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美国《通胀削减法案》 德法经济部长将赴美“讨说法”
德国和法国经济部长定于本周访问美国,将会晤美方经贸高官,呼吁美方避免实施《通胀削减法案》中可能损害欧洲绿色产业利益的条款。德国经济部长5日说,美方推动本国绿色产业发展应以尊重“友好、公平竞争”为前提。 “美国当前正引导经济转向绿色市场,推动降低气候友好型技术开发成本。”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说:“这是好事,但重要的是,这应该在友好、公平的竞争中进行,才能促进气候中和技术进步。” 路透社以法国经济部官员为消息源报道,哈贝克将与法国经济部长布鲁诺·勒梅尔赴美,定于7日与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等美方官员会晤。 按照法方官员说法,德法部长将借此行表达对美方“窃取”欧洲绿色产业投资的担忧。“两位部长将表达的一个意思是,不要试图劝说欧洲企业把工厂搬往美国,欧美两地都有足够投资空间。” 根据《通胀削减法案》,美国政府将提供高额补贴等激励措施,推动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板等绿色技术在美国本土的生产和应用。 美方声称《通胀削减法案》旨在重振深受持续高通胀困扰的美国经济。欧洲多国则认为,该法部分内容涉嫌贸易保护主义,或损害欧洲企业竞争力,诱使投资转向美国,损害欧洲产业发展和就业。德国、法国等汽车制造大国反对呼声尤高。
美报告臆测“霍尔木兹风险”,专家:美精英集团把霸权思维推己及人
美国“政治新闻网”4日报道称,中国企业正在中东霍尔木兹海峡附近扩大影响力,这增加了未来与美国利益发生冲突的风险。对此,中国专家认为,这反映出美国精英集团始终戴着意识形态眼镜看待中国发展,把霸权思维推己及人。 “政治新闻网”报道的观点引自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最新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运输咽喉——连接海湾和阿曼湾的霍尔木兹海峡附近,中国企业对港口和能源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投资。报告记录了中国过去10年在阿联酋和阿曼的港口设施上投资数十亿美元,因此担心中国政府可能会利用其在霍尔木兹海峡的商业关系,作为在该地区发展军事立足点的基础。报告称,为了进一步确保其在该地区的利益,中国可能会借鉴此前在吉布提使用的“剧本”,即所谓“先民后军”,先投资用于商业目的的基础设施,然后将其“改造”以支持军事。“政治新闻网”4日报道称,随着中国商业活动在该地区的足迹越来越多,美国鹰派人士越发担心这可能会让北京对石油运输的主要节点产生危险的影响力。一名美国高级官员说,拜登政府一直在密切关注北京在该地区的存在。 关于中国在海湾建立军事基地的传闻由来已久。而且不仅是海湾,以前还传出过中国要在瓦努阿图、柬埔寨、所罗门群岛等多个国家建军事基地。然而,事实上中国目前为止只是在吉布提拥有一个保障基地。对于上述传闻,中国官方多次给予驳斥。2022年4月,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曾表示,所谓中国在所罗门群岛建立军事基地的说法完全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编造出来的假消息。“政治新闻网”也在报道中引述美国国家战争学院国家安全战略副教授道恩·墨菲的话称,尽管中国与阿联酋和阿曼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日益密切,但“我没有看到任何迹象表明,中国目前寻求在这两个国家或中东的其他地方建立基地或持久的军事存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问题专家卓华5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不少媒体和机构反复臆测炒作中国在世界各地建军事基地,这反映出美国精英集团两种思维模式:一是始终戴着意识形态眼镜看待中国的发展,习惯性兜售“中国焦虑症”;二是将他们从帝国主义历史经验继承下来的霸权思维推己及人,总怀疑中国会像他们一样,靠坚船利炮去攫取、护持海外利益。
美重开驻所罗门群岛大使馆,“抗衡中国”?中方:没兴趣搞地缘争夺
美国重开已关闭30年的驻所罗门群岛大使馆,此举被外媒解读为“抗衡中国在南太平洋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月2日表示,中国无意同任何人在太平洋岛国地区比拼影响力,也没有兴趣搞地缘争夺。 当地时间2月1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称,在宣布有意开设美国大使馆不到一年后,所罗门群岛霍尼亚拉美国大使馆正式开设。声明还称,不仅要在整个地区派驻更多的外交人员,还要进一步与美国的太平洋邻国接触,将美国的项目和资源与当地的需求联系起来,并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美联社2日报道称,美国驻所罗门群岛使馆曾经开设了5年,之后于1993年闭馆,作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减少全球外交岗位行动的一部分。 至于为何美国要在30年后重开驻所大使馆,美媒普遍认为,这是美国对抗中国进军太平洋的最新举措。路透社称,美国此举正值华盛顿及其盟友对北京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雄心”感到担忧之际,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举动,“促使美国寻求以多种方式加强参与该地区事务”。报道称,美国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向太平洋地区国家捐赠新冠疫苗,向几个国家重新派遣和平队,并投资当地的林业和旅游项目。 美联社报道称,美国国务院去年初通知国会议员,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长,这让重新开设美国驻所罗门群岛使馆成为一个优先事项。美联社称,2019年所罗门群岛和台湾“断交”,与北京建交,这使美国感到二战以来与所罗门群岛建立的亲密关系受到威胁。2022年,中国和所罗门群岛签署中所政府间安全合作框架协议,这更引发美国及其盟友的担忧。去年9月,拜登在华盛顿峰会上会见太平洋岛国领导人时,还承诺与盟友和合作伙伴深入合作,帮助他们避免中国的“经济胁迫”。 与此同时,美国在太平洋其他国家也展开行动。路透社称,美国重新开设驻所罗门群岛使馆之际,华盛顿还在跟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帕劳这三个关键太平洋岛国谈判,以续签合作协议。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与这几个太平洋岛国达成了《自由联系协定》,华盛顿负责这些岛屿的防御,并享有太平洋大片海域的独有使用权。华盛顿表示,上个月美国与马绍尔群岛、帕劳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并就美国未来经济援助的条款达成共识,但没有提供细节。 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对各国同太平洋岛国发展关系不持异议,我们愿同有关各方一道,发挥优势,形成促进岛国发展振兴的国际合力。毛宁说,中国无意同任何人在太平洋岛国地区比拼影响力,也没有兴趣搞地缘争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程宏亮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与中国战略竞争力度增强的背景下,美国将加强在印太地区的存在作为今年外交重点之一。美国在所罗门群岛重开大使馆,是为落实去年美国-太平洋岛国峰会上发布的“太平洋岛国伙伴关系战略”中提出的举措:在汤加、所罗门群岛和基里巴斯新设三个大使馆。同时,美国与一些太平洋岛国谈判,推动续签《自由联系协定》。 程宏亮表示,作为印太大战略布局内容之一,美国将通过包括外交、军事和经济等各种手段,全面加强在太平洋岛国的存在感。可以预期,近期和未来一段时期,美国将明里暗里联合太平洋地区的盟国,采取一些针对中国的行动,试图削弱中国的战略优势。对太平洋岛国而言,它们本可以拥有更好的发展环境,但美国的所作所为让它们面临本不必要的压力和挑战。
动作频频!美高官密集到亚洲谈论“挑战”,专家:不利于地区稳定
“在帮助乌克兰获得数十亿美元的额外军事援助后,美国高级官员正把焦点转向印太地区。”据美媒1月31日报道,任期内第六次对亚太进行访问的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当天晚些时候抵达菲律宾,虽然他当时尚未与菲高级官员会面,但“美促菲开放更多军事基地以应对地区威胁”的消息已甚嚣尘上,奥斯汀当天还在韩国表示,美国将全力加强与韩国的联合防卫态势。同一天,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启动了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准备“在军事装备、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方面与中国竞争”。与此同时,美国派遣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纽兰访问印度,出席印美年度外交磋商会议,巩固美印合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称,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本周即将访华,在此之前,他还将会见韩国外长谈“合作”。2023年刚过一个月,美国就不断以应对“威胁”“挑战”为借口拉拢亚洲国家加入其制造的“小圈子”,引发地区国家高度关注。2月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专家认为,美国近期在多个领域动作频频,企图将地缘冲突、阵营对抗引入亚太,这并不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 “美国不愿意亚太地区出现军事平衡” 据菲律宾《马尼拉公报》报道,在结束对韩国的访问后,奥斯汀于1月31日晚抵达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准备就两国加强军事防务伙伴关系进行讨论。美联社称,奥斯汀2月1日访问了菲律宾南部城市三宝颜,会见了驻扎在当地的菲军官和美国反恐部队官兵。他计划于2日返回马尼拉,并与菲总统马科斯、国防部长加尔韦斯等人举行会谈。 菲媒提到,这是奥斯汀自2021年7月以来第二次访问菲律宾,也是他在马科斯上任后首次对菲进行访问。菲律宾分析人士认为,奥斯汀此访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美军扩大在菲军事存在铺路。一名美国官员也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寻求扩大美军方对菲律宾基地的使用权是奥斯汀此访期间的一个重要话题,未来几个月“将有更多的高层会晤”。美国国防部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奥斯汀计划“加速”实施美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该协议允许美军在选定的菲律宾军事基地部署军事设施。 《华尔街日报》引述美国官员的话报道称,美国希望菲律宾再向美军开放多达4个军事基地。其中两个基地可能位于菲律宾北部的吕宋岛和西南部的巴拉望省。另外两个基地的位置以及涉及的美军数量尚不清楚。这些官员透露,作为回报,美国提出向菲提供包括无人机在内的军事援助,以便菲军队能够监测南海的情况。 美媒提到,美国此举目的是在整个亚太地区部署众多较小规模的军事力量、巩固旧联盟、组建新联盟,以对抗中国在该地区与日俱增的影响力。菲律宾国防学院日前发布的一份政策简报也称,《加强防务合作协议》旨在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持续主导地位,并限制中国实施有利于地区力量平衡的行为,“美国不愿意亚太地区出现军事平衡”。 菲律宾分析人士指出,奥斯汀对菲律宾的两次访问凸显了美国认为“印太地区是美军部署优先地区”的观念。不过,美国是否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效果,还有待观察。《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虽然奥斯汀此次访菲动机明显,但菲政府和军方尚未给予“十分明确的表态”,这说明菲律宾并不想“选边站”,尤其是在“很容易擦枪走火”的军事领域。 除了菲律宾,美国也在试图拉拢亚洲其他国家加入其军事同盟。1月31日,奥斯汀与韩国总统尹锡悦会面时强调,美国将全力加强与韩国的联合防卫态势,进一步增强应对朝鲜核导威胁的“延伸威慑”执行能力,进而取信于韩国人。他还在韩联社撰文称,为使美韩两国能继续为维持“自由、开放、繁荣的印太”作出贡献,正在进行帮助东南亚伙伴国家构建自身力量的讨论。韩媒分析认为,这是美国为牵制中国,在与东南亚国家扩大合作的过程中,要求韩国发挥作用。 四处寻找能替代中国的供应链选项 在撺掇亚洲国家强化军事合作的同时,美国不忘在科技领域打压中国。1月31日,美国和印度宣布启动“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据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该倡议旨在强化两国经济竞争力、保护共同国家安全利益方面的技术合作。《华尔街日报》称,“这是美国打造中国替代选项的更广泛行动的一部分”。 沙利文与多瓦尔在白宫共同出席了该倡议的首次对话。沙利文声称:“中国的经济活动和咄咄逼人的军事行动,以及试图主导未来产业和控制供应链的努力等对印度政府的战略思维构成了深远影响。”根据白宫发布的倡议内容,两国将在国防、半导体供应链、太空等领域进行合作。 《纽约时报》认为,“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对拜登政府提出的“友岸外包”计划是一种考验。因为许多公司发现,他们很难找到将供应链移出中国所需的工厂场地和技术工人。 在上述倡议启动的同一天,美印还在新德里举行了年度外交磋商会议。印度外交部在声明中称,印度外交秘书柯威哲与美副国务卿纽兰共同审议评估了事关印美共同战略利益的合作机制,包括“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印度、以色列、美国、阿联酋合作机制”、“印太经济框架”和“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声明称,双方的讨论范围涵盖“南亚、印度洋地区和印太地区当前发展”,“重申致力于建设自由、开放和包容的印太地区”。 一边放风合作,一边大力施压 在美国打算对亚太地区军事部署进行调整,并采取措施打压中国之际,由其主导的军事组织北约也在鼓动对抗中国。据《朝日新闻》2月1日报道,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1月31日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会面后无端指责称,“中国正在大幅增加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力量,使台湾受到威胁。(中国)试图控制关键基础设施,并扩散关于北约和乌克兰战争的虚假信息。中国虽不是我们的敌人,但我们必须了解中国带来的巨大挑战,并携手应对。”对于北约方面的言论,中方已多次予以批驳,强调亚太不是地缘争夺的战场,不欢迎冷战思维、阵营对抗。 分析认为,相较于在韩国,斯托尔滕贝格在日本放了很多“狠话”,大肆渲染“中国威胁”,并对台湾事务指手画脚。他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日本消极的对华态度,另一方面缘于北约与日本同为美国战略部署的积极执行者。 不少舆论注意到,美方近期不断放风称,布林肯即将访问北京。据路透社2月1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柯比称,布林肯访华期间“寻求与中方官员讨论俄乌冲突”。此外,因去年8月时任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中美之间的一系列会谈被搁置,布林肯此次访华“希望重启有关谈判或为谈判注入新动力”。但美方一边期待与中方恢复合作,一边在多个领域对华施压。有美国分析人士认为,布林肯访华并不意味着美中关系走向将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吕祥1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谋求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及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关键技术合作都是拜登政府正在实施的“印太战略”的主要内容。美国意图通过该战略,形成针对中国的“包围圈”。不过,吕祥认为,美国的“印太战略”野心过大,缺乏现实依托,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宣布加息!靴子落地!美联储主席还透露重要信号!
当地时间周三,美联储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25个基点,到4.5%至4.75%之间,符合市场预期。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议息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联储未来可能还会有两次加息,这引发市场对本轮加息进程接近尾声的“鸽派”解读,投资者风险偏好获得提振,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全线上涨。截至收盘,道指涨0.02%,标普500指数涨1.05%,纳指涨2%。其中,纳指已经反弹至去年9月中旬,也就是4个半月来的高位。 鲍威尔:通胀水平依然过高 继续加息是适当的 尽管美联储近两次的加息幅度均有所缩小,但分析人士指出,市场不应对此过度乐观解读。鲍威尔明确表示,美国通胀水平依然过高,美联储需要更多证据才能确信通胀正处于持续下降的通道上。为使通胀率回落至2%,未来继续加息将是适当的。 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继续萎缩 就业市场劳动力供应持续紧张 美联储缩小加息幅度、“靴子落地”令市场为之一振,但周三出炉的多项经济数据都无法令市场感到乐观。美国1月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即PMI超预期下降至47.4,继续深陷萎缩区间,连续5个月下滑并降至2020年5月来的最低水平。其中,就业和新订单分项数据下滑,但物价分项指数则超预期上行。这份数据表明,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副作用已经愈发明显,制造业活动不断收缩,经济动能持续减弱。就业数据方面,美国1月私营部门新增就业人数骤降至10.6万,远低于预期的19万。分析认为,由于这个冬季美国遭遇多轮寒潮与极端天气,临时就业人数波动较大,这份数据无法真实反映就业状况,但数据中的工资分项同比增长7.3%,表明薪资通胀压力仍然顽固。同一天公布的另一项数据显示,美国去年12月职位空缺数不降反升,达1101.2万,高出市场预期,表明就业市场劳动力供应仍然紧张,而这将给美联储足够理由继续加息。 脸书母公司Meta财报数据亮眼 2月1日盘后一度涨超19% 周三出炉的多份财报中,脸书母公司Meta的表现给投资者带来惊喜。财报显示,Meta上一财年四季度总营收、“元宇宙”业务收入、广告收入和新增用户数均高出市场预期,其对今年一季度的业绩指引符合预期。当天盘后时段,Meta股价一度大涨超过19%,还一并带动同样涉及线上广告业务的谷歌母公司字母表盘后涨近4%,亚马逊上涨2%。不过,同为主要社交媒体平台之一的Snap的财报数据不佳,连续三个季度未能提供业绩指引。受此影响,Snap股价盘中一度重挫15%。 欧元区1月通胀压力继续放缓 2月1日欧洲主要三大股市涨跌不一 欧洲方面,欧盟统计局周三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受能源价格下降影响,欧元区1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8.5%,连续三个月放缓。不过,剔除能源、食品和烟酒价格的核心通胀率仍保持在5.2%的历史高位。这份数据没有全面改善市场信心,欧洲主要三大股市涨跌不一。截至收盘,英国股市跌0.14%,法国股市跌0.07%,德国股市涨0.35%。 美国原油库存大幅增加 2月1日国际油价显著下跌 原油市场方面,周三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环比增加410万桶,大幅高于市场预期,令国际油价进一步承压。截至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3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6.41美元,跌幅为3.12%;4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82.84美元,跌幅为3.07%。
美韩防长会面并发表联合声明,声称“将在韩部署更多美战略武器”
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与韩国国防部长官李钟燮31日在首尔会面,并在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声称将扩大今年的美韩联合军事演习,加强核威慑计划,以“对抗朝鲜武器发展,防止战争爆发”。另据韩联社报道,奥斯汀还承诺将在韩国部署更多美战略武器。 路透社报道称,联合声明中,美韩两国防长重申了加强实施美国延伸威慑措施,强调美国对韩国的安全承诺,双方还承诺将密切合作,以在未来继续及时协调部署美国战略资产。声明还称,双方将进一步提高今年美韩联合军演的水平,扩大军演规模。 而据韩联社报道,奥斯汀在会谈中声称,美国对韩协防承诺“坚如磐石”。在被问及美方将在韩国部署何种战略武器时,奥斯汀表示,美方已在韩部署第五代战斗机和“罗纳德?里根”号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将继续出动更多类似战略武器,进一步加强与韩方的协调沟通。 尹锡悦上台后,韩国对朝鲜采取强硬政策,对美国则进一步靠拢。不过,2023年初,“美国和韩国正在讨论举行核演习”的传言在韩国国内引发巨大争议。据韩国媒体1月2日报道,韩国总统尹锡悦针对朝鲜“核武器和导弹威胁”表示,韩美正在讨论“联合策划和联合演习运用美国核战力的方案”。不过,美国总统拜登结束新年度假返回白宫被记者问及这一方案时却表示“没有”。韩国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发言人金义谦3日表示,对美国核武器进行“联合策划和联合演习”,这是连美国的北约盟友都无法参与的核共享,韩国政府这种“随意和鲁莽的核武言论,从新年伊始就让半岛局势漆黑一片”。 辽宁大学美国与东亚研究院院长吕超本月初曾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未来朝鲜半岛局势的紧张程度,关键取决于美韩。如果美韩联合军演不断加码,特别是进行所谓“核演习”,那么朝鲜将予以激烈回应。届时朝鲜半岛的局势将变得更加复杂、难以预测,因此各方如果不保持冷静克制的态度,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正式启动,外媒:拜登希望借此对抗中国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与印度总理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当地时间1月31日在美国启动了“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iCET)。报道声称,拜登希望这将有助于两国在军事装备、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方面与中国竞争。 据美国白宫网站当地时间1月31日发布的内容,美国总统拜登和印度总理莫迪总理于2022年5月宣布iCET,两国国家安全顾问1月31日当天在华盛顿特区主持了iCET的开幕会议。白宫还发布了倡议的具体内容,包括在国防方面的合作、建立具有韧性的半导体供应链、在太空领域的合作等6大项目。白宫还称,在会议开幕前,美印双方多名高级官员以及超过40名企业高层、知名学者等1月30日举行圆桌会议进行了磋商。 路透社称,在“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启动之际,沙利文提到所谓“中国带来的挑战”,并声称,“十多年来,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的背景一直是美印关系中的一个特点”。路透社、《金融时报》等多家外媒认为,美国希望通过该倡议在印太地区对抗中国,并试图让印度摆脱对俄罗斯武器装备的依赖。路透社提到,倡议中写道,美印将推进新一代通信(5G和6G)研发合作,促进在印度建设采用开放式RAN(无线接入网)架构,报道认为,这旨在对抗中国华为公司的影响。 英国《金融时报》则称,一名美国官员表示,这项倡议以及其他举措意味着2023年“可能是美印外交中最重要的一年”,并补充说,印度是美国在该地区雄心的“关键”。这名美国官员还声称,由于印度与中国关系趋紧,“印度正更多地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 近年来,在半导体、通信等技术领域,美国已经针对中国实施了多项限制性措施。近日有报道称,美国政府已停止批准美国企业向中国华为公司出口包括4G智能手机芯片在内的大部分产品。 就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月31日回应称,中方对有关报道表示严重关切,我们正密切关注有关动向。中方坚决反对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无底线、无理打压中国企业,这种做法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有损国际社会对美国营商环境的信心,是赤裸裸的科技霸权。中方将继续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
债务上限问题太棘手,两党分歧会导致美国违约吗?
当地时间2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麦卡锡表示,他将于2月1日与民主党籍总统拜登会面,讨论债务上限问题以避免政府违约,但两党在避免违约的细节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据彭博社报道,麦卡锡当天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访时说:“我们将于本周三(2月1日)见面……我希望找到一个合理和负责任的方法来提高债务上限,同时控制已失控的支出。” 虽然共和党人努力寻求削减开支,包括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福利支出,以减少政府借款。但拜登和白宫官员曾表示,他们不会在削减开支方面做出让步。 麦卡锡表示,减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支出应该“不在(本次会面)的讨论范围之内”。但政府在预算方面存在一些“浪费性支出”,应该审查政府所有可自由支配的支出,包括国防预算。 麦卡锡说,“我知道白宫官员试图给出不同说法,但我认为总统愿意与我们一起达成一个协议……使我们走上财政平衡的道路,同时不让我们的任何债务处于危险之中。我对此充满希望。” 1月19日,美国政府达到31.4万亿美元法定债务上限,为防止违约,美国必须在6月份之前提高或暂停债务上限。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此前曾警告,如果联邦政府无法偿还债务,将引发美国经济衰退并产生广泛影响。
全美多地爆发抗议 谴责警察暴力执法
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警方当地时间27日晚公布了本月7日非洲裔男子泰尔·尼科尔斯遭警察暴力执法死亡的视频。 视频公布后,全美多地爆发抗议,谴责美国根深蒂固的警察暴力执法和种族主义问题。 在孟菲斯,当地民众走上街头举行集会,抗议人群一度占据当地一座州际公路大桥,要求严惩涉事警察。 孟菲斯市抗议者 里普利:我认为仅仅逮捕涉事警察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变,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抗议者聚集在白宫外,要求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在密歇根州底特律市,抗议者们冒着风雪走上街头,为受害者发声。 底特律市抗议者 刘易斯:这种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断造成创伤和毁灭,这让人愤怒。 在纽约,大批民众在时报广场举行抗议活动,他们打出“结束警察暴力”等标语,高喊“没有正义,就没有和平”等口号,部分抗议者还与警方发生了冲突,至少有三名抗议者被逮捕。 纽约抗议者:在美国,每28个小时就至少有一名少数族裔被警察或者种族主义者杀死。这意味着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有一个“尼科尔斯”遇害。 纽约抗议者:我认为最令人沮丧的是,2020年美国就爆发了多次大规模抗议。但迄今为止,许多方面却几乎毫无进步。 同一天,芝加哥、亚特兰大等城市也爆发了抗议活动。据美国媒体报道,波士顿、波特兰和俄勒冈州等多地也计划举行集会和示威活动。 田纳西州议员要求彻查事件经过 当地时间28日,一些田纳西州议员召开新闻发布会,抗议非洲裔男子泰尔·尼科尔斯遭警方暴力执法身亡,并呼吁对涉案警察的暴力行为进行深入调查。 田纳西州议员 唐斯:我呼吁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看起来这背后可能有别的东西。他们无缘无故把一个人从车里拖出来,然后把他活活打死,好像背后隐藏着别的东西。 面对警方公布的暴力执法录像,在场的议员纷纷表示,该案件必须经过深入调查,才有可能触及美国警察在执法中过度使用暴力的深层问题。发言中,一些在场的议员更是难掩对警察系统的失望和警察粗暴执法的不满。 田纳西州议员 哈达威:在街道上游荡着一支所谓的“精英部队”,但我们却不知道这支部队对谁负责,这没有任何道理。 田纳西州议员 唐斯:当你看到你的同事做得不对,你应该上前阻止,而不应该十个人(围观),让五个人当面将他人虐杀。 新闻观察丨为何美国警察暴力执法事件频发 据美国警察暴力网站追踪数据,2022年,美国警察暴力执法事件导致1186人死亡,创下10年来的新高,其中26%的受害者是非洲裔。 许多人不禁疑惑,2020年非洲裔男子弗洛伊德遭警察“跪颈”致死曾引发全美反对警察暴力执法的抗议活动,为何两年多过去了,一切仍然照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