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削减法案》加剧美欧经贸分歧

  近来,围绕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美欧经贸分歧愈演愈烈,欧盟强烈谴责其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分歧的背后,既凸显双方产业结构性矛盾,也反映出美欧抢占未来绿色经济竞争优势的战略意图。   2022年8月,美国政府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其中包括将提供高达3690亿美元补贴,以支持电动汽车、关键矿物、清洁能源及发电设施的生产和投资,其中多达9项税收优惠是以在美国本土或北美地区生产和销售作为前提条件。为了自身利益,美国违反世贸组织规则,采用产业政策方式实施巨额财政补贴,将对相关行业的全球贸易和投资造成严重扭曲,引发各国政府和产业界高度关注。欧盟认为,这一法案对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电池和能源密集型产业构成歧视,变相鼓励欧洲新能源产业向美转移,进一步加速欧洲“去工业化”趋势。   长期以来,美欧产业发展趋同、优势塑造相近,竞争性大于互补性。欧洲作为相对的“后发者”,在其产业优势出现赶超美国的势头时,曾多次遭到来自美方的针对性打压、遏制。例如,上世纪90年代,欧洲通信业、制造业、金融业快速崛起,阿尔卡特、阿尔斯通、西门子、戴姆勒、法国巴黎银行、德国商业银行等在各自领域与美国企业争夺国际市场,甚至部分核心技术领先于美国。美国将《反海外腐败法》等国内法适用域外,发起“长臂管辖”,多家欧洲“工业之花”遭遇“天价罚金”,欧洲工业竞争力遭受重挫。进入21世纪,美欧在航空领域竞争加剧,美国波音对欧洲空客发起长达17年的航空补贴诉讼。此外,美欧在钢铝关税、数字服务税、科技企业监管、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也在角力。   近年来,随着应对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全球发展共识,绿色经济转型呈现巨大发展潜力。欧洲较早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战略,在绿色产业链、脱碳技术、可再生能源、可持续金融等领域加速布局。欧洲力图借助绿色经济转型形成比较优势,以抢占新的全球竞争制高点。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欧洲进一步加速可再生能源转型。2022年5月,欧盟委员会发布计划,在2027年前增加投资2100亿欧元,进一步加大对风电、光伏、氢能等可再生能源投资。   不过,受能源供应短缺、通胀高企等不利影响,目前欧洲经济下行风险加剧,财政空间有限。美国在此背景下推出《通胀削减法案》,是以财政补贴等保护主义方式,吸引欧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领域企业流向美国,既促进自身绿色经济转型,又挖欧洲绿色经济“墙角”。多位欧洲领导人认为,相关法案涉及的补贴措施严重扭曲市场,损害欧洲利益,可能引发各经济体“封闭市场”,“破坏已受到疫情冲击的关键供应链”。法国《观点》周刊网站指出,在多重危机冲击下,欧洲正面临产业、就业机会和资本流向美国的重大威胁。   当下美欧围绕绿色产业的分歧,本质上是对未来绿色经济优势的争夺。美国不会因欧洲的反对而有所松动,欧洲构建“零碳社会”的战略目标也不会轻言放弃。长期看,美欧在绿色经济领域的争夺拉锯及经贸分歧或将持续上演。

三大洲社会研究所研究员韦内齐亚尔:“需形成反西方霸权的统一战线”

  有美媒1月9日称,美国国会众议院新任议长麦卡锡将推进对华强硬立法。美籍记者、编辑,三大洲社会研究所研究员黛博拉·韦内齐亚尔近期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曾表示,美国领导层面临诸多内部矛盾,他们无法控制一切,而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已经失败。她表示,美国逼迫一些国家对华“脱钩”,然而这很难实现,各国需形成反西方霸权的统一战线。   环球时报:从短期和中长期来看,您认为美国对华遏制战略将给世界带来什么?   韦内齐亚尔:从长远来看,我认为将出现新的国际秩序。美国领导层现在面临诸多内部矛盾,并不能控制一切。他们不是万能的。特朗普在任期内以微妙的方式削弱了美国。很多其他国家的民众已打破幻想,不再认为美国是运转良好的文明国家和社会。美国以非常直接的方式表现出其虚伪和丑陋的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   美国针对中国的攻击愈演愈烈,以中国台湾地区为借口挑起冲突。华盛顿还推动对华制裁,逼迫其他国家与中国“脱钩”。美国利用讹诈、货币霸权和军事优势迫使许多国家参与美国实施的制裁,但全球南方国家无法在与俄罗斯和中国“脱钩”的世界中生存。许多国家从俄罗斯进口食品和能源,并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   从长期来看,各国需形成反对西方霸权的统一战线。扩员的“金砖国家2.0”可以成为重新振兴国际经济合作的更大平台,而国际安全合作显然需要上海合作组织。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美的不同治理理念,对其他国家意味着什么?   韦内齐亚尔:如果你是一个南方国家的领导人,你可能会意识到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已经失败。许多南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精英正在对西方的治理模式失去信心。人权、言论自由、环保这些概念,在西方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反而成了西方的“武器”。今天,中国、古巴和不少国家正面临美国的制裁和包围,明天土耳其、印度或巴西(可能就会被美国制裁)。中国的治理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机会,也给南方国家提供了真正的替代方案。   环球时报: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您怎么看待这一概念?   韦内齐亚尔:对南方国家来说,西方定义的现代化模式没法选择。西方的现代化建立在残酷的掠夺、殖民化和奴隶贸易的基础上。直到今天,西方仍在通过新自由主义制度掠夺非洲人民。如果今天的非洲国家想要现代化,它们能像西方那样掠夺其他国家吗?这种方式不仅不道德,而且根本不再存在。西方现代化的叙事含蓄地得出结论:许多南方国家都无法实现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从社会主义视角重新定义“现代化”的概念。这是一个可持续的现代化,并惠及全体中国人民。它不仅重视经济发展,还重视人民的精神和道德建设;它不掠夺其他国家资源。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被机械地复制,但其他人可以从其基本特征中学习,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采纳。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如何影响世界?   韦内齐亚尔:自苏联解体以来,许多国家的左翼政党和运动遭受长期失败。这种整体的失败留下沉重的历史“债务”。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南方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开始思考:中国是否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现在他们逐渐消除了这些疑虑。中国通过消除绝对贫困、推进乡村振兴等具体举措,让南半球一些国家重获憧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向南方国家社会主义者表明,建设更美好社会是可能的。这将激励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探索更好的本土解决方案。巴西总统卢拉公开称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我认为,在如何建设和保持政党的进步性以及如何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方面,南方国家可以向中国学习。

中国驻德大使:意识形态主导涉华草案,让人嗅到冷战思维气息

  当地时间9日,德国《商报》刊登对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的专访文章。多家媒体在转引专访内容时,都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大使谈德国联邦政府正在加紧制定的新“中国战略”上。路透社称,吴恳表示相关草案让人觉得这份文件由意识形态主导,新加坡《联合早报》则在标题中突出大使有关“这让人嗅到了冷战思维的气息”的表态。   此前曝光的德国外交部“中国战略”草案要求,在对华关系上,人权应该予以更多考虑。德国经济部的“中国战略”草案则要求限制德企对华投资,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德国《慕尼黑水星报》称,德国政府将综合各部门的提议,最后制定出自己的“中国战略”,预计于今年初发布。   吴恳大使在接受《商报》专访时指出,德联邦政府正加紧制定新“中国战略”,从媒体报道及同德各界接触情况看,有关草案令中方不解,因为草案让人觉得这份文件是由意识形态主导,并非从中德共同利益出发,甚至让人嗅到了冷战思维的气息。德联邦政府多次叫停中资企业收购德企动向令人非常担忧。针对近来广受关注的汉堡港项目,吴恳强调,中方入股的是汉堡港最小的一个码头的少部分股权,所谓地缘政治目的之说十分可笑。吴恳表示,中德密切的经济联系是市场规律和商业决策的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的缩影,希望双方可以基于建交50年来的成功经验,以理性、尊重和务实态度不断推动中德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果德国政府将对华政策意识形态化,那么这对两国关系是有害无益的,相当于给合作施加了很多限制。“此前中德合作之所以发展得较迅速、较好,主要原因就是双方搁置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关注共同利益。”崔洪建分析称,“对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正成为德国政府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德国外交部和经济部目前跳到前台,个别官员的涉华表态甚至比欧盟平均水平更加鹰派,其背后的重要动机之一是他们想要改变默克尔时代德国大国政策由总理府主导的做法,他们想要掌握话语权,展现自身能为德国带来改变的所谓能力。

日媒:日美欲在多领域加强安全合作,以加大对中国抗衡

  在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访美之前,日本媒体频频放出消息称,日美将加强经济、能源、网络等领域的安全合作,以加大对中国的抗衡。   据日本共同社7日报道,正在美国访问的日本经济产业相西村康稔6日先后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代表戴琪、国土安全部长马约卡斯举行了会谈,双方确认将在日本担任轮值主席国的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峰会)以及美国主导的“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IPEF)内加强合作。      共同社称,在与戴琪的会谈中,日美双方就在G7框架下探讨如何遏制中国并对中国经济施压达成了一致。另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西村康稔6日在华盛顿与国土安全部长马约卡斯举行会谈,就加强网络安全签署并交换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为了降低对政府系统网络攻击的风险,日美两国将对政府采购的软件设定相同水平的安全标准。该措施被认为是基于日美两国修订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后的第一波具体措施。当前,美国正在推进要求供应商提供安全性相关信息的机制,日本未来也将据此设立相关制度。   此前,西村康稔还同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举行会谈,双方就扩大在经济安保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共同社称,为抗衡中国和俄罗斯,双方将在芯片以及生物科技、人工智能(AI)、量子计算等重要新兴技术领域展开合作。会谈时,日本为力争实现下一代芯片国产化设立的新公司“Rapidus”和美国IBM两家公司的高管也在场。会谈提出为实现下一代半导体的日美两国国产化而加强合作。   9日,西村康稔还将与美国能源部长格兰霍姆会面,就能源安全问题加强合作进行磋商。   此外,《读卖新闻》等日媒8日援引多名政府消息人士的话称,日美两国政府计划在13日首脑会谈后,发表以安保领域为中心的联合声明。鉴于日本政府去年12月修改了《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3份安保政策文件,所以在联合声明中预计写入日美将进一步深化同盟关系和推进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构想等内容。另据共同社8日报道,日美两国政府11日将举行外交和防务阁僚参加的“安全保障磋商委员会”(2+2)会议,预计将以对朝鲜和中国军事动向的新联合遏制措施为主要议题。日本拥有反击能力(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后的发动方式有可能也是磋商事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吕耀东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安保”是今年日美一系列会谈的主要议题,从过去传统的强调军事安全等方面,又增加了现在所谓的经济安全保障问题,这意味着日美可能更多要在高科技、特定重要战略物资供应链等方面对中国采取一些所谓经济安全保障的相关措施。

美国对华禁令扰乱市场!巨头“业绩休克”警告全球芯片业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芯片过剩危机会得到缓解吗?随着2023年的芯片行业数据陆续披露,业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难言乐观。有分析认为,这一供求矛盾或在年底才能看到转机。业内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去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对华芯片出口禁令正在深刻改变全球供需,继续造成2023年芯片供应失衡。      三星LG“成绩单”震动韩国   根据韩联社6日的报道,韩国电子两巨头——三星电子和LG电子6日均交出惨淡成绩单。三星电子2022年第四季度利润同比大减69%,为4.3万亿韩元(约合232亿元人民币)。这是三星电子单季利润近8年来首次降至5万亿韩元以下。LG电子去年第四季度利润同比锐减91.2%,为655亿韩元,自2018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降到1000亿韩元以下。   《首尔经济》6日的报道认为,三星电子盈利出现“休克”最大的原因就是半导体业务不振,各行业对半导体的需求都在减少,外界估计三星半导体的出货量有可能继续下滑。大韩商工会议所4日公开了对128家半导体企业、84家电池企业、88家生物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7%的受访企业认为今年全球供应链与去年相比“类似”或“将更加恶化”。上述企业今年最担心的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因素是俄乌冲突长期化,其次是中美竞争导致的本国优先主义抬头。62.3%的受访企业表示去年因为国际供应链危机而受到损害,有39.7%的受访企业表示为了消除不稳定因素正在考虑通过移动生产基地等扩大海外生产。   《韩民族新闻》6日发表题为“三星电子‘业绩休克’是对韩国经济发出的警报”称,现在已经有今年上半年三星半导体部门可能出现亏损的传闻。在“后疫情时代”,受全球供应链重组和美中摩擦的影响,韩国正呈现经济危机的征兆。   中美芯片摩擦影响全球供需   “半导体供过于求将长期存在。”《日本经济新闻》1月4日报道称,预计到2023年秋季以后才会实现半导体供需平衡。美国美光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桑乔伊·莫罗特亚在去年12月的财报发布会上表示,市场正在经历“过去13年里最为严重的半导体供需失衡”。台积电首席执行官魏哲家去年10月表示,客户的去库存或将持续至2023年上半年。   《日本经济新闻》称,用于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的半导体产品在2022年7-9月转为供过于求。尽管半导体供应量的抑制和库存消化逐渐取得进展,但用于智能手机的半导体恢复供需平衡预计要等到2023年10-12月,用于个人电脑的半导体恢复供需平衡要等2023年7-9月。《日本经济新闻》分析称,半导体的制造需要数个月时间,影响现在供应量的是2022年中期的产量。   日本半导体商社协会去年12月对会员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使用半导体生产终端产品的企业的库存水平偏高。   通信行业资深专家项立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对中国的芯片禁令已经影响了全世界芯片产业的格局,“2021年全世界面临芯片的短缺。这个短缺不是说大家真的缺少芯片,而是为了应对美国的禁令,全世界芯片企业都在囤货,最后导致2022年下半年以后逐渐出现了芯片过剩。”   项立刚分析称,芯片过剩很可能在2023年还会延续。中国为应对美国禁令带来的芯片制造问题,对这一领域进行大量投入,“中国几乎一年要新增100条芯片生产线,这样强大的生产能力在2023年会把产能释放出来,这会让全世界很多芯片企业面临着巨大的供需调整。”   同美国步调一致将伤害自己   尽管本国芯片产业面临供需压力,但日本仍希望在半导体政策上同美国保持步调一致,此举被认为将“反噬”本国芯片行业。据日本《产经新闻》6日报道,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当天在华盛顿与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举行会谈,双方就日美两国携手开发下一代半导体达成共识。《产经新闻》分析称,日美之所以达成共识,从美国角度看,是为了迟滞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而从日本角度看,为了实现下一代半导体的生产,必须与美国进行技术合作。日本财务省发布的2021年度贸易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半导体设备和原料出口中,有约四成出口至中国,中国是最大的出口对象国。在光刻胶等领域,日本拥有全球领先地位。一位大型半导体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日本强化同美国的政策绑定对中国实施半导体出口限制,对于产业界是严重的问题。   “对于全球半导体产业来说,最好的情况是大家互相支持形成分工。”项立刚表示,美国开始在打破这个状态,中国企业未来要逐渐建设起自己的生产能力,尽快把光刻机、光刻胶等设备和原材料短板补上去。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满足自己一部分芯片的需求,对全世界其他芯片制造企业就是一个压制。毕竟这是一个价值2000亿美元的市场。

美国“2023年国防授权法案”给中美关系制造新风险

  在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重要共识精神的引领下,中美交往有所回暖。推动中美关系再出发,关键在于美方要言行一致。12月底,美方通过并签署“2023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其中包含大量涉华消极条款并极力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这一预算同比增长约10%、总额高达8580亿美元的法案,反映出美方挥之不去的冷战零和“迷思”和意识形态偏见,更为中美关系下一步发展蒙上阴影。   该法案是美国政府近年来全球战略“大国竞争转向”的折射,更与拜登政府上任以来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报告”等官方文件一脉相承。法案聚焦赢得所谓“大国战略竞争”这一美全球战略的首要焦点,花费大量篇幅描绘如何应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所谓“威胁”。据统计,法案全篇提及“中国”的次数超过260次,而2022财年的NDAA提到中国的次数为160余次,2017财年的NDAA提到中国的次数为30余次。从这一变化可窥豹一斑,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对华所谓“战略竞争”在范围和程度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时至今日,美国已基本完成其全球战略的“中国转向”,“竞赢中国”不仅已成为其全球战略的优先目标,还成为其多项内外政策的“驱动力”。   该法案为美国政府进一步推动对华“竞而胜之”战略提供了多项政策工具。围绕所谓“塑造中国所处的环境”的目标,法案为进一步推动“印太战略”提供更多资源,以强化美国在地区的军事“威慑”和防御能力。法案中用于“太平洋威慑计划”的拨款高达115亿美元,显著高于 2022 财年的 70 亿美元。法案还要求美国政府成立跨部门工作组以应对所谓的“中国经济胁迫”。   尽管近期美国在对华经济“脱钩”上的调门有所缓和,然而,其聚焦高技术及关键产业供应链的对华“脱钩”将继续推进,NDAA中也包含禁止联邦政府采购和使用中企生产的半导体产品和零部件、提高稀土等关键矿物在美本土采购比例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美国国务院已正式启动“中国工作组”(China House),旨在强化对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信息共享和部门协同。中期选举前后,共和党人已提出建立“中国特设委员会”以加强对华安全和经济“竞争”。可见,无论在府会之间还是行政部门内部,类似强化对华政策的跨部门协同以进一步凝聚对华“全政府”合力的做法将更为常态化。   该法案还将美方“以台制华”“挺台抗陆”和虚化、掏空、歪曲一个中国原则的图谋暴露得淋漓尽致。法案全篇涉台部分近50页,为历年篇幅最长。全文提及台湾超460次,远超2022财年的80余次和2017财年的不到10次。此前甚嚣尘上的“台湾政策法案”(TPA)中多项内容在改头换面后披上了“增强台湾韧性法案”的“马甲”,并跟随该法案最终获得通过。相比于TPA,NDAA中的多项涉台条款更具冒进性和危险性。   根据NDAA,美国政府将聚焦大幅提升台湾防务能力,未来5年对台所谓“军事援助”和“军事贷款”的总额扩大到100亿美元,远高于TPA版本的60亿美元。同时,该法案还围绕加速处理台军购请求、为台打造弹药和防卫武器“区域应急储备库”、升级对台官方交往层级、支持台参与国际组织、加强美台经济联系等内容大做文章,并提出所谓“美台举行联合军演”“邀请台参加2024年环太平洋军演”等挑衅性提议。法案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严重危害台海和平稳定。   拜登上任以来,美方多次作出无意与中国打“新冷战”、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对抗、不支持“台独”等表态,然而,在实际作为上,美又常常言行不一。美国历史上首部年度“国防授权法案”于1961年通过并颁布,本就是冷战背景和零和思维的产物。在美国对华战略大方向和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双重作用下,以消极立法方式将对华“战略竞争”固定化、框架化和制度化的做法将给中美关系带来更大风险和挑战。

“议长难产”折射美国“制度破产”

  美国第118届国会3日开幕,当天的众议院议长选举经三轮投票仍然“难产”,导致新一届国会众议院无法履职。这是百年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选举首次未能在首轮投票中产生人选,反映共和党党内分歧以及民主、共和两党的对抗,更凸显美国政治制度及相关选举制度的失灵与破产。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1月6日是美国国会山骚乱两周年。过去两年来,国会山骚乱以及相关调查在美国引发广泛争论,成为激化党派矛盾的重要因素。随着新一届国会开幕,民主、共和两党分别控制参众两院,形成“分裂国会”格局,新裂痕遇上旧伤疤,美国政治纷争或将变本加厉,社会撕裂和制度困境或将不断加剧。   议长“难产”   去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后,共和党从民主党手中赢得国会众议院控制权。作为众议院共和党领袖的凯文·麦卡锡最有希望成为新一届众议院议长。然而,他的竞选之路并不顺利。   美国国会众议院共有435个席位,当选议长需要得到简单多数支持,即获得至少218张赞成票。目前,共和党在众议院占据222席,这意味着党内只要有超过4人反对,麦卡锡就无法当选议长。   3日参加投票的共有434名众议员。首轮投票中,麦卡锡仅获得203票,有19名共和党众议员将票投给了其他人。众议院民主党领袖哈基姆·杰弗里斯则获得本党全部212票。   按照相关规定,众议院要继续投票,直至有人胜出。在当天举行的第二和第三轮投票中,麦卡锡分别获得203票和202票,而杰弗里斯则均获得212票。随后,众议院决定休会,4日继续举行议长选举。   麦卡锡已表示,将争取众议院议长职位直到最后一刻。有美国媒体分析认为,麦卡锡在共和党内没有明确对手,但又无法获得足够票数当选,这意味着众议院议长选举僵局短期内恐难打破,制度的“死循环”或将进一步放大。   纷争加剧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在选出议长前,众议院其他议程都无法进行。《大西洋月刊》撰稿人杰米尔·希尔指出,众议院议长“难产”再次暴露了美国政治体制功能失常。   分析人士指出,共和党部分保守派人士认为麦卡锡对民主党“过于软弱”,因此反对他出任众议长。此事一方面反映出共和党内部的严重分歧,另一方面也再次凸显两党之间的尖锐矛盾。   事实上,麦卡锡并不反对与民主党争斗。他曾明确表示,众议院共和党人将对此前民主党主导的国会山骚乱调查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审查,并将围绕南部边境移民潮、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等问题发起调查以问责拜登政府,并且不排除对总统拜登发起弹劾调查的可能性。   分析人士指出,麦卡锡为当选众议院议长可能会寻求对党内保守派妥协,这意味着未来共和党在众议院对民主党的态度将更为强硬。当前,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由民主、共和两党控制,双方均已开始瞄准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因此,未来美国的党争问题预计会进一步加剧。   撕裂加深   新一届国会开幕正值国会山骚乱两周年前夕。2021年1月6日,时任总统、共和党人特朗普的大批支持者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集会。其中部分人游行至国会山,并用暴力方式闯入国会大厦,导致参众两院认证2020年总统选举结果的联席会议被迫中断,主持会议的时任美国副总统彭斯同数百名议员惊慌撤离,留下震惊全美和世界的“名场面”。这场骚乱直接造成5人死亡、超过140名警察受伤以及大量财物损失,美国的“民主”形象也严重崩塌。   2021年6月30日,民主党掌控的美国国会众议院决定成立国会山骚乱调查委员会,成员均由时任众议院议长、民主党人南希·佩洛西任命。2022年12月22日,该委员会发布最终报告称,发生骚乱的主要原因在于特朗普。该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本尼·汤普森认为,特朗普为推翻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和阻止权力交接,设计了“多个步骤”。特朗普则指责这一调查受政治因素驱使,拒绝接受调查结果。   国会山骚乱及其后续调查抹去了美国给自身政治制度添加的“美颜”效果。美国《纽约时报》巴黎分社社长罗杰·科恩撰文说,这是“对美国民主灯塔形象的一记重击”。《今日美国报》华盛顿分社社长苏珊·佩奇发文指出,国会山骚乱暴露了美国内部的多重裂痕。   过去两年来,在党争推波助澜下,美国民众围绕堕胎、控枪、移民等问题的意见愈加分裂,日益走向极端化。在严重对立的社会环境中,极端情绪的不断高涨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党争,导致政治暴力事件屡屡发生。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埃德萨尔指出,在美国,政治极化已经形成一股自我驱动的力量,左翼和右翼都能从政治极化催生的敌意中获得力量。而在美国作家罗伯特·布里奇看来,美国已经处在“内战”之中,只是没有正式宣战而已。

林芳正将访问墨西哥巴西等国,日本“布局”中南美洲意在中俄?

  日本外相林芳正将于4日至11日对中南美洲国家墨西哥、厄瓜多尔、巴西和阿根廷进行访问。日本《产经新闻》2日报道称,该地区是中国与俄罗斯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区域,而今年日本是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并担任“七国集团”(G7)轮值主席国,日本欲借此次访问之机推进其所谓价值观外交和同中南美地区的经济安全合作。     在访问期间,林芳正将与四国外长等举行会谈,就推进双边合作、强化经济安保等议题交换意见。日本共同社报道称,鉴于日本与巴西在2023年都将担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所以林芳正也将与巴西方面商议合作推进安理会改革。另外,墨西哥是中南美最大的日资企业活动据点,林芳正将与该国讨论深化经济关系。   《产经新闻》称,围绕乌克兰危机,作为今年G7轮值主席国的日本,将以拉拢包括中南美洲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为重要课题。据悉,林芳正此次访问的4个国家在去年3月联合国的一份谴责俄罗斯的决议中,均投下赞成票。但在一个月后美洲国家组织关于暂停俄罗斯常驻观察员国资格的投票中,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却都选择弃权。日本官员分析认为,“如果不进行拉拢,它们就有可能转向俄罗斯”。   此外,报道认为林芳正此次访问也有遏制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目的。《产经新闻》称,中南美洲矿产资源丰富,是重要的资源供给地。日本过去曾是该地区最大的政府开发援助捐助国,但近年来的资金援助呈现减少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崛起的中国,通过扩大资源和食品贸易,中国强化了与该地区的经贸关系。日本外务省一名官员称,“(林芳正)此次访问正是为了进行布局”。   不过,日本《东京新闻》曾分析称,在拉美地区因新冠疫情而贫富差距拉大的背景下,左翼政府不断出现。在经济方面,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存在感很有可能进一步增强。日本《朝日新闻》指出,中南美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从2000年开始快速增长。目前,对巴西、智利、秘鲁和乌拉圭来说,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是中国。   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卢昊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南美在日本外交中的优先级相对靠后,日本首相上一次访问该地区还是近十年前安倍访问中南美五国。林芳正此次中南美之行或旨在为岸田未来可能对该地区的访问“打前站”,并增加日本在当地的战略影响力。   卢昊分析认为,林芳正此行或兼具政治和经济意图。“在政治上,日本希望为其在联合国等国际机制上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尤其是作为金砖五国之一的巴西有着较突出的政治影响力;在经济上,拓展日本对外经济关系也是其重要目标之一。”不过,卢昊表示,从整体上看,日本对拉美地区的外交和战略投入仍十分有限,无论经济纽带还是价值观纽带都远没达到“非常密切”的程度。

新一届美国国会宣誓就职,美媒:美政府可能再次面临关门窘境

  当地时间3日,新一届美国国会宣誓就职。鉴于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控制参议院和众议院,不少美国媒体都认为,美国国会的争斗和混乱将在所难免,美国政府也可能因此再次面临关门窘境。《纽约每日新闻》评论称,国会的混乱大戏即将上演。与此同时,由于共和党内部分歧,目前呼声最高的共和党众议长候选人麦卡锡3日可能凑不齐选票,全世界恐将见证美国众议院自1923年后首次进行多轮众议长选举。   新一届国会将面临四大“争斗”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2日报道,新年伊始,新一届国会将于3日召开会议,这标志着第118届国会正式运营。82名新议员将首次宣誓就职,其中45名是共和党人,37名是民主党人。新国会中,民主党将保持对参议院的控制,众议院则将由共和党以微弱多数控制。   “新一届国会将面临四大争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2日报道说,随着共和党人3日起开始控制众议院,美国在新的一年将走向另一个政府分裂的时代。正如最近几十年所显示的那样,在一个党派之争和政治剑拔弩张的时代,国会控制权分裂可能会带来混乱。首先是众议长难产,呼声很高的共和党众议员麦卡锡正面临一群保守派共和党议员的反对,这些人誓言要在众议院3日举行第一次投票时拒绝让他担任议长。接下来是政府是否关门问题。在上两任民主党总统任期内,共和党领导的众议院曾导致政府暂时关门。拜登政府应该也很难成为例外。此外,新一届国会面临的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是在2023年提高美国的债务上限,以确保政府能够支付其账单并防止灾难性违约。最后,新获得权力的众议院共和党人对调查拜登和他的政府正虎视眈眈。调查可能会引发弹劾,即使不是拜登,也可能是他政府内的其他人。      在新一届国会就职之际,美国国会山骚乱事件将在1月6日迎来两周年,国会警察已为可能面临的骚乱做好准备。据路透社2日报道,美国国会警察局长曼格2日发布声明说,“美国的两极化现状,会导致有人再次尝试进行类似2021年1月6日的袭击事件。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将做好准备”。   政治大僵局再现?   作为3日新国会揭幕的一部分,众议院按计划要选出新的议长,但是此次众议院的投票显然没那么简单。据《纽约时报》报道,截至2日晚,麦卡锡能否成为议长仍不明朗。他正在艰难突破共和党保守议员根深蒂固的反对。共和党在中期选举后共掌握众议院222个席位。当选议长,至少要获得218张赞成票。这意味着共和党众议员中投反对票的人数不能超过4人。   “明天会是个好日子。”麦卡锡2日貌似轻松地对记者说。不过,现实是,尽管进行了长达数周的艰苦游说,麦卡锡仍未获得他需要的内部几近一致的支持。到目前为止,5名共和党议员公开表示投反对票,还有更多的人在暗中反对或犹豫不决。路透社3日报道说,保守派共和党议员大都认为麦卡锡做事“太软”,特别是针对民主党。   即便如此,麦卡锡仍坚称将争取众议长位置直到最后一刻。《纽约时报》称,按照美国国会的规则,如果3日麦卡锡无法获得218票,众议院的投票将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有候选人能够达到简单多数。由于共和党内并没有麦卡锡的明确竞争者,所以这次投票很可能演变成一场载入史册的大僵局——上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在100年前。   俄媒:没人会“想念”佩洛西   在麦卡锡挣扎上位的同时,现任众议长佩洛西已准备好卸任。据美国《新共和》2日报道,佩洛西在11月中期选举后宣布将辞去众议长一职。与共和党之间混乱的公开争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主党人完成了一场不流血的权力交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3日称,佩洛西去职可能标志着民主党国会议员的洗牌,年轻议员将成关注焦点。   美国《市场观察》3日报道称,大多数美国人对佩洛西的看法两极:要么爱她,要么鄙视她。“佩洛西卸任,没几个人会想念她。”今日俄罗斯电视台2日以此为题报道称,这位加州民主党人(佩洛西)是臭名昭著的自私自利者。在美国,很多人都希望这位82岁的众议长在任期结束后能退出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