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权领袖:美最高法院推翻大学招生考虑种族的“平权法案” 将使系统性种族歧视愈发顽固

  据美国数字新闻网站Axios报道,美国民权团体表示,美最高法院推翻大学招生考虑种族因素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将取消允许有色人种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关键招生程序。   就在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裁决后的几个小时,愤怒的民权领袖警告称,该裁决将执行系统性种族主义,阻止高校招收多元化的学生。这意味着自“吉姆·克劳法” 之前就存在的传统录取制度将继续存在。这些政策基本上帮助了来自美国中上阶层和富裕家庭的白人学生。   美国民权领袖们说,废除一项旨在解决种族不平等历史问题的政策,同时保留另一项几个世纪以来助长种族差异的政策,将使大学校园的多样化程度降低。全美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德里克·约翰逊(Derrick Johnson)在一份声明中说:“在一个仍然受到种族不平等创伤的社会中,美国最高法院故意无视我们(有色人种)所面对的现实。”   这一裁决遭到了非裔、拉丁裔及美国本土和移民民权组织的一致谴责。“非裔选民很重要”(Black Voters Matter)、“全美家长联合会”(National Parents Union)和“美墨法律辩护教育基金”(Mexican American Legal Defense and Educational Fund)等众多团表示,该裁决危及国家的未来。   “‘平权法案’和整体录取不是一种施舍,这并不是真正的施舍,这是学生应得的,”民权法律师委员会主席兼执行主任达蒙·T·休伊特(Damon T. Hewitt)说。   一些类似的团体呼吁大学积极推行新政策,以确保招生多元化,即使这意味着以失去富有的资助者为代价而结束传统录取方式。   休伊特说:“我们需要大学解决传统录取问题,解决过分依赖标准化考试而对非裔及棕色人种学生才能预测不足的问题,在我们看来,这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一家小企业帮助组织“重构主街”(Reimagine Main Street)称,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的影响超出了大学校园,可能会伤害美国国家经济和政治制度。该组织的执行董事塔米·哈勒维(Tammy...

拜登兜售经济政策拼连任,美媒:完全是为应对特朗普的混乱理论

  美国总统拜登于当地时间28日中午在芝加哥发表重要经济政策演讲,高调宣扬“拜登经济学”,称这将“恢复美国梦”。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拜登经济学”这一词汇源于媒体,但更多被保守派用来羞辱拜登治下的美国经济困境,但拜登要“化侮辱为力量”,兜售这一标签。不过这一努力遭到共和党打击,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等人28日纷纷发声,称“拜登经济学”意味着高通胀、高支出和经济衰退。法新社29日评论说,拜登将经济置于其2024年竞选连任纲领的中心,这是一个大胆且可能存在风险的举动,他无视了数月来关于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的警告。美国经济学家和媒体也对“拜登经济学”的定义和效果发出质疑。德国媒体提出,美国人的竞选活动似乎总是围绕着朗朗上口的“口号”。“拜登经济学”能否帮助拜登成功连任尚待观察,但29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专家表示,拜登抛出抓人眼球的“拜登经济学”,提出了一些政策,却回避了美国经济固有的顽疾——高通胀和银行业危机。      拜登抨击“里根经济学”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拜登28日在演讲中对共和党人几十年来推崇的“涓滴经济学”进行了抨击,称共和党的政策没有让美国中产阶级受益,还让美国失败了,而他的经济政策“是与过去40年来让美国人失望的经济理论的根本性决裂”。   “涓滴经济学”常用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推出的“里根经济学”。这种理念倡导政府对企业和富人减税,以此来鼓励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成果不断增大的同时,逐步扩大受益人群,惠及包括普通民众在内的所有人,就像涓流一样慢慢滴落、渗透。   “我们不能再回到失败的政策上。因此,我上任后决心改变这个国家的经济方向,从涓滴经济学转向《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所说的‘拜登经济学’。”拜登在演讲中说,这一概念不是他提出的,但“正在发挥作用”,该政策意味着“从中间向外、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重建我们的经济”。他称:“拜登经济学关乎未来。拜登经济学是恢复美国梦的另一种方法。”   法新社28日称,这场半小时的演讲旨在吸引对拜登2024年竞选连任至关重要的工薪阶层和中产阶级选民——其中许多人已经脱离民主党,转而支持特朗普。报道称,拜登兜售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拜登经济学”是个极为大胆的举动,这是故意呼应并叫板曾让美国长期繁荣的“里根经济学”。   拜登强调,在他上任的头两年里,美国政府进行了数千亿美元的公共投资,用于改造基础设施和启动高科技制造业。他称,“拜登经济学”的三个关键支柱是:在美国进行明智的公共投资、教育并授权美国工人以壮大中产阶级、促进竞争以降低成本并帮助企业家和小企业蓬勃发展。他在演讲中还提到中国,称美国研发曾经是世界第一,现在排名第九;几十年前,中国排名世界第八,现在是世界第二。   《华盛顿邮报》28日发文称,“拜登经济学”不仅是与里根时期政策的割裂,还背离了民主党前任总统克林顿和奥巴马时期的许多正统观念。“政府不再回避将投资推向特定目标和行业,公共工程支出重新流行。”文章称,这一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新的环境和挑战:与中国的竞争加剧、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的长期加剧、美国许多工业社区的崩溃、疫情期间供应链的崩溃,以及美国政府强调将制造业带回国内。但布鲁金斯学会经济问题高级研究员加里·伯特利斯对《华盛顿邮报》表示,很难确定“拜登经济学”的具体含义,“它没有独特的经济政策”;拜登希望将工业带回美国,“这更多是一种进化,而不是一项独特的新政策”。   共和党争夺“定义权”   《华盛顿邮报》28日称,对于拜登来说,转折和挑战是,在他担任总统的大部分时间里,“拜登经济学”一直是一个贬义词。保守派评论家最常使用这个词,嘲笑拜登的经济政策。美国Axios新闻网说,《华尔街日报》在2021年4月的报道中首次以中立立场使用“拜登经济学”一词,一个月后,时任众议院共和党领袖的麦卡锡在一个电视节目中使用这一词汇讽刺拜登治下美国通胀率和油价飙升,称“拜登经济学非但没有启动水泵,反而清空了油箱”。报道称,拜登两周前还表现出不喜欢这个词,但现在决定拥抱它。“不过,共和党人决心不让这个词被重新定义。”   特朗普28日发表书面声明称,“拜登经济学”是指高税收、严厉的监管、严重通货膨胀、飙升的能源成本、《巴黎气候协定》等扼杀美国就业机会的协议,以及对中国等的全面经济投降。众议院议长麦卡锡28日仿照拜登在推特上发的图,修改了“拜登经济学”的字典式定义,称其是“对政府支出和监管的盲目信仰”。《华盛顿邮报》称,参议院的共和党三号人物巴拉索28日给本党议员发出备忘录,作为如何谈论“拜登经济学”的指南。之后,共和党参议员立即在推特上对“拜登经济学”展开批评。   美国媒体似乎也不太看好。《华尔街日报》29日发表社论称,拜登现在将“拜登经济学”视为荣誉徽章,讲述一切是多么辉煌以及为什么他值得赞扬。“但为什么选民如此不高兴呢?”文章称,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拜登上任以来的29个月内,美国普通工人的实际收入下降了3.16%。“对于拜登经济学,美国人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彭博社29日称,和所有政治宣讲一样,拜登的演讲内容需要事实核查。他吹捧工作岗位的增加,但没有提及的是美国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通货膨胀加剧和持续的收入不平等。法新社称,到目前为止,拜登的宣传很难获得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仍面临着挥之不去的通胀压力。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拜登经济学”完全是为了应对特朗普的混乱理论,其本质可能是一种品牌推广活动。   美经济怪象:冰火两重天   “德国编辑部网络”29日称,美国的竞选活动总是围绕着朗朗上口的口号和术语。奥巴马凭借“是的,我们能”获得了成功,特朗普凭借“让美国再次伟大”获得了成功,拜登的团队现在为连任推出纲领性术语“拜登经济学”。德国新闻电视台说,拜登已经“把一切都放在一张牌上了”,在芝加哥的演讲中,他显得充满信心。但美联社28日公布最新民调发现,只有34%的美国受访者认可拜登对经济的处理方式。      美国经济分析局29日宣布,将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从之前公布的1.3%大幅上修至2%。Axios新闻网称,2023年的美国经济有两个不可否认且相互矛盾的现实:数字不错,但民众没有感觉。“这两种动态将使2024年的经济论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场信息战。”共和党人将关注居高不下的通胀率和美国人实际工资下降。拜登将继续谈论他任内创造的就业岗位,以及对基础设施和半导体的历史性投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微2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拜登上台以后,美国经济并未实现复苏和增长,反而通胀问题严重,并出现美债违约风险,导致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美国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潜在因素之一。宋微认为,拜登政府没有试图解决美国银行业存在的痼疾,而将宏观经济干预锁定在公共开支方面,尽管被冠以“拜登经济学”之名,却毫无新意可言,根本无法弥合美国国内两极分化的鸿沟。

外媒又放风:美拟阻止“特定中国厂商”获得更多荷兰芯片制造设备

  据路透社6月30日独家报道,美国和荷兰企图给中国芯片制造商来一套“组合拳”,将进一步限制对华销售芯片制造设备。报道称,虽然荷兰已计划限制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公司(ASML)及其他公司的某些设备出口,但美国预计将更进一步,利用其广泛影响力阻止“特定中国厂商”获得更多荷兰设备。      路透社称,荷兰政府,阿斯麦公司和负责监督出口管制的美国商务部都对此拒绝置评。   报道继而提到,去年10月,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在对华半导体出口领域实施新的出口限制,并游说其他有关键供应商的国家采取类似的限制措施。据美媒此前报道,2022年10月,美国政府宣布,除非得到美国商务部的许可,美国企业将不可以向中国供应先进计算机芯片、芯片制造设备和其他产品。   在去年10月8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就针对美国实施新的芯片出口管制措施表示:美方出于维护科技霸权需要,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对中国企业进行恶意封锁和打压,这种做法背离公平竞争原则,违反国际经贸规则,不仅损害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也将影响美国企业的利益。这种做法阻碍国际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世界经济恢复都将造成冲击。美方将科技和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阻挡不了中国发展,只会封锁自己、反噬自身。   另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7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美国商务部可能最快在下月初采取行动,禁止英伟达等芯片制造商在事先未获得许可证的情况下,向中国和其他相关国家的客户出口芯片。在此消息传出后,路透社29日称,英伟达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表示,虽然限制对华出口人工智能芯片不会立即产生重大影响,但这“将导致美国产业永久丧失机会”。

又放风?布林肯称寻求与中国“和平共处”,同时声称美中竞争无明确终点线

  综合美国白宫官网实录、“美国之音”网站报道,美国务卿布林肯当地时间28日称,美国必须找到一种在激烈竞争中与中国“和平共处”的方法。不过他同时声称,美国希望确保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能够掌控未来的发展方向”。另外他还认为美中高官之间的互访会增多。     “中国不会走开,美国也不会走开”,布林肯在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办的一次活动中对观众说,“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共存、和平共处的方式。”“美国之音”网站称,布林肯是在结束到北京与中国高级官员会晤几天后作出这番表态的。   另据美国白宫网站实录显示,布林肯还表示,他认为美中高官之间的互访会增多。“我认为你们将看到更多的双向接触,中国高级官员访问美国,美国高级官员访问中国。”据路透社援引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当地时间28日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接受采访时称,希望访华与北京重新建立联系。   白宫实录还显示,当被问及美国是否正试图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时,布林肯称,美国不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唯一引擎,美国希望看到一个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中国。这符合美国的利益。他还声称,认为美国在搞“脱钩”的说法是错误的,并试图以“去年美中双边贸易额创下历史新高”佐证自己的说法。   不过,“美国之音”网站提到,美国正在考虑采取措施限制美国的资金和技术流向中国。报道称,布林肯称,“我们希望确保在这场竞争中,我们处于优势地位”,并“能够掌控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还表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是“长期竞争”,没有“明确的终点线”。   2023年6月18日上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抵京,开启为期2天的访华之行,他是拜登政府访华的最高级别官员,也是2018年以来首位访华的美国国务卿。中国外交学院美国事务研究专家李海东6月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或许为两国以后的交流提供契机,但并不等于关系“解冻”。接下来,中美关系能否缓和主要取决于华盛顿怎么做。   一直以来,美国言行不一。早在今年4月美国“政治新闻网”就曾报道,尽管拜登政府几个月来一直强调,他们对与中国“脱钩”不感兴趣,但美国针对中国经济关键领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更多针对中国经济的行动也在准备中。对此,同月19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国际关系专家认为,美国这种在经贸领域“说一套,做一套”的作派,势必影响两国总体关系。   就中美关系,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美在经贸等领域存在一些竞争,但不能搞你输我赢的恶性竞争,更不能打着竞争的幌子行遏制打压之实,剥夺中国的正当发展权利。这不是所谓的“负责任竞争”,而是极不负责任的霸道行径,只会将中美推向对抗,将世界推向分裂。汪文斌说,美方总是讲,中美要开展对话沟通,要为中美关系加装“护栏”“兜底”。中方对话沟通的大门是敞开的,两国的沟通也一直没有中断。“沟通要解决双方的关切,要有实际效果、解决问题,不能一边沟通、一边损害对方利益,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欧盟领导人正为关键峰会做准备,“中国成焦点”

  “欧盟领导人为关键峰会做准备,中国成焦点”。卡塔尔半岛电视台28日以此为题报道称,欧盟27个成员国领导人定于本周在布鲁塞尔举行为期两天的峰会,讨论外交政策等问题,其中包括欧盟对华战略。   报道开头称,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27日在给与会国领导人的邀请函中表示,此次峰会将是一个“重新确认”欧盟对华统一立场的机会。      报道继续称,欧盟 27 个成员国常常在处理从移民到补贴等一系列内部问题时难以达成一致,在外交政策上也不例外,过去几年,欧盟在计划如何与中国打交道时一直有困扰。   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分析师格热戈尔兹?斯特克告诉半岛电视台,欧盟成员国对华政策分歧依然存在:其中一些成员认为经济安全是关键问题,另一些成员则认为北京在俄乌冲突上的立场是当前的关键问题。“这些优先事项上的差异有时会导致摩擦。”斯特克说。   报道随即提到,过去几年里,欧盟对华立场因多种原因变得强硬,个中因素包括新冠疫情、中国作为科技和经济大国崛起被一些欧盟国家视为威胁、台海局势,以及中国对俄乌冲突的立场。在与中俄的紧张关系中,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访华前于3月表示,欧盟在对华立场上应着重“去风险而非脱钩”。随后欧盟一些大的成员国警告称不要“效仿”美国的“狂热”做法。   但对于所谓“去风险”一词,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5月9日已回应称,谈论“去风险”,首先要思考什么是风险,风险在哪里。他提醒称,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国家正在发动“新冷战”,破坏国际规则,煽动意识形态对立,搞阵营对抗,“脱钩断链”……这些才是需要重视的、真正的风险!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就是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   半岛电视台这篇报道进而声称,冯德莱恩上周还透露欧盟想要“加强经济安全”的计划,她表示,虽然“全球一体化和开放经济一直是一股积极的力量”,但欧盟还必须“对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地缘政治(对抗)更加激烈的世界保持清醒认识”。报道声称,虽然冯德莱恩此番计划没有公开说明这是一项针对中国的经济战略,但一些专家表示,该战略主要目标之一是北京。      报道继续说,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大使告诉半岛电视台,虽然中国理解欧盟想要建立有弹性的供应链的雄心,但欧盟“不应将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混为一谈,从而损害自由贸易”。      半岛电视台还说,欧盟领导人准备在对华“去风险化”对未来关系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上进行辩论,并试图达成统一的“对华战略”之际,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本周在一次演讲中称,“客观地说出‘去风险’从哪里结束、脱钩从哪里开始,这总是并非易事,” “所以,我们需要在欧洲对此进行真正的辩论。请记住,各机构可以提出建议,但决定权在于成员国”。   《环球时报》记者在5月12日记者会上就博雷利此前类似表态提问称,博雷利在欧盟外长非正式会议后声称,欧盟成员国外长支持“重新校准”对华战略,继续将中国视为全球性问题合作伙伴和经济竞争者。欧盟在坚持对华“三重定位”时,应加强对华竞争。“去风险”意味重新审视欧中经济关系,目的不是对华经济“脱钩”,而是重新平衡欧中关系。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答说,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欧关系,视欧洲为全面战略伙伴,对欧政策保持稳定连续。中方对欧方不赞成零和博弈的表态表示赞赏,同时我们认为,“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本身就自相矛盾。事实上,中欧双方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我们希望欧方摘下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排除外部干扰,坚持战略自主,形成独立、客观的对华认知,奉行积极理性的对华政策,这最符合欧洲利益。

美众院共和党议员施压布林肯不续签《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又提“气球”

  据路透社报道,由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牵头,多名共和党议员致函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要求不要续签有数十年历史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   路透社称,该协定于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时签署,此后基本每5年更新一次,最新更新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定于8月27日到期。根据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网站公开的信件文本,这些共和党人将所谓中方“将获得的技术用于军事目的”为由敦促布林肯不要续签该协定。此外,信件中以“气球”为例宣称,2018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与中国气象局组织一个关于气球研究项目,“如你所知,几年后,中国使用类似气球技术来监视美国领土上的军事基地”。   2月28日,“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首场听证会上,抗议者高举“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的标语   展示对华强硬态度,今年1月上任的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牵头成立“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而就在该委员会首场听证会上,美国议员大肆渲染“中国对美国的威胁”,该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甚至宣称美中之间是一场“关于21世纪生活将是什么样子的生存斗争”。这种极端声音引发抗议。在听证会举行过程中,有抗议者高举“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的标语,还有人大喊,“这个委员会是在加剧紧张,而不是推动和平”。   对于美方在科技领域的保护主义措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5月17日记者会上表示,美方组建“颠覆性技术打击小组”,不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和技术支配优势,将科技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无理打压别国科技发展,是赤裸裸的霸权霸道霸凌行径。我们敦促美方摒弃陈旧过时的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理念,停止在科技领域对中国无端指责和打压,停止滥用司法力量打压中方科研人员。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公民合法权益。

真相 | “禁毒战争”失败,这“锅”美国甩不出去

  近日美国司法部宣布以涉嫌生产销售涉芬太尼化学前体为由起诉中国企业和公民,这不过是美国借芬太尼问题抹黑中国的故技重施。美国国内毒品泛滥,不反思自己治理失效,却集中精力指责攻击别国,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不过是对治理无能的苍白掩饰。   《纽约时报》6月25日报道了一则案例,从中可以一窥美国为何治不好“毒瘾”。美国俄克拉荷马城一名叫做阿斯金斯的42岁男子于今年4月被逮捕,他被控一级谋杀罪,因为他购买芬太尼药物与另一名47岁的男子共同吸食,不久后者便因吸毒过量去世。律师发现,当阿斯金斯被逮捕后,他交代了是从一名街头毒贩处购买的毒品,但警方没有对这名毒贩开展追查,更不用说再上游的毒枭了。   当阿斯金斯被关入监狱,他的状况变得更糟糕了。由于造成好友死亡,阿斯金斯原本决心戒毒,但关押他的监狱就是一个“毒窝”。在几天之内,阿斯金斯就发现监狱里到处都是芬太尼,监狱里各个帮派都在售卖芬太尼。他为了助眠在晚上会吸食一些,吸的量越来越大,直到有一次昏死过去,甚至濒临死亡。   阿斯金斯的例子至少揭示了美国在禁毒领域的两大痼疾:在前期追查阶段执行不力;在后期治疗阶段敷衍了事。   阿斯金斯只是一个因为生活不如意而染上毒瘾的“小角色”,平常靠倒卖在垃圾箱里找到的食物和捐血来买毒品,警方只逮捕他一人就草草了事,显然不是在真正下力气禁毒,那名卖给他毒品的街头毒贩可能第二天又能“正常营业”。自1971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对毒品“宣战”以来,美国五十余年的“禁毒战争”中,执法不力是常有的事。美国调查网站“截击”2016年就揭露过芝加哥警察的丑闻,2007年,两名警察向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报告,有警察竟向毒贩勒索“税款”,并帮助打击毒贩的竞争对手,即便已被证明这在警察内部涉及面广泛,FBI也没有多花精力进行调查,放任涉案警察继续与毒贩勾结。无论是因腐败而故意不作为,还是因漠不关心而不愿作为,一些美国警察的懈怠正令当地越来越深地陷入毒品问题。   更糟糕的是,还有不少美国警察“乱作为”,利用“毒品战争”任意妄为。据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2021年报道,纽约州总检察长利蒂西亚·詹姆斯表示:“在过去的50年里,我们不幸地看到‘禁毒战争’被用作向有色人种、贫穷的美国人和许多其他边缘群体宣战的借口。”据英国《独立报》2019年报道,一名美国佛罗里达州男子在去商店给女儿买尿布时,被一名警察拦下。这名叫做韦斯特的警察声称闻到了大麻味,在搜查这名男子的车后“找”出了一袋冰毒。事后证明,这袋冰毒是韦斯特自己放进对方车里的,他用这种方式在路上随机陷害过路司机。据《纽约邮报》2017年报道,一名洛杉矶警员的随身摄像头显示,他向黑人嫌疑人的钱包里偷偷放上毒品,随后这名黑人被控持有毒品的重罪。   如此不作为、乱作为,不仅无法拯救美国民众,也让“禁毒战争”丧失了公信力。随着反对的声音不断出现,另一个极端又在美国社会抬头,即结束“禁毒战争”,开始推动毒品合法化。近年来,美国多州推动大麻合法化,2020年11月,俄勒冈州成为第一个可以合法持有少量毒品的州。路透社等外媒甚至认为,随着毒品合法化,大毒枭的生意就会遭到打击,毒品犯罪也会减少。借给毒品合法化寻找正当理由,不过是为了掩盖政府为经济利益不择手段的事实。2022年,美国合法大麻销售额已超过300亿美元,预计2030年美国大麻市场将达到650亿美元。   美国利益集团也在毒品问题上推波助澜。为维护市场利润,美国大型医药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资助专家和协会兜售“阿片类药物无害”论,进而推动毒品合法化,鼓动药店大力推销毒品、医师滥开药用处方,使一些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染上毒瘾并无法自拔。美国成瘾中心2022年刊文称,即便是按照医生指示服用芬太尼的患者,都有可能成瘾,需要接受治疗,有医生却给患者开出致命剂量的芬太尼,一项关于癌症治疗的研究表明,美国有多达一半患者一开始就不应使用芬太尼。   在对吸毒人员的治疗方面,美国也失败得很彻底。对于吸毒人员,美国看似采取了超长时间的监禁等诸多严厉的惩罚措施,但事实上,这些吸毒人员压根得不到什么帮助,反而可能越陷越深。据美联社2021年报道,1975年至2019年间,美国监狱人数从24余万人跃升至143万,其中,约1/5的人因毒品犯罪被监禁。然而,当这些人进入监狱,并没有开始戒毒,而是往往与阿斯金斯的遭遇一致,踏入另一个更为残酷的毒窝。据NPR2021年报道,从2001年到2018年,美国州立监狱中死于毒品或酒精中毒的人数增加了600%以上,在县监狱中,吸毒过量死亡人数增加了200%以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没有毒瘾的囚犯也容易沾上毒品。一名叫约翰的囚犯于约十年前被关押,他在入狱前从未吸过毒,如今几乎尝试了各种毒品,据他观察,囚犯们常常吸毒吸到失去知觉。   美国公共电视网(PBS)2022年一篇关于阿拉巴马州监狱的报道称,根据阿拉巴马州惩教署的报告,2022年前3个月,该州监狱没收了近60磅(约27.2公斤)非法药物,2021年至少有7人因吸毒过量死亡,其中3人被官方列为自然死亡,2022年前3个月有97人死亡,但尚未完全分类。2021年,多名警官在阿拉巴马州被捕,他们被指控将毒品带入看守所和监狱。   戒毒所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首要问题就是治疗方法不规范不健全,据美联社6月13日报道,研究显示美国只有1/4的青少年戒毒中心会提供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推荐药。《纽约时报》2022年报道称,一些所谓的“康复中心”会采用“攻击疗法”,通过大声辱骂吸毒者以摧毁其意志。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2021年报道,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自1971年以来,美国已花费超过1万亿美元来遏制毒品的传播。如今美国达成了什么效果呢?仅2021年,联邦政府统计的意外吸毒过量死亡人数就比1979年至1998年20年间的死亡人数还要多。“禁毒战争”失败,这口“锅”美国甩不出去。美国该做的是正视自身问题,采取措施应对国内毒品泛滥问题,保护美国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而不是向别国甩锅推责,更不应该误导公众。毕竟,甩锅推责治不好美国的“毒瘾”。

美媒又开始放风:美财政部长耶伦计划7月初访问北京

  据彭博社27日报道,多名熟悉行程的消息人士透露,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计划7月初访问北京,与中方进行高级别经济磋商,这也将使她成为继布林肯之后,今年第二位访问中国的拜登政府高官。   报道称,对于美国财长访华,外界预期已久,耶伦4月时曾说,这次行程将在“合适时机”进行。由于耶伦访华行程尚未被公开,上述消息人士要求匿名。另一方面,报道还称,一名消息人士称,拜登政府还要发布一项行政令,该行政令可能将阻止美国企业在中国某些领域的投资,目标是最早在7月底公布。   据媒体此前报道,拜登计划签署一项行政令,严格限制美国企业对中国部分高科技产业投资。其中,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量子技术领域可能面临全面投资禁令。美国“AXIOS”新闻网5月26日报道称,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政府计划在今年夏天晚些时候发布该命令,但白宫发言人拒绝就确切时间发表评论。   对于拜登政府计划签署行政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5月11日表示,限制本国企业,并意图胁迫盟友伙伴共同限制对华投资,严重违背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决策,破坏国际经贸秩序,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如果消息属实,中方将坚决反对。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共享发展机遇。   关于中美接触,中方此前已多次表态。在中国外交部5月11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到,据报道,美方正努力促成同中方各部门官员进行通话或会见,中方如何看待美方加强接触的努力?有人称中方反应不够热情,这种说法是否恰当?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中美之间保持着沟通。关键是美方不能一方面讲沟通,一方面却不断对中国打压遏制,不能说一套做一套。我们敦促美方端正对华认知,尊重中方的底线红线,停止损害中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正轨。

日民众为防卫预算“买单” 分析人士:日本大把撒钱意在配合美国霸权

  近来,日本军事扩张的势态十分明显,今年6月,防卫费财源特别措施法案的通过就是一个明显标志。该法案通过后,立即在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关注。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法案让日本在扩军和自我军事松绑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而美国将成为该法案的最大受益者。   分析人士:日本大把撒钱意在配合美国霸权   去年12月,日本政府通过《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和《防卫力整备计划》三份新版安保文件,提出要大幅强化防卫力量,将未来五年的防卫费总额增加至约43万亿日元。而此前一个五年中,防卫费的预算为27.5万亿日元。新防卫预算大增56%,成为战后数十年来日本最高的一笔防卫费预算开支。文件还提出,到2027年,日本的年度防卫费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约2%,彻底突破战后一直执行的GDP占比1%的预算规模。   要想获得如此高额的防卫费用,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日本政府想方设法通过了防卫费财源特别措施法案。   防卫费财源特别措施法案确定了以变卖国有资产、筹办创立“防卫力强化资金”等方式,来筹措防卫费,尤其是未来防卫费大幅提高以后的增量部分,比如从外汇资金特别会计和财政投融资特别会计中提取约37000亿日元、出售东京大手町国有大楼收入约4000亿日元、新冠相关预算返还金约746亿日元等。   日本政府还打算通过减少其他方面的开支,并增加税收的方式来作为防卫费的资金保障。此外,日本媒体报道称,根据这项特别措施法案,日本2023财年政府预算案将确保约4.59万亿日元的税外收入可以用于防卫支出。   大把撒钱,大踏步迈出扩军步伐,日本意欲何为?在一些日本学者看来,日本政府此举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合美国的全球争霸战略。   日本东亚共同体研究所所长 孙崎享:日本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正在按照美国的要求而变化。看看欧洲,美国也有类似的要求,让盟友将国防预算提高到GDP的2%,欧洲各国也对此作出了回应。   孙琦享指出,日本准备大幅增加防卫费开支,而这笔开支大部分将用于从美国购买武器装备,特别是美国的导弹和防卫系统。这对美国而言可谓一举两得,既强化了自身霸权,也能让美国军工企业赚取巨额利润。   日本东亚共同体研究所所长 孙崎享:配备更多的导弹只会让地区陷入更严峻的军事紧张中,防卫费增加的部分基本都将用于购置武器装备。这其中超过一半可能都是美国制造的武器装备,美国要求日本增加防卫费实际上反映出了美国军工产业的需求。日本增加防卫费将给美国军工产业带来好处。   日本关东学院大学名誉教授足立昌胜也认为,日本在防卫战略等一系列问题上紧跟美国的脚步,只会挑起地区对抗,对日本民众没有任何好处。   日本关东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足立昌胜:日本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向美国示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我认为防卫费财源特别措施法案对日本国民没有任何好处。说到底,地区的和平总体上应该通过对话来实现。   增税收减福利 日民众为防卫预算“买单”   日本计划持续快速地增加防卫费,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钱从哪来?一些日本专家学者和民众认为,羊毛出在羊身上,大幅增加防卫预算,势必加重日本民众的负担,减少民生福利支出,其结果必将是由所有日本民众来买单。   从日本政府提出防卫费财源特别措施法案开始,日本各界和国会议员的反对之声就不曾间断过。他们认为,日本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社会保障支出压力不断加大。加上如今日元贬值加剧、通货膨胀持续、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已经让民众生活苦不堪言,如果再增加税收负担用于防卫费开支,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集会参加者:日本现在的物价已经很高了,而且上涨趋势还在继续。这样做只会让生活变得更难,治安进一步恶化。   日本集会参加者: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政府增加防卫费势必影响到大家的生活,特别是给孩子们的教育经费,我对此感到十分担忧。   在日本政府的这份防卫费财源特别措施法案中,除了变卖国有资产,还提出了诸如挪用新冠疫情专用资金、增加税收、减少民生福利支出等办法用于筹措防卫费的增量部分。不少日本专家学者对此表示反对。   日本东亚共同体研究所所长 孙崎享:日本社会方方面面都需要财政资金,特别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和年轻人的教育问题。医疗保险也需要大量财政资金,然而财政资金的总量是一定的。防卫预算的增加就意味着用以维持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减少。日本社会的状况或将因此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张。   为了扩大防卫费的财政来源,日本政府近期还打起了福岛地震灾区的主意,打算将以灾后重建为目的征收上来的税收,部分专用于防卫预算。此举同样引发日本舆论的强烈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