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印太战略”抹黑中国,中方批驳:在亚太地区搞地缘对抗完全错误

  “加拿大出台的有关战略涉华内容充斥意识形态偏见,渲染炒作所谓‘中国威胁’,对中国无端指责攻击。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已经向加方提出严正交涉。”针对加政府当地时间27日公布的新版“印太战略”的涉华内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28日如是批驳。路透社称,在这份26页文件中,中国被提及超过50次。加政府抹黑中国是“愈发具有破坏性的全球力量”,并宣称要花费17亿美元用于加强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和网络安全活动。2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专家认为,这份“印太战略”与美国的对华政策基调“高度一致”,加中两国的交往原本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渥太华却在华盛顿的裹挟下作出不符合本国利益的判断,这是荒谬的。   本月参加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加总理特鲁多出席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他在参会期间曾称,要与印太地区伙伴加强关系。      外媒:该文件反映加方处理对华关系时的困境   根据这份文件,加拿大正寻求与涵盖40个经济体的印太地区加强关系。“我们知道,该地区正在发生一场影响力之战,所以我们必须加快自己的步伐。”美国彭博社引述加外长乔利27日的话说,加拿大将为在亚洲的企业投资创造一个更可预测的环境。   路透社称,特鲁多政府希望严重依赖美国的加拿大经济与贸易更多元化。9月的加官方数据显示,与美国的双边贸易额占加总贸易额68%。报道说,近年来,华盛顿在自由贸易问题上表现出愈发狡猾的迹象。   在涉华部分,这份文件宣称,中国具有成为该地区领导大国的雄心,正进行大规模投资,以获得经济影响力、外交影响力、“进攻性军事能力”和先进技术。在路透社看来,该战略反映出加拿大在处理对华关系时的困境:一方面宣称北京正寻求将国际秩序塑造成一个对于“日益偏离”加拿大的利益和价值观而言“更加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承认,中国的经济为加出口商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该文件同时提及,中国的体量和影响力之大使得加拿大与它在气候变化、全球健康、核扩散等关乎“世界生存压力”的问题上进行合作是必要的。   在与中国相处的策略方面,加拿大的这份“印太战略”共阐述了国内、双边、地区、多边等4个层面,其中,它在国内层面提出将审查和更新立法,并且在“国有企业和其他外国实体的投资威胁到我们的国家安全时——包括关键矿产供应链——果断采取行动”,这一内容被多家外媒转引。本月初,加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3家中资企业从加拿大动力金属公司等加方企业撤资。   根据这份文件,加拿大将强化在印太地区的海军存在,“通过提高我们的军事参与和情报能力来减少胁迫行为以及对地区安全的威胁”。加国防部长阿南德27日称,该国将向印太地区每年派出3艘护卫舰(目前是两艘)。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27日称,在台湾问题上,这份“印太战略”表明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时声称加方反对“威胁台湾海峡现状的单边行动”。在27日的记者会上,阿南德回避了有关加拿大是否愿意“保卫台湾”等问题。   “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加拿大《多伦多星报》27日称,加拿大最早开始制定“印太战略”的时间可能是2019年或者2020年。   CBC称,这份文件在描述中国时使用了“直白得令人惊讶的语言”。近年来,许多观察人士一直敦促加政府维持与中国在过去20年建立起的商业和投资关系,然而新的战略文件似乎反映出,一些严重的双边冲突导致两国关系陷入冰点。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对于加拿大“印太战略”攻击中国的内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28日表示,“究竟谁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谁在煽动冷战思维、渲染阵营对立,国际社会看得很清楚。”赵立坚同时提醒道,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与国交往的“黄金法则”。台湾、新疆、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势力指手画脚。   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发言人则在相关回应中强调了以下几点:加方对中国内外政策的解读完全错误;加方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知完全错误;加方损害中方利益的行径完全错误;加方在亚太地区搞地缘对抗完全错误。   被美国裹挟   CBC认为,这份文件描绘的外交政策蓝图反映加拿大最亲密盟友(包括美国)的思路。与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不同之处在于,加方更明确表明“将在任何时候毫不犹豫地捍卫国家利益”,并称其对华方针是“基于对当前中国现实、清晰的评估而形成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程宏亮2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加拿大在“印太战略”中对中国的措辞可以看出,其基调与美国高度一致,这份文件之所以酝酿这么久,也是因为它想对标美国对中国的定位。   “其实无论是在战略层面还是实务层面,中加之间是没有矛盾的。但在美国政府的施压下,它被迫在中加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中加上‘刺耳’的‘印太战略’,作出远离常识、远离本国利益的判断。”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2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荒谬的,也表明加方在政治上缺乏自主性。   对于加中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些加商界和学界人士近年来发出的警告和担忧之声没有停过。CBC27日引述加中贸易理事会董事会副主席冯达辉的话说,拒绝中国会威胁到加拿大的竞争优势。在他看来,加方可以表达与中国的分歧,同时不必损害与中国的贸易。阿尔伯塔大学中国学院荣誉院长霍尔登提醒道,特鲁多政府需要意识到,中国是印太地区的重要一员,它与印太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经济联系是非常强大的。一名多伦多大学政治学学者认为,加政府需要用技巧来平衡与中国的关系。渥太华应该理解处理对华关系不同事务的复杂性,并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吕祥同时认为,虽然加拿大推出新版“印太战略”,但能落实多少需要打上问号。他表示,加拿大政府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如何在全球格局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不是在美国的压制和裹挟下稀里糊涂地成为地缘政治工具。

海外网评:多国发赴美旅行警告,美国在盟友眼里“不安全”

  惯于给其他国家发“旅行警告”的美国,现在成了被“警告”的对象。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1月27日报道称,由于美国枪支暴力事件频发,多个美国盟友最近纷纷对国民发出赴美旅行警告。不安全的美国,让盟友忧心忡忡。   毫无疑问,此起彼伏的枪支暴力已让美国在盟友眼里变得“不安全”。CNN称,尽管美国还没有被盟友们形容成“危险的战区”,但很多国家都在提醒公民,美国“比你习惯的更暴力”。比如,澳大利亚政府就表示,美国的“暴力犯罪比澳大利亚更为普遍,所有地区都可能发生枪支犯罪”;加拿大政府则警告公民要注意大城市地区与帮派和有组织犯罪有关的暴力行为,不要驾车穿越美墨边境地区;英国政府则提醒公民,美国“随时可能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并警告公民不要随便发表“与炸弹或恐怖主义有关的言论”;德国外交部提醒公民“远离可能发生暴力事件的人群聚集场所”;日本外务省除了提醒民众“要认识到美国和日本的安全形势非常不同”,并“贴心”附上了“在美国遭遇枪击事件时如何逃离的建议”。   除此之外,法国、以色列、墨西哥、新西兰等国也纷纷对想要前往美国旅行的国民发出了“温馨提示”。美国的这些盟友中,有的允许公民自由持枪,有的严格禁枪,但基本都已多年未发生或极少发生枪支暴力事件。这不是首次有国家对国民发出赴美旅行警告。2019年前后,包括日本、德国、爱尔兰、乌拉圭、委内瑞拉、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都曾对美国发布旅行警告。   自2020年以来,美国的大规模枪击案发生数已经连续3年突破600例。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GVA)统计,截至2022年11月27日,全美发生造成4人或以上伤亡的大规模枪击事件615起,平均每天发生大规模枪击案1.85起,也让2022年目前已成为有记录以来大规模枪击案发生数第二高的年份。美国以占全球4%的人口拥有了超过40%的枪支,其枪支犯罪发生率甚至超过许多陷入战乱的国家,更将主要发达国家远远甩在身后。澳大利亚政府就提醒国民:“如果您住在美国,请主动参加学习枪支使用和参加演练。”   频发的枪支暴力不过是美国让盟友“害怕”的一面。近年来,美国社会安全环境持续恶化,各种暴力冲突不断发生,其背后是美国一系列痼疾的集中爆发。比如,在德国外交部发布的旅行警示中就提到,去美国的游客“应注意美国国内因种族主义和警察暴力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在墨西哥政府2021年5月发布的旅行警告中,不但特别指出,美国“历史上的种族和民族紧张关系,包括反对移民,导致了来自暴力极端组织的袭击”;乌拉圭和委内瑞拉政府所发布的旅行警告也都提醒民众注意种族暴力问题。不得不说,种族暴力这一痼疾已经成为美国难以除去的“负面标签”。   除了种族暴力外,美国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持续加大,也带来更多安全问题。新西兰政府希望国民注意,“(美国)犯罪率在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差别很大”,希望国民在旅行前研究具体目的地信息并向当地寻求建议;加拿大政府提醒游客注意周围环境,避免夜间在边境旅行;法国政府还用波士顿和亚特兰大等地举例,提醒民众在这些这些地区旅行要“保持警惕”,“避免单独步行或夜间出行”。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城市逐渐形成了非洲裔、拉丁裔等少数族裔聚居的贫困社区与白人等聚居的富裕社区间彼此隔离的局面,这不断放大两者之间在教育、医疗、安全领域的资源差距,也令这两种社区间的犯罪率出现了巨大差距。美国《新闻周刊》2021年的报道称,美国多座城市低收入社区所发生的枪击暴力事件、恶性伤人事件以及凶杀事件分别要比高端社区多14起、150起和5起。   美国的安全问题不仅是美国社会的关切,也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尽管在刚刚结束的中期选举中,两党政客都在利用安全问题大做文章,但实际上,美国日渐不安全恰恰是这些政客们的不作为留下的恶果。正是美国政客长期将个人政治私利置于民众利益之上,才让美国在枪支、种族和发展问题上陷入困境,不但让本国人失去生命,也威胁他国民众的安全。这样的美国,又有什么资格自诩“人权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