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宣布四地进入战时状态,美媒:是二战后克宫首次宣布战时状态
俄新社19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天召开俄联邦安全会议宣布,赫尔松、扎波罗热、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四地进入“战时状态”。新上任的俄罗斯负责乌克兰境内特别军事行动的指挥官苏罗维金上将18日承认,俄军在赫尔松遭遇乌军强势反攻,形势“非常困难”,并要求当地平民撤离。西方媒体宣布,这显示俄军正在“遭受重挫”。而俄媒认为,这恰恰显示了俄军“坚壁清野”的决心,“没有人会拱手交出赫尔松”。本周,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夜间气温已接近零摄氏度,寒冷冬季的到来加剧了世界对乌克兰局势的担忧。 “战时状态”提法非同一般 普京当天通过视频方式与俄联邦安全会议成员举行会议,宣布四地进入“战时状态”:“我签署了关于在俄罗斯联邦这4个主体实行军事状态的法令。它将立即提交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批准,通过的决定将通知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他说,新地区的居民表达了他们“与俄罗斯在一起”的意愿,而基辅拒绝了任何谈判建议,炮击仍在继续。 普京在会上表示:“有必要在各地区建立领土防御总部。”“在目前的情况下,我认为有必要赋予俄罗斯所有地区领导人额外的权力。今天也签署了相应的法令。” 《纽约时报》解读称,普京当天表示,他将把更多权力交给这些地区的亲俄官员,这将允许他们在当地采取更多的限制性措施,更严格地控制关键的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和通信。专家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克里姆林宫首次宣布战时状态,考虑到普京一直称对乌克兰是“特别军事行动”,这一点非同一般。 美国CNBC网站称,这一决定可能意味着“这些地区的民政机构将被军事机构取代”。报道称,普京在宣布决定时回忆起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事件,呼吁四地立即采取措施,保护“极其重要的设施”。 此前一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推特上重申“没有与普京政权谈判的空间”。 平民撤出赫尔松 19日,俄乌战事持续胶着,俄军继续对乌克兰多地实施打击。据俄新社报道,乌克兰基辅州、切尔卡瑟州、切尔尼希夫州、文尼察州、日托米尔州、罗夫诺州和切尔诺夫策州当日拉响了防空警报。乌克兰日托米尔市市长苏霍姆林19日表示,由于能源设施受损,目前该市的电力系统无法运行。 与此同时,乌军在赫尔松方向发起新一轮大规模反攻,引发俄方高度警觉。苏罗维金上将18日表示,俄罗斯军方得知,基辅计划使用“被禁止的手段”在赫尔松地区发动战争。他称,乌克兰准备对位于第聂伯河上的卡霍夫卡水电站进行大规模打击,并对赫尔松市发动大规模火箭弹和炮火攻击。“这些行动可能会破坏这个大型工业中心的基础设施,造成平民大量伤亡。” 俄罗斯《观点报》19日报道称,赫尔松地区亲俄官员斯特雷穆索夫表示,乌军继续在该地区郊区增加装备数量,数以万计的军事人员已经部署在接触线上。他说,“赫尔松之战”一触即发。18日,赫尔松的亲俄官员已经组织别里斯拉夫、别洛泽尔斯基、斯尼吉列夫斯基和亚历山德罗夫斯基市的平民迁移到第聂伯河左岸,以建立防御工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9日评论称,这是俄军面对乌克兰的反攻“举步维艰”的最新迹象。而乌克兰官员称俄罗斯组织的平民撤离行动是“对乌克兰人口的半自愿驱逐”。 俄罗斯《消息报》19日引用俄罗斯军事专家博尔滕科夫的分析称,当前俄军在赫尔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补给线被切断。在所有桥梁受损之后,物资供应主要靠渡轮保障,而乌军也经常试图袭击渡轮。博尔滕科夫认为,对当地平民进行转移不仅有助于保护平民免受炮击,而且还可以让补给线优先保障前线军事物资的供应,从而使俄军更好地为防御做好准备。他表示,没有人会拱手交出赫尔松,虽然乌军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在俄军预备役动员部队完成部署后,乌军的成功将被证明是“短暂的”。 美国的支持能继续吗 乌克兰武装部队此前多次表示,他们希望能在今年年底之前收复赫尔松市。据乌克兰国家通讯社19日报道,乌克兰情报部门负责人布达诺夫少将18日接受美媒采访时表示,乌军部队将在2022年底前取得重大进展。他说:“目前最艰苦的战斗正在顿巴斯的巴赫穆特和索莱达尔附近进行……到今年年底,我们将取得重大进展,这将是重大胜利,我希望这可能是赫尔松的解放。” 媒体的预测则普遍没有这样乐观。乌克兰的寒冬通常从11月开始,俄“政治专家”网18日报道,俄军事专家杰尼申采夫表示,冬天到来将对特别军事行动产生重大影响。冬季作战很难,白天太短会影响战斗的进行,暴风雪也会影响进攻。部队的补给就更复杂了,要为军人提供一切必需品:鞋子、衣服、食物、燃料和弹药。这对在冬季作战准备较差的一方来说,困难将更大。“未来战场形势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对基础设施的打击程度如何。” 据《今日美国报》19日报道,对基辅而言一个坏消息是:“美国向乌克兰提供财政支持间可能不多了。”报道称,由于民主党选情低迷,共和党有望在下月的中期选举中赢得众议院多数,这意味着目前的众院少数党领袖麦卡锡有望成为众议院议长。麦卡锡18日声称,共和党不会随意给乌克兰开“空白支票”,他说,身陷经济衰退的美国人希望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
美媒文章:“美式民主”在盟友中光环不再
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10月17日发表题为《山巅之城的衰落》的文章,副题为《美国民主失去光芒,美国全球影响力下降》,作者是德国马歇尔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布鲁斯·斯托克斯。全文摘编如下: 在世界各地,民调和采访的结果显示,在认为自己是美国盟友的一些国家,民众和精英阶层对美国民主的现状和方向心存疑虑。他们不再认为美国民主是一个典范,他们担心美国的政治制度是否仍能够产生值得信赖的结果。 这种情绪是引发不安的原因。过去,美国海外形象的起起落落取决于执掌白宫的那个人,取决于美国在海外采取什么行动,但对美国民主的看法一直还算稳定,尽管不像许多美国人以为的那么正面。现在,这种情况开始改变。在美国总统支持率不断下降的背后,国际社会对美国政治制度优势的评价不断下降。 美国人凭直觉感觉到了他们地位的下降: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在过去20年里,大约有2/3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在国际上受尊重的程度不如过去,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在德国马歇尔基金会2022年对13个跨大西洋国家的公众进行的调查中,虽然约有61%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是在当今全球事务中最具影响力的角色,但只有35%的受访者认为5年后美国还是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外国人对美国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对美国总统的看法驱动的。关于外国人对美国看法的最全面的民意数据始于2002年皮尤研究中心的全球态度项目。从此,美国的形象一直就像坐过山车。 外国民众,尤其是欧洲民众,很大程度上喜欢比尔·克林顿,不喜欢乔治·W·布什;喜欢奥巴马,讨厌特朗普。引人注目的是,这种情绪的波动性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执掌白宫的人不同,外国公众对美国的好感度差异很大。例如,在2008年(美国大选前)到2009年(大选后),法国公众对美国总统的信心指数从13%增至91%;在德国,这个数字从14%增至93%;在日本,则从25%增至85%。在2016年(大选前)和2017年(大选后),情况则正好相反:法国民众对美国总统的信心指数从84%降至14%;在德国,这个数字从86%降至11%;在日本,从78%降至24%。2017年初,一位德国官员对我说:“这不是很有趣吗?布什花了8年时间才达到这个低点。特朗普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 坐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的那个人显然会影响国际社会对美国民主的看法。2020年欧亚集团基金会一项调查发现,26%的德国受访者认为,如果换一个人当美国总统,那么美国式民主会更具吸引力。但是,美国的世界地位所面临的国际挑战超越个人特性。在特朗普就任总统前,外国公众就对美国民主的健康和方向——不断加深的党派之争和机能失调——越来越感到担忧。这种担忧令布什政府深受困扰,在奥巴马执政时期挥之不去,现在又引发了对拜登政府的质疑。 2012年,皮尤研究中心发现,在全球20个国家进行的民调中,大约45%的人说他们喜欢美国的民主理念。 然而今天,世界各国几乎没人对美国的民主表示出多大信心。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在16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在澳大利亚只有11%的受访者说美国民主是一个好的典范,在德国和日本这个数字为14%,在英国为20%。大约有57%的受访者说,美国的民主曾经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但近年来不再是了。 正如皮尤调查所显示的,与美国关系最密切的一些国家的公众对美国民主的看法最不乐观。在欧亚集团基金会的调查中,只有20%的日本人和29%的德国人对美国民主有积极看法。 诚然,皮尤研究中心和欧亚集团基金会调查的国家数量不多,但这两个机构调查的国家地理位置具有多样化,而且都包括一些主要经济体和美国的盟友。 有证据表明,许多外国公众并不认为美国的民主兑现其让美国百姓过上更好生活的承诺。例如,外国公众严厉评判美国对新冠疫情的处理方式。2021年,皮尤研究中心在16个国家的调查发现,只有37%的公众认为美国政府在应对新冠疫情方面做得不错。外国公众也对美国社会更多的系统性问题作出了负面评价。 许多美国人同意这种批评。2022年德国马歇尔基金会跨大西洋趋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3%)的人认为美国民主处于危险或有点糟糕的状态,这个数字高于2021年的38%。
英国首相特拉斯:为错误道歉但不辞职
“我确实想承担责任,并对所犯下的错误表示歉意……我们走得太远、太快了。”英国首相特拉斯17日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作出上述表态,但她坚持继续留任首相。 特拉斯在采访中强调自己“全心致力于为国家服务”,并表示仍相信“高增长、低税收经济”,但确保经济稳定是首相的首要任务。民调机构YouGov最新调查结果显示,4/5的受访者对特拉斯持负面看法,大约62%的受访者非常不喜欢她,只有1/10的受访者表示对她有好感,这一比率自上周以来下降了14个百分点。 英国媒体普遍认为,特拉斯现在虽然身处首相之位,但实际可能已经不掌握实权。英国《每日电讯报》18日称,由于一些保守党成员想把她赶下台,特拉斯对权力的掌控是“不稳定的”。《金融时报》则认为,特拉斯的未来“处于危险之中”——为平息市场动荡,她的经济政策已被完全否定。
中方呼吁德方客观看待两国关系
“我们呼吁德方坚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德关系。”针对“德国情报部门负责人日前警告称,德国社会一些人在对华接触上表现得过分天真”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8日做出上述回应。 据德媒报道,德国联邦情报局局长卡尔在一场听证会上警告德国人在和中国打交道时不要“太天真”,必须重视中国带来的“威胁”。 汪文斌18日表示,中方始终秉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发展中德关系。中方呼吁德方停止鼓吹“中国间谍威胁”,捕风捉影污蔑抹黑中国,不要将正常的经贸合作政治化。
中国式现代化令世界惊叹!
“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习近平总书记17日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感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们不同于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的现代化,而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他回忆起在福建工作时曾带队去国外考察产业发展的往事,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制造远销海外。“曾几何时啊!这就是中国的发展变化。”确实,中国的发展巨变令世界惊叹。《欧洲时报》称,在这个地球上,平均每分钟有7300多万元人民币的货物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吞吐;平均每天有40多列火车在中国与约200个欧洲城市间穿梭;从门类齐全的“世界工厂”到商机无限的“世界市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惠及全球。基里巴斯总统塔内希·马茂接受《环球时报》书面采访时表示,2020年初的第一次中国之行令他大开眼界,亲眼看到中国人民正过着高质量的幸福生活。这表明,中国的发展不是为了让富者更富,而是着眼于提升那些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马茂说,他相信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故事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这就是中国的发展变化”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1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会议。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通过了将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草案)、关于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草案)提交各代表团讨论。 18日,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话语,这不仅成为国内媒体报道的焦点,也吸引了国外媒体的目光。新加坡《联合早报》18日详细报道了这个“微镜头”故事。在会上,习近平与来自广西汽车集团的工人郑志明亲切交谈。郑师傅讲述了制造业发展变迁的故事:过去,他们学别人,拆了零部件去研究;而现在,“当年的领先者有的反过来学我们,拆了我们的零部件去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也想起了在福建工作的往事:当年他带队去国外考察产业发展;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制造远销海外。 现代化为何物?习近平回忆说:“记得当年我到农村去,当地‘秀才’跑我那儿来宣讲,说‘咱们今后现代了,那都不一样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包子饺子肉丝肉片’。”“现在我们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了,”习近平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这也是我们在建成小康社会,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新的承诺。” 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巨变,每一个中国人和来过中国的外国友人都能感受到。乌干达《新视野》杂志记者纳尔逊18日下午在参加完对二十大新闻中心组织的集体采访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他很高兴能够了解到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中国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令人印象深刻。 纳尔逊说,此次参加中共二十大采访报道让他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一条因地制宜的道路,它赋予人民主人翁意识,让所有人都感受到有责任参与到国家的发展建设中去。他说,“我们非洲很多国家有被殖民的历史,民族独立后的政治制度大多效仿西方的民主制度,但其中的不足已经显现出来。”纳尔逊认为,中国的民主不仅使发展更公平,而且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带来负责任的领导力。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1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因此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面临诸多必然矛盾。然而,中国人民并未选择走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和争霸实现现代化的“邪路”,而是自力更生,坚持走和平发展、互惠互利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终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时间的现代化历程,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正体现了“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 “中国人民的成就、世界人民的胜利、人类文明的进步” 随着中共二十大的召开,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词。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全新的“政治词语”。报道称,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下一阶段中心任务,并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明确定义。 “我曾去过北京、上海等地。从北京到上海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乘坐高铁4个多小时就能抵达,非常迅捷。中国经济和社会正如高铁一样,都拥有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东帝汶总理鲁瓦克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数亿人完全脱贫的奇迹,这一成就举世瞩目。“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奇迹存在,那么中国几十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绝对是其中之一,即便放在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这是中国人民的成就、世界人民的胜利、人类文明的进步。”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语言学院院长拉杰卜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发展更注重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和诉求平衡,注重共同富裕和集体进步,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造成病态的贫富两极分化。“中国还注重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协调,例如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这与我几十年前第一次到中国时的情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杨希雨表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创造发展奇迹,主要是因为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标,实施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政策。这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 中国与西方发展的交叉线 对于世界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中国商品以及对外贸易和投资等惠及全球。巴西金融情报网称,中国的发展让巴西经济受惠良多。中国是巴西商品的最大买家,对巴西GDP增长的贡献最大。报道称,一切都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加快复苏,“中国经济好,巴西就好”。 巴基斯坦《每日时报》称,中国的发展成就鼓舞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当今世界正面临严峻问题,安全赤字、疫情肆虐、债务高企等因素给多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世界期待中国能够进一步引领全球经济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助力世界应对各项挑战。 《欧洲时报》称,中国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走了一个交叉线——前者上行,后者下行。近年来,西方民粹主义盛行,经济危机频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加剧。而中共领导中国创造发展奇迹。报道称,在中共二十大开幕当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欧洲通胀将继续上升,欧洲经济与民生面临凛冬严寒的考验,而“最糟糕情况还没到来”;中国则在为欧洲人赶制过冬的保暖衣物与器材。 当地时间17日,全球五大车展之一法国巴黎车展在停摆四年后重新拉开帷幕。在展会上,比亚迪、长城等中国车企出现在显眼位置,而德国车企大众、宝马都没有来。德国《世界报》称,这可以被视为一种象征。法新社称,与以前人们对中国汽车“廉价低档”的印象不同,本次中国品牌展出的均为中高档车。报道羡慕地称,今年比亚迪将在全球生产超过260万辆新能源车。比亚迪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全球领跑者。 据中汽协的报告,今年8月中国汽车出口30.8万辆。中国不仅成为当月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也是今年累计第二大出口国。而在20年前的2002年,世界汽车出口量为2210万辆,德日汽车出口均超百万辆,而中国汽车出口(不包括高尔夫球车等)仅2.2万辆。一名中国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也是中国发展变化的一个例证。”
美国银行从加息中获益,但担心未来
受到全球经济走弱、投资业务遭重创影响,华尔街数家银行集团第三季度利润下滑。据路透社15日报道,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花旗和富国银行近日公布的财报都显示了净利润下滑,原因是动荡的市场抑制了投资活动,银行不得不划拨更多应急资金以弥补借款人拖欠还款带来的损失。 摩根大通公布的第三季度利润下降17%,至97.4亿美元;富国银行公布第三季度的净利润下降31%,至35.3亿美元;花旗公布的数据为35亿美元,下降了25%。据摩根士丹利的财报显示,投行业务营收减少逾一半,至13亿美元,咨询、股票和固定收益业务均出现下滑,三季度利润下降了30%。 报道称,为降低飙升的通胀率,美联储已将基准利率从3月份的接近零上调到3%至3.25%,并暗示将进一步加息。为应对潜在的经济放缓带来的冲击,银行拨备了更多资金:摩根大通拨备了8.08亿美元准备金;花旗增加3.7亿美元准备金;富国银行增加3.85亿美元准备金。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表示;“尽管摩根大通抱着最好的希望,但我们始终保持警惕,并为坏结果做好了准备。”戴蒙警告称,在民众面临通货膨胀、利率上升、生活成本高企等不利因素时,他们支票账户上的钱“可能会在明年年中耗尽”。 与此同时,美联储频繁的加息让多数银行的利差收入增加。宏利投资管理公司全球宏观策略师埃里克·索特表示:“总体而言,银行正受益于较高的利率环境。”摩根大通公布的数据显示,公司净利息收入增长34%,至创纪录的176亿美元。摩根士丹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戈尔曼表示,摩根士丹利的业绩“在不确定和困难的环境中保持了弹性和平衡”。 另据福克斯新闻报道,美国总统拜登近日在波特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经济“强劲无比”。当被问及在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是否对美元的强势有所担忧时,拜登回答说:“我不担心美元的强势,我关心的是世界其他地方,我们的经济非常强劲。” 此番言论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各方的批评,一些经济观察人士表达了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毕马威银行和资本市场负责人彼得·托雷特称,在经济逆风的背景下,银行暂时盈利会很快过去。“对通胀的担忧正在给未来前景投下长长的阴影,而通胀几乎没有放缓的迹象。”托雷特这样表示。 托雷特认为,虽然银行营收数据反映了利率上升和贷款需求持续的好处,但贷款损失准备的增加也反映了未来道路的不确定性。此外,企业对并购和首次公开发行募股的兴趣减弱,对在投行业务方面实力雄厚的银行打击尤为严重。全球并购交易在第三季度有所下滑,美国的并购交易额更是暴跌近63%,原因是债务成本上升迫使企业推迟了大规模收购。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 “美国资本主义”让人焦虑不已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在得克萨斯州上高中时,由于学业和课外活动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我开始受到急性恐慌症的折磨。第一轮持续了6个月,其间我经历了持续呼吸急促,疯狂心跳,感觉自己被拽出现实,置于一个平行而可怕的宇宙中。 我在被称为美国资本主义的残酷制度下长大,对个人成功的需求已根深蒂固地植入我的大脑。在这种制度下,我的恐慌加剧。 几年后,我的恐慌症在纽约的大学里再次发作。很快,呼吸急促令我难以上课,因此接受了专业的心理评估。医生只用了90秒就给我开了强效抗焦虑药。因此,我开始接受药物治疗,应对由美国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尽管当时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自己的国家会让我如此害怕,但我大学毕业后放弃美国,转而浪迹天涯,这让我明白,世界并不一定是一个充满敌意的地方。 无论是我在黎巴嫩搭顺风车,还是哥伦比亚的农民给了我一个安稳睡觉的地方,一种令人振奋的“天下一家”意识,逐渐取代了美国生活中充斥的竞争文化和摧残灵魂的消费主义。 根据白宫在2022年3月发布的一份情况介绍,所有年龄段的美国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健康危机,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2个报告有抑郁或焦虑症状。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美心理健康状况严重恶化,尽管疫情前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例如,2019年,1/3美国高中生和50%的女学生报告说,他们经历了“持续的悲伤或绝望感”。 这份情况介绍还指出,黑人社区的治疗情况严重不足,尽管他们的精神疾病发病率在上升。可以肯定的是,制度化的“歧视”对心理健康有害。 与此同时,在谈到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有害时,白宫强调,应该要求在线平台将儿童及年轻人的健康、安全和福祉置于利润和收入之上。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以下难题:美国政府与资本主义制度密不可分,它不仅把利润置于人类健康和福祉之上,而且积极从人类的病痛和折磨中榨取企业收入。新自由主义助长了心理痛苦,它试图抹掉“团结”这一人性的本质,同时将身心保健权转变为一种排他和昂贵的事,这种安排只会加剧社会经济实力较弱者的心理健康压力。 不过,这并不是说富人就不会与精神疾病作斗争。多项研究发现,首席执行官是精神病患者的可能性也很大。尽管抑郁、焦虑和绝望是对不人道环境的完全理性的反应,但美国制药公司却把心理疾病视为一种个人缺陷,而非社会环境的结果。 巴尔的摩的精神病学家安娜·泽拉在去年的一篇研究论文中写道,美国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令人不安,其特征是严重的不平等和“工人的权利被剥夺”。 她指出,近年来,自杀、酗酒和药物过量致死的人数急剧上升。事实上,与1991年相比,2017年黑人青少年的自杀企图增加了73%。
外媒:北约和俄罗斯可能同时核演习,“这是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据路透社报道,今年北约“坚定正午”核威慑演习于17日开启。在此背景下,美国一位高级军方官员17日表示,华盛顿预计莫斯科很快也将进行核力量演习。美国“动力”网站称,按照惯例,俄罗斯“格罗姆”年度核演习将在10月下旬举行,这意味着北约和俄罗斯将同时进行各自的核演习,“这是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报道称,根据美方说法,俄罗斯很有可能几天内在其年度战略核力量演习中试射导弹。美国军方官员称,根据美俄签署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俄罗斯有义务就此类导弹发射提前通知美方。不过,"我们还没有收到任何类型的官方通知”。 路透社声称,俄有关核演习给美国及其盟国带来另一个“挑战”,不过西方官员表示,西方有信心辨别俄罗斯的演习与任何有关使用核武器的实际行动之间的区别。 今年北约“坚定正午”核威慑演习于17日开始,共有来自14个国家的60架军用飞机参演。据塔斯社报道,就该演习,俄罗斯外交副部长里亚布科夫14日告诉记者,俄方正在密切关注北约在俄罗斯国家边界附近的所有定期军事演习。
特拉斯在党内面临“巨大危机”,部分保守党议员将开会讨论“换人”
刚刚上任的英国新财政大臣杰里米·亨特15日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表示,未来英国政府会在税收和支出方面做出艰难决定——政府还会增加一些税收,降低支出。对于亨特的此番表态,英国媒体认为,即便是纠正此前备受诟病的经济政策,英国首相特拉斯的位子依然难保——英国部分议员周一开会将讨论特拉斯的职位问题,有些人希望她能辞职。亨特在采访中表示,他将不会继续特拉斯和前任财政大臣克沃滕制定的经济政策,“税收不会像人们希望的那样下降,一些税收将不得不增加”。他说,“我将要求所有政府部门节省额外开支”。虽然亨特没有说明哪些地方可以增加税收或减少公共支出,但不排除削减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支出或反对特拉斯将国防支出增加到 GDP 的 3% 的承诺。 刚刚上任一个多月的特拉斯 9 月推出“迷你预算案”,其中包括价值 450 亿英镑的减税政策,引发金融市场动荡。随后又开始“大转弯”取消相关政策,引发权威信任危机。对此,亨特表示,这一步走得太远太快,在没有预算责任办公室(OBR)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宣布“迷你预算”是错误的,“在我们必须要求每个人做出牺牲才能渡过难关的时候,降低最高收入者的最高税率是错误的”。他告诉媒体,借钱减税根本行不通,取消上调公司税的计划只会为富人减负。亨特表示,如今这些都在“被纠正”的过程中。 与此同时,英格兰银行行长安德鲁·贝利表示,已经在14日与亨特进行了交流,并暗示可能会进一步加息,称“通胀压力”意味着央行可能需要做出比 8 月份之前认为的“更强有力的回应”。据称,亨特和特拉斯将在 10 月 31 日完成中期财政计划,亨特还将重新审查对能源公司征收暴利税的情况。亨特的一系列表态实际上是宣布放弃了特拉斯的减税计划。 美国总统拜登15日表示,特拉斯最初的经济计划是一个错误。拜登在俄勒冈州的一家冰激凌店停留时对记者说:“我不是唯一一个认为(特拉斯的经济计划)是个错误的人。”《联合早报》称, 有分析人士认为,特拉斯最终可能必须下台,才能让债券市场恢复平静。花旗集团的策略师纳巴罗和塞尔称,特拉斯解除财政大臣克沃滕的职务并不足以重振英镑和英国国债,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未来市场可能会更不稳定”。 据BBC报道,尽管任命了新的财政大臣,但特拉斯和她的首相职位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位保守党议员称该党处于“绝望状态”,但特拉斯的支持者表示,“时间会证明”她是否已经做了足够努力来确保自己的位置。据称,一批议员将于周一开会讨论首相的去留,一些人希望她在几天内辞职,另一些人则说她现在“在任但不受控制”。十多名保守党的前大臣和其他高级别议员受邀参加由英国前财政大臣苏纳克的主要支持者召集的晚餐,以计划如何以及何时让特拉斯辞职,并推举苏纳克或前国防大臣莫当特上位。同时,内阁对特拉斯的支持也在减少。 特拉斯的剩余盟友仍在努力支持她,并建议开启不信任投票,根据保守党的规则,只要不信任投票没有通过,特拉斯的党首职位在一年内不会再受到威胁。但BBC称,前首相特雷莎·梅和约翰逊最终都被保守党“1922 委员会”主席格雷厄姆·布雷迪说服下台。 有报道称,工党领袖基尔·斯塔默呼吁提前大选,但亨特表示:“我认为国家现在需要的是稳定。特拉斯担任首相还不到五周。我只想说,我认为她将在选举中被评断。”“如果我们再次更换领导人,我们就完蛋了,”一位内阁大臣说,“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目前,受到内部动荡的影响,保守党支持率已远不及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