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从美国回去后,欧洲人决定不忍了

  法国总统马克龙前几天对美国的国事访问,被认为是欧美避免滑向“贸易战”的“最后机会”。但按照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的观点,如今看来,想要靠谈判避免危机已然徒劳,欧洲有必要发起反击,到世贸组织“状告”美国了。   口口声声承诺恢复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美国,怎么老让欧洲盟友“做噩梦”?      【美国出招,欧洲为难】   几个月前,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IRA),对企业打出一张极具诱惑力的“王牌”。   从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投资到电动汽车、电池及相关配件生产等,2023年1月起,只要是主要生产环节在美国境内完成的绿色产业,就有免税“大礼包”奉上,奖励高额补贴,计划10年内拨出高达4000亿美元。   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价格暴涨,早就让欧洲商家不堪重负,美国此时抛出巨额优惠,欧洲大小企业怎么可能不“疯狂心动”?   不仅是欧盟经济领头羊德、法两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企业,也纷纷加快将产业布局转移到大洋彼岸。   在欧盟官员看来,美国使出这一招,就是在为难欧洲。他们纷纷指责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将加剧欧洲工业生产萎缩。   10月时,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要与美国就法案深入讨论,他担心美国的做法将引发“一场巨大的关税战”。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一针见血,认为美国正“搜刮”欧洲。   11月,马克龙两度亲自出马,在爱丽舍宫设宴,一次召集了法国制造业巨头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大户,另一次叫齐了爱立信、沃尔沃、联合利华、阿斯利康等一票欧洲“头部企业”负责人,目的只有一个——恳请大家将生产线留在欧洲。他还重提萨科齐时代的“购买欧洲产品法案”,期望与美国分庭抗礼,挽救欧洲的再工业化进程。   法国还决定与德国联手反击。当地时间11月22日,两国达成联合声明,共同打响欧洲经济“保卫战”,宣布将守护欧洲工业,联合抵制美国这一法案。   【给了面子,少了里子】   在此背景下,马克龙开启了“叙友谊”和“求公平”的访美之旅。   马克龙的任务之一,是向美国总统拜登表达法美关系之牢固;任务之二,是传达欧洲的诉求,呼吁美国不要用“咄咄逼人”的《通胀削减法》,来惩罚欧洲。美国“政治”网站披露,马克龙此行是代表欧盟27国意见,试图说服拜登采纳墨西哥、加拿大模式,给予欧洲部分行业豁免。   面对美国国会议员,马克龙激烈抨击美国损害欧洲利益的行为,但在与拜登会谈时,他的语气明显缓和。法国希望被美国“当成一位好友来尊重”,马克龙说,“一个强大的欧洲盟友符合美国利益”。   然而,现实很骨感。拜登在会谈中允诺法案可作“微调”,以回应欧盟关切,但白宫发言人让-皮埃尔此后又表示,不会寻求让美国国会修法。   马克龙虽获价值50万美元的白宫国宴款待,赢了面子,欧洲却没找回“里子”。   【被美国“摆了好几道”】   这几年,法国和欧洲的确被美国摆了“好几道”,马克龙此前多次批评美国损人利己,也有据可依。   第一回合:抢潜艇大单   2021年9月,美英澳成立小集团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奥库斯”(AUKUS),把法国一脚踢开,撬走法国为澳大利亚建造12艘潜艇的“世纪合同”,马克龙气得召回驻美、澳大使。   其后拜登亲赴法国驻意大使官邸会晤马克龙,外媒称双方“和解”。   第二回合:天价天然气   乌克兰危机开始以来,美国要求欧洲盟友共同制裁俄罗斯,导致欧洲陷入能源危机,不得不转买美国天然气。美媒《商业内幕》援引估算数据称,从美国购买6000万美元一船的液化天然气,运抵欧洲时价格飙升至2.75亿美元,一艘船获利高达逾1.5亿美元。...

韩贸易代表对拜登“微调”《通胀削减法案》言论持谨慎立场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在盟友间引发的争议仍在持续。据韩联社12月5日报道,在继法国后、韩国代表团也将访美商讨该法案之际,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长安德根4日就美国总统拜登所谓愿意“微调”《通胀削减法案》的相关言论表示,目前难以预料其用意。   报道称,安德根此行作为韩国政府国会联合代表团一员访美,当天在华盛顿里根国家机场答记者问。他表示,将致力于最终谈判,最大限度维护韩国企业的权益,特别是把现代汽车集团可能蒙受的损失降至最低。安德根表示,美国政府也同意对该法案造成的出乎意料的问题加以处理。韩美两国一直在进行工作层级的谈判,最终能谈妥到什么程度,要在此行中尽力争取。      对于白宫就修改法案持消极立场一事,据韩联社报道,安德根称,欧盟、日本等很多国家也在提出异议,美国政府似乎也认为应该在法案执行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但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还有待观察。韩国政府将基于工作层级的谈判成果,与国会一道竭力挽回损失。   据韩联社4日报道,由韩国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组成的联合代表团将于当地时间5日前后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方就《通胀削减法案》对韩系电动汽车的歧视问题展开讨论。就在韩国代表团到访美国前几日,美国总统拜登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会谈中,松口表示有“使欧洲国家更容易参与的细微调整方案”。对此,韩国国内有分析认为,在美国的盟友对《通胀削减法案》带来的电动汽车补贴优惠歧视表示强烈不满的情况下,拜登的说法暗示了相关法律部分规定有变更的可能性。

欧洲议会最大党团:若美国执意不让步,将采取“核选项”

  据德国《柏林晨邮报》当地时间12月13日报道,针对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和德国议员马库斯·费伯呼吁对美国采取强硬政策。     欧洲议会最大党团发言人马库斯·费伯在接受德国《柏林晨邮报》采访时,呼吁对美国采取更强硬方针。他指出,华盛顿保护主义政策特别令人失望,美国通过的法律有可能使欧洲艰难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   费伯指出,如果美国在贸易保护主义道路上一意孤行,欧盟将被不得不“将所有酷刑工具摆上台面”,“这肯定是‘核选项’,在当前形势下没人想要看到这样的局面”。   同时,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呼吁欧盟针对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申诉。   今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内容包括提供高额补贴以支持电动车等绿色产业在美国本土发展。这一做法引发欧盟等方面的忧虑和反对,被指破坏公平竞争、损人利己。

绝无仅有的“美国病”:30余年超百万人死于枪击

  美联社11月29日援引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报道说,美国2021年的枪支致死率达到了近30年来的最高水平。1990年至2021年,美国超过100万人死于枪击。这份被美国政治网站Politico称为“多年来对美国枪支死亡最全面的分析之一”的研究,再次揭露了枪支暴力“美国病”难愈的残酷现实。   致死率前所未有   这份报告登载于11月29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参与编纂。该报告显示,近年来,美国枪支致死率不断恶化。研究人员通过对1990年以来美国涉枪死亡人数的分析发现,美国涉枪死亡人数从2005年开始上升,近年来更是快速上升,到2021年,美国涉枪自杀率和凶杀率达到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最高水平。   揭示美国枪支暴力严重程度的研究报告还有很多。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份研究显示,2019 年至 2021 年,美国持枪自杀率上升10%,非持枪自杀率下降8%;持枪杀人率上升45%,而非持枪杀人率上升6%。而根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的统计数据,截至11月26日,美国今年已发生613起造成至少4人死伤的大规模枪击事件,这也是这一数据连续第三年超过600起。   哈佛大学医学院儿科急诊室医师艾瑞克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采访时表示,美国两年内涉枪死亡人数增长超过20%,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一数据表明美国正在进入“枪支致死的历史性时刻”。彭博社称,大规模枪击事件在美国已成家常便饭,在发达经济体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枪支暴力死亡人数能与美国相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总检察长罗布·邦塔日前表示,枪支暴力是“美国病”,全世界绝无仅有。   弱势群体最受伤   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在美国枪支暴力“流行病”肆虐之下,女性、少数族裔、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最受伤。   女性成为枪支暴力案中“被忽略的受害者”。刊登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的这份报告显示,虽然美国涉枪死亡事件中大部分受害者是男性,但被枪杀的女性比例近年来增幅显著,高达71%。其中,在非洲裔女性中,涉枪谋杀案2010年以来增加了两倍多,涉枪自杀事件自2015年来增加了一倍多。Politico称,女性受害率的增加,在这个以男性为主的统计中扮演了一个“可悲的、被忽略的角色”。   从种族来看,美国枪支暴力对少数族裔的打击尤甚。“美国进步”网站刊文称,2014 年到 2020 年,死于枪支暴力的西班牙裔人数增加了 66%,增幅几乎是全美的两倍。2020 年,枪支暴力导致 5003 名西班牙裔美国人丧生,创下平均每天 13 人死亡的记录,“枪支暴力对西班牙裔社区造成毁灭性影响”。根据美国非营利组织“每个城镇的枪支安全”的数据,美国非洲裔人口占城市凶杀案受害者的68%,其中许多人是枪支暴力的受害者。   美国青少年和儿童也难逃厄运。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今年4月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封公开信表示,2020年,枪支成为美国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超过4300名1至19岁的美国人死于涉枪案件。2019年到2020年,美国儿童和青少年因枪支死亡的概率为29.5%,是普通人群的两倍。亚特兰大儿童保健中心的急诊科医师克里斯托弗·里斯对CNN表示,“每次照顾因枪支受伤的儿童,我就会想到,这太糟糕了。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这本不应发生。”   控枪仍阻力重重   高持枪率是美国枪支问题难解的根源之一。今年第一季度,美国枪支销量同比增长18%。据估计,全美保有枪支早已超过4亿支。《美国人口评论》刊文称,美国持枪率全球排名第一。...

国际观察:凛冬已至 美国盟友表现令欧洲寒心

  北半球凛冬已至。对欧洲政客来说,除了正在发生的能源危机和通货膨胀,盟友美国的表现更令他们寒心。   11月25日,欧盟成员国负责贸易事务的部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与会各方对美国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深表担忧。今年8月,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在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祭出约3700亿美元的投资。法案规定,电动汽车消费者将获得高达7500美元的税务补贴,只要其购买的电动车电池生产自美国本土。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法案引发欧洲大量负面批评和疑问。欧洲政客担心,此举将使大批企业离开欧洲,欧洲的工业体系将被美国挖空。分析人士指出,此条款本质是以损害欧洲工业为代价为美国企业争取优势。   “我们想要的是公平,我们期待,欧洲企业在美国能得到美国企业在欧洲的同样待遇。”欧盟委员会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说。   “没人想要以牙还牙,陷入补贴竞赛。但是美国所作所为与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原则相悖。”爱尔兰贸易部长瓦拉德卡表示。   “在与美国的关系里我们正在经历贸易信任危机。”德国籍欧洲议会议员赖因哈德·彼蒂科菲尔说。   欧盟认为,这一举措将为欧美贸易树立壁垒,对想要参与合约竞争的欧洲企业十分不公平。如果华盛顿不修改通胀法案的条款,欧盟将被迫回应。   不过,《通胀削减法案》还只是令欧洲人感到愤愤不平的原因之一。“战争牟利”和“能源敛财”同样令欧洲感到了伤口上被撒盐的委屈和愤怒。   《政治报》网站近日发表题为《欧洲谴责美国从战争中牟利》的报道。文中称,欧洲官员指责,美国正在从战争中获得财富,而欧洲国家却遭了殃。   乌克兰危机以来,欧洲与美国一道对俄罗斯施加多轮制裁。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同时,欧盟国家开始从美国购买天然气,但欧洲人购买燃料的价格是美国的四倍。今年上半年,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商业内幕》数据披露,美国公司每艘驶往欧洲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可赚取超过1亿美元利润。   欧盟首席外交官约瑟普·博瑞尔表示,欧盟目前为乌克兰提供了大约80亿欧元的军事装备。鉴于美国是欧洲的主要军火供应商,欧洲人付出的真金白银就这样流进了大洋彼岸军火贩子的口袋里。事实上,就在欧洲盟友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增长的同时,五角大楼已经规划了加速武器销售的路线图。   与此同时,欧洲经济正在衰退,通货膨胀高企,能源短缺威胁着今冬的电力和燃料供应。欧盟委员会发布2022年秋季经济预测报告说,欧盟、欧元区和大多数成员国经济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陷入衰退,明年第一季度经济活动将继续萎缩。   “这是很不好的”,《政治报》采访的一位欧盟外交官表示,“给人一种你最好的盟友正在从你的麻烦当中赚得巨大利益的印象。”

俄罗斯叫停与美会谈,俄副外长:目前局势表明,俄别无选择

  不谈了!俄罗斯《生意人报》29日报道称,原定于11月29日至12月6日在开罗举行的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双边协商委员会会议被推迟。俄新社29日报道称,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当天对记者表示,作出这个决定是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目前局势表明,俄罗斯别无选择。      俄《生意人报》29日称,美国驻俄大使馆28日表示,俄单方面推迟了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双边协商委员会会议。俄外交部当天证实了上述消息。美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柯比28日说,美期待与俄尽快举行会议,并希望收到俄方对推迟原因作出的解释。   另据路透社28日报道,一名匿名的美国官员当天表示,美俄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初期就设立的一条热线迄今只使用过一次——是美国主动通过“防冲突”热线与俄方通话,向俄方表明美对俄军在乌克兰主要基础设施附近开展军事行动的担忧。   另据俄《观点报》29日报道,顿涅茨克“国土防卫司令部”当天表示,在俄军火力支援下,当地武装力量从乌军手中解放了安德烈耶夫卡等两个居民点。同时,乌格列达尔也将很快解放。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29日表示,俄乌谈判现在是不可能的,因为这被乌方拒绝。为了恢复对话,乌克兰不仅应该废除拒绝与俄谈判的法律,还应该表现出政治意愿,表明愿意讨论俄提出的要求。

海外网评:多国发赴美旅行警告,美国在盟友眼里“不安全”

  惯于给其他国家发“旅行警告”的美国,现在成了被“警告”的对象。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1月27日报道称,由于美国枪支暴力事件频发,多个美国盟友最近纷纷对国民发出赴美旅行警告。不安全的美国,让盟友忧心忡忡。   毫无疑问,此起彼伏的枪支暴力已让美国在盟友眼里变得“不安全”。CNN称,尽管美国还没有被盟友们形容成“危险的战区”,但很多国家都在提醒公民,美国“比你习惯的更暴力”。比如,澳大利亚政府就表示,美国的“暴力犯罪比澳大利亚更为普遍,所有地区都可能发生枪支犯罪”;加拿大政府则警告公民要注意大城市地区与帮派和有组织犯罪有关的暴力行为,不要驾车穿越美墨边境地区;英国政府则提醒公民,美国“随时可能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并警告公民不要随便发表“与炸弹或恐怖主义有关的言论”;德国外交部提醒公民“远离可能发生暴力事件的人群聚集场所”;日本外务省除了提醒民众“要认识到美国和日本的安全形势非常不同”,并“贴心”附上了“在美国遭遇枪击事件时如何逃离的建议”。   除此之外,法国、以色列、墨西哥、新西兰等国也纷纷对想要前往美国旅行的国民发出了“温馨提示”。美国的这些盟友中,有的允许公民自由持枪,有的严格禁枪,但基本都已多年未发生或极少发生枪支暴力事件。这不是首次有国家对国民发出赴美旅行警告。2019年前后,包括日本、德国、爱尔兰、乌拉圭、委内瑞拉、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都曾对美国发布旅行警告。   自2020年以来,美国的大规模枪击案发生数已经连续3年突破600例。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GVA)统计,截至2022年11月27日,全美发生造成4人或以上伤亡的大规模枪击事件615起,平均每天发生大规模枪击案1.85起,也让2022年目前已成为有记录以来大规模枪击案发生数第二高的年份。美国以占全球4%的人口拥有了超过40%的枪支,其枪支犯罪发生率甚至超过许多陷入战乱的国家,更将主要发达国家远远甩在身后。澳大利亚政府就提醒国民:“如果您住在美国,请主动参加学习枪支使用和参加演练。”   频发的枪支暴力不过是美国让盟友“害怕”的一面。近年来,美国社会安全环境持续恶化,各种暴力冲突不断发生,其背后是美国一系列痼疾的集中爆发。比如,在德国外交部发布的旅行警示中就提到,去美国的游客“应注意美国国内因种族主义和警察暴力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在墨西哥政府2021年5月发布的旅行警告中,不但特别指出,美国“历史上的种族和民族紧张关系,包括反对移民,导致了来自暴力极端组织的袭击”;乌拉圭和委内瑞拉政府所发布的旅行警告也都提醒民众注意种族暴力问题。不得不说,种族暴力这一痼疾已经成为美国难以除去的“负面标签”。   除了种族暴力外,美国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持续加大,也带来更多安全问题。新西兰政府希望国民注意,“(美国)犯罪率在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差别很大”,希望国民在旅行前研究具体目的地信息并向当地寻求建议;加拿大政府提醒游客注意周围环境,避免夜间在边境旅行;法国政府还用波士顿和亚特兰大等地举例,提醒民众在这些这些地区旅行要“保持警惕”,“避免单独步行或夜间出行”。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城市逐渐形成了非洲裔、拉丁裔等少数族裔聚居的贫困社区与白人等聚居的富裕社区间彼此隔离的局面,这不断放大两者之间在教育、医疗、安全领域的资源差距,也令这两种社区间的犯罪率出现了巨大差距。美国《新闻周刊》2021年的报道称,美国多座城市低收入社区所发生的枪击暴力事件、恶性伤人事件以及凶杀事件分别要比高端社区多14起、150起和5起。   美国的安全问题不仅是美国社会的关切,也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尽管在刚刚结束的中期选举中,两党政客都在利用安全问题大做文章,但实际上,美国日渐不安全恰恰是这些政客们的不作为留下的恶果。正是美国政客长期将个人政治私利置于民众利益之上,才让美国在枪支、种族和发展问题上陷入困境,不但让本国人失去生命,也威胁他国民众的安全。这样的美国,又有什么资格自诩“人权卫士”?

“美最声名狼藉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之一”!富恩特斯背后的美国极右翼

  海湖庄园宴请风波让24岁的尼克·富恩特斯登上美国各大媒体的头条。《纽约时报》25日将该人称为“美国最声名狼藉的年轻白人至上主义者之一”,他也是白人青年极端主义组织“美国优先”的负责人之一。      《华盛顿邮报》称,富恩特斯出生于1998年,是YouTube上“美国优先”节目的主持人。从波士顿大学辍学之前,他在芝加哥郊区长大,是一名天主教徒。他受到年轻保守派分子的欢迎,他们批评共和党建制派在文化问题上不采取强硬立场。2017年8月,富恩特斯参加了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举行的“团结右翼”集会。在这场活动上,一名白人至上主义者杀害了一名反种族主义抗议者。这被认为是美国极右翼走上前台的标志性事件。   Axios网站称,美国司法部在 2021 年的一个案件中将富恩特斯称为“白人至上主义者”。他在其播客中“开玩笑地”否认存在犹太人大屠杀事件,并将在纳粹集中营中被烧死的犹太人比作烤箱中的饼干。报道称,富恩特斯被大多数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封禁,但他在特朗普创办的社交媒体平台“真相社交”上非常活跃。   《纽约时报》25日称,近年来,24岁的富恩特斯在极右翼团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通过其主导的“美国优先政治行动会议”,他与玛乔丽·格林等共和党议员建立了联系。报道称,富恩特斯是一个毫不掩饰的种族主义者。他在自己的播客上公开使用仇恨语言,最近还鼓动派军队进入黑人社区,并要求犹太人离开美国。特朗普在2020年大选中落败后,富恩特斯组织并参与了一系列支持特朗普的公开活动。2020年11月,富恩特斯在华盛顿举行了所谓“停止偷窃”集会,敦促追随者“在2021年1月20日之前冲击每个州的议会大厦,直到特朗普总统再就职4年”。2021年1月6日,富恩特斯带领一大群人来到国会大厦外集会,支持特朗普。至少7名与其“美国优先”组织有关联的人,被指控犯下与国会山骚乱事件有关的联邦罪行。   美国“政治新闻网”今年1月报道称,美国众议院国会山骚乱调查委员会传唤了富恩特斯,但没有证据显示他本人进入了国会大厦。

选民变化令美进入政治重组期?欧洲正遭美“双重打击”,专家:双方关系或迎来特朗普时期以来第二次动荡选民变化令美进入政治重组期?

  近日,欧盟官员们正在集体向美国“开炮”,指责美国借俄乌冲突向欧洲兜售高价能源和武器,大发横财;另外,美国以《通胀削减法案》为名,对企业进行近3700亿美元的政府补贴,吸引欧洲企业迁往美国,带给欧洲产业被掏空的潜在风险。   美国则对此一律给予否认。欧美盟友间似乎正陷于一场新的贸易混战中,欧盟官员则又一次发出了“美国还是我们的盟友吗”的质疑。      欧盟质问美国:借俄乌冲突大发横财   根据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报道,多名欧盟高级官员对美国政府感到愤怒,他们指责美国在俄乌冲突期间大发横财,而欧盟国家却在冲突中“失血”。一名资深官员表示,“如果你冷静看待,在这场战争中获益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借机卖给欧洲高价天然气,还兜售了大量的武器。”   这种“爆炸性”的观点得到了欧盟很多官员们公开或私下的一致支持。   报道指出,欧盟因俄乌冲突而通胀飙升,经济濒于衰退边缘。欧盟各国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依赖转向美国寻求天然气供应,代价却是四倍于美国国内价格的支出。另外,随着欧洲国家援助乌克兰武器,致使本身武器短缺,美国军用装备订单可能会随之增加。   欧盟官员指出,美国从俄乌冲突中发财,而欧盟国家却在受苦。   数据显示,美国依靠能源出口,在第三季度扭转了经济出现衰退的风险。而深陷能源危机的欧洲,被美国大渔其利,成为美国经济反弹的“牺牲品”。   金融市场数据提供商路孚特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美国出口的液化天然气有68%到了欧洲,达到390亿立方米,超过了去年全年。《环球时报》记者自美国能源信息署网站上查询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美国向欧洲国家出口的石油和天然气比往年呈明显增加态势。前7个月,美国向法国出口的天然气与去年相比,每个月少则增长数倍,多则达十几倍。   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向美国“开火”,指责美国以创纪录的高价向欧洲出口天然气,靠地缘政治不劳而获和获取超额利润。法国财长勒梅尔也指出,不接受以四倍的价格来买美国的天然气,绝不允许美国以牺牲欧洲为代价建立经济主导地位。   然而,欧洲的质疑引来的只是美国一番轻描淡写的回应。美国政治新闻网引述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发言人的话说,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是俄乌冲突造成的,美国向欧洲出口天然气,能让欧洲远离俄罗斯。一位美国官员还称,天然气价格是市场决定,而不是美国政府行为。      欧洲担心美国补贴法案将“掏空”欧洲   美国的第二重打击更让欧洲陷入集体焦灼中,这就是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将近3700亿美元的政府补贴刺激,使得欧洲企业在高通胀和能源危机下,加大了赴美投资的冲动。   根据德媒的报道,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选择在美国各州投资,其中不乏行业巨头。美国弗吉尼亚州曾官宣说,6家德国公司将来设立或扩建办事处。而选择俄克拉荷马州的更多——超过60家德国公司,包括汉莎航空、西门子等。   历来将政府补贴视为扭曲市场行为的欧盟,将美国推出《通胀削减法案》视为不公平的贸易战。马克龙认为该法案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对欧洲国家是“不友好”的。美国政治新闻网引述欧盟官员的话称,数周以来最大的胶着之处在于,这些不公平的做法将威胁欧洲工业的生存。   11月7日,欧盟表示,因美国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破坏美欧之间“公平竞争”环境,欧盟已向美方发出书面警告,并将考虑采取报复性措施。美国政治新闻网报道称,虽然欧洲已正式向美国提出反对,但是迄今为止,美国并没有显示出退让的迹象。欧盟内部市场委员蒂埃里·布雷顿11月21日在一场欧盟成员国工业领袖会议上直指,拜登政府的新补贴方案对欧洲经济构成了“生死攸关的挑战”。欧盟的一位外交官甚至发出诘问:《通胀削减法案》改变了一切,华盛顿到底还是不是我们的盟友?   法国和德国两国相关官员11月22日发表联合声明,将密切协调欧洲应对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等挑战,并警告称,如果欧盟与美国无法达成“妥协”,法国和德国将竭尽全力保卫欧洲经济。11月25日,在欧盟贸易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又一次集体表达了对该法案的不满,荷兰贸易部长施赖内马赫表示,该法案非常令人担忧,希望能够采取一切手段避免贸易战,没有人能够从中得利。   专家:不排除欧美关系再次出现动荡   围绕着欧美之间难以厘清的经贸纠纷,甚至于欧洲再次对与美国之间盟友关系发出质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项法案在客观上将影响欧美之间的产业布局和投资流向,加剧了不利于欧洲经济的趋势,而朝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不得不引发欧洲长期以来的担忧。   崔洪建认为,美国政府的对外措辞与特朗普时期不同,但实质却一致,还是美国利益优先,甚至不惜牺牲欧洲的利益。所以,欧洲要借机向美国施加影响,否则以后在美国面前的话语权将更弱。   崔洪建表示,实际上,欧洲对美国的抱怨在于,这项法案本身不符合市场规律,是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美国的做法事实上形成“以友为壑”不利于欧洲的局面,美国不能放任这种趋势向前发展,美国应该更多体现对欧洲盟友的帮助,而不以所谓市场规律为借口无动于衷。   另外,崔洪建分析说,欧洲在特朗普时期也曾提出“美国还是不是欧洲盟友”的质问,而现在,即使欧美之间还有所谓盟友的关系,也与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崔洪建看来,美国经济政策等方面不再把欧洲区别来看,实际上也把欧洲视为可以捞取市场利益或者政治好处的目标。   崔洪建认为,虽然美国政府一再大谈“相同的价值观”,但是欧洲国家却开始意识到,在美国政府这一套说辞之下,欧洲的经济利益流失的会比特朗普时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