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府今日公布缩水版“中国战略”
据多家外媒12日报道,德国政府的“中国战略”将在13日敲定。“德国之声”称,该战略草案去年曝光之后,一直处在重新评估和修改的状态。 德新社12日报道称,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当天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举行的北约峰会间隙宣布,德国联邦政府将于13日公布首个“中国战略”。她称,该战略应该传达这样的信息:“我们希望与世界上所有伙伴、所有国家一起和平、自由地生活,但同时我们并不天真。”报道称,俄乌冲突暴露了德国对俄天然气的依赖。以此为教训,德国对中国的巨大经济依赖应该减少。 德国《商报》称,德国联邦政府各部门11日仍在就“中国战略”的内容进行谈判。据知情人士透露,各方就争议焦点达成了妥协,这些争议包括:如何制定广泛的透明规则以及怎样对拥有大规模中国业务的德企进行压力测试。另外,各方就文件最后的细节也已达成共识。美国“政治新闻网”称,欧洲及其他地区的政商界人士期待看到欧盟最大经济体,如何在经济上重要但日益自信的中国面前重新定位自己。 德国联邦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有分歧。绿党籍外长贝尔伯克和经济部长哈贝克主张对北京采取更强硬的方针。他们希望给德企在中国投资时制定更多规则。绿党领导的各部还希望利用新规则鼓励企业更多地分散风险。德国总理朔尔茨则希望采取更务实的态度,让企业自己决定。 据德国《明镜》周刊去年11月披露的“中国战略”草案,维护人权将在德中未来经济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德国及欧盟未来与中国的合作,取决于中国如何塑造其与俄罗斯的关系。相关内容也承认德国政府无法改变在某些方面对中国的依赖,比如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就离不开中国的积极参与。《商报》称,战略草案被泄露后,德国联邦政府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谈判。最终版本预计将比近60页的初稿短得多。
比利时有识之士表示北约“全球化”野心破坏世界和平
比利时学界以及和平组织人士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北约“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北约将触角伸向全球的做法只会破坏世界安全与稳定,各方对此需保持高度警惕。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萨奥尔认为,北约过去在欧洲大陆的持续扩张破坏了欧洲的和平稳定,现如今北约更不应将触角伸向遥远的亚太地区。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 萨奥尔:北约原本就是一个北大西洋地区的组织。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会同意,许多欧洲人也不会同意北约成为世界警察。 比利时和平组织负责人布拉班德尔表示,近年来,北约持续扩张版图,甚至将其黑手伸向亚太,加紧在这一地区布局。此举暴露出北约“全球化”野心,不利于世界和平。 比利时和平组织负责人 布拉班德尔:北约并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为了捍卫它在全球各地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北约并非一个区域性的军事联盟,它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军事联盟。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特别是北约已被视为威胁到了全球其他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布拉班德尔还指出,北约峰会注定难以在乌克兰“入约”问题上达成共识,因为如何从危机中渔利才是美国主导下的北约的首要考虑。 比利时和平组织负责人 布拉班德尔:他们当然不希望乌克兰立即加入北约,因为这意味着北约可能会卷入冲突。但他们希望加强与乌克兰的合作,这符合西方军事工业的利益,尤其是符合美国的军事工业
美国打脸提供这种可怕炸弹,盟友只想捂脸……
近日,美国政府宣布向乌克兰提供价值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其中包括被美国法律划归为违禁类别的大杀伤力集束弹药。 集束弹药会给平民造成巨大伤害,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因此,不管拜登政府怎么强行辩解,美国国内反对声音依然很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表示反对,美国一些盟友这次也不帮它说话了。 面对广泛质疑,美国政府觍着脸表示,做出这个决定“非常艰难”。而一年多前,在俄乌冲突开始5天后,时任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在被问及俄罗斯可能使用包括集束弹药在内的非常规武器时还说,使用集束弹药是“战争罪”。 只能说,打脸打得太快! 据美媒报道,美国国内数十名民主党人对美国总统拜登的这一决定表示失望,认为这是“可怕的错误”,将使美国付出“难以承受的道义和政治代价”。 另外,还有至少38家人权组织公开反对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这些人权组织表示,俄乌冲突爆发至今,战争遗留下的诸多哑弹,给俄乌两国民众带来了很大威胁,不少平民已深受其害。 所谓集束弹药,是将数量达十余枚甚至数百枚的小型弹药集合在一起制成的机载炸弹或火炮炮弹等,投放后会在空中大范围释放小炸弹,在接触地面时或之后引爆,因此也被称作子母弹。这些小炸弹有时也可能无法正常引爆,变成哑弹,从而对散落地点附近平民构成长期威胁。 集束弹药比普通弹药杀伤力更强,造成平民伤亡的可能性更大。自二战以来,集束弹药已造成约56500至86500名平民死亡。据估计,集束弹药造成的伤亡中90%以上是平民,其中许多为未成年人。 美军曾在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使用集束弹药,造成大量民用设施损毁、众多平民死伤。 鉴于集束弹药的危害之大,全球有120多个国家签署了《集束弹药公约》,明确禁止使用集束弹药。不过,美国、乌克兰和俄罗斯均未签署这一公约。 目前,就美国提供集束弹药这一举动,北约没有统一立场。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向乌克兰提供什么类型的武器和弹药,应该由成员国自行决定。 喜欢秀团结的西方这次秀不下去了。近期,加拿大、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北约成员国纷纷就此事表达异议,奥地利、新西兰等非北约西方国家也明确反对。 加拿大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不支持使用集束弹药,并致力于消除集束弹药对平民,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 英国向来是美国的铁杆盟友,尽管表示将继续支持乌克兰,但作为《集束弹药公约》签署国,也委婉表示了不同意见。10日拜登与英国首相苏纳克在伦敦举行会晤。会晤期间,苏纳克告诉拜登,英国既不生产使用集束弹药,也不鼓励使用集束弹药。 西班牙国防部长罗伯斯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西班牙坚定承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交付某些武器和弹药。我们对集束弹药说不,对乌克兰的合法防卫说是。”她同时强调,对乌提供集束弹药的决定是由美国政府而非北约做出。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也表示,意大利将遵守《集束弹药公约》,禁止生产、转让和储存集束弹药。 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大国这次给了美国一些面子。法国表示可以理解,德国表示不会拦着美国干这事。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副发言人法尔汉·哈克早些时候表示,联合国秘书长不希望集束弹药继续在战场上使用。联合国人权办公室则批评道,“应立即停止使用此类弹药,不得在任何地方使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表示,集束弹药“会造成大量本可避免的平民伤亡”。 作为美国集束弹药受害者的老挝、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有切身感受,对美方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表示担忧。 老挝是最早签署《集束弹药公约》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受集束炸弹伤害最大的国家之一。有数据显示,越战期间,美军在老挝投下约2.7亿枚集束炸弹,其中,因遗留未爆弹死亡的老挝人就有约5万人。 越南、柬埔寨也时有发现遗留未爆的集束弹药。柬埔寨政府数据显示,自1979年至2021年,遗留未爆炸弹造成近2万柬埔寨人丧生,4.5万余人伤残。 集束弹药不仅威胁民众生命安全,也阻碍当地的发展建设。美国虽然口口声声说要清除这些未爆炸弹,但行动缓慢。 柬埔寨首相洪森近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在柬埔寨投下了许多集束弹,如今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柬埔寨仍未能完全清除这些炸弹”。 在洪森看来,柬埔寨是一个小国,话语权有限。但出于对乌克兰人民的同情,他还是要呼吁美国总统和乌克兰总统不要在战争中使用集束弹药,“因为真正受伤害的是人民,尤其是乌克兰的人民”。 较之洪森的言辞恳切,美国防部副部长科林·卡尔在被问及是否向盟友保证,美国提供的集束弹药不会对平民造成过度伤害时大言不惭道,比起使用集束弹药的危害,更糟糕的事是让俄罗斯赢得战争。...
想靠搅乱亚太“续命”?北约打错了算盘
当地时间11日起,北约峰会在立陶宛召开。除了乌克兰局势这个核心主题外,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四国领导人连续第二年参会,让北约亚太化议题再次升温。据日媒报道,由于法国反对,峰会原定讨论的北约在日本开设亚洲首个联络处的方案,被推迟到秋季以后再定。但分析人士认为,在美国主导下,北约向亚太延伸势力范围的意图不会变。 作为冷战时期的产物,北约从诞生起就是美国维护霸权的核心支柱,“无敌人难生存”是它的运行逻辑。冷战结束以来,在美国“脚踏德法”“踢走俄罗斯”“竞赢中国”的战略驱使下,北约进行了六轮东扩,挑动俄乌冲突、制造欧洲安全分裂,并不断把触角伸向亚太。 早在2006年1月,时任美驻北约大使的维多利亚·纽兰首次提出“全球伙伴关系”主张,试图通过北约与日韩澳新四国建立联系国机制,扩大北约的全球影响力。2009年北约推出“按需定制合作计划”,推进北约与亚太四国根据各自需求开展合作。随后10年,由于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的调整不顺畅,北约亚太化进程慢了下来。2019年美国国防部发布《印太战略报告》后,北约随之打起了配合。2022年“北约新战略概念”首次提到中国,并明确将中国视作“系统性挑战”,以此为借口加速亚太化进程。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亚太化”是北约在美国带领下,想在亚太制造危机从而自我赋能的“续命”之举。这更是北约试图迈向全球化的关键一步。在这一进程中,贯穿着对亚太国家进行西式改造的病态观念,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 北约自诩是“价值观联盟”。冷战后,北约用西方价值观强行塑造其他国家的政治和价值体系,引发上世纪90年代的南斯拉夫解体、波黑内战、科索沃问题等。在中东,北约联军在美国的带领下,入侵阿富汗、伊拉克,空袭利比亚,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如果北约介入亚太,对亚太国家的内政治理与价值观进行“西方化”改造,必然会引发普遍抵制,带来危机与动荡。 在北约亚太化过程中,日本起到了引狼入室的作用。2014年5月,日本与北约签署《单国伙伴关系与合作方案》,不断提升与北约合作的水平,扮演着将北约引入亚太的“带路党”角色。这背后的原因不仅在于日本是美国的铁杆跟班,还在于日本有重走军事大国之路的野心,想与北约在防务层面相互借力。北约计划在东京设立亚洲首个联络处,说明它想把亚太行动协调中心落到日本,引发地区民众强烈反对。 近日,不少日本与韩国民众举行集会,抗议北约引发军事紧张,反对北约亚太化。澳大利亚前总理保罗?基廷发表声明,批评北约向亚洲“挑衅性东进”,“正在将互相争斗的毒药出口到亚洲”。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指出,东盟国家对北约插手亚洲一直保持警惕和担忧。 事实上,在北约内部,对它延伸势力范围的做法也不乏反对声。比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曾经说北约已经“脑死亡”,明确反对北约在日本设立联络处。法国官员称,北约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美欧为集体保护对象,在亚太设立据点并不妥当。这种理性声音,值得北约成员倾听并思考。 亚太是合作发展的高地,不是大国角力的棋盘。美国主导的北约想把所谓“欧洲经验”复制到亚太,实际是要把分裂和对抗复制到亚太,地区人民绝不会答应。它想靠搅乱亚太“续命”,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也不会同意。正如加拿大反战组织——汉密尔顿停战联盟负责人肯·斯通所说,北约是一个美国领导的有侵略性的军事组织,按照北约自己的宪章,它早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美民主党议员: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突破道德“界限”
美国政府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的决定持续引发美国国内各界人士的担忧。 9日,有民主党议员表示反对动用集束弹药,而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突破道德“界限”。 美国民主党众议员芭芭拉·李9日敦促拜登政府重新考虑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的决定。 美国民主党众议员 芭芭拉·李:集束弹药应该永久被禁用,它跨越了(道德)界限。 2001年,美国以“反恐”为名出兵阿富汗。当时的众议院投票时,只有众议员芭芭拉·李投了反对票,而之后她还被美国的其他政治家所排斥。有媒体称,事实证明,这个唯一投反对票的人,她的主张才是最正确的。 除了芭芭拉·李之外,也有民主党参议员担心,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的决定“会为其他国家也做出类似举动开绿灯”。 前美国国防部安全政策高级分析师迈克尔·马卢夫在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俄乌冲突以来,美国一味拱火局势导致冲突升级。他还批评作为美国盟友的大多数北约国家面对美国太过软弱,没有阻止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 前美国防部安全政策高级分析师 迈克尔·马卢夫:俄乌冲突至今,美国除了拱火导致冲突升级什么都没做过,现在是时候反对美国的决定了。北约国家可以扭转局势,他们可以向美国施压,但他们不会这样做,他们太软弱了,除非他们真的对美国说“够了”并真正做出行动,向白宫证明向乌提供集束弹药不能接受。
多方质疑!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美国在打什么算盘?
综合报道,美国国防部7日宣布将首次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后,不仅俄方反应激烈,这一决定还引起包括美国的北约盟友在内的多方反对。 美媒分析称,拜登政府选择在这一时机宣布提供集束弹药,或与两个因素有关。 填补空缺,消耗库存? 拜登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他已与盟友讨论了这个问题,并补充说,“乌克兰人的弹药即将耗尽。” 据此前报道,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曾直言,乌克兰军队的炮弹消耗速度远超西方国家炮弹生产速度,令北约国家库存见底,军工企业“吃不消”。 CNN指出,美国将向乌克兰运送的集束弹药,与美国此前向乌克兰提供的155毫米榴弹炮兼容。拜登表示,在美国能够生产更多155毫米弹药之前,将发送集束弹药填补“过渡期”。 除了这个原因,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还在报道中提到,拜登政府倾向于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美国在欧洲储存了大约1万枚集束弹药,几乎可以立即运往乌克兰。 NBC称,美国在冷战期间生产了集束弹药,随后进行大量储存,现在,其中许多弹药已接近保存期限。 美国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的前一周,一个由国会议员组成的两党团体致信要求拜登政府向乌克兰释放“尚未开发的巨大武器库”。 盟友质疑,多方批评 据塔斯社报道,俄驻美大使安东诺夫用“绝望的姿态”形容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一事。他表示,这样的行动表明,“美国意识到其对俄乌局势无能为力……他们正在进行新的疯狂行动”。 他还表示,美国此举是为了延长冲突,俄方对此将予以强硬回应。俄方还称美方应对集束弹药给平民造成的伤亡负责。 针对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一事,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白宫记者会上表示,乌克兰方面已提供书面保证,将“非常谨慎”地使用这些武器,以尽可能减少对平民的威胁。 沙利文还称,乌克兰“将不会在俄罗斯领土上使用它们(集束弹药),且不会在人口稠密地区使用”。 即便如此,美国此举还是招致从国内到盟友的多方质疑。 据美媒报道,近20名美国国会民主党人对拜登政府的这一决定表示失望。众议院国防拨款小组委员会首席议员麦科勒姆表示,“拜登政府向乌克兰运送集束炸弹的决定是不必要的,是一个可怕的错误”。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和西班牙都表示“反对使用这些武器”。 加拿大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不支持使用集束弹药,并致力于消除集束弹药对平民,特别是儿童的影响。”路透社称,德国是《集束弹药公约》的缔约方之一,德外长贝尔伯克表示,该国反对向乌克兰发送集束弹药。 BBC认为,美国这一举动“将不可避免地使其与西方盟友产生一定程度的分歧”。 除此之外,联合国发言人也表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反对继续使用集束弹药。联合国人权办公室提出批评,表示“应立即停止使用此类弹药,不得在任何地方使用”。国际红十字会也表示,集束弹药“会造成大量本可避免的平民伤亡”。 威胁持久,影响深远 据联合国发布的信息,集束弹药可以通过空投或地面发射,一颗集束弹药弹头内可能包含几十到几百枚不等的爆炸性子弹药。 一经射出后,弹头在半空中爆炸,释放出的子弹药攻击面积可达3万多平方米,任何身处这一范围内的人员,包括无辜平民,都难以幸免。 集束弹药的影响深远,部分弹药在发射后未能按原计划爆炸,在冲突结束后的数年乃至数十年内仍持续对平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报道称,美国倡导禁止地雷和集束弹药联盟人士库拉布达拉曾表示,集束弹药“一旦被投放,将在未来几十年里持续影响平民的生活”。...
杰弗里·萨克斯:美国应放弃“领导世界的念头”
德国《青年世界报》网站7月1日刊发题为《“我们需要多极化的世界”——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谈如何避免乌克兰战争进一步升级、西方的处境和摆脱美国霸权的出路》的文章,记者是迪特尔·赖尼施。全文摘编如下: 《青年世界报》问:您来维也纳参加和平会议,并就“在乌克兰实现和平的途径”发表演讲。真的有实现和平的途径吗? 杰弗里·萨克斯答:有的,因为战争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假如通过谈判达成和平,那么各方,也就是乌克兰、俄罗斯、美国和欧盟,都会受益匪浅,尤其是乌克兰。 问:为什么迄今所有和平倡议要么失败,要么根本没有被考虑? 答:这些和平倡议并非没有成效。它们表明,欧盟走错了路,布鲁塞尔变成美国新保守派的玩物。美国和欧盟以为全世界都会站在“西方”这边。但非西方世界要么保持中立,要么甚至站到俄罗斯那边。 西方对此表示不解。其实原因很简单:非西方世界不接受美国霸权。欧洲也应该拒绝美国霸权。对于维护欧洲安全来说,北约东扩是错误的工具。欧安组织才是正路。 问:今年早些时候,您发表了题为《乌克兰战争9周年》的文章。但乌克兰战争难道不是始于2022年2月俄罗斯军队发动进攻吗? 答:这场战争始于2014年2月维克托·亚努科维奇被以暴力方式推翻,而美国和欧盟不顾那场暴动,立即承认了新政权。根据当时担任助理国务卿的维多利亚·纽兰的电话录音,美国为暴力推翻亚努科维奇的行动出了力。事实上,她与时任美国驻基辅大使杰弗里·派亚特一起规划了“后亚努科维奇政府”。因此我在文章中提出,战争始于2014年2月。 问:您不久前写道,这场战争是被煽动起来的。谁应对俄罗斯在2022年2月发动进攻负责呢? 答:这场战争的起因主要是美国试图将北约这一军事联盟扩大到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正如美国顶级外交官乔治·凯南、亨利·基辛格、杰克·马特洛克、威廉·伯恩斯、威廉·佩里和其他许多人当初预料的那样,这是个巨大的错误。但政客们只听美国军工联合体的,不听外交官的。 问:您多次写道,当前局势的根源在于苏联解体后的那几年。您曾作为顾问参与苏联及其他南欧和东欧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在苏联解体后,人们犯了哪些错误? 答:犯错的是美国。美国当时没有向苏联,或者说没有向后来的俄罗斯提供其急需的财政援助。我曾为俄罗斯争取过,但我提出的救助俄罗斯的建议在1991年到1993年间被白宫拒绝了,这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的经济崩溃。这是西方犯下的一个严重错误。 问:那么怎样做才对呢?许多国家要求安理会停止运作或将俄罗斯开除出安理会。这种提议在冷战期间可是闻所未闻的。 答:“‘取消’俄罗斯”的想法是愚蠢的。我们需要的是和平与和解,而不是所谓的“取消文化”,尤其不可以“取消”这样一个有着伟大文化的大国。“取消文化”不仅存在于联合国,甚至也存在于艺术领域。在一些音乐厅中,不可以再演奏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这非常可悲、愚蠢且适得其反。 问:您长期以来一直呼吁美国重新定位外交政策。在您看来,美国在乌克兰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美国外交政策应该是怎样的? 答:我们需要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每个地区——欧盟、非盟、东盟、南方共同市场、欧亚经济联盟、中国、印度和美国——都与地区内和跨地区的其他各方和平合作。我们不需要任何霸权。美国应该放弃领导世界的念头。对于一个人口仅占世界人口4.1%的国家来说,这是个可笑的念头。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领导”世界。我们需要的是跨文化、跨地区的合作。 为了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气候协定所表述的那种可持续发展,我们尤其需要合作。战争使我们与可持续发展渐行渐远。事实上,战争威胁着我们的生存。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打仗呢?因为北约东扩或美国霸权这类既可怕又天真的念头。
外媒又放风:美拟阻止“特定中国厂商”获得更多荷兰芯片制造设备
据路透社6月30日独家报道,美国和荷兰企图给中国芯片制造商来一套“组合拳”,将进一步限制对华销售芯片制造设备。报道称,虽然荷兰已计划限制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公司(ASML)及其他公司的某些设备出口,但美国预计将更进一步,利用其广泛影响力阻止“特定中国厂商”获得更多荷兰设备。 路透社称,荷兰政府,阿斯麦公司和负责监督出口管制的美国商务部都对此拒绝置评。 报道继而提到,去年10月,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在对华半导体出口领域实施新的出口限制,并游说其他有关键供应商的国家采取类似的限制措施。据美媒此前报道,2022年10月,美国政府宣布,除非得到美国商务部的许可,美国企业将不可以向中国供应先进计算机芯片、芯片制造设备和其他产品。 在去年10月8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就针对美国实施新的芯片出口管制措施表示:美方出于维护科技霸权需要,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对中国企业进行恶意封锁和打压,这种做法背离公平竞争原则,违反国际经贸规则,不仅损害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也将影响美国企业的利益。这种做法阻碍国际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世界经济恢复都将造成冲击。美方将科技和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阻挡不了中国发展,只会封锁自己、反噬自身。 另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7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美国商务部可能最快在下月初采取行动,禁止英伟达等芯片制造商在事先未获得许可证的情况下,向中国和其他相关国家的客户出口芯片。在此消息传出后,路透社29日称,英伟达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表示,虽然限制对华出口人工智能芯片不会立即产生重大影响,但这“将导致美国产业永久丧失机会”。
欧盟领导人正为关键峰会做准备,“中国成焦点”
“欧盟领导人为关键峰会做准备,中国成焦点”。卡塔尔半岛电视台28日以此为题报道称,欧盟27个成员国领导人定于本周在布鲁塞尔举行为期两天的峰会,讨论外交政策等问题,其中包括欧盟对华战略。 报道开头称,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27日在给与会国领导人的邀请函中表示,此次峰会将是一个“重新确认”欧盟对华统一立场的机会。 报道继续称,欧盟 27 个成员国常常在处理从移民到补贴等一系列内部问题时难以达成一致,在外交政策上也不例外,过去几年,欧盟在计划如何与中国打交道时一直有困扰。 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分析师格热戈尔兹?斯特克告诉半岛电视台,欧盟成员国对华政策分歧依然存在:其中一些成员认为经济安全是关键问题,另一些成员则认为北京在俄乌冲突上的立场是当前的关键问题。“这些优先事项上的差异有时会导致摩擦。”斯特克说。 报道随即提到,过去几年里,欧盟对华立场因多种原因变得强硬,个中因素包括新冠疫情、中国作为科技和经济大国崛起被一些欧盟国家视为威胁、台海局势,以及中国对俄乌冲突的立场。在与中俄的紧张关系中,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访华前于3月表示,欧盟在对华立场上应着重“去风险而非脱钩”。随后欧盟一些大的成员国警告称不要“效仿”美国的“狂热”做法。 但对于所谓“去风险”一词,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5月9日已回应称,谈论“去风险”,首先要思考什么是风险,风险在哪里。他提醒称,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国家正在发动“新冷战”,破坏国际规则,煽动意识形态对立,搞阵营对抗,“脱钩断链”……这些才是需要重视的、真正的风险!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就是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 半岛电视台这篇报道进而声称,冯德莱恩上周还透露欧盟想要“加强经济安全”的计划,她表示,虽然“全球一体化和开放经济一直是一股积极的力量”,但欧盟还必须“对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地缘政治(对抗)更加激烈的世界保持清醒认识”。报道声称,虽然冯德莱恩此番计划没有公开说明这是一项针对中国的经济战略,但一些专家表示,该战略主要目标之一是北京。 报道继续说,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大使告诉半岛电视台,虽然中国理解欧盟想要建立有弹性的供应链的雄心,但欧盟“不应将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混为一谈,从而损害自由贸易”。 半岛电视台还说,欧盟领导人准备在对华“去风险化”对未来关系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上进行辩论,并试图达成统一的“对华战略”之际,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本周在一次演讲中称,“客观地说出‘去风险’从哪里结束、脱钩从哪里开始,这总是并非易事,” “所以,我们需要在欧洲对此进行真正的辩论。请记住,各机构可以提出建议,但决定权在于成员国”。 《环球时报》记者在5月12日记者会上就博雷利此前类似表态提问称,博雷利在欧盟外长非正式会议后声称,欧盟成员国外长支持“重新校准”对华战略,继续将中国视为全球性问题合作伙伴和经济竞争者。欧盟在坚持对华“三重定位”时,应加强对华竞争。“去风险”意味重新审视欧中经济关系,目的不是对华经济“脱钩”,而是重新平衡欧中关系。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答说,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欧关系,视欧洲为全面战略伙伴,对欧政策保持稳定连续。中方对欧方不赞成零和博弈的表态表示赞赏,同时我们认为,“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本身就自相矛盾。事实上,中欧双方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我们希望欧方摘下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排除外部干扰,坚持战略自主,形成独立、客观的对华认知,奉行积极理性的对华政策,这最符合欧洲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