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拉斯外长:美国对洪都拉斯“转向”北京的决定表示“尊重”
在近期传出洪都拉斯酝酿与台当局“断交”,寻求与中国大陆建交的消息后,美国立即派美洲事务特别顾问多德前往这个中美洲国家“阻止”。不过,洪外长20日称,美国对洪转向北京的决定表示“尊重”。 据路透社20日报道,洪都拉斯外交部长爱德华多·雷纳当天在与美国官员会晤后表示,美国政府对洪寻求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决定表示“尊重”。雷纳介绍称,在有多德等多名官员出席的一场会议上,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针对寻求与中国建交的决定发表了“总体性意见”。 在21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美方表示同中国建交是洪都拉斯政府的主权决定,美方将予以尊重。中方对此有何评论?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大义、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任何主权国家都有自主选择发展同别国外交关系的权利。中方欢迎洪都拉斯尽早认清国际大势,作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正确决定。 此前,卡斯特罗14日发布推文称,她已指示雷纳寻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路透社16日报道称,美国国务院当天表示,美国总统拜登的美洲事务特别顾问多德于本月17日到21日前往巴拿马和洪都拉斯。据台湾媒体报道,在回复记者询问多德此时出访洪都拉斯是否意在努力稳住台洪“邦交”时,美国国务院一名发言人表示,“目前没有要进一步说明之处”。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美国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洪都拉斯靠近中国大陆。 对于美国未能施压成功,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台湾研究中心主任信强2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前几年,美国通过所谓“台北法案”,对包括一些中美洲国家在内的台湾“邦交国”发出威胁,如果它们改变立场,同中国建交,那么美国有可能会采取惩罚性措施。其中有些国家屈从了,但也有国家看得清大势。洪都拉斯总统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决心很强,不会因为美国的施压而轻易改变。美国说出“尊重决定”这样的话,应该是一种无奈之举。 信强表示,洪都拉斯扛住美国压力“转向”中国,对台湾当局现存的十几个其他“邦交国”肯定会有示范效应。相信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得明白,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说,不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建交,而是跟台湾当局“勾三搭四”,中国的市场红利、经济发展的红利、很多领域的支持,它们都得不到。它们会认真考虑是否也该顶住美国的压力和台湾当局的“金元外交”,正视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实际影响。
认清美国民主的真实面目
外交部网站20日发布《2022年美国民主情况》报告,通过列举大量事实和媒体专家看法,系统梳理和呈现过去一年美国民主的真实表现,揭示美国国内民主乱象及其在全世界兜售和强加民主所制造的混乱与灾难,让世人进一步认清美国民主的真实面目。 2022年,美国持续陷入民主失真、政治失能、社会失和的恶性循环。金钱政治、身份政治、社会撕裂、贫富分化等问题愈加严重。从政治暴力持续发展恶化、美国国会再度瘫痪,到两党内斗轮番升级、政治极化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状况;从金钱政治愈演愈烈、挤压公平与正义,到言论自由徒有其名,司法系统无视民意……事实证明,美国民主弊病已深入政治和社会肌理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折射出其背后的治理失灵和制度缺陷。正因如此,美国民众对美式民主日益失望。《华盛顿邮报》和马里兰大学联合调查显示,美国人对民主的自豪感急剧下降,从2002年的90%下降到2022年的54%。皮尤中心民调显示,65%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民主制度需要重大改革,57%的受访者认为美国不再是民主典范。 尽管美国自身民主面临种种问题,但并未反躬自省,而是“内病外治”,仍继续在全球输出美式民主价值观,利用民主议题打压别国、谋取私利,加剧国际社会分裂和阵营对抗。随着政治极化加剧,美国对外政策越来越“走极端”,“政治过海”渐成常态,不仅给很多发展中国家带来危害,也对美国盟友构成威胁。为维护自身霸权,美国将“民主”概念私有化,打着民主旗号煽动分裂制造对抗,破坏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近年来,美国发起的单边制裁越来越多,长臂越伸越长,不顾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肆意损害别国利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正当合法权益。美国固守冷战思维,大搞伪多边主义和集团政治,挑动分裂对立,制造集团对抗,其霸权霸道霸凌行径严重破坏真正多边主义的发展。美国政府炮制所谓“民主对抗威权”叙事,实质是打着民主旗号,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作为打压他国、推进地缘战略的工具。 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美方的做法无论是打着“道义”的花言巧语,还是操着利益的掩饰手段,都隐藏不住将民主政治化、工具化,推行集团政治、服务维护霸权目标的真实意图,都无法掩盖美国民主的真实面目。法国《世界报》将2022年称为“美国民主经历怀疑的一年”。瑞典智库“国际民主及选举协助研究所”把美国列入“退步的民主国家名单”。埃及“金字塔在线”则刊文称,所谓“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已被武器化,被美国用来破坏他国的稳定,干涉他国内政,对他国政府进行去合法化。《南华早报》刊文称,美西方等所谓“民主国家”无情削弱国际规则基础,只在对自己有利时加以利用。各方的批评道出了人们的普遍共识:美国弊病缠身依然好为人师没有说服力,打着民主幌子损人利己、搞乱世界不得人心,应受到一致反对。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世界上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如何更好地实现民主,应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而不应由少数自以为是的国家来指手画脚。人类文明的花园丰富多彩,各国的民主也应百花齐放。当今世界需要的,不是以民主的名义制造分裂,推行事实上唯我独尊的单边主义,而是在《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基础上加强团结合作,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不是打着民主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而是弘扬真民主、摒弃伪民主。多一些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才能为人类进步事业发展注入正能量。
中方批评美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
当地时间20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朝鲜半岛局势举行临时会议。中方代表在会上批评美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说一套做一套,采取双重标准。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表示,安理会成员国应该释放积极信号,鼓励朝方恢复对话,为局势的缓和创造条件。 耿爽批评称,美国在防核扩散问题上,一面限制朝鲜,一面转让武器级核材料给澳大利亚,明显采取了双重标准。耿爽呼吁个别国家倾听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的呼声,摒弃冷战思维、集团政治,停止政治操弄,切实履行自身的核不扩散义务,撤销开展核潜艇合作的决定,以实际行动为政治解决半岛问题树立正确的导向。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 耿爽:美国一面打着防扩散的旗号,要求朝鲜弃核,一面却向无核武器国家转让数以吨计的武器级浓缩铀,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这种双重标准才是对安理会信誉的严重损害,美国等三国开展的核潜艇合作,破坏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刺激军备竞赛,危及地区和平安全。
日媒称加拿大想与日美韩组建“新四方”,专家:它想在亚太刷存在感
日本共同社19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加拿大向日美韩提议创设四方机制,“加深环太平洋地区民主主义阵营的合作,应对中国、俄罗斯和朝鲜”。 报道称,知情人士透露,1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访问渥太华时,加拿大相关人士就传达了这一想法,并补充说,扩大涉及美国及其主要亚洲盟友的现有三边机制,将有助于加深环太平洋地区“民主主义阵营”的合作。报道另外援引美国外交消息人士的话称,美国政府对作为盟友的日本、韩国以及加拿大深化相互合作表示欢迎。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程宏亮20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该消息属实,那么这应该是加拿大落实去年推出的“印太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想通过这种方式在亚太地区“刷存在感”。特别是通过与盟国和理念相近的国家开展合作的方式插手亚太事务,针对中国的用意非常明显。第二,加拿大这种做法非常明显地借鉴了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符合它的战略需求和利益,所以美国应该对此持支持态度。第三,该提议还有一个重要背景,日本和韩国近期在历史问题上有所谓的突破,加拿大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机会。第四,加拿大从战略上跟随美国的做法,开始积极参与,甚至想主动构建能把美国和日本这样一些国家包含在其中的对华“小圈子”。 程宏亮还提到,近期,加拿大国内“中国干涉选举”传闻在持续发酵,特鲁多政府受到反对党炮轰。所以不排除特鲁多政府想用这种方式来展示对华强硬的态度,将此作为回击“对华软弱”指责的手段。 不过,共同社称,消息人士说,日本已告诉加拿大政府,实现这一概念需要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吕耀东20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一四方合作机制不是日本提出的,因此日本肯定要考虑加拿大邀请它加入的动机,以及自身的国家利益。 日本网民认为,岸田文雄考虑的还有对方是否会参加G7(七国集团)会议,以及他们是否会签署声明。还有网民说,不管是旧四方组合还是新四方组合,都是对中国的包围网。“如果有的国家不是很愿意参与,那么他们不仅会被批评对中国的经济包围持消极态度,还会被批评对俄罗斯的制裁也消极,甚至被进一步质疑他们是否是西方国家的一员。”
美国应当摒弃过时的门罗主义思维 切实尊重各国自主决定外交政策的权利
3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据报道,消息人士称,美国在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表示希同中方建交后,即开始对洪都拉斯进行外交施压,试图劝说洪方在同中方正式签署建交协议前收回决定。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世界上181个国家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同中国建交的事实充分证明,同中国建交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潮流的正确选择。中方欢迎洪都拉斯政府关于发展对华关系的积极表态,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同洪都拉斯建立和发展双边关系。 汪文斌说,近年来,中国相继同巴拿马、萨尔瓦多、多米尼加、尼加拉瓜等国建立或恢复外交关系,双边务实合作积极推进,为有关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任何主权国家都有权自主选择发展同别国的外交关系,其他国家无权干涉。如果美国对洪都拉斯外交施压的报道属实,这恰恰说明美方有关各国基于主权自行决定外交政策的表态纯属空话。美国自己40多年前就在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同中国建交,有什么资格来剥夺阻挠其他国家同中国建交发展关系的权利呢?美国应当摒弃过时的门罗主义思维,切实尊重各国自主决定外交政策的权利,停止干涉有关国家主权事务
美国银行接连关闭 美媒:美民众将为政府“兜底”措施买单
在硅谷银行与签名银行相继关闭后,美联储、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发布联合声明称,这两家银行的所有存款账户都将得到担保,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将动用1000多亿美元的存款保险基金为其兜底。 尽管美国政府一再声称相关行动不会动用纳税人的金钱,然而,美联社18日分析称,美联储与美国其他机构为这两家银行提供的巨额兜底成本,最终还是将由美国民众来承担。 美联社报道称,存款保险基金来源于银行为存款保险支付的保费,其设立的目的就是在银行关闭时为储户兜底25万美元以内的资金。但硅谷银行与签名银行大多数储户的存款额都远高于25万美元,且94%的硅谷银行存款以及90%的签名银行存款实际上并未纳入存款保险范围。为了维护市场信心,美联储等机构称两家银行所有存款都将得到全额支付——这也就意味着,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实际是利用缴纳了存款保险的客户的资金为没有缴纳存款保险的客户全额兜底。美联社称,尽管美国民众不必为此直接承担成本,但长期来看,美国其他银行为此多交的存款保险保费,最终还是将转嫁到美国民众的头上。 报道还援引专家观点指出,如果美国政府此举是默认政府将在危机时刻为所有银行的所有存款都提供担保,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政府将加强对银行的监管以防止银行倒闭,这意味着美国金融体系发生重大变化,产生的成本将更加高昂,同样要由整个社会来承担。对此,有专家认为,短期来看,动用存款保险基金为关闭的银行兜底可能有利于平稳市场情绪;但就事实而言,这就是用广大美国普通民众的钱去为少数人买单,长远来看这将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问题。
美国为何大肆武装澳大利亚?专家:澳对美军事作用越来越类似关岛
随着美英澳三国领导人日前正式对外宣布“奥库斯”协议的执行路线图,澳大利亚在美英支持下,拥有并自行建造攻击核潜艇的计划进入正式实施阶段。上周四,美国国务院又批准向澳出售220枚“战斧”巡航导弹最新型号。美国拼命武装澳大利亚这个“副警长”,看中了其哪些可利用资源? 大卖“战斧”装备核潜艇 美英澳宣布“奥库斯”协议的核潜艇详细方案后不久,美国《防务新闻》、海军协会网站等媒体17日报道称,澳大利亚将以8.95亿美元,采购200枚“战斧”Block V和20枚“战斧”Block IV。这些导弹由雷神公司制造,将装备在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霍巴特”级驱逐舰上。 报道称,这笔合同还包括对澳大利亚“战斧”武器系统(TWS)所有三个部分的支援,包括整装弹(AUR)、战术“战斧”武器控制系统(TTWCS)和战区任务规划中心。此外,还包括计划外的导弹维护、备件、训练以及后勤保障支援。 中国军事专家张学峰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笔费用中真正采购导弹的费用不到一半。近年来美国军方采购“战斧”巡航导弹,通常在每枚150万美元左右,多数情况下还会低于这个数字。“战斧”Block V和 Block IV都是较新的型号,射程超过1600公里,具有飞行中更新打击目标的能力,而且具备多样化的战斗部。 TTWCS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发,并于2004年实现初始作战能力,它与主机平台的导航、通信、态势感知和发射系统相结合,以计算导弹的目标路线。TTWCS还提供在发射平台规划任务的能力,并可与多枚“战斧”导弹保持通信,以迅速对飞行中的导弹进行重新瞄准,并改变方向。 根据计划,这些“战斧”巡航导弹首先要装备澳大利亚“霍巴特”级驱逐舰,目前澳大利亚海军拥有3艘该级军舰,该军舰排水量7000吨,装备48单元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也就是说这3艘舰的所有垂发系统都装上“战斧”巡航导弹,也装不完这次采购的数量。未来澳大利亚将用“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搭载“战斧”导弹,数量也不会太多。“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搭载导弹最多的是“战斧”Block V,艇艏垂发系统拥有12个发射井,艇身垂发系统拥有28个单元。总体来说,载弹量不多。 此次俄乌冲突中,俄罗斯使用了数千枚巡航导弹、弹道导弹,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如果澳大利亚想用220枚巡航导弹去主动招惹大国,相当于捅马蜂窝。不过,专家认为,应密切关注美英通过多种手段武装澳大利亚的动态,这是很危险的信号。 获得侦察监视的前哨阵地 美在澳的军事布局还将发挥多种作用。一是充当美侦察预警的前哨阵地。美在澳部署的松峡联合侦察基地正进行重大升级改造。有消息称,在过去7年里,该基地内的天线阵地已经增加了1/3以上,这些强大天线可以用来窃听外国卫星并探测导弹发射情况。 二是协助美开展联合太空监视活动。澳地处南半球,太空监视的环境条件优良,美国着意把地基光学型空间目标监视装备部署在澳大利亚。2014年,美国将C-波段太空监视雷达由中美洲安提瓜岛迁往澳大利亚霍尔特海军通信站,把部署在新墨西哥州的光学太空监视望远镜迁至澳大利亚,专门用于监视小型太空目标。 三是强化弹药生产和补给能力。从俄乌冲突的战场看,现代战争对弹药的补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澳政府2021年已宣布投入10亿澳元建设制导弹药工厂,实际上是准备与美国实现联合弹药生产,这将极大方便美军弹药补给。 实现对澳战略捆绑 按照“奥库斯”协议确定的路线图,澳将实现从美采购最多5艘“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并逐步具备自主建造“奥库斯”级核潜艇的能力,看似澳方受益最大,但实际上,此种安排最大受益者是美国。 首先,美国彻底实现了对澳大利亚的战略捆绑。此前,澳政界和战略界对于是否跟随美国对华实施战略围堵存在诸多争议。一些澳专家学者认为,澳应保持战略自主地位。但“奥库斯”协议执行路线图的推出,意味着澳将至少被美完全捆绑30年。 其次,美国借机实现在澳保持攻击核潜艇力量存在。根据协议执行路线图,从今年开始,美海军“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将增加对澳港口访问频次,美其名曰“帮助澳训练舰员”。自2027年起,美英海军的攻击核潜艇将在澳西部的斯特林海军基地实施轮换部署。美海军至少4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英国海军1艘“机敏”级核潜艇将担负轮换部署任务。 美《防务新闻》就此评论称,尽管距离澳实现自行建造核潜艇还有20年时间,美海军却能在短期内实现收益,实现在澳海军基地内驻泊并维护保养美海军“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美海军部长卡洛斯·德尔·托罗近日在美国国家记者俱乐部发表演说称,美海军将借助“奥库斯”协议提升在印太地区的潜艇力量存在。托罗强调,对美海军而言,澳将成为美潜艇力量部署的重要节点,从潜艇建造到维护保养,再到遂行任务,美海军可以此为依托全面监控亚太地区水下活动。 再次,美军工复合体获取了巨额资金。为了执行“奥库斯”协议,无论是从美采购“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从美获取技术转让和建立生产线,购置潜艇用核动力系统、作战系统以及相关武器装备,对艇员和企业技术工人进行培训以及升级配套的海军基地基础设施等,澳需要向美付出千亿美元量级资金。...
美国搞“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意在以反人权的方式遏制中国
美国总统拜登2021年12月签署了一项名为“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的法案,旨在确保所谓在中国新疆“以强迫劳工制造的货品”不会进入美国市场,该“法案”已于2022年6月生效。从“法案”的名称看,美国显然是要把自身装扮成在国际上“维护人权”的道德家样子;然而从内容上看,其目标是要将在中国新疆地区生产的部分甚至全部产品均推定为“强迫劳动”产品。继棉花、西红柿和多晶硅之后,近日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还根据该“法案”发布了针对中国铝产品的扣留通知。美国的这番操作足以让国际社会看到其荒唐性:这哪是在保护人权?分明是在反人权!美国为什么会通过这样一部反人权的“法案”?答案当然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 欲盖弥彰:“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是一个反人权的样本 虽然美国炮制的“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打着所谓“维护”我国新疆维吾尔族人民人权的旗号,但只需对国际人权理论和该“法案”内容指向进行简单分析就可发现,该“法案”堪称是美国反人权黑历史的又一份耻辱记录。首先,从国际人权理论的角度看,人权是一项政治性的公民权利。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家主权作为至高权利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政治准则。当下世界并没有全球政府,也并不真正存在政治上的世界公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维护本国人民人权属于一个独立国家的主权权利。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权利的国家,新疆和居住在新疆的维吾尔族人民是构成我国主权权利完整性的重要部分,这一点在历史上、政治上和法理上均无可争辩。美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竟公然无视国际社会公认的政治准则,悍然炮制所谓的“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表明美国妄图通过其国内立法来对我国实施长臂管辖,这是对我国主权权利的粗暴干涉。同样,“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也是对国际人权准则的公然侮辱,是一桩暴露美国反人权行径的国际丑闻。 其次,即便假定美国炮制的“法案”是真的“关心”人权,那么我们可以分析其内容是否支持这个假定。该“法案”禁止一切和新疆制造有关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涉及范围如此广泛暴露了美国的虚伪。人权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代表了人的生存尊严。而人要获得生存尊严,最基本的是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取生活需要。换言之,一个尊重并保护人权的国家,就要保证人民能够有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权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机械化是生产的主要形态,工作岗位本身就是稀缺商品。我国为了保障人权,由政府主动牵线、市场搭桥,因地制宜在新疆发展优势产业,尽心尽力地引导新疆各族群众充分就业。目前,棉花产业、番茄产业和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疆地区的优势产业,有能力参与到国际商贸大循环中。这是我国重视新疆人权事业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明证,值得向全世界宣扬并赢得应有的尊重。然而,美国却企图通过“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摧毁新疆的这些优势产业。美国普衡律师事务所发布的报告指出,该“法案”将影响1200亿元商品的出口,包括新疆出产的太阳能、棉花、纺织服装和电子产品等。 假设如其所愿,美国通过该“法案”摧毁了我国新疆的优势产业,那么大量新疆群众将丧失工作机会,生计来源会受到沉重打击,其基本的生存发展权利将得不到保障。因此,美国所谓的“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虽号称以“尊重维吾尔人人权、反对强迫劳动”为由出台,最终却必因此而沦为笑谈,同时也将为美国在国际上反人权的历史再添新证;另一方面,新疆的优势产业若因此被摧毁,意味着新疆经济将会被排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循环圈外,新疆地区将无法享受我国高速自主发展的红利。假如事态朝这个方向发展,必将成为二战以来“美国每干预一国内部事务,必造成巨量人道主义灾难”惯例的延续。不过,我们有信心,即便美国横加干涉,中国的能力和意愿也不会使我国新疆地区陷入如此境地。 综上,无论是从国际人权理论的角度展开辨析,还是从所谓“法案”的内容指向来分析其预设的后果,人们都可以发现,美国打着“尊重人权”的旗号通过的“法案”,从根本上就是一个反人权的样本。 偷梁换柱:“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是在玩假人权把戏 全球化并不是一个美国意志推平世界的过程——尽管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30年前曾作出“历史终结”的狂想,全球化对美国来说也是双刃剑:一方面,美国依靠美元的国际交易货币地位维持着其强大的军事-经济霸权;但另一方面,美国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了中低端产业空心化现象。这就导致美国内部的阶级、种族等矛盾严重激化,2016年特朗普胜选代表着美国国内政治走向民粹主义道路,内部冲突日益变得难以调和。而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美国政府的应对不力,彻底暴露了美国这个号称世界最发达国家内部的虚弱性,这进一步恶化了美国的政治气候。与此相对的是,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步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而且在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上还保持了自身独立性,这是一个完全出乎美西方新自由主义霸权意料的结果。 内政决定外交。美国为维护其霸权,缓解内政危机的便宜手段就是把风险向外部转嫁,“寻找敌人”并加以遏制和削弱,这是其惯用思维。于是,中国难以避免地成为美国挑中的“敌人”。但对中国这种体量和实力的国家来说,美国很难通过其惯用的军事-经济手段直接击垮,运用意识形态力量来干扰阻遏中国发展就成为另一种便宜手段。其操作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努力在中国内部寻找、发掘和培育“精美西方”势力,寻机策动“颜色革命”;二是在国际上纠集“价值观联盟”,以所谓“普世价值”对中国施压。 美国炮制的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显然是对上述两种手段的组合运用。美国纠集其西方盟国,近几年来一直在国际上不停鼓噪炒作我国新疆的所谓“强迫劳动”话题。然而,更广泛的国际社会对此却应者寥寥,这是因为美西方炮制的新疆“强迫劳动”是一个臆想出来的话题。这决定了美西方会故意装瞎装聋,美国炮制的“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就是这个姿态的“巅峰之作”。 据报道,2021年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经济政治部时任负责人、领事葛明希与安德鲁·希拉曾在一场酒会上向来宾透露:“新疆没有问题,其实我们都很清楚,但利用新疆炒作强迫劳动、种族灭绝、攻击人权问题是一种有效手段,迫使新疆企业与国际产业链脱钩,让维吾尔族人不满,破坏他们的民族关系,让新疆贫困、动荡甚至分裂出去,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使中国政府彻底深陷泥潭,这有利于我们。”两名美国外交人员的自诉可以和本文的分析相印证,证实美国炮制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意图根本就不是真的关心人权,而是把人权武器化,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这纯粹是在玩一桩彻底的假人权把戏。
美国种族主义制度下的强迫劳动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回顾历史,奴隶制为美国的独立和扩张提供了基础,成就了美国的“发家史”。 奴隶制使强迫劳动成为合法 1607年英国人在弗吉尼亚建造了第一个永久殖民地。仅在12年后,20名黑人劳工就出现在这里。此后,随着对黑人强迫劳动制度的建立,跨大西洋三角贸易把大量黑人贩卖到北美,包括南方的卡罗来纳,中部的弗吉尼亚,以及北部的纽约、新英格兰,尤其是中南部的烟草、水稻、靛蓝种植园。这些黑人沦为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私人财产,没有人身自由,被任意买卖、处置,且世代为奴。他们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居住在简陋的房舍里,营养不良,从事高强度、长时间的劳动,且整年得不到休息,疾病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致使其平均寿命不足29岁。著名的美国文学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是对黑奴悲惨生活的生动写照。 黑奴为奴隶主带来巨额财富,也为美国独立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独立战争前,弗吉尼亚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州,南卡罗来纳的种植园主是最富有之人,而这些地方的黑奴比例均在40%以上,个别种植园甚至达到90%,种植园成为中南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来源。对于刚获得独立的美国来说,奴隶制种植园也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撑。 为美国独立而奋斗的国父们事实上也是蓄奴者。乔治·华盛顿去世前拥有317名奴隶,托马斯·杰斐逊有600多名。美国独立时,黑奴人口约为70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20%。然而,信奉“不自由,毋宁死”“人人生而平等”的立国者们,却漠视黑人的不自由和不平等,赞同或容忍奴隶制的长期存在。 蓄奴制曾在美国社会中根深蒂固 美国种族主义者不仅构建了一整套剥夺黑人行动自由和强迫其劳动的体制,还试图使黑人永久处于愚昧状态。尤其是在1831年特纳领导的奴隶起义之后,奴隶主禁止黑奴识字。到1860年,黑人识字率仅为8%。在蓄奴制盛行的年代,有一套严密的执法体系来维持这一制度:如有人看到逃跑的奴隶,有义务将其“物归原主”;如果黑奴逃跑、毁坏作物或者予以反抗,他们往往会被施以各种酷刑,如鞭笞、刻字、割耳、剁脚、火刑甚至绞刑。 科技进步和西进运动加剧了奴隶制。随着世界工业革命对棉花的需求与日俱增,惠特尼发明的轧棉机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也激起奴隶主的贪婪。他们大幅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增加奴隶数量,并通过向西部扩张领地建立新的蓄奴州,致使奴隶价格飞涨,奴隶贸易日益猖獗。从1790年至1860年,美国国内的奴隶贸易量达到84万人,仅弗吉尼亚州就“出口”30万奴隶。奴隶制和棉花种植园为美国的消费革命及西部扩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两次宗教大觉醒和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废奴主义,但无法根本废除奴隶制。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奴隶制的罪恶,开始推动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但效果有限。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其《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废奴运动“并未使奴隶都自由了,而只是改换了奴隶的主人,即把奴隶从北方送到了南方”。通往加拿大的“地下铁路”确实帮助约10万黑人成功逃离奴隶制,但是绝大多数黑奴仍然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自由的”黑人得不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美国宪法是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对权利和权力限制作出了规定。然而,黑奴是财产而不是公民,不享有宪法所规定的权利。代表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北方与代表种植业的南方进行了多次讨价还价,如3/5妥协、密苏里妥协、1850年妥协、《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等,无一不涉及奴隶制度。然而,奴隶制造成南北地区之间激烈的制度之争,妥协只能延迟冲突,却无法避免南北战争最终爆发。 美国内战的首要目的并不是废除奴隶制,林肯总统签署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也并非解放全部黑奴,而是解放叛乱州的黑奴,目的在于削弱南方的实力,这是一种战术选择。对于未宣布独立的州,奴隶制仍然受到保护。在战争期间,南方对黑奴的强迫劳动从未停止。 甚至内战后的重建也并没有为黑人提供足够的法律保护。美国宪法第13条修正案明确规定废除奴隶制和强制劳役,但是不包括“对罪犯的惩罚”。种族主义者通过《吉姆克劳法》,把黑人送进监狱,“合法”地强迫黑人劳动。美国宪法第14、15条修正案虽然承认黑人的国籍和选举权,但更多是为了帮助共和党控制南部而作出的政治选举安排。由于3K党等种族主义势力在南部十分猖獗,黑人参加选举的机会并未真正实现,大量黑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1877年,战后重建以妥协草草结束。有色人种协进会创建者杜波依斯对此评论道,“奴隶自由了,晒了一会儿太阳,然后重回奴隶制”。 重建也并未根本改善黑人的经济地位。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和技能,黑人不得不接受谷物分成制,即黑人佃农租种土地,秋收时上缴一半或2/3的收成。在缺乏基本生产资料的情况下,黑人只能转向借高利贷,而收成则被种植园主恶意低价折算。这样,佃农因陷入高利贷而无法脱身,被更紧地束缚在土地之上。种植园主怂恿各州通过“流浪法”,把佃农中断合同的行为定为犯罪,对无雇主的劳动者罚款1000美元或者判处6至12个月的监禁。为此,佃农不得不以劳役形式偿债。 而劳役偿债只是改头换面的奴隶制度。据统计,1870年至1920年间,美国南方有20万黑人被强制从事挖煤、伐木等工作,生活条件恶劣,监禁、毒打、性侵等事件频繁发生,上万人因受伤、疾病和殴打致死。仅在亚拉巴马州的普莱特煤矿,就有上万名黑人被强迫劳动。强迫劳动帮助美国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但却是以大量黑人丧失权利和生存艰难为代价。1903年,一位名为嘉丽·金赛的黑人女子,因自己14岁的弟弟被卖到种植园强迫劳动,而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写信求救。但该信并未得到回复,而是转给了司法部,至今仍保存在美国国家档案局。 “白人至上主义秩序”在美国将长期存在 强迫劳动存在多种形式,美国虽然在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但非洲裔仍是被强迫劳动的对象。在内战结束后的近一百年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仍然盛行。为争取与白人拥有同等权利,非洲裔美国人和白人自由主义者一起发动了民权运动,这一运动在1954年至1968年间到达高潮。1964年的《民权法》与1965年的《选举权法》废除了在公共场所、教育与就业中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使非洲裔等少数族裔的投票权得到保障。但是,对个体的强迫劳动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在劳役偿债制下,白人虽不再拥有奴隶,但仍能通过欺骗性合同或债务强迫黑人劳动还债,欠债的黑人一旦落入高利贷陷阱,便永远还不清债务,从而被永久束缚。美国历史学家安托瓦内特·哈勒尔发现,到1973年,仍有黑人被奴役。在路易斯安那州圣查尔斯堂区沃特福德种植园,这些非自愿劳工没有社会资源,也无处可去,有的家庭已经5代人在此世代偿债。当时他们所欠的只是面包、糖果、火柴、烟草、医药等费用,但由于工资收入很低,一个月的工资仅够偿还医药费。这些劳工中95%为黑人,由于害怕被报复,他们不敢公布姓名。 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革命,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种族平等和人权观念在美国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对黑人的公开强迫劳动逐渐得到制止,但隐蔽的强迫劳动仍然在少数族裔中存在。2005年《美国政治学评论》杂志刊登的一篇论文《美国政治发展中的种族制度》写道:“美国始终存在着两种演化着的、相互竞争的‘种族制度秩序’,一种是‘白人至上主义’秩序,另一种是‘平等主义变革’秩序,这两种秩序始终进行着相互竞争。”而近年来不断加深的美国政治极化使两种“种族制度秩序”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