中国在发展,在继续繁荣,经济在繁荣,而且非常强调法治。在台湾问题上,我觉得台湾回归祖国只是时间问题,“台独”是没有希望的,美国不支持“台独”,“台独”也就难以成功。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做很多事情来保持台海局势的稳定,包括在舆论方面,不能再允许这样过火的言论战占领我们舆论的中心,这样就不会出现中美的大战。我觉得中美之间的冲突跟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避免的就是发生战争。   第三个希望,继续发展经贸关系和科技交流。其实在中美关系已经下滑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经贸交流还可以保持一定规模,甚至于最近的消息是,2021年美国对华货物贸易的出口达到了历史新高,就是说中美之间货物的贸易是在增加、而不是在减少。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打了贸易战之后,中美双方都受到损失。就我看到的资料,美方损失更大,美方企业受到很大损失,所以我期待美国要减免一些中美贸易之间的关税。我在访问美国的时候,听到了一种让我感到非常不高兴的言论——“国家安全高于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不就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嘛,怎么能说国家安全比经济利益更重要呢?把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对立起来,我认为是不正确的。最近我的一个朋友埃文·格林伯格、他的父亲莫理斯·格林伯格,他们都主张中美经贸关系要继续发展。埃文在CSIS发表了一个演讲,他的基调是,要基于利益来处理对华经济关系,而不是基于美国人所说的意识形态原则或者其他东西。我是非常赞成这个观点的。但是他也提出来,好像在美国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会在政治中受到排挤,甚至有人诽谤他们。我觉得这个政治障碍应该解除。同时,我知道我们中国企业界的朋友非常急切地要恢复中美之间正常的经济交流,特别是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美国企业也希望在中国投资。   我觉得下一步的中美关系,在我所希望的目标有所实现后,就是说两个国家能够恢复和增进正常的外交往来之后,是不是能够达成一个共识。我们要做什么,我们不能做什么,这个共识现在不是很清楚。中美双方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我觉得双方还有一些可以探讨的余地。有人提出中美之间需要有第四个联合公报,我觉得第四个联合公报恐怕是做不到的,那样一个全面的状态、一个非常完美的、有历史意义的共识可能很难达成。但是起码双方可以谈起来,在未来我们怎么样避免冲突,怎样增进合作,我们需要具体化。   刚刚有人提到了中美两国都有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在智库,我认为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事实,而且改变不了。在网络时代,各种声音发出来都是很正常的。我想如果说我们需要做什么的话,只能说,我们自己认为正确的声音要使劲地说。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正确,这个当然就需要政府出来说到底是怎么样的,需要有一些澄清。美国人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问题上都有不同的声音,所以我希望他们这些不同的声音发出来,尤其是一些比较温和、比较理性的声音发出来。美国媒体这方面也应该起点作用。   刚刚芮效俭大使提到了一点,乌克兰冲突刚刚发生的时候,美国有人把中国说成是和俄罗斯同等的,现在也有。但我觉得美国政府如今的看法已经跟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不完全一样了。美国没有把中国跟俄罗斯看成是同等的问题,或者说“中国事先参与了策划对乌克兰的进攻”这个怀疑已经打消了。中国政府和我们的秦刚大使作了多次的澄清,说中国事先并不知道俄罗斯要对乌克兰发动它所说的特别军事行动,而且中国到现在为止没有对俄罗斯进行实质上的军事上的支援,这个美国政府是很清楚的。   (此文摘自凤凰网报道,为作者在第十届世界和平论坛上的讲话。)

香格里拉会晤突显中美军事交流重大意义

  6月10日,中美国防部长面对面会谈在第19届香格里拉对话会正式开始前举行。这是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与美国防长奥斯汀的首次线下会晤,也是两人今年4月通话之后的又一次交流。在中美关系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之下,此次会晤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稳定两国两军关系,对两国重新认识军事交流的关键意义或能发挥一定积极作用。   军事关系历来是国家间关系中最敏感也是最受关注的领域。近几年来,随着中美两国整体关系急速下滑,中美军事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尤其让人唏嘘。2012年以来,军事关系一度是中美关系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两军各层级交流很是频繁,相关对话平台和联演活动呈现机制化趋势,成为继经贸关系之后中美关系新的“稳定器”。但是随着两国关系的恶化,军事交流大为减少,军事领域更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领域。此次香格里拉会晤距上次中美防长会谈(2019年11月)已有两年多时间。   从会后披露的信息看,双方在此次会晤中均强调了“保持经常性沟通”的重要意义。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将这次会晤称为“坦诚积极、富有建设性的战略沟通”,指出双方都认为应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进行经常性沟通。美国国防部的新闻稿强调了“实质性对话”的重要意义。此次会晤也由预定半小时延长到近一小时。中美两军下一步将通过军事外交渠道,商讨两军交流合作事宜,尤其是在工作层之间协商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推进合作性项目,这些行为将增加两军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当前的国际形势正处于动荡变革期,不仅中美关系处于重要历史关头,俄乌冲突也引发人们对国际安全的重大担忧。中美防长在两年多的间隔之后再次面对面沟通,无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有助于稳定两国和地区国家对国际形势发展的良性预期。   危机管控是中美在此次会晤中强调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无论是中方强调的“管控风险危机”,还是美方提出的“改善危机沟通和降低战略风险”,均突显中美两军在当前形势下承担着维系中美关系底线的重要使命。毋庸置疑,军队是确保国家安全的终极保障。但鉴于当前的中美关系态势,稳定和可预期的军事关系仍然是确保“不冲突不对抗”的根本。美国方面近年来高调宣扬“大国竞争”,对华遏制围堵无所不用其极,实施“一体化威慑”的新军事战略,军事竞争和对抗的风险前未有地突出。对于中美而言,当务之急是保持近期军事交流的势头,一面不断提升军事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一面用好双方已有的危机管控机制。2015年签署的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对于中美预防意外风险、加强危机管控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应该更好地予以落实并不断升级更新。   在两国整体关系的氛围下,中美军事关系对于避免冲突的托底作用纵然关键,但其发展的上限仍然取决于两国的政治互信。从中国方面来讲,既要充分认识军事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价值,同时也要警惕美国在军事关系领域愈发突出的两面性。美国此前将军事交流视作了解中国军力发展进程、影响中国军队思维的重要方式,近些年来愈发强调危机管控问题。美方目的既有约束中国军力发展的成分,例如持续要求搞所谓的战略稳定对话,也是试图通过稳定两军关系来无所不用其极地放手对华打压。在美国看来,现阶段只要不发生军事冲突,它就可以继续从台湾、南海、军事同盟等多领域实施遏制政策,同时避免引发中国的重大反制。这种考虑其实就是拜登政府屡次提出要给中美关系加上“护栏”的原因所在。正如此次香格里拉对话会所反映的,美国防长一面似乎对华释放了缓和的信号,一面仍在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会前,美国在对台军售、地区军事同盟等方面也动作频频,针对中国的长期军事投入和规划不断升级。中国对此应保持必要警惕,更需要在当前形势下充分发挥军事外交的作用,用好军事威慑的效力,加紧构建符合自身和地区国家利益的区域安全安排。

外交部:美国戕害各国人权的罪行必将受到应有的追究和惩罚

  针对美军方宣布致阿富汗人坠亡的涉事机组被认定不违规一事,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6月15日表示,世人已经看清美国所谓“保护人权”的虚伪面目,美国戕害各国人权的罪行必将受到应有的追究和惩罚。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据美国媒体报道,去年8月美军撤离阿富汗之际,一架美军C-17运输机在喀布尔机场仓促起飞,造成至少两名阿富汗人坠亡。在近10个月后,美军方宣布对涉事机组人员的调查结果,认定他们的操作遵守了相关规定。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美军肇事人员免受追究,这不是新闻。人们已经看到太多美国为美军罪行袒护、开脱的案例。”汪文斌说。   汪文斌表示,2021年8月29日,驻阿富汗美军以反恐为由使用无人机袭击了喀布尔一处民居,造成10名平民遇难,其中最小的只有2岁。美方宣布参与喀布尔无人机袭击的军事人员不会因此面临任何形式的惩罚。   2020年9月,为了报复国际刑事法院对美军在阿富汗犯下的战争罪行进行调查,美方宣布对国际刑事法院两名高官实施制裁。   2019年11月,3名在阿富汗、伊拉克犯下战争罪行的美国军人受到赦免。   汪文斌说,一桩桩冷酷无情的案例告诉人们,美国对他国百姓的死活毫不在意,对他国民众的人权更视若无物。美军随意杀人可以免受惩罚,因为美国强大。阿富汗、伊拉克等国百姓被任意杀戮却无处申冤,因为他们弱小。这就是美国的规则——21世纪的丛林规则。   “但是霸权不会长期横行,正义总会得到伸张。世人已经看清美国所谓‘保护人权’的虚伪面目,美国戕害各国人权的罪行必将受到应有的追究和惩罚。”他说。(记者成欣)

沈大伟:措辞强硬,也向北京伸出橄榄枝,布林肯的演讲并没有多少新意

  在上台16个月后,拜登政府的一名高官终于发表了一次重要的公开演讲,概述了政府的总体对华政策。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的这次演讲由亚洲协会促成,演讲地点是我所在的乔治·华盛顿大学(我是听众之一)。   亲耳聆听他滔滔不绝的演讲,之后又仔细加以阅读,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布卿的这篇讲话并没有多少新意。它主要是历届政府的声明和“讲话要点”的集合,尽管是首次被写入一份演讲或官方文件中。从这方面说,它是令人失望的。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布林肯在演讲中至少花了一半时间重申美国的总体外交政策和拜登政府的国内技术革新计划,而不是关于中国本身。诚然,国内技术因素关系着与中国的竞争,但人们想知道,为什么这个问题在演讲中被特别强调?   明显的缺失是,演讲没有谈及,在中国国内、地区和全球,美国希望看到和欢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什么样的中国更容易让美国与之合作?布林肯的确谈到有可能与中国合作的具体领域,但那与阐明希望中国在国内国外如何演变的建设性愿景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的是,近年中国的许多行为都非常负面和不稳定,北京理应因其恶劣行为受到批评。而在北京及其政策似乎相当稳固的当下,就中国的演变和中美关系提出建设性愿景也许很困难。   同样让人吃惊的是,演讲中没有任何关于战略的讨论——这个问题与政策是两回事。布卿列举了一长串人们熟知的政策问题和美国对中国行为的抱怨,但解决这些问题的综合战略在哪里?也许演讲的机密版本中有(此次演讲据称是较短的公开版本),但布林肯所谓的“投资、协同、竞争”三部曲无法与一个综合成熟的战略相提并论。   要说演讲的概念性核心,那就是,布林肯和拜登政府显然将中国视为一个修正主义大国,试图破坏并重塑二战后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所以,美国与其民主国家盟友要抵制它。布林肯说:   “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雄心勃勃的全球大国……中国是唯一不仅意图重塑国际秩序,其日益增强的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实力也让它能够这样做的国家。北京的愿景将使我们远离过去75年让世界取得如此进步的普世价值。”   出人意料的是,布林肯避免将中国描述成亚洲地区的修正主义国家。不过他表示:“我们无法指望北京改弦更张。因此,我们将塑造北京周边的战略环境,以推进我们建设开放、包容的国际体系的愿景。”然而,除了短暂地提到AUKUS、Quad、最近的美国-东盟峰会以及拜登总统日前对该地区的访问,他没有给出美国将如何在亚洲地区对付中国的具体措施。同样值得注意的缺失是,他没有讨论美国打算如何在南方国家反击中国,或如何利用美欧跨大西洋联盟对付中国。   在讨论中国各方面的行为时,布林肯倒是恰如其分地坦诚,但他没有像前特朗普政府官员那样尖刻、意识形态化或带有侮辱性。例如他说:   “我们同中共和中国政府有巨大分歧。但这些分歧是政府和制度之间的,不是我们人民之间的。”   布林肯还详细地谈到美国对中国的不满,包括剽窃技术、强制技术转让、商业间谍活动、切断供应链、重商主义行为、不平等的市场准入、禁止美国媒体进入中国、电影发行中的不平等以及商业领域里的其他问题。布林肯对这些不平等直言不讳:“缺乏互惠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在批评中国的同时,他还明确警告美国商界:“我们认为,也希望商界理解,进入中国市场,绝不能以牺牲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或长期竞争力和技术优势为代价……我们将努力确保美国公司在商业活动中不助长或获利于对人权的侵犯,包括强制劳动。”这是亟需传递给美国商界的信息,但美国企业长期以来的行为表明,布林肯的警告不会受到重视。在美国企业的董事会里,利润总是在价值观之上。这种情况必须改变,但要做到这一点,国务卿的一次演讲还远远不够。   为了平衡其强硬措辞,布卿特意向北京伸出橄榄枝:“即使我们投资、协同和竞争,我们也会在双方利益一致的领域与北京合作。”他再度提到人们耳熟能详的一系列潜在合作领域: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和公共卫生、防扩散和军控、非法麻醉品、粮食安全,以及全球宏观经济协调。   布林肯还有针对性地讲了四点重要声明,以安抚北京:   ● “我们不是在寻求冲突或新冷战。相反,这两样我们都决心避免。”   ● “竞争不必导致冲突。我们不寻求冲突,并将努力避免它。”   ● “我们不寻求阻止中国发挥大国作用,也不寻求阻止中国……发展其经济或增进人民的利益。”   ● “我们不寻求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   这些声明意义重大,但北京是否相信它们却高度存疑。事实上,这些提法在华盛顿也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布林肯还特别积极地谈到继续欢迎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并表示“我们可以在不关闭国门的情况下对国家安全保持警惕”。他还赞扬了美籍华人的贡献,同时谴责针对美国亚裔的种族主义和仇恨。   布卿演讲中有关台湾的部分是标准的陈词滥调。美国总统拜登上周在东京出人意料地明确声称,美国“承诺”在台湾受中国大陆攻击时通过“军事干预”保卫台湾。与之不同的是,布林肯没有发表这样的挑衅性声明,相反,他重申了“一个中国政策”、“与台湾关系法”、三个联合公报和“六项保证”。他还明确警告说:“我们不支持台独。”这是非常重要的政策重申。不过,布林肯指责北京“日益胁迫”台湾,他还对发生“意外冲突”的潜在危险表示担忧。对此他表示,“我们已将与北京的危机沟通和降低风险措施列为优先事项”。这一直是拜登政府的优先事项,但到目前为止,北京方面对此类机制没有表示出兴趣。...

匿名男子身份曝光!佩洛西窜台竟偷偷带着儿子,被质疑徇私捞钱!

  因靠内幕消息大肆渔利,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被嘲为“国会山股神”。最新爆出的丑闻显示,她挑动两岸对立、激化中美冲突的“乱台之旅”不仅充满政治算计,还夹带着经济私利。有美国媒体发现,佩洛西的儿子小保罗·佩洛西既不是官员,也不是其顾问,却花着美国纳税人的钱,跟着她一起到亚洲转了一圈。在媒体的追问下,佩洛西10日承认确有此事,但否认小保罗这趟行程与商业往来有关。媒体披露的信息加上佩洛西家族政商勾结的劣迹,让她的辩解难被相信。当天,佩洛西带着和她一起窜台的国会议员开记者会,大谈美国对台政策,并对中方反应说三道四。在媒体的爆料下,佩洛西的这番表演尽显虚伪。      佩洛西承认了   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最早揭露此事。报道称,上周,佩洛西偷偷把儿子小保罗带上飞往亚洲的专机。在佩洛西的官方访问团名单里,没有小保罗的名字,众议院议长官网上也找不到任何线索,因为他们不想让外界知道此事以及小保罗去做什么。但如果仔细看照片,你就会发现他。除了台湾地区,他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日本被外国摄影师拍到。福克斯新闻主持人杰西·沃特斯嘲讽说,小保罗不是民选官员,也不是佩洛西的顾问,他甚至都不住在华盛顿,但他受到台湾地区领导人对待王室成员般的欢迎。   台湾《联合报》11日报道称,台美对此事都很低调。台方对外公布的信息和照片确实从未提到小保罗,但他曾在合影中入镜。对于台是否协助隐瞒小保罗的身份,台外事部门称,佩洛西访问团的费用由美国政府支付,台方仅提供“行政”支持。   52岁的小保罗是佩洛西唯一的儿子。福克斯新闻网称,美国很多媒体报道了佩洛西在太平洋上的一举一动,却不知为何未注意到她的儿子小保罗也在其中。但这则爆料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大量关注。有推特网友愤怒质疑佩洛西自己鲁莽访台,还要让美国纳税人给她儿子的行程付钱。   为什么佩洛西让儿子混进她的亚洲之行?美国“El American”新闻网称,小保罗是圣乔治生态矿业公司子公司的经理和Altair国际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两家公司都在矿业领域大举投资,尤其是钴和锂的开采,这两种金属对制造半导体和电池至关重要。而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都是半导体的重要产地。福克斯新闻网称,小保罗还大量投资于新加坡的能源行业,那里恰是佩洛西亚洲行的一站。   10日,佩洛西被记者追问此事。她称:“他(小保罗)的角色是陪伴我。通常我们会邀请配偶,但不是所有人的配偶都能来。我为他(小保罗)在那里感到自豪。”佩洛西特意辩解,她儿子在旅行期间没有任何商业往来。但她等于已经承认,的确将儿子偷偷塞进了亚洲行中。   一家子都在捞钱   佩洛西所说的“不是所有人的配偶都能来”,被认为指的是她丈夫保罗·佩洛西当时正因酒驾丑闻需要出庭受审。“El American”新闻网称,保罗曾多次被指利用妻子作为众议院议长所获得的特权信息在股市中策划有利可图的交易。而小保罗似乎在追随他父亲的脚步。有美媒质疑,小保罗是否在亚洲之行中通过兜售影响力来为家族捞钱?   据《纽约邮报》报道,小保罗与至少五个因涉嫌欺诈而被调查的商业实体有关联,但他自己未被起诉。此前被问及有关利益冲突的问题时,佩洛西断然拒绝支持“禁止国会股票交易法案”。她以“我们是自由市场经济为由”,称“国会议员可以参与股票交易”。   美国知名新媒体“medium”10日称,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人之一用纳税人的钱去了一趟亚洲,还带着她的儿子一起,目的是让他所参与的企业获利,进而让他自己受益。推特上有一个专门追踪佩洛西股票交易的账号也就不足为奇。媒体人和政客们讨论为什么美国人对制度失去信任。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不是吗?政客和他们的家人乐在其中,美国民众却继续因此受苦。   “偷鸡不成蚀把米”   当地时间10日,佩洛西带着与她一同窜台的国会议员召开记者会,为她的惹祸之行狡辩。佩洛西声称,她此行“没有偏离”美国的对台政策,还甩锅称“不记得”美国军方告诉过他们不要去台湾。她宣称美国不能允许中方在台岛周边的军事行为成为“新常态”。面对她执意窜台引发的令全世界都跟着担忧的局面,佩洛西9日却在接受CNBC采访时声称“值得”,扬言“不允许中国(大陆)孤立台湾”。   “美国既没有法律理由,也没有道德理由来决定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俄新社11日报道称,针对佩洛西的言论,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这样提醒她,并在社交媒体发文讽刺说,“显然,佩洛西前几天没有听到美国国务卿呼吁各国尊重所有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还是她认为这种逻辑不适用于美国?”   俄罗斯tsargrad电视台称,英国经济学家罗杰·布特尔在英媒撰文时提出一个观点:佩洛西比新冠病毒更可怕。他说,中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全世界的“经济和军事噩梦”。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世界经济已经历困难,佩洛西窜台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比新冠病毒还要糟糕。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波11日在香港《南华早报》撰文说,历史并不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同样是失败者写的。佩洛西窜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者如何偷鸡不成蚀把米。此事给了北京一个展示军事能力的机会,同时为加强统一的努力提供动力。

佐科东亚之行首站到中国,印尼学者:中国是东盟搬不走的邻居

  国家主席习近平26日下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同印尼总统佐科举行会谈。关注此次访问的外媒几乎都提到,佐科是北京冬奥会后中方接待的首位外国元首。在当天的会谈中,习近平也指出这一点,表示这“充分体现了双方对发展中印尼关系的高度重视”。两国元首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包括同意确立共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的大方向,打造发展中大国互利共赢的典范、共同发展的样板、南南合作的先锋等。面对疫情影响,中国和印尼双边贸易额逆势大幅增长,成为两国选对合作之路最直观的证明。然而,中国与另一地区发展中大国的战略性合作却让美国有些坐不住。14年都没去印尼的美军参联会主席在佐科启程访华前去了,说了些“应对中国挑战”的话,紧接着又跑到澳大利亚,声称该地区“绝大多数”国家都希望美军参与。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印尼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优素福·瓦南迪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们相信亚太的未来在于中国,而不是美国。”     发展中大国联合自强的典范   佐科此次访华是应习近平邀请。英国路透社称,佐科于25日深夜抵达北京,因为疫情原因,外国政要到访中国的情况比较罕见。26日,习近平与佐科在亲切友好气氛中举行会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佐科进行了会见。   虽然访问时间不长,但成果丰硕。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两国元首会晤联合新闻声明》,续签“一带一路”与“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合作谅解备忘录,并签署疫苗与基因联合研究、绿色发展、信息互换和执法、网络安全能力建设、海洋、印尼菠萝输华等领域合作文件。   “黄金机会”,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援引印尼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维加亚的话说,此次访问是印尼讨论各种经济议题的绝佳机会,尤其是涉及中国投资方面。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印尼项目主管大卫·恩格尔撰文称,在佐科的第五次访华之行中,两国领导人有值得强调的“精彩故事”——尽管存在一系列国际和国内复杂情况,但印尼和中国去年的双边贸易额突破1200亿美元,再次确认中国作为印尼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印尼从中国的进口额是美国对印尼出口总额的5倍。   习近平表示,双方战略互信日益巩固,政治、经济、人文、海上合作“四轮驱动”合作格局不断深化,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世界团结合作方面展现担当,积极有为,树立了发展中大国联合自强、互利共赢的典范。佐科说,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下,印尼和中国的良好合作体现了双方关系的战略性,对地区和世界都是正能量。印尼钦佩中国在扶贫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愿借鉴中方成功经验。   陪同佐科出访的印尼外长蕾特诺在行前说,两国元首的会谈将聚焦加强经济合作,特别是贸易和投资。习近平26日表示,中方愿积极参与建设印尼新首都和北加里曼丹工业园,扩大发展融资合作,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佐科则说,雅万高铁是印尼快速发展的象征,印尼愿同中方共同努力,确保雅万高铁按时竣工运行,使其成为两国友谊的又一丰碑。   中方支持印尼当好G20东道主   本次访华是佐科东亚三国之行的第一站,接下来他还将前往日本和韩国。不少媒体注意到,这次出访安排在11月的G20巴厘岛峰会之前。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内加拉对半岛电视台说,在面对疫情挑战的情况下,佐科将寻求G20国家领导人支持,出席这次峰会。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印尼除了是今年G20轮值主席国,明年还将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负责在成员国之间协调地区和国际重大问题,其中包括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G20成员对这一战争的立场不同:美西方国家甚至不希望俄总统普京出席峰会,中国对此表示反对。因此,如何调解G20国家的不同立场,避免对立,如何协调东盟成员国保持团结、不选边站都将是印尼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蕾特诺在行前表示:“在充满不健康竞争和多边主义价值不断被削弱的世界形势中,印尼将事实上更加积极地建立合作、团结与和平的精神。”印尼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韦珍玉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面对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的糟糕影响以及俄乌冲突等议题,中国领导人出席对峰会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在26日的会谈中,习近平表示,当前世界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印尼要同舟共济,展现发展中大国责任担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为推进全球治理提供东方智慧,贡献亚洲力量。中国和印尼两国元首会晤联合新闻声明说,中方支持印尼当好G20东道主,佐科总统邀请习近平主席赴印尼出席G20巴厘岛峰会,习近平主席表示感谢并预祝峰会圆满成功。   美国坐不住了?   就在佐科启程访华的前一天,美军参联会主席米利正在印尼访问,这是自2008年迈克·马伦之后,美军参联会主席首次到访该国。英国《金融时报》称,米利的雅加达之行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让地区相信,美国打算在印太保持强大存在,以对抗中国。米利称,考虑到印尼的面积和地理位置,其对印太地区具有“战略重要性”。   有相关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表明美国对华表面竞争、实质对抗的态势会进一步强化,华盛顿迫切希望在中国周边塑造有利于美方的区域环境。东南亚国家一贯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然而美国现在已不愿看到一个既靠向美国、又靠向中国的东南亚。   《雅加达邮报》在报道佐科此访时写道:印尼和东南亚其他国家一样位于印太地区的中心,中国和美国一直在这里争夺影响力。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亚太文化研究室主任许利平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把邀请佐科访华看作中美在东南亚的所谓“争夺”,格局有点小。中国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不是站在地缘政治角度,佐科访华也不是基于这一点,是由于双方内在发展的动力和需求,不针对第三方。   据《金融时报》报道,米利离开雅加达后又飞往悉尼,在那里和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一起参加地区军方领导人会议。谈到26日和27日的会议时,米利说,该地区“绝大多数”国家都希望美军参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卫·恩格尔认为,中国和印尼之间的一个话题是美英澳三边安全联盟“奥库斯”(AUKUS)。他撰文称,雅加达对这一问题的担忧没有像北京那样用尖锐言辞强烈地表达出来。但中方将会知道,不论澳大利亚如何努力安抚,印尼对澳采购美英核潜艇的怀疑几乎肯定会持续下去。   优素福·瓦南迪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早年我同美国关系密切,每年都去美国交流访问,可以说是美国成就了我,但现在我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很失望。”韦珍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东盟国家和整个东南亚地区都不应让美国主导本国内政或地区政策。因为阿富汗和中东发生的事,对世界来说已是具体的教训。她说:“中国是东盟搬不走的邻居,幸运的是,这是一个很文明、令人尊敬的邻居。”

实现和平是对妇女最好的保护

  当地时间6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妇女、和平与安全高级别会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出席并发表讲话。中方代表称,实现和平是对妇女最好的保护,妇女全面发展是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的根本目标。   古特雷斯在开场发言中警告称,性别平等为可持续和平和预防冲突提供了一条道路,然而我们却在朝相反的方向前进。当前冲突正在放大性别不平等、贫困、气候变化和其他形式的不平等。联合国在保障妇女问题上,正与各地区域性组织合作,并将妇女和女童置于联合国安全政策的中心。   中方:实现和平是对妇女最好的保护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戴兵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始终是世界妇女事业的支持者、倡导者和践行者,一直积极支持联合国与区域组织加强在妇女、和平与安全领域的合作。戴兵表示,妇女事业进步离不开稳定的政治环境,而实现和平是对妇女最好的保护。   戴兵强调,妇女全面发展是妇女、和平与安全议程的根本目标。联合国和有关区域组织要把发展置于优先位置,在妇女贫困、发展不足等问题上下更大功夫,帮助更多女性摆脱贫困饥饿,实现经济自主,为有效参与和平进程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 戴兵:同样面临饥饿与贫困挑战的,还有上千万阿富汗妇女,阿富汗邻国协调合作机制等地区倡议正积极行动,助力阿富汗改善人道局势,稳定经济。有关国家应立刻停止对阿富汗经济封锁和单边制裁,尽快无条件将阿富汗被冻结的资产,全额归还给阿富汗人民。

日本团体起诉政府,要求取消安倍“国葬”、停止从国库划拨此项预算

  据共同社10日报道,9日,日本一个名为“不许为前首相安倍举行国葬之会”的公民团体以“为前首相安倍晋三举行‘国葬’违反日本宪法”为由,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取消将于9月27日举行的“国葬”,并停止从国库划拨此项预算。   该公民团体在起诉书中称,对于历史评价未定的特定政治人物,若为其举行“国葬”,将导致国民认知和情感朝着特定方向发展,违反宪法精神。起诉书还写道,不在国会讨论“国葬”,而由政府擅自决定为此支出国家经费也是违宪的。   在9日的记者会上,该公民团体代表藤田高景称,他们通过社交网络呼吁人们加入这项诉讼,获得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持,很多人申请以原告的身份加入诉讼。这表明“国民感到愤怒,他们认为没有法律依据的‘国葬’是荒谬的”。此外,该公民团体的代理律师大口昭彦也在记者会上表示,“岸田首相没有充分说明‘国葬’的必要性。”他还提到,“目前临时国会已闭幕,并未就安倍的‘国葬’事宜进行公开讨论。”   日本政府为安倍晋三举行“国葬”这一决定在日本社会引起诸多争议。据日本《东京新闻》11日报道,一个由记者、学者等组成的社会团体8日发表题为“媒体要明确反对‘国葬’这种战前遗物”的声明。声明要求各大媒体明确向民众传递信息,即“‘国葬’是明治宪法体制下的产物”,与现在的宪法精神并不相容。   日本时事通讯社11日发布的民调显示,47.3%的受访者“反对”用国家经费为安倍晋三举行“国葬”,30.5%的受访者表示“赞成”。时事通讯社称,政府以内阁决议的方式决定为安倍举行“国葬”没有获得广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