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sprintf(): Too few arguments in /www/wwwroot/144.202.14.98/wp-content/themes/bigbulletin/assets/lib/breadcrumbs/breadcrumbs.php on line 252

专家:拒绝与中国“脱钩”,大胆且明智

  专家分析称,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进行访问表明,尽管法国与美国及其盟友拥有共同价值观,但它仍致力于捍卫自身利益,拒绝在经济上脱离中国,也不想陷入与中国对抗的逻辑,这是“大胆和明智”的。   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网站4月7日刊登了对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合作研究员、巴黎天主教大学教授埃马纽埃尔·林科的专访。   林科表示,法中两国都希望重启所有领域的合作。对法国来说,要表明尽管法国与美国及其盟友拥有共同价值观,它仍致力于捍卫自身利益。陪同访问的有50多位大企业高管,很多企业进驻中国已有数十年,法国企业迫切需要签订合同、获取利润。   林科称,在国际问题方面,马克龙提醒道,没有欧盟和中国,就不可能有持久的进展。对于乌克兰危机来说是如此,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气候保护方面亦是如此。因此,这次国事访问极为合情合理。法国的这一举措值得欢迎,它反映了针对时局的大胆和明智。法国不想在经济上脱离中国,从战略角度讲,法国也不想如美国所希望的那样,陷入与中国对抗的逻辑。   林科还称,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参与此次访问是一种让法国的倡议具有真正欧洲维度的方式。冯德莱恩与马克龙的组合将向中国传递继续进行贸易的信息,也就是说,这是拒绝美国呼吁的与中国“脱钩”的表现。这个信息似乎被听取了。   此外,俄罗斯政治学家德米特里·韦尔霍图罗夫在俄罗斯卫星广播电台的节目中表示,北京强调对法国总统访华的重视,并以此敦促巴黎回归更加独立于西方整体方针的政策。   韦尔霍图罗夫评论称:“西方的反华阵线对部分欧洲国家不利,这些欧洲国家正在寻求动摇这一阵线的办法。中国人与法国人的关系过去一直良好。况且马克龙在国内问题上承受压力,因此他现在可能更关注中国的立场。”他还称,或在近期看到中法合作的具体影响。

美前情报官员:美国是北约的头号威胁

  近日   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曝光美国破坏“北溪”管道一事   在国际社会引发震动   但参加慕安会的西方政客却对此事闭口不提   一位美国前情报官员披露   美国为了一己私利   可能会出卖盟友利益   “北溪”管道被炸事件就是例证   美前情报官员:北约已经沦为美国维持霸权的工具   当地时间17日,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情报官员斯科特·里特在接受社交媒体采访时直言,对北约而言,最大的威胁不是别人,正是美国。   斯科特·里特说,尽管美国表面上承诺不会对盟友发动战争,但是当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美国往往不惜从背后捅盟友刀子——这次“北溪”管道被炸事件就是例证。而美国的盟友——德国,则沦为牺牲品。   斯科特·里特说:“冷战结束以后,北约已没有存在的理由。有目共睹的是,北约只是美国的工具而已,只要美国愿意,它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摧毁这个工具。如果你是北约的成员国,坦白来讲,北约的头号威胁就是美国。事实上,北约不会对任何国家有帮助,除非是对美国有利。德国就是一个例子,德国想获得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美国就从背后捅了它一刀。”   慕安会上 西方政客避谈“北溪”爆料   尽管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近期曝光美国破坏“北溪”管道一事在国际社会引发震动,但最近参加59届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的西方政客却对此事闭口不提。   赫什爆料或动摇“西方叙事”根基   在西方媒体的一贯宣传中,欧洲的基础设施笼罩在所谓的“俄罗斯威胁”下,俄罗斯应该是炸毁“北溪”管道的“主谋”。一些欧洲学者认为,一旦证实此事系美国所为,将颠覆欧洲民众对这套“西方叙事”的认同。   而对于一些西方政客将赫什的爆料驳斥为“阴谋论”,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做法是为了抹黑赫什。   慕尼黑抗议人士福尔克:“西方指责俄罗斯破坏或损毁‘北溪’管道的说法毫无意义,因为这条管道是俄罗斯用来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普京怎么可能下令炸毁它。”   若爆料属实,系美国实施“恐怖”行径   赫什的爆料文章也在德国政界引发广泛关注。德国反对党呼吁彻查“北溪”管道被炸毁一事。有观点认为,如果最终证实“北溪”管道确系美国破坏,那么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恐怖主义行径。   德国联邦议院前基民盟议员于尔根·托登霍夫:“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么这意味着美国对德国犯下了战争罪和恐怖行径,这将是德美友谊的终点,也是北约的终结。”   有分析认为,随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欧洲将再次看到,乌克兰危机久拖不决的根源在于美国——是美国的利益集团不愿看到这场发生在欧洲的冲突结束。欧洲战略自主的紧迫感将进一步增强,欧洲人将迎来不得不做出决定的时刻。

海外网评:多国发赴美旅行警告,美国在盟友眼里“不安全”

  惯于给其他国家发“旅行警告”的美国,现在成了被“警告”的对象。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1月27日报道称,由于美国枪支暴力事件频发,多个美国盟友最近纷纷对国民发出赴美旅行警告。不安全的美国,让盟友忧心忡忡。   毫无疑问,此起彼伏的枪支暴力已让美国在盟友眼里变得“不安全”。CNN称,尽管美国还没有被盟友们形容成“危险的战区”,但很多国家都在提醒公民,美国“比你习惯的更暴力”。比如,澳大利亚政府就表示,美国的“暴力犯罪比澳大利亚更为普遍,所有地区都可能发生枪支犯罪”;加拿大政府则警告公民要注意大城市地区与帮派和有组织犯罪有关的暴力行为,不要驾车穿越美墨边境地区;英国政府则提醒公民,美国“随时可能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并警告公民不要随便发表“与炸弹或恐怖主义有关的言论”;德国外交部提醒公民“远离可能发生暴力事件的人群聚集场所”;日本外务省除了提醒民众“要认识到美国和日本的安全形势非常不同”,并“贴心”附上了“在美国遭遇枪击事件时如何逃离的建议”。   除此之外,法国、以色列、墨西哥、新西兰等国也纷纷对想要前往美国旅行的国民发出了“温馨提示”。美国的这些盟友中,有的允许公民自由持枪,有的严格禁枪,但基本都已多年未发生或极少发生枪支暴力事件。这不是首次有国家对国民发出赴美旅行警告。2019年前后,包括日本、德国、爱尔兰、乌拉圭、委内瑞拉、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都曾对美国发布旅行警告。   自2020年以来,美国的大规模枪击案发生数已经连续3年突破600例。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GVA)统计,截至2022年11月27日,全美发生造成4人或以上伤亡的大规模枪击事件615起,平均每天发生大规模枪击案1.85起,也让2022年目前已成为有记录以来大规模枪击案发生数第二高的年份。美国以占全球4%的人口拥有了超过40%的枪支,其枪支犯罪发生率甚至超过许多陷入战乱的国家,更将主要发达国家远远甩在身后。澳大利亚政府就提醒国民:“如果您住在美国,请主动参加学习枪支使用和参加演练。”   频发的枪支暴力不过是美国让盟友“害怕”的一面。近年来,美国社会安全环境持续恶化,各种暴力冲突不断发生,其背后是美国一系列痼疾的集中爆发。比如,在德国外交部发布的旅行警示中就提到,去美国的游客“应注意美国国内因种族主义和警察暴力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在墨西哥政府2021年5月发布的旅行警告中,不但特别指出,美国“历史上的种族和民族紧张关系,包括反对移民,导致了来自暴力极端组织的袭击”;乌拉圭和委内瑞拉政府所发布的旅行警告也都提醒民众注意种族暴力问题。不得不说,种族暴力这一痼疾已经成为美国难以除去的“负面标签”。   除了种族暴力外,美国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持续加大,也带来更多安全问题。新西兰政府希望国民注意,“(美国)犯罪率在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差别很大”,希望国民在旅行前研究具体目的地信息并向当地寻求建议;加拿大政府提醒游客注意周围环境,避免夜间在边境旅行;法国政府还用波士顿和亚特兰大等地举例,提醒民众在这些这些地区旅行要“保持警惕”,“避免单独步行或夜间出行”。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城市逐渐形成了非洲裔、拉丁裔等少数族裔聚居的贫困社区与白人等聚居的富裕社区间彼此隔离的局面,这不断放大两者之间在教育、医疗、安全领域的资源差距,也令这两种社区间的犯罪率出现了巨大差距。美国《新闻周刊》2021年的报道称,美国多座城市低收入社区所发生的枪击暴力事件、恶性伤人事件以及凶杀事件分别要比高端社区多14起、150起和5起。   美国的安全问题不仅是美国社会的关切,也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尽管在刚刚结束的中期选举中,两党政客都在利用安全问题大做文章,但实际上,美国日渐不安全恰恰是这些政客们的不作为留下的恶果。正是美国政客长期将个人政治私利置于民众利益之上,才让美国在枪支、种族和发展问题上陷入困境,不但让本国人失去生命,也威胁他国民众的安全。这样的美国,又有什么资格自诩“人权卫士”?

美施压盟友强化对俄制裁,各层级官员正“悄悄”进行外交活动

  “美国施压盟友加强执行对俄制裁措施。”《华尔街日报》21日的这篇报道再次凸显华盛顿在试图孤立、打压莫斯科行动上的强势。文章披露称,美国各层级官员正在全球范围内“悄悄地”进行外交活动,敦促其他国家扎紧针对俄罗斯而竖立的金融和贸易封锁线,防止制裁漏洞破坏扰乱俄罗斯军事供应链和经济的行动。近期的贸易数据显示,一些国家的对俄出口正在恢复。随着经济形势恶化、能源短缺,华盛顿的盟友在对抗莫斯科的道路上日益呈现出疲态与无力,欧洲民众的愤怒情绪正在积聚。“由于美国想要插手俄事务,普通德国人正在付出代价。”一名德国小伙子对媒体说的这番话代表了许多欧洲人的心声。有意大利媒体认为,美国政府不仅高估了全球对反俄政策的支持,还高估了西方给俄经济带来痛苦的能力。   美媒:部分美国盟友的对俄出口正在恢复   《华尔街日报》21日披露说,随着一些大型经济体对俄出口相较于俄乌军事冲突刚爆发后的阶段有所回升,美国官员正四处到访外国城市,他们的主要任务包括:分享关于制裁规避网络的情报;悄悄用“惩罚行动”威胁不情愿的外国政府部门和企业;收集涉嫌向俄罗斯运送物资网络的信息。   报道列举了一连串执行这些任务的美国官员:上周到印尼巴厘岛参加G20峰会的财长耶伦;本月早些时候访问布鲁塞尔、伦敦和巴黎的副财长阿德耶莫;近期到访日本的负责打击恐怖主义融资和金融犯罪的财政部助理部长罗森伯格。据称,一大批级别较低的美国财政部、商务部和国务院官员也往来于世界各地。     《华尔街日报》称,贸易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多数大型经济体的对俄出口锐减50%以上,但根据该报分析,如今许多这些国家的相关数据正在恢复,其中包括美国的传统盟友,比如日本和韩国已经恢复了其最初贸易损失量的近1/3。   据报道,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官员担心,奥地利、捷克、瑞士等国的银行对执行制裁持宽松的态度。瑞士金融部门今年4月曾表示,该国冻结了大约80亿美元的俄罗斯资产,但到5月时,他们称已解冻其中30亿美元。奥地利瑞福森国际银行控股集团3月称,将审查它与俄罗斯之间的业务往来,包括可能退出俄罗斯市场;但其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它仍然对在俄罗斯的“战略选择”进行评估。   《华尔街日报》还提及,作为北约成员国、在乌克兰粮食出口的外交谈判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土耳其,它在第二季度末的对俄出口相较于实施制裁前上升了近25%,最近的数据显示,自那以后,土耳其对俄出口仍在增加。不过土财政部长内巴蒂表示,他的国家并未破坏“施压行动”,“我们在不受制裁措施限制的领域继续与俄罗斯进行贸易活动”。   “德国已成为只为美国和北约利益服务的傀儡”   如何让盟友继续支持美国对抗俄罗斯的做法,这日益成为华盛顿担忧的问题。美国“政治新闻网”日前报道说,驻欧洲的美国官员向华盛顿的同僚发出内部警告称,一些欧洲国家民众对制裁越来越愤怒,这可能给欧洲领导人带来压力。   通过描写一些欧洲国家的示威现场,英国《金融时报》21日的一篇报道展现出当地民众的强烈不满情绪。在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的一个圣诞市场,一名示威者在集会上表示,“德国已成为只为美国和北约利益服务的傀儡”,“对俄罗斯的禁运政策已完全失败,它成为针对我们的灾难”。在他发表这些反美言论时,有人鼓掌,有人吹口哨。在莱比锡的奥古斯特广场上,一名手持写有“与俄罗斯和平共处”字样纸板的退休人员对媒体记者说,“我们希望北约的好战分子停止在德国和俄罗斯、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制造冲突”。   报道说,在德国,一些抗议活动由激进右翼人士组织,一些示威则由激进左翼人士举办,这说明一场深刻的经济危机如何瓦解传统的政治对抗,并融入到反对现状的新运动中去。   《金融时报》还提到,9月,大约7万名示威者在布拉格举行反对捷克政府和北约的抗议活动;一项民调显示,近20%的斯洛伐克民众更希望俄罗斯在与乌克兰的冲突中获胜。“全球安全”组织政策主管多米尼卡·哈伊杜认为,尽管欧洲国家的亲俄街头抗议活动规模目前都不大,但“这种情况可能会在冬天到来后发生改变”。   美国的多重误判   “华盛顿的政策并不总是符合欧洲的最佳利益,有时甚至损害这些利益,同时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危险。”意大利Insideover网站21日刊文说,美国坚持要欧洲国家在其孤立和惩罚俄罗斯的行动上“签字”,其多重误判正给欧洲大部分人带来集体痛苦,这些误判包括:高估了支持对俄罗斯采取强硬政策的国际团结程度;高估了西方对莫斯科的经济影响力;严重低估了莫斯科对西方实施经济制裁进行报复的能力。欧洲正为华盛顿的短视和过度自信付出沉重代价。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引述俄科学院学者亚历山大·卡姆金的观点称,在经济形势严峻的背景下,美国借对俄制裁为自己谋利、把后果甩给欧洲,同时敦促欧盟继续保持对俄强势制裁,双方之间产生分裂难以避免,可以预见一些欧洲国家可能会逐渐放松甚至反对对俄制裁。   卡姆金认为,美欧大部分制裁措施均已实施,其能采取的新措施也所剩无几,而俄罗斯都承受住了,今后的制裁效果可能大打折扣,近乎流于形式。   英国《对话》杂志21日称,要说俄经济没有受到前所未有的西方制裁措施和战争负担影响,这是不客观的,但同时,一些媒体报道很少提到西方经济也在挣扎。尽管俄也面临通胀高企的问题,但在某些情况下,其养老金、最低工资与通胀的同步程度比西方好。报道说,西方似乎低估了俄罗斯对经济困难时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大搞贸易保护主义 美遭欧洲盟友抗议

  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欧洲国家追随美国对俄罗斯制裁的反噬效应愈加清晰显现,能源供应短缺引发生产成本高涨、物价飙升,企业经营和民众生活困顿,经济面临衰退风险。   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则乘虚而入,不仅以高价向欧洲国家兜售能源,还把欧洲企业吸引到美国,试图借能源危机捞取最大利益。面对这样的“盟友”,欧洲忧虑和不满日益加剧。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更是引发了欧洲盟友的不满。   据彭博社报道,在上周成立关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特别小组后,本周,欧洲及美国的特别小组将进行首次会议,目的是解决欧洲对《通胀削减法案》的担忧。   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在今年8月17日正式生效,部分条款涉及美国政府为本土电动车企业提供高额补贴,充斥着贸易保护主义,招致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世界多国的反对和批评。   10月26日,德法领导人在巴黎举行了一次工作午餐会。据美国《政治报》报道,德法领导人表示将对美国进行贸易报复。报道说,如果美国不让步,欧盟将会反击。欧盟也会为企业进行补贴,这可能会使美欧进入一场新的贸易战。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接受采访时,也措辞强硬。   法国总统 马克龙:我们需要像美国那样,出台一项《买欧洲货法案》。我们需要为我们的欧洲制造商预留出补贴。   欧洲陷入能源危机 美国趁机巧取豪夺   欧洲国家并非杞人忧天。荷兰化肥公司OCI大幅削减在欧洲的氨产量,投资数亿美元扩建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博蒙特的工厂。美国《华尔街日报》还报道说,特斯拉公司已经暂停在德国生产电池的计划,以寻求获得美国政府的补贴。   而在欧洲,很多行业已经大幅萎缩。欧洲铝业协会已发出警告,能源成本大涨可能给欧洲铝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据业界估算,欧洲粗钢产能过去数月闲置率接近10%;铝和锌的产量减少约50%;化肥行业产能削减约70%。   欧洲财富和企业生产活动流向美国的情况已引起欧洲警觉。比利时首相德克罗警告:“欧洲正经历大规模去工业化的风险。”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也批评美国经济霸权,认为欧洲必须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有所行动,因为该法案或将破坏美欧大陆的公平竞争环境。德国联邦议院议员克劳斯·恩斯特认为,美国的举措极大伤害德国企业的竞争力。   欧洲《现代外交》网站表示,俄罗斯是欧洲主要的能源供应方,俄罗斯通过出口能源满足欧洲其他国家能源需求,而美国是“帝国资本主义”,也就是通过种种手段“剥削其他国家来生存和发展”,迫使欧洲付出高昂的能源价格,导致经济受损。“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欧洲的真正敌人是美国。”

美媒文章:“美式民主”在盟友中光环不再

  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10月17日发表题为《山巅之城的衰落》的文章,副题为《美国民主失去光芒,美国全球影响力下降》,作者是德国马歇尔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布鲁斯·斯托克斯。全文摘编如下:   在世界各地,民调和采访的结果显示,在认为自己是美国盟友的一些国家,民众和精英阶层对美国民主的现状和方向心存疑虑。他们不再认为美国民主是一个典范,他们担心美国的政治制度是否仍能够产生值得信赖的结果。   这种情绪是引发不安的原因。过去,美国海外形象的起起落落取决于执掌白宫的那个人,取决于美国在海外采取什么行动,但对美国民主的看法一直还算稳定,尽管不像许多美国人以为的那么正面。现在,这种情况开始改变。在美国总统支持率不断下降的背后,国际社会对美国政治制度优势的评价不断下降。   美国人凭直觉感觉到了他们地位的下降: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在过去20年里,大约有2/3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在国际上受尊重的程度不如过去,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在德国马歇尔基金会2022年对13个跨大西洋国家的公众进行的调查中,虽然约有61%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是在当今全球事务中最具影响力的角色,但只有35%的受访者认为5年后美国还是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外国人对美国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对美国总统的看法驱动的。关于外国人对美国看法的最全面的民意数据始于2002年皮尤研究中心的全球态度项目。从此,美国的形象一直就像坐过山车。   外国民众,尤其是欧洲民众,很大程度上喜欢比尔·克林顿,不喜欢乔治·W·布什;喜欢奥巴马,讨厌特朗普。引人注目的是,这种情绪的波动性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执掌白宫的人不同,外国公众对美国的好感度差异很大。例如,在2008年(美国大选前)到2009年(大选后),法国公众对美国总统的信心指数从13%增至91%;在德国,这个数字从14%增至93%;在日本,则从25%增至85%。在2016年(大选前)和2017年(大选后),情况则正好相反:法国民众对美国总统的信心指数从84%降至14%;在德国,这个数字从86%降至11%;在日本,从78%降至24%。2017年初,一位德国官员对我说:“这不是很有趣吗?布什花了8年时间才达到这个低点。特朗普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   坐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的那个人显然会影响国际社会对美国民主的看法。2020年欧亚集团基金会一项调查发现,26%的德国受访者认为,如果换一个人当美国总统,那么美国式民主会更具吸引力。但是,美国的世界地位所面临的国际挑战超越个人特性。在特朗普就任总统前,外国公众就对美国民主的健康和方向——不断加深的党派之争和机能失调——越来越感到担忧。这种担忧令布什政府深受困扰,在奥巴马执政时期挥之不去,现在又引发了对拜登政府的质疑。   2012年,皮尤研究中心发现,在全球20个国家进行的民调中,大约45%的人说他们喜欢美国的民主理念。   然而今天,世界各国几乎没人对美国的民主表示出多大信心。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在16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在澳大利亚只有11%的受访者说美国民主是一个好的典范,在德国和日本这个数字为14%,在英国为20%。大约有57%的受访者说,美国的民主曾经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但近年来不再是了。   正如皮尤调查所显示的,与美国关系最密切的一些国家的公众对美国民主的看法最不乐观。在欧亚集团基金会的调查中,只有20%的日本人和29%的德国人对美国民主有积极看法。   诚然,皮尤研究中心和欧亚集团基金会调查的国家数量不多,但这两个机构调查的国家地理位置具有多样化,而且都包括一些主要经济体和美国的盟友。   有证据表明,许多外国公众并不认为美国的民主兑现其让美国百姓过上更好生活的承诺。例如,外国公众严厉评判美国对新冠疫情的处理方式。2021年,皮尤研究中心在16个国家的调查发现,只有37%的公众认为美国政府在应对新冠疫情方面做得不错。外国公众也对美国社会更多的系统性问题作出了负面评价。   许多美国人同意这种批评。2022年德国马歇尔基金会跨大西洋趋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3%)的人认为美国民主处于危险或有点糟糕的状态,这个数字高于2021年的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