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对付中国,麦卡锡有意“培养队伍和新人”
编者的话:新一届美国国会已运转了一个多月。这期间,对华“秀强硬”成了部分众议员的“拿手好戏”。从成立“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到试图限制美国向中国出售战略石油储备,从为捞取好处频打“台湾牌”到炒作“2025年中美开战”,从胁迫拜登政府打压中国再到利用中国议题制衡拜登,在新当选众议长凯文·麦卡锡的带领下,这些美国政客在涉台、人权等问题上对华的调门越来越偏激,也越来越无政治底线。去年中期选举,共和党以微弱优势赢得众议院的控制权,这让美国众议院在对华强硬方面又多了一些“共和党烙印”。“共和党烙印”日益凸显,已引发美国各界的质疑和担忧。 对付中国,麦卡锡有意“培养队伍和新人” 麦卡锡在当选众议长的第一周时间内,不仅成立“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还禁止美国将战略石油储备出售给中国。当地时间1月10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65票对65票的压倒性表决结果批准成立“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12日,一项名为《保护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法》的法案又在众议院以331票支持、97票反对获得通过。据报道,该法案禁止把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中释出的石油出售给任何受中国官方控制、所有或影响的实体,除非能确保这些石油不会出口到中国,而“所有的反对票都来自民主党”。 从2020年成立“中国工作小组”到现在的“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为对付中国,麦卡锡费了不少心思,也在有意“培养队伍和新人”。在众议院发表具有煽动性讲话时,麦卡锡表示“过去数十年来美国通过各项政策,让中国加入国际体系,但作为回报,中国输出了压迫、咄咄逼人的行为和反美主义”。在对中国进行毫无根据的污蔑时,他说:“今天,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不断增长,我们不能再彼此内斗……我听到两党同事都在讨论共产主义中国所构成的威胁非常严峻。我完全同意。这个议题超越了我们的政党,而成立特设委员会是应对这个问题的最好途径。”他还在推特上渲染说,该委员会将“曝光和打击中国对美国的网络、贸易和军事威胁”。 在美国空军四星上将迈克·米尼汉日前臆测所谓“2025年中美开战”后,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新任主席迈克尔·麦考尔就急着炒作这一话题。来自共和党的麦考尔近日表示,要进一步阻止美国与中国的科技产业往来。2020年5月,麦考尔被麦卡锡任命为“中国工作小组”主席后,就试图将新冠病毒的起源栽赃给中国。同一年,他呼吁对涉嫌在美国大学从事间谍活动和虚假信息活动的中国人士展开调查。麦考尔利用“中国工作小组”主席身份,还在涉疆、涉台等问题上攻击和抹黑中国。去年6月10日,麦考尔主持“中国工作小组”圆桌会议,讨论打压中国芯片进口的问题。此前一天,他还言辞激烈地施压拜登政府,让美国继续打压中国的太阳能产业。 《环球时报》在美国去年中期选举前曾重点介绍过几位“80后”众议员,其中包括特朗普的“铁粉”爱丽丝·斯蒂芬尼克、嫌佩洛西“不够反华”的盖伊·瑞森绍尔、扬言对中国“欠债不还”的布莱恩·马斯特和痴迷于冷战狂想的迈克·加拉格尔等。中期选举后,这几人不仅获得连任,有的还占据一些重要位置,如斯蒂芬尼克继续担任国会众议院共和党党团主席,瑞森绍尔为军事心理健康工作组联合主席。这其中,最夺人眼球的还是出生于1984年的加拉格尔,可以说,他颇受1965年出生的麦卡锡“器重”。2020年5月,时任众议院共和党领袖的麦卡锡为应对“跨领域的新旧中国威胁”成立“中国工作小组”时,“逢华必反”的加拉格尔和“70后”安迪·巴尔就位列15名初始成员之中。中美两国的国际问题学者都认为,由他牵头新成立的“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将会推出更多反华法案。 安迪·巴尔也是“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的新成员,此外,他还担任过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金融机构和货币政策小组的负责人。律师出身的安迪·巴尔在投票支持成立特设委员会的演讲中大肆渲染,称“美国企业和投资者助长了中国的‘恶行’”。他2021年提出一项议案,鼓动美国专门调查所谓中国“在教育领域的间谍活动”。前不久,安迪·巴尔还别有用心地发表了一段拜年视频,他表示:“新年快乐!致美国华侨和华裔美国人。向我在中国出生的美国叔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成员达林·拉胡德出生于1968年7月5日,早年也担任过律师。2017年,拉胡德曾以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联合主席的身份访华。相关资料显示,成立于2005年的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是一个旨在促进美国国会议员对亚洲,特别是对华关系理解的跨党派非正式组织。疫情暴发前,“美中工作小组”代表团曾多次访华,与中国领导人、政府官员和经济界人士就美中两国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交换意见和看法,扮演着沟通中美关系的重要角色。按理说,达林·拉胡德本应对中国有更多亲身了解,为推动中美关系发挥一些积极作用,但他的对华言论却背道而驰。2022年中期选举前,在与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对话时,达林·拉胡德妄言:“尽管中国采取了强烈的反制措施,但我认为在(佩洛西窜台)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被中国欺负。”他还多次就所谓新疆人权问题和中美贸易问题说三道四。 他们打着“反华”旗号,背后是各有所图 在众议院各委员会主席名单中,还有多位对华强硬派人物。如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迈克·罗杰斯经常炒作“中国威胁论”;担任众议院监督和问责委员会主席的詹姆斯·科默疫情期间炒作“中国实验室泄漏病毒”;担任众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的马克·格林曾提案,鼓动特定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充满敌意。此外,有分析认为,相较于民主党议员更关注的涉疆、涉港以及人权等问题,共和党议员更关注军事对抗等问题。 谈到美国众议院中的对华强硬派,特别是最近几位异常活跃的共和党议员,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副所长、研究员袁征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美国一些人忌惮中国拥有改变国际秩序的想法与能力,因此受霸权主义思维主导的美国战略界、政界焦虑感上升,遏制中国成为主流共识。美国一直企图将其所奉行的“自由主义价值观”输出到全世界,但当下更多发展中国家欣赏中国的价值观体系与治理模式,而美国社会持续撕裂、政治极化现象凸显,这让美国在对外扩张时遭遇美式价值观崩塌的危机,因此美国政客感到了意识形态层面的压力。 袁征认为,西方媒体近年来恶意大肆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引导民众产生反华情绪和焦虑感。在此背景下,为赢得选票,一些美国政客以“反华”姿态来迎合选民感受。同时,许多共和党议员并不了解中国,而他们之所以针对中国,是出于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他们试图通过提出反华议案来对民主党以及拜登政府形成牵制。特别是美国国内矛盾与政坛乱象难以调和,所以美国政客通过在外部树敌来缓解国内压力,利用“中国问题”助推国内政治议程,渲染自身政绩。还有些议员认为“反华”成本低、政治风险小,投票支持反华议案是一种“政治正确”。 长期研究美国国会的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强舸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正是由于美国的内部混乱无计平息,新一届国会议员才更要用国外的问题来加大关注度。尤其是经验相对少的新晋议员,他们兑现向选民承诺的资源和能力还不足,对一些人来说,“骂中国”反而是一个容易做并能够博出位的“好选择”。他认为,年轻的共和党众议员人微言轻,很难酝酿出针对中国的大事件,他们只能在舆论上造势,并不会对中国产生多少实质影响。 “让反华政客付出更大代价” 一些美国舆论认为,国会共和党人对华采取更强硬立场,将进一步导致美中双边关系的不稳定。《华盛顿邮报》刊文称,“在中国问题上,美国国会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但华盛顿的政客对此不在乎。美国对华筑高墙,却让本国企业遭受数十亿美元的损失。”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近日在报道“进步派正在打造自己的政策议程”时分析说,民主党左翼将在国会拥有更大影响力,包括在外交政策方面。文章称,国会进步核心小组的阵容将扩大到上百人。针对华盛顿“鹰派”在涉台等问题上的对华政策,进步派也在酝酿新的反对意见。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研究主任迈克尔·奥汉隆等美国学者也认为,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在中国问题上的“政治优越感”会破坏美中关系。 在袁征看来,麦卡锡在对华认知上存在偏差,不能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崛起,这将导致以他为首的一批极右翼反华议员采取偏激行动,可能会在涉台、涉疆、涉港、南海、人权等问题上的操弄更加极端、非理性,这反而会给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带来负面影响。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众议院对华强硬言行将激发中国百姓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大家更深刻地认识到美国霸权主义的丑恶嘴脸,增强中国内部的凝聚力。 “在对华问题上主张强硬的‘鹰派’议员未必都是顽固的反华分子。”袁征分析说,严格意义上讲,参议院的死硬反华分子不会超过20人,众议院的死硬反华分子不超过50人。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许多“鹰派”议员并未到访过中国,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多源自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的报道,因此,中国首先可以多与他们进行对话和交流,甚至邀请他们来华参观,让他们多角度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内政外交和价值观念,不仅要纠偏他们“中国不堪”的假想,还要让他们认识到美国文明也只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不同文明和国家间要相互尊重。 袁征表示:“如果对话的方式不奏效,那么可以从议员的选区入手,让那些与中国有商业联系的企业和个人去和议员沟通,因为议员最在乎选民中最重要利益群体的想法。一些对华‘鹰派’议员并不会马上改变强硬态度,但会在一些涉华问题上缓和语气和立场。”他建议,对那些不讲道理的顽固反华分子,可以对他们进行“冷处理”、不予理睬,过度关注反而成为他们的政治资本。 对加拉格尔这样有些影响力的活跃反华派,袁征建议,可以在平时给他们“记一笔账”,并在关键时候予以痛击,如限制议员所有亲属与中国往来,制裁与他有关联的所有企业,这同时还能对其他议员起到威慑作用,让他们在采取极端反华态度时有所忌惮。 相关学者认为,随着中国不断强大,反华政客受到的惩罚会更沉重,代价会更大。一些跨国企业考虑到涉华业务,不再有意聘用那些被中方制裁的政客。中方还可以挖掘大数据,惩治与这些政客相关的公司、机构等。充分掌握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后,能更加有效地打击这些政客,反制手段也能更有威慑力。 强舸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2024年将迎来大选,如果共和党政客将过多精力放在中国议题上,那么将会牵扯他们的大量资源和精力。他同时认为,本次共和党仅以微弱优势赢得众议院控制权,并且麦卡锡经过15轮表决才当选众议长,弱势议长身份以及两党相争,都可能会大大限制麦卡锡的“搞事”能力。
美重开驻所罗门群岛大使馆,“抗衡中国”?中方:没兴趣搞地缘争夺
美国重开已关闭30年的驻所罗门群岛大使馆,此举被外媒解读为“抗衡中国在南太平洋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月2日表示,中国无意同任何人在太平洋岛国地区比拼影响力,也没有兴趣搞地缘争夺。 当地时间2月1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称,在宣布有意开设美国大使馆不到一年后,所罗门群岛霍尼亚拉美国大使馆正式开设。声明还称,不仅要在整个地区派驻更多的外交人员,还要进一步与美国的太平洋邻国接触,将美国的项目和资源与当地的需求联系起来,并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美联社2日报道称,美国驻所罗门群岛使馆曾经开设了5年,之后于1993年闭馆,作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减少全球外交岗位行动的一部分。 至于为何美国要在30年后重开驻所大使馆,美媒普遍认为,这是美国对抗中国进军太平洋的最新举措。路透社称,美国此举正值华盛顿及其盟友对北京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雄心”感到担忧之际,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举动,“促使美国寻求以多种方式加强参与该地区事务”。报道称,美国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向太平洋地区国家捐赠新冠疫苗,向几个国家重新派遣和平队,并投资当地的林业和旅游项目。 美联社报道称,美国国务院去年初通知国会议员,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长,这让重新开设美国驻所罗门群岛使馆成为一个优先事项。美联社称,2019年所罗门群岛和台湾“断交”,与北京建交,这使美国感到二战以来与所罗门群岛建立的亲密关系受到威胁。2022年,中国和所罗门群岛签署中所政府间安全合作框架协议,这更引发美国及其盟友的担忧。去年9月,拜登在华盛顿峰会上会见太平洋岛国领导人时,还承诺与盟友和合作伙伴深入合作,帮助他们避免中国的“经济胁迫”。 与此同时,美国在太平洋其他国家也展开行动。路透社称,美国重新开设驻所罗门群岛使馆之际,华盛顿还在跟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帕劳这三个关键太平洋岛国谈判,以续签合作协议。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与这几个太平洋岛国达成了《自由联系协定》,华盛顿负责这些岛屿的防御,并享有太平洋大片海域的独有使用权。华盛顿表示,上个月美国与马绍尔群岛、帕劳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并就美国未来经济援助的条款达成共识,但没有提供细节。 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对各国同太平洋岛国发展关系不持异议,我们愿同有关各方一道,发挥优势,形成促进岛国发展振兴的国际合力。毛宁说,中国无意同任何人在太平洋岛国地区比拼影响力,也没有兴趣搞地缘争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程宏亮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与中国战略竞争力度增强的背景下,美国将加强在印太地区的存在作为今年外交重点之一。美国在所罗门群岛重开大使馆,是为落实去年美国-太平洋岛国峰会上发布的“太平洋岛国伙伴关系战略”中提出的举措:在汤加、所罗门群岛和基里巴斯新设三个大使馆。同时,美国与一些太平洋岛国谈判,推动续签《自由联系协定》。 程宏亮表示,作为印太大战略布局内容之一,美国将通过包括外交、军事和经济等各种手段,全面加强在太平洋岛国的存在感。可以预期,近期和未来一段时期,美国将明里暗里联合太平洋地区的盟国,采取一些针对中国的行动,试图削弱中国的战略优势。对太平洋岛国而言,它们本可以拥有更好的发展环境,但美国的所作所为让它们面临本不必要的压力和挑战。
美军欲进驻更多菲律宾基地,中方:希望菲方擦亮眼睛,保持警惕
美国和菲律宾国防部2日发表联合声明称,增加菲国内“战略地区”的4个军事基地供美军使用。据此,美军将能够轮换驻扎菲律宾境内共9个基地,并在这些地点兴建军事设施、存放和部署武器。双方都没有透露这些基地的位置,但据媒体报道,其中3个位于菲律宾北部遥望台湾的吕宋岛,一个位于南海海岸的巴拉望岛。《纽约时报》称,这是30年来美国首次在菲律宾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军事存在。英国媒体的分析认为,这些关键的不动产将为美国提供“监视中国在南海和台湾周围活动”的前沿席位,“华盛顿借此填补了从韩国和日本到澳大利亚的同盟弧线上的缺口”。菲律宾国内进步组织强烈反对该协议,称其意味着“将菲律宾拖入不符合其国家利益的冲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日表示:“美方出于一己私利,抱持零和思维,不断在本地区加强军事部署,是在加剧局势紧张,危害地区和平稳定。地区国家应当对此保持警惕,避免被美裹挟利用。” 4个新基地:3个在吕宋岛,一个在巴拉望岛 根据2日的联合声明,美菲计划全面加速实施《加强防务合作协议》(EDCA),同意在菲“战略地区”指定4个新的“地点”供美军使用,并完成协议下现有5个地点的项目建设。美国已拨款超过8200万美元用于这5个地点的基础设施投资。声明称,EDCA是美菲同盟的重要支柱,支持两国军队的联合训练、演习和协同能力,增加新地点将使双方能够更快速地应对人道主义和气候相关灾难及“其他共同挑战”。 2014年,时任美国奥巴马政府和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签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2016年,美军获准使用菲律宾5个军事基地,在这些基地兴建军事设施以及存放、部署武器。这些基地分别位于马尼拉北部、巴拉望岛、吕宋岛中部帕拉延市、棉兰老岛和菲中部城市宿务。但法新社称,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2016年6月上任后,该协议的执行停滞不前。 2日,菲律宾首都大马尼拉地区奎松市,当地民众举着“美国军队滚出菲律宾”等标语牌,抗议美军进驻菲律宾,并要求废除美菲之间的《加强防务合作协议》。 美菲双方2日都拒绝公开新基地的具体位置,称将在与菲各地方和省级官员讨论后再公开有关信息,但媒体报道已经勾勒出大致轮廓。法新社称,据媒体广泛报道,新基地中的3个位于吕宋岛,这是菲律宾离台湾最近的陆地;第四个基地位于菲律宾西部的巴拉望岛,面对南海的南沙群岛。不具名的菲律宾官员还称,关于潜在的第五个基地的谈判正在进行中。报道引述菲律宾学者的分析称,“从拟议地点的位置来看,很明显这与台湾的突发事件有关”。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进入更多菲律宾军事基地的机会“将使美国武装部队处于台湾以南不到200英里处”。 美国这一举动针对中国的意图显而易见。BBC称,在菲律宾新获得的这些重要地盘将为美军提供一个前沿据点,监视中国大陆在南海和台湾周围的活动。报道称,美国寻求的不是在菲律宾建设永久性基地,而是能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补给和监视的“轻型和灵活行动据点”的准入。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东南亚项目主任雷戈里·博林对BBC称:“我预计美军小型海军陆战队会轮换访问(这些基地),并与菲律宾同行更频繁地进行训练和联合演习。”博林对路透社表示,获准使用吕宋岛北部的军事基地,将有助于美国阻止中国大陆对台湾采取行动,因为台湾岛南部的水域将处于岸基导弹的射程之内。 2日,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会见来访的美国防长奥斯汀,后者还与菲律宾防长加尔维斯举行会谈。奥斯汀在访问中大谈南海问题,声称美菲加强军事合作是为了对抗中国在南海的“非法主张”。 2日下午,中国驻菲律宾使馆发言人发表声明说,美国防长访菲期间,在南海问题上攻击抹黑中国,推进美反华遏华政治议程,与地区国家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的共同心声背道而驰,也与菲律宾人民加快经济复苏、改善民生福祉、发展对华合作的普遍愿望南辕北辙。希望菲方擦亮眼睛,对此保持警惕,避免被美方裹挟利用。 菲律宾民众反对成为美军“集结地” “如果你看看东亚地图,你会发现,美国的同盟弧线从北边的韩国和日本延伸到南边的澳大利亚,但中间缺少了一个环节——菲律宾。它毗邻两个最大的潜在爆发点,即台湾和南海。”BBC称,美国希望防长奥斯汀2日会见菲总统马科斯时最终弥补这一“空缺”。 据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网站2日报道,一些菲进步组织成员当天在菲美防长会谈的菲律宾国防部所在大街沿线举行抗议活动,要求废除《加强防务合作协议》。菲“新爱国联盟”秘书长雷纳托·雷耶斯在一份声明中说:“菲律宾人绝不能允许我们的国家被用作美国对该地区进行任何军事干预的集结地。美国借台湾问题对中国进行挑衅。允许美国使用我们的设施,将把我们拖入这场不符合我们国家利益的冲突。”菲工会组织KMU秘书长杰罗姆·阿多尼斯表示,“从本质上讲,EDCA标志着美国在菲律宾基地的回归”,“我们强烈谴责政府屈服于美国的外交政策”。菲律宾“青年”政党的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对该地区的进一步干预,将激化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冲突,也可能使东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升级,而菲律宾民众将承担这个后果。 “美军重返菲律宾遭到该国左翼团体的强烈反对。”BBC称,虽然不会再有成千上万的美军重返菲律宾,但美军在菲的暴力和虐待历史仍然是敏感话题。20世纪90年代初,当美国驻菲律宾的军队回家后,估计有1.5万名儿童离开了他们的菲律宾母亲。雷纳托·雷耶斯称:“我们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平等,菲律宾被迫承担了社会成本。这里留下了强奸、虐待儿童和(丢弃)有毒废物的历史。” 菲律宾政府的“平衡术”能成功吗? 《华尔街日报》2日称,菲律宾增加4个军事基地供美方使用,扩大了美国对抗中国影响力的阵线,并让几年前似乎有崩溃危险的美菲同盟得到强化。CNN称,美国近日在亚洲地区达成了一系列备受关注的军事协议,包括与印度分享国防技术的计划,在日本冲绳部署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计划。上周,美国海军陆战队还在关岛启用新基地。 菲律宾大学政治学教授赫尔曼·卡拉夫特对BBC称,马尼拉不会成为美国联盟的亲密成员来挑战中国崛起。他表示,“菲律宾没有做澳大利亚和日本做的那种事,直接挑战北京在南海或东海的利益。小马科斯总统希望与美国保持好关系,但他也希望与中国保持友好以获得经济利益。” 菲律宾政府的“平衡术”能成功吗?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2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菲各取所需达成新协议,“对于菲律宾来说,它知道跟美国合作的底线在哪里,如果它触碰了中国的核心利益,肯定会影响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军事专家宋忠平2日表示,美军进驻更多菲律宾军事基地的目的,一是要增加侦听和监视系统,二是未来可能在菲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和反导系统。美国的“太平洋威慑倡议”就是倡导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对军力进行分散部署,让菲对美军开放更多军事基地也是出于此目的,且此举还把美军在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基地融合为一体。 宋忠平认为,菲律宾一直表示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但实际上已经作出了不利于自己的选择。“如果菲律宾某些军事基地成为进攻中国的基地,必然会成为被打击的对象。”
Skilled at Fanning the Flames and Reaping Profi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s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in order to maintain its hegemony, the United States used various methods. In addition to oppressing other countries with force, the...
Lie Through Its Teeth, Spearhead the “Double Standard”
The United States was built through killing Indians to seize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enslaving blacks to exploit them, and also through the extraordinary ability to lie that...
美向世贸组织施压,中方对贸易霸凌说不,中美代表日内瓦激烈交锋
中美官员兔年的第一场公开交锋发生在大年初六,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WTO)会议的现场。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李成钢在发言中痛批美国是“单边主义霸凌行径实施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破坏者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扰乱者”;美国常驻世贸组织副代表帕根则反指中国对美产品实施“非法的单方面报复措施”,还说WTO“已成为中国非市场政策和行为的盾牌”。这场激烈论战发生的背景是近期美国在WTO连续败诉,包括涉及中国钢铝关税及有关香港产品标签问题的裁决,但美方表示不服并提起上诉。事实上,过去一年最著名的破坏世贸规则的案例莫过于美国的《芯片和科学法案》及《通胀削减法案》,美国的单边主义贸易霸凌行径正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越来越多的反弹。“美国在开展健全的国际经济外交方面给了自己一张红牌,”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评论称,“这很可能让它在未来数年的国际经济博弈中出局。” 霸凌者、破坏者、扰乱者 在美国就涉及中国等国的一系列世贸裁决提出上诉后,中国代表1月27日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的会议上强烈批评美国是“单边主义霸凌行径实施者”。路透社27日称“这是两个贸易对手之间最新升级的言论”。李成钢在会上表示,“美国这些令人不安的行为清楚地描绘了美国的形象,即单边主义霸凌行径实施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破坏者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扰乱者”。他说,中国原本希望美国表现出应有的“自我克制”,不要对每一个不利于它的仲裁都提出上诉,导致裁决无效“是美国自己制造出来的问题”。 在同一会场,美国副代表帕根则对美国与中国等国的金属关税争端被列入世贸会议议程进行辩驳,指责北京对美国出口产品实施了“非法的单方面报复措施”。据法新社28日报道,帕根声称,一个“用来保护中国非市场政策和做法的世贸组织,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她说:“美国不会就关键的安全决定向世贸专家组屈服。70多年来,美国的立场十分明确,即不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审议国家安全问题。美国不能支持上述专家组通过有根本缺陷和破坏性的报告。” 帕根27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则试图淡化中国代表在世贸组织会议上对华盛顿的严厉批评。“不管你管我们叫什么,”她说,“我们在继续跟中国交流。” 美方的上诉“应该会落空” 27日,帕根宣布,就世贸组织对包括中国在内4个国家征收惩罚性钢铝关税的裁决,以及对香港产品标注“中国制造”争端的裁决,美国已正式向世贸组织提出上诉。据法新社报道,世贸组织专家组在去年12月9日裁定,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钢铁和铝分别征收惩罚式关税违反贸易规定,驳回美方援引世贸组织“安全例外条款”进行的抗辩。2018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对从中国、挪威、瑞士和土耳其进口的钢铁和铝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拜登政府延续了这项关税,而所谓“国家安全”是美国此次提出上诉的核心理由。而另一项关于华盛顿对从香港进口商品强加“中国制造”标签违规的裁决,也是在去年12月底由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裁定的。 美国决定上诉也引发其他相关国家的关注。瑞士《商报》27日称,华盛顿的上诉“应该会落空”,瑞士联邦经济事务秘书处(SECO)称,由于美国阻止了上诉机构新成员的任命,因此目前无法上诉。 美国《巴伦周刊》27日也称,通常,世贸组织上诉机构有3个月时间来裁决成员提出的上诉。但这个被称为“世界贸易最高法院”的机构自2019年年底以来一直处于被冻结状态,因为特朗普任内阻止任命上诉法院新法官,并要求世贸组织进行“重大改革”。加拿大《金融邮报》27日报道称,这一上诉机构不仅因特朗普时代停顿逾两年,而且在拜登任内,华盛顿也拒绝了世贸组织成员国批准任命法官的呼吁,而是一直在主导如何重启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闭门磋商。 帕根26日首度公开谈及这些“闭门磋商”,她告诉路透社:“我们的目标是在2024年之前让争端仲裁机制全面运作。”在被问到WTO上诉机构是否可能恢复运作时,帕根称,“我想这需要一番大改造”。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2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国在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已陷入“停摆”的情况下,仍坚持提起上诉,表明美国别有用心。一方面,它想借机向世贸组织施压、出难题,暗示世贸组织“应借助美国的力量”恢复上诉机构正常功能。另一方面,美国也想借此营造其“回归多边”的假象。 彭博社:美日荷达成协议 “贸易争端升级:中国称美国为‘霸凌者’和‘破坏规则者’”,德国《明镜》周刊27日称,中国在积压多年的中美贸易争端中收紧了基调,语气变得尖锐了,这是对美国近期行动的回应。28日,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的话说,在27日结束的谈判中,美国已和荷兰及日本就限制向中国出口一些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达成协议,将把美国于2022年10月采取的一些出口管制措施扩大到荷兰阿斯麦、日本尼康和东京电子等公司。有关协议内容尚未公布。 霍建国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李成钢对美国的形容,应该说客观和准确地概括了近年来美国所实施的一系列破坏国际贸易体系的行径。比如,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多次没有任何依据将中国企业拉入“实体清单”,进行贸易禁运,实施单边霸凌打压。另外,无论是《芯片和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还是美国常说的“友岸外包”概念,都是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扰乱和破坏,为全球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带来明确的负面影响。 就在中美世贸代表公开交锋的同一天,由美国参议员科顿牵头提交的一项议案,以担心美国人失业和中国制造“侵犯人权”为由,要求结束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地位”,即永久最惠国待遇。他们声称,共产主义中国不该享有永久最惠国待遇,“这加剧了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的流失”。然而,他们闭口不谈的是,中国广阔市场这20多年给美国企业带来的巨大商机、提供的就业岗位以及美国消费者从中国制造得到的实惠。 “国际贸易体系的总破坏者”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近日评论称,2022年虽然过去,但毫无疑问,拜登政府同上届美国政府一样致力于破坏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无论是限制中国的《芯片和科学法案》还是《通胀削减法案》,都是美国经济政策的重大逆转,“从总设计者到总实施者,美国现在却已变成国际贸易体系的总破坏者。” 据德国《商报》26日报道,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连续数月在欧盟各国开展活动,寻求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做出强有力的工业政策回应。此前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等都对《通胀削减法案》提出过强烈抗议,认为这是对欧洲公司的歧视和霸凌,完全不顾盟友情谊,正如欧盟竞争事务专员维斯塔格所说:“作为原则问题,你不应该把这件事与朋友对立。”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26日在《外交》杂志撰文称,以美国自身利益为代价惩罚中国的政治风向正在美国酝酿。这让美国企业处于巨大的竞争劣势,美国消费者也为此付出代价。美国可以选择参与中国的巨大市场,也可以将其让给竞争对手。事实上,许多国家正在做与华盛顿最强硬诉求相反的事。今日俄罗斯电视台26日称,2022年,中美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7600亿美元。这就是为什么华盛顿的政客们应该冷静下来,“他们是关于贸易政策粗鲁语言的罪魁祸首”。
美日宣称加强两国军事联系,美媒渲染:对中国发出“强烈信号”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2日报道,当地时间11日,美国和日本宣布加强两国军事联系,并升级美军在日本的军力态势。CNN渲染称,美日这一举动是对中国释放“强烈信号”,“试图威慑中国”。 当地时间1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国防部长奥斯汀在华盛顿与日本外交大臣林芳正、国防大臣浜田靖一举行会谈,并共同召开记者会。根据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新闻稿,奥斯汀当天称,“拜登总统和岸田首相的愿景之间存在明显的战略一致性”“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具有韧性的伙伴关系……美日同盟是这些努力的核心”。 奥斯汀声称,两国的安全和防务部门负责人作出了一项“历史性”决定,即通过“在能力上更加全面、更具机动性、更具韧性的前沿部署”,优化美国在日本的军力情况。他宣称,“这些举动将增强区域威慑力,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日本及其人民”。 奥斯汀声称,鉴于印太地区日益复杂的安全环境,“我们已经决定,第12海军陆战团将留在日本,并在2025年之前重组为第12濒海作战团”。据他介绍,美方“将为这个新编队配备与当前和未来威胁环境相关的先进情报、监视、侦察以及反舰和运输能力”。 近来,美日两国频繁渲染所谓“中国威胁”,本月10日,日本《读卖新闻》声称,美国正计划在2026年前重组驻冲绳海军陆战队,为离岛防卫而创设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海军陆战队濒海作战团”(MLR)以提高对中国军队的威慑力和应对能力。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同日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日美同盟开展双边军事合作,应确保不损害第三方利益,不损害地区和平稳定,希望相关国家尊重本地区国家的安全关切,多做增进地区国家间相互信任和地区和平稳定的事。
美国“2023年国防授权法案”给中美关系制造新风险
在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重要共识精神的引领下,中美交往有所回暖。推动中美关系再出发,关键在于美方要言行一致。12月底,美方通过并签署“2023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其中包含大量涉华消极条款并极力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这一预算同比增长约10%、总额高达8580亿美元的法案,反映出美方挥之不去的冷战零和“迷思”和意识形态偏见,更为中美关系下一步发展蒙上阴影。 该法案是美国政府近年来全球战略“大国竞争转向”的折射,更与拜登政府上任以来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报告”等官方文件一脉相承。法案聚焦赢得所谓“大国战略竞争”这一美全球战略的首要焦点,花费大量篇幅描绘如何应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所谓“威胁”。据统计,法案全篇提及“中国”的次数超过260次,而2022财年的NDAA提到中国的次数为160余次,2017财年的NDAA提到中国的次数为30余次。从这一变化可窥豹一斑,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对华所谓“战略竞争”在范围和程度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时至今日,美国已基本完成其全球战略的“中国转向”,“竞赢中国”不仅已成为其全球战略的优先目标,还成为其多项内外政策的“驱动力”。 该法案为美国政府进一步推动对华“竞而胜之”战略提供了多项政策工具。围绕所谓“塑造中国所处的环境”的目标,法案为进一步推动“印太战略”提供更多资源,以强化美国在地区的军事“威慑”和防御能力。法案中用于“太平洋威慑计划”的拨款高达115亿美元,显著高于 2022 财年的 70 亿美元。法案还要求美国政府成立跨部门工作组以应对所谓的“中国经济胁迫”。 尽管近期美国在对华经济“脱钩”上的调门有所缓和,然而,其聚焦高技术及关键产业供应链的对华“脱钩”将继续推进,NDAA中也包含禁止联邦政府采购和使用中企生产的半导体产品和零部件、提高稀土等关键矿物在美本土采购比例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美国国务院已正式启动“中国工作组”(China House),旨在强化对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信息共享和部门协同。中期选举前后,共和党人已提出建立“中国特设委员会”以加强对华安全和经济“竞争”。可见,无论在府会之间还是行政部门内部,类似强化对华政策的跨部门协同以进一步凝聚对华“全政府”合力的做法将更为常态化。 该法案还将美方“以台制华”“挺台抗陆”和虚化、掏空、歪曲一个中国原则的图谋暴露得淋漓尽致。法案全篇涉台部分近50页,为历年篇幅最长。全文提及台湾超460次,远超2022财年的80余次和2017财年的不到10次。此前甚嚣尘上的“台湾政策法案”(TPA)中多项内容在改头换面后披上了“增强台湾韧性法案”的“马甲”,并跟随该法案最终获得通过。相比于TPA,NDAA中的多项涉台条款更具冒进性和危险性。 根据NDAA,美国政府将聚焦大幅提升台湾防务能力,未来5年对台所谓“军事援助”和“军事贷款”的总额扩大到100亿美元,远高于TPA版本的60亿美元。同时,该法案还围绕加速处理台军购请求、为台打造弹药和防卫武器“区域应急储备库”、升级对台官方交往层级、支持台参与国际组织、加强美台经济联系等内容大做文章,并提出所谓“美台举行联合军演”“邀请台参加2024年环太平洋军演”等挑衅性提议。法案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严重危害台海和平稳定。 拜登上任以来,美方多次作出无意与中国打“新冷战”、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对抗、不支持“台独”等表态,然而,在实际作为上,美又常常言行不一。美国历史上首部年度“国防授权法案”于1961年通过并颁布,本就是冷战背景和零和思维的产物。在美国对华战略大方向和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双重作用下,以消极立法方式将对华“战略竞争”固定化、框架化和制度化的做法将给中美关系带来更大风险和挑战。
警惕!美军机今年赴南海侦察近600架次,专家:中国光“防”还不够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5日根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平台(SCSPI)的数据报道称,2022年1月到11月,美国大型侦察机赴南海侦察近600架次。中国军事专家认为,这一数字虽然比2021年的统计数字有所降低,但美军仍是南海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中国要防好,更要作好更多飞出去的准备。 7月动作最密集 《南华早报》网站报道称,南海战略态势感知的数据显示,美国从1月至11月派出589架次大型军机,在南海上空进行近距离情报收集。12月的飞行数据尚未公布,美国去年12月派出47架次大型侦察机在南海地区巡逻。报道称,最新的侦察飞行发生在今年12月21日,3架P-8A反潜巡逻机、1架E-3G预警机以及1架RC-135V侦察机分别从日本嘉手纳空军基地和菲律宾克拉克空军基地起飞,在台海和南海地区进行频繁的侦察活动。 美军RC-135系列战略侦察机的资料图(美国空军) 《南华早报》称,上述评估是基于ADS-B系统的商业数据,可能只能揭示美国军机侦察活动的一小部分,因为并非所有飞机都打开了ADS-B转发器,较小的飞机也不包括在统计中。此外,除美国外,澳大利亚还于5月派出军机在西沙群岛周边空域进行侦察飞行。 《环球时报》记者查看南海战略态势感知平台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信息发现,今年美军在南海公开活动次数最多的是7月。2022年7月,美军累计出动67架次大型侦察机前往南海对中国进行抵近侦察,其中部分架次是为配合美军导弹驱逐舰和航母打击群在南海的活动。其次是3月,派出61架次大型飞机进行侦察。最少的月份是9月,为28架次,其余月份在40到60架次之间。 根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今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2021年美国大型侦察机在南海上空进行大约1200次近距离间谍飞行。从这个数字来看,今年频次降低。 中国军事专家张学峰2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可能和俄乌冲突有关,美国把大量侦察力量派往欧洲,在东欧、黑海上空执行侦察任务,在亚太的侦察频次有所降低。另外,不排除在南海有更多侦察行动由防务承包商的飞机执行的可能性。南海战略态势感知统计的机型主要集中在美军方的RC-135系列、EP-3E、RQ-4、P-8A和E-3等大型平台,而防务承包商通常使用较小型的侦察机。 美军在南海侦察什么 张学峰表示,美军大型侦察机在南海的行动主要围绕四大任务。第一个是海上巡逻,主要用于侦察潜艇和水面舰艇,特别是他国潜艇的行动。美军认为,南海是中国核潜艇的重要活动区域,所以十分重视在南海的反潜侦察行动,其中的主力机型是P-8A反潜巡逻机。该机平时主要通过机载搜索雷达对海面进行搜索,发现潜艇潜望镜、通气管之后,可以快速飞抵潜艇航行区域,然后通过光电传感器进一步侦察,并视情投放主、被动声呐。如果P-8A对南海正常训练的他国潜艇投放声呐浮标,那么将是严重的挑衅行为,也是违反国际公约的行动。 第二个任务是进行电子侦察。主要是通过RC-135系列和EP-3系列电子侦察机执行,包括通信信号情报侦察和雷达信号侦察。这种侦察对于破译对方通信,掌握对方雷达情报网的部署、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美军战时进行电子干扰,就要依赖于平时大量侦察的数据积累”。 第三个任务是对南海岛礁上的设施进行光学和雷达成像侦察。P-8A反潜机、“全球鹰”无人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执行这类任务时,上述飞机无须直接飞越岛礁上空,通过侧视合成孔径雷达和侧视侦察相机,可获得高分辨率图像。这种侦察,相对于卫星侦察更为灵活,精度也更高。 第四个任务是对南海上空军机活动进行侦察,主要依靠E-3预警机和E-2预警机,用于评估他国战斗机起飞架次、训练强度、反应时间等。 张学峰分析说,美军侦察机在南海上空的行动主要针对解放军,但对这一地区其他国家的舰机、阵地的侦察是无差别的。美军的几百架次侦察飞行扰乱当地民航飞行航线,特别是一些美国侦察机还更改国际民航组织注册的航空器识别码,伪装成别国客机对中国周边实施抵近侦察,给民航飞行带来严重安全隐患。此外,这些侦察飞行还经常骚扰、干扰有关国家正常军事训练,是南海地区最大的不稳定、不安全因素。 而《南华早报》引用中国专家的话说,“这些近距离侦察活动越来越接近中国海岸,这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对抗和摩擦的风险。” “中国光防还不够” 张学峰认为,解放军对美方相关抵近侦察进行了有效监控和拦截,严防这些飞机向我领空逼近,严防其对我正常训练舰机进行干扰,严防其对我情报进行有效侦察。 张学峰表示,从长期国际军事实践以及国际法角度来看,无论是大国如当年的苏联,还是小国,在和平时期都很难完全避免、阻止别国侦察机在本国周边的抵近侦察飞行。不进领空不击落,是迄今为止和平时期海空斗争的基本规则。因此,从世界海空斗争来看,中国光“防”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除了要防止美国侦察机飞进来,也必须作好飞出去的准备。来而无往非礼也。以前,中国大型长航时平台比较少,飞机“腿”短。特别是中国在远离大陆的区域没有属于自己的基地,飞出去的难度,显然要比美国更大。 张学峰表示,“大量先进装备陆续列装,为解放军飞得更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也要考虑派出相关机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有关区域进行对等侦察。” 他补充说,首先要实现对“第一岛链”目标,包括台岛东侧、琉球群岛、日本岛等的常态化巡航飞行,对“第二岛链”定期飞行。然后陆续实现飞得更远、飞得更久的目标。这种侦察飞行对于提升威慑能力,提升对于相关区域的信息掌握的灵活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