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深度】透过“二轨外交”,近观美国各界对中国态度
2022年是中美关系正常化50周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个大国如何相处影响着全球发展格局。一个多月来,中美高层互动频频,使两国关系出现一些缓和迹象。作为重要的中国民间智库之一——全球化智库(CCG)也积极开展智库外交——6月29日到7月8日,CCG专家团在美国开展为期十天的“二轨外交”之旅,与包括联合国总部、美国政府部门、知名智库在内的30家机构、数百位政商学界及新闻行业资深人士开展了三十场面对面的交流活动。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首次到访美国的中国智库代表团。在美国实地交流,也让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美国各界对华真实态度。 美国担心损失一代“知华派” 与政府间“第一轨外交”不同,“二轨外交”是特殊的非官方外交,如通过智库或学者进行交流,以灵活的方式、广泛的接触发挥重要的沟通作用。CCG此行先后走访了新加坡、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和韩国。受疫情影响,这次非常之旅离我们上一次到美国已有两年零八个月。 2022年6月19日-21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办。 从中美人文交流的角度看,因疫情陷入停滞甚至中断互访两年多来,双方在隔空对话中很容易积攒怨气,增加误解。但这次美国之行,让我们感受到美国各界对中美关系趋稳、重启人文交流的迫切期待。比如,原本计划在美国“独立日”假期外出的一些美国专家和企业界人士非常重视这次交流,都尽量调整日程赶来见面。布鲁金斯学会名誉主席约翰·桑顿专门从外地的家飞到纽约和我们见面。6月30日,桑顿和近30位美国商界CEO就中美经贸等问题和我们探讨交流。在长周末之前能聚集到这么多企业界知名人士,确实让我们感到有些意外。曾任高盛集团总裁的桑顿是中美民间交往中的重要人物,2008年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桑顿去年8月和9月访问中国,为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来华做先遣。他对中国智库来访的重视,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美国企业界和智库界对中美加强沟通的期待。 为不错过交流机会,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副主席、美国前贸易官员温迪·卡特勒在办公室大楼装修好的第一天接待我们。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了好几封邮件提醒会员参会。该会会长史蒂芬·欧伦斯见到我们就说,见面聊和通过视频会议软件交流效果完全不一样。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场活动都超时了。在华盛顿,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亚洲项目资深研究员黄育川开了很长时间的车赶过来,一口气又和我们谈了两个小时。 美国学者对当前双方缺乏交流的状态十分在意。受疫情影响,很多学者的访华计划更改或取消。专家们反映,更严重的问题是,许多有志于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美国青年现在只能选择去中国台湾留学。他们担心,如果美赴华学者长期“断崖式”减少,将使美国学界损失一代“知华派”,长此以往恐对中美关系不利。 中美关系是一个生态,需要不断培养新生力量,但在华盛顿,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新生力量的缺乏。老一辈的“知华派”,如李侃如和包道格年事已高,有的已离开华盛顿,而新一代“知华派”对华认识因缺少深入交流和调研而显得相对片面。交流中,一些智库学者提出,由于长时间没有去中国,对中国经济发展等情况缺乏一手资料,与中国同行也缺乏深度沟通,这使他们的研究缺乏支撑和充分的论据,导致他们在美国发声力度不够,影响力也有所下降。对此,有学者表示感到有些压抑。 从具体问题入手,探寻中美共处之道 除学界外,美国企业界的反馈也大体如此。美国商会中国中心主任杰里米·沃特曼在交流时表示,美企非常担心受地缘政治和俄乌冲突影响,特别是担心美中关系下滑和台海出现危机,一些会员企业经常致电总商会要求提供相关研判分析,以便企业拿出应对方案。美企高层由于近三年不能赴华进行商务考察和访问,很多投资活动不能实施,也不能做新的投资计划。好几个美企CEO都表示,因为近期缺乏对中国的实际了解,他们很难向外界解释和澄清一些关于中国的误解,因此很想尽快到中国来走一走。总的来看,美国企业界在处理中美关系上仍表现得务实和积极,对中国表现出极大兴趣,但也担心与中国关系过于密切而带来新的压力。我们在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流时了解到,英国军情五处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负责人7月6日在伦敦首次联合露面,并称“中国对英美两国利益构成的长期威胁越来越大”。美国企业界一些人士对此表示担忧,有的说“不得不在做中美冲突激化下的撤离或应急预案”。 长时间不见面也使大家变得更加直言不讳,就中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纽约企业界人士特别关心中国企业到美股上市和监管收紧问题、中国的防疫政策和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上的立场,对此,我们都一一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解答,有时大家还展开辩论。从总体感受上来说,美国学者以前倾向于谈许多具体的问题,但此次很多人都表示,“中美关系很难再回到过去”,有的还流露出很强烈的负面情绪。这让大家都在思考,逐渐解决困扰中美关系发展的问题,从宏观上强调中美“双赢”和“合则两利”是必要的,但从具体的小事开始做起也很重要。 显然,在增强双边民间往来,促进访问、留学和旅游等方面,美国各界似乎都感受到了紧迫性。有人提出中美之间先把人文和民间交往恢复起来,稳定双边情绪再考虑下一步怎么走。他们甚至提供了一些这方面的解决方案。例如,在美中公共事务协会举办的午餐会上,有美国友人表示,考虑到中国防疫政策,对访华的美方人员也可以采用北京冬奥会时的闭环模式,“双方哪儿都不去,专门坐下来面对面地交谈就行”。 强调通过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来“重启”中美关系在部分美国人士中有一定共鸣。在拜访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副主席、美国前助理国务卿丹尼尔·罗素时,他提出双方的“麦克风外交”——即两国通过公开发言进行隔空辩论的做法可以降低调门,少谈大事,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之上。 在美国很明显能感受到不同区域和党派之间的分裂,唯一能让民主与共和两党达成共识的却是对中国的更敌视态度。两党对中美关系的态度强硬已相当普遍,他们谈及中国时,言必称香港、台湾和新疆,而且指责的声音远远高于解决问题的声音。但部分知华学者和商界人士在尝试避开这些障碍,用务实态度解决问题,至少摆出解决问题的姿态。7月7日,《华尔街日报》发表了美国保险业“教父”格林伯格的文章。他代表美国14位政商界人士宣布成立特别小组,推动美中恢复对话。有意思的是,这14人中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艾伦、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和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裁何慕理等人跟我们在文章发表前一两天也讨论过类似问题,说明美方还有务实派在对美中关系进行理性思考。 在美国国务院,我们与包括一位副助理国务卿在内的美国外交官交流。交流将要结束时,对方很认真地问我们,还有什么问题需要通过他们“向上反馈”。我们提出,希望以后到美国访问的中国人能够顺利入境,不再受到更多手续上的干扰。 美国政治对立严重,谁来竞争下一任总统? 在我们拜访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时,他也特别强调双边民间交流的重要性。与我们交流的一些美国朋友说,秦刚大使到美国整一年,深入到地方州市,促进了中美各方交流。 美国的现状也是我们此行关注的重点。代表团一些成员来到曾经生活过的美国,还是能感觉到周围多少有些变化。特别是7月4日美国“独立日”当天,全国多处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枪击案,这让我们走在纽约街头时,一度也多了些紧张的感觉。不过,纽约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一些新的基建项目正在施工中。但美国基建“欠债”太多,恐怕“还”起来尚需时日,这从我们的手机常常只能收到3G信号就能看得出。 赴美交流前夕,美国最高法院在堕胎问题上推翻了此前判例,引发轩然大波。到美国后,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讨论到美国身份政治、控枪和族群对立等问题。很多美国人士坦言,美国的政治对立特别厉害,大家找不到建立共识的方式。这种情况下,“甩锅”中国反而成为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做法,也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在彭博社纽约总部,该社记者和编辑表示,在美国新闻报道中也存在因身份政治对立带来的极化现象。他们同样希望能加强中美民间,特别是企业和媒体界的交往。在华盛顿,原彭博社CEO贾斯汀·史密斯对我们说,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假新闻,他在今年初创立了更加“透明”的全球新闻平台Semafor。 谈到2024年美国总统竞选时,一部分美国专家认为,在民主党方面,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加文·纽森的竞争力比较强,在共和党方面,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比较有优势。也有的表示,不排除特朗普时期的副总统彭斯参与竞争,前国务卿蓬佩奥也可能跃跃欲试。 此次美国之行,我们还观察到一个新现象,那就是随着俄乌冲突升级,美国官方对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华盛顿走访大西洋理事会总部时,我们与该智库主席弗雷德里克·肯普等人进行了交流。大西洋理事会成立于1961年,早期称为“大西洋联合委员会”,由美国北约理事会、大西洋研究会美国委员会、大西洋协会公司等合并而成。从这个智库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美欧关系上。会谈时,相关专家透露,大西洋理事会今年从各界获得的资金支持至少增加三成以上,这让研究美欧关系的专家觉得受到重视。与一些研究中美关系的老专家不受支持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为预算增长,大西洋理事会还设立了全球中国中心,担任中心高级主任的大卫·舒尔曼此前曾任美国中央情报局高级分析师和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高级顾问,重点关注中国外交政策和大战略、美中关系、中俄关系以及中国崛起带来的影响。 美欧对加强军事同盟的重视显而易见。当我们离开美国来到欧洲时,看到布鲁塞尔机场此前的广告牌上写的是“欢迎来到欧盟的中心”,现在已变成“欢迎来到北约的家”。这让我们有些担忧。 夏季的华盛顿高温潮湿,当我们在烈日炎炎下穿梭往来于各个机构时,有美国朋友看着我们的行程说:“这真是一场智库界的‘破冰之行’和‘旋风之旅’。”他们接下来关心的便是:“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到中国去?”在美国资深媒体人和《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提议下,我们参观了他的妻子安·弗里德曼2020年筹建的星球文字博物馆。看到展馆中各种古今中外的文字,我们不禁感慨,文字增进了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交流的作用,但只有文字交流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面对面交流,需要在线下会晤中体察彼此的真情实感,只有从高层到民间都深入交流起来,才能为稳定中美关系重铸坚实基础。
中国代表在人权理事会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移民人权问题
中国代表当地时间24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0届会议与移民权利问题特别报告员对话时,发言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移民人权问题。 中国代表表示,特别报告员在其向人权理事会提交的报告中指出,自2020年3月以来,美国以新冠疫情造成的卫生紧急状况为由,集体驱逐逾160万移民,中方对此深表关切。美国还将移民关押在条件恶劣的移民拘留中心,移民遭受虐待、暴力和不人道待遇。美国仍在实施“骨肉分离”政策,强行将移民儿童与其父母分开,导致许多儿童与父母、家人最终失散,酿成人间惨剧。中方也严重关切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侵犯移民权利,煽动针对移民的暴力。中方关切英国无视其一贯标榜的“人权标准”,计划将入境英国的外国寻求庇护者遣送到第三国。中国代表呼吁人权理事会、人权高专办和特别报告员加大对上述问题关注,敦促有关国家立即停止侵犯移民人权行为。
“台军背景人士”赴乌作战为台湾争取国际支持?专家:太幼稚!
“台湾志愿兵加入乌军,并在前线讲述台湾的处境,从而让来自波兰、美国、乌克兰等国士兵自告奋勇高喊,若中国大陆攻台就‘台湾见’。”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的一篇报道采访了多名自称是加入乌军,并在乌克兰前线作战的具有台军背景的“台籍志愿兵”,讲述他们“为何愿意奋不顾身投入俄乌战事”。然而,来自两岸的专家均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篇报道所展现的观点不切实际:一方面有台军背景的人“没种去”,另一方面认为西方军事组织会以“感恩之心”来协防台湾实在太幼稚。 台退役将领:报道真实度存疑 《华盛顿邮报》这篇报道采访了多位据称来自台湾的“志愿兵”,他们中有多人曾有台军背景,其中不乏有在台军特种部队、法国外籍军团以及台军“两栖作战部队”——“蛙人”部队中服役的履历。报道称,他们中有人在乌克兰东部第一大城市哈尔科夫前线附近加入了乌军巡逻队,承担炊事、运送补给及挖掘壕沟等工作。还有人被乌军派往哈尔科夫参与村庄保卫战。 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这些人绘声绘色地分享了自己在乌克兰作战的经历,有一名所谓的“台籍志愿兵”宣称,俄乌之间爆发冲突后,自己第一时间就赶到了乌克兰战场。另一个“台籍志愿兵”则表示,自己在美国海军陆战队老兵的提醒下躲过了俄军的轰炸,自己的战友则被炸死。自己从这段经历中获得的最重要的经验是“在战场上要有足够的机敏,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就无法迅速作出反应。” 报道还透露,一名受访的“台籍志愿兵”估计,目前约有10名来自台湾的人士在乌克兰参加战争。 对于《华盛顿邮报》所“挖掘”出的所谓“台籍志愿兵”,台军退役陆军中将帅化民4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这十名所谓的“台籍志愿兵”的身份就存疑,他们可能只是海外的华人,是否真的来自台湾,是否有在台军中服役的背景都值得高度怀疑。 “我个人认为台湾的民众,或者说有台军背景的台湾人不太可能去乌克兰参与这场战争。台湾有这么有种的人,愿意为了钱去乌克兰吗?你敢去吗?人家要你吗?台湾民众和俄罗斯有什么仇?因此,无论从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考虑,都不太可能有‘台籍志愿兵’的出现,所以我认为所谓十名‘台籍志愿兵’的说法都是‘鬼扯’”帅化民称。 台湾学乌克兰打巷战?痴人说梦!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中,除了分享“台籍志愿兵”的作战经历,还试图将乌克兰与中国台湾强行类比,称乌克兰遭遇的困境对于台湾而言是一个“启示”,引发台湾方面重新审视平民在军事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凸显了台湾民众对台军训练质量的担忧,根据台湾的兵役制度,目前要求大多数适龄民众在台军中服役4个月。 报道因此宣扬,对于这些“台籍志愿兵”而言,“参与俄乌冲突是一个机会,可以将战场经验带回家。”报道还援引台湾专家的话称:“俄乌冲突为台军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现代战争的机会。从与无人机结合使用火炮系统,到使用标枪和毒刺等便携式导弹系统,这些乌克兰战场上的经验肯定会有用。”一名“台籍志愿兵”甚至表示,在台湾,电子战理念依旧让位于传统军事理念,台军仍在推广使用刺刀。自己则希望战事结束后,回到台湾开一个新兵训练营,从乌克兰请来一些“战友”,教台湾民众如何武装自己。 而在此前,民进党当局政客已多次叫嚣一旦两岸爆发战事,将做好“打城镇化战争”的准备。台媒报道称,台湾岛内今年五月举行的全年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军事演习”——汉光系列演习就吸收“乌军抗击俄军”的经验,重点演练短兵交接的城镇巷战以及“不对称战争”的模式。民进党当局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甚至宣扬,“台湾深受乌克兰以小博大的坚毅精神鼓舞,将强化全民防卫与后备动员能力。” 帅化民认为,把“平民作为人质”,主张和解放军打城镇战这种战术思维的幕后黑手还是美国,但是在台湾想要推行这种战术很难,因为肯定会遭到岛内许多人的强烈反对,“如果非要说俄乌冲突对台湾有何启示,最大的启示就是城镇作战是台湾不可承受之重。” 帅化民分析称,台湾岛四面环海,根本就不具备城镇作战的条件,“台军不像乌军一样,一旦战事不利可以跑到乌克兰西部,甚至还可以跑到波兰,或者其他欧洲国家,台军能往哪跑?稍微懂军事的人都不会赞成这种做法。” 此外,帅化民进一步提到,台湾地区跟乌克兰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是不一样的,乌克兰是联合国承认的一个正式国家,台湾则不然,“假若台海爆发战事,可能只有日本与美国有意愿去帮一点忙,问题是美日现在也帮不上忙了,美国在第一岛链里面都没有生存的空间,日本会傻到挺台到底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一飞也认为,民进党当局想学乌克兰打巷战的想法非常幼稚。与乌克兰这种面积广阔的半内陆国家所不同的是,台湾岛没有任何战略纵深,乌克兰背靠欧洲,台湾地区则四面环海,客观条件则决定台湾无法通过巷战实现“以武拒统”。 但张一飞同时表示,不能否认民进党当局确有发动巷战将台湾民众作为“人质”的卑劣想法,但台湾民众一定不会愿意去参与这样的战争。 “即便‘台独’势力也明白,假如两岸爆发战事,大陆出动的必定是正义之师,正义之师的基本特征就是有道德底线,不会针对平民,但‘台独’势力则可能会在违背平民意愿的情况下,驱使台湾民众上战场,给大陆制造一个道德和军事之间的两难困境。” 张一飞称。 以“志愿兵”形式“互帮互助”是一厢情愿 在《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中还“设计”了一个情节:一名“台籍志愿兵”在乌克兰前线“讲述台湾的处境,从而让来自波兰、美国、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的士兵自告奋勇直喊,若大陆武力攻台‘我们将在台湾见’。”另一名“台籍志愿兵”甚至表示,“台湾不能只当个巨婴,哭喊要别人帮忙,自己却不愿意帮别人。你若想要别人帮你,必须先伸出援手”“帮助乌克兰就像为台湾争取时间。” 对于这篇报道所试图营造的这种“台籍志愿兵”与国外武装人员“互帮互助”的场景。张一飞表示,如果民进党当局也抱有这种幻想那就太幼稚了。暂且不论这些雇佣兵或者“志愿兵”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最基本的事实是西方国家从来不会以对等交换或是“感恩之心”去思考国际问题。 张一飞认为,假若台海爆发战事,台湾也许会受到西方国家的“强烈关注”,但能够兑现多少承诺值得怀疑。西方国家优先考虑的一定是“援台”的性价比问题。从政治层面而言,全世界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想要出兵协防台湾首先就是出师无名。...
“罗诉韦德案”判决被推翻后,美国超100万人联署要求弹劾大法官
据美国《新闻周刊》4日报道,在联邦最高法院推翻“罗诉韦德案”的判决后,由民间组织 MoveOn 发起的要求弹劾最高法院大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的请愿行动已获得超过100万人签名。请愿书表示,托马斯推翻赋予美国女性堕胎权的“罗诉韦德案”判例、其妻子曾密谋推翻2020年总统大选结果等表明,他无法成为一名公正的法官,“他必须辞职——否则国会必须立即对他进行调查和弹劾”。 请愿书称,右翼势力操纵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上周推翻了“罗诉韦德案”,托马斯不仅选择推翻该案,还明确表示其下一步目标是推翻高等法院确立的同性恋权利和避孕权裁决。 托马斯1991年由美国时任总统乔治·H·W·布什任命,是现任法官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人。他是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中唯一一个反对公布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1月6日国会山骚乱前白宫通信记录的人。其妻子金妮·托马斯在美国保守派圈有很大影响力,曾公开支持特朗普否认拜登当选。《新闻周刊》引述 MoveOn 组织执行董事埃普廷的话说:“这是一场严重的利益冲突。托马斯让自己和美国民主蒙羞。”该组织发起的请愿书中称:“种种事件表明,托马斯无法成为公正的最高法院大法官。他更关心的是掩盖他妻子推翻2020年总统大选结果的企图。” 美国Salon网站称,100万人请愿要求弹劾托马斯,表明公众对这位右翼大法官的行为越来越愤怒。在此之前,两名国会议员曾提出弹劾托马斯的可能性,并称“国会有权弹劾最高法院成员,以前也这样做过”。但报道称,由于国会多数党不愿启动弹劾程序,其他议员呼吁托马斯主动辞职。
美媒:特朗普涉嫌违反《间谍法》等3项联邦罪名 如被定罪将面临10年监禁
综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媒体报道,根据美联邦法院当地时间12日下午公布的搜查令和搜查物品清单,美联邦调查局(FBI)正在调查前总统特朗普涉嫌的三项联邦罪名,因此对其佛罗里达州私人住所海湖庄园展开了突袭搜查。 报道称,上述三项联邦罪名包括违反《反间谍法》、妨碍司法公正以及非法处理政府文件。如果特朗普被定罪,将面临最高10年监禁。 搜查令附带的物品清单显示,搜查特朗普海湖庄园的联邦调查局特工从其住所带走了11套机密文件,其中一些文件标有“最高机密/SCI”字样,意味着只能在特殊的政府设施中阅览。而根据搜查令,调查人员有权扣押任何带有机密标识或与“传输国防信息或机密材料”有关的文件。 美国联邦调查人员认为,如果机密文件没有得到适当处理,将对国家安全构成非同寻常的威胁。出于这种担忧,司法部长加兰德(Merrick Garland)上星期批准了对特朗普海湖庄园进行搜查
特朗普发文抨击:“为什么疯狂的佩洛西在台湾,总是制造麻烦”!
“为什么疯狂的南希·佩洛西会在台湾。总是制造麻烦。”美国前总统特朗普8月2日在社交媒体发声,抨击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 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最新消息,特朗普当地时间2日继续抨击佩洛西访台“制造麻烦”,虽然佩洛西这一举动受到不少共和党议员的称赞。特朗普在他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写道,“为什么疯狂的南希·佩洛西在台湾。总是制造麻烦” ,“她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好的结果(两次弹劾失败,失去众议院,等等)。看看!” 报道说,佩洛西8月2日晚些时候窜访中国台湾地区,成为25年来第一位窜台的美国众议院议长和最高级别的美国政治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日晚发表声明,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严重冲击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中方对此坚决反对,严厉谴责,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就佩洛西窜访台湾发表谈话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度戒备,将展开一系列针对性军事行动予以反制,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挫败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裂图谋。 据央视新闻报道,8月2日深夜,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奉命紧急召见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代表中国政府就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谢锋说,佩洛西冒天下之大不韪,蓄意挑衅玩火,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严重冲击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性质极其恶劣,后果极其严重。中方绝不会坐视不管。
担忧佩洛西鲁莽窜访,美军方媒体提醒:我们正处台海危机危险之中
最先爆料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计划8月访台的英国《金融时报》23日再次爆料,称中方已就此事向拜登政府发出“严厉的私下警告”。该报说,北京没有明确表明会如何反应,但外媒已作出包括解放军出动战斗机拦截佩洛西所乘军机等各种猜测。显然,西方从中方“必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的表态中看出了中国的决心和事态的严重性。拜登政府内部、美国的盟友乃至整个世界,都在为佩洛西鲁莽计划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感到担忧。但在美国,仍有政客和媒体鼓动“佩洛西必须访台”,否则将被视作在中方强大压力下的后退和软弱。对于当前局面,美国国防部所办的《星条旗报》提醒说:“我们正处于梦游般地陷入第四次台海危机的危险之中。” 不只是军方反对 《金融时报》援引“6名了解情况的人士”的消息称,与此前对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行动或政策感到不满时发出的威胁相比,中方此次警告的力度明显更强。中国已公开表示如果美方一意孤行,必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私下对美方则表达了比以往“更强烈的反对”。几名消息人士说,中方私下的言辞更进一步,暗示可能有军事反应。 报道称,北京尚未明确说明潜在的应对方式。该报认为,中方可能试图阻止佩洛西的飞机在台湾降落,或采取其他行动阻止她访台,比如用战斗机拦截她所乘的美国军机。一些消息人士称,白宫正评估中方是在发出严重威胁,还是在采取边缘政策,以向佩洛西施压,迫使她放弃此行。 《华盛顿邮报》23日报道称,美国政府官员透露,拜登政府越来越担心佩洛西的访台计划可能引发台海重大危机。在过去几周,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参联会主席米利、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等官员都向佩洛西或她的工作人员介绍了有关风险的情报评估,以及如果佩洛西离开美国,美方所必须准备的军事计划。 《金融时报》称,两名熟悉拜登政府内部争论的人士说,沙利文和其他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官员都反对此行。但该委员会拒绝就拜登政府是否已敦促佩洛西取消行程发表评论。“整个政府的大多数观点都认为,这不是佩洛西访台的好时机。”《星条旗报》援引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亚洲项目主任葛来仪的话说,美中关系正处于日益危险的时刻。 拜登政府一边表达担忧,一边仍在为佩洛西出访做准备。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军方正在设计保护佩洛西访问团的方案。按照惯例,佩洛西将乘军机前往台湾,目前正在讨论的措施包括派遣航母或战斗机进行近距离支援。该报说,这可能被中方认为是侵略性而非防御性的措施。 “佩洛西必须远离台湾” 对佩洛西窜访台湾后果的担忧正进一步外溢。《金融时报》称,佩洛西访台计划让华盛顿的盟友很忧虑,他们担心这可能引发美中之间的危机。《华盛顿邮报》说,拜登政府的官员称,美国在亚洲的关键盟友已经对这一会被视作挑衅的访问表达了担忧,这可能会破坏美国就台湾问题与该地区一些国家加强合作的努力。 俄罗斯《消息报》援引专家的评论称,西方和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对抗可能造成比俄乌冲突更大的损害。佩洛西放风访台是有针对性的反华挑衅,中国的立场是坚定和可理解的,其必将作出强硬回应,可能的选择从对访台团成员的个人制裁到在台湾海峡展示军力。奥地利《标准报》称,紧张局势将给全球经济带来压力。 “为了我们所有人,佩洛西必须远离台湾。”香港《南华早报》发表社论称,佩洛西访台将助长“台独”分子的气焰,并最终导致现状被改变或挑战的局面。美国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这种挑衅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会给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如果佩洛西真要访台,美国需要向中国和该地区解释其战略目的,而不是发出非常复杂的信号,因为每个亚洲国家都会受到影响。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发出非常明确的信号。如果台湾海峡给本地区增加了复杂性、混乱和紧张,美国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俄罗斯生活新闻网评论说,佩洛西放风计划访台是希望在中期选举前以这种方式获得政治红利,82岁的高龄“驱使”她不顾军方警告,想方设法宣传自己。让我们看看什么会占上风:政治理性还是政治权谋。 中方会做最万全的准备 在美国,访台真的只是佩洛西的个人决定吗?香港01网站认为,拜登称“军方觉得现在不是好时机”,是把军方推出来当挡箭牌。与此同时,他透露预计10天内将与中国领导人通电话,这或许揭露出佩洛西访台传闻背后的“真面目”——向中方要价的“台湾牌”。《南华早报》评论说,拜登政府不能躲在佩洛西和美国国会与政府无关的界限后面。鉴于拜登和佩洛西都是民主党人,这是一个难以令人信服的借口。 一些美国对华鹰派则借此鼓动强硬。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对华鹰派声称,如果佩洛西不访台,就等于让北京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拥有否决权。“佩洛西现在几乎必须得访台。”《华尔街日报》23日的社论反咬一口,渲染在中方的压力下,任何佩洛西留在国内的决定看起来都像是后退,称中方会看到其“恃强凌弱的威胁”取得成功,美国的盟友及亚太其他担心美国持久实力的国家也将注意到这一点。而台湾对这种后退的感受最强烈,因为美在其遭“入侵”时是否支持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如果中方能阻止美议长访台,那么美国在一场战争中能有多坚决?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何瑞恩想出的招数是,佩洛西在8月公开表态挺台,并承诺在之后某个时间访台。因为无论中期选举结果如何,佩洛西到明年1月3日前都还是众议院议长,她可以在年底前访台。何瑞恩认为,到那时就不至于引发太大纷扰。 香港01网站说,对北京而言,佩洛西是美国三号人物,一旦她踏上台湾土地,无疑宣告突破“一中”底线。不论美方有何政治盘算或操作,中方都会做最坏打算及最万全的准备。
中方提出严正交涉,韩方拒绝无理主张,中韩批驳日本新版《防卫白皮书》
日本政府22日发布2022年版《防卫白皮书》,由于白皮书中频繁出现对中国的指责与攻击,并坚持日韩争议岛屿(韩称“独岛”,日称“竹岛”)是日本领土这一主张,中国与韩国当日分别表达不满。对于这份恶意抹黑中国国防政策、继续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的白皮书,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言人22日表示,这份白皮书延续迄今错误立场,基调负面消极,对中方恶意抹黑指责,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渲染所谓“中国威胁”,严重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 日本2022年《防卫白皮书》,图自日媒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22日在内阁会议上通过了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提交的2022年版《防卫白皮书》。日本防卫省相关人士在21日举行的吹风会上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此次白皮书在2021年版本基础上继续设置专门章节关注“中美竞争”,并用大量篇幅关注所谓台湾局势、台方军力及防卫战略,台湾相关内容的篇幅较去年翻倍。 日本《每日新闻》称,岸信夫在白皮书的“卷首语”中声称,“中国正在东海、南海试图单方面改变现状。针对台湾,摆出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姿态”。围绕台湾局势,白皮书宣称“不能否认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军事紧张局势可能会加剧”。白皮书还称,台湾是日本极其重要的伙伴,台湾局势稳定对日本的安全保障非常重要。英国《金融时报》提到,在去年的白皮书中,日本打破多年先例,首次将台湾安全与自身安全直接挂钩,并明确提到需要增强“危机感”。 此外,白皮书中还有多处内容对中国进行抹黑指责,涉及中国国防军事动向的篇幅也有所增加。白皮书妄称,过去30多年,中国国防开支缺乏透明度并以较快速度增长。中国试图以实力为背景单方面改变现状,扩大军事活动。白皮书声称:“中国已成为包括日本在内的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安全担忧,这种趋势近年来进一步加强。” 《金融时报》称,这一白皮书还对中俄之间的军事合作发出“警告”,声称在俄乌冲突发生后,莫斯科可能会拉近与北京的距离。近期,日本防务省正在要求更多预算以应对中国、俄罗斯和朝鲜构成的威胁。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2日表示,白皮书指责抹黑中国国防政策、正常军力发展和正当海洋活动,渲染所谓“中国威胁”,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已就此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他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国防建设旨在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正当合理,无可非议。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言人22日表示,中方敦促日方在台湾问题上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和迄今所作承诺,切实谨言慎行,停止挑衅滋事。 这份白皮书也遭到韩国方面的反对。据韩联社22日报道,韩国外交部发言人当日表示,严正抗议日本政府今年又在新版《防卫白皮书》中主张“独岛”是日本领土,并敦促日方立即撤回这一无理主张。韩媒称,2022年版《防卫白皮书》是日本连续18年在白皮书中主张“独岛”主权。 上述白皮书在渲染周边安全威胁的同时,还不断强调日本防卫预算的“不足”。日本《朝日新闻》分析称,历年发布的《防卫白皮书》均刊登有各国防卫(国防)预算的比较,今年专门写入了北约成员国就实现GDP占比2%以上的国防支出达成一致的内容。此外,白皮书新加入“主要国家人均防卫(国防)费用”的比较,称美国的人均国防费用约为21万日元、俄罗斯为9万日元,而日本仅为4万日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吕耀东2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日本发布的《防卫白皮书》在渲染周边威胁,以此为借口增加防卫预算,并且为修改宪法、成为所谓“正常国家”铺路。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份白皮书中关于中国的内容更加具有攻击性,遏制性的思维和表述更加直白强烈。与此同时,白皮书中还实质上将中俄朝捆绑在一起,并且将中俄划入“反击”的目标范围,显示了日方未来要进一步遏制三国的意图。 汪文斌22日表示,由于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历史,日本军事安全动向一直备受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此次日方公开在白皮书中写入将于年底前修订防卫文件,进一步增加防卫预算,发展所谓反击能力。令人担心日方正在背离和平主义和专守防卫的路上越走越远。
国际舆论积极评价中非务实合作——“携手共赴繁荣美好未来”(外媒看中国)
7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二届中非和平安全论坛致贺信。中非是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是中非人民的共同心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奋斗历程、一致的发展任务把中国和非洲紧紧联系在一起,中非从来就是命运共同体。国际舆论高度关注、积极评价中非关系与中非合作,普遍认为长期以来,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非友好合作一如既往。当前,中非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前景光明。 “展现出真诚友善、团结互助的兄弟情义” 6月底,中国援助塞内加尔4座体育场维修项目启动仪式举行。塞内加尔通讯社援引塞体育部部长马塔尔·巴的讲话表示,该项目“将为洲级甚至世界级比赛创造良好的赛事环境,是两国间友谊的又一体现”。 津巴布韦《先驱报》报道说,在中方支持下,卡里巴南岸水电站扩建、维多利亚瀑布城机场翻新和新议会大厦建设等项目得以实现,这是“两国友好关系的见证”。文章还援引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的表述,强调“要继续巩固深化两国密切关系,以造福两国人民”。 由中国企业参与投资开发的乌干达艾伯特湖油田项目今年2月举行了开工仪式。乌干达《新视野》杂志报道这一项目时说,当地社区居民充分享受到了项目开发为经济带来的好处,不仅住进了设施完备、十分现代化的安置房,还得到了大量就业机会。“据了解,该项目本地员工占比高达78%。”报道说,中企非常注重环境保护,“项目动员员工参与社会清洁活动,并向居民捐赠了清洁设备”。 美国《外交学者》杂志网站认为,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成果丰富,受到了非洲各国的普遍欢迎。文章列举了中非合作的四大优势:首先,中国和非洲历史遭遇相似,双方不存在“信任赤字”。其次,与西方国家“家长式作风”不同,中国与非洲交往时善用团结、谦让的语言,体现了平等伙伴关系。再次,西方对于非洲国家希望改善基建水平的呼声置若罔闻,中国则积极回应非洲各国发展优先事项。最后,中非双方都是发展中国家,合作方式和落点更加务实、灵活。 南非独立传媒网站表示:“非洲国家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已发展为建设性伙伴关系。”报道说,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主动向非洲国家伸出援手。一直以来,中国对非洲国家“展现出真诚友善、团结互助的兄弟情义”。去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获得了非方高度评价,非盟轮值主席、塞内加尔总统萨勒表示,塞非常感谢中国对非洲的无私帮助。 “关键项目很好地促进了非洲经济发展” 肯尼亚《民族日报》表示,非洲国家从中国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获益匪浅。“铁路、港口、道路、能源、水资源和数字互联互通等关键项目很好地促进了非洲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民众日常生活;非中人文交流亦日益频繁。” 尼日利亚国家广播电台报道说,尼总统布哈里近日发表声明,对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尼日利亚首个现代化深水港——拉各斯州莱基港迎来搭载港机设备的“振华28”轮停靠表示祝贺。布哈里表示,莱基港投入运营后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改善尼日利亚民众生活,同时促进尼日利亚的对外贸易活动,助力尼日利亚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国投资。尼日利亚政府将不遗余力地开发该港口的潜力。 南非《比陀新闻报》发表评论文章说,2021年,南非与中国双边贸易额增至543.5亿美元,同比增长50.7%。南非是中国企业在非最大投资目的地之一,中国也是南非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中资企业在南非创造了40多万个工作岗位,南非普通民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双边合作的成果。”文章评论说,“当前南中友好合作加速发展,南非人民正热切拥抱中国这个好伙伴,携手共赴繁荣美好未来。” 6月13日,由南非伊奇科维茨家庭基金会委托开展的《2022年非洲青年调查》对外发布。该报告面向15个非洲国家的18岁至24岁青年进行了4500余次面对面深度访谈,其中7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在非洲大陆最具影响力的非洲以外国家;76%的受访者表示,中国对其国家和生活发挥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报告说,中国对非洲大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支持,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为非洲产品提供出口机会,为当地人民创造就业等是非洲青年肯定中国对非积极影响的主要原因。 “通过加入全球发展倡议来实现更大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将为包括博茨瓦纳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博茨瓦纳《报道者报》发表题为《博茨瓦纳如何从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中受益》的评论文章,高度评价全球发展倡议。文章说,新冠肺炎疫情给博茨瓦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作为“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成员,博茨瓦纳期待用好全球发展倡议这个新平台,在经贸、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机遇,实现真正的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文章还援引非盟委员会前副主席姆文查的话强调,“全球发展倡议是解决全球问题的最佳选择,对非洲大陆至关重要”。 利比里亚主流媒体《每日观察家报》刊发文章表示,中国对非合作,践行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是南南合作和国际对非合作的样板。实践证明,非中合作坚持互利共赢,切实改善了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给包括利比里亚在内的非洲国家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是真正的尊重非洲、帮助非洲。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同非盟《2063年议程》和利比里亚“繁荣与发展亲贫议程”紧密结合,推动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中国—非洲中心执行主任丹尼斯·姆瓦尼基接受肯尼亚《星报》采访时表示,中国致力于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全球发展倡议将在肯尼亚实现‘2030年愿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肯尼亚在内的非洲国家已将全球发展倡议视为该地区减贫、提升食品安全和实现非盟《2063年议程》的重要平台。” 坦桑尼亚《公民报》报道援引东非共同体秘书长彼得·马图基的话表示,中国长期以来是东非国家的合作伙伴,通过捐赠、融资和技术援助等方式支持东非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马图基强调:“我们愿意与中国合作,鼓励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加入全球发展倡议来实现更大发展”。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回应,可以帮助世界尽快走出困境,加快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网站近日刊发联合国发展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的讲话。常启德表示,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对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积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经验、共享资源。“在非洲工作多年,我见证了中国给非洲带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