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正式启动,外媒:拜登希望借此对抗中国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与印度总理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当地时间1月31日在美国启动了“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iCET)。报道声称,拜登希望这将有助于两国在军事装备、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方面与中国竞争。 据美国白宫网站当地时间1月31日发布的内容,美国总统拜登和印度总理莫迪总理于2022年5月宣布iCET,两国国家安全顾问1月31日当天在华盛顿特区主持了iCET的开幕会议。白宫还发布了倡议的具体内容,包括在国防方面的合作、建立具有韧性的半导体供应链、在太空领域的合作等6大项目。白宫还称,在会议开幕前,美印双方多名高级官员以及超过40名企业高层、知名学者等1月30日举行圆桌会议进行了磋商。 路透社称,在“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启动之际,沙利文提到所谓“中国带来的挑战”,并声称,“十多年来,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的背景一直是美印关系中的一个特点”。路透社、《金融时报》等多家外媒认为,美国希望通过该倡议在印太地区对抗中国,并试图让印度摆脱对俄罗斯武器装备的依赖。路透社提到,倡议中写道,美印将推进新一代通信(5G和6G)研发合作,促进在印度建设采用开放式RAN(无线接入网)架构,报道认为,这旨在对抗中国华为公司的影响。 英国《金融时报》则称,一名美国官员表示,这项倡议以及其他举措意味着2023年“可能是美印外交中最重要的一年”,并补充说,印度是美国在该地区雄心的“关键”。这名美国官员还声称,由于印度与中国关系趋紧,“印度正更多地与美国保持步调一致”。 近年来,在半导体、通信等技术领域,美国已经针对中国实施了多项限制性措施。近日有报道称,美国政府已停止批准美国企业向中国华为公司出口包括4G智能手机芯片在内的大部分产品。 就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月31日回应称,中方对有关报道表示严重关切,我们正密切关注有关动向。中方坚决反对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无底线、无理打压中国企业,这种做法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有损国际社会对美国营商环境的信心,是赤裸裸的科技霸权。中方将继续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
渲染“中国挑战”!北约秘书长访韩日引多方警惕,企图制造对抗混乱
在俄乌冲突正愈演愈烈之际,作为乌克兰危机最大推手的北约和美国纷纷派出高官抵达亚洲访问。1月30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离开韩国前往日本继续访问,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当天下午抵达韩国,开始其亚洲之行。斯托尔滕贝格当天上午在韩国发表演讲时,敦促韩国等印太盟友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以避免专制和暴政获胜”,同时将矛头直指中国,声称中国对西方的“价值观、利益和安全构成挑战”。对于北约企图将势力伸进亚洲,甚至想搞“亚洲版北约”,把欧洲的集团对抗手段复制到亚太地区,这一动向已引起多国的警惕。朝中社30日发表评论称,北约秘书长此行是“欲给亚太地区带来‘新冷战’乌云的对抗之行、战争的前奏曲”。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30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北约一面声称其作为区域性、防御性联盟的定位没有变化,一面不断突破传统防区和领域,不断加强与亚太国家军事安全联系,有关动向应引起地区国家高度警惕。 中国对北约构成“挑战”? “全球地缘政治关注焦点正转向亚洲”,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30日结束对首尔的访问前往东京。这是在日韩去年参加北约峰会后,北约领导人首次对两国进行访问。 路透社称,斯托尔滕贝格从29日开始访问韩国,他在首尔与韩国总统尹锡悦、外长朴振、国防部长官李钟燮举行了会谈。他在与韩国高层会晤时表示,有理由怀疑朝鲜正在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支持。斯托尔滕贝格还要求韩国等盟友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他行前接受韩联社采访时还对有关“北约式核武共享”的问题回应称:“北约将保持核同盟的性质。在中俄朝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若没有北约同盟,将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称,斯托尔滕贝格此次亚洲之行的目的是,在面临俄乌冲突以及“中国挑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加强北约与亚洲盟友和伙伴的关系。报道称,他此前还声称,尽管北约的焦点仍是欧洲,但“我们需要应对全球威胁和挑战,包括来自中国的挑战,应对的方式就是与该地区的伙伴进行更密切的合作”。 法新社称,斯托尔滕贝格30日上午在首尔一家研究所发表演讲时大谈“中国挑战”。他称,中方并不是“北约的敌手”,(北约)需要和中国在军控、气候变化等方面合作,但“我们非常清楚,中国对我们的价值观、利益和安全构成挑战”。他说,北约盟国仍在与中国进行贸易,但最近欧洲因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导致的脆弱性“给我们带来的重要教训是不要过于依赖‘专制国家’”。此外,“中国正在大量投资于军事能力,包括可以抵达北约所有国家领土的远程导弹”。 30日下午,斯托尔滕贝格抵达东京,对日本进行访问。日本《读卖新闻》称,斯托尔滕贝格31日将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举行会谈,双方将着眼“台湾有事”等情况,确认强化日本与北约在“混合战争”方面的合作。报道称,对于不断增强军力的中国,北约已将中国定位为“挑战”,日本此前也将中国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北约与日本方向一致”的观点正在双方内部深化。 “制造混乱的破坏之行” 对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大谈“中国挑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30日在记者会上回应称,中国是世界各国的合作伙伴,我们也不威胁任何国家的利益。毛宁表示,北约应该放弃冷战思维、阵营对抗的理念,为欧洲和世界安全稳定多做一些有利的事。我们希望地区国家坚守亚太合作正道,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30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约是美国领导的军事组织,实际代表的是美国的利益。斯托尔滕贝格的言行清楚地表明,他此次出访日韩是为了帮助美国推动所谓“印太战略”的执行。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斯托尔滕贝格30日在韩国演讲时,一方面声称中国不是“北约的敌手”,一方面又大谈“中国挑战”和“中国威胁”。斯托尔滕贝格的话语充斥着挑拨离间,他试图将经济议题、安全议题、价值观议题全部导入到联盟对抗的思维和格局之中,其意图是用阵营对抗和“中国威胁论”的思维来鼓动亚太国家,使整个亚太区域向欧洲那样的阵营化以及军事化的对立格局演变。在世界范围内搞阵营对立,搞意识形态对抗。这是典型的复制冷战模式的做法。斯托尔滕贝格此次亚洲之行实际上是企图“在亚太制造混乱的破坏之行”。 “北约秘书长的窜访是否意在煽动成立‘亚洲版北约’?”朝中社30日发表的一篇评论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该评论称,北约为了使其局限于欧洲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作为全球战略中心的亚太地区蓄谋已久。北约将乌克兰变成代理战场后,身为这一军事机构的高级官员这次窜到不属于其作战领域且从相隔数万里的欧洲大陆远道而来东半球的亚太地区,这本身就令人担忧。文章称,北约口口声声说着反对“凭实力单方面改变现状”,却在亚太投入航母、战机等北约成员国兵力,进行各种名目的双边及多边联合军演。与“仆从势力”拉帮结派炮制用来维持其霸权地位和秩序的“亚洲版北约”,这就是美国主导的北约所图总体方向。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不久前也曾表示,美国正在试图通过将亚太地区军事化来扩大北约的势力。他说:“数十年来亚太地区形成了一个包容、开放、平等的安全与合作框架。但现在,美国和北约推行所谓‘印太战略’,其企图使该地区军事化的目标,明显是要遏制中国和俄罗斯。” 美防长乘“末日飞机”访亚洲 斯托尔滕贝格刚离开韩国,30日下午,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抵达首尔,开始对韩国进行访问,此后他还将访问菲律宾。韩联社在报道中特别提到,奥斯汀当天乘坐被称为“末日飞机”的E-4B空中指挥机抵达韩国。韩国《东亚日报》称,E-4B空中指挥机由波音747飞机改装而成。在核战争或国家紧急状态时,该机可以成为指挥中心,可指挥洲际导弹、核轰炸机、核潜艇及陆海空部队,因此被称为“末日飞机”。 韩联社称,奥斯汀这次访问将重点商讨提升美方“延伸威慑”能力相关事务。“延伸威慑”意味着美国承诺用全部军事能力来保卫盟国,包括动用核武器。 韩国KBS电台称,随着奥斯汀来访,韩美国防、外交部门高官本周将在首尔和华盛顿接连举行会谈。本周五,韩国外长朴振将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报道称,这些会谈都在布林肯计划2月5日对中国的访问之前。 与此同时,中国智库“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30日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美海军“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的属舰“迪卡特”号驱逐舰当天上午逼近南沙群岛,不排除会进行“闯岛”式“自由航行”行动。 李海东说,在布林肯访华前,美国和北约高官密集访问亚洲,与美国以更强力的方式推进“印太战略”的核心内容相关。布林肯访华,主要是为了落实中美元首在去年巴厘岛会晤时达成的避免冲突的重要共识。然而,美方却频频使用各种手段针对中国,美国一些军事高官和政客还放出“美中必有一战”的信息,这充分说明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和虚伪性,美方试图在亚太通过渲染、制造危机乃至冲突的方式,推进美方边缘化中国的战略规划。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29日称,美国经常采取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的政策。实际上,美国从未设想放弃对包括南海在内的太平洋的控制,特别是南海有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华盛顿需要控制这些通道来维持其全球霸权。
澳高官访法英,谈及中国?专家:此访确有针对性,但不完全指向中国
澳大利亚国防部长马尔斯与外交部长黄英贤1月30日开启对法国的访问,此后二人还将前往英国。路透社报道称,马尔斯与黄英贤此行的目标是加强与法英两国的安全关系,并将印太地区列为重点关注的区域。 澳外交部官网的声明称,1月30日至2月2日的访问行程包括在巴黎与法国国防部长勒科尔尼及外交部长科隆纳举行澳法“2+2”部长级会谈,以及在伦敦和朴次茅斯与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及外交大臣克莱弗利举行部长级会谈。声明称,澳法两国的会谈将聚焦在“印太和欧洲日益具有挑战性的战略环境”上,而在英国举行的会谈将涵盖双边关系现代化、应对气候变化、建立经济弹性以及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此外,马尔斯将在访问法英两国后前往美国,与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会面;而黄英贤则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举行会谈。 在谈到此次行程时,马尔斯表示,“我期待着与法国和英国同行合作,继续支持乌克兰,并确保一个包容、安全和繁荣的印太地区”,并强调期待与英国就“奥库斯协议”进行会谈。黄英贤称,“深化与法国在印太地区的务实合作,对实现地区稳定的愿景至关重要”。 不少外媒在进行相关报道时都提到了中国。路透社称,随着中国在太平洋地区影响力的日益增长,澳大利亚开始采取行动加强其在该地区的合作关系。法新社称,法国在太平洋地区拥有包括新喀里多尼亚和法属波利尼西亚在内的海外领地,并一直宣称其是一个太平洋大国。有法国军官告诉法新社,亚太地区“是中美双方的主要利益区”,中国在该地区的雄心“需要战略回应”,但法国应该警惕加入所谓的“反华联盟”。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30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关系在向好发展,因此澳大利亚没有必要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制造紧张气氛及进行无谓的挑衅。自美国推出所谓的“印太战略”以来,美国一直怂恿欧洲国家入局搅乱印太地区稳定形势。与此同时,一直将美澳同盟奉为对外政策基石的澳大利亚,需要稳固和美国的战略关系,自然也要拉近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此外,澳大利亚与日本、印度等国都进行过“2+2”部长级对话,与法、英进行“2+2”会谈也属正常。“具体来说,澳大利亚防长和外长出访英国是希望除了‘奥库斯’以外,两国还能在经济、政治上寻求更多利益;出访法国则是希望从军事和外交上修补与法国的关系,从而进行自身战略布局。因此,二人此次外访确实有针对性,但并不完全指向中国。”
Lie Through Its Teeth, Spearhead the “Double Standard”
The United States was built through killing Indians to seize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enslaving blacks to exploit them, and also through the extraordinary ability to lie that...
被视为针对“一带一路”,欧盟“全球门户”计划有新动作
被外媒解读为对抗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在提出一年后,有了新动作。 美国“政治新闻网”日前报道称,欧盟计划启动70个海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另据法国《费加罗报》27日消息,欧盟拟通过其“全球门户”计划向南非提供超过2.8亿欧元赠款,用于帮助其燃煤电站改造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2.8亿欧元中的近8800万欧元来自欧盟预算,其余的将由欧盟国家承担。 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12月正式发布“全球门户”计划,宣称2027年之前要投入高达3000亿欧元用于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基建项目。外媒分析称,该计划旨在帮助欧盟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竞争,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替代方案。根据“政治新闻网”获得的文件,“全球门户”计划的首批建设项目包括黑海海底的数字电缆、连接地中海和北非国家的海底光纤电缆,以及喀麦隆的一座大坝和水电站。此外,这70个项目只是今年“全球门户”计划优先考虑的一部分。 虽然欧盟官员曾表态称,“全球门户”计划的项目选择无关地缘政治,但一些外媒认为,其中一些敏感项目可能会产生地缘政治影响。据“政治新闻网”报道,欧盟计划在中国和俄罗斯的“后院”落地多个项目,例如与印尼建立能源转型伙伴关系、在菲律宾建设数字互联项目;接手哈萨克斯坦的氢能项目、建造中亚的交通线路。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门户”计划自启动以来在很长时间内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德国《交通报》24日报道称,欧洲议员对“全球门户”计划的进展不甚满意。迄今为止最重要的项目仍是去年2月在欧盟-非洲峰会上达成的投资计划。除此之外便是去年11月欧盟委员会在肯尼亚提出的4个旨在帮助改善非洲交通走廊的道路项目,其中还包括一个已经完成的项目。“政治新闻网”称,西方一再遭受批评,因为其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所付出的努力过于分散和缓慢。法国广播电台近日播出的“地缘政治”节目评论认为,欧盟“全球门户”计划试图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竞争,但欧盟既没有中国的灵活性,也比不上中国丰富的工具箱。德国《每日镜报》评论说,到目前为止,欧盟委员会只制作了一本精美的小册子。 外媒此前分析称,“全球门户”计划之所以长期未落地,资金来源问题、俄乌冲突以及欧盟委员会幕后的权力斗争给项目实施带来了困难。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2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欧盟之所以难以落实“全球门户”计划,一是该计划的出发点是对冲“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做法高下立判,难得人心;二是欧洲履行承诺的能力和行动力弱,重大项目需要成员国一致表决通过才能执行;三是过于强调高标准、一刀切,推出的方案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切实可行;四是欧洲的私人资本不具备撬动大型基建项目的能力,尤其是受美元加息、俄乌冲突影响,大量资本流入美国,“全球门户”计划融资困难。 王义桅表示,欧盟是“全球门户”计划的主要推手,其主要依靠“法德轴心”来推进该计划。但近年来法德矛盾尖锐,“轴心”明显失速,再加上欧洲一体化进程受阻,欧盟机构内部尤其是欧委会和欧洲理事会之间矛盾不断,因此欧盟的规划与前瞻能力减弱。与此同时,欧洲国家产业“空心化”严重,在基建方面不具备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认识到,“全球门户”计划并不是实事求是、适合本国发展的计划。 此外,美国也于2021年起相继提出“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倡议、“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PGII)等全球性基建计划,被认为意在抗衡“一带一路”倡议。美国智库华盛顿全球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查尔斯·肯尼此前表示,B3W与PGII看似宏大,但缺乏细节,对资金来源更是语焉不详。美国《摇篮》杂志25日报道称,在俄乌冲突重创欧洲经济后,美国与七国集团联手推行的基建计划似乎已经自然夭折。
债务上限问题太棘手,两党分歧会导致美国违约吗?
当地时间2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麦卡锡表示,他将于2月1日与民主党籍总统拜登会面,讨论债务上限问题以避免政府违约,但两党在避免违约的细节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据彭博社报道,麦卡锡当天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采访时说:“我们将于本周三(2月1日)见面……我希望找到一个合理和负责任的方法来提高债务上限,同时控制已失控的支出。” 虽然共和党人努力寻求削减开支,包括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福利支出,以减少政府借款。但拜登和白宫官员曾表示,他们不会在削减开支方面做出让步。 麦卡锡表示,减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支出应该“不在(本次会面)的讨论范围之内”。但政府在预算方面存在一些“浪费性支出”,应该审查政府所有可自由支配的支出,包括国防预算。 麦卡锡说,“我知道白宫官员试图给出不同说法,但我认为总统愿意与我们一起达成一个协议……使我们走上财政平衡的道路,同时不让我们的任何债务处于危险之中。我对此充满希望。” 1月19日,美国政府达到31.4万亿美元法定债务上限,为防止违约,美国必须在6月份之前提高或暂停债务上限。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此前曾警告,如果联邦政府无法偿还债务,将引发美国经济衰退并产生广泛影响。
全美多地爆发抗议 谴责警察暴力执法
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警方当地时间27日晚公布了本月7日非洲裔男子泰尔·尼科尔斯遭警察暴力执法死亡的视频。 视频公布后,全美多地爆发抗议,谴责美国根深蒂固的警察暴力执法和种族主义问题。 在孟菲斯,当地民众走上街头举行集会,抗议人群一度占据当地一座州际公路大桥,要求严惩涉事警察。 孟菲斯市抗议者 里普利:我认为仅仅逮捕涉事警察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变,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抗议者聚集在白宫外,要求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在密歇根州底特律市,抗议者们冒着风雪走上街头,为受害者发声。 底特律市抗议者 刘易斯:这种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断造成创伤和毁灭,这让人愤怒。 在纽约,大批民众在时报广场举行抗议活动,他们打出“结束警察暴力”等标语,高喊“没有正义,就没有和平”等口号,部分抗议者还与警方发生了冲突,至少有三名抗议者被逮捕。 纽约抗议者:在美国,每28个小时就至少有一名少数族裔被警察或者种族主义者杀死。这意味着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有一个“尼科尔斯”遇害。 纽约抗议者:我认为最令人沮丧的是,2020年美国就爆发了多次大规模抗议。但迄今为止,许多方面却几乎毫无进步。 同一天,芝加哥、亚特兰大等城市也爆发了抗议活动。据美国媒体报道,波士顿、波特兰和俄勒冈州等多地也计划举行集会和示威活动。 田纳西州议员要求彻查事件经过 当地时间28日,一些田纳西州议员召开新闻发布会,抗议非洲裔男子泰尔·尼科尔斯遭警方暴力执法身亡,并呼吁对涉案警察的暴力行为进行深入调查。 田纳西州议员 唐斯:我呼吁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看起来这背后可能有别的东西。他们无缘无故把一个人从车里拖出来,然后把他活活打死,好像背后隐藏着别的东西。 面对警方公布的暴力执法录像,在场的议员纷纷表示,该案件必须经过深入调查,才有可能触及美国警察在执法中过度使用暴力的深层问题。发言中,一些在场的议员更是难掩对警察系统的失望和警察粗暴执法的不满。 田纳西州议员 哈达威:在街道上游荡着一支所谓的“精英部队”,但我们却不知道这支部队对谁负责,这没有任何道理。 田纳西州议员 唐斯:当你看到你的同事做得不对,你应该上前阻止,而不应该十个人(围观),让五个人当面将他人虐杀。 新闻观察丨为何美国警察暴力执法事件频发 据美国警察暴力网站追踪数据,2022年,美国警察暴力执法事件导致1186人死亡,创下10年来的新高,其中26%的受害者是非洲裔。 许多人不禁疑惑,2020年非洲裔男子弗洛伊德遭警察“跪颈”致死曾引发全美反对警察暴力执法的抗议活动,为何两年多过去了,一切仍然照旧呢?...
美向世贸组织施压,中方对贸易霸凌说不,中美代表日内瓦激烈交锋
中美官员兔年的第一场公开交锋发生在大年初六,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WTO)会议的现场。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李成钢在发言中痛批美国是“单边主义霸凌行径实施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破坏者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扰乱者”;美国常驻世贸组织副代表帕根则反指中国对美产品实施“非法的单方面报复措施”,还说WTO“已成为中国非市场政策和行为的盾牌”。这场激烈论战发生的背景是近期美国在WTO连续败诉,包括涉及中国钢铝关税及有关香港产品标签问题的裁决,但美方表示不服并提起上诉。事实上,过去一年最著名的破坏世贸规则的案例莫过于美国的《芯片和科学法案》及《通胀削减法案》,美国的单边主义贸易霸凌行径正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越来越多的反弹。“美国在开展健全的国际经济外交方面给了自己一张红牌,”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评论称,“这很可能让它在未来数年的国际经济博弈中出局。” 霸凌者、破坏者、扰乱者 在美国就涉及中国等国的一系列世贸裁决提出上诉后,中国代表1月27日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的会议上强烈批评美国是“单边主义霸凌行径实施者”。路透社27日称“这是两个贸易对手之间最新升级的言论”。李成钢在会上表示,“美国这些令人不安的行为清楚地描绘了美国的形象,即单边主义霸凌行径实施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破坏者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扰乱者”。他说,中国原本希望美国表现出应有的“自我克制”,不要对每一个不利于它的仲裁都提出上诉,导致裁决无效“是美国自己制造出来的问题”。 在同一会场,美国副代表帕根则对美国与中国等国的金属关税争端被列入世贸会议议程进行辩驳,指责北京对美国出口产品实施了“非法的单方面报复措施”。据法新社28日报道,帕根声称,一个“用来保护中国非市场政策和做法的世贸组织,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她说:“美国不会就关键的安全决定向世贸专家组屈服。70多年来,美国的立场十分明确,即不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审议国家安全问题。美国不能支持上述专家组通过有根本缺陷和破坏性的报告。” 帕根27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则试图淡化中国代表在世贸组织会议上对华盛顿的严厉批评。“不管你管我们叫什么,”她说,“我们在继续跟中国交流。” 美方的上诉“应该会落空” 27日,帕根宣布,就世贸组织对包括中国在内4个国家征收惩罚性钢铝关税的裁决,以及对香港产品标注“中国制造”争端的裁决,美国已正式向世贸组织提出上诉。据法新社报道,世贸组织专家组在去年12月9日裁定,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钢铁和铝分别征收惩罚式关税违反贸易规定,驳回美方援引世贸组织“安全例外条款”进行的抗辩。2018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对从中国、挪威、瑞士和土耳其进口的钢铁和铝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拜登政府延续了这项关税,而所谓“国家安全”是美国此次提出上诉的核心理由。而另一项关于华盛顿对从香港进口商品强加“中国制造”标签违规的裁决,也是在去年12月底由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裁定的。 美国决定上诉也引发其他相关国家的关注。瑞士《商报》27日称,华盛顿的上诉“应该会落空”,瑞士联邦经济事务秘书处(SECO)称,由于美国阻止了上诉机构新成员的任命,因此目前无法上诉。 美国《巴伦周刊》27日也称,通常,世贸组织上诉机构有3个月时间来裁决成员提出的上诉。但这个被称为“世界贸易最高法院”的机构自2019年年底以来一直处于被冻结状态,因为特朗普任内阻止任命上诉法院新法官,并要求世贸组织进行“重大改革”。加拿大《金融邮报》27日报道称,这一上诉机构不仅因特朗普时代停顿逾两年,而且在拜登任内,华盛顿也拒绝了世贸组织成员国批准任命法官的呼吁,而是一直在主导如何重启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闭门磋商。 帕根26日首度公开谈及这些“闭门磋商”,她告诉路透社:“我们的目标是在2024年之前让争端仲裁机制全面运作。”在被问到WTO上诉机构是否可能恢复运作时,帕根称,“我想这需要一番大改造”。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2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国在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已陷入“停摆”的情况下,仍坚持提起上诉,表明美国别有用心。一方面,它想借机向世贸组织施压、出难题,暗示世贸组织“应借助美国的力量”恢复上诉机构正常功能。另一方面,美国也想借此营造其“回归多边”的假象。 彭博社:美日荷达成协议 “贸易争端升级:中国称美国为‘霸凌者’和‘破坏规则者’”,德国《明镜》周刊27日称,中国在积压多年的中美贸易争端中收紧了基调,语气变得尖锐了,这是对美国近期行动的回应。28日,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的话说,在27日结束的谈判中,美国已和荷兰及日本就限制向中国出口一些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达成协议,将把美国于2022年10月采取的一些出口管制措施扩大到荷兰阿斯麦、日本尼康和东京电子等公司。有关协议内容尚未公布。 霍建国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李成钢对美国的形容,应该说客观和准确地概括了近年来美国所实施的一系列破坏国际贸易体系的行径。比如,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多次没有任何依据将中国企业拉入“实体清单”,进行贸易禁运,实施单边霸凌打压。另外,无论是《芯片和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还是美国常说的“友岸外包”概念,都是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扰乱和破坏,为全球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带来明确的负面影响。 就在中美世贸代表公开交锋的同一天,由美国参议员科顿牵头提交的一项议案,以担心美国人失业和中国制造“侵犯人权”为由,要求结束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地位”,即永久最惠国待遇。他们声称,共产主义中国不该享有永久最惠国待遇,“这加剧了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流失”。然而,他们闭口不谈的是,中国广阔市场这20多年给美国企业带来的巨大商机、提供的就业岗位以及美国消费者从中国制造得到的实惠。 “国际贸易体系的总破坏者”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近日评论称,2022年虽然过去,但毫无疑问,拜登政府同上届美国政府一样致力于破坏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无论是限制中国的《芯片和科学法案》还是《通胀削减法案》,都是美国经济政策的重大逆转,“从总设计者到总实施者,美国现在却已变成国际贸易体系的总破坏者。” 据德国《商报》26日报道,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连续数月在欧盟各国开展活动,寻求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做出强有力的工业政策回应。此前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等都对《通胀削减法案》提出过强烈抗议,认为这是对欧洲公司的歧视和霸凌,完全不顾盟友情谊,正如欧盟竞争事务专员维斯塔格所说:“作为原则问题,你不应该把这件事与朋友对立。”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26日在《外交》杂志撰文称,以美国自身利益为代价惩罚中国的政治风向正在美国酝酿。这让美国企业处于巨大的竞争劣势,美国消费者也为此付出代价。美国可以选择参与中国的巨大市场,也可以将其让给竞争对手。事实上,许多国家正在做与华盛顿最强硬诉求相反的事。今日俄罗斯电视台26日称,2022年,中美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7600亿美元。这就是为什么华盛顿的政客们应该冷静下来,“他们是关于贸易政策粗鲁语言的罪魁祸首”。
乌克兰如何成为西方武器和战场创新的试验场
去年秋天,乌克兰用美制火炮和火箭弹应对俄乌冲突,部分火炮引导装置是乌克兰在战场上开发的自制瞄准系统。目前乌军广泛使用的一款自制软件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变成目标定位工具。该软件可以将卫星和其他情报图像输入实时瞄准算法,帮助前线附近的部队直接向特定目标开火。 虽然美国和其他西方官员并不完全了解乌克兰的定制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但官员和相关分析人士都表示,乌克兰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战斗试验场,提供廉价而有效的解决方案。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国际安全项目主任赛斯·琼斯表示,“他们的创新令人印象深刻,难以置信。” 乌克兰为美国及其盟友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美国可以在这场冲突中不断研究自己的武器系统在高强度使用下的性能情况,以及哪些装备更有助于取得胜利。 一位熟悉西方情报的消息人士说,乌克兰“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武器试验场,因为这些武器装备从来没有在两个工业发达的国家之间的战争中实际使用过,这是真实世界的战场测试”。 根据一名了解战场情况的美国军事行动官员以及英国智库最近的一项研究,乌克兰获得的一些高端武器系统,如“弹簧刀”300型无人机和一种旨在瞄准敌方雷达系统的导弹,在战场上的效果不如预期。不过,“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系统对乌克兰至关重要。 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关于美制M777榴弹炮的,这种威力强大的火炮一直是乌克兰战场力量的关键组成部分。但一名美国国防官员说,如果短时间内发射太多炮弹,榴弹炮炮管的膛线就会磨损,从而降低火炮的命中率。 乌克兰的战术创新也给西方官员留下深刻印象。在冲突最初几周,乌克兰指挥官调整了他们的行动,使用了分散式的步兵。配备肩扛式“毒刺”和“标枪”导弹的乌克兰军队能够悄悄接近俄罗斯坦克。 美国作战官员称,美国可能从这场冲突中吸取的另一个经验是,M777榴弹炮系统等牵引火炮可能已经成为过去式。他表示,这些系统很难迅速行动以避免还击,而且在无人机和空中监视无处不在的世界里很难隐藏。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成员吉姆·海姆斯说,“这些经验可以写成一本书。” 在这场冲突中,美国政府和工业界的不同部门都在试图测试新的系统。在冲突的早期,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向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派出了5架轻型高分辨率无人侦察机,以备在乌克兰派上用场。这些无人机由海克斯康公司制造,不属于国防部所谓的正式记录项目,这暗示了俄乌冲突的战场实验性质。 与此同时,多名情报和军事官员告诉CNN,制造出美国军方所谓的“可损耗”无人机,即廉价的一次性武器,已成为国防承包商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