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已五年 伊朗民众:美滥用制裁霸凌成性
2018年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后,不断追加针对伊朗的制裁,涉及伊朗金融、工业、能源等各行各业,并导致伊朗出现通胀高企、进口药品短缺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采访时,多位伊朗民众对美国无视人权的霸道行径,予以谴责。 伊朗民众 法扎德:受美国制裁影响更深的是弱势群体,制裁更多是针对普通民众和年轻人,我也因为美国的制裁而蒙受损失。 伊朗民众 伊尔凡:美国试图封锁伊朗的货物贸易、银行交易以及一切维持国家正常运转所需的活动,这是非常残酷的行为,显示出美国的霸凌和霸道行径。 伊朗民众 穆罕默德:美国只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它需要其他国家处于弱势。对美国而言,这是一场只能自己获胜的比赛。美国想要所有国家的资源,掠夺他国,制造政治分歧,使其他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处于弱势,以便让美国自己获益。 总台记者 李健南:伊朗民众在采访中表示,美国惯用制裁、威胁等手段打压他国,根本目的是维护其自身利益。而美国政府无视他国人权、制造人道主义危机的做法,则是美式霸权的体现。但伊朗不会选择让步,将继续对美国非法行径进行抵抗。 记者观察丨美国持续制裁引发伊朗人道主义危机 总台记者在多年的走访中接触到大量的伊朗民众。可以说,从日用品消费、小商户经营再到民众日常的求医问药,伊朗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制裁的影响。 总台记者 李健南:距离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针对伊朗的制裁已经过去5年的时间,而这五年来,美国及其盟友从未停止过对伊朗的制裁。制裁究竟给伊朗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我从以下几点说说自己的观察。首先,最令人痛心的是,美国的单边制裁引发了伊朗的人道主义危机。这几年里,我接触过很多伊朗的病患,他们有的是患有糖尿病,但是在某段时间内,市面上突然买不到胰岛素。有的是患有一些特殊疾病的病人,比如“蝴蝶宝贝”以及地中海贫血症等,这些病患常年都需要进口药物来维持生命,但由于美国制裁了伊朗的银行业,也不允许伊朗购买其他国家的医疗设备等,导致伊朗陷入“药慌”,很多病人都是因为缺少药物而死亡,从而引发了伊朗的人道主义灾难。 此外,美西方通过制裁对伊朗实施技术封锁。联合国人权问题专家此前曾发表声明称,美国的制裁迫使伊朗人民不得不延长使用燃油效率低下的老旧车辆,同时美国还阻止其他国家向伊朗提供空气污染治理技术,而这些问题导致了伊朗首都德黑兰空气污染严重,危害着居住在这里的上千万名民众的身体健康。 面对制裁,伊朗政府多次谴责称,这是一种“经济恐怖主义”,而“霸权、霸凌”是我在日常采访中,从伊朗民众口中最常听到的形容美国的词汇。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消除制裁带来的影响,伊朗政府一方面加大生产力度,发展多元化经济以稳定物价,另一方面则是鼓励创新,增加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以打破美西方的技术封锁。正如伊朗分析人士所言,短时间内,伊朗承受了制裁之苦,但长期来看,美国意图通过制裁来打压伊朗的“如意算盘”终将落空。
《特别301报告》实质是美霸权工具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近日发布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2023年特别301报告》,继续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报告有关内容偏离实际,评判缺乏客观公正,暴露出美国奉行单边主义、维护霸权地位的真实面目,臭名昭著的《特别301报告》不过是美方一些人推行单边主义的霸权工具。 报告声称,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仍存在许多严重问题,2022年中国针对知识产权问题的改革步伐有所放缓。事实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单看2022年,中国查办专利商标等领域违法案件4.4万件,查办侵权盗版案件3378件,侦破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2.7万起。在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 中国政府坚持对内外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一视同仁,受到外资企业的普遍肯定。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23年度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表示,2022年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一系列立法进展备受瞩目。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4年来,共受理当事人一方为外国主体的涉外案件1000多件,其中,当事人均为外国主体的案件数量不断增多,约占法庭全部涉外案件的4%。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到中国法院解决纠纷,中国日益成为国际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之一。 尽管事实如铁,美方依然选择无视和歪曲。这也并不让人意外,因为《特别301报告》从来不以追求事实为基础,其本质是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强化霸权地位的工具。 《特别301报告》1989年首次发布,内容一般包括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取得的进展、对各国政府采购和市场准入的审查以及国别评估名单等。美国根据对各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评估,将目标国分别列入重点观察国家、优先观察国家等名单,并对不同名单上的国家采取调查、报复、继续观察等措施。美国单方面设定标准、单方面发布报告、单方面解释、单方面调查、单方面制裁,对目标国进行施压,以巩固其在知识产权以及贸易投资等领域的霸权地位。中国是美方重点打压遏制对象,不管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有多大,都会被该报告列入“黑名单”。 美国在大部分科技领域依旧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这不等于创新和知识产权只能是美国一家的“专利”。美方单方面对其他国家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评判和指责,动辄进行所谓“反制”,才真正是国际社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破坏者
美持续加息给金融体系带来压力
当地时间5月3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提高到5%至5.25%。这是美联储自2022年3月份进入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第10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达500个基点。与此前相比,美联储继续加息的动力已大为减弱。市场普遍预期,这很可能是此轮最后一次加息。 此次议息会议,美联储释放出一些新的信号。首先是措辞更为温和,暗示加息接近尾声。美联储在议息声明中删除了“可能需要”进一步加息的语句,并表示货币政策更紧缩的程度取决于经济状况。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谈到加息终点时说:“我们更近了,甚至可能已经达到了。”其次是对经济增长风险的担忧,议息声明中删去了家庭和企业的信贷环境“可能收紧”措辞,改为了“确认收紧”,这意味着美联储大幅加息的负面效果已经显现。对于未来前景,鲍威尔坦言,美国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经济衰退。 美国的金融风险正不断累积。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第一共和银行被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局关闭,成为继硅谷银行、签名银行之后,在2个月内美国关闭的第三家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银行。这再次表明,硅谷银行事件并非个例,美联储持续加息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业内人士分析,鉴于当前情况,美国银行业危机或将持续发酵。高盛集团前总裁加里·科恩认为,危机不会轻易结束,包括商业地产板块等在内的银行业务还会出现状况。 美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快显现。一方面,经济增速出现放缓。美国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美国实际GDP按年率计算增长1.1%,显著低于去年四季度的2.6%,也低于市场预期。另一方面,经济脆弱性正在上升。3月份,美国新增非农就业23.6万人,远低于2月份32.6万人的数据,就业景气出现降温;一季度美国国内私人投资总额显著下跌,其中反映企业投资状况的非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0.7%,显著低于前一季度的4%。 经济下行叠加金融风险,使得美联储陷入更加被动境地,使其对货币政策走向的掌控难度进一步加大。虽然美联储加息动力已然不足,但其货币政策立刻转向宽松的难度也不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利率维持在高位概率较大。主要原因是美国通胀“高烧”难退。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美国整体通货膨胀率下降至5%,但核心通胀率仍然顽固,回升至5.6%。这种情况下要实现美联储2%的长期通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暂停加息,将高利率水平维持一段时间,或许是美联储在“抗通胀、稳增长、防风险”权衡下的最佳选择。 面对复杂局面,鲍威尔再次重申了对美国经济软着陆的信心。在他看来,目前还未出现金融条件恶化和信贷收紧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显著影响,信用条件的恶化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与此同时,美国经济韧性犹在,美联储预测模型显示,二季度美国GDP折年环比或将反弹至1.7%,实际增长仍高于美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然而,历史数据表明,衰退同美国加息往往如影随形,特别是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利率后无一例外地会出现衰退。1954年至本轮加息前,美联储共开启了13轮加息周期,其中有9轮加息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仅有1967年1月份、1970年8月份、1984年10月份和1995年6月份,这四次加息美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但这四次的加息幅度都不大。 值得指出的是,美联储加息和救助中小银行流动性,还将加剧美债上限问题。今年1月份,美国债务总额突破31.4万亿美元。美联储持续加息使得美国政府融资成本不断上升,还本付息压力加大,而对银行业的救助,又将增加美国政府债务负担。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发出警告,按照当前美国政府举债的速度,美国可能最早在6月1日触及现行法定债务上限,如果国会不抓紧通过立法提高债务上限,美国届时将再次陷入债务违约困境。 此次议息会议,尽管美联储为停止加息做了铺垫,但也没有给出承诺,而是留有一定余地。鲍威尔表示,议息声明对后续政策的措辞调整是“有意义的变化”,但他同时强调,美联储将根据接下来收到的数据逐个召开会议作出决定。不难看出,美联储对于结束加息仍缺乏“信心”,还需要一些时间来评估当前宏观经济的风险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