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sprintf(): Too few arguments in /www/wwwroot/144.202.14.98/wp-content/themes/bigbulletin/assets/lib/breadcrumbs/breadcrumbs.php on line 252

充满政治算计!欧盟高官鼓动欧洲军舰巡逻台海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23日在法国《星期日报》上发表评论文章,鼓动欧洲海军在台湾海峡巡逻,“以显示欧洲对这一绝对关键地区航行自由的承诺”。23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认为,博雷利的此番说辞,反映出欧洲内部的确有一些政治力量,始终以意识形态划线,对华抱有冷战思维。中国对此应该警惕,但没必要认定其为欧盟的既定政策。   据报道,博雷利在《星期日报》上的文章写道,“在许多问题上,我们与北京存在深刻分歧”,比如价值观。在经济领域,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越发处于劣势,不是因为缺乏竞争力,而是因为补贴等限制措施。他说,欧洲必须非常重视台湾问题,因为台湾“在经济上、商业上和技术上都与我们有关”,“这就是为什么我呼吁欧洲海军在台湾海峡进行巡逻,以显示欧洲对这一绝对关键地区航行自由的承诺”。不过,他同时强调,“对于台湾问题,我们的立场简单且一贯。在我们看来,只有一个中国。”   “博雷利的话呼应了他上周二(18日)在欧洲议会关于中国问题的辩论中所作的评论。”“德国之声”23日评论称,博雷利当时说,台湾显然是欧盟保障地缘战略和平范围的一部分,针对台湾的行动必须被拒绝。他声称,“这也是因为从经济角度来看,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台湾在生产最先进的半导体方面具有战略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者、清华大学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2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博雷利呼吁欧洲派海军到台海巡逻,“但非常客观地讲,欧盟没有这样的实力”。对于欧洲境内的社会治理危机、经济衰退以及俄乌冲突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马克龙在内的不少欧洲政治家,都是有客观认知的。高健表示,博雷利的文章,从战略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欧盟不愿意在国际事务中被边缘化,从而试图刷存在感。作为欧盟外交和安全事务的负责人,他能在公开场合发表这样的署名文章,也反映出欧洲内部的确有一些政治力量,始终以意识形态划线,对华抱有冷战思维。   博雷利的表态被法德等多家欧洲国家媒体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此前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相对比。本月早些时候,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问北京后对媒体表示,在台湾问题上,欧洲人不应该成为美国的“追随者”。他解释称,欧洲“不应陷入世界的混乱和不属于我们的危机中”。马克龙的表述随后引发美国和欧洲政界一些人的批评。不过,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很快公开表示,欧洲领导人正越来越支持马克龙避免成为“美国追随者”、加强战略自主性的主张。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23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博雷利此番表态距离马克龙不久前在台湾问题上的表述差距较大。“马克龙的意思是在说,欧洲需要搞清楚到底有没有必要介入台海等本身和欧洲没有关系的事情,而博雷利的说法,则等于预设了一个前提,即台海形势和欧洲有关。”他分析称,两名欧洲领导人的表述显示出,欧盟内部的争论仍然很激烈,且受美国影响依然很大。他认为,博雷利的表态或许意在“对冲”马克龙言论带给欧洲的影响,确保欧盟的对外政策形成一种所谓的“平衡”,也多少传递出欧盟机构试图把所谓的“统一外交政策”凌驾于各成员国对外政策之上的考虑。   一位不具名的中国欧洲事务学者23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博雷利的表态意味着在七国集团(G7)外长会后,美国同北约、欧洲在国际安全、台海、乌克兰等问题上又进行了一次协调。他认为,博雷利的表态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一种倒退和挑衅”,非常严重。不过,崔洪建认为,博雷利的观点是否会落地成为“政策”或“行动”尚需观察。“如果要以欧盟的名义巡航台湾海峡,需要通过一系列程序。而在对华问题上,目前欧洲理事会与欧洲议会存在较大分歧。”他说,不认为博雷利的话会立即导致相关行动的推进,也不至于导致中欧关系立即倒退。“中国应警惕博雷利表态背后的动向,但没必要将此认定为欧盟的既定政策而中止目前同欧盟的合作。欧盟内部有复杂的决策机制和权力博弈,并非一人能够说了算。”

此时为殖民道歉,欧洲打的什么算盘?

  “60万非洲人像牛一样被荷兰奴隶贩子运到前殖民地苏里南,这段历史是丑陋和痛苦的,也是彻头彻尾的耻辱。”去年12月19日,荷兰首相吕特正式为该国在奴隶贸易中扮演的角色道歉,并承认这是“反人类罪”。时隔一天之后,德国官员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正式归还在“黑暗的殖民时期”掠夺的贝宁王国铜雕时说:“我们偷走这些铜雕是不对的,保留它们也是错误的,早就应该把这些文物归还给它们的家乡。”最近几年,还有丹麦、法国等欧洲国家为昔日的殖民历史进行道歉或归还掠走的文物。人们不禁要问:这背后有什么现实的政治利益和复杂的社会背景?“首先是承认,其次是道歉,最后是补偿。”这是被殖民过的国家民众对殖民国家的基本诉求,他们认为“一个归还赃物的小偷不应该受到赞扬”。因此,当年的老牌殖民者仅仅口头道歉显然是不够的。   欧洲道歉接二连三   据荷兰媒体报道,首相吕特上个月在国家档案馆发表演讲时,先是为该国参与奴隶贸易的历史行为公开致歉。他随后表示,荷兰政府将设立一个2亿欧元的基金,用来帮助解决奴隶制遗留问题并加强相关教育,但不会直接提供赔偿。据报道,敦促国民反思过去的殖民历史也是荷兰政府要认真面对的问题。荷兰青少年对国家在奴隶贸易中的“黑历史”了解有限,2006年荷兰政府才将奴隶制的内容加入学校课本。      对荷兰作出的历史道歉,德国《青年世界报》发表评论认为,荷兰进行的是“没有赔偿的道歉”。因为荷兰首相道歉时没有谈及如何赔偿,德媒还援引苏里南《明星资讯》的评论说:“缺乏庆祝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所必须具备的谦逊和庄严。”   法国《费加罗报》近日就“荷兰为奴隶制道歉是否会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问题专访法国历史学家德福赫德。据这位研究荷兰历史的学者介绍,17世纪曾为海上殖民强国的荷兰,统治过非洲、亚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荷兰在3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印尼这样一个巨大的殖民地,再如被贩卖至美洲的1100万至1200万奴隶中,有5%是荷兰人参与的。德福赫德援引的一项民调显示,49%的荷兰人反对对殖民历史道歉,他们成为“相对多数”,而支持道歉的人只有38%。没有共识正是荷兰政治领导人对相关问题保持谨慎的原因。   谈到为什么荷兰现在选择道歉,德福赫德表示,荷兰1863年7月1日废除奴隶制,但有强制性的10年过渡期,这意味着一些被奴役的人被迫在种植园又劳作了10年。今年荷兰将迎来正式废除奴隶制150周年。   “一些欧洲国家已为其殖民历史道歉。但这些道歉够吗?”欧洲新闻电视台近日在报道荷兰、丹麦、法国、英国和欧洲议会正式承认奴隶制和奴隶贸易是“危害人类罪”时发出这样的声音。报道称,1992年,时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 为天主教会在奴隶制中扮演的角色道歉。2018年,丹麦政府向殖民过的加纳道歉。2021年,德国承认对前殖民地纳米比亚的赫雷罗族人和纳马族人犯下“种族灭绝”的罪行。去年2月,荷兰首相就该国上世纪40年代殖民统治印尼时期系统性使用“极端暴力”向印尼人民道歉。去年6月,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对该国曾在刚果(金)的殖民历史表示“最深切的遗憾”,但没有正式道歉。去年12月,德国把20件贝宁王国时期的铜雕交还给尼日利亚,称此举是在改正“错误”,对“黑暗的殖民历史”进行反省。   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奥林匹斯·埃尤博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向尼日利亚归还抢走的文物,再次让人想起奴隶制、征服和殖民主义的残酷历史。埃尤认为:“德国归还贝宁王国铜雕一事绝对不值得庆祝。一个归还赃物的小偷也不应该受到赞扬。这些铜雕揭示了我们非洲人遭受的苦难,但西方国家还没有赎罪。”   道歉背后的几大原因   最近两年,法国也向贝宁、塞内加尔两国归还了部分文物。法国媒体认为这也是法国直面殖民历史的表现。从过去对殖民历史讳莫如深到公开谴责殖民罪行,这反映出法国和西方社会的哪些变化呢?   据《环球时报》驻法国记者观察,首先是社会舆论与心态发生变化。最近两年,法国各电视台和主流报刊对殖民历史的反思有所增加,这与欧美反种族主义浪潮的此起彼伏以及左翼政治力量在政界、学术界日益占据话语权有一定关系。美国“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抗议浪潮给欧洲带来冲击波。2020年,法国国民议会门前的科尔贝雕像被“反仇视黑人行动队”等组织泼红漆。科尔贝是国王路易十四时期的大臣,参与过1685年《黑人法典》的起草,被认为是在法国奴隶贸易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始作俑者”。法国前总理、担任“奴隶历史记忆基金会”主席的埃罗也呼吁为国民议会中的“科尔贝厅”和经济部的“科尔贝楼”改名。其次是地缘政治的需要。法国《世界报》去年6月曾刊文称,为了深入对非交往,法国必须摆脱殖民主义者的可疑形象。最后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随着战后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大量非洲裔移民进入,法国等欧盟国家也必须对殖民主义问题有重新的认识和表态。   需要强调的是,法国各界在如何认识和评价殖民非洲的历史问题上仍有很大争议。2017年2月,当时还是法国总统候选人的马克龙访问阿尔及利亚,他有关“殖民行动是法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反人类罪”的表态在法国国内引起巨大争议。特别是右翼与极右翼党派反应强烈,认为马克龙的话“抹黑了法国历史”,不配做总统候选人。   这两年还有法国历史学家抱怨,英国与法国的殖民历史被世界过多关注,而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德国等殖民国家关注相对就少了很多。有法律界和政界人士在电视辩论节目中声称,“为昔日的殖民主义历史道歉,本质上也是一种否定历史的做法,是用今天人们的观念去曲解历史”。即使是马克龙,在当上总统后也表示过“共和国不会从它的历史上抹去任何痕迹或名字,不会推倒雕像,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待我们的整个历史和全部记忆”。   “把当年殖民过的国家看成是新的砝码”   卡特娅是德国柏林一家公关公司的经理,该公司的业务也发展到德国曾殖民统治过的非洲国家。卡特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欧洲殖民国家的反思和赎罪目前看仍是形式多于实际行动,真正作出的赔偿还不多。   卡特娅认为,欧洲殖民国家纷纷道歉的背后,有政治考量也有经济考量。首先是国际大背景的推动,2020年美国掀起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M)抗议活动,也让有过殖民历史的欧洲国家开始反思。其次是俄乌冲突造成能源危机后,欧洲重新认识到非洲、南美、东南亚等地区的重要性。比如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计划在今年1月底推出的新版“非洲战略”,明确表示要与中国、俄罗斯、土耳其和海湾国家等竞争对手在非洲展开较量。卡特娅说,不仅德国政要频繁访问非洲,她的公关公司在相关国家的业务也大幅增加,总之,“欧洲国家正把当年殖民过的国家看成是一个新的砝码”。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文林看来,欧洲国家为殖民历史道歉不过是为了改善自身形象,但欧洲国家在亚非拉国家进行殖民侵略的历史无法掩盖。如果这些国家始终对历史事实没有正确回应,那么它们就无法得到被殖民国家的真正认可和接纳。殖民主义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已成为“过去式”,原来的殖民主义政策也无益于西方国家的利益。因此,西方国家纷纷谴责殖民主义,表现出对过往历史的清算态度。   田文林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欧洲国家反思殖民历史,实际落脚点还是为了现实利益。对正处在困境中的欧洲而言,它们离不开非洲的能源和市场。   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近几年也要求西班牙为其殖民历史道歉,但遭到拒绝。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拉美研究中心主任江时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西班牙政府以“不能根据以前的行为来判断当代的对错”等说辞为自己开脱,拒绝墨西哥的道歉要求,并认为这些历史问题对今天两国间的外交关系、经贸交流影响有限。   一些研究欧洲种族主义问题的学者认为,欧洲国家承认殖民历史并作出道歉只是迈出“重要的一步”,治愈历史创伤,要做的还有很多,如整个国家和社会就该问题达成共识,采取可行措施对前殖民国家和奴隶制受害者的后代进行经济赔偿、在学校课程中更真实地讲述殖民主义历史等。   非洲要求归还文物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牛津大学及伦敦大学研究教授中国考古与文物的学者李宝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20年8月,大英博物馆将其创始人汉斯·斯隆爵士的半身雕像从特设基座移走,放到了一个展柜中。相关报道说:“其雕像旁辅以他遗赠的部分藏品,皆为奴隶贸易的标志及遗产,以展示斯隆在‘大英帝国的剥削背景下’的收藏。”大英博物馆以此表示斯隆爵士是一个奴隶主,要正视其与殖民主义的联系。据了解,对大英博物馆此举,英国博物馆界高层和公众有的支持,有的则认为“偏激进”,还有人担心历史上的被殖民国家会提出更多赔偿要求。   相关专家认为,归还文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战争和殖民时期劫掠的文物,因年代久远,追索起来难度较大。相比而言,近几十年因被非法盗掘而流失海外的文物,通过相关国家积极追索,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美国保护主义坑苦欧洲

  美国《通胀削减法》的首批欧洲受害者已经出现。当地时间12月12日,美国电动汽车及汽车技术厂商里维安宣布,将暂停执行今年9月与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达成的在欧洲联合生产电动汽车的谅解备忘录。在美国与欧盟及其他盟友围绕《通胀削减法》争执不休之际,这一决定很可能为这场跨大西洋贸易争端“火上浇油”。   实际上,《通胀削减法》让欧洲人糟心的地方远不止于几家车企,它甚至可能给整个欧洲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今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出台包括高额补贴在内的大量激励措施,以推动电动汽车和其他绿色技术在美国本土的生产和应用。该法所提供的巨额补贴和税收减免,果然令一些欧洲企业动起了“搬家”的心思。瑞典绿色电池制造商北方伏特公司日前就宣布将推迟在德国北部城市海德建造电池生产厂的计划,并考虑将投资转向美国,因为“美国提供的补贴是德国政府补贴的4倍,美国能源价格也比德国便宜很多”;德国西门子能源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布鲁赫表示,欧洲必须对美国《通胀削减法》的补贴计划作出迅速反应,否则企业将选择在美国而不是欧洲建厂。拥有超过300万家会员企业的德国工商大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其39%的会员企业计划未来几个月在美增加投资,德国汽车供应行业中,每五家企业就有一家计划在国外建立生产厂,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政府推出的补贴和歧视性政策。欧洲《现代外交》网站就指出,“美国的《通胀削减法》威胁着欧洲,并可能使欧洲的经济状况变得更糟。”   可以说,美国正以“环保”为名、行“补贴”之实,以“掏空”欧洲制造业的方式“保护”甚至壮大美国制造业。被盟友如此从背后捅刀,欧洲人焉能不愤怒?12月9日,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希腊、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9国领导人在西班牙举行会议,呼吁以“欧洲的方式”应对美国的法案等诸多挑战。12月5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必须对美国气候计划的扭曲行为采取行动”,强调“比赛必须尊重公平的竞争环境”;12月1日,对美国进行第二次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马克龙火力全开,痛批《通胀削减法》,警告该法可能导致“西方世界分裂”。   然而,面对盟友们的不断轰炸,美国政客们却根本视若无睹。12月1日,在与马克龙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拜登虽然表态会在具体政策上做出“调整”,称美国“从未打算排除与我们合作的人”,但“美国不会道歉”。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布莱恩·迪斯在接受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采访时说,“我们不会为此道歉”,“(拜登)的经济战略和这些法案的经济要素的目的首先是为美国各地的社区创造经济机会”;民主党参议员罗登·怀恩称,两党议员没有兴趣重新讨论这一法案,“我们不会重新打开它的文本”;弗吉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曼钦更是干脆地表示,“这一切都是为了美国”。甚至连自由经济学派的代表人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也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为这一法案叫好,称“美国才有权决定怎样的贸易政策是符合美国国家安全的”。这些无不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不管美国如何将自己包装为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支持者,其核心价值观仍是绝对的利己主义和霸权主义。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自私和霸道心理,美国才会面对欧盟和日韩等盟友的愤怒批评与指责无动于衷,将世贸组织的相关裁定视作“废纸”,不断滥用“长臂管辖”干涉和破坏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将经济政策用作遏制他国正常发展的武器。这样的美国,正是国际秩序和规则的最大破坏者。

马克龙从美国回去后,欧洲人决定不忍了

  法国总统马克龙前几天对美国的国事访问,被认为是欧美避免滑向“贸易战”的“最后机会”。但按照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的观点,如今看来,想要靠谈判避免危机已然徒劳,欧洲有必要发起反击,到世贸组织“状告”美国了。   口口声声承诺恢复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美国,怎么老让欧洲盟友“做噩梦”?      【美国出招,欧洲为难】   几个月前,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IRA),对企业打出一张极具诱惑力的“王牌”。   从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投资到电动汽车、电池及相关配件生产等,2023年1月起,只要是主要生产环节在美国境内完成的绿色产业,就有免税“大礼包”奉上,奖励高额补贴,计划10年内拨出高达4000亿美元。   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价格暴涨,早就让欧洲商家不堪重负,美国此时抛出巨额优惠,欧洲大小企业怎么可能不“疯狂心动”?   不仅是欧盟经济领头羊德、法两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企业,也纷纷加快将产业布局转移到大洋彼岸。   在欧盟官员看来,美国使出这一招,就是在为难欧洲。他们纷纷指责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将加剧欧洲工业生产萎缩。   10月时,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要与美国就法案深入讨论,他担心美国的做法将引发“一场巨大的关税战”。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一针见血,认为美国正“搜刮”欧洲。   11月,马克龙两度亲自出马,在爱丽舍宫设宴,一次召集了法国制造业巨头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大户,另一次叫齐了爱立信、沃尔沃、联合利华、阿斯利康等一票欧洲“头部企业”负责人,目的只有一个——恳请大家将生产线留在欧洲。他还重提萨科齐时代的“购买欧洲产品法案”,期望与美国分庭抗礼,挽救欧洲的再工业化进程。   法国还决定与德国联手反击。当地时间11月22日,两国达成联合声明,共同打响欧洲经济“保卫战”,宣布将守护欧洲工业,联合抵制美国这一法案。   【给了面子,少了里子】   在此背景下,马克龙开启了“叙友谊”和“求公平”的访美之旅。   马克龙的任务之一,是向美国总统拜登表达法美关系之牢固;任务之二,是传达欧洲的诉求,呼吁美国不要用“咄咄逼人”的《通胀削减法》,来惩罚欧洲。美国“政治”网站披露,马克龙此行是代表欧盟27国意见,试图说服拜登采纳墨西哥、加拿大模式,给予欧洲部分行业豁免。   面对美国国会议员,马克龙激烈抨击美国损害欧洲利益的行为,但在与拜登会谈时,他的语气明显缓和。法国希望被美国“当成一位好友来尊重”,马克龙说,“一个强大的欧洲盟友符合美国利益”。   然而,现实很骨感。拜登在会谈中允诺法案可作“微调”,以回应欧盟关切,但白宫发言人让-皮埃尔此后又表示,不会寻求让美国国会修法。   马克龙虽获价值50万美元的白宫国宴款待,赢了面子,欧洲却没找回“里子”。   【被美国“摆了好几道”】   这几年,法国和欧洲的确被美国摆了“好几道”,马克龙此前多次批评美国损人利己,也有据可依。   第一回合:抢潜艇大单   2021年9月,美英澳成立小集团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奥库斯”(AUKUS),把法国一脚踢开,撬走法国为澳大利亚建造12艘潜艇的“世纪合同”,马克龙气得召回驻美、澳大使。   其后拜登亲赴法国驻意大使官邸会晤马克龙,外媒称双方“和解”。   第二回合:天价天然气   乌克兰危机开始以来,美国要求欧洲盟友共同制裁俄罗斯,导致欧洲陷入能源危机,不得不转买美国天然气。美媒《商业内幕》援引估算数据称,从美国购买6000万美元一船的液化天然气,运抵欧洲时价格飙升至2.75亿美元,一艘船获利高达逾1.5亿美元。...

国际观察:凛冬已至 美国盟友表现令欧洲寒心

  北半球凛冬已至。对欧洲政客来说,除了正在发生的能源危机和通货膨胀,盟友美国的表现更令他们寒心。   11月25日,欧盟成员国负责贸易事务的部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与会各方对美国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深表担忧。今年8月,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在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祭出约3700亿美元的投资。法案规定,电动汽车消费者将获得高达7500美元的税务补贴,只要其购买的电动车电池生产自美国本土。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法案引发欧洲大量负面批评和疑问。欧洲政客担心,此举将使大批企业离开欧洲,欧洲的工业体系将被美国挖空。分析人士指出,此条款本质是以损害欧洲工业为代价为美国企业争取优势。   “我们想要的是公平,我们期待,欧洲企业在美国能得到美国企业在欧洲的同样待遇。”欧盟委员会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说。   “没人想要以牙还牙,陷入补贴竞赛。但是美国所作所为与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原则相悖。”爱尔兰贸易部长瓦拉德卡表示。   “在与美国的关系里我们正在经历贸易信任危机。”德国籍欧洲议会议员赖因哈德·彼蒂科菲尔说。   欧盟认为,这一举措将为欧美贸易树立壁垒,对想要参与合约竞争的欧洲企业十分不公平。如果华盛顿不修改通胀法案的条款,欧盟将被迫回应。   不过,《通胀削减法案》还只是令欧洲人感到愤愤不平的原因之一。“战争牟利”和“能源敛财”同样令欧洲感到了伤口上被撒盐的委屈和愤怒。   《政治报》网站近日发表题为《欧洲谴责美国从战争中牟利》的报道。文中称,欧洲官员指责,美国正在从战争中获得财富,而欧洲国家却遭了殃。   乌克兰危机以来,欧洲与美国一道对俄罗斯施加多轮制裁。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同时,欧盟国家开始从美国购买天然气,但欧洲人购买燃料的价格是美国的四倍。今年上半年,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商业内幕》数据披露,美国公司每艘驶往欧洲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可赚取超过1亿美元利润。   欧盟首席外交官约瑟普·博瑞尔表示,欧盟目前为乌克兰提供了大约80亿欧元的军事装备。鉴于美国是欧洲的主要军火供应商,欧洲人付出的真金白银就这样流进了大洋彼岸军火贩子的口袋里。事实上,就在欧洲盟友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增长的同时,五角大楼已经规划了加速武器销售的路线图。   与此同时,欧洲经济正在衰退,通货膨胀高企,能源短缺威胁着今冬的电力和燃料供应。欧盟委员会发布2022年秋季经济预测报告说,欧盟、欧元区和大多数成员国经济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陷入衰退,明年第一季度经济活动将继续萎缩。   “这是很不好的”,《政治报》采访的一位欧盟外交官表示,“给人一种你最好的盟友正在从你的麻烦当中赚得巨大利益的印象。”

德国高官表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不利于欧洲工业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当地时间21日表示,美国8月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将对欧洲工业形成挑战。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21日表示,美国8月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工业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按照该法案的条款,一些生产活动只有在北美进行才会获得补贴,这对欧洲工业来说是不利的。   今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其中部分条款规定,美国政府将为在其本土制造的电动车相关产业等提供高额补贴。这一举措引发欧盟国家不满,欧盟国家认为,这对欧洲汽车制造商构成歧视。另有分析认为,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或加剧欧洲工业生产萎缩,并且促使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10月27日,德法两国领导人表示,如果美国继续实施旨在鼓励企业将生产转移到美国的减税和能源福利计划,欧盟将不得不对美国的行为作出回应。

为何总是“美国点火、欧洲埋单”

  曾被欧美双方看重的跨大西洋合作伙伴关系正在“显出原形”,其所反映的本质恰是美欧间多年来“仆从”与“反仆从”根本性矛盾。这让欧洲不能不深刻反思:既然是伙伴,为何每次都是“美国点火、欧洲埋单”。   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今年前8个月,美国对法国天然气出口增长421%,仅8月份液化天然气价格就不可思议地增长了1094%。而欧洲却在美裹挟下,持续加码对俄制裁,甚至以“断腕”气势限制俄进口能源,直接诱发欧洲能源供应危机,通胀飙升。欧洲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9月通胀率已升至9.9%,再刷纪录。   面对美大捞战争红利,疲于应对各类危机的欧洲仿佛刚刚如梦初醒。当地时间10月21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欧盟峰会期间抨击美国在贸易与能源政策上大搞“双标”,指出“美国在其国内市场降低能源价格,却以国内价格三倍至四倍溢价出口欧洲天然气,甚至对某些领域企业的国家补贴已高达80%”。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暗讽,“欧洲的盟友美国以过高溢价向德国出口天然气,正在大发‘战争财’”。   如果说能源上的损失可被辩解为美国盟友的战术误伤,那在经贸领域的“趁火打劫”,则使美难掩其大肆收割欧洲红利的贪婪本质。   面对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价格飞涨与通胀高企不下,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开始向美迁移,涉及制造业多个领域,特别是化学品、电池等能源密集型企业,并带动欧洲高科技人才外流。荷兰化学品公司高管评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向美迁移是显而易见的”,而该公司刚刚宣布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扩建一家合成氨工厂。法国经济部长勒梅尔也曾以汽车行业为例警告:“欧洲必须更好地保护其汽车工业免受主要合作伙伴的‘保护性’与‘侵略性’影响。”在欧洲目前这种产业“被动空心化”趋势下,盟友美国反而宣布了包括《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等在内的一系列刺激措施,企图强化自身能源价格稳定、企业政策可靠、绿色转型支持的诱惑力,无异于对欧洲产业与制造危机“火上浇油”。   这种“美国点火、欧洲埋单”的“仆从定位”在过往美欧关系中屡见不鲜。相信欧洲一定不会忘记:在商业领域,美国在“欧洲猎场”大搞长臂管辖,借“阿尔斯通案”掠夺欧洲财富;在数字科技领域,美国通过“GAFA”巨头长期侵蚀欧洲税基,挤压本土科技企业发展;在数据领域,美国通过臭名昭著的“棱镜门”计划对欧洲多国领导人进行长年监听,将欧洲数据安全视如无物,甚至此前还在和欧洲就“个人数据传输”议题讨价还价;在气候领域,美国手扯“气候大旗”;在俄乌冲突这一敏感时刻,公布了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形成对欧洲资本、人才与技术的强大吸力。法国外长科隆纳警告:“这将使美欧经济体间出现巨大的不公平竞争。”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喊话:“美国不能破坏欧美间的公平竞争环境。”   跨大西洋合作伙伴关系远没有美国描述的那样美好。以美方固守全球霸主地位与欧洲谋求战略自主道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结构性分歧,像一颗颗锋利的尖钉深深嵌插在所谓“共同价值观”的虚无缥缈的基石上。美方的合作实质是美方单赢,美方的伙伴定义也不过是“仆从定位”。真正的伙伴不会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等国制造人道主义灾难,并将自己的盟友拖入战争陷阱,使自己的伙伴面临外部动荡、难民潮冲击、极端思潮泛滥等连带风险。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以全球共同发展为基础,以人类共同命运为己任,坚持平等、互利、共赢原则,尊重彼此主权与发展利益。欧洲目前需要以清醒视角区分“真正的朋友”与“虚伪的伙伴”,并以强大魄力与决断走真正的“欧洲自主”道路,这也将是考验欧洲领导者决心与魄力的关键。

大搞贸易保护主义 美遭欧洲盟友抗议

  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欧洲国家追随美国对俄罗斯制裁的反噬效应愈加清晰显现,能源供应短缺引发生产成本高涨、物价飙升,企业经营和民众生活困顿,经济面临衰退风险。   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则乘虚而入,不仅以高价向欧洲国家兜售能源,还把欧洲企业吸引到美国,试图借能源危机捞取最大利益。面对这样的“盟友”,欧洲忧虑和不满日益加剧。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更是引发了欧洲盟友的不满。   据彭博社报道,在上周成立关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特别小组后,本周,欧洲及美国的特别小组将进行首次会议,目的是解决欧洲对《通胀削减法案》的担忧。   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在今年8月17日正式生效,部分条款涉及美国政府为本土电动车企业提供高额补贴,充斥着贸易保护主义,招致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世界多国的反对和批评。   10月26日,德法领导人在巴黎举行了一次工作午餐会。据美国《政治报》报道,德法领导人表示将对美国进行贸易报复。报道说,如果美国不让步,欧盟将会反击。欧盟也会为企业进行补贴,这可能会使美欧进入一场新的贸易战。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接受采访时,也措辞强硬。   法国总统 马克龙:我们需要像美国那样,出台一项《买欧洲货法案》。我们需要为我们的欧洲制造商预留出补贴。   欧洲陷入能源危机 美国趁机巧取豪夺   欧洲国家并非杞人忧天。荷兰化肥公司OCI大幅削减在欧洲的氨产量,投资数亿美元扩建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博蒙特的工厂。美国《华尔街日报》还报道说,特斯拉公司已经暂停在德国生产电池的计划,以寻求获得美国政府的补贴。   而在欧洲,很多行业已经大幅萎缩。欧洲铝业协会已发出警告,能源成本大涨可能给欧洲铝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据业界估算,欧洲粗钢产能过去数月闲置率接近10%;铝和锌的产量减少约50%;化肥行业产能削减约70%。   欧洲财富和企业生产活动流向美国的情况已引起欧洲警觉。比利时首相德克罗警告:“欧洲正经历大规模去工业化的风险。”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也批评美国经济霸权,认为欧洲必须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有所行动,因为该法案或将破坏美欧大陆的公平竞争环境。德国联邦议院议员克劳斯·恩斯特认为,美国的举措极大伤害德国企业的竞争力。   欧洲《现代外交》网站表示,俄罗斯是欧洲主要的能源供应方,俄罗斯通过出口能源满足欧洲其他国家能源需求,而美国是“帝国资本主义”,也就是通过种种手段“剥削其他国家来生存和发展”,迫使欧洲付出高昂的能源价格,导致经济受损。“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欧洲的真正敌人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