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自满!”福奇警告美国“长期新冠”危机!

美国宣布了“假想的胜利” 福奇是在英国《卫报》18日刊出的独家专访中发出上述警告的。报道称,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每天仍导致约400人死亡,这一冷酷的事实比正遭受“长期新冠”的数百万人更引起公众关注,但福奇提醒,后者“是一种隐藏在雷达屏幕下的非常隐匿的公共卫生紧急状况”。 福奇所说的“长期新冠”是指新冠后遗症,又被称为新冠长期症状。《卫报》称,世界卫生组织认为,10%至2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留下了呼吸困难、疲劳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在急性感染治愈后持续很长时间。据估计,750万至2300万美国人已发展为“长期新冠”。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可能有超过100万人无法再工作,导致500多亿美元(约合36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损失。 “它带来的不幸、挑战和令人沮丧中的一部分是,它有太多元素不符合已知或可识别的致病过程。”福奇说,比如,如果一个人严重疲劳到无法工作,没有任何实验室测试、X光、CT扫描或核磁共振能指出病因。为什么一个智力敏锐、精力充沛的人,突然之间就无法在任何事情上集中注意力超过半小时呢?为什么那些出色的运动员不再有运动耐力呢?他承认,在这种情况下,试图治疗或治愈“长期新冠”变成一场“赌博”,因为“我们甚至不知道治疗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在黑暗中游泳”。 《卫报》称,科学家们正对此进行研究,但美国政治气候的干预是严峻的。在经历了两年半的封锁、限制和激烈交锋之后,口罩正在被摘掉,新冠肺炎疫情从新闻报道中消失,上个月总统拜登自己宣布“疫情大流行已结束”,美国国会拒绝额外拨款以满足检测和疫苗需求。“我希望情况会有所改变。”福奇说,“如果你宣布胜利,你就是在宣布一场假想的胜利,因为我们还没有赢得这场战斗。” 至少试图阻止19份疫情报告发布 美国众议院冠状病毒危机特别小组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披露了美国抗疫初期的丑闻。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报告说,特朗普政府的助手“夺取了对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通信的控制权,阻止公共卫生官员向美国民众提供关于疫情的准确信息”。 这份91页的报告基于对特朗普政府应对疫情情况的第三次广泛调查,证明其在卫生部门及下属的疾控中心“安插了试图淡化疫情严重性的政治人员”。CDC高级官员加拉塔斯告诉调查人员,特朗普的亲密盟友、被任命为卫生部助理部长的卡普托使用“欺凌行为”,让CDC的官员“感到威胁”。 CDC官员、《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编辑克里斯汀·凯西形容特朗普政府干预的过程“非常不寻常”。调查披露,2020年5月至9月中旬,当时的卫生部官员试图影响CDC关于疫情的科学报告,编辑其中的内容或阻止至少19份他们认为可能对特朗普有害的报告发布。他们成功改变或推迟了至少5份科学报告的发布。 调查报告还显示,特朗普政府在疫情关键时期阻止下达要求民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戴口罩的联邦命令。CDC全球移民与检疫司司长马丁·塞特隆告诉调查人员,口罩令本可以为拯救美国人的生命做出重大贡献。此前,特朗普政府还拒绝了CDC将邮轮禁航令延长的计划,因为时任副总统彭斯受到相关行业游说。 CNN报道称,塞特隆在调查报告发布后发声明说,上届政府对应对疫情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干预。正如报告所显示的,特朗普和他的高级助手多次攻击CDC的科学家,损害该机构的公共卫生指导并压制发布科学报告,以淡化病毒的严重性。“政治优先、蔑视科学和拒绝听从公共卫生专家的建议,损害了国家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能力,并将美国人置于危险之中。” 新的冬季疫情潮正在酝酿 抗疫失败的美国可能很快将迎来新一波疫情考验。美国《国会山报》17日报道称,欧洲新冠肺炎病例的增加引发美国可能在今年冬天经历新疫情潮冲击的警告,因为美国此前病例激增就是在欧洲病例上升后。欧洲新增病例大约在9月初开始上升,目前7天平均新增病例数约为20万例。美国7天平均确诊数约为3.8万例,但降温使民众待在室内,疫苗加强针的接种数量依然不高以及总体上对抗疫的轻视态度,正在为一场类似大西洋彼岸的冬季疫情潮埋下隐患。 美国合众国际社报道称,政府数据显示,新的更具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开始在美国各地蔓延。CDC说,感染新变异病毒的病例总数占美国新增病例数的10%以上。“拜登总统说疫情大流行已经结束,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华盛顿大学流行病学家阿里·克达德对《国会山报》说,疫情没有结束,尤其是现在冬天即将来临。

外交部: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20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称,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开放指数”不断下滑,一些国家还大肆鼓吹“脱钩”“断链”。与此同时,中方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许多国际媒体也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点赞。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表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习近平主席指出,开放是国家进步的前提,封闭必然导致落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10年间经济全球化虽然遭遇逆流,但中国的开放大潮依然汹涌澎湃,中国贸易总额从4.4万亿美元增至6.9万亿美元,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和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年度实际使用外资从7000多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15万亿元,自2017年起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二位,境外投资存量由不足0.6万亿美元增长到超过2.7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位。   汪文斌介绍称,10年间,虽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在国际上显著抬头,但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步伐从未停歇,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自贸试验区从无到有,目前已经设立了21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扬帆起航。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从最初的190项缩减到如今的27项,压缩比例超过85%。中国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由10个增长到19个,今年1月1日生效实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创建了全球最大的自贸区。   汪文斌表示,10年间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我们主动降低商品关税,关税总水平降至7.4%,低于9.8%的入世承诺,同时还给予16个最不发达国家98%的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我们举办了世界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四届进博会累计成交额达到2722.7亿美元,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重要的投资目的地,认为“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多变,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上升,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汪文斌表示,中方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不会改变。未来,中国将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为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成果提供更多机遇,为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开辟更大空间。

海外网评:多方反对“脱钩断链”,互利共赢才是人心所向

  《日本经济新闻》10月18日刊发的一篇报道批评所谓“与中国脱钩”论调。文章分析,若把中国排除在外,全球所有商品的成本都会大幅上涨,日本每年会损失53万亿日元。日媒这篇报道说了大实话,再次给那些鼓吹“脱钩断链”的人好好上了一课。   近段时间以来,国际社会反对“脱钩断链”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新加坡总理李显龙10月18日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表示,“脱钩”的进一步后果包括“可能导致经济合作减少、相互依赖减少、信任减少,最终可能导致世界不稳定”。德国前国防部长沙尔平近日撰文指出,德国经济与中国市场“脱钩”的想法并不现实。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近日刊文说,诸多经济学家表示,“硬脱钩”对中美两国而言是非理性的双输局面。可以说,从政界到商界再到学界、从亚洲到美洲再到欧洲,反对“脱钩断链”的声量正在不断壮大。   “脱钩断链”论调不过是西方某些政客哗众取宠式自嗨,难敌中国经济的巨大吸引力。韩国三星电子全球社长黄得圭日前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中国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强大的物流体系、巨大的市场、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以及其他应对全球不确定性因素的条件,这正是吸引三星等外企的原因。黄得圭这番话颇有代表性,中国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是中国市场吸引力最好的说明,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西方某些政客喊两句政治口号就能轻易撼动的。   “脱钩断链”论调极其不负责任,扰乱世界经济链条注定不得人心。以芯片制造为例,先进芯片生产包括1000多个工序,需要70次跨境合作才能完成,美国政府近日限制芯片出口的损招危害芯片产业全球供应链安全,招致骂声一片。世界早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出于政治目的人为设限破坏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损人不利己,只会使本已脆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脱钩断链”将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灾难,已经引发国际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担忧。德国汽车行业专家杜登赫费尔警告说,世界将四分五裂,而且“没有回头路可走”。   “脱钩断链”论调暴露了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与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心胸高下立见。连日来,多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祝贺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表达了对发展对华关系的高度重视。绝大多数国家不会盲目跟风“脱钩断链”,中国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惠及的是各国人民。叙利亚驻华大使哈桑内接受海外网采访时的一番话十分恳切:“中国不想从其他国家掠夺,只是希望合作,因此中国受欢迎。”   世界绝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仍是人心所向。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也不会变。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发展将为地区和世界提供更多机遇,注入强劲动力。

【瞰全球】通胀高企物价飙升,民众叫苦不迭!美媒:“美联储正输掉与通胀的斗争”

  中国日报网10月20日电 当地时间10月19日,美联储发布的俗称为“褐皮书”(Beige Book)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指出,美国全国经济活动在净额上小幅扩张,不过物价增长仍处于高位,一些行业或地区对需求疲软和经济衰退产生担忧。   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   当地时间10月13日,美国劳工局公布的报告数据显示, 9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同比增长 8.2%,价格涨幅比上个月高 0.4%。其中,核心 CPI 同比上涨 6.6% 升至20年来的最高点。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消息,随着这份报告的出台,美联储今年再加息125基点或成定局。官员们还可能发出信号,表明他们可能在明年初将利率提高到比决策者和投资者先前预期更高的水平。   要知道,为了扑灭高通胀,自今年3月以来,美联储已经加息5次,累计加息300个基点,创自1981年以来的最大密集加息幅度。即便如此,美国通胀却依旧是“高烧难退”。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投资者担心,美联储为应对高通胀而大幅加息,将导致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同时给其他地区经济复苏埋下隐患。   美国劳工部的这份报告还指出,高通胀已经蔓延到美国的整个经济领域,正在侵蚀美国民众的工资薪水,迫使许多人依靠储蓄和信用卡来维持生活。   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了,来自美国几个州的民众分享了飙升的通货膨胀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     “这太离谱了,快疯了!”“去食品市场太贵了,价格几乎是过去几年的两倍,让我的大家庭难以养活。 ”来自俄克拉荷马城的阿尔弗雷德说。   蒂姆则说 “我喜欢买的每样东西都要花更多的钱,”他说。“我不喜欢它们,汽油、食物、假期。”   随着气温的降低,美国民众的钱包可能要跟着进一步“遇冷”。...

普京宣布四地进入战时状态,美媒:是二战后克宫首次宣布战时状态

  俄新社19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天召开俄联邦安全会议宣布,赫尔松、扎波罗热、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四地进入“战时状态”。新上任的俄罗斯负责乌克兰境内特别军事行动的指挥官苏罗维金上将18日承认,俄军在赫尔松遭遇乌军强势反攻,形势“非常困难”,并要求当地平民撤离。西方媒体宣布,这显示俄军正在“遭受重挫”。而俄媒认为,这恰恰显示了俄军“坚壁清野”的决心,“没有人会拱手交出赫尔松”。本周,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夜间气温已接近零摄氏度,寒冷冬季的到来加剧了世界对乌克兰局势的担忧。      “战时状态”提法非同一般   普京当天通过视频方式与俄联邦安全会议成员举行会议,宣布四地进入“战时状态”:“我签署了关于在俄罗斯联邦这4个主体实行军事状态的法令。它将立即提交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批准,通过的决定将通知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他说,新地区的居民表达了他们“与俄罗斯在一起”的意愿,而基辅拒绝了任何谈判建议,炮击仍在继续。   普京在会上表示:“有必要在各地区建立领土防御总部。”“在目前的情况下,我认为有必要赋予俄罗斯所有地区领导人额外的权力。今天也签署了相应的法令。”   《纽约时报》解读称,普京当天表示,他将把更多权力交给这些地区的亲俄官员,这将允许他们在当地采取更多的限制性措施,更严格地控制关键的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和通信。专家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克里姆林宫首次宣布战时状态,考虑到普京一直称对乌克兰是“特别军事行动”,这一点非同一般。   美国CNBC网站称,这一决定可能意味着“这些地区的民政机构将被军事机构取代”。报道称,普京在宣布决定时回忆起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事件,呼吁四地立即采取措施,保护“极其重要的设施”。   此前一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推特上重申“没有与普京政权谈判的空间”。   平民撤出赫尔松   19日,俄乌战事持续胶着,俄军继续对乌克兰多地实施打击。据俄新社报道,乌克兰基辅州、切尔卡瑟州、切尔尼希夫州、文尼察州、日托米尔州、罗夫诺州和切尔诺夫策州当日拉响了防空警报。乌克兰日托米尔市市长苏霍姆林19日表示,由于能源设施受损,目前该市的电力系统无法运行。   与此同时,乌军在赫尔松方向发起新一轮大规模反攻,引发俄方高度警觉。苏罗维金上将18日表示,俄罗斯军方得知,基辅计划使用“被禁止的手段”在赫尔松地区发动战争。他称,乌克兰准备对位于第聂伯河上的卡霍夫卡水电站进行大规模打击,并对赫尔松市发动大规模火箭弹和炮火攻击。“这些行动可能会破坏这个大型工业中心的基础设施,造成平民大量伤亡。”   俄罗斯《观点报》19日报道称,赫尔松地区亲俄官员斯特雷穆索夫表示,乌军继续在该地区郊区增加装备数量,数以万计的军事人员已经部署在接触线上。他说,“赫尔松之战”一触即发。18日,赫尔松的亲俄官员已经组织别里斯拉夫、别洛泽尔斯基、斯尼吉列夫斯基和亚历山德罗夫斯基市的平民迁移到第聂伯河左岸,以建立防御工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9日评论称,这是俄军面对乌克兰的反攻“举步维艰”的最新迹象。而乌克兰官员称俄罗斯组织的平民撤离行动是“对乌克兰人口的半自愿驱逐”。   俄罗斯《消息报》19日引用俄罗斯军事专家博尔滕科夫的分析称,当前俄军在赫尔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补给线被切断。在所有桥梁受损之后,物资供应主要靠渡轮保障,而乌军也经常试图袭击渡轮。博尔滕科夫认为,对当地平民进行转移不仅有助于保护平民免受炮击,而且还可以让补给线优先保障前线军事物资的供应,从而使俄军更好地为防御做好准备。他表示,没有人会拱手交出赫尔松,虽然乌军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在俄军预备役动员部队完成部署后,乌军的成功将被证明是“短暂的”。   美国的支持能继续吗   乌克兰武装部队此前多次表示,他们希望能在今年年底之前收复赫尔松市。据乌克兰国家通讯社19日报道,乌克兰情报部门负责人布达诺夫少将18日接受美媒采访时表示,乌军部队将在2022年底前取得重大进展。他说:“目前最艰苦的战斗正在顿巴斯的巴赫穆特和索莱达尔附近进行……到今年年底,我们将取得重大进展,这将是重大胜利,我希望这可能是赫尔松的解放。”   媒体的预测则普遍没有这样乐观。乌克兰的寒冬通常从11月开始,俄“政治专家”网18日报道,俄军事专家杰尼申采夫表示,冬天到来将对特别军事行动产生重大影响。冬季作战很难,白天太短会影响战斗的进行,暴风雪也会影响进攻。部队的补给就更复杂了,要为军人提供一切必需品:鞋子、衣服、食物、燃料和弹药。这对在冬季作战准备较差的一方来说,困难将更大。“未来战场形势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对基础设施的打击程度如何。”   据《今日美国报》19日报道,对基辅而言一个坏消息是:“美国向乌克兰提供财政支持间可能不多了。”报道称,由于民主党选情低迷,共和党有望在下月的中期选举中赢得众议院多数,这意味着目前的众院少数党领袖麦卡锡有望成为众议院议长。麦卡锡18日声称,共和党不会随意给乌克兰开“空白支票”,他说,身陷经济衰退的美国人希望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

美媒文章:“美式民主”在盟友中光环不再

  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10月17日发表题为《山巅之城的衰落》的文章,副题为《美国民主失去光芒,美国全球影响力下降》,作者是德国马歇尔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布鲁斯·斯托克斯。全文摘编如下:   在世界各地,民调和采访的结果显示,在认为自己是美国盟友的一些国家,民众和精英阶层对美国民主的现状和方向心存疑虑。他们不再认为美国民主是一个典范,他们担心美国的政治制度是否仍能够产生值得信赖的结果。   这种情绪是引发不安的原因。过去,美国海外形象的起起落落取决于执掌白宫的那个人,取决于美国在海外采取什么行动,但对美国民主的看法一直还算稳定,尽管不像许多美国人以为的那么正面。现在,这种情况开始改变。在美国总统支持率不断下降的背后,国际社会对美国政治制度优势的评价不断下降。   美国人凭直觉感觉到了他们地位的下降: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在过去20年里,大约有2/3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在国际上受尊重的程度不如过去,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在德国马歇尔基金会2022年对13个跨大西洋国家的公众进行的调查中,虽然约有61%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是在当今全球事务中最具影响力的角色,但只有35%的受访者认为5年后美国还是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外国人对美国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对美国总统的看法驱动的。关于外国人对美国看法的最全面的民意数据始于2002年皮尤研究中心的全球态度项目。从此,美国的形象一直就像坐过山车。   外国民众,尤其是欧洲民众,很大程度上喜欢比尔·克林顿,不喜欢乔治·W·布什;喜欢奥巴马,讨厌特朗普。引人注目的是,这种情绪的波动性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执掌白宫的人不同,外国公众对美国的好感度差异很大。例如,在2008年(美国大选前)到2009年(大选后),法国公众对美国总统的信心指数从13%增至91%;在德国,这个数字从14%增至93%;在日本,则从25%增至85%。在2016年(大选前)和2017年(大选后),情况则正好相反:法国民众对美国总统的信心指数从84%降至14%;在德国,这个数字从86%降至11%;在日本,从78%降至24%。2017年初,一位德国官员对我说:“这不是很有趣吗?布什花了8年时间才达到这个低点。特朗普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   坐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的那个人显然会影响国际社会对美国民主的看法。2020年欧亚集团基金会一项调查发现,26%的德国受访者认为,如果换一个人当美国总统,那么美国式民主会更具吸引力。但是,美国的世界地位所面临的国际挑战超越个人特性。在特朗普就任总统前,外国公众就对美国民主的健康和方向——不断加深的党派之争和机能失调——越来越感到担忧。这种担忧令布什政府深受困扰,在奥巴马执政时期挥之不去,现在又引发了对拜登政府的质疑。   2012年,皮尤研究中心发现,在全球20个国家进行的民调中,大约45%的人说他们喜欢美国的民主理念。   然而今天,世界各国几乎没人对美国的民主表示出多大信心。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在16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在澳大利亚只有11%的受访者说美国民主是一个好的典范,在德国和日本这个数字为14%,在英国为20%。大约有57%的受访者说,美国的民主曾经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但近年来不再是了。   正如皮尤调查所显示的,与美国关系最密切的一些国家的公众对美国民主的看法最不乐观。在欧亚集团基金会的调查中,只有20%的日本人和29%的德国人对美国民主有积极看法。   诚然,皮尤研究中心和欧亚集团基金会调查的国家数量不多,但这两个机构调查的国家地理位置具有多样化,而且都包括一些主要经济体和美国的盟友。   有证据表明,许多外国公众并不认为美国的民主兑现其让美国百姓过上更好生活的承诺。例如,外国公众严厉评判美国对新冠疫情的处理方式。2021年,皮尤研究中心在16个国家的调查发现,只有37%的公众认为美国政府在应对新冠疫情方面做得不错。外国公众也对美国社会更多的系统性问题作出了负面评价。   许多美国人同意这种批评。2022年德国马歇尔基金会跨大西洋趋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3%)的人认为美国民主处于危险或有点糟糕的状态,这个数字高于2021年的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