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官员看透了:我们在受苦,美国在发财

  针对当前俄乌冲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近日承认,欧盟所受到的影响远比美国更严重,他抱怨称,“华盛顿总是优先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   据“今日俄罗斯”(RT)网站报道,当地时间12月3日,米歇尔在接受意大利《晚邮报》采访时表示,“这场冲突对美国的影响与对欧洲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事情对美国来说要容易得多,美国是能源出口大国,可以从天然气和石油价格的飙升中获益,而欧盟则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面临着经济衰退的风险。”米歇尔称。   他还提到,欧洲的工业为能源支付了更多费用,且面临来自美国工业的竞争。     事实上,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受欧盟对俄罗斯制裁产生的反噬效应影响,欧洲能源供应紧张,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飙升,而他们的盟友——美国,却在大发战争财。   对此,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公开指责美国在售卖天然气上搞“双重标准”,使得欧洲人支付的价格几乎是美国人的“三到四倍”。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也指责美国虽是“友好国家但收取天价费用”。   不仅如此,美国还往欧洲的伤口上撒盐。今年8月,拜登签署总价值7500亿美元的《通胀削减法案》,该法案为清洁能源企业提供了巨额补贴和税收减免,欧盟方面担心,由于美国的能源价格低得多,该计划最终可能会把欧洲企业吸引到美国。   采访中,这位欧洲理事会主席就被问到,拜登政府所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是否“背叛了欧盟”?   米歇尔回答说:“我不会用(背叛)这个词,但我们也不要如此天真,美国,即使是在现任(拜登)政府的领导下——也总会优先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

欧盟跑到巴尔干填补“政治真空”,专家:同中国相比,欧盟竞争力不足

  欧盟国家领导人和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北马其顿、黑山等西巴尔干国家领导人,12月6日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举行峰会,这也是首次在巴尔干地区举行类似峰会。法新社对此评论称,尽管巴尔干国家成为欧盟成员国仍然只是一个遥远的前景,但“欧盟和西巴尔干地区展现出寻求加强联系的意愿”。   英国《卫报》称,德国总理朔尔茨于2022年11月3日主持峰会,包括阿尔巴尼亚、波黑、北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科索沃等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将与欧盟领导人共同签署关于相互承认身份证件、大学学位和专业资格的协议。   据法新社等媒体报道,在此次欧盟-西巴尔干国家峰会上,为帮助西巴尔干国家应对能源危机,欧盟确认了一项10亿欧元的补贴计划。峰会还签署了一项协议,以便电信运营商逐渐降低并取消欧盟与西巴尔干国家之间的漫游费用。此外,峰会还宣布了双方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合作。   法新社称,召开这次峰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讨论巴尔干国家加入欧盟的申请。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说,布鲁塞尔和多年来被欧盟拒之门外的西巴尔干半岛国家之间,仍然充斥着“沮丧和疲惫不堪”的情绪,但他强调出现“跃进”是可能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则在讲话中提到俄罗斯和中国。她说,巴尔干半岛国家加入欧盟的申请因为俄乌冲突而“再次获得动力”。“俄罗斯试图(在西巴尔干)施加影响。中国也试图施加影响”。   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则进一步炒作布鲁塞尔向西巴尔干国家靠拢,“急切地不想将该地区拱手让给俄罗斯和中国”。该报道援引一名分析人士的话称,俄乌冲突“让欧盟东扩又回来了”。欧盟认识到,不愿东扩将会造成“政治真空”。   俄罗斯连塔网6日称,近年来,中国对西巴尔干国家经贸投资显著增长,与双方合作的丰富成果相比,欧盟的承诺和行动显得十分无力,其力图提振在该地区国家的影响力缺乏牢固基础。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也认为,相对而言,欧盟对西巴尔干国家发展并未投入足够的资源和切实的支持,并且接纳该地区国家入盟未有太多实质性进展。西巴尔干国家对欧盟的失望情绪日渐高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7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欧盟常常自诩为“整个欧洲”,乌克兰危机让欧盟进一步看到巴尔干地区的所谓“空白”,加大了对该地区的拉拢力度。然而,在巴尔干地区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转型、互联互通等方面,欧盟并没有投入太大精力与资源,同中国相比竞争力不足。此外,中国的发展模式、治理模式,对一些巴尔干半岛国家也更有吸引力。

马克龙从美国回去后,欧洲人决定不忍了

  法国总统马克龙前几天对美国的国事访问,被认为是欧美避免滑向“贸易战”的“最后机会”。但按照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的观点,如今看来,想要靠谈判避免危机已然徒劳,欧洲有必要发起反击,到世贸组织“状告”美国了。   口口声声承诺恢复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美国,怎么老让欧洲盟友“做噩梦”?      【美国出招,欧洲为难】   几个月前,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IRA),对企业打出一张极具诱惑力的“王牌”。   从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投资到电动汽车、电池及相关配件生产等,2023年1月起,只要是主要生产环节在美国境内完成的绿色产业,就有免税“大礼包”奉上,奖励高额补贴,计划10年内拨出高达4000亿美元。   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价格暴涨,早就让欧洲商家不堪重负,美国此时抛出巨额优惠,欧洲大小企业怎么可能不“疯狂心动”?   不仅是欧盟经济领头羊德、法两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企业,也纷纷加快将产业布局转移到大洋彼岸。   在欧盟官员看来,美国使出这一招,就是在为难欧洲。他们纷纷指责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将加剧欧洲工业生产萎缩。   10月时,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要与美国就法案深入讨论,他担心美国的做法将引发“一场巨大的关税战”。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一针见血,认为美国正“搜刮”欧洲。   11月,马克龙两度亲自出马,在爱丽舍宫设宴,一次召集了法国制造业巨头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大户,另一次叫齐了爱立信、沃尔沃、联合利华、阿斯利康等一票欧洲“头部企业”负责人,目的只有一个——恳请大家将生产线留在欧洲。他还重提萨科齐时代的“购买欧洲产品法案”,期望与美国分庭抗礼,挽救欧洲的再工业化进程。   法国还决定与德国联手反击。当地时间11月22日,两国达成联合声明,共同打响欧洲经济“保卫战”,宣布将守护欧洲工业,联合抵制美国这一法案。   【给了面子,少了里子】   在此背景下,马克龙开启了“叙友谊”和“求公平”的访美之旅。   马克龙的任务之一,是向美国总统拜登表达法美关系之牢固;任务之二,是传达欧洲的诉求,呼吁美国不要用“咄咄逼人”的《通胀削减法》,来惩罚欧洲。美国“政治”网站披露,马克龙此行是代表欧盟27国意见,试图说服拜登采纳墨西哥、加拿大模式,给予欧洲部分行业豁免。   面对美国国会议员,马克龙激烈抨击美国损害欧洲利益的行为,但在与拜登会谈时,他的语气明显缓和。法国希望被美国“当成一位好友来尊重”,马克龙说,“一个强大的欧洲盟友符合美国利益”。   然而,现实很骨感。拜登在会谈中允诺法案可作“微调”,以回应欧盟关切,但白宫发言人让-皮埃尔此后又表示,不会寻求让美国国会修法。   马克龙虽获价值50万美元的白宫国宴款待,赢了面子,欧洲却没找回“里子”。   【被美国“摆了好几道”】   这几年,法国和欧洲的确被美国摆了“好几道”,马克龙此前多次批评美国损人利己,也有据可依。   第一回合:抢潜艇大单   2021年9月,美英澳成立小集团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奥库斯”(AUKUS),把法国一脚踢开,撬走法国为澳大利亚建造12艘潜艇的“世纪合同”,马克龙气得召回驻美、澳大使。   其后拜登亲赴法国驻意大使官邸会晤马克龙,外媒称双方“和解”。   第二回合:天价天然气   乌克兰危机开始以来,美国要求欧洲盟友共同制裁俄罗斯,导致欧洲陷入能源危机,不得不转买美国天然气。美媒《商业内幕》援引估算数据称,从美国购买6000万美元一船的液化天然气,运抵欧洲时价格飙升至2.75亿美元,一艘船获利高达逾1.5亿美元。...

政要互动频繁,欧美想用密集往来撬动中亚?

  俄乌军事冲突正在重塑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结构,而中亚地区成为西方与俄罗斯博弈的新阵地。从10月到11月,法德美等欧美国家政要以及欧盟高官,或者邀请中亚国家领导人对本国进行访问,或者前往中亚呼吁加强合作。在西方频频示好的背后,既是俄乌冲突爆发后中亚地区地缘政治重要性的提高,也是欧洲各国迫切的现实需要,还有西方希望趁机在该地区削弱俄罗斯影响力的打算。不过,西方的盘算能否实现,还要看中亚各国的态度。   政要互动相当频繁   “马克龙正在通过引人注目的措施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伙伴关系,寻求提高欧洲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据法新社11月29日报道,这位法国总统当天在爱丽舍宫接待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两人讨论了深化两国经济、能源和教育合作等问题。在此一周前,马克龙同样在巴黎会见了来访的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两人就进一步发展法乌关系交换意见,并就发展高水平全面伙伴关系达成一致。除了和哈萨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举行面对面会谈外,马克龙11月26日还与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举行了电话会谈。两人去年曾在巴黎举行会晤。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哈萨克斯坦总统,还是乌兹别克斯坦总统,都是受邀访问法国。托卡耶夫是7年来首次访问法国,而在描述马克龙和拉赫蒙去年的会晤时,法新社用了“极不寻常”一词。除了高层访问外,法国还计划加强与中亚国家的文化联系。法媒称,马克龙宣布2024年要在哈萨克斯坦开办新的法语学校。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时报》称,巴黎计划在撒马尔罕市开设法国文化协会分支,而法乌两国将合作培训法语教师,双方还签署了价值超过60亿欧元的贸易协议与合同。法国《20分钟报》认为,马克龙在一周时间里连续会见中亚国家领导人,说明巴黎急切地希望与中亚国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其实,法国的举动只是近期欧盟以及其他欧洲国家加大向中亚展开“魅力攻势”的一部分。10月27日,首届欧盟-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出席这一会议,并与中亚五国领导人举行会晤。米歇尔对中亚地区的重要性予以肯定,称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中亚与欧盟的联系日趋紧密。他强调,此次峰会“不仅仅是两个地区之间的对话”,更是欧盟与中亚加强合作的象征。   米歇尔前脚刚走,德国外长贝尔伯克也来到中亚。从10月31日至11月2日,她先后对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进行访问。据“德国之声”报道,贝尔伯克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访问释放合作信号。在德国外长之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来到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市,参加11月17日到18日举行的欧盟-中亚外长会议和欧盟-中亚互联互通国际会议。他表示,在当前情况下,欧盟应当与中亚国家加强关系。美国“欧亚网”称,未来4年欧盟将为中亚地区提供3亿欧元的拨款,而其任务是“找到释放现有潜力和建立持久联系的途径”。   除欧洲之外,美国也加强了和中亚地区的接触。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称,11月6日至11日,美国分管南亚和中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唐纳德·卢对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行访问。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唐纳德·卢在访问期间表示,美国将向中亚地区提供2500万美元用于促进贸易路线开通和吸引投资。据哈萨克斯坦方面统计,今年8月至11月期间,至少有7批来自美国及欧盟的官方人员对阿斯塔纳进行了访问。该数据与过去几年相比显著增加。   俄乌冲突爆发后,中亚的战略重要性增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所长丁晓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欧美与中亚国家间的交往明显加强,其深层次原因是中亚地区地缘政治的变化。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中亚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凸显,因此各方都在通过加强与中亚的交流来提升自身影响力。博雷利日前直言,从战略角度看,中亚地区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法新社称,欧盟以及德法等国正在重新评估与中亚地区的关系。土耳其近年来对中亚地区的兴趣也在增加,土总统埃尔多安是该地区的常客。   和俄罗斯争夺影响力,也是欧美加强和中亚国家联系的重要原因。法国《20分钟报》认为,马克龙对中亚国家“青睐有加”是为了让它们远离俄罗斯。据美国《外交学者》杂志报道,德国外长访问中亚之前表示,柏林不希望看到中亚“被俄罗斯束缚在前院”。俄罗斯《国际生活》杂志称,今年3月以来,欧盟开始公开加大对中亚国家施压,要求它们谴责俄罗斯。欧盟还希望通过金融和贸易优惠,让中亚国家减少与莫斯科的合作。   能源问题是欧洲接近中亚各国的一大因素。丁晓星表示,中亚以及外高加索地区能源丰富,因此正深受“能源脱钩”影响的欧洲将其视为俄能源的替代方之一。除了能源以外,双方在金属矿产等自然资源领域的合作也在加强。据“德国之声”报道,10月底11月初陪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访问中亚的,包括一个专注于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德国商业代表团。贝尔伯克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将阿斯塔纳称为柏林的“绿色氢能新伙伴”。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除北极之外风力最强的国家,还是德国的第三大石油供应国。此外,有数据显示,2020 年,哈萨克斯坦是全球第一大天然铀生产国,也是欧盟第二大铀供应国。在11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哈萨克斯坦总理斯迈洛夫签署关于可持续性供应原材料、电池和绿色氢的谅解备忘录。   地缘经济利益也在驱动欧盟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法国《20分钟报》称,除能源之外,欧洲对中亚最感兴趣的还包括运输通道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亚恰好处于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运输走廊上,在欧中物流交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据美国《外交学者》杂志报道,在2007年的中亚战略中,欧盟将建立连接欧洲和中亚地区的能源和运输通道列为优先事项。2018年底,欧盟提出欧亚互联互通战略。2021年底,冯德莱恩宣布,欧盟将筹集3000亿欧元的资金,启动“全球门户”战略,以回应中国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该战略意味着欧盟将与中亚国家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   “受地缘政治野心的影响,欧盟正在改变其在中亚地区次要参与者的情况”,美国《外交学者》杂志分析称,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位置,横跨一个战略地理空间,北接俄罗斯,东接中国,南临阿富汗和伊朗。到目前为止,俄中美在该地区的活动较多,而欧盟在中亚没有重大的地缘政治利益,并将该地区国家视为“邻国的邻国”。出于这个原因,欧盟此前把中亚纳入了其更广泛的欧洲周边政策。不过随着西方“多元危机”的持续,欧盟开始重新考虑其外交政策方向。此外,在共同应对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等安全问题上,欧盟也希望与中亚国家加强合作。   对于西方的“魅力攻势”,相关国家做何反应?   丁晓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中亚国家外交政策多元化的特点更加突出。一方面,中亚国家继续其“多元平衡”外交政策。自2022年以来,它们与德法等西方国家、土耳其等中东国家,以及日韩印等亚洲国家都进行了较为频繁的互动;另一方面,中亚各国在面对俄乌冲突问题时不愿选边站队,仍然将俄罗斯视为重要伙伴。据德国《世界报》报道,作为中亚国家的“领头羊”,哈萨克斯坦从不讳言阿斯塔纳与莫斯科是盟友。哈萨克斯坦驻德国大使翁扎诺夫称:“俄罗斯是我们的伙伴。”11月底,托卡耶夫在就职典礼上表示,哈萨克斯坦打算继续走平衡道路,积极发展与俄罗斯和中国等国的关系。他11月29日在访问法国前,先对俄罗斯进行了访问。   “俄罗斯在中亚的地位仍然相当强大”,据《国际生活》杂志等俄罗斯媒体报道,虽然西方媒体一直在炒作“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降低”这一话题,并声称集安组织内部出现了裂痕,但俄罗斯仍然是中亚地区重要的地缘政治参与者。俄罗斯在该地区仍然拥有巨大的经济影响力,不仅是中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是该地区的主要投资来源之一。中亚地区很多企业都是在苏联时期建立的,该地区的很多基础设施,如铁路和公路等也都是为了加强和俄罗斯的联系而建的。丁晓星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在经济方面,俄罗斯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劳动力的重要引入国,俄罗斯为中亚国家解决了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在安全方面,尽管美西方甚至土耳其不断向中亚渗透,但只有俄罗斯具备保障中亚安全的实际能力。莫斯科已经在塔吉克斯坦建立军事基地,还建立了集安组织为中亚各国提供安全保障。   相较之下,欧盟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仍然非常有限。《观点报》等俄媒称,苏联解体后,欧盟宣布了许多在中亚地区的投资项目,然而其中很多从未实现。现在,欧盟在中亚地区的活动很多集中在人权言论、一些培训项目以及安全等领域。哈萨克斯坦政治学者希布托夫表示,博雷利对中亚地区的访问只是公关行为,除非所有欧盟国家达成共识,否则他宣布的一些项目就无法启动。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主任科尔图诺夫称,欧盟无法向中亚国家提供替代俄罗斯的方案。欧盟希望通过建立绕过俄罗斯的运输和贸易走廊,但任何这类项目都会遇到地理、后勤和其他方面的重大挑战。此外,欧盟目前还没有一个足以独立于美国或北约的完整军事机构。欧盟在中亚的安全行动也因该组织成员国缺乏共识而受到限制。总之,即使欧盟在未来几年试图进一步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也不太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欧盟推出“全球门户”战略以抗衡中国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丁晓星表示,欧盟的行动确实存在竞争意味,但这种竞争可以表现为良性竞争。他认为,中亚各国长期受欧洲文化等软实力的影响,这是欧洲在中亚实施“全球门户”战略的优势。不过,双方在地理位置上相距较远,这给贸易往来、能源运输带来较大挑战。此外,俄乌冲突削弱了欧洲的经济竞争力,使得欧洲今后需要专注于解决内部矛盾,因此它对中亚地区的资金投入与关注将变得未知。另据法媒报道,欧洲议会11月30日邀请欧盟委员会官员报告“全球门户”战略执行周年成果,结果多位议员听完报告后却表示“不太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还有人提出“钱要从哪里来”以及“到底想达成什么目标”等问题。

欧洲议会最大党团:若美国执意不让步,将采取“核选项”

  据德国《柏林晨邮报》当地时间12月13日报道,针对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和德国议员马库斯·费伯呼吁对美国采取强硬政策。     欧洲议会最大党团发言人马库斯·费伯在接受德国《柏林晨邮报》采访时,呼吁对美国采取更强硬方针。他指出,华盛顿保护主义政策特别令人失望,美国通过的法律有可能使欧洲艰难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   费伯指出,如果美国在贸易保护主义道路上一意孤行,欧盟将被不得不“将所有酷刑工具摆上台面”,“这肯定是‘核选项’,在当前形势下没人想要看到这样的局面”。   同时,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呼吁欧盟针对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申诉。   今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内容包括提供高额补贴以支持电动车等绿色产业在美国本土发展。这一做法引发欧盟等方面的忧虑和反对,被指破坏公平竞争、损人利己。

国际观察:凛冬已至 美国盟友表现令欧洲寒心

  北半球凛冬已至。对欧洲政客来说,除了正在发生的能源危机和通货膨胀,盟友美国的表现更令他们寒心。   11月25日,欧盟成员国负责贸易事务的部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与会各方对美国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深表担忧。今年8月,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在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祭出约3700亿美元的投资。法案规定,电动汽车消费者将获得高达7500美元的税务补贴,只要其购买的电动车电池生产自美国本土。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法案引发欧洲大量负面批评和疑问。欧洲政客担心,此举将使大批企业离开欧洲,欧洲的工业体系将被美国挖空。分析人士指出,此条款本质是以损害欧洲工业为代价为美国企业争取优势。   “我们想要的是公平,我们期待,欧洲企业在美国能得到美国企业在欧洲的同样待遇。”欧盟委员会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说。   “没人想要以牙还牙,陷入补贴竞赛。但是美国所作所为与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原则相悖。”爱尔兰贸易部长瓦拉德卡表示。   “在与美国的关系里我们正在经历贸易信任危机。”德国籍欧洲议会议员赖因哈德·彼蒂科菲尔说。   欧盟认为,这一举措将为欧美贸易树立壁垒,对想要参与合约竞争的欧洲企业十分不公平。如果华盛顿不修改通胀法案的条款,欧盟将被迫回应。   不过,《通胀削减法案》还只是令欧洲人感到愤愤不平的原因之一。“战争牟利”和“能源敛财”同样令欧洲感到了伤口上被撒盐的委屈和愤怒。   《政治报》网站近日发表题为《欧洲谴责美国从战争中牟利》的报道。文中称,欧洲官员指责,美国正在从战争中获得财富,而欧洲国家却遭了殃。   乌克兰危机以来,欧洲与美国一道对俄罗斯施加多轮制裁。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同时,欧盟国家开始从美国购买天然气,但欧洲人购买燃料的价格是美国的四倍。今年上半年,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商业内幕》数据披露,美国公司每艘驶往欧洲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可赚取超过1亿美元利润。   欧盟首席外交官约瑟普·博瑞尔表示,欧盟目前为乌克兰提供了大约80亿欧元的军事装备。鉴于美国是欧洲的主要军火供应商,欧洲人付出的真金白银就这样流进了大洋彼岸军火贩子的口袋里。事实上,就在欧洲盟友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增长的同时,五角大楼已经规划了加速武器销售的路线图。   与此同时,欧洲经济正在衰退,通货膨胀高企,能源短缺威胁着今冬的电力和燃料供应。欧盟委员会发布2022年秋季经济预测报告说,欧盟、欧元区和大多数成员国经济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陷入衰退,明年第一季度经济活动将继续萎缩。   “这是很不好的”,《政治报》采访的一位欧盟外交官表示,“给人一种你最好的盟友正在从你的麻烦当中赚得巨大利益的印象。”

俄媒:白宫官员称,美国政策不变、不会认定俄罗斯为“支恐国家”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柯比当地时间11月30日(周三)表示,美国政策不变、不会认定俄罗斯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因为此举无助于解决乌克兰的所有问题,还会加大国际社会向乌运送人道主义援助的难度。   报道称,柯比当天对记者称:“我们仍认为这一认定不会恰当解决我们以及我们盟友和伙伴在乌克兰的所有需求。事实上,我们与一些非政府组织进行了交谈,他们说,对(俄罗斯)这样的认定实际会使他们向乌克兰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变得更加艰难。”     “我们仍然不赞成这个认定,我们的政策没有改变,”柯比称。   11月23日,欧洲议会在斯特拉斯堡举行全体大会,投票通过了将俄罗斯认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决议,理由是俄罗斯在乌克兰进行了特别军事行动。此前,美国政府也曾蠢蠢欲动地想给俄罗斯贴上“支恐”标签,但华盛顿最终选择放弃。对于欧洲议会的做法,俄罗斯《生意人报》同日评论称,虽然相关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通过后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对抗。对于该决议,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11月23日晚些时候在社交平台Telegram上发文回应,“我建议认定欧洲议会为支持愚蠢行为的机构”。

俄罗斯叫停与美会谈,俄副外长:目前局势表明,俄别无选择

  不谈了!俄罗斯《生意人报》29日报道称,原定于11月29日至12月6日在开罗举行的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双边协商委员会会议被推迟。俄新社29日报道称,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当天对记者表示,作出这个决定是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目前局势表明,俄罗斯别无选择。      俄《生意人报》29日称,美国驻俄大使馆28日表示,俄单方面推迟了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双边协商委员会会议。俄外交部当天证实了上述消息。美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柯比28日说,美期待与俄尽快举行会议,并希望收到俄方对推迟原因作出的解释。   另据路透社28日报道,一名匿名的美国官员当天表示,美俄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初期就设立的一条热线迄今只使用过一次——是美国主动通过“防冲突”热线与俄方通话,向俄方表明美对俄军在乌克兰主要基础设施附近开展军事行动的担忧。   另据俄《观点报》29日报道,顿涅茨克“国土防卫司令部”当天表示,在俄军火力支援下,当地武装力量从乌军手中解放了安德烈耶夫卡等两个居民点。同时,乌格列达尔也将很快解放。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29日表示,俄乌谈判现在是不可能的,因为这被乌方拒绝。为了恢复对话,乌克兰不仅应该废除拒绝与俄谈判的法律,还应该表现出政治意愿,表明愿意讨论俄提出的要求。

海外网评:多国发赴美旅行警告,美国在盟友眼里“不安全”

  惯于给其他国家发“旅行警告”的美国,现在成了被“警告”的对象。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1月27日报道称,由于美国枪支暴力事件频发,多个美国盟友最近纷纷对国民发出赴美旅行警告。不安全的美国,让盟友忧心忡忡。   毫无疑问,此起彼伏的枪支暴力已让美国在盟友眼里变得“不安全”。CNN称,尽管美国还没有被盟友们形容成“危险的战区”,但很多国家都在提醒公民,美国“比你习惯的更暴力”。比如,澳大利亚政府就表示,美国的“暴力犯罪比澳大利亚更为普遍,所有地区都可能发生枪支犯罪”;加拿大政府则警告公民要注意大城市地区与帮派和有组织犯罪有关的暴力行为,不要驾车穿越美墨边境地区;英国政府则提醒公民,美国“随时可能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并警告公民不要随便发表“与炸弹或恐怖主义有关的言论”;德国外交部提醒公民“远离可能发生暴力事件的人群聚集场所”;日本外务省除了提醒民众“要认识到美国和日本的安全形势非常不同”,并“贴心”附上了“在美国遭遇枪击事件时如何逃离的建议”。   除此之外,法国、以色列、墨西哥、新西兰等国也纷纷对想要前往美国旅行的国民发出了“温馨提示”。美国的这些盟友中,有的允许公民自由持枪,有的严格禁枪,但基本都已多年未发生或极少发生枪支暴力事件。这不是首次有国家对国民发出赴美旅行警告。2019年前后,包括日本、德国、爱尔兰、乌拉圭、委内瑞拉、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都曾对美国发布旅行警告。   自2020年以来,美国的大规模枪击案发生数已经连续3年突破600例。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GVA)统计,截至2022年11月27日,全美发生造成4人或以上伤亡的大规模枪击事件615起,平均每天发生大规模枪击案1.85起,也让2022年目前已成为有记录以来大规模枪击案发生数第二高的年份。美国以占全球4%的人口拥有了超过40%的枪支,其枪支犯罪发生率甚至超过许多陷入战乱的国家,更将主要发达国家远远甩在身后。澳大利亚政府就提醒国民:“如果您住在美国,请主动参加学习枪支使用和参加演练。”   频发的枪支暴力不过是美国让盟友“害怕”的一面。近年来,美国社会安全环境持续恶化,各种暴力冲突不断发生,其背后是美国一系列痼疾的集中爆发。比如,在德国外交部发布的旅行警示中就提到,去美国的游客“应注意美国国内因种族主义和警察暴力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在墨西哥政府2021年5月发布的旅行警告中,不但特别指出,美国“历史上的种族和民族紧张关系,包括反对移民,导致了来自暴力极端组织的袭击”;乌拉圭和委内瑞拉政府所发布的旅行警告也都提醒民众注意种族暴力问题。不得不说,种族暴力这一痼疾已经成为美国难以除去的“负面标签”。   除了种族暴力外,美国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持续加大,也带来更多安全问题。新西兰政府希望国民注意,“(美国)犯罪率在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差别很大”,希望国民在旅行前研究具体目的地信息并向当地寻求建议;加拿大政府提醒游客注意周围环境,避免夜间在边境旅行;法国政府还用波士顿和亚特兰大等地举例,提醒民众在这些这些地区旅行要“保持警惕”,“避免单独步行或夜间出行”。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城市逐渐形成了非洲裔、拉丁裔等少数族裔聚居的贫困社区与白人等聚居的富裕社区间彼此隔离的局面,这不断放大两者之间在教育、医疗、安全领域的资源差距,也令这两种社区间的犯罪率出现了巨大差距。美国《新闻周刊》2021年的报道称,美国多座城市低收入社区所发生的枪击暴力事件、恶性伤人事件以及凶杀事件分别要比高端社区多14起、150起和5起。   美国的安全问题不仅是美国社会的关切,也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尽管在刚刚结束的中期选举中,两党政客都在利用安全问题大做文章,但实际上,美国日渐不安全恰恰是这些政客们的不作为留下的恶果。正是美国政客长期将个人政治私利置于民众利益之上,才让美国在枪支、种族和发展问题上陷入困境,不但让本国人失去生命,也威胁他国民众的安全。这样的美国,又有什么资格自诩“人权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