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破坏了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俄罗斯指责西方敲诈!
谁破坏了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俄罗斯和西方国家正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唇枪舌剑。25日在印度结束的这一会议未能发表联合公报,美欧媒体声称是因为“俄罗斯和中国不同意会议公报中包含谴责俄的内容,致使公报流产”,俄罗斯外交部则直指西方国家修改本已敲定的文本,“敲诈”并破坏此次会议。有媒体提到,自俄乌冲突爆发后,G20成员召开的一系列会议都未能发表联合公报。接下来,印度还将举办G20外长会,预计中国、美国、俄罗斯外长都将出席。显而易见的是,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和活动正被俄乌冲突问题主导,这让许多被迫“选边站”的国家感到厌烦。《纽约时报》25日称,俄乌冲突正在加深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分歧,破坏了食品和能源供应链,分散了贫困国家抗击贫困和债务重组计划的注意力,威胁着脆弱的全球经济复苏。“美国咄咄逼人的制裁措施已经引起其他国家的焦虑。”美国学者说。 没有联合公报 2月25日,为期两天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结束。会议呼吁加强国际政策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这是印度担任G20轮值主席国后举行的首次部长级会议。 《今日印度》26日称,尽管印度不愿提及战争话题,但西方国家坚称,会议取得的任何成果都必须包含谴责俄罗斯的内容。美国财政部长耶伦25日说,G20会议上通过谴责俄罗斯的声明是“绝对必要的”,否则就是去年G20巴厘岛峰会的倒退;法国财长勒梅尔说:“要么我们用相同的语言,不然大家就不要在联合公报上签字。”报道称,由于G20成员之间缺乏共识,会议没有发表公报,印度政府25日发布“主席国总结和成果文件”,总结了两天的会议内容并指出分歧。 印度发布的总结称,俄罗斯和中国不同意文件中第三和第四段的内容,这些内容摘自2022年11月印尼巴厘岛G20领导人峰会宣言,其中包含“联合国大会决议对俄罗斯侵略乌克兰表达最强烈的痛惜,并要求俄罗斯从乌克兰领土上彻底、无条件撤出”。《印度斯坦时报》称,印度经济部高级官员塞斯在记者会上表示,俄罗斯和中国认为,参加本次会议的各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只有处理经济和金融问题的授权,“不应该介入全球地缘政治问题”。知情人士称,俄罗斯方面坚持将谴责西方制裁的内容纳入公报,但没有得到广泛支持。 2月25日,印度班加罗尔,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中)等官员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结束后举行新闻发布会。 这一结果并不让外界感到意外。路透社称,这一结果类似于去年在巴厘岛举行的G20会议,当时东道主印尼也发表声明承认成员之间存在分歧。“20多年来,为应对经济危机而成立的G20越来越难以达成发表联合公报所需的共识。”报道称,俄罗斯和中国不希望G20平台被用来讨论政治问题。“主席国印度基本上保持中立立场,拒绝谴责俄罗斯,并寻求外交解决方案、大幅增加对俄罗斯石油的购买。” 《印度斯坦时报》26日称,印尼是G20上一任轮值主席国。由于对谴责俄罗斯的文本存在分歧,去年的会议一直难以达成共识,大多数都以发表主席声明告终。在各方谈判代表的大力推动下,去年11月的巴厘岛峰会发表了宣言。俄罗斯总统普京没有参加这次峰会。 俄罗斯外交部25日发表声明称,西方通过“明显的敲诈”和对乌克兰局势的荒谬解读,破坏了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通过集体决定的进程。“我们的对手,首先是美国、欧盟和七国集团,仍旧没有放弃孤立俄罗斯的偏执企图,而是将自己在世界安全和经济领域挑起问题的责任归咎到俄罗斯身上。”声明称,除关于乌克兰局势的措辞外,本已敲定的文件文本成了西方政策的“人质”,俄罗斯对西方国家继续以“反俄、纯粹对抗”的方式破坏G20的活动表示遗憾。 法新社称,俄罗斯指责西方国家通过游说和“最后通牒”的方式,将他们对乌克兰冲突的解释强加于联合公报。“G20必须继续作为一个经济论坛,而不是试图延展到安全领域”,俄罗斯呼吁西方“尽快放弃其破坏性政策,承认多极世界的客观现实”。 印度努力避谈“战争” 作为本年度的G20轮值主席国,印度一直试图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联合早报》称,与会国家官员透露,印度在会议期间一直要求不要在联合公报中使用“战争”一词。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6日称,俄外交部称,印度作为轮值主席国采取了建设性立场,并竭力考虑各方利益。据报道,3月1日,G20外长会将在新德里举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都将出席。 《纽约时报》25日称,印度与俄罗斯密切的经济联系使其今年作为G20主席国的角色尤其具有挑战性。俄罗斯是印度能源和军事装备的主要供应方,而美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为了保持中立,印度避免将俄乌冲突描述为“战争”。印度总理莫迪24日在G20财长会的开幕式致辞中阐述了全球经济面临的威胁,但没有提到俄罗斯,而是指出“世界许多地区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评论称,围绕俄乌冲突的分歧给G20财长会展示团结的努力蒙上了阴影。“但(一些国家)拒绝谴责俄罗斯的部分原因是,担心美国利用其经济实力孤立G20的一个成员。”文章称,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说,“美国显然有这么大的力量对地缘政治对手采取行动,这非常令人担忧。”他说,美国对俄罗斯咄咄逼人的制裁措施已经引起其他国家的焦虑——即使他们不同意俄的行动,“他们担心有一天自己可能会暴露在华盛顿的愤怒之下”。 俄罗斯“军事评论”网站25日刊文称,此次G20会议的结果是全球主义世界秩序模式开始崩溃的又一证据。“西方不仅正在迅速失去其影响力,而且正在迅速失去它以前经常使用的那些操控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压力杠杆。” 据路透社报道,本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与世界银行、中国、印度、沙特和七国集团成员国25日就陷入困境的经济体的债务重组问题举行了会议,但各方存在分歧。知情人士表示,会议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接下来将在4月的会议上进一步讨论。 马克龙回应“中国立场” “和平解决冲突、努力消除危机,外交努力与对话至关重要。当今的时代绝不能有战争。”印度25日发布的总结中包含有这段话,这一内容得到了G20所有成员一致赞同。 这与中国外交部24日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的主旨吻合。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24日表示,中国政府提出的方案是一项重要贡献,其中关于应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主张尤其重要。 据法新社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25日在巴黎的一个农业博览会上谈到中方发布的文件,称中国参与和平努力是“好事”,希望中国帮助向俄“施压”以结束俄乌冲突。他还对记者称,他将在4月初访问中国。 美国总统拜登24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中国的立场文件“只对俄罗斯有利”,“认为中国会为俄乌战争谈出结果是不理智的”。德国《世界报》说,德国总理朔尔茨25日对中国的立场文件反应谨慎,称中方没有明确要求俄罗斯撤军,但中方反对使用核武器 “非常正确”。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留斯原则上欢迎中国的努力,他表示,现在必须在提案之后采取行动。
德联邦议院官员:赫什调查若属实 无异于美对德发起恐袭
德国联邦议院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彼得·拜斯特隆日前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专访。针对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爆料美国是“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的幕后元凶,拜斯特隆认为,赫什的调查极具价值,一旦情况属实,无异于美国发起了对德国的恐怖袭击。他表示德国政府应对此事展开调查,并视情况调整对美政策。 德国联邦议院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彼得·拜斯特隆:美国和挪威政府如果真的发动了这一针对德国的恐怖袭击,那我们必须要认清一点,美国并非盟友,也不是来提供保护的,而是很自私地只考虑自身利益,甚至不惜以牺牲德国利益为代价。所以德国必须作出回应,大幅调整对美政策。 俄乌冲突以来,欧洲经济、民生都受到了严重冲击。拜斯特隆指出,冲突持续升级是美国为了谋求自身利益不断拱火的结果。 德国联邦议院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彼得·拜斯特隆: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从头到尾,都是美国在将俄罗斯卷入战争,尤其是现在,美国不断怂恿乌克兰继续战争。从公开的信息可以看到,去年春天在伊斯坦布尔,其实俄罗斯和乌克兰代表团就已经很接近达成和平协议了,双方想要停战,但时任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还有美国人对此进行了干涉,并且美英此后持续拱火,承诺向乌克兰提供武器。 美国成俄乌冲突最大赢家 德国损失惨重 拜斯特隆认为,无论是政治层面还是经济层面,美国都是俄乌冲突的最大赢家:一方面美国地缘政治影响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受益于向欧洲出口武器和能源产品等赚得盆满钵满。相比之下,欧洲、特别是原本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的德国损失惨重,而且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今年预计难以出现明显改善。 德国联邦议院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彼得·拜斯特隆:战争已经持续得太久了。德国,尤其是德国工业和民众深受其害,居高不下的能源价格正是错误政治决策与对俄制裁导致的后果,所以民众都希望战争早日结束。
“北溪”疑云|俄不信西方“自查”“北溪”爆炸事件 吁联合国调查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涅边贾21日说,俄方“不相信”丹麦、德国和瑞典各自对“北溪”天然气管线爆炸事件的调查,呼吁联合国发起调查。 在俄方看来,相关信息和证据愈发明确指向美国为幕后黑手。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当天也在联合国安理会相关会议上发言说,“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能力在事发海域实施爆炸。 俄方认为证据确凿 应俄方要求,联合国安理会21日开会审议“北溪”管道问题。涅边贾在会上说,丹麦、德国和瑞典中的任何一国都没有同意俄方参与调查,相关调查不仅不透明,而且意在“掩盖痕迹”、袒护美国。 2022年9月底,由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的部分出现四处泄漏点。各方普遍认为这一事件系“蓄意破坏”,丹麦、德国和瑞典各自对此发起调查。俄罗斯多次要求参与调查,但遭拒绝。 今年2月8日,美国知名记者西摩·赫什爆料说,“北溪”管道爆炸是美国军方在总统约瑟夫·拜登授意下实施,挪威军队参与其中。随后,更多报道和言论佐证赫什的说法。美国白宫和挪威外交部对相关说法均予以否认,丹麦方面则表示“无可奉告”。 涅边贾21日在安理会会议上说,相关“确凿证据”数量之多甚于好莱坞大片演绎,“犯罪动机、犯罪者和犯罪方式都毫无疑问”。 西方说法遭“打脸” 当天会议开始前,丹麦、德国和瑞典向安理会提交联名信称,已向俄方通报调查的相关信息。然而,这一说法遭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德米特里·波利扬斯基直接驳斥。 “有说法称他们(三国)向俄方提供了信息,这不属实,”波利扬斯基告诉媒体记者,“恰恰相反,我方获取信息的一切尝试都遭拒绝或无视。” 围绕对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俄方多次抨击西方国家试图悄然了结调查。波利扬斯基先前说,俄方希望安理会本周内能够表决俄方呼吁发起独立调查的草案。 丹麦、德国和瑞典21日在联合信中说,调查迄今确定,“破坏行为造成的强烈爆炸”导致“北溪”管道受损,但“这些调查还没结束,因此没办法说明(调查)什么时候才能完结”。 涅边贾强调,俄方“不相信”这三国的调查,但将“完全信任”由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牵头发起的独立的国际调查。 美学者吁联合国调查 在安理会当天会议上,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克斯受邀线上发言。他强调,“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能力对“北溪”管线实施爆破。 在萨克斯看来,破坏管线需要极强的“规划、专业和技术能力”,而且在丹麦和瑞典的专属经济区实施,“大大增加了行动的复杂性”。因此,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有技术能力并进入波罗的海实施行动”,乌克兰缺乏必要的技术,也没有通往波罗的海的通道。 萨克斯先前告诉媒体记者,美国基本上是唯一有动机、有手段炸毁“北溪”管线的国家。 在安理会会议上,萨克斯还强调,这次破坏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还对海底电缆等相关跨境基础设施构成了巨大威胁。 萨克斯认为,联合国安理会“有责任”调查这一事件,以便将肇事者绳之以法,为受害方寻求赔偿,并防止今后再发生此类事件。
美俄在安理会激辩“北溪”事件,中方:开展国际调查有重要意义
应俄罗斯要求,联合国安理会21日开会审议“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及其后续调查情况。俄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在会上表示,丹麦、瑞典和德国对“北溪”事件的调查是在消灭罪证,袒护华盛顿,俄方呼吁联合国发起调查。美国外交官则坚称,美方与“北溪”事件无关,俄方是想在临近俄乌冲突爆发一周年之际“转移各方注意力”。在俄方看来,相关信息和证据愈发明确指向美国为幕后黑手。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当天也在安理会会议上发言说,只有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有能力在事发海域实施爆炸,而美方对“北溪”天然气管道有敌意,同时未给出足够证据“自证清白”。 证据确凿“甚于大片演绎” 涅边贾21日在安理会表示,破坏“北溪”管道属于国际恐怖主义行为,必须将肇事者绳之以法,以避免国际社会陷入“混乱时代”。涅边贾说,美政府高级官员曾多次发表威胁“北溪”管道的言论。他还提到,波兰前外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发表的推文以及据称是英国时任首相特拉斯发送的短信都表明,美国及其盟友有炸毁“北溪”管道的动机、手段和机会。“相关确凿证据数量之多甚于好莱坞大片演绎,犯罪动机、犯罪者和犯罪方式都毫无疑问。” 涅边贾高度称赞美国知名记者赫什本月初发表的调查报告,称这则爆料不仅让人们知道美国是事件的“幕后黑手”,也让人们了解到美国如何实施破坏。“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的美国同事将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者更确切地说,假装他们就是法律,他们认为法律赋予他们干涉别国内政而不受惩罚的权利。”涅边贾说,在此之前,美国人从未走到炸毁外国管道的地步,拥有这些管道的国家与美国没有处于战争状态。“好吧,这一天终于来了。也许,这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跨国界和跨大陆的基础设施将成为旨在削弱一些或其他国家的行动的合法目标。”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负责政治事务的公使衔参赞约翰·凯利在会上宣称,俄罗斯此次要求召开会议,是迫切希望改变话题,公然企图分散各方对俄乌冲突爆发一周年的注意力。凯利声称,俄罗斯滥用其作为安理会成员的地位在会议平台上“散布阴谋论”,有关美国参与破坏行为的指控“完全是错误的”。英国、法国、阿尔巴尼亚等国代表对凯利的表态予以附和。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大使在发言时表示,面对详实的材料和完整的证据,一句简单的“完全虚假、纯属捏造”显然不足以回应来自全世界的诸多疑问和关切。中方欢迎俄罗斯在安理会提出的决议草案,认为就“北溪”管道被破坏问题授权开展国际调查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查明“北溪”管道被破坏的原委和责任者,将会发出错误信号,让那些图谋不轨者认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 三国报告“袒护美国大哥” 21日会议开始前,瑞典、丹麦和德国外交部在递交给安理会的信件中表示,对“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仍在继续进行中,目前尚不确定调查何时结束,已向俄方通报调查的相关信息。然而,这一说法遭到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波利扬斯基驳斥:“恰恰相反,我方获取信息的一切尝试都遭到拒绝或无视。” 围绕对“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俄方多次抨击西方国家试图悄然了结。波利扬斯基先前说,俄方希望安理会本周内能够表决俄方呼吁发起独立调查的决议草案。涅边贾21日在会上强调,俄方“不相信”这三国的调查,“由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德国进行的调查不仅不透明,而且显然完全是为了消灭罪证和袒护自己的美国大哥”。涅边贾称,俄方将“完全信任”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牵头发起的独立调查。如果西方国家阻止俄罗斯要求联合国介入调查的请求,只会进一步增加俄方怀疑。 联合国主管政治与建设和平事务的副秘书长罗斯玛丽·迪卡洛21日在会上表示,联合国“无法核实或确认与事件有关的任何说法”,正在等待相关国家的调查结果。她称,各方应避免“毫无根据的指控”,以免进一步加剧地区紧张局势。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日前表示,联合国不会启动任何调查,因为联合国“没有相应的授权”。俄外长拉夫罗夫对此回应称,俄方不同意有关联合国无权调查“北溪”管道遭破坏事件的说法。 “美方有能力、有动机” 安理会21日还听取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和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分析师雷蒙德·麦戈文的发言,他们都认可赫什这则爆料的可靠性。萨克斯说,破坏石油管道“需要高度的规划、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而且在丹麦和瑞典的专属经济区这样做“大大增加了行动的复杂性”。“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技术能力和进入波罗的海的通道来开展这项行动,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波兰、挪威、德国、丹麦和瑞典,它们要么单独行动,要么联合行动。” 萨克斯援引《华盛顿邮报》最近的一篇报道称,北约国家的情报机构私下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俄罗斯实施了这次行动。“俄罗斯没有明显动机对自己的关键基础设施实施这种恐怖主义行动。事实上,俄罗斯很可能会承担修复管道的大笔费用。”萨克斯指出,拜登及美国务卿布林肯等人在“北溪”管道事件前后的表态均显示出美方对“北溪”存在敌意。“虽然美国政府否认了赫什的爆料,但没有提供任何可以反驳赫什的信息,也没有给出任何解释。”萨克斯说,安理会有责任找出肇事者以伸张国际正义,为受害者寻求补偿,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麦戈文认为,赫什之所以能够吸引爆料人,是因为他有完美的从业记录,能够保护爆料人的身份,并在尽职调查后准确地发布他们披露的信息,尽管随后总是会有铺天盖地的否认和诽谤攻击。麦戈文说,虽然现在有些人在抹黑赫什,但这些批评者本身的可信度并不高。
美前情报官员:美国是北约的头号威胁
近日 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曝光美国破坏“北溪”管道一事 在国际社会引发震动 但参加慕安会的西方政客却对此事闭口不提 一位美国前情报官员披露 美国为了一己私利 可能会出卖盟友利益 “北溪”管道被炸事件就是例证 美前情报官员:北约已经沦为美国维持霸权的工具 当地时间17日,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情报官员斯科特·里特在接受社交媒体采访时直言,对北约而言,最大的威胁不是别人,正是美国。 斯科特·里特说,尽管美国表面上承诺不会对盟友发动战争,但是当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美国往往不惜从背后捅盟友刀子——这次“北溪”管道被炸事件就是例证。而美国的盟友——德国,则沦为牺牲品。 斯科特·里特说:“冷战结束以后,北约已没有存在的理由。有目共睹的是,北约只是美国的工具而已,只要美国愿意,它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摧毁这个工具。如果你是北约的成员国,坦白来讲,北约的头号威胁就是美国。事实上,北约不会对任何国家有帮助,除非是对美国有利。德国就是一个例子,德国想获得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美国就从背后捅了它一刀。” 慕安会上 西方政客避谈“北溪”爆料 尽管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近期曝光美国破坏“北溪”管道一事在国际社会引发震动,但最近参加59届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的西方政客却对此事闭口不提。 赫什爆料或动摇“西方叙事”根基 在西方媒体的一贯宣传中,欧洲的基础设施笼罩在所谓的“俄罗斯威胁”下,俄罗斯应该是炸毁“北溪”管道的“主谋”。一些欧洲学者认为,一旦证实此事系美国所为,将颠覆欧洲民众对这套“西方叙事”的认同。 而对于一些西方政客将赫什的爆料驳斥为“阴谋论”,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做法是为了抹黑赫什。 慕尼黑抗议人士福尔克:“西方指责俄罗斯破坏或损毁‘北溪’管道的说法毫无意义,因为这条管道是俄罗斯用来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普京怎么可能下令炸毁它。” 若爆料属实,系美国实施“恐怖”行径 赫什的爆料文章也在德国政界引发广泛关注。德国反对党呼吁彻查“北溪”管道被炸毁一事。有观点认为,如果最终证实“北溪”管道确系美国破坏,那么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恐怖主义行径。 德国联邦议院前基民盟议员于尔根·托登霍夫:“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么这意味着美国对德国犯下了战争罪和恐怖行径,这将是德美友谊的终点,也是北约的终结。” 有分析认为,随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欧洲将再次看到,乌克兰危机久拖不决的根源在于美国——是美国的利益集团不愿看到这场发生在欧洲的冲突结束。欧洲战略自主的紧迫感将进一步增强,欧洲人将迎来不得不做出决定的时刻。
再添实锤!美国深度介入乌克兰危机
由美国一手挑起的乌克兰危机眼看快打了整整一年了。 其间,美国一边拉着北约盟友源源不断地军事援助乌克兰,输送的军火从最初的单兵防御武器升格到了备受争议的先进主战坦克;一边却又反复澄清自己“不是交战方”,也不会教乌克兰人“怎么打”。 虽然这套谎话早就被事实无数次戳破,但美国媒体的最新爆料还是足以让人大吃一惊。 是不是“局外人”,看事实 近日,《华盛顿邮报》对乌克兰军队使用西方援乌武器的细节做了详细披露。 报道称,在过去几个月里,乌军使用美国及其盟国提供的“海马斯”等火箭炮系统打击了若干俄军“高价值目标”。而据乌方官员透露,如果没有美国从欧洲其他地方提供的具体坐标,乌军难以实施精准打击。 报道认为,这种此前从未公开的信息表明,五角大楼在乌克兰危机中实际上“扮演了更深层和更积极的角色”。 《华盛顿邮报》:五角大楼发言人帕特里克·赖德称,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承认与乌克兰共享情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优化了分享信息的方式”。他表示:“乌克兰人负责寻找目标,对它们进行优先排序,然后决定打击哪些目标。打击行动不是由美国批准,我们也不参与对打击目标的选择。” 在乌克兰危机中,华盛顿一直试图把自己塑造成“局外人”,而克里姆林宫多次指责美国及其主导的北约在借助乌克兰发动针对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曾明确指出,北约实际上正在通过武装代理人的方式,与俄罗斯进行一场战争。 俄罗斯政治学家马尔科夫也指出,美国已经熟练掌握了一套流程,躲在别人的背后、利用别人的手发动“代理人战争”。 “美国掌控着乌克兰军队,但撒谎说乌克兰军队在自主战斗。美国为乌克兰提供大量重要的情报,实际上是参与了冲突。” 马尔科夫 白宫方面曾辩称,这只是俄乌之间的冲突,美国和北约并未牵涉其中,因为“我们没有在那里打仗”。 但对于白宫的说法,即使“自己人”也不买账。 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主持人查克·托德看来,美国不仅在利用乌克兰打“代理人战争”,还有“长期参战”的趋势。 持这种看法的,还包括北约盟国的领导人。 克罗地亚总统米拉诺维奇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直言,美国和北约正在借助乌克兰对俄罗斯发动“代理人战争”。 要把战火烧到俄罗斯? 乌克兰,只是美国利用的又一个“代理人”。 多年来,美国在世界各地进行形形色色的“代理人战争”,规模和数量超乎人们的想象。 有美媒此前披露,仅在2017年至2020年间,美国就通过一个名为“127e”的秘密项目,在全球开展了至少23次“代理人战争”,其中至少14次发生在中东和亚太地区。 这些行动无一例外地利用外国军队和非正规军,针对“美国的敌人”执行美国确定的任务,美方则在背后为其提供武器、训练和情报支持。...
美国知名记者爆“拜登下令秘密炸掉北溪管道”,白宫紧急回应
近日,美国一名知名记者发布文章爆出大猛料,称去年9月遭到人为破坏的从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是美国总统拜登下令让美国情报部门和美军人员秘密炸掉的。 这名爆料的记者名叫西摩·赫什(Seymour Hersh),今年85岁。他曾因揭露美军在越战中屠杀大量平民的重大丑闻而获得过美国的普利策新闻奖,他还曾揭露过美军在伊拉克虐囚等丑闻。因此,这位记者如今对美国秘密炸掉“北溪” 管道的爆料,很快就引起了舆论的关注——而且他长达5000字的文章内容十分详实,包含了许多细节。 然而,美国白宫在针对此事的最新回应中却表示,赫什的指控纯属捏造。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艾德丽安·沃森(Adrienne Watson)在当地时间周三通过邮件对媒体表示,赫什揭露拜登和美方人员秘密炸毁“北溪”管道的文章“完全虚假和纯属捏造”。 不过,这名发言人并没有就赫什那篇长达5000字且包含了大量细节的博客文章中,究竟哪里“虚假”,又哪里是“捏造”,做出进一步的说明。 随后,美国中情局和国务院的发言人也给出了类似的回应,称赫什的文章是“虚假”的,但他们同样没有明说赫什的说法到底哪里不属实。 被赫什揭露当时支持美方这一行动,并可能从中获利巨大的挪威方面,也用同样的表述否认了此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报道了白宫这一回应的路透社以及法新社等西方媒体,目前都没敢直接咬定赫什的文章是“虚假”的。 这两家媒体反而提醒说,去年9月在瑞典和丹麦的专属经济区的那些爆炸发生后,两国虽然通过调查认定了爆炸是人为的,但一直没说出到底谁才是幕后黑手。 法新社甚至还将赫什对此事的分析介绍了一番,称赫什认为美国政府之所以秘密炸掉“北溪”管道,是为了切断俄罗斯的经济来源,同时也是为了让需要天然气的西欧国家不去依赖俄罗斯。而且,拜登自己也曾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展开“特别军事行动”前表示,如果俄罗斯动武,美国就不会允许“北溪”管道开张运营。 另外,法新社和路透社的报道还都介绍了一番赫什的履历,比如他当年揭露美军屠杀越南平民并因此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目前,在美国的社交媒体“推特”上,不少网民认为赫什对美国政府炸掉“北溪”的爆料是可信的,因为他列举了大量的细节。但也有人对赫什的文章内容持怀疑态度,因为他的这些说法都来自匿名消息人士。 赫什的爆料还引发了美国的又一轮党争。亲共和党的右翼媒体和网络大V 就在利用赫什这篇文章抨击拜登“绕开国会”秘密炸毁“北溪”的做法不负责任、煽动战争和甩锅给俄罗斯。而为拜登辩解的人则指控赫什是被俄罗斯和共和党的“阴谋论者”给欺骗利用了。 最后,虽然“北溪”管道爆炸的事与咱们中国人看似没啥关系,但鉴于美国政府和媒体连日来不断将一个被不可抗拒的风力吹跑的中国气象气球,带节奏污蔑成是一个“触及全球的间谍项目”,以及“美国污蔑他人的事情,一定自己干过”这么一个定律,耿直哥觉得,美国政府就别“贼喊捉贼”了,还是让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赶紧去查查白宫下令秘密炸毁“北溪”的事情吧。
不满美国《通胀削减法案》 德法经济部长将赴美“讨说法”
德国和法国经济部长定于本周访问美国,将会晤美方经贸高官,呼吁美方避免实施《通胀削减法案》中可能损害欧洲绿色产业利益的条款。德国经济部长5日说,美方推动本国绿色产业发展应以尊重“友好、公平竞争”为前提。 “美国当前正引导经济转向绿色市场,推动降低气候友好型技术开发成本。”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说:“这是好事,但重要的是,这应该在友好、公平的竞争中进行,才能促进气候中和技术进步。” 路透社以法国经济部官员为消息源报道,哈贝克将与法国经济部长布鲁诺·勒梅尔赴美,定于7日与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等美方官员会晤。 按照法方官员说法,德法部长将借此行表达对美方“窃取”欧洲绿色产业投资的担忧。“两位部长将表达的一个意思是,不要试图劝说欧洲企业把工厂搬往美国,欧美两地都有足够投资空间。” 根据《通胀削减法案》,美国政府将提供高额补贴等激励措施,推动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板等绿色技术在美国本土的生产和应用。 美方声称《通胀削减法案》旨在重振深受持续高通胀困扰的美国经济。欧洲多国则认为,该法部分内容涉嫌贸易保护主义,或损害欧洲企业竞争力,诱使投资转向美国,损害欧洲产业发展和就业。德国、法国等汽车制造大国反对呼声尤高。
被视为针对“一带一路”,欧盟“全球门户”计划有新动作
被外媒解读为对抗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在提出一年后,有了新动作。 美国“政治新闻网”日前报道称,欧盟计划启动70个海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另据法国《费加罗报》27日消息,欧盟拟通过其“全球门户”计划向南非提供超过2.8亿欧元赠款,用于帮助其燃煤电站改造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2.8亿欧元中的近8800万欧元来自欧盟预算,其余的将由欧盟国家承担。 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12月正式发布“全球门户”计划,宣称2027年之前要投入高达3000亿欧元用于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基建项目。外媒分析称,该计划旨在帮助欧盟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竞争,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替代方案。根据“政治新闻网”获得的文件,“全球门户”计划的首批建设项目包括黑海海底的数字电缆、连接地中海和北非国家的海底光纤电缆,以及喀麦隆的一座大坝和水电站。此外,这70个项目只是今年“全球门户”计划优先考虑的一部分。 虽然欧盟官员曾表态称,“全球门户”计划的项目选择无关地缘政治,但一些外媒认为,其中一些敏感项目可能会产生地缘政治影响。据“政治新闻网”报道,欧盟计划在中国和俄罗斯的“后院”落地多个项目,例如与印尼建立能源转型伙伴关系、在菲律宾建设数字互联项目;接手哈萨克斯坦的氢能项目、建造中亚的交通线路。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门户”计划自启动以来在很长时间内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德国《交通报》24日报道称,欧洲议员对“全球门户”计划的进展不甚满意。迄今为止最重要的项目仍是去年2月在欧盟-非洲峰会上达成的投资计划。除此之外便是去年11月欧盟委员会在肯尼亚提出的4个旨在帮助改善非洲交通走廊的道路项目,其中还包括一个已经完成的项目。“政治新闻网”称,西方一再遭受批评,因为其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所付出的努力过于分散和缓慢。法国广播电台近日播出的“地缘政治”节目评论认为,欧盟“全球门户”计划试图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竞争,但欧盟既没有中国的灵活性,也比不上中国丰富的工具箱。德国《每日镜报》评论说,到目前为止,欧盟委员会只制作了一本精美的小册子。 外媒此前分析称,“全球门户”计划之所以长期未落地,资金来源问题、俄乌冲突以及欧盟委员会幕后的权力斗争给项目实施带来了困难。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2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欧盟之所以难以落实“全球门户”计划,一是该计划的出发点是对冲“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做法高下立判,难得人心;二是欧洲履行承诺的能力和行动力弱,重大项目需要成员国一致表决通过才能执行;三是过于强调高标准、一刀切,推出的方案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切实可行;四是欧洲的私人资本不具备撬动大型基建项目的能力,尤其是受美元加息、俄乌冲突影响,大量资本流入美国,“全球门户”计划融资困难。 王义桅表示,欧盟是“全球门户”计划的主要推手,其主要依靠“法德轴心”来推进该计划。但近年来法德矛盾尖锐,“轴心”明显失速,再加上欧洲一体化进程受阻,欧盟机构内部尤其是欧委会和欧洲理事会之间矛盾不断,因此欧盟的规划与前瞻能力减弱。与此同时,欧洲国家产业“空心化”严重,在基建方面不具备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认识到,“全球门户”计划并不是实事求是、适合本国发展的计划。 此外,美国也于2021年起相继提出“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倡议、“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PGII)等全球性基建计划,被认为意在抗衡“一带一路”倡议。美国智库华盛顿全球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查尔斯·肯尼此前表示,B3W与PGII看似宏大,但缺乏细节,对资金来源更是语焉不详。美国《摇篮》杂志25日报道称,在俄乌冲突重创欧洲经济后,美国与七国集团联手推行的基建计划似乎已经自然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