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中国挑战”!北约秘书长访韩日引多方警惕,企图制造对抗混乱

  在俄乌冲突正愈演愈烈之际,作为乌克兰危机最大推手的北约和美国纷纷派出高官抵达亚洲访问。1月30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离开韩国前往日本继续访问,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当天下午抵达韩国,开始其亚洲之行。斯托尔滕贝格当天上午在韩国发表演讲时,敦促韩国等印太盟友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以避免专制和暴政获胜”,同时将矛头直指中国,声称中国对西方的“价值观、利益和安全构成挑战”。对于北约企图将势力伸进亚洲,甚至想搞“亚洲版北约”,把欧洲的集团对抗手段复制到亚太地区,这一动向已引起多国的警惕。朝中社30日发表评论称,北约秘书长此行是“欲给亚太地区带来‘新冷战’乌云的对抗之行、战争的前奏曲”。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30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北约一面声称其作为区域性、防御性联盟的定位没有变化,一面不断突破传统防区和领域,不断加强与亚太国家军事安全联系,有关动向应引起地区国家高度警惕。   中国对北约构成“挑战”?   “全球地缘政治关注焦点正转向亚洲”,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30日结束对首尔的访问前往东京。这是在日韩去年参加北约峰会后,北约领导人首次对两国进行访问。   路透社称,斯托尔滕贝格从29日开始访问韩国,他在首尔与韩国总统尹锡悦、外长朴振、国防部长官李钟燮举行了会谈。他在与韩国高层会晤时表示,有理由怀疑朝鲜正在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支持。斯托尔滕贝格还要求韩国等盟友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他行前接受韩联社采访时还对有关“北约式核武共享”的问题回应称:“北约将保持核同盟的性质。在中俄朝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若没有北约同盟,将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称,斯托尔滕贝格此次亚洲之行的目的是,在面临俄乌冲突以及“中国挑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加强北约与亚洲盟友和伙伴的关系。报道称,他此前还声称,尽管北约的焦点仍是欧洲,但“我们需要应对全球威胁和挑战,包括来自中国的挑战,应对的方式就是与该地区的伙伴进行更密切的合作”。   法新社称,斯托尔滕贝格30日上午在首尔一家研究所发表演讲时大谈“中国挑战”。他称,中方并不是“北约的敌手”,(北约)需要和中国在军控、气候变化等方面合作,但“我们非常清楚,中国对我们的价值观、利益和安全构成挑战”。他说,北约盟国仍在与中国进行贸易,但最近欧洲因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导致的脆弱性“给我们带来的重要教训是不要过于依赖‘专制国家’”。此外,“中国正在大量投资于军事能力,包括可以抵达北约所有国家领土的远程导弹”。   30日下午,斯托尔滕贝格抵达东京,对日本进行访问。日本《读卖新闻》称,斯托尔滕贝格31日将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举行会谈,双方将着眼“台湾有事”等情况,确认强化日本与北约在“混合战争”方面的合作。报道称,对于不断增强军力的中国,北约已将中国定位为“挑战”,日本此前也将中国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北约与日本方向一致”的观点正在双方内部深化。   “制造混乱的破坏之行”   对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大谈“中国挑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30日在记者会上回应称,中国是世界各国的合作伙伴,我们也不威胁任何国家的利益。毛宁表示,北约应该放弃冷战思维、阵营对抗的理念,为欧洲和世界安全稳定多做一些有利的事。我们希望地区国家坚守亚太合作正道,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30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约是美国领导的军事组织,实际代表的是美国的利益。斯托尔滕贝格的言行清楚地表明,他此次出访日韩是为了帮助美国推动所谓“印太战略”的执行。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斯托尔滕贝格30日在韩国演讲时,一方面声称中国不是“北约的敌手”,一方面又大谈“中国挑战”和“中国威胁”。斯托尔滕贝格的话语充斥着挑拨离间,他试图将经济议题、安全议题、价值观议题全部导入到联盟对抗的思维和格局之中,其意图是用阵营对抗和“中国威胁论”的思维来鼓动亚太国家,使整个亚太区域向欧洲那样的阵营化以及军事化的对立格局演变。在世界范围内搞阵营对立,搞意识形态对抗。这是典型的复制冷战模式的做法。斯托尔滕贝格此次亚洲之行实际上是企图“在亚太制造混乱的破坏之行”。   “北约秘书长的窜访是否意在煽动成立‘亚洲版北约’?”朝中社30日发表的一篇评论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该评论称,北约为了使其局限于欧洲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作为全球战略中心的亚太地区蓄谋已久。北约将乌克兰变成代理战场后,身为这一军事机构的高级官员这次窜到不属于其作战领域且从相隔数万里的欧洲大陆远道而来东半球的亚太地区,这本身就令人担忧。文章称,北约口口声声说着反对“凭实力单方面改变现状”,却在亚太投入航母、战机等北约成员国兵力,进行各种名目的双边及多边联合军演。与“仆从势力”拉帮结派炮制用来维持其霸权地位和秩序的“亚洲版北约”,这就是美国主导的北约所图总体方向。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不久前也曾表示,美国正在试图通过将亚太地区军事化来扩大北约的势力。他说:“数十年来亚太地区形成了一个包容、开放、平等的安全与合作框架。但现在,美国和北约推行所谓‘印太战略’,其企图使该地区军事化的目标,明显是要遏制中国和俄罗斯。”   美防长乘“末日飞机”访亚洲   斯托尔滕贝格刚离开韩国,30日下午,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抵达首尔,开始对韩国进行访问,此后他还将访问菲律宾。韩联社在报道中特别提到,奥斯汀当天乘坐被称为“末日飞机”的E-4B空中指挥机抵达韩国。韩国《东亚日报》称,E-4B空中指挥机由波音747飞机改装而成。在核战争或国家紧急状态时,该机可以成为指挥中心,可指挥洲际导弹、核轰炸机、核潜艇及陆海空部队,因此被称为“末日飞机”。   韩联社称,奥斯汀这次访问将重点商讨提升美方“延伸威慑”能力相关事务。“延伸威慑”意味着美国承诺用全部军事能力来保卫盟国,包括动用核武器。   韩国KBS电台称,随着奥斯汀来访,韩美国防、外交部门高官本周将在首尔和华盛顿接连举行会谈。本周五,韩国外长朴振将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报道称,这些会谈都在布林肯计划2月5日对中国的访问之前。   与此同时,中国智库“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30日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美海军“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的属舰“迪卡特”号驱逐舰当天上午逼近南沙群岛,不排除会进行“闯岛”式“自由航行”行动。   李海东说,在布林肯访华前,美国和北约高官密集访问亚洲,与美国以更强力的方式推进“印太战略”的核心内容相关。布林肯访华,主要是为了落实中美元首在去年巴厘岛会晤时达成的避免冲突的重要共识。然而,美方却频频使用各种手段针对中国,美国一些军事高官和政客还放出“美中必有一战”的信息,这充分说明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和虚伪性,美方试图在亚太通过渲染、制造危机乃至冲突的方式,推进美方边缘化中国的战略规划。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29日称,美国经常采取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的政策。实际上,美国从未设想放弃对包括南海在内的太平洋的控制,特别是南海有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华盛顿需要控制这些通道来维持其全球霸权。

澳高官访法英,谈及中国?专家:此访确有针对性,但不完全指向中国

  澳大利亚国防部长马尔斯与外交部长黄英贤1月30日开启对法国的访问,此后二人还将前往英国。路透社报道称,马尔斯与黄英贤此行的目标是加强与法英两国的安全关系,并将印太地区列为重点关注的区域。      澳外交部官网的声明称,1月30日至2月2日的访问行程包括在巴黎与法国国防部长勒科尔尼及外交部长科隆纳举行澳法“2+2”部长级会谈,以及在伦敦和朴次茅斯与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及外交大臣克莱弗利举行部长级会谈。声明称,澳法两国的会谈将聚焦在“印太和欧洲日益具有挑战性的战略环境”上,而在英国举行的会谈将涵盖双边关系现代化、应对气候变化、建立经济弹性以及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此外,马尔斯将在访问法英两国后前往美国,与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会面;而黄英贤则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举行会谈。   在谈到此次行程时,马尔斯表示,“我期待着与法国和英国同行合作,继续支持乌克兰,并确保一个包容、安全和繁荣的印太地区”,并强调期待与英国就“奥库斯协议”进行会谈。黄英贤称,“深化与法国在印太地区的务实合作,对实现地区稳定的愿景至关重要”。   不少外媒在进行相关报道时都提到了中国。路透社称,随着中国在太平洋地区影响力的日益增长,澳大利亚开始采取行动加强其在该地区的合作关系。法新社称,法国在太平洋地区拥有包括新喀里多尼亚和法属波利尼西亚在内的海外领地,并一直宣称其是一个太平洋大国。有法国军官告诉法新社,亚太地区“是中美双方的主要利益区”,中国在该地区的雄心“需要战略回应”,但法国应该警惕加入所谓的“反华联盟”。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30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关系在向好发展,因此澳大利亚没有必要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制造紧张气氛及进行无谓的挑衅。自美国推出所谓的“印太战略”以来,美国一直怂恿欧洲国家入局搅乱印太地区稳定形势。与此同时,一直将美澳同盟奉为对外政策基石的澳大利亚,需要稳固和美国的战略关系,自然也要拉近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此外,澳大利亚与日本、印度等国都进行过“2+2”部长级对话,与法、英进行“2+2”会谈也属正常。“具体来说,澳大利亚防长和外长出访英国是希望除了‘奥库斯’以外,两国还能在经济、政治上寻求更多利益;出访法国则是希望从军事和外交上修补与法国的关系,从而进行自身战略布局。因此,二人此次外访确实有针对性,但并不完全指向中国。”

美日宣称加强两国军事联系,美媒渲染:对中国发出“强烈信号”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2日报道,当地时间11日,美国和日本宣布加强两国军事联系,并升级美军在日本的军力态势。CNN渲染称,美日这一举动是对中国释放“强烈信号”,“试图威慑中国”。   当地时间1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国防部长奥斯汀在华盛顿与日本外交大臣林芳正、国防大臣浜田靖一举行会谈,并共同召开记者会。根据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新闻稿,奥斯汀当天称,“拜登总统和岸田首相的愿景之间存在明显的战略一致性”“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具有韧性的伙伴关系……美日同盟是这些努力的核心”。     奥斯汀声称,两国的安全和防务部门负责人作出了一项“历史性”决定,即通过“在能力上更加全面、更具机动性、更具韧性的前沿部署”,优化美国在日本的军力情况。他宣称,“这些举动将增强区域威慑力,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日本及其人民”。   奥斯汀声称,鉴于印太地区日益复杂的安全环境,“我们已经决定,第12海军陆战团将留在日本,并在2025年之前重组为第12濒海作战团”。据他介绍,美方“将为这个新编队配备与当前和未来威胁环境相关的先进情报、监视、侦察以及反舰和运输能力”。   近来,美日两国频繁渲染所谓“中国威胁”,本月10日,日本《读卖新闻》声称,美国正计划在2026年前重组驻冲绳海军陆战队,为离岛防卫而创设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海军陆战队濒海作战团”(MLR)以提高对中国军队的威慑力和应对能力。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同日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日美同盟开展双边军事合作,应确保不损害第三方利益,不损害地区和平稳定,希望相关国家尊重本地区国家的安全关切,多做增进地区国家间相互信任和地区和平稳定的事。

又渲染对抗!英媒:英日将签署防务协议允许互相部署部队,应对中国

  据英国媒体《金融时报》报道,英国首相苏纳克11日将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签署一项“互惠准入”防务协议,允许英国和日本在对方国家部署部队。      《金融时报》称,该协议将在伦敦塔签署。唐宁街方面表示,根据该协议,两国将进行更为“复杂的军事演习和部署”。报道提到,苏纳克在此次会晤前表示,英国和日本正在“加速、构建和深化”两国关系,并声称英日对当前世界有着“共同看法”。   对于英日此番将签署“互惠准入”防务协议的举动,《金融时报》炒作称,这意味着尽管俄乌冲突迫使英国重新评估其全球战略,但英国仍在寻求加强在亚太地区参与,以对抗中国的影响力。   据此前报道,去年5月,英国时任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伦敦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时,双方签署一项新防务协议——《互惠准入协定》,该协定将允许日本和英国部队共同开展训练、联合演习和救灾行动,深化两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合作。报道当时称,英国也成为第一个与日本签订此类协议的欧洲国家。   去年11月,英国首相苏纳克发表外交政策演讲,称中国对英国价值观和利益构成系统性挑战。对此,时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回应称,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各国发展的伙伴和机遇,不是威胁和挑战。中方始终致力于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关系,同时坚决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英方应摒弃冷战思维,停止散布“中国威胁论”,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和中英关系。

中国驻德大使:意识形态主导涉华草案,让人嗅到冷战思维气息

  当地时间9日,德国《商报》刊登对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的专访文章。多家媒体在转引专访内容时,都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大使谈德国联邦政府正在加紧制定的新“中国战略”上。路透社称,吴恳表示相关草案让人觉得这份文件由意识形态主导,新加坡《联合早报》则在标题中突出大使有关“这让人嗅到了冷战思维的气息”的表态。   此前曝光的德国外交部“中国战略”草案要求,在对华关系上,人权应该予以更多考虑。德国经济部的“中国战略”草案则要求限制德企对华投资,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德国《慕尼黑水星报》称,德国政府将综合各部门的提议,最后制定出自己的“中国战略”,预计于今年初发布。   吴恳大使在接受《商报》专访时指出,德联邦政府正加紧制定新“中国战略”,从媒体报道及同德各界接触情况看,有关草案令中方不解,因为草案让人觉得这份文件是由意识形态主导,并非从中德共同利益出发,甚至让人嗅到了冷战思维的气息。德联邦政府多次叫停中资企业收购德企动向令人非常担忧。针对近来广受关注的汉堡港项目,吴恳强调,中方入股的是汉堡港最小的一个码头的少部分股权,所谓地缘政治目的之说十分可笑。吴恳表示,中德密切的经济联系是市场规律和商业决策的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的缩影,希望双方可以基于建交50年来的成功经验,以理性、尊重和务实态度不断推动中德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果德国政府将对华政策意识形态化,那么这对两国关系是有害无益的,相当于给合作施加了很多限制。“此前中德合作之所以发展得较迅速、较好,主要原因就是双方搁置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关注共同利益。”崔洪建分析称,“对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正成为德国政府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德国外交部和经济部目前跳到前台,个别官员的涉华表态甚至比欧盟平均水平更加鹰派,其背后的重要动机之一是他们想要改变默克尔时代德国大国政策由总理府主导的做法,他们想要掌握话语权,展现自身能为德国带来改变的所谓能力。

日媒:日美欲在多领域加强安全合作,以加大对中国抗衡

  在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访美之前,日本媒体频频放出消息称,日美将加强经济、能源、网络等领域的安全合作,以加大对中国的抗衡。   据日本共同社7日报道,正在美国访问的日本经济产业相西村康稔6日先后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代表戴琪、国土安全部长马约卡斯举行了会谈,双方确认将在日本担任轮值主席国的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峰会)以及美国主导的“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IPEF)内加强合作。      共同社称,在与戴琪的会谈中,日美双方就在G7框架下探讨如何遏制中国并对中国经济施压达成了一致。另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西村康稔6日在华盛顿与国土安全部长马约卡斯举行会谈,就加强网络安全签署并交换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为了降低对政府系统网络攻击的风险,日美两国将对政府采购的软件设定相同水平的安全标准。该措施被认为是基于日美两国修订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后的第一波具体措施。当前,美国正在推进要求供应商提供安全性相关信息的机制,日本未来也将据此设立相关制度。   此前,西村康稔还同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举行会谈,双方就扩大在经济安保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共同社称,为抗衡中国和俄罗斯,双方将在芯片以及生物科技、人工智能(AI)、量子计算等重要新兴技术领域展开合作。会谈时,日本为力争实现下一代芯片国产化设立的新公司“Rapidus”和美国IBM两家公司的高管也在场。会谈提出为实现下一代半导体的日美两国国产化而加强合作。   9日,西村康稔还将与美国能源部长格兰霍姆会面,就能源安全问题加强合作进行磋商。   此外,《读卖新闻》等日媒8日援引多名政府消息人士的话称,日美两国政府计划在13日首脑会谈后,发表以安保领域为中心的联合声明。鉴于日本政府去年12月修改了《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3份安保政策文件,所以在联合声明中预计写入日美将进一步深化同盟关系和推进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构想等内容。另据共同社8日报道,日美两国政府11日将举行外交和防务阁僚参加的“安全保障磋商委员会”(2+2)会议,预计将以对朝鲜和中国军事动向的新联合遏制措施为主要议题。日本拥有反击能力(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后的发动方式有可能也是磋商事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吕耀东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安保”是今年日美一系列会谈的主要议题,从过去传统的强调军事安全等方面,又增加了现在所谓的经济安全保障问题,这意味着日美可能更多要在高科技、特定重要战略物资供应链等方面对中国采取一些所谓经济安全保障的相关措施。

美国对华禁令扰乱市场!巨头“业绩休克”警告全球芯片业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芯片过剩危机会得到缓解吗?随着2023年的芯片行业数据陆续披露,业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难言乐观。有分析认为,这一供求矛盾或在年底才能看到转机。业内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去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对华芯片出口禁令正在深刻改变全球供需,继续造成2023年芯片供应失衡。      三星LG“成绩单”震动韩国   根据韩联社6日的报道,韩国电子两巨头——三星电子和LG电子6日均交出惨淡成绩单。三星电子2022年第四季度利润同比大减69%,为4.3万亿韩元(约合232亿元人民币)。这是三星电子单季利润近8年来首次降至5万亿韩元以下。LG电子去年第四季度利润同比锐减91.2%,为655亿韩元,自2018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降到1000亿韩元以下。   《首尔经济》6日的报道认为,三星电子盈利出现“休克”最大的原因就是半导体业务不振,各行业对半导体的需求都在减少,外界估计三星半导体的出货量有可能继续下滑。大韩商工会议所4日公开了对128家半导体企业、84家电池企业、88家生物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7%的受访企业认为今年全球供应链与去年相比“类似”或“将更加恶化”。上述企业今年最担心的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因素是俄乌冲突长期化,其次是中美竞争导致的本国优先主义抬头。62.3%的受访企业表示去年因为国际供应链危机而受到损害,有39.7%的受访企业表示为了消除不稳定因素正在考虑通过移动生产基地等扩大海外生产。   《韩民族新闻》6日发表题为“三星电子‘业绩休克’是对韩国经济发出的警报”称,现在已经有今年上半年三星半导体部门可能出现亏损的传闻。在“后疫情时代”,受全球供应链重组和美中摩擦的影响,韩国正呈现经济危机的征兆。   中美芯片摩擦影响全球供需   “半导体供过于求将长期存在。”《日本经济新闻》1月4日报道称,预计到2023年秋季以后才会实现半导体供需平衡。美国美光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桑乔伊·莫罗特亚在去年12月的财报发布会上表示,市场正在经历“过去13年里最为严重的半导体供需失衡”。台积电首席执行官魏哲家去年10月表示,客户的去库存或将持续至2023年上半年。   《日本经济新闻》称,用于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的半导体产品在2022年7-9月转为供过于求。尽管半导体供应量的抑制和库存消化逐渐取得进展,但用于智能手机的半导体恢复供需平衡预计要等到2023年10-12月,用于个人电脑的半导体恢复供需平衡要等2023年7-9月。《日本经济新闻》分析称,半导体的制造需要数个月时间,影响现在供应量的是2022年中期的产量。   日本半导体商社协会去年12月对会员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使用半导体生产终端产品的企业的库存水平偏高。   通信行业资深专家项立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对中国的芯片禁令已经影响了全世界芯片产业的格局,“2021年全世界面临芯片的短缺。这个短缺不是说大家真的缺少芯片,而是为了应对美国的禁令,全世界芯片企业都在囤货,最后导致2022年下半年以后逐渐出现了芯片过剩。”   项立刚分析称,芯片过剩很可能在2023年还会延续。中国为应对美国禁令带来的芯片制造问题,对这一领域进行大量投入,“中国几乎一年要新增100条芯片生产线,这样强大的生产能力在2023年会把产能释放出来,这会让全世界很多芯片企业面临着巨大的供需调整。”   同美国步调一致将伤害自己   尽管本国芯片产业面临供需压力,但日本仍希望在半导体政策上同美国保持步调一致,此举被认为将“反噬”本国芯片行业。据日本《产经新闻》6日报道,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当天在华盛顿与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举行会谈,双方就日美两国携手开发下一代半导体达成共识。《产经新闻》分析称,日美之所以达成共识,从美国角度看,是为了迟滞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而从日本角度看,为了实现下一代半导体的生产,必须与美国进行技术合作。日本财务省发布的2021年度贸易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半导体设备和原料出口中,有约四成出口至中国,中国是最大的出口对象国。在光刻胶等领域,日本拥有全球领先地位。一位大型半导体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日本强化同美国的政策绑定对中国实施半导体出口限制,对于产业界是严重的问题。   “对于全球半导体产业来说,最好的情况是大家互相支持形成分工。”项立刚表示,美国开始在打破这个状态,中国企业未来要逐渐建设起自己的生产能力,尽快把光刻机、光刻胶等设备和原材料短板补上去。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满足自己一部分芯片的需求,对全世界其他芯片制造企业就是一个压制。毕竟这是一个价值2000亿美元的市场。

林芳正将访问墨西哥巴西等国,日本“布局”中南美洲意在中俄?

  日本外相林芳正将于4日至11日对中南美洲国家墨西哥、厄瓜多尔、巴西和阿根廷进行访问。日本《产经新闻》2日报道称,该地区是中国与俄罗斯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区域,而今年日本是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并担任“七国集团”(G7)轮值主席国,日本欲借此次访问之机推进其所谓价值观外交和同中南美地区的经济安全合作。     在访问期间,林芳正将与四国外长等举行会谈,就推进双边合作、强化经济安保等议题交换意见。日本共同社报道称,鉴于日本与巴西在2023年都将担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所以林芳正也将与巴西方面商议合作推进安理会改革。另外,墨西哥是中南美最大的日资企业活动据点,林芳正将与该国讨论深化经济关系。   《产经新闻》称,围绕乌克兰危机,作为今年G7轮值主席国的日本,将以拉拢包括中南美洲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为重要课题。据悉,林芳正此次访问的4个国家在去年3月联合国的一份谴责俄罗斯的决议中,均投下赞成票。但在一个月后美洲国家组织关于暂停俄罗斯常驻观察员国资格的投票中,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却都选择弃权。日本官员分析认为,“如果不进行拉拢,它们就有可能转向俄罗斯”。   此外,报道认为林芳正此次访问也有遏制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目的。《产经新闻》称,中南美洲矿产资源丰富,是重要的资源供给地。日本过去曾是该地区最大的政府开发援助捐助国,但近年来的资金援助呈现减少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崛起的中国,通过扩大资源和食品贸易,中国强化了与该地区的经贸关系。日本外务省一名官员称,“(林芳正)此次访问正是为了进行布局”。   不过,日本《东京新闻》曾分析称,在拉美地区因新冠疫情而贫富差距拉大的背景下,左翼政府不断出现。在经济方面,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存在感很有可能进一步增强。日本《朝日新闻》指出,中南美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从2000年开始快速增长。目前,对巴西、智利、秘鲁和乌拉圭来说,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是中国。   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卢昊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南美在日本外交中的优先级相对靠后,日本首相上一次访问该地区还是近十年前安倍访问中南美五国。林芳正此次中南美之行或旨在为岸田未来可能对该地区的访问“打前站”,并增加日本在当地的战略影响力。   卢昊分析认为,林芳正此行或兼具政治和经济意图。“在政治上,日本希望为其在联合国等国际机制上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尤其是作为金砖五国之一的巴西有着较突出的政治影响力;在经济上,拓展日本对外经济关系也是其重要目标之一。”不过,卢昊表示,从整体上看,日本对拉美地区的外交和战略投入仍十分有限,无论经济纽带还是价值观纽带都远没达到“非常密切”的程度。

日本核爆受害者抗议日政府敲定安保文件,高呼“不准增加军费”

  据日本共同社消息,日本广岛市26日举行抗议活动,示威者包括核爆受害者等在内的约90人,他们抨击日本内阁会议敲定写明“拥有反击能力”的3份相关安保文件是违反宪法的暴行。抗议者们还高呼“不准增加军费”、“反对大增军备和大增税”等。   12月26日在广岛市中心举行的安保文件抗议行动 图自日媒   共同社在描述当天举行的抗议活动时称,78岁的广岛县核爆受害者团体协议会理事长佐久间邦彦手握麦克风说:“日本若提升威慑力,其他国家会进一步增强。这不是和平解决(办法)。”他还说,日本“防卫费增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是极其异常的增额。”   此外,20岁的“广岛全体行动”联合代表、律师石口俊一也发表演讲称,“岸田政府绕开了国会,而在内阁会议上擅自决定。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战前日本走向侵略的历史。”   据日本共同社此前报道,日本政府在本月16日的内阁会议上通过了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防卫力整备计划》安保三文件,文件明确日本将拥有“反击能力(攻击敌方基地能力)”,计划在2026年度部署美制“战斧”远程巡航导弹。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安保三文件经内阁会议通过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当天召开记者会,表示拥有能够打击敌方导弹发射基地等目标的“反击能力”将形成威慑力,阻止敌方攻击,这是未来不可或缺的能力。   中国驻日本使馆发言人对此表示,历史上日本曾步入军国主义歧途,犯下侵略扩张和反人类罪行,给地区和世界带来深重灾难。此次日本大幅调整安保政策,强化反击军事能力,不得不令人怀疑日方正在脱离战后和平发展轨道,势必引起所有爱好和平人士的警惕和反对。我们郑重敦促日方汲取教训,不要执迷于利用所谓“中国威胁”放纵自身扩军强武,回到中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上来,避免沦为两国关系及地区安全稳定的破坏者、搅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