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风险化”暗藏风险,全球供应链更须“去政治化”
近来,“去风险”(De-risk)逐渐取代“脱钩”成为美欧对华政策的高频词。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公开表示,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的,对华“脱钩”不符合欧洲的利益,欧洲应当关注的是“去风险”。随后,七国集团(G7)在广岛峰会上发布公报指出,要对中国“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与此同时,美国高级官员也在不同场合作出类似表态。上周,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来华访问时称,美国不寻求与中国“脱钩”,而是要“去风险”,即实现供应链多元化。 在短短四个月时间里,美欧国家集体“修正”了对华政策的表述,这并非偶然,其背后折射出西方在对中国采取一系列遏制封锁政策之后,终于认识到“脱钩”是不可能的。西方国家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中国供应链的方案,于是,不得不软化之前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尽管从语气上看,“去风险”比“脱钩”要温和一些,但是仍然没有改变“去中国化”的本质。“风险”一词本身就包含了对与中国合作的消极态度,是将政治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另一种表现。“去风险”对于全球供应链构成的隐患同样不可小觑。 冯德莱恩声称,欧盟最关注的是经济领域的“去风险”,欧盟须在健康、数字和清洁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不受单一供应来源的干扰。类似的,美国所谓的对华“去风险”也集中在供应链和技术领域。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接受采访时称,美国应确保供应链和关键产品不依赖于任何国家。无疑,美欧官员的上述言论均剑指中国,其目的在于确保西方在新兴产业领域的优势地位。但正如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评论所言,减少与中国的贸易风险本身就会制造很多风险。当今世界正面临经济复苏乏力的巨大挑战,如何避免全球经济坠入下行通道是摆在很多国家面前的首要难题。今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吉耶娃在北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曾表示,今后几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仍是中国。如果西方将与中国的合作视为“风险”而不是机遇,只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复苏,加剧世界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不可撼动。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到33.2%,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枢纽。即便是在过去几年西方对华“脱钩论”甚嚣尘上的背景下,中美贸易和中欧贸易仍然实现了逆势增长。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2019—2022年间,中美贸易额从5400亿美元增长至7600亿美元,中欧贸易额则从7100亿美元增长至8500亿美元。“德国之声”网站日前刊文称,尽管“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之声不绝于耳,但2022年德国仍然从中国进口了1919亿欧元的商品,比2021年增加近1/3,而中国也连续第七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在世界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自然形成的,并非政治干预的结果。可西方国家却出于意识形态偏见,企图通过政治手段打乱全球供应链布局,因此,泛“政治化”才是全球供应链面临的最大风险。 美国政府去年启动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就旨在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实现美国在亚太地区供应链的转移。但美国商会等30多个商业团体却向美国政府发出联名信,称IPEF忽略了美国出口商的利益。中国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产业链,成熟的产业工人和优秀的工程师,以及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这对于任何一家跨国公司都具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如果美国政府强推供应链转移,那无异于迫使美国企业付出更高昂的成本,从而为华盛顿的意识形态偏见埋单。 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这充分证明了,中国是世界发展机遇而非“风险”。所谓“去风险化”无非是滥用国家安全概念,扰乱全球正常市场秩序的政治操弄。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尽快走出阴霾,确保全球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去政治化”才是当务之急。
总统参选人称中国周边有313个美军基地!“美国需要醒醒了,当不了教师爷了”
近日,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参选人玛丽安娜·威廉森(民主党)在新罕布什尔州参加竞选电视演讲。当被问到“将采取什么策略来应对传闻中的‘中国和古巴正就在古巴新建联合军事训练设施进行谈判’”时,威廉森立即反问提问者:“你知道美国在中国周围有多少个军事基地吗?313个!美国人需要醒醒了,这个世界已经不一样了!美国不能再满世界充当教师爷了!”
中美经贸“重建联系”,美国应拿出诚意
又一名美国高官将访问中国。7月6日至9日,美国财政部耶伦将访华。《纽约时报》、美联社、英国《卫报》、路透社等众多外媒第一时间跟进报道,外媒的高关注度从一个侧面表明世界对“世界上最大两个经济体之间改善关系”的期待。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共同期盼。美方应以诚意加强对话、开展合作,推动中美关系止跌回稳、重回正轨。 这是耶伦首次以财长身份访华,也是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之后,第二位访华的拜登内阁成员。早在今年1月,美媒就一再放风,称耶伦将会访问中国。耶伦本人也多次就访问中国一事做出积极表态。在如何看待中美经贸关系方面,耶伦近期一系列表态释放出缓和关系的信号。今年4月,耶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表示,中美两国经济“脱钩”将是“灾难性的”。6月,耶伦在美国众议院的一场听证会上再次表示,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将是灾难性的,是一个大错误。她还表示,“我当然不认为扼杀中国人民的经济发展符合我们的利益。中国成功地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我认为我们应该为此鼓掌。” 根据中美近期互动的情况看,这些缓和表态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到行动上还有待观察。近段时间以来,美国在如何处理中美经贸关系上传递出相当矛盾的信息。一方面,包括美国总统拜登、国务卿布林肯等在内的美国领导层不断强调美国并不寻求遏制中国、美国希望稳定中美关系;但另一方面,美国将1300多家中国实体列入各类管制和制裁清单,加征关税、出口管制、投资审查等措施纷纷出台,贸易战还没完,又打产业战、科技战。美国政府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派,显然连美国媒体也忽悠不了。《纽约时报》在一篇关于耶伦访华的报道中说,“拜登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试图限制中国获取半导体技术、生物技术和敏感技术,这些技术为机器人、人工智能和高端计算等提供动力。” 德国之声网站日前援引美国智库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卡特勒的话说,中国在观察的是,美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表明“‘脱钩’和遏制中国并非美国的终极目标”。在这方面,美国可做的工作显然很多。比如,美国政府应当尽快取消全部对华加征关税。据统计,当前中国进口美国商品的关税是7.1%,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关税是19.7%,而即便是在如此不平等的情况下,中美双边贸易额仍在2022年创下6900多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事实已经证明,美国政府滥用关税武器的后果实际上最终落到了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头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令白宫和美联储焦头烂额的高通胀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美国政府至今仍不愿放松这一损人不利己的政策。美方应尽早取消对中国加征的301关税,放宽对华出口管制,停止针对中国企业的贸易限制,为两国企业扩大贸易合作、减少对华贸易逆差创造有利条件。 耶伦近日接受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采访时表示,她此次访华“希望重新建立联系”。如果美方真心寻求“重新建立联系”,就应该采取理性务实态度,同中方相向而行,坚持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共识,把有关积极表态落实到行动上,让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