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企业“裁员潮”波及多个领域,美媒:原因主要有两个

  从科技巨头、金融公司到软件企业,一场“裁员潮”席卷美国各大企业,很多职员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失业了。美国《商业内幕》网站近日称,这波“裁员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公司业务增长放缓,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      担任Meta旗下社交媒体Instagram产品经理的卡洛斯·吉弗尼表示,自己一觉醒来发现被邮件通知解雇了。与吉弗尼类似的经历也在很多人身上上演,上个月,Meta宣布收入连续第二个季度下降,并预测第四季度将再次下降。此后,Meta宣布裁员13%。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推特。在被马斯克收购之后,社交媒体上一条广为流传的消息是,近4000名员工可能会被解雇。总部设在旧金山的云科技软件公司Salesforce据报道计划在感恩节前裁员数千人,目前尚不清楚裁员何时开始或哪些部门会受到影响。   受贷款政策影响,以及应对可能面临的经济衰退,金融公司也纷纷裁员。早在今年4月,美国金融公司就已经开始裁员。摩根大通解雇房贷部门1000人。富国银行也在不断缩减。据美国CNBC网站报道,预计富国银行抵押贷款人员人数将从2022年初的超过4000人减至不到2000人。上个月这家银行业巨头报告称,其第三季度员工总数减少约14000人。   房地产行业也开始被波及。房地产公司Redfin 9日宣布今年计划再裁员862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3%。这已经是Redfin今年的第二轮裁员。另一家房地产公司Compass裁员10%,450人。

岸田文雄再炒涉台海议题,日民调:大多数民众不支持“协防台湾”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3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出席第17届东亚峰会时宣称中国“侵犯日本主权”,并就台海问题说三道四。      据日本富士新闻网14日报道,岸田文雄声称,“在东海,中国侵犯日本主权的活动仍在继续和加强,而在南海,(中国的)军事化和威慑活动等持续加剧地区紧张态势”。岸田在发言中还提及今年8月所谓中国导弹落入日本“专属经济区”,并称“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是直接关系到地区安保的重要问题”。此外,岸田还对香港形势、新疆人权问题“表达严重关切”。岸田文雄上述言论受到日本一些媒体关注,有观点认为,日本政府一直希望在即将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期间实现日中领导人会谈,而岸田的此番言论显然是罔顾一些基本事实,无助于两国之间的互动。   岸田政府此前屡次炒作东海、南海以及“专属经济区”话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表示,日方在东海放任右翼滋事,拉拢域外介入,伙同美国在南海大肆炫耀实力,这才是地区和平稳定的真正威胁。中日两国在有关海域尚未划界,中方不接受日方“专属经济区”的说法和行使“管辖权”的行为。   就在岸田文雄借国际场合炒作台海问题的同时,日本国内一份民调显示,大多数民众并不支持日本“协防台湾”。日本时事通讯社13日援引最新民调结果报道称,仅22%的受访者“赞成”一旦出现台海冲突,日本自卫队与美军一道对抗中国,而74%的受访者表示“反对”。   另据日媒报道,韩美日领导人13日举行会谈并发表共同声明,“反对单方面试图改变印太现状,并重新确认维护台湾海峡的和平稳定”。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国与国之间开展交流合作,应当有助于增进地区国家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不应针对第三方或损害第三方利益。如果有关国家真心希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就应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与中方一道明确反对“台独”。

气候资金口头支票何时兑现?多国人士追问发达国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正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在本次大会上,与会人士指出,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达国家就做出承诺,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支持,但至今没有兑现。   与会人士纷纷敦促发达国家在气候问题上兑现出资承诺、不要空喊口号。   南非总统 拉马福萨:发达经济体有很大的责任对那些最需要资金的国家履行诺言,对在气候变化中遭受了最严重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的国家履行诺言。   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亲善大使 埃尔巴:那些真正需要资金的脆弱地区并没有得到(发达国家承诺的)气候资金,我们需要的是行动。我们进行了很多规划,展开了很多商讨,但是做出的承诺现在就需要兑现,这不是可以拖到日后的事,因为我们都知道气候变化此时此刻正在发生。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前执行秘书 尼亚卡贾:结合过去一年我们经历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的冲击来看,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加强行动,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具体而连续的框架令各方履行其责任。而一个国家一旦作出承诺就需要去履行,这是一个可信度的问题,发达国家此前口头上都是承诺,行动上却没有履行承诺。   西方国家在减排问题上“开倒车”遭批评   在本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上还有声音指出,自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为了应对能源和财政困境,西方部分国家重新转向传统的煤炭发电。英国计划今年冬季继续让燃煤电厂运营,不再按原计划把它们全部关闭;德国也在恢复燃煤电厂;欧盟从澳大利亚、南非和印度尼西亚进口的动力煤增加了10倍以上。   西方的这种倒退行为遭到与会人士批评,有代表表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要优先处理的问题,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所有国家都应以超越本国的视角来看待。

“随机恐怖主义”为什么会在美国滋长?

  11月9日,袭击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丈夫的男子德帕普被正式起诉,罪名包括“企图绑架联邦官员或雇员”和“袭击联邦官员直系亲属”。美国媒体普遍将此次案件定性为“随机恐怖主义”,并指出不管是极左翼还是极右翼,他们发起的此类袭击越来越多。有专家分析称,导致“随机恐怖主义”案件层出不穷的原因是美国不断扩大的两极分化、政治人士的煽风点火,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   他认为自己是耶稣   “南希在哪儿?”10月28日凌晨2时30分左右,德帕普在打碎一扇玻璃门后闯入佩洛西家二楼,大声寻找这名民主党人。在这名42岁男子的包中,除了之后砸伤佩洛西丈夫保罗颅骨的锤子外,还有胶带、绳索和橡胶手套。他的计划是先和佩洛西谈谈,如果后者撒谎,就打碎她的膝盖骨并用轮椅将其推到国会,让其他议员看看不讲真话有什么后果。     多家美国媒体以及多名专家认为,此次案件凸显美国面临的“随机恐怖主义”威胁。所谓“随机恐怖主义”是指一些情绪不稳定或者自身有问题的个人,在受到网上极端信息和仇恨言论的影响后采取暴力行动的现象。美国国家司法研究所认为,被称作“独狼”的个体袭击者经常会把个人生活的困境与政治上的不平等联系起来,并被他们在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极端化。   在德帕普被捕后,他的生活细节浮出水面。这名犯罪嫌疑人出生于加拿大,大约在20年前搬到美国,案发前住在旧金山市里士满社区一个不到14平方米的破烂车库中。邻居们表示,德帕普和其他人交往不多,经常一个人喂鸟。在今年8月的一篇博客中,这名支持裸体的活动人士描写了自己是如何与“鸟仙”交朋友的。   德帕普和两名女性育有3个孩子,其中一名女性是现年53岁的塔布,她曾于2021年因试图绑架一名14岁的男孩而入狱。塔布透露,德帕普此前曾消失一年多时间,等回来时“精神出了问题”,认为自己是耶稣。虽然德帕普的邻居表示,他寡言少语,没有说过什么极右翼言论,也没有表现出攻击性,然而这名嫌疑人的博客却充斥着对宗教少数派、变性者和全球精英等的咆哮。这些文章否认犹太人遭到大屠杀,质疑2020年美国大选结果,并认为美国被一个由儿童性贩子、邪恶的恋童癖和吃婴儿的食人族组成的深层集团控制。这些信息主要来自“匿名者Q”等极右翼组织。   研究人员表示,“随机恐怖主义”案件的一大特点是袭击者、他们的目标以及袭击方式都是不可预测的。虽然佩洛西是“匿名者Q”等极右翼组织重点“关注”的人物,她所代表的民主党建制派也被极右翼人士憎恨,但是在此前的博客中,德帕普并未直接提及这名众议院议长。警方透露,除佩洛西之外,德帕普还有一个目标清单,上面写着他可能攻击的人。   极左翼和极右翼犯罪都在增加   近年来,“随机恐怖主义”不时出现在美媒的新闻报道中,既包括政治暴力行为,也包括由种族仇恨引发的社会案件。今年美国中期选举期间,针对国会议员的死亡威胁比5年前高出10倍。11月8日,联邦众议员奥卡西奥-科尔特斯指责福克斯新闻主持人卡尔森是“随机恐怖分子”,称自己收到的大多数死亡威胁都是因为威胁者受了这名主持人的蛊惑。5月14日的布法罗市枪击案也被认为是“随机恐怖主义”袭击。在该案中,射杀10人的18岁枪手信奉“大替代理论”,认为美国白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有色人种所替代,因此将枪口对准黑人。去年1月,两名男子企图炸掉民主党加州总部,原因是不满前总统特朗普在大选中败给现总统拜登。其中一人曾给朋友发信息说:“民主党要付出代价。”2020年,几名极端分子试图绑架密歇根州州长惠特曼一事,也有“随机恐怖主义”的影子。   “随机恐怖主义”并非极右翼势力的“专属”。在今年的中期选举中,暴力竞选广告不仅针对民主党人,也针对共和党人,尤其是女性和少数族裔参选人。今年6月,加州一名男子手持武器出现在最高法院大法官卡瓦诺位于马里兰州的住所附近,他声称计划杀死这名大法官。2017年,一名枪手在首都华盛顿特区一个棒球练习场朝多名共和党议员开枪,造成5人受伤。此外,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也成为一些极左翼分子实施暴力犯罪的借口。他们混迹在游行队伍中,实施抢劫、袭击、纵火等暴力行径。   “右翼(涉及)的政治暴力(案件)激增,左翼的欲望也在增长”,美国“政治新闻网”称,一项近期民调显示,大约有300万至500万美国人愿意考虑实施政治暴力,这说明美国现在正处于“随机恐怖主义”的大环境下。目前,美国中期选举结果尚未完全出炉。虽然民主党已经拿下参议院半数议席,但共和党大概率将控制众议院。这种结果将让拜登在剩下的任期内更加步履维艰,甚至面临被弹劾的危险。两党在政治上的角力只会进一步加深选民阵营的分裂,刺激政治暴力,进而加大“随机恐怖主义”案件出现的概率。   当前的环境尤其危险   “随机恐怖主义”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21世纪头10年,当时各种类型的极端主义群体通过互联网将其触角伸向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网民,希望有个别人在受到影响后采取行动。但事实上,此类行为在美国等一些国家由来已久。在印度,一些极端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团体捏造该国穆斯林的罪状,煽动印度教徒攻击他们的穆斯林邻居。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极右翼势力对民权领袖发动一系列暗杀。   虽然袭击政治人物和少数族裔的行为在美国存在了数十乃至上百年,但该国执法部门专家称,当前的环境尤其危险。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暗杀等政治暴力行为主要由一些极端组织成员实施,然而美国学者克莱因菲尔德援引该国国家恐怖主义和反恐反应联盟的一项统计数据称,近年来,美国大多数政治暴力行为都是由不属于任何组织的人实施的。“去组织化”使这种暴力更加难以预防。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治恐怖主义在美国的“个人化”趋势,是美国衰落以及政治病态思维使然。当前,美国经济日趋衰退且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加上美国国内民粹主义愈演愈烈、普通民众与精英间的矛盾激化、政府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力引发心理健康危机等,这些都使得一些人走向极端,通过暴力表达对政客与社会的不满。此外,华盛顿“美国优先”的病态思维以及一系列“黑帮做派”,令一些偏激分子的价值观更加扭曲,从而加剧美国国内政治暴力犯罪。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吕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政治恐怖主义“个人化”的深层次原因是美国社会在若干方面日益加剧的深度撕裂,包括城乡、地域、种族以及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美国一些地方的民众感觉自己被国家遗忘,他们对两党和社会的不满情绪难以通过换届选举来缓和,进而导致他们更有可能通过暴力来宣泄心中不满。   将越来越难以“自理”?   除袭击者以及袭击方式难以预测外,“随机恐怖主义”的另一大问题是煽动极端思想的“始作俑者”很难被追责。这些煽动者并没有明确要求其追随者使用暴力或者针对某个人,而是通过妖魔化对手向大量追随者发出信号。这些煽动者通过将世界区分为道德高尚的“我们”和无法宽恕的“他们”,让追随者认为他们已经陷入事关生死存亡的冲突中。极端主义暴力问题专家博格表示,这会引发那些被孤立的、有问题的个体的共鸣,这些人会将他们的困境归咎于敌对团体发动的邪恶行动,思想会因此进一步极端化,甚至实施攻击。要扭转这一状况并不容易。多名专家表示,很多政客的极端言论受到美国所谓“言论自由”的保护。   极端思想的蔓延是美国“随机恐怖主义”威胁不断上升的一大原因。王义桅分析说,美国极端思想泛滥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美国原先以白人中产阶级为主体、较为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让美国充斥着复杂多元的信仰与价值观,观点摩擦令美国国内分歧不断,从而助长极端思想的传播;二是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导致人的异化,很多民众对政治党派和社会的不满情绪无法得到缓解,部分人处于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中;三是美国持续低迷的经济环境以及数字化浪潮让许多人都生活在“信息茧房”中,最终导致其思想走向极端。   美国媒体环境的变化也推动了极端思想的蔓延。澳大利亚“对话”新闻网发文称,直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要求传统的执照广播商就富有争议的公共事务提供正反两面的观点,但这些规则并不适用于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供应商。20世纪90年代有线新闻频道的增长催生了高度党派化的节目,并在随后几十年内分裂美国社会,导致该国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极端化。21世纪初,社交媒体的出现则进一步加深美国民众的分歧,推动极端思想的传播。在脸书等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对其内容进行审核后,一些小众的、更加极端的平台又冒了出来。   政治极化也是导致美国“随机恐怖主义”加剧的重要原因。在这其中,一些政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共和党人金里奇。据美国《大西洋月刊》等媒体报道,1979年,他首次当选联邦众议员,当时共和党因为“水门事件”正处于低谷期。金里奇认为,只要共和党人继续与民主党人妥协,以此保证国会职能的正常发挥,共和党就永远无法夺回众议院。他制定一项策略,先摧毁两党合作,抓住由此产生的国会功能障碍发动一场针对国会制度本身的民粹主义运动。在任职众议院的20年里,金里奇开创了充满谩骂、阴谋论和战略阻挠的党派斗争风格,毒害了美国的政治文化,使华盛顿陷入永久性的功能障碍,并为后来极右翼势力的崛起奠定基础。在数字时代,美国一些政客不仅不为民众提供正确信息,反而通过发表“出位”言论激化民众的愤怒情绪,以此增加曝光率和支持度。美国政党也利用这种愤怒情绪来激励基本盘选民,进一步导致政治极化。   王义桅提醒说,长此以往,美国社会将越来越难以“自理”,“恐怖主义”事件将更加个人化与分散化,华盛顿无法再凭借所谓的“价值观建设”、社会福利和忽悠民众的选举活动来守护本国的社会信任体系和道德基础,“上帝选民”的叙事也会随之崩溃,所谓的“民主”也将走到尽头。

解振华:中美气候对话暂停责任在美,呼吁美为重启正式对话消除障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正在埃及沿海城市沙姆沙伊赫举行。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9日在中国代表团首场记者会上介绍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并再次呼吁发达国家兑现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的承诺。解振华还就中美气候合作表示,中美气候变化商谈暂停,责任在美国,呼吁美方为重启正式对话消除障碍。   中国承诺减少甲烷排放   解振华9日在介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时表示,要减少化石能源的排放,前提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在去年年底已经达到11.2亿千瓦,现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能源的装机总量加起来也没有达到中国的水平。”解振华还表示,中国高度重视甲烷排放控制工作,现阶段,中国控制甲烷排放的关键是夯实基础能力,建立顶层设计,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工作基础相对较好的领域着手,逐步推进甲烷排放控制工作。法国国际广播电台9日援引法国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学院气候项目负责人罗拉·瓦莱罗的话称,中国确认了之前的承诺,还特别做出有关减少甲烷排放的承诺,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发达国家“已欠2600多亿”   COP27大会首次将气候赔偿问题列入正式议程,同意讨论富裕国家是否应该对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贫穷国家进行补偿。目前,德国、比利时等多个欧盟国家已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融资。不过,美国不愿意拿出“真金白银”。《纽约时报》9日援引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的话称,“气候赔偿”不应由发达国家掏腰包,相反,他呼吁由私营部门和多边开发银行提供更多资金。克里称:“挑战具有复杂性,因此需要的是现代的金融工具。”   解振华9日在记者会上再次呼吁发达国家兑现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的承诺。“2009年在哥本哈根,发达国家就承诺要每年拿出1000亿(美元),至今13年过去了,并没有落实。累计算起来,(发达国家)已经欠了2600多亿(美元)。我建议发达国家今年先拿出1000亿美元, 而且还要按照要求确定2025年之后进一步增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解振华强调, 中国非常支持发展中国家和脆弱国家提出的“损失与损害”(表示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转的气候损害的联合国气候术语——编者注)诉求,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今年气候灾害也给中国带来巨大损失。   呼吁美方消除对话障碍   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今年8月窜访台湾后,中国实施的反制措施中,有一项是暂停中美双边气候变化商谈。对此,解振华9日表示:“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有较好的、长期的合作历史,(即使)在中美关系很复杂的情况下,气候变化领域的沟通联系从来没有中断。然而,在双方合作进展非常顺利的时候,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严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损害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我们宣布中美气候变化商谈暂停,但是暂停的责任在美国。”解振华呼吁美方为重启正式对话消除障碍。   据彭博社9日报道,解振华与克里当天均表示,在COP27期间举行了非正式会谈。克里称,他与解振华在多年的谈判和会晤中形成友谊,美中原本准备在沙姆沙伊赫展开重要谈判,但被佩洛西窜台打断。报道称,克里此前曾表示,为了重启会谈而向解振华发送的短信和邮件未收到回复。不过解振华澄清称,在中美两国暂停气候会谈期间,他与克里有8次邮件往来,已相识25年的两人一直有私人联系。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美两国在全球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解振华与克里的此次非正式会谈释放出中美两国重启接触的信号。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克里对同解振华就遏制甲烷排放、打击乱砍乱伐、加速绿色转型等议题恢复会谈感兴趣。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美气候特使一直保持着非正式沟通,中方在中美气候变化商谈上的立场没有改变。赵立坚说,中方希望发达国家尽快兑现1000亿美元承诺,并提出适应资金翻倍路线图,增进南北互信和行动合力。

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举行适应中国气候变化战略与行动边会

  当地时间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中国角举行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与行动边会。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场边会由中国生态环境部、亚洲开发银行和全球适应中心联合主办,来自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政府官员、国际组织、研究机构等专家学者与会,围绕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展开探讨,分享经验案例。   赵英民在致辞中指出,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两者应同举并重,不可偏废。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切实有效地适应行动能够降低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不利影响和风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因此,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赵英民说,在推进国内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同时,中国还在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并对一些欠发达国家进行了援助支持。但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适应议题及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议题进展缓慢,发达国家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支持仍未兑现。中方呼吁发达国家要切实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发展中国家适应行动的资金支持力度,提出适应资金翻倍的路线图。   参加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与行动边会的多位外方人士,均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工作表示赞赏。   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特别顾问 塞尔温·哈特:我祝贺中国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不管对于中国自身还是全世界来说,这份战略如此关键而重要。这是向着构建颇具规模的国际合作与团结,以有效应对气候危机这个目标迈出的积极一步。   全球适应中心首席执行官 帕特里克·维尔科伊恩:“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让世界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在气候适应方面是如此非凡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