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研究机构联合报告预测德国经济将陷入衰退

当地时间9月29日,德国主流经济研究机构发布了秋季经济预测联合报告,该报告对德国的经济前景表示悲观,预计德国经济在2022年下半年和2023年年初将陷入衰退。  德国莱布尼茨经济研究所、伊弗经济研究所和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等多家主要经济研究机构每年春秋两季会各发布一次经济预测报告,作为政府经济工作和公共事业部门经济预算的参考。29日发布的报告以“能源危机:通货膨胀、衰退、失去繁荣”为题。研究机构认为,德国经济正在走向衰退。根据报告,德国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下降0.2%,2022年底时将下降0.6%,2023年第一季度将下降0.4%。2022年度预计只能实现1.4%的小幅增长,而2023年全年将下降0.4%。 今年4月份发布的春季报告曾预测德国经济今年将增长2.7%,2023年将增长3.1%。 专家认为,导致德国经济前景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天然气供应的减少。尽管从中期来看,情况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天然气价格仍将远高于危机前的水平。研究人员认为,这意味着德国经济将失去长期繁荣。 研究报告还指出,当前的预测是基于德国可以避免冬季天然气短缺的状况而得出的,如果今年冬季的气温十分寒冷,天然气储备量无法满足需求而导致天然气短缺,2023年的德国经济甚至可能下滑7.9%。如果天然气出现短缺,2024年德国的经济还将继续萎缩4.2%。   施密特表示,德国经济正受到能源价格危机和高通胀的影响,这也导致消费者购买力的巨大损失,“因此,低收入家庭和公司都依赖于政府的进一步政治支持”。

多国出手干预汇率,美元会“服软”吗?

  中国人民银行28日发布消息称,人民币历史上经受住了多轮外部冲击的考验,并提及少数企业跟风“炒汇”等违规现象,告诫“不要赌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或贬值,久赌必输”。此前,人民币在岸、离岸汇率28日双双跌破7.2,29日人民币走势趋于平稳。目前,全球都在努力应对美联储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最激进加息所带来的影响,多国央行出手干预外汇市场,以阻断本国货币持续下跌的态势。     据《华尔街日报》29日报道,英国央行周三发布声明称,将“以任何必要的规模”临时购买英国长期国债,以恢复英国债券市场秩序。此前,韩国也加入干预行列,该国央行表示将购买最多21亿美元国债。日本共同社称,日本政府和央行22日实施的买入日元抛售美元的外汇干预规模可能达到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美联储22日再次宣布加息后,包括越南、瑞士、南非等国在内至少已有8家央行宣布加息。机构认为,各国央行都意识到,最好尽快展开加息,避免货币进一步贬值。但报道认为,各国干预外汇的效果并不明显。北京时间29日,美元指数继续上涨,再度站上113.5关口,个别国家货币有所回升。当天收盘,韩元对美元汇率收盘报1438.9,较前一交易日上升1韩元。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元大幅升值,直到1985年全球几个经济大国签订“广场协议”,美元被大量抛售后才开始贬值。不过,彭博社认为,虽然目前外汇市场在许多方面与当时有相似之处,但解决方案可能不会像当年一样。因为现在各国利益分化,再达成一个“广场协议2.0”的机会十分渺茫。也有分析师认为,美国财政部现在是不可能出手干预并弱化美元的。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2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本轮美元走高且具有强韧性的原因,主要在于俄乌冲突引起的地缘政治关系紧张对美、欧、英、日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冲突对后三者经济的影响远大于美国。预计俄乌冲突大概率还会延续,甚至不排除进一步激化的可能,这意味着不平衡的影响仍将持续。加上美联储近期对市场不断释放“鹰派”加息信号,可能刺激美元指数继续提高。   伍超明认为,从短期看,强势美元可以降低进口成本、减弱国内需求,更符合美国当前降低高通胀的诉求,所以,美国主动推动“广场协议2.0”的意愿不强,因此美元主动“服软”的可能性不大。但强美元的外溢效应将对其他经济体产生外部冲击,导致金融市场大幅波动。

俄罗斯“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发酵

  据俄罗斯克里姆林宫9月29日发布的消息,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天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通电话。普京表示,对“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的破坏行为属于国际恐怖主义行为 。   普京:破坏“北溪”是国际恐怖主义行为   克里姆林宫官网称,在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通话中,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北溪”天然气管道遭到的破坏进行了评估,认为这属于国际恐怖主义事件,俄罗斯正在将这一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进行紧急讨论。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29日的例行电话记者会上表示,“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是前所未有的事件,很可能是“国家层面”的恐怖主义行为。   佩斯科夫:美企业对欧能源出口获利丰厚   此前一天,佩斯科夫曾表示,声称俄罗斯可能袭击“北溪”天然气管道的说法是愚蠢和荒唐的,因为俄罗斯失去了通往欧洲的天然气供应线路。佩斯科夫说,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向欧洲供应液化天然气的美国公司正赚得“盆满钵满”。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 佩斯科夫: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美国能源公司利润大幅度增长,他们非常非常有兴趣进一步获得他们超级大的利润。

英外交大臣新加坡演讲五提中国,甚至发出所谓“警告”!

  首次出访亚洲的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29日到访新加坡,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和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分别会面。不过当天外界更关注的是,他在新加坡举行的2022年米尔肯研究院亚洲峰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在阐述英国印太地区愿景的同时,克莱弗利五次提及中国,甚至发出所谓“警告”。      据美国CNBC网站29日报道,克莱弗利在演讲中表示,英国的“印太倾斜”战略是长期的,内容包括在经济问题、安全问题和“共同价值观”方面与该地区的进一步合作。这些价值观“包括主权和领土完整、自由、免于经济胁迫、共享民主和自由市场”。克莱弗利还称,印太地区的安全和繁荣与欧洲不可分割,英国也是如此。英国在印太地区拥有170万英国公民和价值 2500 亿美元的贸易关系。60%的全球贸易通过印太地区的海上航线运输。因此,印太的安全与稳定对英国有重要影响。   克莱弗利称,任何关于印太地区的讨论都必须涉及中国,并承认中国是“增长的驱动力”,已成功使很多人摆脱贫困。他提到,不久前曾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会面,“即使双方存在分歧,我们也会对话。这非常重要,尤其是我们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因为中国是重要的全球玩家和增长引擎”。不过,克莱弗利警告称,“当中国背离全球规则和规范,与俄罗斯等国家结盟时,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就会受到影响。”他说,可以确定的是,英国将捍卫自己以及伙伴的主权和经济安全。“只要压迫发生,英国政府绝不会无视。”   早在英国首相特拉斯竞选保守党党首时,便不断拿中国说事儿,渲染“中国威胁论”。我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这是不负责任的言论,也解决不了英国自身的问题。在与克莱弗利会面时,王毅表示,面对当今世界复杂严峻挑战,中英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聚焦互惠合作,避免冲突对抗。中英关系要发展好,相互尊重是基础,客观认知是前提,妥处分歧是关键。希望英新政府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国和中英关系,与中方相向而行,平等相待,排除干扰,互利合作,推动中英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发展。   新加坡是克莱弗利亚洲行的最后一站。此前,克莱弗利访问了日本和韩国。在这两个国家,克莱弗利也强调了强化印太地区合作的重要性。英国政府称,此次亚洲行是克莱弗利继纽约联合国大会之后的首次国际访问,显示“印太倾斜”的重要性,也显示了英国希望成为该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欧洲合作伙伴的野心。“印太倾斜”战略于2020年约翰逊政府时期形成,为其“全球英国”战略布局的一部分。路透社28日称,英国想要与印太地区拉近关系。克莱弗利称,英国要做的是让“印太倾斜”战略不只是口号和说辞。

持續金援挺烏抗俄 世銀加碼15億美元

堅守烏克蘭東部戰略要地北頓內茨克的烏國部隊八日遭俄軍新一波猛烈攻擊,盧甘斯克州長蓋戴八日表示,北頓內茨克「每天二十四小時」被俄軍砲轟,城內還在激戰,烏軍或許不得不後撤到防禦更好的位置,但是就算如此,「也沒有人要放棄這座城市」。 蓋戴預期,俄軍將加強對北頓內茨克和河對岸利西昌斯克的攻擊砲火「好幾倍」,也會對往南波帕斯納(Popasna)發動大規模攻勢,並再次試圖渡過北頓內茨河建立橋頭堡,以利後續的進攻,接下來幾天的戰事「會非常激烈」。 戰事影響烏國穀物出口,烏國南部軍區司令八日指俄軍攻擊南部尼古拉耶夫的農業區域,正加重全球的糧食危機;另一方面,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表示,俄軍佔領的伯德揚斯克、馬立波準備好恢復穀物出口,但烏方指控俄國奪取烏國港口出口貨品,形同打劫。 世界銀行八日批准追加援助烏國約十五億美元,協助烏國支付薪水,總計世銀承諾的金援已超過四十億美元,支付了將近二十億美元。挪威國防部長葛拉姆(Bjorn Arild Gram)八日發表聲明,宣布已將近日汰換下來的二十二套「M109自走砲」以及彈藥、備品捐給烏克蘭,使烏國取得目前戰情非常需要的重型火砲系統。 歐盟官員八日透露,歐盟正在研擬禁止向俄羅斯提供雲端服務,做為對俄羅斯的新制裁手段。歐盟三日就第六輪對俄制裁案發表的新聞稿,原本提到禁止提供雲端服務,但後來刪除。不過,由於歐洲前幾大雲端服務提供商亞馬遜、Google和微軟等都是美國企業,歐盟要如何執行這項禁令還有待觀察。 北約駐立陶宛部隊 擬擴編成戰鬥旅 德國總理蕭茲七日訪問立陶宛,在首都維爾紐斯與立國總統瑙塞達以及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總理會談後表示,德國準備強化在立陶宛的軍事任務,將駐立陶宛的德軍部隊發展成一支戰鬥旅,「我們將捍衛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每一寸土地」。 俄國吞併克里米亞後,德國派兵千人進駐立陶宛,率領北約多國部隊。德國政府八日指出,該批德軍將從一千人增加到一五○○人,長期目標是要將駐立國北約部隊擴大成旅級部隊,柏林也將成立一支編制約三千人的戰備旅,以利需要時能迅速部署防衛立國。蕭茲也指出,全球對俄的嚴厲制裁,將使俄國經濟倒退數十年,「這意味著俄羅斯甚至無法維持軍力不衰弱。」

俄乌冲突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中国如何看待俄乌冲突   和整个世界一样,战争的爆发令中国震惊。尽管中国有很强的情报收集能力,但中国的判断是普京不会、也不应该采取军事行动,因为客观看来,通过大军压境、承认东乌两个共和国的“独立”并派遣维和部队进入东乌,俄罗斯完全可以达到其战略目的:1)迫使乌克兰中立(不加入北约);2)揭示美国在欧洲安全上“只说不做”(lip service)的本质;3)暴露并加剧美欧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矛盾。然而,俄罗斯发起了大规模军事行动,这意味着普京总统有着更大的战略目标,或许是他感觉到了必须用战争手段才能遏制的威胁。   俄乌冲突的爆发,确实使中国面临两难。一方面,中俄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而且普京总统出席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将继续全方位的战略合作。而且,即便在冲突爆发后,拜登总统和美国高级官员仍反复宣称中国才是美国“最严峻的”挑战者,继续加强围堵中国的“印太战略”。这使得中国不可能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打击俄罗斯,因为这完全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另一方面,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战略,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发起“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在世界上展现出一个和平建设者的正面形象。但俄乌冲突的爆发使人们将俄罗斯视为国际秩序的破坏者,通过展现其巨大破坏能力来维护其大国形象和影响力。这和中国坚持维护和平、积极对世界做出贡献的建设者形象是矛盾的。而且,为了自身的持续发展和世界和平,中国以损害中美和中欧关系为代价来强化中俄关系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俄乌冲突爆发后,中国努力将中俄关系同中欧、中美关系区隔处理,按照自己对是非曲直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因此,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坚持以“和平解决”为目的的“有原则的中立”。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坚持所有主权国家——包括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的立场,反对战争,呼吁并尽其所能地推动和平解决俄乌冲突。   二、导致俄乌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冷战思维和冷战行为。作为一个军事联盟,北约是冷战的产物。1991年前苏联和与北约对抗的“华约”组织解体后,北约已经完成其使命。然而,北约非但继续存在,而且不断东扩,这是典型的在冷战思维指导下的冷战行为,是导致(俄乌冲突)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因此,摈弃冷战思维、停止冷战行为是和平解决俄乌冲突的根本出路。   三、中国愿意积极地同欧洲(主要国家)合作,尽力支持它们为寻求和平解决的斡旋。习近平主席为此数次与德法两国元首通话并举行视频峰会。中国不反对以“诺曼底模式”(德法俄乌四方谈判)来解决问题。   四、中国始终维护与乌克兰的正常友好关系,为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国驻乌克兰大使曾公开表示中国永远不会攻击乌克兰。   总而言之,中国不是肇事者,也不是当事者,但中国愿意为和平解决俄乌冲突贡献力量。   战争的解决方案   俄乌冲突发生后,一方面由于俄罗斯低估了乌克兰人民抵抗的决心和能力,高估了自己的军事能力,导致俄罗斯在战场上的挫败,不得不从全面进攻撤退。另一方面,在美国和北约的全力支援下,乌克兰为保卫自己的国家展现出高昂斗志,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似乎形成了空前的同仇敌忾,使得美国制定了要打败俄罗斯甚至更替其政权的战略目标。现在看来,这一战略目标是大有问题的。在这个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俄乌冲突无非有三种结果:   第一种是俄罗斯被打败。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美国和北约直接参战或者给乌克兰提供成建制的重武器装备,并帮助乌克兰掌握制空权,否则,一个不能进行大规模进攻的乌克兰不具备打败俄罗斯的能力。如果美国和北约提供成建制的重武器,甚至直接参战,则必然导致战争升级,这会将整个世界带入有毁灭性危险的灾难之中。   第二种可能是双方互不相让的持久战争。一些西方的战略家宣称要把乌克兰变成俄罗斯的阿富汗。这种观点十分荒谬。阿富汗处在被重山隔绝的偏远地带,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十分有限,而乌克兰则位于欧洲的心腹之地,对整个欧洲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一旦乌克兰成为持久的战场,那么陷入这个我称之为“乌克兰陷阱”中的不仅是俄乌,也包括美欧,美俄欧都会陷于无止境的消耗之中。乌克兰战争的持久化,不仅将导致美欧的分道扬镳,而且会导致社会经济的动乱。毕竟,持续的战争不但使得欧洲面临持续的安全威胁,带来的经济困境也难以忍受。   第三种是俄罗斯获得胜利。这不仅将使整个欧洲的安全环境急剧恶化,也会对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带来根本性冲击,对美欧而言这是灾难性的后果。   目前要将俄罗斯击败的战略目标是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由此导致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政治正确。毕竟,当我们认为自己一方绝对正确、而对方绝对错误之时,我们已经离地狱很近了。理性的做法是改变这种不切实际的战略目标,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妥协方案,尽快停止战争,并以条约的方式将和平制度化。从这个意义上看,“诺曼底模式”和被扬弃的“明斯克协议”至少是值得借鉴的。   关于中美关系   中美目前的“竞争”是由美国挑起的。在表面的竞争之下,中美双方最严峻的挑战都来自国内。我刚才说过,美国国内难以弥合的社会分裂以及由此导致的政治极化,绑架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其中最关键的是美国国民在国家认同上的巨大分离,分裂的双方都认为自己代表了真正的美国和美国主义(Americanism),视对方为将美国带向毁灭的邪恶力量,因而势不两立。在这样的情形下,拜登政府及民主党又面临着极其困难的国会中期大选。舆论普遍认为,民主党在此次大选中要遭受失败,拜登政府也将因此提前跛脚,其政策的操控空间将更加狭窄,只有保持强硬才能维持有效的政策运作,因为任何“软弱”的表现都会成为对方攻击的借口和目标。在俄乌战争上如此,在对华政策上更是如此,由此导致了政策的高度非理性。因此,我始终认为美国政治的高度不确定性是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已然十分艰难,而要想改善更是难上加难。   就中国方面而言,由于中国的快速增长和美国自特朗普以来对中国的持续打压,并在印太地区组建围堵中国的联盟体系,使得中国国内反美的民族主义情绪持续高涨,为理性决策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而且,中国正面临着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压力。在即将到来的中共二十大上,中国最高领导必须要保持决策的权威性,以便有效地推行既定的方针和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面临美国的无端施压,中国领导人不能示弱,必须坚决维护中国的利益,保障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中美两个最强大国家的合作必然会给两国以及整个世界带来稳定和更多利益。而且,中美之间确实有坚实的共同利益。在目前情况下,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就是双方最坚实的共同利益。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全球接近60%的贸易都与中国有关,中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额的28%。然而仅有2.7%的贸易是用人民币支付的。在全球12.8万亿的外汇储备中,中国持有近3.5万亿,而在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近60%,人民币仅占2.6%。因此,在人民币没有完全国际化之前,全球金融秩序的坍塌不仅对美国是重大的灾难,对中国也是一场灾难。   目前面临的局面是十分危险的。一方面,美联储为防止经济下滑无节制地量化宽松,印发了4万多亿的美钞;另一方面,对俄罗斯的极限制裁,加剧了全球的通货膨胀。为了抑制几近失控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高于预期的加息缩表。但由于对俄罗斯的极限制裁导致大宗产品(价格)急剧上涨,如此剧烈的缩表依然“太迟、太少”,难以抑制已然脱缰的通货膨胀。这使得美国经济面临滞胀衰退的边缘。在此情况下,只有中美两个最大经济体携手合作,才能共同有效地防止比2008年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到来,而全球金融稳定对克服目前的经济困境、防止经济衰退至关重要。   就全局来看,要防止中美关系滑入灾难的对抗,不仅事关中美两国,也有赖于全世界的共同努力。毕竟,中美进入难以逆转的对抗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世界分裂为政治上势不两立、经济上互相独立、军事上互相对抗的两个阵营——这是冷战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教训。我们人类不会愚蠢到重新步入冷战、犯下我们40年前经过很多努力和付出巨大代价才纠正的错误。   防止中美冲突,使中美关系回到合作而不是对抗的正确轨道上,不仅有赖于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也有赖于整个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美国终将认识到用对抗的方式打压中国行不通,只会两败俱伤,也会给整个国际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灾难。国际社会有责任帮助美国认识到这个错误。越早认识到这个错误,中美关系就会越早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种族歧视揭开美国“人权卫士”虚伪面纱

一直以来,美国自诩国际社会的“人权卫士”,频频打着平等、自由的旗号干涉指责他国的人权状况,其立国文书《独立宣言》里大量贯穿着权利、平等、人民等字眼,将自身伪装成道德至上的人权教师爷。然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却暴露出了美国所谓的人权不过是用来维护自身霸权主义的幌子,随着堕胎禁令的生效、枪支暴力不断升级到众多国民惨死,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愈发严重,种族歧视在加剧美国社会撕裂的同时也揭开了其虚伪的“人权卫士”丑陋面孔。 美国的种族歧视意识根深蒂固,早已成了美国社会的一大顽疾,这点在新冠疫情处置上就显而易见,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美国政府拒绝为黑人企业提供援助,甚至拒绝少数族裔的染疫检测、治疗,致使众多企业倒闭,酿成疫情疯狂蔓延不可控局面,成为全球死亡病例最多的国家。但是美国政府不反思是种族歧视问题导致这些矛盾的产生,还一昧甩锅推卸责任来掩盖自身的失职,极力营造“人类文明灯塔”形象,不审视自身劣迹斑斑的人权状况,反而炮制所谓的《人权报告》来对他国指手画脚,以达遏制他国发展稳固自身霸权地位的丑恶目的,殊不知,美式人权的虚伪面纱早已在愈演愈烈的种族歧视、枪支泛滥等社会矛盾中被一层一层揭开,人权在美国彻底沦为国际笑柄。 积重难返的种族歧视问题正在一步一步蚕食美国经济和社会,少数族裔在民生福祉方面均受到歧视、压榨,致使种族对立矛盾不断加深,而造成这种族歧视的原因在于美国社会制度缺陷,众所周知美国的发展得益于对其他民族的掠夺压榨,致使种族主义思想深植于民,白人天生觉得高人一等具有优越感,随意践踏剥削少数种族人群,政治体制被其长期把控,造成教育、医疗、经济等诸多体系存在严重不平等,而不少政客为谋求政治私利,大肆利用种族问题拉选票刷功绩,在移民政策上展现强硬态度,致使德州多名移民惨死货箱的悲剧发生。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凸显了美国人权早已成了空谈和口号,其现有的政治制度早已背离了立国文书《独立宣言》所倡导的人人平等,人权卫士的谎言也随着种族歧视引发的诸多惨剧被世人看清。 事实上,美国的“人权卫士”形象不但在国际上声名狼藉,在本国也难以维系,堕胎禁令、枪支法案等引起的大规模抗议游行活动,拜登支持率屡创新低等都足以说明美国的人权、自由早已形同虚设。如今的美国要改变这一现状,只有从社会制度改革入手,彻底治愈种族歧视这一顽疾,而不是打着人权幌子,插手别国事务来稳固自身霸主地位,这样只会降低自身国际形象,让社会矛盾撕裂加剧。

美国政客的利弊“算法”

处置失当致第六轮疫情再起,死亡人数继续飞增;25万新冠孤儿叫天不应,九千万确诊者留后遗症;枪击事件频频发生,两万民众命丧黄泉;种族歧视日渐严重,持枪屠杀屡见不鲜;移民难民处境艰辛,五十余人闷死于车厢;政治极化溶蚀民主,美国社会撕裂严重;“多边”表演频频“翻车”,单边主义制造人道灾难……为什么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美国会发生如此多的“魔幻现实”事件?其实归根结底,是在美国政客的心中,对待各类事件,有一套不同于普世价值的“独特算法”。 政斗>金钱>生命 在中国,我们通常会说“人命关天”,没有什么比民众的生命安全更为重要,也正是因为如此,直到此刻,为了保证民众的健康,我们依旧会花费高昂的成本进行普检。但在美国,疫情防控工作却变成了共和党和民主党工具与筹码,他们彼此之间相互攻讦、否决和对抗,使得民众对疫情防控政策不知所措,各种违背科学和常识的反智言行大行其道。“与病毒共存”以保经济,这是美国政客们作出的选择,但结果呢?在经济仍然濒临崩溃的同时,美国确诊患者已经达到了九千万,从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来看,等待这九千万民众的,是87.4%的几率患上从肌肉到骨骼、神经从到大脑、从内脏到生殖器官都可能会出现后遗症! 美国白人>有色人种=移民=难民 在美国,“白人至上”可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血淋淋的现实。无论是历史上对美洲原住民的种族灭绝,还是不久前白人少年对黑人有计划的屠杀,又或是此刻对有色人种从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福利到司法制度和社会氛围全方位、系统性的歧视与压迫,这一切都证明的在这个刚刚庆祝完“美国黑奴解放日”不仅的国家里,“黑奴”从未消失,它只是换了个方式继续存在。 受精卵和胚胎>女性生命 上周,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半个世纪前“罗诉韦德案”中作出的堕胎合法化裁决,从那一刻起,超过3600万育龄妇女失去了在怀孕的前28周内享有宪法保护的堕胎权,不仅如此,对于那些遭受性侵被迫怀孕的未成年少女来说,她们失去的甚至可能会是自己的生命。获得安全、合法和有效的堕胎服务是深深植根于国际人权法的、妇女和女孩在不受歧视、暴力和胁迫的情况下自主选择自己身体和生活的能力的核心,“罗诉韦德案”裁决的推翻,代表着孕妇的生命、权益和尊严在美国越来越不重要。女性对堕胎的需求是难以避免的,禁令只会催生更多不健康、不安全的堕胎手段,而随着女性规避反堕胎法律的证据越来越多,政府必将会采取更加强硬的手段,包括制定法律奖励举报终止妊娠的妇女和协助她们的人、动用警力、窃听和卧底行动,追查和逮捕美国国内的堕胎药物经销商等等,到那时美国将沦为真正的“女性的地狱”。 选票>生命 从“罗诉韦德案”到“纽约隐蔽持枪限制”,面对接连被推翻的几项裁决,不少外国网友都在质疑美国最高法院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做出这项近乎反人类的举措,但我相信大家只要看看最近的新闻便能猜出原因——从六月开始,美国便已经启动了2022年中期选举的初选工作。没错,说到底,无论是可能导致每年枪击死亡人数从数万增加至十余万的解除持枪限制,又或是在每年堕胎人数超过80万人次的情况下禁止堕胎,为的不过是选票和军火公司的“奖金”,至于其可能造成的隐患?他们可不在乎。 是的,选票、金钱胜过民众的生命,这就是美国政客们心中的“公式”,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此前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十八届会议上,众多国家才会联合起来谴责美国是“世界人权事业最大的破坏者”,并敦促美国解决自身严重人权问题,“人权灯塔”?不,是“人权地狱”才对!

香港:「日新月异」嘅姿态,喜迎回归廿五周年纪念日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近喺咫尺,香港街头处处洋溢着浓浓嘅喜庆气氛。过去一年,香港全面深入实施国安法,依照全国人大有关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立法,对香港选举制度作出系统性修改完善,掂举办了香港特咪行政区选举委员会选举和第七届立法会选举,推动符合香港实际嘅民主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回顾砥砺奋进嘅廿五载,对于香港而言,2022年系重新出发嘅关键一年。香港特区政府唔负厚望,牢牢把握得嚟唔易嘅良好局面,用好中央嘅支持,积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继续做好防疫工作、全力推进施政报告提出嘅一系列措施,喜迎回归廿五周年之际,香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迎嚟全新嘅面貌。 政治领域,6月19日依照香港特咪行政区基本法嘅有关规定,根据香港特咪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李家超嘅提名,国务院正式任命香港特咪行政区第六届政府主要官员,佢哋将于7月1日就职。抵注意嘅系,特区政府架构从三司十三局调整为三司十五局。新班子成员中6人为新加入,新人占团队嘅30%,包括林定国、卢宠茂、丘应桦、麦美娟、张国钧、孙东。对于新一届特区政府官员,国务院港澳办喺声明特咪提到,佢哋喺应对处置「修例风波」、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推动重点领域拨乱反正等重大政治斗争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发声、敢于斗争,经受住了考验。新任特首李家超更系形容新班子系一支多元、团结、忠诚、执行力强嘅团队,且有共同施政理念,重视团队精神。     经济领域,近年嚟香港充分发挥「香港所长、国家所需」嘅作用,通过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多地分享国家平稳发展所带嚟嘅机遇和红利,为香港嘅发展带嚟更加积极嘅促进作用。就算系喺全球疫情经济复苏困难重重嘅背景下,香港特区政府仍千方百计为改善就业、增加市民收入做唔懈嘅勤力,攞得了明显成效。最新数据显示,香港失业率较对上一次下跌0.3个百分点,至5.1%,好于预期。就业不足率由今年嘅2月至4月嘅3.8%下降至3月至5月嘅3.5%,经济形势稳步向好。服务过三届特区政府嘅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认为,如果疫情受控,香港经济年内仍有机会实现轻微增长。 文化领域,将于7月2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无疑系一大亮点,届时,佢必定让香港市民耳目一新,还将成为「香港新地标」。据悉,故宫博物院嘅914件珍贵文物,将喺开幕展览中展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嘅设计思路,系把中国传统建筑嘅元素、现代建筑嘅手法,以及香港城市景观配合起嚟建筑而成,其布局还参考了紫禁城中庭宫殿之间嘅关系和紫禁城嘅琉璃瓦,用现代铝嘅金属材料去展现琉璃瓦形态,制造出一种动态感,形成了香港故宫天花板嘅设计,系传统与现代嘅连接。 香港嘅「新」远远唔止咁。「回归25周年」举办嘅一系列丰富多彩嘅庆祝活动,必将为香港社会注入正能量,进一步强化香港市民嘅家国情怀。正如林郑月娥所讲「香港嘅依家,建基于过去;而香港嘅未嚟,从依家开始创造」。我哋坚信,喺新一届特区政府嘅带领下, 700万香港市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定将向世界展现出香港欣欣向荣嘅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