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多方反对“脱钩断链”,互利共赢才是人心所向

  《日本经济新闻》10月18日刊发的一篇报道批评所谓“与中国脱钩”论调。文章分析,若把中国排除在外,全球所有商品的成本都会大幅上涨,日本每年会损失53万亿日元。日媒这篇报道说了大实话,再次给那些鼓吹“脱钩断链”的人好好上了一课。   近段时间以来,国际社会反对“脱钩断链”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新加坡总理李显龙10月18日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表示,“脱钩”的进一步后果包括“可能导致经济合作减少、相互依赖减少、信任减少,最终可能导致世界不稳定”。德国前国防部长沙尔平近日撰文指出,德国经济与中国市场“脱钩”的想法并不现实。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近日刊文说,诸多经济学家表示,“硬脱钩”对中美两国而言是非理性的双输局面。可以说,从政界到商界再到学界、从亚洲到美洲再到欧洲,反对“脱钩断链”的声量正在不断壮大。   “脱钩断链”论调不过是西方某些政客哗众取宠式自嗨,难敌中国经济的巨大吸引力。韩国三星电子全球社长黄得圭日前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中国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强大的物流体系、巨大的市场、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以及其他应对全球不确定性因素的条件,这正是吸引三星等外企的原因。黄得圭这番话颇有代表性,中国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是中国市场吸引力最好的说明,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西方某些政客喊两句政治口号就能轻易撼动的。   “脱钩断链”论调极其不负责任,扰乱世界经济链条注定不得人心。以芯片制造为例,先进芯片生产包括1000多个工序,需要70次跨境合作才能完成,美国政府近日限制芯片出口的损招危害芯片产业全球供应链安全,招致骂声一片。世界早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出于政治目的人为设限破坏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损人不利己,只会使本已脆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脱钩断链”将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灾难,已经引发国际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担忧。德国汽车行业专家杜登赫费尔警告说,世界将四分五裂,而且“没有回头路可走”。   “脱钩断链”论调暴露了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与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心胸高下立见。连日来,多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祝贺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表达了对发展对华关系的高度重视。绝大多数国家不会盲目跟风“脱钩断链”,中国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惠及的是各国人民。叙利亚驻华大使哈桑内接受海外网采访时的一番话十分恳切:“中国不想从其他国家掠夺,只是希望合作,因此中国受欢迎。”   世界绝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仍是人心所向。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也不会变。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发展将为地区和世界提供更多机遇,注入强劲动力。

美债收益率再度飙升,美国经济衰退担忧加大!

美国国债收益率再度大幅攀升,预示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和担忧增大,虽然美股公司财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乐观的市场氛围,但是到交易中段以后难以为继。 欧美股市 美股方面,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0.33%,报30,423点;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下滑0.67%,报3,695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挫0.85%,报10,680点。 周三发布财报的美股公司,业绩数据表现向好,利好市场整体的风险投资情绪,不过美债利率再度上升,一度抽升13.8个基点,高见4.136厘。 还需要关注的是,美国联储局周三发布俗称「褐皮书」的每月地区经济报告,提及各区经济活动整体有温和增长,部分地区变化不大,少数地区录得下滑。受访商界人士对前景的悲观情绪有所上升。根据报告,商界认为物价压力仍然大,一些地区通胀有所缓和,一些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冷却。 个股方面,特斯拉(NASDAQ: TSLA )收市后业绩出炉,经调整后每股盈利报1.05美元,较分析员预测的1.01美元高,按年增长69%;不过,期内收入录得214.5亿美元,按年增长56%,较分析员预期的220.9亿美元低,为一年来首次逊预期。消息公布后,特斯拉市后延长交易时段股价曾下挫逾6%。 业绩报告亦显示,特斯拉第三季度交付电动车34.383万辆,低于分析员预期的约35.8万辆;期内交付量较当季产量少2.2093万辆,和本月初公布的数据一致。 同时,IBM (NYSE: IBM )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来自持续营运业务录得亏损32.1亿美元,去年同期获利10.4亿美元,主要因为上季录得一次性涉及退休金官司的和解开支。期内,每股经调整盈利为1.81美元,优于市场预期的1.77美元。收入按年升6%至141.1亿美元,优于市场预期的135.1亿美元。消息曝光后,IBM市后延长交易时段股价一度升6%,其后升幅缩窄至逾3%。 联合航空United Airlines (NASDAQ: UAL )唱好第四季前景,股价抽升4.97%。具体数据显示,美联航第三季度营收为128.8亿美元,高于分析师的预期,较2019年(疫情爆发前)增长13%;利润为9.42亿美元,较2019年下降8%;经调整后每股收益为2.81美元,远超分析师预期的2.28美元。美联航在财报中表示:「展望今年年底,美联航预计强劲的新冠疫情复苏趋势将继续克服宏观经济环境中的衰退压力,第四季度调整后的营业利润率将首次超过2019年」。 宝洁(P&G) (NYSE: PG )业绩胜预期,即使调低全年收入预测,股价仍涨0.93%。宝洁警告称,受到强美元拖累,预期截至明年6月底止的年度收入下跌1%至3%,差过原先估计介乎维持不变至增长2%,同时称消费者愿意并有能力以较高价格购买必需品的日子已告一段落。 欧股方面,泛欧斯托克600指数下跌0.53%,报397点;德国DAX30指数收报12,741点,下挫0.19%;法国CAC40指数收报6,040点,滑落0.43%;英国富时100指数收报6,924点,回吐0.17%。 需要注意的是,最新的消息显示,欧元区9月消费物价调和指数(HICP)按月上涨1.2%,符合预期;按年上升9.9%,低于10%的初值,但仍处于纪录高位;而英国9月消费物价指数(CPI)按年上升10.1%,高于8月的9.9%,亦略高于市场预期的10%,并重返7月创下的40年高位水平。 由于欧元区及英国9月通胀持续创新高,市场忧虑欧美央行维持大幅加息步伐不变,不利股市表现。 亚洲股市 A股:上证指数报3,044点,跌36点或1.19%,成交3131.08亿元;深成指报11,027点,跌160点或1.43%,成交4,452.91亿元;创业板指数报2425点,跌0.86%。 港股:香港恒生指数以近全日低位收市,跌2.4%,报16,511点;恒生中国企业指数跌2.75%,报5,597点;恒生科技指数收市挫4.19%,报3,196点。其中,腾讯控股(HK: 0700 )挫4.1%报244元,成交居首有51.83亿港元。 商品市场 原油方面,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升2.64%,收报92.41美元;WTI原油期货周三收市反弹3.29%,每桶收报85.55美元。 周三原油市场聚焦美国上周意外减少的库存数据,油价止跌回升。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再度释放原油储备的消息,对市场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摩根大通策略师Christyan Malek警告,由于行业投资不足,导致未来10年石油供应受局限,国际油价明年可能升至每桶150美元。...

美国半导体战略将加剧全球割裂式竞争

被称为美国史上最大规模产业政策的《芯片与科学法案》(以下简称《芯片法案》)正式出台。该法案旨在提振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力,通过为半导体产业提供巨额联邦补贴,增强美国的工业、技术和军事优势,以“抗衡”来自中国的竞争。其中的“中国护栏”条款对中国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具有严重危害性,势必引发新的全球割裂式竞争。 近年来,美国日益强化中国的“系统性竞争对手”定位,“以链制华”是其重要手段。美国政策的着力点更加趋向于加强科技创新保护,目标是通过“控链”“转链”“阻链”“强链”等手段,长期确保美国新兴技术领导地位。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密集出台了包括《2021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在内的一系列遏华制华法案,意图将“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调整为“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以“美国制造”替代“中国制造”。 为了维护科技霸权,美国尤其重视半导体领域的对华遏制,《芯片法案》就是其工具之一。一方面,美国通过产业补贴、出口管制清单、实体制裁、外资安全审查、“中国护栏”条款等手段,对半导体领域的关键技术、关键资源、关键投资进行限制。《芯片法案》不仅涉及2800亿美元大规模投资、520亿美元巨额补贴,还禁止获得联邦资金的公司在中国大幅增产先进制程芯片,期限为10年,违反禁令或未能修正违规状况的公司或将需要全额退还联邦补助款。 另一方面,美国还借助盟友力量,力图构建包括美日韩台“Chip 4”芯片联盟和印太经济框架(IPEF)在内的全球半导体“排华联盟”。目前,该“联盟”囊括了芯片制造商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英飞凌和设备厂商尼康、阿斯麦尔、东京电子,以及芯片IP巨头ARM等,几乎覆盖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美国还欲说服更多国家和地区对半导体相关物项的对华销售施加严格的出口管制,促使供应链转移,并采取芯片断供等手段限制中国。 半导体产业涉及众多专业领域,包括芯片设备、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晶圆制造、半导体封装测试等领域。半导体作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行业发展与研发投入、资本投入密切相关,而美国在这两项上均领先于中国。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和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共同发布的报告,2020年,芯片设计方面,中国在全球电子设计自动化和知识产权(EDA/IP)领域占比仅为3%,逻辑芯片与存储器芯片领域不足1%;晶圆制造方面,中国占比为16%,但基本属于中低端产品,与同期国际水平还存在2-3代的代差。当前,中国晶圆制造能力虽已可以实现14纳米和28纳米的量产,但主要集中在28纳米以上制程,且产能相对不足。 为了全面封堵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的跃升,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推出量身定制的“中国护栏”条款,它意味着包括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以及环球晶圆等公司在内的半导体企业未来10年对华半导体投资将受到阻碍。不过,虽然此举将延滞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但那些享受美国产业补贴的企业也可能失去参与半导体市场成长的机会,这对全球芯片企业而言无疑也是巨大打击。 归根结底,半导体竞争是体系的竞争。由于技术精密、纵深宽泛且高度复杂,半导体技术发展有赖于全球产业链,这也决定了全球半导体之争不仅仅取决于产业链环节的高低,更取决于产业链的完整性。中国在半导体行业的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需求与产能,一旦发展成熟则能迅速实现技术规模化。当前,中国已连续数年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2021年中国半导体销售额达1925亿美元,全球占比达34.6%。 特别是近年来,在遭受美国围困打压之后,中国芯片行业反而比全球其他地区增速都快。过去10多年间,中国半导体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在研发、设计、制造、终端、晶圆等方面均有布局,且保持了高速增长。2021年中国芯片相关企业的总销售额增长18%,达到创纪录的超万亿人民币规模。 与此同时,中国正走出一条与他国不同的芯片发展之路。目前,中国新能源车、光伏发电和工业领域对半导体材料的需求强劲。以SiC、GaN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应用落地,技术逐步成熟,产能持续扩张,成本快速下降,在手机快充、新能源车、通讯、工业等市场放量增长。中国有望走出一条以应用引领创新的发展道路。 美国半导体战略和千亿芯片法案无法堵住中国造芯的未来。但在美国国家干预主义及其全力“以芯遏华”战略推动下,未来全球半导体产业有可能形成相对割裂、相互竞争的“两大平行体系”。

美“芯片法案”损人害己 终将反噬自身

 美国日前正式推出《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以下简称“芯片法案”),旨在通过巨额产业补贴和遏制竞争的霸道条款,推动芯片制造“回流”本土。不少业内专家表示,这一法案将科技和经贸问题“武器化”,扰乱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终将反噬美国自身。   逆潮流 反规律   经济全球化不断迈进,芯片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跨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形成相互协作的高效运转格局。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国炮制“芯片法案”,妄图推动芯片制造回流,是逆全球化潮流和反产业发展规律的行为。   按照白宫公布的数据,美国半导体产量仅占全球约10%,东亚地区产量占全球75%。这意味着在东亚地区存在强大的半导体产业集群。   德勤咨询公司在一份报告中说,在芯片领域,厂商自然形成高度集中的生产集群,创造了强大的“人才库”和“技能池”。   美国兰德公司供应链安全领域主管布拉德·马丁告诉新华社记者,“芯片法案”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美国芯片行业的劳动力发展等问题。   除了无法振兴美国相关产业,“芯片法案”还对已有的供应链系统造成冲击。波士顿咨询公司分析师马特·兰焦内指出,该法案肯定会导致供应链效率降低,供应链系统将出现更多冗余。   另外,这份法案逼迫企业“选边站队”:只要接受美国政府补贴,10年内就不得在中国或任何其他经济体扩大先进芯片产能。不少半导体企业认为,类似规定扭曲全球供应链,破坏企业全球竞争力,最终影响美国技术进步和发展。 “芯片法案”违背市场规律,通过巨额产业补贴强行扶植“美国制造”,不仅不解决老问题,反而制造新矛盾。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半导体企业利润已经很高,再给予补贴,相当于“劫贫济富”,将激化高赤字和高通胀等风险。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此前估算,“芯片法案”将在十年内增加550亿美元支出,再加上产业税收抵免将减少240亿美元税收,两者合计增加790亿美元财政赤字。一些预算监督机构表示,这将持续推高通胀,拖累经济增长。   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德斯蒙德·拉赫曼告诉记者,“芯片法案”目标实现周期很长,等到那些用于鼓励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投资获得成果,美国普通民众付出的成本只会更高。   美国“自由事业”基金会主管亚当·布兰登认为,芯片法案是鲁莽财政支出,只会为通货膨胀“火上浇油”,让美国家庭承担成本。他表示,扩大企业的福利不会让美国更有竞争力,只会加重它们对政府的依赖。 鼓吹“芯片法案”的政客声称,法案能减少美国对外国半导体产品的依赖,解决芯片短缺问题。分析人士表示,芯片短缺的原因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动摇了半导体全球供应链。“芯片法案”是使用错误的方式解决美国的另一个错误,完全是一种政治操弄工具。   前白宫贸易顾问、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德·鲍恩在一篇文章中表示,美国打击其他国家企业,动摇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损害了美国企业和工人的利益,相关出口管制还阻碍制造商在美国本土投资。   波士顿咨询公司估计,如果美国完全禁止半导体企业向中国客户销售产品,美国半导体企业将丧失1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37%的收入,半导体行业也将减少1.5万个至4万个高技能工作岗位。   如此看来,这份强调排他性的“芯片法案”不仅无法助力美国半导体产业,还会加剧全球产业链扭曲错配、损人害己。

美智库最新报告:对华贸易实际上提升美就业率

  据香港《南华早报》15日报道,当地时间14日,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联合斯坦福大学推出的“中国大数据”项目发布最新报告称,美国“没有因与中国的贸易而遭受净就业损失”,对华贸易实际上促进美国就业。   报告称,在制造业就业方面,美国就业人数从1998年约2000万,降到2010年1494万。此后9年,制造业就业一直在缓慢回升。总体而言,2010年至2019年期间,尽管从中国的进口增长23%,但美国的制造业工作岗位也增加10%。这表明,对华进口对美国就业的影响在2010年前后减少了。      报告引述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王直研究团队的分析说,2000-2007年,每个被分析的美国地区的平均效果是净就业增加1.27%。由于与中国的贸易接触,平均每个地区的工人工资都增加75%。他们还发现,受过大学教育的工人是贸易的赢家,平均工资每年增长7.2%,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工人工资每年平均下降4.3%。该团队的结论是,“贸易的赢家远远超过输家”。   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安德烈·库尔曼团队的研究也与此类似。他们发现,在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以拥有大学学历人口占比衡量),如美国中西部和南部,就业岗位流失被人力资本较高地区(如西海岸和东北部)服务业岗位的增加所弥补。因此,他们不同意关于对华贸易导致美国就业岗位净流失的观点。该团队表示,没有发现2008到2015年间,对华进口对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有任何太大影响。   报告还称,并非所有制造业就业岗位都是由于进口竞争失去的。几乎所有样本国家,包括中国,都出现制造业就业份额下降的情况。部分原因是有些工作岗位绝对流失,但越来越多的原因是服务业工作岗位快速增长。   还有一个结果似乎是所有学者都认同的:受教育程度更高、经济更多样化的美国地区,受对华进口激增影响程度要小得多。这一发现与全球化对其他国家影响的数据一致,在这些国家,更好的教育和再培训机会提高工人从国际贸易中受益的可能性。因此,应通过国内项目来解决失业工人困境。加强保护主义减少进口,不是解决劳动力失业问题的最佳工具。

美媒:美国可能即将再次迎来新冠感染高峰

随着美国进入第三个与新冠疫情相伴的冬天,初步迹象表明新的感染高峰可能即将到来。 报道称,到目前为止,在全美范围内还没有出现病例激增的局面。目前,美国的新冠感染、住院和死亡人数处在从相对高点有所回落的阶段。不过随着天气转冷,人们待在室内的时间增多,而病毒在室内环境下更容易传播,这导致疫情卷土重来的风险增大。 报道指出,从欧洲目前经历的情形可以看出一些苗头。在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许多欧洲国家,新冠感染人数在持续增加。 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主任迈克尔·奥斯特霍姆说:“过去,欧洲发生的事情往往是美国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先兆。所以我认为我们美国人得到的基本信息是:我们要为欧洲人开始面临的局面做好准备。” 一些计算机模型的预测结果是,至少到今年年底,新冠感染人数将持续减少。不过研究人员强调,目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可能会让这样的预测结果发生改变,比如是否会有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毒株在美国迅速传播。 据报道,科学家目前正在关注近来出现的一系列“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它们似乎更善于躲避免疫系统。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负责新冠疫情建模工作的劳伦·安塞尔·迈耶斯说:“此时此刻,德国、法国等国的病例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增加了未来几周乃至几个月美国疫情走向的不确定性。” 不过,帮助运作新冠肺炎情境建模中心的北卡罗来纳大学流行病学家贾斯廷·莱斯勒说,美国未必会重蹈欧洲覆辙。这是因为目前尚不清楚欧洲病例的持续增加是否与人们更容易感染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新亚型变异株有关。此外,不同国家的免疫程度也不相同。 一些研究人员说,美国已经开始看到疫情抬头的早期迹象。例如,在美国一些地方的废水中检测出的病毒含量上升,宾夕法尼亚、康涅狄格、佛蒙特和东北部其他地方都出现了这种情况。这可能是疫情即将到来的预警信号,尽管当前全美疫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全国废水监测项目负责人埃米·柯比说:“现在就断定会出现重大疫情还为时过早,不过我们正在密切监测相关情况。” 但是据负责监测疫情的费城儿童医院政策研究室的主任戴维·鲁宾说,新英格兰的一些地区以及美国北部其他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出现新冠感染人数及住院病例上升的局面。 鲁宾说:“我们目前看到的是,美国最北端开始显现新冠病毒加速传播的迹象。疫情在冬天卷土重来的局面已经开始。”

美媒夸张渲染“中国控制了海洋”,专家:这是西方霸权海洋文化投射

  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版12日刊发一篇评论文章,渲染近些年中国海洋发展取得的成就对美构成威胁,并呼吁美国采取对策。对此,13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这种观点是西方霸权海洋文化的投射。   该文章由美国海事合作组织的前主席、哈德逊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迈克尔·罗伯茨撰写,标题为“是时候打破中国对海洋的控制”。文章称,中国已成为全球海洋强国,数以千计的商船在海上航行,庞大的造船业有能力生产更多船舶,并且在全球供应链占据主导地位,在冲突中可能会迫使美国就范。美国经济严重依赖中国和东亚的产品和资源,而航运网络越来越受中国的控制。包括香港在内,中国拥有的商船数量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几乎是排名第二的希腊的两倍。中国制造了世界上大约一半的大型商船,它还生产了世界上96%的干货集装箱。此外,中国实体还获得一些全球海运码头和基础设施的所有权股份。文章引述美国国会一家咨询机构发出的警告称,北京可以利用航运数据来跟踪货物流动,以获得商业或战略优势。      另一方面,文章对美国造船业现状表示担忧:截至2018年的10年间,美国造船商平均每年交付约16艘船,主要供海军或海岸警卫队使用;到2021年底,悬挂美国国旗的商船不到200艘。相较而言,截至2021年底,中国造船厂拥有1529艘大型商船的订单,悬挂中国国旗的商船则超过5000艘。   文章提议仿效此前的《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出台“美国船舶法案”,制定明确的国家海事战略,引导投资发展造船工业基础,并提供财政和其他支持,以帮助美国造船商和航运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收复失地。   根据哈德逊研究所官网的信息,迈克尔·罗伯茨的研究重点是:在与中国进行地缘政治竞争的背景下,影响美国商业海运的政策问题。此前,他就对中国造船业发表过类似观点,称美国大型商船的生产明显落后于中国,每年订单不到10艘,并称“商船”可以在“台海冲突”中发挥重要的后勤补给作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副主任杨达卿13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自始至终都是秉持和平与互利发展的目的推进海洋开发,美国主流媒体有这样的声音,是美国长期以来“食战而肥”战争经济下的惯性思维,只有这样的思维才会把海运产业竞争“战争化”,把商船资源“武器化”。这也是西方国家自大航海时代以坚船利炮掠食全球资源形成的霸权海洋文化的投射。   杨达卿进一步表示,海运承担全球贸易90%以上的货运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自然带动中国航运和造船业的发展,这是市场需求使然。即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造船大国,也没有把产业“战争化”,把商业资源“武器化”。中国在全球航运市场的角色不只是生态平衡者,更是秩序的维护者。

美议员提案建“中国大战略委员会”,制定全面整体政府策略

  日前,美国参议院两党议员提出议案,计划成立“中国大战略委员会”。提交该议案的美国参议员称,其目的是制定一个全面的整体政府策略,以应对中国带来的经济、安全和外交挑战。      据美国《防务新闻》报道,上述议案由无党籍参议员安格斯·金、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科宁以及民主党参议员蒂姆·凯恩9月29日提出,另有其他12名参议员联署。议员们打算将该法案作为《2023年国防授权法》的修正案提出,预计美国参议院将于10月对此进行辩论。   金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表示,“中国大战略委员会”将有18名成员,包括6名行政部门官员、4名国会议员以及8名非政府部门成员,并由国会两党领袖和总统决定委员会的两名共同主席。未来两年,“中国大战略委员会”将就美中关系制定一项全面的大战略和全政府方针提出建议,以确保所有联邦部门和机构对中国采取整体方针;确定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所需的具体步骤,使中国参与其中;就美中关系提出可行的建议,旨在保护和加强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   金在声明中强调,如果美国希望维持全球地位,那就必须了解“中国到底想要什么”。该委员会将网罗公私部门“最聪明的头脑”来研究和评估美中两国如何互动,在避免冲突和追求美国国家利益之间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