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不靠谱的“美国报告”
近日,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发布一份报告,指责叙利亚政府曾在本国境内对反对势力使用化学武器,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报告激起叙利亚政府坚决反对,也引发国际社会广泛争论和质疑,认为这份报告受到美国的影响。其实,不论是围绕叙利亚的化学武器事件,还是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团,乃至历史上美国对中美洲许多小国的入侵,其依据的许多“可靠”报告和备忘录等,被历史证明并不可靠。 空袭叙利亚,美“关键证据”被打脸 自2017年开始,美军数次发起对叙利亚的空袭。美国称,打击叙利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化学武器的滥用。然而,美国据以发起攻击的多份事关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的报告,被一些美国科学家等专业人士质疑并不可靠。 2017年4月6日,位于地中海东部的美国军舰向叙利亚中部霍姆斯省的沙伊拉特军用机场发射巡航导弹,造成叙方多名军民死亡,这是美国第一次公开对叙利亚政府军部队采取军事行动。美国称,这次空袭是对叙利亚政府军在本国境内使用化学武器的反击。据报道, 2017年4月4日,叙利亚伊德利卜省南部的汉谢洪镇发生疑似化学武器攻击,造成80多名平民丧生。叙利亚反对派和西方国家均指责是叙利亚政府军发动的攻击,而攻击是从沙伊拉特军用机场发起的,美军空袭机场就是为打击叙利亚军方发动化学武器攻击的能力。 实际上,美军发动此次空袭依据的就是叙利亚反对派的控诉以及部分现场媒体报道,以及美国之前关于叙利亚拥有化学武器的相关报告。而应该对此负责的国际组织——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关于怀疑并指责叙利亚政府或应对汉谢洪镇化武袭击负责的调查报告,在两个多月以后的6月29日才出炉。也就是说,美国在4月发动空袭时,主要依据的仅仅是一贯的怀疑和主观判断,并无联合国机构的权威报告。 针对叙利亚政府在本国打击反对派时使用化学武器的报告和报道有很多,有的是来自叙反对派的指控,有的是来自两方媒体,甚至包括自媒体,而比较“权威”的报告,来自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以及美国政府。2013年8月30日,白宫新闻办公室发布一份报告,题目为《对叙利亚政府在2013年8月21日使用化学武器的评估》。报告从背景情况、准备工作和攻击过程进行分析和研判,指责叙利亚政府应对当日在大马士革郊区发动化学武器袭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负责。但报告也提出,为保护消息来源安全,部分信息不予公开。禁止化学武器组织2017年6月29日发布报告,题目为《对2017年4月叙利亚汉谢洪镇事件的实况调查报告》。与美国及其西方盟友采信的其他类似报告相同,这两份报告均认为是叙利亚政府军发动了化学武器袭击。 但美国主导得出的这一结论,引发不少质疑,质疑者中就有来自美国的科学家。2019年和2020年,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及《国际法医学与医学杂志》分别刊登了一篇学术论文,文章的主要作者包括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和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等高校的多位教授。文章介绍,科学家们对美国以及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相关报告中的一些关键证据进行了研究,研究过程中使用了3D图像分析、计算机建模等科学手段。最后,科学家的结论是,通过对2017年汉谢洪镇事件中被当作关键证据的一个弹坑的研究,发现现有证据不足以支撑美国政府及相关国际组织关于叙利亚政府发动了此次化学武器袭击的结论。更有甚者,研究表明,对叙利亚政府不利的个别证据有伪造的嫌疑。 消息一出,国际舆论哗然,但这篇文章及相关消息被西方主流媒体有意或无意忽视了。另一份隶属于普林斯顿大学的美国权威杂志《科学与全球安全》准备刊登这篇文章时,受到多方势力的阻挠,最终被迫放弃发表。 另据报道,美西方及部分国际组织的报告采信的一些关键证据,被指其背后有“白头盔”的影子。“白头盔”全名为叙利亚民防组织,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初的主要由志愿者组成的民间救援组织,主要活动在叙利亚反对派占领区。其成员在救援活动中常常戴着一顶白色头盔。近年关于叙利亚化学武器袭击方面的一些证据来自该组织。但许多机构认为,“白头盔”在许多救援活动中有摆拍的嫌疑,而且从其资金源头来看,美国、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是其主要金主。 “白头盔”提供的照片和视频,不时成为西方媒体报道叙利亚冲突的素材,也往往被美国及相关国际组织的调查报告采信,然后就变成西方国家干预叙利亚事务的借口。美国方面又往往以保护信息来源为由拒绝公布“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的直接证据,也让国际舆论无法信服。 也有一些机构怀疑,美国及一些国际组织的调查报告,实际上是受到美国政府及其情报部门控制的。比如一家美国智库就曾发文指出叙利亚冲突的本质是美国及其盟友发动的代理人战争,真正的目的是寻求恢复他们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该研究所还特别强调,在美国炮制出伊拉克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闹剧之后,人们不应该再相信西方的情报以及他们的调查报告中所谓的证据。 美国入侵巴拿马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网站也曾发布文章,介绍了《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乔比·沃里克写的关于叙利亚冲突的一本书。在书中,乔比·沃里克提到了一个细节。2013年,联合国曾经招募一位来自瑞典的退休教授带队进入叙利亚,进行有关化学武器方面的实地调查。但由于该团队审慎的态度以及“工作效率不高”,他们的存在一度成为美国对叙利亚“动手”的阻碍。为此,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甚至直接找到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试图推动联合国将这位教授和他的团队从叙利亚尽快撤出。有了这个细节的铺垫,人们再联想到后来叙利亚官员的指责——认为相关国际组织关于叙利亚化学武器的报告受到美国的影响——也就可以理解了。 操控拉美小国,美报告按“需”出台 多年来,美国为确保自身利益不受侵犯,一向视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为自家的后院,通过扶植傀儡政权实现对该地区诸多国家的控制。多年来,美国或直接派兵或派遣雇佣军,对巴拿马、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多米尼加等多国进行侵略,以清除异己,培养“合格”的代言人。为使这些侵略及干涉他国内政的行为“合法化”,美国针对这些国家的一些调查报告以及情报机关的备忘录有目的地进行取舍,相关报告的“真实”或“虚假”,完全基于美国的利益考量。 巴拿马前政府首脑、前国防军总司令诺列加的遭遇就是很好的例证。诺列加大学毕业后赴秘鲁攻读军事工程专业,被美国中央情报局发展为情报员。因表现出色,加入巴拿马军队的诺列加攀升到国民警卫队的领导职务。1983年在美国暗中支持下,诺列加发动军事政变,成为巴拿马实际领导人,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后就任总统。 上台后的诺列加一方面继续为中央情报局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另一方面对美国唯命是从。据报道,诺列加长期跟哥伦比亚贩毒集团勾结,将数量惊人的毒品伪装成货物从巴拿马过境,然后运往美国销售,获取巨额收益。根据美国的解密档案,诺列加的政敌曾经向美国递交过一份调查报告,详细揭发诺列加从事贩毒的勾当,并指控诺列加曾参与谋杀。然而,与美国在巴拿马、在中美洲的战略利益相比,诺列加的种种罪行都不是“主要矛盾”。更有甚者,美国政府还为诺列加的罪恶打掩护。1987年,美国司法部长埃德温·米斯还阻止了美国司法部对诺列加犯罪活动的调查。同年,美国参议院一项谴责诺列加的决议遭到国务院负责中美洲和巴拿马事务官员的反对…… 但是,当诺列加试图摆脱美国控制,反对美国继续控制巴拿马运河,触及美国“核心利益”的时候,风云突变。1988年,美国机构“美洲观察”发布人权报告,痛斥诺列加政府践踏民主,讲述巴拿马人民在诺列加统治下的悲惨生活。同年,美国司法部正式以“走私贩毒”的罪名起诉诺列加,要求政府派军队将其缉拿归案。1989年12月20日,美国以保护美国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由,发动名为“正义事业”的军事行动(如图),派出2.4万名美军对巴拿马发动突袭,仅用10多个小时便摧毁巴拿马国防军主力,并彻底控制该国。1990年1月3日,曾经风光一时的诺列加被押送美国受审,后被判入狱。 诺列加的经历表明,只要符合美国的战略目标和国家利益,真实的报告可以被有意忽视,真实的犯罪可以被轻轻放过。只要“需要”,随时可以“出台”新的报告,作为干涉他国内政甚至出兵入侵的由头。 无独有偶,另一个中美洲国家危地马拉的遭遇也有类似之处。1944年,危地马拉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拉丁美洲传统意义上的封建买办军事独裁统治,建立了民族资产阶级政府。其后数年间,阿雷瓦洛总统及其后继者阿本斯总统对危地马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危地马拉逐渐走上了经济发展的道路。然而,这样的危地马拉,并不符合美国及其垄断资本的利益。1952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发布一份关于危地马拉情况的报告,该报告无视危地马拉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无视危地马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一味片面强调、夸大甚至捏造事实,宣扬共产党在当地的渗透已经严重威胁美国的利益。1954年,中央情报局策划了危地马拉政变,并扶持新的亲美政权上台。 对此,危地马拉《时代周报》记者胡里奥·戈多伊这样写道:只要美国人不改变他们对该地区的策略,这里就没有真相和希望存在的空间。
中国外长直率谈论“与狼共舞”,两小时回答十四个热点问题
“中国外交已经按下‘加速键’,吹响‘集结号’。”3月7日,外交部长秦刚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外长记者会是每年全国两会期间最引人注目的环节之一,作为新任外交部长,秦刚的这场记者会更受到世界关注。记者会上,秦刚不仅阐述了中国与俄、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以及中国在乌克兰危机等热点问题上的坚定立场,更畅谈了中国外交十年来的进取与担当。对于中美关系,秦刚直言“如果美方不踩刹车,继续沿着错误道路狂飙下去,再多的护栏也挡不住脱轨翻车”;对于所谓“战狼外交”,他掷地有声地说:“中国外交有足够的厚道与善意,但当豺狼挡道、恶狼来袭,中国的外交官必须‘与狼共舞’,保家卫国。”展望今年的中国外交,秦刚表示:“新征程上的中国外交,是充满光荣梦想的远征,是穿越惊涛骇浪的远航。惟其艰巨,更显荣光”。 新外长的两会“首秀” “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外长记者会都是最引人注目的场次之一,今年更有几大特殊。”香港中评社称,这是秦刚就任外交部长之后的两会“首秀”,也是时隔三年,中外媒体记者们再有机会面对面向外长提问。报道称,中外媒体记者们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发布厅卡位。由于发布厅预留的位子一度不够,工作人员数次增加现场座位,可见这场记者会有多火爆。 在时长114 分钟的记者会上,秦刚共回答了包括《环球时报》记者提问在内的14 个问题。中外记者各提了7个问题。在外媒记者提问中,4个问题是“非西方国家”记者提的。 今年外长记者会的第一个外国记者提问机会给了来自发展中国家埃及《鲁兹尤素福》杂志的记者,令人稍感意外的是,她的提问并非针对国际热点,而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感兴趣。对此,秦刚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世界和平、正义、进步力量的壮大。”“中国的成功发展充分证明,各国完全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与西方国家关注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冲突不同,我们发展中国家更关注发展。”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赫尔米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秦刚外长总结的独立自主、人民至上、和平发展、开放包容、团结奋斗等中国式现代化的几个特点,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更有珍贵的启迪和效仿价值。非洲要强大,必须坚持独立自由,不能受制于人,沦为西方的经济殖民地。否则,非洲只能越来越落后,越来越没有希望和未来。 “一带一路”是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热点。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秦刚在回应巴通社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年来,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秦刚外长回答的14个问题中,有关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等5个问题与中国外交主动走出去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等有关。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7日对《环球时报》表示,在这些问题背后,外界有一个共同的关注,即“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将如何同世界打交道”的问题。他认为,对外界这个核心关注,秦刚在每个答问环节其实都有回应和展示,即中国将与世界共谋发展、共促和平。“这使外界对中国外交有更多确定的预期,并为寻求同中国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的国家注入信心。” 18次点名美国 中美关系问题是西方关注的焦点。“新任外长秦刚强硬回应中美气球事件”“谈中美关系,秦刚称要中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办不到’”“中国新任外长警告中美可能陷入冲突”……在7日的记者会上,秦刚有关中美关系的表态很快被全球各大媒体关注报道。 据《环球时报》初步统计,秦刚在记者会上先后18次点名美国。美国“政治新闻网”称,秦刚从美国的对华关系、“印太战略”、台湾问题到美国对俄乌冲突进行“拱火”等各方面批评美国。秦刚谴责美国对华政策目的就是“全方位遏制打压”,是一种“歇斯底里的新麦卡锡主义”。 在记者会上,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问及对“战狼外交”的看法。这立即被各国媒体纷纷报道。“中国外长强调面对豺狼就要‘与狼共舞’”,韩国《首尔经济》称,秦刚在记者会上对美毫不客气进行批判。 “所谓‘战狼外交’就是一个话语陷阱,”《海峡时报》称,秦刚说:“记得我刚到美国任大使时,美国的媒体惊呼,‘中国战狼’来了。现在我回来当外长,又不给我这个称号了。”他幽默的话语引起一片笑声。报道称,秦刚曾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帮助开创了强硬的外交风格。但他后来作为中国驻美大使,成功地树立了温和的形象。当天,秦刚在谈到中美关系时回忆起美国人民对中国的友谊:有洛杉矶长滩港码头工人和艾奥瓦州的农民,有大学校长也有热爱中文的小学生。秦刚说,“每当我想起他们,我就想,决定中美关系的,应该是两国的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和两国人民的友谊,而不是美国国内政治和歇斯底里的新麦卡锡主义。” 中国加强与多方合作 俄乌冲突是国际舆论关注的另一个重点。谈到美国借机对中国抹黑,秦刚说,中国既不是危机的制造者,又不是危机的当事方,也没有向冲突的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凭什么向中国甩锅推责,甚至制裁、威胁?我们绝不接受! 台湾媒体对秦刚在台海问题的表态十分关注。台湾中时新闻网称,秦刚拿出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警告“台湾问题处理不好,中美关系地动山摇”。 《韩民族新闻》称,中国外长秦刚在记者会上全面阐述了中国今年的外交政策走向,除了对美国发出警告外,对俄是“世界越是动荡不安,中俄关系越应稳步向前”,对欧是希望其“痛定思痛,真正实现战略自主”,对东盟等周边国家则是“共筑更加紧密的周边命运共同体”,对中东是“愿做中东安全稳定的促进者、发展繁荣的合作者、团结自强的推动者”。报道称,随着美国对华遏制愈演愈烈,中国正持续推动与欧洲、亚洲和中东等地区的合作。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秦刚外长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的80%,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高达70%。这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即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方面,世界结构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成为中国外交的战略基石。因此,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广,新朋友越来越多,老朋友越来越铁。 另外一名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提起近来国际外交舞台发生的几件引人注目的“小事”: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4日在联合记者会上公开批评来访的法国总统马克龙,称法国必须停止对非洲“居高临下”的态度;墨西哥总统洛佩斯日前回击美国干预其内政时称:“我们更民主,想辩就来。”此外,一段几年前有关纳米比亚总统反击德国前议长挑拨中纳关系的视频突然在Youtube网站上火了。这名学者称,这些发展中国家如此高调回击美国和西方的傲慢和干预,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些事情有些与中国有关,有些无关。但正是中国在世界上坚持伸张正义,为发展中国家说话,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还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使发展中国家有了自信,拥有了挺直腰杆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