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新两国总理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谈中国:中国是重要伙伴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7日与到访堪培拉的新西兰新任总理希普金斯举行会谈。二人在随后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均谈及各自国家与中国的关系,路透社称,这是加强与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关系的最新迹象。     这是希普金斯今年1月接替阿德恩担任总理后的首次出访,澳新双方领导人会谈内容包括全球经济恶化对各自国家的影响、气候变化、安全以及太平洋合作等。阿尔巴尼斯在会谈后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称,“2023年是跨塔斯曼关系(即澳新关系)的里程碑”,是澳新“更紧密经贸关系协定”签署40周年。对此,希普金斯回应称,“新西兰没有比澳大利亚更亲密的伙伴”,新澳两国“不仅是朋友,还是家人”。   同时作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发布会上绕不开的话题。据路透社7日报道,阿尔巴尼斯表示,澳贸易和旅游部长法瑞尔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上周的视频会谈“富有成效”。他还重申澳对华关系基调,“我们将尽我们所能与中国进行合作,在意见不同时坚持自己的立场”,并“基于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与中国保持接触”。阿尔巴尼斯强调,澳对华贸易超过了排在其后的三大贸易伙伴的总和,“与中国建立良好的经贸关系符合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希普金斯则重申“中国是新西兰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不仅是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其他领域的合作伙伴”,同时也坦承“这并不意味着新中不会有分歧”。   与此同时,澳、英、美三国“奥库斯协议”最近出现新的进展。路透社报道称,阿尔巴尼斯在发布会上表示,澳国防部长马尔斯近日访问美国,更多关于澳采购英美核动力潜艇的细节将很快公布。“我对‘奥库斯协议’的进展充满信心,这是一个积极的举措。”阿尔巴尼斯称。《澳大利亚人报》7日报道称,越来越多的人猜测,澳最终可能选择配备美国作战系统和武器的下一代英国潜艇作为未来的核动力潜艇,而不是美国潜艇。马尔斯6日在美国表示,澳大利亚距离公布核潜艇首选采购方案“不远了”,这将是澳、英、美之间“真正的三方合作”。   谈到“奥库斯”,希普金斯再次强调新西兰的“无核”立场,“澳、美、英是新西兰重要的安全伙伴。但我们的无核政策没有改变”,“新西兰现政府的外交政策与在前总理阿德恩领导下的政策是一样的”。

拜登演讲鼓吹《芯片和科学法案》,声称“正确保美供应链始于美国”

  美东时间2月7日21时许,美国总统拜登在美国会大厦发表就任总统以来的第二场国情咨文演讲,这也是美国共和党入主众议院后拜登首次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根据美国白宫网站发布的演讲稿,拜登在谈到美国国会去年通过的《芯片和科学法案》时声称,“我们正在确保美国的供应链始于美国”。      根据演讲稿内容,拜登表示,“美国曾经生产全球40%的芯片,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失去了优势,产量下降到只有10%。我们都见证了新冠疫情期间海外芯片工厂关闭期间发生的情况”。   拜登继续称,“如今,生产每辆汽车需要多达3000个芯片。美国的汽车生产商因为没有足够的芯片而无法生产足够的汽车。汽车价格上涨,从冰箱到手机的一切也都是如此”。   拜登接着说,“我们不能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两党一起通过了《芯片和科学法案》。我们正在确保美国的供应链始于美国”。   2022年7月27日,美国会参议院以64票赞成,33票反对的结果通过《芯片和科学法案》。同年8月9日,拜登将《芯片和科学法案》签署成法律,他当时在法案签署仪式上的讲话中多次明确提到中国。该法案向在美国的芯片制造企业提供巨额补贴的同时,要求这些企业必须同意“不在中国发展精密芯片的制造”。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当时回应称,美国这个法案宣称旨在提升美科技和芯片业竞争力,但却对美国本土芯片产业提供巨额补贴,推行差异化产业扶持政策,包含一些限制有关企业在华正常投资与经贸活动、中美正常科技合作的条款,将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造成扭曲,对国际贸易造成扰乱,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该法所谓“保护措施”,呈现出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是美国大搞经济胁迫的又一例证。

国际热评:亚太不是地缘对抗的角斗场

  近期,美国和北约官员扎堆到访亚太地区,大谈“中国挑战”,频提“同盟”与“延伸威慑”。   当地时间2023年1月31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左)在东京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握手。   美国拉上北约欲搅乱亚太,暴露出四大意图:其一,为维护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地位,不断制造事端;其二,抛出“延伸威慑”诱饵,试图强化对地区军事控制,建立同盟;其三,执迷于大国战略竞争体系,打着加强合作的旗号搭建防线强化“第一岛链”,试图形成“围堵中国”战线;其四,试图加速推动北约转向“亚太化”、将“新冷战”思维引入亚太地区。   当地时间2023年2月2日,菲律宾马尼拉,示威者高喊口号,抗议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的访问。   美国和北约的做法不得人心,引起区域内各方反对:韩国和菲律宾民众集会,抗议美国的军事存在;韩媒更是直言北约带来的“核诱饵”是“毒药”般的存在。   亚太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离不开地区各国共同努力,构建和平合作、稳定繁荣的环境。亚太不是美西方制造对抗的“桥头堡”,对于美国和北约想搞乱亚太的不良居心,地区国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警惕!对付中国,麦卡锡有意“培养队伍和新人”

  编者的话:新一届美国国会已运转了一个多月。这期间,对华“秀强硬”成了部分众议员的“拿手好戏”。从成立“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到试图限制美国向中国出售战略石油储备,从为捞取好处频打“台湾牌”到炒作“2025年中美开战”,从胁迫拜登政府打压中国再到利用中国议题制衡拜登,在新当选众议长凯文·麦卡锡的带领下,这些美国政客在涉台、人权等问题上对华的调门越来越偏激,也越来越无政治底线。去年中期选举,共和党以微弱优势赢得众议院的控制权,这让美国众议院在对华强硬方面又多了一些“共和党烙印”。“共和党烙印”日益凸显,已引发美国各界的质疑和担忧。     对付中国,麦卡锡有意“培养队伍和新人”   麦卡锡在当选众议长的第一周时间内,不仅成立“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还禁止美国将战略石油储备出售给中国。当地时间1月10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65票对65票的压倒性表决结果批准成立“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12日,一项名为《保护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法》的法案又在众议院以331票支持、97票反对获得通过。据报道,该法案禁止把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中释出的石油出售给任何受中国官方控制、所有或影响的实体,除非能确保这些石油不会出口到中国,而“所有的反对票都来自民主党”。   从2020年成立“中国工作小组”到现在的“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为对付中国,麦卡锡费了不少心思,也在有意“培养队伍和新人”。在众议院发表具有煽动性讲话时,麦卡锡表示“过去数十年来美国通过各项政策,让中国加入国际体系,但作为回报,中国输出了压迫、咄咄逼人的行为和反美主义”。在对中国进行毫无根据的污蔑时,他说:“今天,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不断增长,我们不能再彼此内斗……我听到两党同事都在讨论共产主义中国所构成的威胁非常严峻。我完全同意。这个议题超越了我们的政党,而成立特设委员会是应对这个问题的最好途径。”他还在推特上渲染说,该委员会将“曝光和打击中国对美国的网络、贸易和军事威胁”。   在美国空军四星上将迈克·米尼汉日前臆测所谓“2025年中美开战”后,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新任主席迈克尔·麦考尔就急着炒作这一话题。来自共和党的麦考尔近日表示,要进一步阻止美国与中国的科技产业往来。2020年5月,麦考尔被麦卡锡任命为“中国工作小组”主席后,就试图将新冠病毒的起源栽赃给中国。同一年,他呼吁对涉嫌在美国大学从事间谍活动和虚假信息活动的中国人士展开调查。麦考尔利用“中国工作小组”主席身份,还在涉疆、涉台等问题上攻击和抹黑中国。去年6月10日,麦考尔主持“中国工作小组”圆桌会议,讨论打压中国芯片进口的问题。此前一天,他还言辞激烈地施压拜登政府,让美国继续打压中国的太阳能产业。   《环球时报》在美国去年中期选举前曾重点介绍过几位“80后”众议员,其中包括特朗普的“铁粉”爱丽丝·斯蒂芬尼克、嫌佩洛西“不够反华”的盖伊·瑞森绍尔、扬言对中国“欠债不还”的布莱恩·马斯特和痴迷于冷战狂想的迈克·加拉格尔等。中期选举后,这几人不仅获得连任,有的还占据一些重要位置,如斯蒂芬尼克继续担任国会众议院共和党党团主席,瑞森绍尔为军事心理健康工作组联合主席。这其中,最夺人眼球的还是出生于1984年的加拉格尔,可以说,他颇受1965年出生的麦卡锡“器重”。2020年5月,时任众议院共和党领袖的麦卡锡为应对“跨领域的新旧中国威胁”成立“中国工作小组”时,“逢华必反”的加拉格尔和“70后”安迪·巴尔就位列15名初始成员之中。中美两国的国际问题学者都认为,由他牵头新成立的“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将会推出更多反华法案。   安迪·巴尔也是“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的新成员,此外,他还担任过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金融机构和货币政策小组的负责人。律师出身的安迪·巴尔在投票支持成立特设委员会的演讲中大肆渲染,称“美国企业和投资者助长了中国的‘恶行’”。他2021年提出一项议案,鼓动美国专门调查所谓中国“在教育领域的间谍活动”。前不久,安迪·巴尔还别有用心地发表了一段拜年视频,他表示:“新年快乐!致美国华侨和华裔美国人。向我在中国出生的美国叔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成员达林·拉胡德出生于1968年7月5日,早年也担任过律师。2017年,拉胡德曾以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联合主席的身份访华。相关资料显示,成立于2005年的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是一个旨在促进美国国会议员对亚洲,特别是对华关系理解的跨党派非正式组织。疫情暴发前,“美中工作小组”代表团曾多次访华,与中国领导人、政府官员和经济界人士就美中两国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交换意见和看法,扮演着沟通中美关系的重要角色。按理说,达林·拉胡德本应对中国有更多亲身了解,为推动中美关系发挥一些积极作用,但他的对华言论却背道而驰。2022年中期选举前,在与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对话时,达林·拉胡德妄言:“尽管中国采取了强烈的反制措施,但我认为在(佩洛西窜台)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被中国欺负。”他还多次就所谓新疆人权问题和中美贸易问题说三道四。   他们打着“反华”旗号,背后是各有所图   在众议院各委员会主席名单中,还有多位对华强硬派人物。如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迈克·罗杰斯经常炒作“中国威胁论”;担任众议院监督和问责委员会主席的詹姆斯·科默疫情期间炒作“中国实验室泄漏病毒”;担任众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的马克·格林曾提案,鼓动特定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充满敌意。此外,有分析认为,相较于民主党议员更关注的涉疆、涉港以及人权等问题,共和党议员更关注军事对抗等问题。   谈到美国众议院中的对华强硬派,特别是最近几位异常活跃的共和党议员,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副所长、研究员袁征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美国一些人忌惮中国拥有改变国际秩序的想法与能力,因此受霸权主义思维主导的美国战略界、政界焦虑感上升,遏制中国成为主流共识。美国一直企图将其所奉行的“自由主义价值观”输出到全世界,但当下更多发展中国家欣赏中国的价值观体系与治理模式,而美国社会持续撕裂、政治极化现象凸显,这让美国在对外扩张时遭遇美式价值观崩塌的危机,因此美国政客感到了意识形态层面的压力。   袁征认为,西方媒体近年来恶意大肆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引导民众产生反华情绪和焦虑感。在此背景下,为赢得选票,一些美国政客以“反华”姿态来迎合选民感受。同时,许多共和党议员并不了解中国,而他们之所以针对中国,是出于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他们试图通过提出反华议案来对民主党以及拜登政府形成牵制。特别是美国国内矛盾与政坛乱象难以调和,所以美国政客通过在外部树敌来缓解国内压力,利用“中国问题”助推国内政治议程,渲染自身政绩。还有些议员认为“反华”成本低、政治风险小,投票支持反华议案是一种“政治正确”。   长期研究美国国会的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强舸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正是由于美国的内部混乱无计平息,新一届国会议员才更要用国外的问题来加大关注度。尤其是经验相对少的新晋议员,他们兑现向选民承诺的资源和能力还不足,对一些人来说,“骂中国”反而是一个容易做并能够博出位的“好选择”。他认为,年轻的共和党众议员人微言轻,很难酝酿出针对中国的大事件,他们只能在舆论上造势,并不会对中国产生多少实质影响。   “让反华政客付出更大代价”   一些美国舆论认为,国会共和党人对华采取更强硬立场,将进一步导致美中双边关系的不稳定。《华盛顿邮报》刊文称,“在中国问题上,美国国会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但华盛顿的政客对此不在乎。美国对华筑高墙,却让本国企业遭受数十亿美元的损失。”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近日在报道“进步派正在打造自己的政策议程”时分析说,民主党左翼将在国会拥有更大影响力,包括在外交政策方面。文章称,国会进步核心小组的阵容将扩大到上百人。针对华盛顿“鹰派”在涉台等问题上的对华政策,进步派也在酝酿新的反对意见。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研究主任迈克尔·奥汉隆等美国学者也认为,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在中国问题上的“政治优越感”会破坏美中关系。   在袁征看来,麦卡锡在对华认知上存在偏差,不能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崛起,这将导致以他为首的一批极右翼反华议员采取偏激行动,可能会在涉台、涉疆、涉港、南海、人权等问题上的操弄更加极端、非理性,这反而会给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带来负面影响。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众议院对华强硬言行将激发中国百姓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大家更深刻地认识到美国霸权主义的丑恶嘴脸,增强中国内部的凝聚力。   “在对华问题上主张强硬的‘鹰派’议员未必都是顽固的反华分子。”袁征分析说,严格意义上讲,参议院的死硬反华分子不会超过20人,众议院的死硬反华分子不超过50人。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许多“鹰派”议员并未到访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多源自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的报道,因此,中国首先可以多与他们进行对话和交流,甚至邀请他们来华参观,让他们多角度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内政外交和价值观念,不仅要纠偏他们“中国不堪”的假想,还要让他们认识到美国文明也只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不同文明和国家间要相互尊重。   袁征表示:“如果对话的方式不奏效,那么可以从议员的选区入手,让那些与中国有商业联系的企业和个人去和议员沟通,因为议员最在乎选民中最重要利益群体的想法。一些对华‘鹰派’议员并不会马上改变强硬态度,但会在一些涉华问题上缓和语气和立场。”他建议,对那些不讲道理的顽固反华分子,可以对他们进行“冷处理”、不予理睬,过度关注反而成为他们的政治资本。   对加拉格尔这样有些影响力的活跃反华派,袁征建议,可以在平时给他们“记一笔账”,并在关键时候予以痛击,如限制议员所有亲属与中国往来,制裁与他有关联的所有企业,这同时还能对其他议员起到威慑作用,让他们在采取极端反华态度时有所忌惮。   相关学者认为,随着中国不断强大,反华政客受到的惩罚会更沉重,代价会更大。一些跨国企业考虑到涉华业务,不再有意聘用那些被中方制裁的政客。中方还可以挖掘大数据,惩治与这些政客相关的公司、机构等。充分掌握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后,能更加有效地打击这些政客,反制手段也能更有威慑力。   强舸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2024年将迎来大选,如果共和党政客将过多精力放在中国议题上,那么将会牵扯他们的大量资源和精力。他同时认为,本次共和党仅以微弱优势赢得众议院控制权,并且麦卡锡经过15轮表决才当选众议长,弱势议长身份以及两党相争,都可能会大大限制麦卡锡的“搞事”能力。

日本政府决定设立“统合司令部”,引发担忧

  日本雅虎新闻网2月6日报道称,该国政府已决定在东京市谷设立一个常设统合司令部,统一指挥陆海空自卫队。     日本政府在去年12月公布的安保三文件之一《国家防卫战略》中,就写进了新设“统合司令部”的相关内容。今年1月,日美举行外交和防务政府负责人的“2+2”会谈,会后双方发表的共同文件中也提到,日本决定新设“统合司令部”,以统一指挥陆海空自卫队。美方表示欢迎,并认为“将研究更有效的指挥和控制关系,以提高相互操作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关于“统合司令部”的选址,此前还有陆上自卫队总队司令部所在地的朝霞基地、航空自卫队总队司令部的横田基地等备选方案。最终,日本政府以突发事态时需要迅速作出政治判断为由,基本确定将“统合司令部”设在离首相官邸较近的市谷地区。   日本共同社指出,设置“统合司令部”的目的在于加强日美在作战方面的协调,但有声音担心,此举可能使自卫队的运用被美军主导。报道分析称,设置“统合司令部”的想法在于有观点认为,在日本政府加强防卫力量的背景下,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当前的统合幕僚长很难担当起辅佐首相和指挥部队的重任。而且,安全保障领域已扩展到太空和网络空间,实际作战的复杂化更体现出设置“统合司令部”的必要性。   共同社认为,“统合司令部”的设置或导致自卫队和美军的过度一体化,印度太平洋区域部分指挥权移交给驻日美军司令部的情况已经证明了这种担心。共同社担忧,设置“统合司令部”旨在应对台海和朝鲜半岛问题,但在日本政府拥有反击能力的前提下,日美双方进行作战调整的可能性很大。日本防卫省相关人士也指出,需要密切关注自卫队指挥权事实上是否由美方主导。   军事专家宋忠平2月6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常设“统合司令部”类似于美国的战区,这表明日本的军事体制和美国的军事体制开始趋同,便于两国军事交流,这是日本安保文件修改之后的必然结果。宋忠平指出,日美两国等于打造了一个联合指挥机构,双方可经协调共同制定作战计划,制定相应军事准备,但日本自卫队不可能具有联合指挥权,整个指挥权将由美国掌握。

不满美国《通胀削减法案》 德法经济部长将赴美“讨说法”

  德国和法国经济部长定于本周访问美国,将会晤美方经贸高官,呼吁美方避免实施《通胀削减法案》中可能损害欧洲绿色产业利益的条款。德国经济部长5日说,美方推动本国绿色产业发展应以尊重“友好、公平竞争”为前提。   “美国当前正引导经济转向绿色市场,推动降低气候友好型技术开发成本。”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说:“这是好事,但重要的是,这应该在友好、公平的竞争中进行,才能促进气候中和技术进步。”   路透社以法国经济部官员为消息源报道,哈贝克将与法国经济部长布鲁诺·勒梅尔赴美,定于7日与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等美方官员会晤。   按照法方官员说法,德法部长将借此行表达对美方“窃取”欧洲绿色产业投资的担忧。“两位部长将表达的一个意思是,不要试图劝说欧洲企业把工厂搬往美国,欧美两地都有足够投资空间。”   根据《通胀削减法案》,美国政府将提供高额补贴等激励措施,推动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板等绿色技术在美国本土的生产和应用。   美方声称《通胀削减法案》旨在重振深受持续高通胀困扰的美国经济。欧洲多国则认为,该法部分内容涉嫌贸易保护主义,或损害欧洲企业竞争力,诱使投资转向美国,损害欧洲产业发展和就业。德国、法国等汽车制造大国反对呼声尤高。

外眼看中国经济:中国市场非“可选”是“必选”

  对于今年的中国经济,外国商会、国际机构怎么看?最近,记者走访中发现,随着开年中国经济加速复苏,韧性和活力日益显现,众多外国商会和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持续改善,他们在用实际行动回答,“我为什么看好中国”。   中国德国商会:德资企业持续扩大在华投资   德国是欧盟国家中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有近5000家德国企业在华投资。当记者来到中国德国商会在北京的办公室,一片繁忙景象出乎记者意料。   会议刚刚结束,记者见到了中国德国商会华北及东北地区负责人晏思。   中国德国商会华北及东北地区执行董事 晏思:唐山当地政府过来洽谈,他们准备去德国招商,并将去拜访我们的会员企业。早在今年一月,我们就已经接待了几个来访的地方团了。   唐山市商务局负责人 张雪梅:向更多的德国企业宣传一下唐山的投资环境,所以说,拜访完马上去境外,到德国再次传递这么一个声音。   春节刚过,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场景已经展开。一方面是中方积极搭建沟通和合作的平台;另一方面是德国企业专注中国市场,继续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和发展潜力。   中国德国商会华北及东北地区执行董事 晏思:德国企业新年将寻找在中国投资的新增长点,除了中国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也在呈现出投资潜力。此外,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推进能源绿色转型等领域未来仍有广阔合作空间。   晏思还给记者展示了一份刚刚编制完成的《德国企业信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77%的会员企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信心,电子、汽车、化工等高技术产业成为德资企业扩大投资的热门之选。   中国德国商会华北及东北地区执行董事 晏思:我们看到,进入2023年,很多德国企业的项目在中国落地和推进的速度都在加快。我相信,这种良好的态势将会贯穿全年。   中国美国商会:中国市场非“可选”是“必选”   随着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美国企业在华投资的领域有所扩大。中国美国商会会长近期表示,中国市场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商会将和会员企业一起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谈到2023年的新感受与新变化,中国美国商会会长告诉记者,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商会就第一时间召开工作会,重点探讨的关键词就是“2023年中国机遇”。   中国美国商会会长 何迈可:中国2023年经济开局很好,尤其是消费性支出大幅增长,比如酒店、餐饮、旅游等。我们有不少会员企业的在华业务与此相关,2023年可以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   中国美国商会会长何迈可说,商会2023年全年工作排的是满满当当,除了要带会员企业去中国各地考察投资机会,寻找各行各业中的新机遇,同时,还将组织更多中美商界的互动。   中国美国商会会长 何迈可:中国经济增长在世界名列前茅,这也是许多企业愿意在中国持续进行投资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中国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消费者的重要性也在提高。最近,很多公司都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看中的是中国有大量的人才和创新的产业生态。   何迈可还表示,对于美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中国是美国农产品、医疗健康、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产品等的重要出口目的地,中国的金融开放提速,对外资来说也充满了发展机遇。   经合组织: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近期多家国际机构调高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驻华代表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社会期待中国经济产生强劲发展动能,中国经济的增长将对世界和区域经济增长发挥稳定器作用。...

美报告臆测“霍尔木兹风险”,专家:美精英集团把霸权思维推己及人

  美国“政治新闻网”4日报道称,中国企业正在中东霍尔木兹海峡附近扩大影响力,这增加了未来与美国利益发生冲突的风险。对此,中国专家认为,这反映出美国精英集团始终戴着意识形态眼镜看待中国发展,把霸权思维推己及人。      “政治新闻网”报道的观点引自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最新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运输咽喉——连接海湾和阿曼湾的霍尔木兹海峡附近,中国企业对港口和能源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投资。报告记录了中国过去10年在阿联酋和阿曼的港口设施上投资数十亿美元,因此担心中国政府可能会利用其在霍尔木兹海峡的商业关系,作为在该地区发展军事立足点的基础。报告称,为了进一步确保其在该地区的利益,中国可能会借鉴此前在吉布提使用的“剧本”,即所谓“先民后军”,先投资用于商业目的的基础设施,然后将其“改造”以支持军事。“政治新闻网”4日报道称,随着中国商业活动在该地区的足迹越来越多,美国鹰派人士越发担心这可能会让北京对石油运输的主要节点产生危险的影响力。一名美国高级官员说,拜登政府一直在密切关注北京在该地区的存在。   关于中国在海湾建立军事基地的传闻由来已久。而且不仅是海湾,以前还传出过中国要在瓦努阿图、柬埔寨、所罗门群岛等多个国家建军事基地。然而,事实上中国目前为止只是在吉布提拥有一个保障基地。对于上述传闻,中国官方多次给予驳斥。2022年4月,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曾表示,所谓中国在所罗门群岛建立军事基地的说法完全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编造出来的假消息。“政治新闻网”也在报道中引述美国国家战争学院国家安全战略副教授道恩·墨菲的话称,尽管中国与阿联酋和阿曼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日益密切,但“我没有看到任何迹象表明,中国目前寻求在这两个国家或中东的其他地方建立基地或持久的军事存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问题专家卓华5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不少媒体和机构反复臆测炒作中国在世界各地建军事基地,这反映出美国精英集团两种思维模式:一是始终戴着意识形态眼镜看待中国的发展,习惯性兜售“中国焦虑症”;二是将他们从帝国主义历史经验继承下来的霸权思维推己及人,总怀疑中国会像他们一样,靠坚船利炮去攫取、护持海外利益。

美重开驻所罗门群岛大使馆,“抗衡中国”?中方:没兴趣搞地缘争夺

  美国重开已关闭30年的驻所罗门群岛大使馆,此举被外媒解读为“抗衡中国在南太平洋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月2日表示,中国无意同任何人在太平洋岛国地区比拼影响力,也没有兴趣搞地缘争夺。      当地时间2月1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称,在宣布有意开设美国大使馆不到一年后,所罗门群岛霍尼亚拉美国大使馆正式开设。声明还称,不仅要在整个地区派驻更多的外交人员,还要进一步与美国的太平洋邻国接触,将美国的项目和资源与当地的需求联系起来,并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美联社2日报道称,美国驻所罗门群岛使馆曾经开设了5年,之后于1993年闭馆,作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减少全球外交岗位行动的一部分。   至于为何美国要在30年后重开驻所大使馆,美媒普遍认为,这是美国对抗中国进军太平洋的最新举措。路透社称,美国此举正值华盛顿及其盟友对北京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雄心”感到担忧之际,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举动,“促使美国寻求以多种方式加强参与该地区事务”。报道称,美国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向太平洋地区国家捐赠新冠疫苗,向几个国家重新派遣和平队,并投资当地的林业和旅游项目。   美联社报道称,美国国务院去年初通知国会议员,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长,这让重新开设美国驻所罗门群岛使馆成为一个优先事项。美联社称,2019年所罗门群岛和台湾“断交”,与北京建交,这使美国感到二战以来与所罗门群岛建立的亲密关系受到威胁。2022年,中国和所罗门群岛签署中所政府间安全合作框架协议,这更引发美国及其盟友的担忧。去年9月,拜登在华盛顿峰会上会见太平洋岛国领导人时,还承诺与盟友和合作伙伴深入合作,帮助他们避免中国的“经济胁迫”。   与此同时,美国在太平洋其他国家也展开行动。路透社称,美国重新开设驻所罗门群岛使馆之际,华盛顿还在跟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帕劳这三个关键太平洋岛国谈判,以续签合作协议。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与这几个太平洋岛国达成了《自由联系协定》,华盛顿负责这些岛屿的防御,并享有太平洋大片海域的独有使用权。华盛顿表示,上个月美国与马绍尔群岛、帕劳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并就美国未来经济援助的条款达成共识,但没有提供细节。   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对各国同太平洋岛国发展关系不持异议,我们愿同有关各方一道,发挥优势,形成促进岛国发展振兴的国际合力。毛宁说,中国无意同任何人在太平洋岛国地区比拼影响力,也没有兴趣搞地缘争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程宏亮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与中国战略竞争力度增强的背景下,美国将加强在印太地区的存在作为今年外交重点之一。美国在所罗门群岛重开大使馆,是为落实去年美国-太平洋岛国峰会上发布的“太平洋岛国伙伴关系战略”中提出的举措:在汤加、所罗门群岛和基里巴斯新设三个大使馆。同时,美国与一些太平洋岛国谈判,推动续签《自由联系协定》。   程宏亮表示,作为印太大战略布局内容之一,美国将通过包括外交、军事和经济等各种手段,全面加强在太平洋岛国的存在感。可以预期,近期和未来一段时期,美国将明里暗里联合太平洋地区的盟国,采取一些针对中国的行动,试图削弱中国的战略优势。对太平洋岛国而言,它们本可以拥有更好的发展环境,但美国的所作所为让它们面临本不必要的压力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