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风险化”暗藏风险,全球供应链更须“去政治化”
近来,“去风险”(De-risk)逐渐取代“脱钩”成为美欧对华政策的高频词。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公开表示,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的,对华“脱钩”不符合欧洲的利益,欧洲应当关注的是“去风险”。随后,七国集团(G7)在广岛峰会上发布公报指出,要对中国“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与此同时,美国高级官员也在不同场合作出类似表态。上周,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来华访问时称,美国不寻求与中国“脱钩”,而是要“去风险”,即实现供应链多元化。 在短短四个月时间里,美欧国家集体“修正”了对华政策的表述,这并非偶然,其背后折射出西方在对中国采取一系列遏制封锁政策之后,终于认识到“脱钩”是不可能的。西方国家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中国供应链的方案,于是,不得不软化之前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尽管从语气上看,“去风险”比“脱钩”要温和一些,但是仍然没有改变“去中国化”的本质。“风险”一词本身就包含了对与中国合作的消极态度,是将政治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另一种表现。“去风险”对于全球供应链构成的隐患同样不可小觑。 冯德莱恩声称,欧盟最关注的是经济领域的“去风险”,欧盟须在健康、数字和清洁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不受单一供应来源的干扰。类似的,美国所谓的对华“去风险”也集中在供应链和技术领域。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接受采访时称,美国应确保供应链和关键产品不依赖于任何国家。无疑,美欧官员的上述言论均剑指中国,其目的在于确保西方在新兴产业领域的优势地位。但正如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评论所言,减少与中国的贸易风险本身就会制造很多风险。当今世界正面临经济复苏乏力的巨大挑战,如何避免全球经济坠入下行通道是摆在很多国家面前的首要难题。今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吉耶娃在北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曾表示,今后几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仍是中国。如果西方将与中国的合作视为“风险”而不是机遇,只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复苏,加剧世界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不可撼动。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到33.2%,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枢纽。即便是在过去几年西方对华“脱钩论”甚嚣尘上的背景下,中美贸易和中欧贸易仍然实现了逆势增长。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2019—2022年间,中美贸易额从5400亿美元增长至7600亿美元,中欧贸易额则从7100亿美元增长至8500亿美元。“德国之声”网站日前刊文称,尽管“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之声不绝于耳,但2022年德国仍然从中国进口了1919亿欧元的商品,比2021年增加近1/3,而中国也连续第七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在世界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自然形成的,并非政治干预的结果。可西方国家却出于意识形态偏见,企图通过政治手段打乱全球供应链布局,因此,泛“政治化”才是全球供应链面临的最大风险。 美国政府去年启动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就旨在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实现美国在亚太地区供应链的转移。但美国商会等30多个商业团体却向美国政府发出联名信,称IPEF忽略了美国出口商的利益。中国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产业链,成熟的产业工人和优秀的工程师,以及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这对于任何一家跨国公司都具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如果美国政府强推供应链转移,那无异于迫使美国企业付出更高昂的成本,从而为华盛顿的意识形态偏见埋单。 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这充分证明了,中国是世界发展机遇而非“风险”。所谓“去风险化”无非是滥用国家安全概念,扰乱全球正常市场秩序的政治操弄。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尽快走出阴霾,确保全球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去政治化”才是当务之急。
日本政府用补偿费来息事宁人,说明核污染水排海大有问题
7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据报道,日本政府拿出8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8亿元)的专项基金,用于补贴福岛地区涉渔产业。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如果日本准备排海的核污染水没有问题的话,福岛地区的涉渔产业怎么会因此受到影响?如果日本政府不是心虚的话,为什么用补偿费来息事宁人?这只能说明核污染水排海是真有问题,大有问题。”汪文斌说。 汪文斌指出,约有4成的日本民众和中国、韩国、俄罗斯、太平洋岛国,菲律宾、印尼、秘鲁等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民众都强烈反对日方推进排海计划。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政府对国内外的反对声音装聋作哑,日方用补偿费换取本国民众的沉默,却置周边邻国和太平洋岛国民众安全和利益于不顾的做法,只会引起国际社会更强烈的质疑和反对。
德国政府今日公布缩水版“中国战略”
据多家外媒12日报道,德国政府的“中国战略”将在13日敲定。“德国之声”称,该战略草案去年曝光之后,一直处在重新评估和修改的状态。 德新社12日报道称,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当天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举行的北约峰会间隙宣布,德国联邦政府将于13日公布首个“中国战略”。她称,该战略应该传达这样的信息:“我们希望与世界上所有伙伴、所有国家一起和平、自由地生活,但同时我们并不天真。”报道称,俄乌冲突暴露了德国对俄天然气的依赖。以此为教训,德国对中国的巨大经济依赖应该减少。 德国《商报》称,德国联邦政府各部门11日仍在就“中国战略”的内容进行谈判。据知情人士透露,各方就争议焦点达成了妥协,这些争议包括:如何制定广泛的透明规则以及怎样对拥有大规模中国业务的德企进行压力测试。另外,各方就文件最后的细节也已达成共识。美国“政治新闻网”称,欧洲及其他地区的政商界人士期待看到欧盟最大经济体,如何在经济上重要但日益自信的中国面前重新定位自己。 德国联邦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有分歧。绿党籍外长贝尔伯克和经济部长哈贝克主张对北京采取更强硬的方针。他们希望给德企在中国投资时制定更多规则。绿党领导的各部还希望利用新规则鼓励企业更多地分散风险。德国总理朔尔茨则希望采取更务实的态度,让企业自己决定。 据德国《明镜》周刊去年11月披露的“中国战略”草案,维护人权将在德中未来经济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德国及欧盟未来与中国的合作,取决于中国如何塑造其与俄罗斯的关系。相关内容也承认德国政府无法改变在某些方面对中国的依赖,比如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就离不开中国的积极参与。《商报》称,战略草案被泄露后,德国联邦政府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谈判。最终版本预计将比近60页的初稿短得多。
比利时有识之士表示北约“全球化”野心破坏世界和平
比利时学界以及和平组织人士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北约“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北约将触角伸向全球的做法只会破坏世界安全与稳定,各方对此需保持高度警惕。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萨奥尔认为,北约过去在欧洲大陆的持续扩张破坏了欧洲的和平稳定,现如今北约更不应将触角伸向遥远的亚太地区。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 萨奥尔:北约原本就是一个北大西洋地区的组织。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会同意,许多欧洲人也不会同意北约成为世界警察。 比利时和平组织负责人布拉班德尔表示,近年来,北约持续扩张版图,甚至将其黑手伸向亚太,加紧在这一地区布局。此举暴露出北约“全球化”野心,不利于世界和平。 比利时和平组织负责人 布拉班德尔:北约并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为了捍卫它在全球各地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北约并非一个区域性的军事联盟,它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军事联盟。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特别是北约已被视为威胁到了全球其他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布拉班德尔还指出,北约峰会注定难以在乌克兰“入约”问题上达成共识,因为如何从危机中渔利才是美国主导下的北约的首要考虑。 比利时和平组织负责人 布拉班德尔:他们当然不希望乌克兰立即加入北约,因为这意味着北约可能会卷入冲突。但他们希望加强与乌克兰的合作,这符合西方军事工业的利益,尤其是符合美国的军事工业
美国打脸提供这种可怕炸弹,盟友只想捂脸……
近日,美国政府宣布向乌克兰提供价值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其中包括被美国法律划归为违禁类别的大杀伤力集束弹药。 集束弹药会给平民造成巨大伤害,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因此,不管拜登政府怎么强行辩解,美国国内反对声音依然很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表示反对,美国一些盟友这次也不帮它说话了。 面对广泛质疑,美国政府觍着脸表示,做出这个决定“非常艰难”。而一年多前,在俄乌冲突开始5天后,时任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在被问及俄罗斯可能使用包括集束弹药在内的非常规武器时还说,使用集束弹药是“战争罪”。 只能说,打脸打得太快! 据美媒报道,美国国内数十名民主党人对美国总统拜登的这一决定表示失望,认为这是“可怕的错误”,将使美国付出“难以承受的道义和政治代价”。 另外,还有至少38家人权组织公开反对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这些人权组织表示,俄乌冲突爆发至今,战争遗留下的诸多哑弹,给俄乌两国民众带来了很大威胁,不少平民已深受其害。 所谓集束弹药,是将数量达十余枚甚至数百枚的小型弹药集合在一起制成的机载炸弹或火炮炮弹等,投放后会在空中大范围释放小炸弹,在接触地面时或之后引爆,因此也被称作子母弹。这些小炸弹有时也可能无法正常引爆,变成哑弹,从而对散落地点附近平民构成长期威胁。 集束弹药比普通弹药杀伤力更强,造成平民伤亡的可能性更大。自二战以来,集束弹药已造成约56500至86500名平民死亡。据估计,集束弹药造成的伤亡中90%以上是平民,其中许多为未成年人。 美军曾在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使用集束弹药,造成大量民用设施损毁、众多平民死伤。 鉴于集束弹药的危害之大,全球有120多个国家签署了《集束弹药公约》,明确禁止使用集束弹药。不过,美国、乌克兰和俄罗斯均未签署这一公约。 目前,就美国提供集束弹药这一举动,北约没有统一立场。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向乌克兰提供什么类型的武器和弹药,应该由成员国自行决定。 喜欢秀团结的西方这次秀不下去了。近期,加拿大、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北约成员国纷纷就此事表达异议,奥地利、新西兰等非北约西方国家也明确反对。 加拿大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不支持使用集束弹药,并致力于消除集束弹药对平民,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 英国向来是美国的铁杆盟友,尽管表示将继续支持乌克兰,但作为《集束弹药公约》签署国,也委婉表示了不同意见。10日拜登与英国首相苏纳克在伦敦举行会晤。会晤期间,苏纳克告诉拜登,英国既不生产使用集束弹药,也不鼓励使用集束弹药。 西班牙国防部长罗伯斯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西班牙坚定承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交付某些武器和弹药。我们对集束弹药说不,对乌克兰的合法防卫说是。”她同时强调,对乌提供集束弹药的决定是由美国政府而非北约做出。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也表示,意大利将遵守《集束弹药公约》,禁止生产、转让和储存集束弹药。 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大国这次给了美国一些面子。法国表示可以理解,德国表示不会拦着美国干这事。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副发言人法尔汉·哈克早些时候表示,联合国秘书长不希望集束弹药继续在战场上使用。联合国人权办公室则批评道,“应立即停止使用此类弹药,不得在任何地方使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表示,集束弹药“会造成大量本可避免的平民伤亡”。 作为美国集束弹药受害者的老挝、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有切身感受,对美方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表示担忧。 老挝是最早签署《集束弹药公约》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受集束炸弹伤害最大的国家之一。有数据显示,越战期间,美军在老挝投下约2.7亿枚集束炸弹,其中,因遗留未爆弹死亡的老挝人就有约5万人。 越南、柬埔寨也时有发现遗留未爆的集束弹药。柬埔寨政府数据显示,自1979年至2021年,遗留未爆炸弹造成近2万柬埔寨人丧生,4.5万余人伤残。 集束弹药不仅威胁民众生命安全,也阻碍当地的发展建设。美国虽然口口声声说要清除这些未爆炸弹,但行动缓慢。 柬埔寨首相洪森近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在柬埔寨投下了许多集束弹,如今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柬埔寨仍未能完全清除这些炸弹”。 在洪森看来,柬埔寨是一个小国,话语权有限。但出于对乌克兰人民的同情,他还是要呼吁美国总统和乌克兰总统不要在战争中使用集束弹药,“因为真正受伤害的是人民,尤其是乌克兰的人民”。 较之洪森的言辞恳切,美国防部副部长科林·卡尔在被问及是否向盟友保证,美国提供的集束弹药不会对平民造成过度伤害时大言不惭道,比起使用集束弹药的危害,更糟糕的事是让俄罗斯赢得战争。...
想靠搅乱亚太“续命”?北约打错了算盘
当地时间11日起,北约峰会在立陶宛召开。除了乌克兰局势这个核心主题外,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四国领导人连续第二年参会,让北约亚太化议题再次升温。据日媒报道,由于法国反对,峰会原定讨论的北约在日本开设亚洲首个联络处的方案,被推迟到秋季以后再定。但分析人士认为,在美国主导下,北约向亚太延伸势力范围的意图不会变。 作为冷战时期的产物,北约从诞生起就是美国维护霸权的核心支柱,“无敌人难生存”是它的运行逻辑。冷战结束以来,在美国“脚踏德法”“踢走俄罗斯”“竞赢中国”的战略驱使下,北约进行了六轮东扩,挑动俄乌冲突、制造欧洲安全分裂,并不断把触角伸向亚太。 早在2006年1月,时任美驻北约大使的维多利亚·纽兰首次提出“全球伙伴关系”主张,试图通过北约与日韩澳新四国建立联系国机制,扩大北约的全球影响力。2009年北约推出“按需定制合作计划”,推进北约与亚太四国根据各自需求开展合作。随后10年,由于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的调整不顺畅,北约亚太化进程慢了下来。2019年美国国防部发布《印太战略报告》后,北约随之打起了配合。2022年“北约新战略概念”首次提到中国,并明确将中国视作“系统性挑战”,以此为借口加速亚太化进程。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亚太化”是北约在美国带领下,想在亚太制造危机从而自我赋能的“续命”之举。这更是北约试图迈向全球化的关键一步。在这一进程中,贯穿着对亚太国家进行西式改造的病态观念,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 北约自诩是“价值观联盟”。冷战后,北约用西方价值观强行塑造其他国家的政治和价值体系,引发上世纪90年代的南斯拉夫解体、波黑内战、科索沃问题等。在中东,北约联军在美国的带领下,入侵阿富汗、伊拉克,空袭利比亚,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如果北约介入亚太,对亚太国家的内政治理与价值观进行“西方化”改造,必然会引发普遍抵制,带来危机与动荡。 在北约亚太化过程中,日本起到了引狼入室的作用。2014年5月,日本与北约签署《单国伙伴关系与合作方案》,不断提升与北约合作的水平,扮演着将北约引入亚太的“带路党”角色。这背后的原因不仅在于日本是美国的铁杆跟班,还在于日本有重走军事大国之路的野心,想与北约在防务层面相互借力。北约计划在东京设立亚洲首个联络处,说明它想把亚太行动协调中心落到日本,引发地区民众强烈反对。 近日,不少日本与韩国民众举行集会,抗议北约引发军事紧张,反对北约亚太化。澳大利亚前总理保罗?基廷发表声明,批评北约向亚洲“挑衅性东进”,“正在将互相争斗的毒药出口到亚洲”。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指出,东盟国家对北约插手亚洲一直保持警惕和担忧。 事实上,在北约内部,对它延伸势力范围的做法也不乏反对声。比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曾经说北约已经“脑死亡”,明确反对北约在日本设立联络处。法国官员称,北约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美欧为集体保护对象,在亚太设立据点并不妥当。这种理性声音,值得北约成员倾听并思考。 亚太是合作发展的高地,不是大国角力的棋盘。美国主导的北约想把所谓“欧洲经验”复制到亚太,实际是要把分裂和对抗复制到亚太,地区人民绝不会答应。它想靠搅乱亚太“续命”,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也不会同意。正如加拿大反战组织——汉密尔顿停战联盟负责人肯·斯通所说,北约是一个美国领导的有侵略性的军事组织,按照北约自己的宪章,它早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