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接受美媒采访,敦促应找到一种方法弥合中美分歧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当地时间25日发布了其主播扎卡里亚对法国总统马克龙的采访视频,马克龙在受访时表示,他认为美中合作对解决一些全球性问题至关重要。 在采访中,扎卡里亚询问马克龙,你之前发表了在台湾问题上的言论,随后也许是巧合,一项欧洲的民调显示,对于是否愿意因为台湾问题卷入战争,绝大多数欧洲受访者的回答是“不”。你是否认为这个结果印证了你观点的正确性? 马克龙说,“不,我对民调总是非常谨慎,因为有时候民调是好的,有时候是坏的。我认为你必须根据每个人的长期利益来设计战略。我认为我们对于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全球秩序的观点必须非常严格。而秩序意味着要减少冲突,因为我们议程中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全球问题。” 马克龙接着说,“我认为,对我来说,全球议程的首要任务是努力解决现有的危机,消除不平等和贫困,解决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随后,马克龙提出推进这些全球议程的关键要素,“我们需要合作,尤其需要中美之间的合作。如果中美之间在这些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就不可能建立一个全球议程并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的首要任务”。 根据采访视频,马克龙补充称,对于那些会加剧中美之间分歧、冲突和紧张的关键因素,应该找到一种方法,“安静讨论,建立关联性,以缓和紧张关系”。 今年4月,结束访华之行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乘专机返回法国的途中接受了媒体采访,他在采访中称,欧洲必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避免卷入美中在台湾问题上的对抗。 “矛盾的情况是,我们感到恐慌,认为自己只是美国的追随者。”马克龙称,“欧洲人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在台湾问题上加速(危机的发生)是否符合我们的利益?”他继续给出答案说,“不”。“如果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升级……我们将没有时间和资源来资助我们的战略自主权,我们将成为附庸。”他说。 此后,马克龙4月12日还在阿姆斯特丹与荷兰首相马克·吕特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表示,“欧洲战略自主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正在成为现实。”他说,“成为美国盟友并不意味着成为附庸,我们是盟友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独立思考的权利。”谈及台湾问题,马克龙称,他的立场“非常明确”,法国和欧洲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一致,支持“维持现状”,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法国反对、美国“有疑虑”,英国防大臣接任北约秘书长恐泡汤
新北约秘书长之位在西方引发争论。英国《卫报》18日发表题为“对下一任北约秘书长缺乏共识,可能导致斯托尔滕贝格留任”的分析文章,谈及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接任的可能性表示,除法国等欧盟国家对此持反对意见外,美国方面也对华莱士担任北约秘书长“心存疑虑”,原因是后者在乌克兰问题上处理方法让美军方感到不满。 文章称,对于下任北约秘书长人选,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其他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坚持表示,不愿让一位非欧盟国家候选人担任该职位,因此,欧盟国家这一立场实际上排除了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担任北约秘书长的可能性。 “美国对华莱士也有疑虑,(美国)军方一些人对他在乌克兰问题上强行推进的方式感到不满。”《卫报》接着提到,因此在下月立陶宛举行的北约峰会上,斯托尔滕贝格可能被要求继续留任。 文章还补充称,北约秘书长由该组织31个成员国协商一致任命,面对欧盟方面的不情愿,如果华莱士想要实现担任北约秘书长的目标,他可能需要来自美国总统拜登的坚定支持。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本月17日报道,消息人士爆料称,法国总统马克龙正试图阻止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成为北约下任秘书长,原因是法方希望由一名来自欧盟人士担任这一职位,而英国已不是欧盟成员国。《每日电讯报》称,该媒体获悉,有法国官员已告诉北约同事,他们希望北约下任秘书长是个“有名无实”的人物且来自欧盟成员国。报道称,此举是法国推动北约在军事上保持独立并减少该国在安全领域对美依赖努力的一部分。 北约秘书长发言人今年2月曾表示,预计北约现任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任期将于今年10月结束,他无意寻求继续担任这一职务。《每日电讯报》称,华莱士已表示对该职位感兴趣并得到英国首相苏纳克的支持,前者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我一直说这会是一份好工作,那是我想要的工作,但我也热爱我现在所做的工作”。报道还称,华莱士被视为斯托尔滕贝格潜在继任者,另外一名热门人选是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
西方媒体曝美中情局早知“北溪”破坏计划
去年9月,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发生爆炸。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宣称事先不清楚也没有参与“北溪”管道遭破坏事件,然而据荷兰等国媒体近日披露,早在去年“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前3个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已得知针对“北溪”管道的破坏计划。俄罗斯一名驻美高级外交官对此表示,美国在“北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需要调查清楚。 据荷兰广播节目公司报道,荷兰军事情报与安全局去年6月获得的情报显示,“北溪”管道破坏计划牵涉一支潜水小队和一艘帆船,而美国中情局收到荷兰的情报后,并未声张。 破坏事件发生后,美国一直装聋作哑,声称事先不知情,也没有参与相关行动,并且还把矛头指向俄罗斯。 近几个月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多家美国媒体相继爆料中情局事先知道针对“北溪”管道的破坏计划。1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仍拒绝就上述报道置评。他表示,多个欧洲国家正就“北溪”事件展开调查,美国将等待调查结果。 俄罗斯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安德烈·列杰涅夫14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北溪”事件需要“透明客观”的国际调查,而美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需要“弄清楚”。 去年9月,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发生爆炸。各方普遍认为这一事件系“蓄意破坏”。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展开独立调查。俄罗斯多次呼吁共同调查、分享调查结果,但遭西方国家拒绝。 今年2月8日,美国知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发文爆料说,“北溪”管道系被美国情报部门和美军秘密破坏,美国政府否认这一说法。
“美国制裁极大增加阿富汗民众的痛苦”
美国以“反恐”之名发动阿富汗战争,导致大量阿富汗平民丧生,近1/3的民众沦为难民。为了摆脱战争泥潭,美国不负责任地从阿富汗仓促撤军,留下战争苦难让阿富汗人民承受。美国不仅拒不承担帮助阿富汗人民缓解严峻人道主义危机的责任,反而对阿滥施单边制裁,公然掠夺该国数十亿美元的海外资产,进一步加剧阿富汗人民的苦难。 联合国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22年阿富汗自然灾害不断,有超过9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超过2440万人急需人道主义援助。当阿富汗面对干旱、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美国对阿富汗滥施单边制裁,扣押阿富汗海外资产,不仅让阿富汗民众的生活雪上加霜,更令阿战后重建工作进一步陷入僵局。 “战争结束了,人们却仍在废墟中生活” “重建一座房子的价格我们负担不起。”站在自家房屋的一堆瓦砾旁,70岁的阿富汗农民穆罕默德·古尔长叹一口气。古尔说,最近一段时间,阿富汗砖石、水泥、钢筋等物资价格大幅上涨,地震中倒塌的房屋至今都没钱修理,很多家庭都只能继续住在临时帐篷里。 2022年6月,阿富汗东部发生里氏6.2级地震,造成1000多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上万座房屋被损坏,100多万人受到影响。地震还摧毁了当地的供水系统、手机信号塔和电网,民生受到严重影响。然而,在美国制裁的阴影下,灾区急需的援助物资严重短缺,灾后重建更是困难重重。 2021年美军从阿富汗仓促撤离,但美国对阿富汗的破坏从未停止。由于美国单方面对阿富汗进行经济和金融封锁,并宣布将阿富汗中央银行数十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冻结,使阿富汗银行业无法正常运转,国际援助资金流入受阻,各项援助工作很难展开。 阿富汗钢铁行业协会主席里什蒂亚说,受美国经济和金融制裁影响,国内5000家大小钢铁厂无法获得进口设备和技术,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无法满足战后、灾后重建对建筑材料的巨大需求。 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省,当地居民扎里夫和母亲、妻子、孩子挤在一处山洞里,连木柴和燃煤都买不起。扎里夫说:“我们绝大部分困难都是由制裁造成的。”巴米扬省自然灾害管理和人道主义事务部门负责人沙基尔·塔希尔表示:“当巴米扬地区的民众迫切需要援助时,美国却阻碍人道主义援助。美国制裁极大增加阿富汗民众的痛苦。” “过去20年,美国没有给阿富汗带来任何发展,如今在阿富汗最困难时依然对我们实施非法单边制裁。”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学者纳吉布拉·贾米说,受制裁影响,百废待兴的阿富汗无法进口最基本的机械设备和生产资料,加剧了阿富汗市场上物资紧缺、价格飞涨状况,“战争结束了,人们却仍在废墟中生活。” “医疗卫生体系不应被政治化,患者需要得到救治” 在喀布尔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义肢康复中心,6岁的谢赫·扎曼正在练习用义肢走路,痛苦中透着坚强……直至今日,美军遗留下的地雷和爆炸物仍给无数阿富汗民众带来伤害。“过去20年里,这里为超过两万名阿富汗人安装了义肢。目前,需要安装义肢的民众还排着长队,但康复中心的运营面临很大困难。”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阿富汗义肢康复项目负责人阿尔贝托·卡伊罗表示。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由于阿富汗的外汇储备被美国冻结,阿富汗各地的水电等基础设施缺乏维护资金,不得不陆续停摆。这也导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当地运营的7家义肢康复中心电力供应遇到困难,清洁水源无法保障,日常所需的资金难以及时到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行动部主任马丁·许普表示:“美国的制裁阻碍了国际社会为阿富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让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阿富汗的运转面临挑战。” 急诊室里人满为患,一张病床上两三个儿童蜷缩着身体挤在一起……这是喀布尔最好的一家公立儿童医院里的场景。受美国制裁的影响,这里的医疗资源极度短缺,饱受疾病折磨的儿童只能挣扎度日。医院主治医生穆罕默德·伊克巴尔说:“我们的重症监护室里没有心肺复苏设备,没有呼吸机,而这些都应是重症监护室所必备的。”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人道主义卫生中心主任保罗·斯皮格尔在探访阿富汗各地医院后撰写报告指出,在阿富汗大多数地方,美国的制裁导致当地药品严重匮乏,国际组织援助中断,各地公共卫生服务难以为继。许多本可以及时救治的疾病变得致命,孕妇和婴幼儿群体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喀布尔马拉莱妇产医院院长马拉莱·拉希姆·法伊兹表示:“时至今日,阿富汗卫生系统仍面临一场危机。医疗卫生体系不应被政治化,患者需要得到救治,提供医疗服务是一项纯粹的人道义务。” “美国对阿富汗的制裁应受到严厉谴责” 美国发动了长达20年的阿富汗战争,非但没有给阿富汗带来和平与发展,反而导致阿富汗动荡不止、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分析人士指出,作为阿富汗问题的始作俑者,美国应正视阿富汗严峻的人道、经济、安全等危机,立即解除对阿富汗制裁,早日解冻阿富汗海外资产,落实好对阿富汗人道援助的承诺,确保用于阿富汗民生急需。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5月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联合国阿富汗问题闭门会议结束后表示,阿富汗2/3的人口今年需要人道主义援助才能生存。他呼吁国际社会必须重视阿富汗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数十名联合国人权独立专家去年曾共同发声,指出美西方以维护人权名义所实施的制裁,剥夺了阿富汗人民包括健康权、食物权和生命权在内的基本人权。 欧盟前高级官员让—弗朗索瓦·考坦刊文称,由于大部分外汇储备被剥夺,阿富汗央行无法在经济低迷的关键时期发挥其支持本国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作用。美国华盛顿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马克·威斯布罗特指出,美国对阿富汗的制裁让阿富汗进一步陷入人道主义危机,阿富汗民众正深受其害。 “美国实施的制裁后果很快就出现了:贫困加剧、粮食短缺、卫生系统艰难运转,阿富汗民众的生活雪上加霜。”考坦认为,美国有能力阻止阿富汗的人道主义危机进一步恶化,却选择不这样做,“美国对阿富汗的制裁应受到严厉谴责”。
“棱镜门”丑闻曝光已十年 法国专家:美政府监听行动变本加厉
今年是美国“棱镜门”丑闻曝光十周年。2013年6月5日,英国《卫报》首次披露,美国正在开展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美国情报机构利用微软、谷歌、苹果、脸书、雅虎等9家互联网公司及一些大型通信服务商提供的数据,肆意追踪民众的私人关系与社会活动,对美国国内外进行大规模监听。这一消息引发美国国内国外的广泛抗议。 美情报机构通过“棱镜”计划监听全球 2013年6月,美国前中央情报局雇员斯诺登向英国《卫报》、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揭露了“棱镜”计划的真相。“棱镜”计划的正式名称为“US-984XN”,是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于2007年启动的秘密监听项目。美国情报机构通过接入网络公司的中心服务器,直接接触用户数据,实时跟踪用户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音频、文件、照片等上网信息,全面监控特定目标及其联系人的一举一动。“棱镜”计划的监听范围不仅覆盖美国国内,还包括多国政要和民众,德国、法国等美国盟友也不例外。 “棱镜”的监听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让人咋舌,遭到多方批评。对此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记者会上回应称,美国情报机构只是收集数据,并没有“听电话,看短信、查电子邮件内容”,并声称此举是为了美国反恐和国家安全的需要。曝光棱镜门的时任英国《卫报》记者对这一说法嗤之以鼻。 时任英国《卫报》记者 格伦·格林沃尔德:奥巴马说,美国国家安全局没有监听美国人的电话和查看他们的电子邮件,这一说法绝对是错误的。我们有文件证明,美国总统关于这方面的说法都是假的。这份文件揭露的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听系统并非针对非常坏的人或恐怖分子,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批量地针对美国公民和世界各地的其他公民。 “棱镜门”曝光后引发美国国内外广泛抗议 “棱镜门”丑闻令美国的欧洲盟友大为震惊。时任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要求美方就监听事件立即进行澄清。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要求美国立即停止监听行为。德国媒体披露,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当时已被美国情报机构监听长达十几年,引发德国强烈不满。 时任德国总理 默克尔:针对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行为,我一再向美国政府明确表示,监听盟友是不可接受的。 棱镜计划将美国民众的个人隐私毫无遮蔽地暴露在政府面前,这也引发了美国国内的大面积抗议,华盛顿、纽约、费城、波士顿、芝加哥及旧金山等城市都有民众举行示威,反对这种无差别监听行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权组织——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正式起诉联邦政府,指控其“棱镜”计划侵犯言论自由和公民隐私权、违反宪法,并请求法院下令中止这一项目。 法国专家:美国大搞无差别监听暴露美式霸权 △法国通信技术专家勒费比尔接受总台记者采访 当地时间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采访到了法国通信技术专家勒费比尔。勒费比尔认为,“棱镜门”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十年,但是美国当局对其他国家的监听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只要是美方能够涉及的领域,无论合理与否,监听行动都一直在进行。 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主任科尔图诺夫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出于所谓的“维护国家安全”目的,大搞国际非法监听活动,美式霸权祸害世界。 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主任 科尔图诺夫:美国异常担心自己的内政被其他国家干涉,但与此同时,美国却不止一次利用监听手段对其他国家的内部政治进程施加影响。美国的监听行为会对国际合作造成损害,我还认为这有损于美国的长期经济和政治利益。 《卫报》:美国并没有触及问题核心的改变 最先披露“棱镜门”丑闻的英国《卫报》7日刊文称,10年后看来,“棱镜门”丑闻的曝光,虽然迫使美国政府解密了部分情报部门运作的细节,但是类似变化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 文章援引曝光“棱镜门”的前英国《卫报》记者格伦·格林沃尔德的话说,美国政府至今仍在继续其监听行径,其方式甚至比10年前所披露出来的更糟糕、更极端。针对美国在监听问题上的种种作为,格林沃尔德说,美国最擅长的事情之一,就是总要打造出一个新的敌人来令美国人民恐惧,总要编造出理由来让美国人民相信,美国政府有必要秘密运作、大搞间谍活动、同时拥有无限的权力。
英国要办AI峰会,英媒操心“请不请中国”
当地时间7日晚,英国首相办公室发布公告称,英国将主办首届人工智能峰会,以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与峰会的具体内容相比,英媒似乎更关心“请不请中国”这个问题。 公告称,AI峰会将于今年秋天举办,将集中讨论人工智能的风险及如何通过国际协调行动来减轻这些风险。唐宁街称,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迅速,这种变化需要更加灵活的领导。此前,有专业人士警告称,人工智能有可能像流行病或者核武器一样威胁人类。 目前,英国首相苏纳克正在美国访问,强调志同道合的盟友和公司致力于制定国际框架以确保安全可靠地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此前, 苏纳克在七国集团(G7)峰会上也与与会领导人讨论了这一议题,据介绍,人工智能安全峰会的工作将建立在七国集团、经合组织和全球人工智能伙伴关系的框架之上。 今年7月,英国外交大臣还将召开联合国安理会首次关于人工智能对国际和平与安全带来的机遇和风险简报会。唐宁街称,英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仅次于美中。 首届AI峰会的消息一发出,就有英国媒体围绕是否邀请中国参会开始讨论。英国《每日邮报》援引不具名英国官员言论称,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庞大,应该被邀请参会。对此,唐宁街发言人表示,峰会主要为志同道合的国家准备,但也要确保正确地设置护栏。不排除在适当的时候向中国发出邀请。苏纳克表示,人工智能的潜力巨大,但需要以安全可靠的方式开发和使用它,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做到这一点。 但英国《金融时报》认为,由于唐宁街强调了志同道合的盟友,中国可能被“排除在外”。英国政坛一些反华政客还借题发挥,又搞“中国科技威胁”。被中方列入制裁名单的前保守党领袖邓肯-史密斯称邀请中国让他不安,因为中国“经常破坏规则”,还有人继续拿“摄像头间谍”做文章,宣称英国需要摆脱中国的高科技产品。 日前,英国政府频繁在所谓敏感领域大搞政治操弄,毫无证据炒作“摄像头间谍”等虚假信息诋毁中国,英国内阁办公室还要求拆除中国公司生产的监控摄像头。8日,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回应称,中国政府一贯鼓励中国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和国际规则、在遵守当地法律的基础上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我们敦促英方停止政治操弄,为中国企业在英正常经营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 考虑到英国政府此前在发布的一系列涉及国家安全的文件中将人工智能、量子力学、通信和生物安全等划定在敏感领域范围内,有分析认为,在此基础上讨论AI峰会请不请中国,似乎更像在展现姿态。
欧盟反胁迫法案针对中美?中方呼吁欧盟一起反对“美国经济胁迫”
欧盟6日就《反胁迫工具法案》达成最终政治协议,以保护欧盟成员国免受第三国经济胁迫。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7日在其个人网站上写道:这一新法案将使欧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捍卫自己及成员国的利益。 法新社报道称,根据该法案,欧盟委员会在接到成员国投诉后,将有4个月的时间作出裁决。如果确实存在经济胁迫,那么首先是调解,如果不起作用,欧盟可采取征收关税、限制服务贸易、限制获得外国投资或者限制参与公共采购等反制措施。根据欧盟委员会的定义,经济胁迫是指第三国试图采取或威胁采取对欧盟或成员国的贸易或投资造成影响的措施,迫使欧盟或成员国做出特定选择。报道称,相关新规预计将于今年秋季生效。 欧洲媒体在进行相关报道时,认为欧盟此举有针对中美的意思。瑞士《新苏黎世报》7日评论说,欧盟正在用又一项防御措施武装自己,以便能够抵御来自中国的经济胁迫。但这些措施对欧盟国家是有成本的,尤其对德国来说,毕竟与中国的贸易对任何欧盟国家都不如对德国重要。欧洲动态网引述朗格曾说过的话表示,如果美国因为欧盟引入针对美国大企业的数字税而进行报复,那么它也是这一法案的潜在目标。 在7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回应相关提问时表示,中国和欧盟都是美国经济胁迫的受害者。美国公然胁迫欧盟等国家限制对华出口半导体生产设备,这种科技霸凌行径严重冲击半导体产业发展,不仅损害中国、欧盟利益,还破坏多边贸易规则,严重冲击世界经济秩序。中方希望欧盟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反对美国的经济胁迫。
“人道、经济和生态三重灾难”!联合国秘书长紧急呼吁
当地时间6月6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位于赫尔松地区的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遭到破坏一事发表声明。古特雷斯称,这一事件是人道、经济和生态三重灾难。 古特雷斯说,联合国方面没有独立信源核实该水坝遭破坏的原因,但水坝遭到破坏导致了洪水和人道撤离、环境破坏和粮田被毁,特别是威胁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安全。联合国与乌克兰政府正在努力提供重要的人道主义援助。 他再次呼吁针对平民和平民设施的攻击必须停止,各方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和相关决议停止俄乌冲突。 新闻链接:赫尔松地区卡霍夫卡水电站遭袭 库区储水泄漏 当地时间6日,塔斯社援引赫尔松地区官员的话报道称,赫尔松地区的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遭到破坏,部分地区正在遭受水灾。俄乌双方均指责对方实施了破坏大坝的行为。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报道,新卡霍夫卡市政当局确认,卡霍夫卡水电站的顶部结构因炮击受损。 新卡霍夫卡当局称,水电站库区的水正在以无法控制的方式向下游流去,但新卡霍夫卡居民暂时无需撤离。另据乌克兰媒体报道,赫尔松地方当局已决定撤离第聂伯河沿岸潜在洪水区的居民。 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丹尼洛夫随后宣布,由于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遭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将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讨论相关情况。 卡霍夫卡水电站位于赫尔松地区第聂伯河下游,建于20世纪50年代,为扎波罗热核电站及克里米亚半岛提供水源。目前由俄方控制。
美式“反恐”= 数百万人“间接死亡”
2021年8月美军狼狈撤出阿富汗,宣告了美国20年“反恐战争”的可耻失败。 当时,由美国布朗大学沃森研究所“战争成本”项目提供的研究数据曾被广泛引用:美国自2001年起以反恐之名发动的战争和军事行动造成超过92.9万人死亡,其中平民占四成以上,超过38.7万人。 然而,这些数据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了。 根据“战争成本”项目本月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9·11”事件之后与美国有关的战争共造成至少450万—460万人死亡,比之前的数据多出了360万—370万人! “在美国,这是一个被极度低估的问题” 这份报告以《死亡是如何比战争更长久的:“9·11”后战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为题,对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利比亚和索马里等7个中东国家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调查。 调查发现,虽然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已于2021年结束,但战争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公共服务和环境的破坏所引发的间接死亡和相关健康问题仍在不断增加,而且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 报告指出,战争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了这些国家民众的基本生存。 例如,在伊拉克战争最激烈的时期,港口、道路、电力系统被毁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战争本身。 而在较伊拉克受关注相对较少的利比亚,情况要比想象的更严重。 报告称,利比亚的人类发展指数曾在非洲排名第一,但美西方的军事干涉改变了一切:以2016年为例,美国在短短5个月内对利比亚城市苏尔特进行了约500次空袭,比美国同期对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空袭更为猛烈。 这种残酷空袭严重破坏了利比亚的医疗保健体系,导致当地传染病肆虐,人均预期寿命大幅下降(男性下降9年,女性下降6年)。 报告还指出,相对于直接死于战争的人数,更多的人,特别是妇女和儿童,首当其冲地受到战争余波的持续影响。 而战争对人类健康造成的许多长期的未得到充分认识的后果,从当地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便可见一斑。 据估计,在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和索马里,共有超过760万名5岁以下儿童严重营养不良,也因此面临更大的夭折风险。 报告特别提到,战争真正的影响“巨大和复杂”,无法做到量化。因此,“战争成本”项目迄今尚未得出准确的死亡数字,只是提供了一个“保守的估计”。 该报告的作者、“战争成本”项目联合主任斯蒂芬妮·萨维尔表示,虽然现在“反恐战争”已随美国离开阿富汗而在名义上宣告结束,但战区民众仍在继续承受着战争恶果,而美国国内对此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漠不关心。 “直到今天,美国也没有吸取教训” 这份报告发布后,引起美国舆论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