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sprintf(): Too few arguments in /www/wwwroot/144.202.14.98/wp-content/themes/bigbulletin/assets/lib/breadcrumbs/breadcrumbs.php on line 252

美国枪支泛滥祸乱周边国家

  枪支泛滥是美国国内严重的社会痼疾,同时,从美国非法流入周边国家的枪支也造成周边国家涉枪暴力案件激增。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报道说,每年有大量枪支从美国运往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这些枪支大多落入极端暴力组织和贩毒集团之手,给当地民众生命安全与地区稳定带来巨大负面外溢性影响。   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美国迈阿密负责国土安全调查的特工安东尼·索尔兹伯里不久前表示,近期,从美国走私到海地等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的武器数量大幅上升,走私枪支的类型也显著增加。索尔兹伯里认为,长期以来,从美国走私到海地的武器一直以手枪为主,但现在已经转向大口径武器。   索尔兹伯里说,这些枪支主要被非法组织成员购买,然后通过海运秘密运往海地等国。“如果这些武器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很容易造成大规模伤亡。”他还表示,武器非法流入会扰乱输入国社会环境,进一步破坏该地区稳定,最终增加美国边境管理压力。“事实上,美国政治中的枪支、难民等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的。”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报道称。非营利组织“海地圆桌会议”创始人莱奥妮·玛丽·赫曼廷认为,枪支泛滥令地区安全形势雪上加霜,动乱迫使海地人踏上背井离乡的危险旅程,因为他们认为与国内的危险程度相比,海上的危险要“小得多”。   事实上,美国非法武器流入给有关地区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枪支暴力问题。路透社报道称,巴哈马和牙买加等国与枪支有关的凶杀案发生率持续上升,这和美国非法流入的枪支数量激增有明显关联。《牙买加观察家报》不久前在一篇题为《我们必须施加更大压力让美国合作阻止枪支流入》的文章中说,长期以来,牙买加和整个加勒比、拉丁美洲地区国家都感到,尽管他们为协助美国打击毒品犯罪付出了很多,但美国在控制其国内枪支、子弹非法流入周边国家一事上却无所作为。   加拿大多家媒体报道,尽管加拿大控枪法律较为严格,但来自美国的非法枪支走私问题仍很严峻。多伦多警察局副局长迈伦·德姆基在2022年2月的枪支暴力听证会上表示:“多伦多的治安问题和来自美国的手枪流入息息相关。”他说,2021年多伦多“非法采购的犯罪手枪中有86%来自美国”。   墨西哥国家统计和地理研究所分析认为,由美国走私进入墨西哥的枪支是墨枪支谋杀率大幅上升的元凶。墨西哥政府估计,过去10年中,超过200万支枪通过墨美边界里奥格兰德河非法贩运至墨西哥。在此期间,墨西哥发生了超过25万起谋杀案,其中2/3以上涉及枪支。墨政府称,从犯罪现场追缴的枪支中有70%至90%是从美国走私到墨西哥的,其中大部分由史密斯—韦森、世纪国际武器、科尔特、斯特姆—鲁格等美国枪支制造商生产。   2021年8月,墨西哥政府起诉了包括史密斯—韦森在内的一批主要枪支制造商,指控他们“为墨西哥非法枪支贩运提供便利”,要求美国相关公司采取行动制止贩运活动,包括“监控和约束其分销系统”,并向墨西哥支付赔偿金,但始终未得到正面答复。   墨西哥外交部法律顾问亚历杭德罗·赛洛里奥表示,美国无节制地生产海量枪支,且枪支销售管控非常松懈,仅在墨美边境线就有近1万家枪支商店。墨西哥驻美国埃尔帕索总领事毛里西奥·伊巴拉·庞塞·德莱昂说,每年由美国流入墨西哥的武器都进入了犯罪组织,为不法分子犯下各种罪行提供了便利。“最终,这会影响到每个人。平民、警察、士兵……越来越多的人正不幸死去。”伊巴拉说。

再添实锤!美国深度介入乌克兰危机

  由美国一手挑起的乌克兰危机眼看快打了整整一年了。   其间,美国一边拉着北约盟友源源不断地军事援助乌克兰,输送的军火从最初的单兵防御武器升格到了备受争议的先进主战坦克;一边却又反复澄清自己“不是交战方”,也不会教乌克兰人“怎么打”。   虽然这套谎话早就被事实无数次戳破,但美国媒体的最新爆料还是足以让人大吃一惊。   是不是“局外人”,看事实   近日,《华盛顿邮报》对乌克兰军队使用西方援乌武器的细节做了详细披露。   报道称,在过去几个月里,乌军使用美国及其盟国提供的“海马斯”等火箭炮系统打击了若干俄军“高价值目标”。而据乌方官员透露,如果没有美国从欧洲其他地方提供的具体坐标,乌军难以实施精准打击。   报道认为,这种此前从未公开的信息表明,五角大楼在乌克兰危机中实际上“扮演了更深层和更积极的角色”。   《华盛顿邮报》:五角大楼发言人帕特里克·赖德称,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承认与乌克兰共享情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优化了分享信息的方式”。他表示:“乌克兰人负责寻找目标,对它们进行优先排序,然后决定打击哪些目标。打击行动不是由美国批准,我们也不参与对打击目标的选择。”   在乌克兰危机中,华盛顿一直试图把自己塑造成“局外人”,而克里姆林宫多次指责美国及其主导的北约在借助乌克兰发动针对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曾明确指出,北约实际上正在通过武装代理人的方式,与俄罗斯进行一场战争。   俄罗斯政治学家马尔科夫也指出,美国已经熟练掌握了一套流程,躲在别人的背后、利用别人的手发动“代理人战争”。   “美国掌控着乌克兰军队,但撒谎说乌克兰军队在自主战斗。美国为乌克兰提供大量重要的情报,实际上是参与了冲突。”   马尔科夫   白宫方面曾辩称,这只是俄乌之间的冲突,美国和北约并未牵涉其中,因为“我们没有在那里打仗”。   但对于白宫的说法,即使“自己人”也不买账。   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主持人查克·托德看来,美国不仅在利用乌克兰打“代理人战争”,还有“长期参战”的趋势。      持这种看法的,还包括北约盟国的领导人。   克罗地亚总统米拉诺维奇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直言,美国和北约正在借助乌克兰对俄罗斯发动“代理人战争”。      要把战火烧到俄罗斯?   乌克兰,只是美国利用的又一个“代理人”。   多年来,美国在世界各地进行形形色色的“代理人战争”,规模和数量超乎人们的想象。   有美媒此前披露,仅在2017年至2020年间,美国就通过一个名为“127e”的秘密项目,在全球开展了至少23次“代理人战争”,其中至少14次发生在中东和亚太地区。   这些行动无一例外地利用外国军队和非正规军,针对“美国的敌人”执行美国确定的任务,美方则在背后为其提供武器、训练和情报支持。...

拜登演讲鼓吹《芯片和科学法案》,声称“正确保美供应链始于美国”

  美东时间2月7日21时许,美国总统拜登在美国会大厦发表就任总统以来的第二场国情咨文演讲,这也是美国共和党入主众议院后拜登首次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根据美国白宫网站发布的演讲稿,拜登在谈到美国国会去年通过的《芯片和科学法案》时声称,“我们正在确保美国的供应链始于美国”。      根据演讲稿内容,拜登表示,“美国曾经生产全球40%的芯片,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失去了优势,产量下降到只有10%。我们都见证了新冠疫情期间海外芯片工厂关闭期间发生的情况”。   拜登继续称,“如今,生产每辆汽车需要多达3000个芯片。美国的汽车生产商因为没有足够的芯片而无法生产足够的汽车。汽车价格上涨,从冰箱到手机的一切也都是如此”。   拜登接着说,“我们不能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两党一起通过了《芯片和科学法案》。我们正在确保美国的供应链始于美国”。   2022年7月27日,美国会参议院以64票赞成,33票反对的结果通过《芯片和科学法案》。同年8月9日,拜登将《芯片和科学法案》签署成法律,他当时在法案签署仪式上的讲话中多次明确提到中国。该法案向在美国的芯片制造企业提供巨额补贴的同时,要求这些企业必须同意“不在中国发展精密芯片的制造”。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当时回应称,美国这个法案宣称旨在提升美科技和芯片业竞争力,但却对美国本土芯片产业提供巨额补贴,推行差异化产业扶持政策,包含一些限制有关企业在华正常投资与经贸活动、中美正常科技合作的条款,将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造成扭曲,对国际贸易造成扰乱,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该法所谓“保护措施”,呈现出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是美国大搞经济胁迫的又一例证。

动作频频!美高官密集到亚洲谈论“挑战”,专家:不利于地区稳定

  “在帮助乌克兰获得数十亿美元的额外军事援助后,美国高级官员正把焦点转向印太地区。”据美媒1月31日报道,任期内第六次对亚太进行访问的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当天晚些时候抵达菲律宾,虽然他当时尚未与菲高级官员会面,但“美促菲开放更多军事基地以应对地区威胁”的消息已甚嚣尘上,奥斯汀当天还在韩国表示,美国将全力加强与韩国的联合防卫态势。同一天,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启动了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准备“在军事装备、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方面与中国竞争”。与此同时,美国派遣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纽兰访问印度,出席印美年度外交磋商会议,巩固美印合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称,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本周即将访华,在此之前,他还将会见韩国外长谈“合作”。2023年刚过一个月,美国就不断以应对“威胁”“挑战”为借口拉拢亚洲国家加入其制造的“小圈子”,引发地区国家高度关注。2月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专家认为,美国近期在多个领域动作频频,企图将地缘冲突、阵营对抗引入亚太,这并不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   “美国不愿意亚太地区出现军事平衡”   据菲律宾《马尼拉公报》报道,在结束对韩国的访问后,奥斯汀于1月31日晚抵达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准备就两国加强军事防务伙伴关系进行讨论。美联社称,奥斯汀2月1日访问了菲律宾南部城市三宝颜,会见了驻扎在当地的菲军官和美国反恐部队官兵。他计划于2日返回马尼拉,并与菲总统马科斯、国防部长加尔韦斯等人举行会谈。     菲媒提到,这是奥斯汀自2021年7月以来第二次访问菲律宾,也是他在马科斯上任后首次对菲进行访问。菲律宾分析人士认为,奥斯汀此访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美军扩大在菲军事存在铺路。一名美国官员也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寻求扩大美军方对菲律宾基地的使用权是奥斯汀此访期间的一个重要话题,未来几个月“将有更多的高层会晤”。美国国防部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奥斯汀计划“加速”实施美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该协议允许美军在选定的菲律宾军事基地部署军事设施。   《华尔街日报》引述美国官员的话报道称,美国希望菲律宾再向美军开放多达4个军事基地。其中两个基地可能位于菲律宾北部的吕宋岛和西南部的巴拉望省。另外两个基地的位置以及涉及的美军数量尚不清楚。这些官员透露,作为回报,美国提出向菲提供包括无人机在内的军事援助,以便菲军队能够监测南海的情况。   美媒提到,美国此举目的是在整个亚太地区部署众多较小规模的军事力量、巩固旧联盟、组建新联盟,以对抗中国在该地区与日俱增的影响力。菲律宾国防学院日前发布的一份政策简报也称,《加强防务合作协议》旨在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持续主导地位,并限制中国实施有利于地区力量平衡的行为,“美国不愿意亚太地区出现军事平衡”。   菲律宾分析人士指出,奥斯汀对菲律宾的两次访问凸显了美国认为“印太地区是美军部署优先地区”的观念。不过,美国是否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效果,还有待观察。《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虽然奥斯汀此次访菲动机明显,但菲政府和军方尚未给予“十分明确的表态”,这说明菲律宾并不想“选边站”,尤其是在“很容易擦枪走火”的军事领域。   除了菲律宾,美国也在试图拉拢亚洲其他国家加入其军事同盟。1月31日,奥斯汀与韩国总统尹锡悦会面时强调,美国将全力加强与韩国的联合防卫态势,进一步增强应对朝鲜核导威胁的“延伸威慑”执行能力,进而取信于韩国人。他还在韩联社撰文称,为使美韩两国能继续为维持“自由、开放、繁荣的印太”作出贡献,正在进行帮助东南亚伙伴国家构建自身力量的讨论。韩媒分析认为,这是美国为牵制中国,在与东南亚国家扩大合作的过程中,要求韩国发挥作用。   四处寻找能替代中国的供应链选项   在撺掇亚洲国家强化军事合作的同时,美国不忘在科技领域打压中国。1月31日,美国和印度宣布启动“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据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该倡议旨在强化两国经济竞争力、保护共同国家安全利益方面的技术合作。《华尔街日报》称,“这是美国打造中国替代选项的更广泛行动的一部分”。   沙利文与多瓦尔在白宫共同出席了该倡议的首次对话。沙利文声称:“中国的经济活动和咄咄逼人的军事行动,以及试图主导未来产业和控制供应链的努力等对印度政府的战略思维构成了深远影响。”根据白宫发布的倡议内容,两国将在国防、半导体供应链、太空等领域进行合作。   《纽约时报》认为,“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对拜登政府提出的“友岸外包”计划是一种考验。因为许多公司发现,他们很难找到将供应链移出中国所需的工厂场地和技术工人。   在上述倡议启动的同一天,美印还在新德里举行了年度外交磋商会议。印度外交部在声明中称,印度外交秘书柯威哲与美副国务卿纽兰共同审议评估了事关印美共同战略利益的合作机制,包括“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印度、以色列、美国、阿联酋合作机制”、“印太经济框架”和“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声明称,双方的讨论范围涵盖“南亚、印度洋地区和印太地区当前发展”,“重申致力于建设自由、开放和包容的印太地区”。   一边放风合作,一边大力施压   在美国打算对亚太地区军事部署进行调整,并采取措施打压中国之际,由其主导的军事组织北约也在鼓动对抗中国。据《朝日新闻》2月1日报道,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1月31日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会面后无端指责称,“中国正在大幅增加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力量,使台湾受到威胁。(中国)试图控制关键基础设施,并扩散关于北约和乌克兰战争的虚假信息。中国虽不是我们的敌人,但我们必须了解中国带来的巨大挑战,并携手应对。”对于北约方面的言论,中方已多次予以批驳,强调亚太不是地缘争夺的战场,不欢迎冷战思维、阵营对抗。   分析认为,相较于在韩国,斯托尔滕贝格在日本放了很多“狠话”,大肆渲染“中国威胁”,并对台湾事务指手画脚。他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日本消极的对华态度,另一方面缘于北约与日本同为美国战略部署的积极执行者。   不少舆论注意到,美方近期不断放风称,布林肯即将访问北京。据路透社2月1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柯比称,布林肯访华期间“寻求与中方官员讨论俄乌冲突”。此外,因去年8月时任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中美之间的一系列会谈被搁置,布林肯此次访华“希望重启有关谈判或为谈判注入新动力”。但美方一边期待与中方恢复合作,一边在多个领域对华施压。有美国分析人士认为,布林肯访华并不意味着美中关系走向将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吕祥1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谋求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及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关键技术合作都是拜登政府正在实施的“印太战略”的主要内容。美国意图通过该战略,形成针对中国的“包围圈”。不过,吕祥认为,美国的“印太战略”野心过大,缺乏现实依托,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美向世贸组织施压,中方对贸易霸凌说不,中美代表日内瓦激烈交锋

  中美官员兔年的第一场公开交锋发生在大年初六,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WTO)会议的现场。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李成钢在发言中痛批美国是“单边主义霸凌行径实施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破坏者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扰乱者”;美国常驻世贸组织副代表帕根则反指中国对美产品实施“非法的单方面报复措施”,还说WTO“已成为中国非市场政策和行为的盾牌”。这场激烈论战发生的背景是近期美国在WTO连续败诉,包括涉及中国钢铝关税及有关香港产品标签问题的裁决,但美方表示不服并提起上诉。事实上,过去一年最著名的破坏世贸规则的案例莫过于美国的《芯片和科学法案》及《通胀削减法案》,美国的单边主义贸易霸凌行径正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越来越多的反弹。“美国在开展健全的国际经济外交方面给了自己一张红牌,”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评论称,“这很可能让它在未来数年的国际经济博弈中出局。”      霸凌者、破坏者、扰乱者   在美国就涉及中国等国的一系列世贸裁决提出上诉后,中国代表1月27日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的会议上强烈批评美国是“单边主义霸凌行径实施者”。路透社27日称“这是两个贸易对手之间最新升级的言论”。李成钢在会上表示,“美国这些令人不安的行为清楚地描绘了美国的形象,即单边主义霸凌行径实施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破坏者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扰乱者”。他说,中国原本希望美国表现出应有的“自我克制”,不要对每一个不利于它的仲裁都提出上诉,导致裁决无效“是美国自己制造出来的问题”。   在同一会场,美国副代表帕根则对美国与中国等国的金属关税争端被列入世贸会议议程进行辩驳,指责北京对美国出口产品实施了“非法的单方面报复措施”。据法新社28日报道,帕根声称,一个“用来保护中国非市场政策和做法的世贸组织,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她说:“美国不会就关键的安全决定向世贸专家组屈服。70多年来,美国的立场十分明确,即不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审议国家安全问题。美国不能支持上述专家组通过有根本缺陷和破坏性的报告。”   帕根27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则试图淡化中国代表在世贸组织会议上对华盛顿的严厉批评。“不管你管我们叫什么,”她说,“我们在继续跟中国交流。”   美方的上诉“应该会落空”   27日,帕根宣布,就世贸组织对包括中国在内4个国家征收惩罚性钢铝关税的裁决,以及对香港产品标注“中国制造”争端的裁决,美国已正式向世贸组织提出上诉。据法新社报道,世贸组织专家组在去年12月9日裁定,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钢铁和铝分别征收惩罚式关税违反贸易规定,驳回美方援引世贸组织“安全例外条款”进行的抗辩。2018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对从中国、挪威、瑞士和土耳其进口的钢铁和铝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拜登政府延续了这项关税,而所谓“国家安全”是美国此次提出上诉的核心理由。而另一项关于华盛顿对从香港进口商品强加“中国制造”标签违规的裁决,也是在去年12月底由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裁定的。   美国决定上诉也引发其他相关国家的关注。瑞士《商报》27日称,华盛顿的上诉“应该会落空”,瑞士联邦经济事务秘书处(SECO)称,由于美国阻止了上诉机构新成员的任命,因此目前无法上诉。   美国《巴伦周刊》27日也称,通常,世贸组织上诉机构有3个月时间来裁决成员提出的上诉。但这个被称为“世界贸易最高法院”的机构自2019年年底以来一直处于被冻结状态,因为特朗普任内阻止任命上诉法院新法官,并要求世贸组织进行“重大改革”。加拿大《金融邮报》27日报道称,这一上诉机构不仅因特朗普时代停顿逾两年,而且在拜登任内,华盛顿也拒绝了世贸组织成员国批准任命法官的呼吁,而是一直在主导如何重启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闭门磋商。   帕根26日首度公开谈及这些“闭门磋商”,她告诉路透社:“我们的目标是在2024年之前让争端仲裁机制全面运作。”在被问到WTO上诉机构是否可能恢复运作时,帕根称,“我想这需要一番大改造”。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2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国在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已陷入“停摆”的情况下,仍坚持提起上诉,表明美国别有用心。一方面,它想借机向世贸组织施压、出难题,暗示世贸组织“应借助美国的力量”恢复上诉机构正常功能。另一方面,美国也想借此营造其“回归多边”的假象。   彭博社:美日荷达成协议   “贸易争端升级:中国称美国为‘霸凌者’和‘破坏规则者’”,德国《明镜》周刊27日称,中国在积压多年的中美贸易争端中收紧了基调,语气变得尖锐了,这是对美国近期行动的回应。28日,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的话说,在27日结束的谈判中,美国已和荷兰及日本就限制向中国出口一些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达成协议,将把美国于2022年10月采取的一些出口管制措施扩大到荷兰阿斯麦、日本尼康和东京电子等公司。有关协议内容尚未公布。   霍建国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李成钢对美国的形容,应该说客观和准确地概括了近年来美国所实施的一系列破坏国际贸易体系的行径。比如,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多次没有任何依据将中国企业拉入“实体清单”,进行贸易禁运,实施单边霸凌打压。另外,无论是《芯片和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还是美国常说的“友岸外包”概念,都是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扰乱和破坏,为全球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带来明确的负面影响。   就在中美世贸代表公开交锋的同一天,由美国参议员科顿牵头提交的一项议案,以担心美国人失业和中国制造“侵犯人权”为由,要求结束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地位”,即永久最惠国待遇。他们声称,共产主义中国不该享有永久最惠国待遇,“这加剧了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流失”。然而,他们闭口不谈的是,中国广阔市场这20多年给美国企业带来的巨大商机、提供的就业岗位以及美国消费者从中国制造得到的实惠。   “国际贸易体系的总破坏者”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近日评论称,2022年虽然过去,但毫无疑问,拜登政府同上届美国政府一样致力于破坏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无论是限制中国的《芯片和科学法案》还是《通胀削减法案》,都是美国经济政策的重大逆转,“从总设计者到总实施者,美国现在却已变成国际贸易体系的总破坏者。”   据德国《商报》26日报道,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连续数月在欧盟各国开展活动,寻求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做出强有力的工业政策回应。此前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等都对《通胀削减法案》提出过强烈抗议,认为这是对欧洲公司的歧视和霸凌,完全不顾盟友情谊,正如欧盟竞争事务专员维斯塔格所说:“作为原则问题,你不应该把这件事与朋友对立。”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26日在《外交》杂志撰文称,以美国自身利益为代价惩罚中国的政治风向正在美国酝酿。这让美国企业处于巨大的竞争劣势,美国消费者也为此付出代价。美国可以选择参与中国的巨大市场,也可以将其让给竞争对手。事实上,许多国家正在做与华盛顿最强硬诉求相反的事。今日俄罗斯电视台26日称,2022年,中美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7600亿美元。这就是为什么华盛顿的政客们应该冷静下来,“他们是关于贸易政策粗鲁语言的罪魁祸首”。

通胀仍处高位 美国民众对美经济形势感到悲观

  美国劳工部1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虽然环比下降0.1%,但与前年同期相比却增长6.5%。由于通胀水平仍处高位,美国民众对美国经济的预期继续持悲观态度。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2022年12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略有下降,但同比仍上涨明显,凸显生活成本不断攀升为美国家庭带来持续负担。同时,美国通胀率虽然近几个月呈现缓和迹象,但仍远高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设定的2%的长期目标,可能推动美联储继续加息。   根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的一项跟踪数据,美国去年12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发布后,市场预计美联储将在1月底会议上加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飙升至93.2%。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对民众如何看待美国未来经济形势进行了民意调研。结果显示,64%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经济“比较差”或“特别差”,65%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的总体经济形势很差”,49%的受访者表示对美国2023年的经济形势“感到担忧”。   美国费城联邦储备银行近日指出,美国未来12个月内发生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为该机构做相关预测55年来的“历史最高”。

三大洲社会研究所研究员韦内齐亚尔:“需形成反西方霸权的统一战线”

  有美媒1月9日称,美国国会众议院新任议长麦卡锡将推进对华强硬立法。美籍记者、编辑,三大洲社会研究所研究员黛博拉·韦内齐亚尔近期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曾表示,美国领导层面临诸多内部矛盾,他们无法控制一切,而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已经失败。她表示,美国逼迫一些国家对华“脱钩”,然而这很难实现,各国需形成反西方霸权的统一战线。   环球时报:从短期和中长期来看,您认为美国对华遏制战略将给世界带来什么?   韦内齐亚尔:从长远来看,我认为将出现新的国际秩序。美国领导层现在面临诸多内部矛盾,并不能控制一切。他们不是万能的。特朗普在任期内以微妙的方式削弱了美国。很多其他国家的民众已打破幻想,不再认为美国是运转良好的文明国家和社会。美国以非常直接的方式表现出其虚伪和丑陋的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   美国针对中国的攻击愈演愈烈,以中国台湾地区为借口挑起冲突。华盛顿还推动对华制裁,逼迫其他国家与中国“脱钩”。美国利用讹诈、货币霸权和军事优势迫使许多国家参与美国实施的制裁,但全球南方国家无法在与俄罗斯和中国“脱钩”的世界中生存。许多国家从俄罗斯进口食品和能源,并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   从长期来看,各国需形成反对西方霸权的统一战线。扩员的“金砖国家2.0”可以成为重新振兴国际经济合作的更大平台,而国际安全合作显然需要上海合作组织。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美的不同治理理念,对其他国家意味着什么?   韦内齐亚尔:如果你是一个南方国家的领导人,你可能会意识到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已经失败。许多南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精英正在对西方的治理模式失去信心。人权、言论自由、环保这些概念,在西方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反而成了西方的“武器”。今天,中国、古巴和不少国家正面临美国的制裁和包围,明天土耳其、印度或巴西(可能就会被美国制裁)。中国的治理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机会,也给南方国家提供了真正的替代方案。   环球时报: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您怎么看待这一概念?   韦内齐亚尔:对南方国家来说,西方定义的现代化模式没法选择。西方的现代化建立在残酷的掠夺、殖民化和奴隶贸易的基础上。直到今天,西方仍在通过新自由主义制度掠夺非洲人民。如果今天的非洲国家想要现代化,它们能像西方那样掠夺其他国家吗?这种方式不仅不道德,而且根本不再存在。西方现代化的叙事含蓄地得出结论:许多南方国家都无法实现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从社会主义视角重新定义“现代化”的概念。这是一个可持续的现代化,并惠及全体中国人民。它不仅重视经济发展,还重视人民的精神和道德建设;它不掠夺其他国家资源。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被机械地复制,但其他人可以从其基本特征中学习,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采纳。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如何影响世界?   韦内齐亚尔:自苏联解体以来,许多国家的左翼政党和运动遭受长期失败。这种整体的失败留下沉重的历史“债务”。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南方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开始思考:中国是否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现在他们逐渐消除了这些疑虑。中国通过消除绝对贫困、推进乡村振兴等具体举措,让南半球一些国家重获憧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向南方国家社会主义者表明,建设更美好社会是可能的。这将激励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探索更好的本土解决方案。巴西总统卢拉公开称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我认为,在如何建设和保持政党的进步性以及如何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方面,南方国家可以向中国学习。

特朗普:通胀飙升、航班大量取消 美国像个“第三世界”国家

  据美国《新闻周刊》新闻网站1日报道,跨年夜期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海湖庄园举办的派对上,谈及美国通胀飙升、航班大量取消等一连串社会问题,并表示“美国就像个第三世界国家”。   在派对上,特朗普告诉数百名与会者:“我们正在观看一场战争,核武器问题一直被讨论,通货膨胀持续飙升,所有这些我们看到的事情都是没有必要的,让人很难过。”   “人们现在甚至无法搭乘飞机。”特朗普进一步说,“人们无法从纽约飞到佛罗里达,这让人很难过,我们(美国)就像个第三世界国家。”   《新闻周刊》新闻网站表示,特朗普是在回应美国大量航班被取消一事。日前,美国遭遇冬季风暴加之西南航空自身的问题,致使2022年12月22日至12月25日期间超过1.5万架次航班被取消。

欧洲官员看透了:我们在受苦,美国在发财

  针对当前俄乌冲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近日承认,欧盟所受到的影响远比美国更严重,他抱怨称,“华盛顿总是优先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   据“今日俄罗斯”(RT)网站报道,当地时间12月3日,米歇尔在接受意大利《晚邮报》采访时表示,“这场冲突对美国的影响与对欧洲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事情对美国来说要容易得多,美国是能源出口大国,可以从天然气和石油价格的飙升中获益,而欧盟则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面临着经济衰退的风险。”米歇尔称。   他还提到,欧洲的工业为能源支付了更多费用,且面临来自美国工业的竞争。     事实上,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受欧盟对俄罗斯制裁产生的反噬效应影响,欧洲能源供应紧张,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飙升,而他们的盟友——美国,却在大发战争财。   对此,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公开指责美国在售卖天然气上搞“双重标准”,使得欧洲人支付的价格几乎是美国人的“三到四倍”。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也指责美国虽是“友好国家但收取天价费用”。   不仅如此,美国还往欧洲的伤口上撒盐。今年8月,拜登签署总价值7500亿美元的《通胀削减法案》,该法案为清洁能源企业提供了巨额补贴和税收减免,欧盟方面担心,由于美国的能源价格低得多,该计划最终可能会把欧洲企业吸引到美国。   采访中,这位欧洲理事会主席就被问到,拜登政府所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是否“背叛了欧盟”?   米歇尔回答说:“我不会用(背叛)这个词,但我们也不要如此天真,美国,即使是在现任(拜登)政府的领导下——也总会优先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