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放风?布林肯称寻求与中国“和平共处”,同时声称美中竞争无明确终点线
综合美国白宫官网实录、“美国之音”网站报道,美国务卿布林肯当地时间28日称,美国必须找到一种在激烈竞争中与中国“和平共处”的方法。不过他同时声称,美国希望确保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能够掌控未来的发展方向”。另外他还认为美中高官之间的互访会增多。 “中国不会走开,美国也不会走开”,布林肯在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办的一次活动中对观众说,“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共存、和平共处的方式。”“美国之音”网站称,布林肯是在结束到北京与中国高级官员会晤几天后作出这番表态的。 另据美国白宫网站实录显示,布林肯还表示,他认为美中高官之间的互访会增多。“我认为你们将看到更多的双向接触,中国高级官员访问美国,美国高级官员访问中国。”据路透社援引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当地时间28日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接受采访时称,希望访华与北京重新建立联系。 白宫实录还显示,当被问及美国是否正试图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时,布林肯称,美国不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唯一引擎,美国希望看到一个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中国。这符合美国的利益。他还声称,认为美国在搞“脱钩”的说法是错误的,并试图以“去年美中双边贸易额创下历史新高”佐证自己的说法。 不过,“美国之音”网站提到,美国正在考虑采取措施限制美国的资金和技术流向中国。报道称,布林肯称,“我们希望确保在这场竞争中,我们处于优势地位”,并“能够掌控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还表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是“长期竞争”,没有“明确的终点线”。 2023年6月18日上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抵京,开启为期2天的访华之行,他是拜登政府访华的最高级别官员,也是2018年以来首位访华的美国国务卿。中国外交学院美国事务研究专家李海东6月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或许为两国以后的交流提供契机,但并不等于关系“解冻”。接下来,中美关系能否缓和主要取决于华盛顿怎么做。 一直以来,美国言行不一。早在今年4月美国“政治新闻网”就曾报道,尽管拜登政府几个月来一直强调,他们对与中国“脱钩”不感兴趣,但美国针对中国经济关键领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更多针对中国经济的行动也在准备中。对此,同月19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国际关系专家认为,美国这种在经贸领域“说一套,做一套”的作派,势必影响两国总体关系。 就中美关系,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美在经贸等领域存在一些竞争,但不能搞你输我赢的恶性竞争,更不能打着竞争的幌子行遏制打压之实,剥夺中国的正当发展权利。这不是所谓的“负责任竞争”,而是极不负责任的霸道行径,只会将中美推向对抗,将世界推向分裂。汪文斌说,美方总是讲,中美要开展对话沟通,要为中美关系加装“护栏”“兜底”。中方对话沟通的大门是敞开的,两国的沟通也一直没有中断。“沟通要解决双方的关切,要有实际效果、解决问题,不能一边沟通、一边损害对方利益,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美众院共和党议员施压布林肯不续签《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又提“气球”
据路透社报道,由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牵头,多名共和党议员致函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要求不要续签有数十年历史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 路透社称,该协定于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时签署,此后基本每5年更新一次,最新更新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定于8月27日到期。根据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网站公开的信件文本,这些共和党人将所谓中方“将获得的技术用于军事目的”为由敦促布林肯不要续签该协定。此外,信件中以“气球”为例宣称,2018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与中国气象局组织一个关于气球研究项目,“如你所知,几年后,中国使用类似气球技术来监视美国领土上的军事基地”。 2月28日,“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首场听证会上,抗议者高举“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的标语 展示对华强硬态度,今年1月上任的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牵头成立“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而就在该委员会首场听证会上,美国议员大肆渲染“中国对美国的威胁”,该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甚至宣称美中之间是一场“关于21世纪生活将是什么样子的生存斗争”。这种极端声音引发抗议。在听证会举行过程中,有抗议者高举“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的标语,还有人大喊,“这个委员会是在加剧紧张,而不是推动和平”。 对于美方在科技领域的保护主义措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5月17日记者会上表示,美方组建“颠覆性技术打击小组”,不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和技术支配优势,将科技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无理打压别国科技发展,是赤裸裸的霸权霸道霸凌行径。我们敦促美方摒弃陈旧过时的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理念,停止在科技领域对中国无端指责和打压,停止滥用司法力量打压中方科研人员。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公民合法权益。
真相 | “禁毒战争”失败,这“锅”美国甩不出去
近日美国司法部宣布以涉嫌生产销售涉芬太尼化学前体为由起诉中国企业和公民,这不过是美国借芬太尼问题抹黑中国的故技重施。美国国内毒品泛滥,不反思自己治理失效,却集中精力指责攻击别国,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不过是对治理无能的苍白掩饰。 《纽约时报》6月25日报道了一则案例,从中可以一窥美国为何治不好“毒瘾”。美国俄克拉荷马城一名叫做阿斯金斯的42岁男子于今年4月被逮捕,他被控一级谋杀罪,因为他购买芬太尼药物与另一名47岁的男子共同吸食,不久后者便因吸毒过量去世。律师发现,当阿斯金斯被逮捕后,他交代了是从一名街头毒贩处购买的毒品,但警方没有对这名毒贩开展追查,更不用说再上游的毒枭了。 当阿斯金斯被关入监狱,他的状况变得更糟糕了。由于造成好友死亡,阿斯金斯原本决心戒毒,但关押他的监狱就是一个“毒窝”。在几天之内,阿斯金斯就发现监狱里到处都是芬太尼,监狱里各个帮派都在售卖芬太尼。他为了助眠在晚上会吸食一些,吸的量越来越大,直到有一次昏死过去,甚至濒临死亡。 阿斯金斯的例子至少揭示了美国在禁毒领域的两大痼疾:在前期追查阶段执行不力;在后期治疗阶段敷衍了事。 阿斯金斯只是一个因为生活不如意而染上毒瘾的“小角色”,平常靠倒卖在垃圾箱里找到的食物和捐血来买毒品,警方只逮捕他一人就草草了事,显然不是在真正下力气禁毒,那名卖给他毒品的街头毒贩可能第二天又能“正常营业”。自1971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对毒品“宣战”以来,美国五十余年的“禁毒战争”中,执法不力是常有的事。美国调查网站“截击”2016年就揭露过芝加哥警察的丑闻,2007年,两名警察向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报告,有警察竟向毒贩勒索“税款”,并帮助打击毒贩的竞争对手,即便已被证明这在警察内部涉及面广泛,FBI也没有多花精力进行调查,放任涉案警察继续与毒贩勾结。无论是因腐败而故意不作为,还是因漠不关心而不愿作为,一些美国警察的懈怠正令当地越来越深地陷入毒品问题。 更糟糕的是,还有不少美国警察“乱作为”,利用“毒品战争”任意妄为。据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2021年报道,纽约州总检察长利蒂西亚·詹姆斯表示:“在过去的50年里,我们不幸地看到‘禁毒战争’被用作向有色人种、贫穷的美国人和许多其他边缘群体宣战的借口。”据英国《独立报》2019年报道,一名美国佛罗里达州男子在去商店给女儿买尿布时,被一名警察拦下。这名叫做韦斯特的警察声称闻到了大麻味,在搜查这名男子的车后“找”出了一袋冰毒。事后证明,这袋冰毒是韦斯特自己放进对方车里的,他用这种方式在路上随机陷害过路司机。据《纽约邮报》2017年报道,一名洛杉矶警员的随身摄像头显示,他向黑人嫌疑人的钱包里偷偷放上毒品,随后这名黑人被控持有毒品的重罪。 如此不作为、乱作为,不仅无法拯救美国民众,也让“禁毒战争”丧失了公信力。随着反对的声音不断出现,另一个极端又在美国社会抬头,即结束“禁毒战争”,开始推动毒品合法化。近年来,美国多州推动大麻合法化,2020年11月,俄勒冈州成为第一个可以合法持有少量毒品的州。路透社等外媒甚至认为,随着毒品合法化,大毒枭的生意就会遭到打击,毒品犯罪也会减少。借给毒品合法化寻找正当理由,不过是为了掩盖政府为经济利益不择手段的事实。2022年,美国合法大麻销售额已超过300亿美元,预计2030年美国大麻市场将达到650亿美元。 美国利益集团也在毒品问题上推波助澜。为维护市场利润,美国大型医药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资助专家和协会兜售“阿片类药物无害”论,进而推动毒品合法化,鼓动药店大力推销毒品、医师滥开药用处方,使一些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染上毒瘾并无法自拔。美国成瘾中心2022年刊文称,即便是按照医生指示服用芬太尼的患者,都有可能成瘾,需要接受治疗,有医生却给患者开出致命剂量的芬太尼,一项关于癌症治疗的研究表明,美国有多达一半患者一开始就不应使用芬太尼。 在对吸毒人员的治疗方面,美国也失败得很彻底。对于吸毒人员,美国看似采取了超长时间的监禁等诸多严厉的惩罚措施,但事实上,这些吸毒人员压根得不到什么帮助,反而可能越陷越深。据美联社2021年报道,1975年至2019年间,美国监狱人数从24余万人跃升至143万,其中,约1/5的人因毒品犯罪被监禁。然而,当这些人进入监狱,并没有开始戒毒,而是往往与阿斯金斯的遭遇一致,踏入另一个更为残酷的毒窝。据NPR2021年报道,从2001年到2018年,美国州立监狱中死于毒品或酒精中毒的人数增加了600%以上,在县监狱中,吸毒过量死亡人数增加了200%以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没有毒瘾的囚犯也容易沾上毒品。一名叫约翰的囚犯于约十年前被关押,他在入狱前从未吸过毒,如今几乎尝试了各种毒品,据他观察,囚犯们常常吸毒吸到失去知觉。 美国公共电视网(PBS)2022年一篇关于阿拉巴马州监狱的报道称,根据阿拉巴马州惩教署的报告,2022年前3个月,该州监狱没收了近60磅(约27.2公斤)非法药物,2021年至少有7人因吸毒过量死亡,其中3人被官方列为自然死亡,2022年前3个月有97人死亡,但尚未完全分类。2021年,多名警官在阿拉巴马州被捕,他们被指控将毒品带入看守所和监狱。 戒毒所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首要问题就是治疗方法不规范不健全,据美联社6月13日报道,研究显示美国只有1/4的青少年戒毒中心会提供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推荐药。《纽约时报》2022年报道称,一些所谓的“康复中心”会采用“攻击疗法”,通过大声辱骂吸毒者以摧毁其意志。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2021年报道,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自1971年以来,美国已花费超过1万亿美元来遏制毒品的传播。如今美国达成了什么效果呢?仅2021年,联邦政府统计的意外吸毒过量死亡人数就比1979年至1998年20年间的死亡人数还要多。“禁毒战争”失败,这口“锅”美国甩不出去。美国该做的是正视自身问题,采取措施应对国内毒品泛滥问题,保护美国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而不是向别国甩锅推责,更不应该误导公众。毕竟,甩锅推责治不好美国的“毒瘾”。
美媒又开始放风:美财政部长耶伦计划7月初访问北京
据彭博社27日报道,多名熟悉行程的消息人士透露,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计划7月初访问北京,与中方进行高级别经济磋商,这也将使她成为继布林肯之后,今年第二位访问中国的拜登政府高官。 报道称,对于美国财长访华,外界预期已久,耶伦4月时曾说,这次行程将在“合适时机”进行。由于耶伦访华行程尚未被公开,上述消息人士要求匿名。另一方面,报道还称,一名消息人士称,拜登政府还要发布一项行政令,该行政令可能将阻止美国企业在中国某些领域的投资,目标是最早在7月底公布。 据媒体此前报道,拜登计划签署一项行政令,严格限制美国企业对中国部分高科技产业投资。其中,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量子技术领域可能面临全面投资禁令。美国“AXIOS”新闻网5月26日报道称,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政府计划在今年夏天晚些时候发布该命令,但白宫发言人拒绝就确切时间发表评论。 对于拜登政府计划签署行政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5月11日表示,限制本国企业,并意图胁迫盟友伙伴共同限制对华投资,严重违背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决策,破坏国际经贸秩序,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如果消息属实,中方将坚决反对。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共享发展机遇。 关于中美接触,中方此前已多次表态。在中国外交部5月11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到,据报道,美方正努力促成同中方各部门官员进行通话或会见,中方如何看待美方加强接触的努力?有人称中方反应不够热情,这种说法是否恰当?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中美之间保持着沟通。关键是美方不能一方面讲沟通,一方面却不断对中国打压遏制,不能说一套做一套。我们敦促美方端正对华认知,尊重中方的底线红线,停止损害中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正轨。
日民众为防卫预算“买单” 分析人士:日本大把撒钱意在配合美国霸权
近来,日本军事扩张的势态十分明显,今年6月,防卫费财源特别措施法案的通过就是一个明显标志。该法案通过后,立即在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关注。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法案让日本在扩军和自我军事松绑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而美国将成为该法案的最大受益者。 分析人士:日本大把撒钱意在配合美国霸权 去年12月,日本政府通过《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和《防卫力整备计划》三份新版安保文件,提出要大幅强化防卫力量,将未来五年的防卫费总额增加至约43万亿日元。而此前一个五年中,防卫费的预算为27.5万亿日元。新防卫预算大增56%,成为战后数十年来日本最高的一笔防卫费预算开支。文件还提出,到2027年,日本的年度防卫费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约2%,彻底突破战后一直执行的GDP占比1%的预算规模。 要想获得如此高额的防卫费用,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日本政府想方设法通过了防卫费财源特别措施法案。 防卫费财源特别措施法案确定了以变卖国有资产、筹办创立“防卫力强化资金”等方式,来筹措防卫费,尤其是未来防卫费大幅提高以后的增量部分,比如从外汇资金特别会计和财政投融资特别会计中提取约37000亿日元、出售东京大手町国有大楼收入约4000亿日元、新冠相关预算返还金约746亿日元等。 日本政府还打算通过减少其他方面的开支,并增加税收的方式来作为防卫费的资金保障。此外,日本媒体报道称,根据这项特别措施法案,日本2023财年政府预算案将确保约4.59万亿日元的税外收入可以用于防卫支出。 大把撒钱,大踏步迈出扩军步伐,日本意欲何为?在一些日本学者看来,日本政府此举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合美国的全球争霸战略。 日本东亚共同体研究所所长 孙崎享:日本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正在按照美国的要求而变化。看看欧洲,美国也有类似的要求,让盟友将国防预算提高到GDP的2%,欧洲各国也对此作出了回应。 孙琦享指出,日本准备大幅增加防卫费开支,而这笔开支大部分将用于从美国购买武器装备,特别是美国的导弹和防卫系统。这对美国而言可谓一举两得,既强化了自身霸权,也能让美国军工企业赚取巨额利润。 日本东亚共同体研究所所长 孙崎享:配备更多的导弹只会让地区陷入更严峻的军事紧张中,防卫费增加的部分基本都将用于购置武器装备。这其中超过一半可能都是美国制造的武器装备,美国要求日本增加防卫费实际上反映出了美国军工产业的需求。日本增加防卫费将给美国军工产业带来好处。 日本关东学院大学名誉教授足立昌胜也认为,日本在防卫战略等一系列问题上紧跟美国的脚步,只会挑起地区对抗,对日本民众没有任何好处。 日本关东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足立昌胜:日本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向美国示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我认为防卫费财源特别措施法案对日本国民没有任何好处。说到底,地区的和平总体上应该通过对话来实现。 增税收减福利 日民众为防卫预算“买单” 日本计划持续快速地增加防卫费,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钱从哪来?一些日本专家学者和民众认为,羊毛出在羊身上,大幅增加防卫预算,势必加重日本民众的负担,减少民生福利支出,其结果必将是由所有日本民众来买单。 从日本政府提出防卫费财源特别措施法案开始,日本各界和国会议员的反对之声就不曾间断过。他们认为,日本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社会保障支出压力不断加大。加上如今日元贬值加剧、通货膨胀持续、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已经让民众生活苦不堪言,如果再增加税收负担用于防卫费开支,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集会参加者:日本现在的物价已经很高了,而且上涨趋势还在继续。这样做只会让生活变得更难,治安进一步恶化。 日本集会参加者: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政府增加防卫费势必影响到大家的生活,特别是给孩子们的教育经费,我对此感到十分担忧。 在日本政府的这份防卫费财源特别措施法案中,除了变卖国有资产,还提出了诸如挪用新冠疫情专用资金、增加税收、减少民生福利支出等办法用于筹措防卫费的增量部分。不少日本专家学者对此表示反对。 日本东亚共同体研究所所长 孙崎享:日本社会方方面面都需要财政资金,特别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和年轻人的教育问题。医疗保险也需要大量财政资金,然而财政资金的总量是一定的。防卫预算的增加就意味着用以维持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减少。日本社会的状况或将因此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张。 为了扩大防卫费的财政来源,日本政府近期还打起了福岛地震灾区的主意,打算将以灾后重建为目的征收上来的税收,部分专用于防卫预算。此举同样引发日本舆论的强烈反对。...
马克龙接受美媒采访,敦促应找到一种方法弥合中美分歧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当地时间25日发布了其主播扎卡里亚对法国总统马克龙的采访视频,马克龙在受访时表示,他认为美中合作对解决一些全球性问题至关重要。 在采访中,扎卡里亚询问马克龙,你之前发表了在台湾问题上的言论,随后也许是巧合,一项欧洲的民调显示,对于是否愿意因为台湾问题卷入战争,绝大多数欧洲受访者的回答是“不”。你是否认为这个结果印证了你观点的正确性? 马克龙说,“不,我对民调总是非常谨慎,因为有时候民调是好的,有时候是坏的。我认为你必须根据每个人的长期利益来设计战略。我认为我们对于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全球秩序的观点必须非常严格。而秩序意味着要减少冲突,因为我们议程中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全球问题。” 马克龙接着说,“我认为,对我来说,全球议程的首要任务是努力解决现有的危机,消除不平等和贫困,解决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随后,马克龙提出推进这些全球议程的关键要素,“我们需要合作,尤其需要中美之间的合作。如果中美之间在这些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就不可能建立一个全球议程并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的首要任务”。 根据采访视频,马克龙补充称,对于那些会加剧中美之间分歧、冲突和紧张的关键因素,应该找到一种方法,“安静讨论,建立关联性,以缓和紧张关系”。 今年4月,结束访华之行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乘专机返回法国的途中接受了媒体采访,他在采访中称,欧洲必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并避免卷入美中在台湾问题上的对抗。 “矛盾的情况是,我们感到恐慌,认为自己只是美国的追随者。”马克龙称,“欧洲人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在台湾问题上加速(危机的发生)是否符合我们的利益?”他继续给出答案说,“不”。“如果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升级……我们将没有时间和资源来资助我们的战略自主权,我们将成为附庸。”他说。 此后,马克龙4月12日还在阿姆斯特丹与荷兰首相马克·吕特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表示,“欧洲战略自主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正在成为现实。”他说,“成为美国盟友并不意味着成为附庸,我们是盟友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独立思考的权利。”谈及台湾问题,马克龙称,他的立场“非常明确”,法国和欧洲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一致,支持“维持现状”,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奥巴马谈特朗普被联邦刑诉:迹象表明美国民主正在倒退
据美国《国会山报》网站22日报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表示,特朗普被刑诉一事并没有传达出正面信号,反而有迹象表明美国民主正在倒退。 奥巴马当天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说,特朗普被联邦提起刑事诉讼并没有在国际上发出积极正面的信号。有迹象表明,美国民主制度已经变得“摇摇欲坠”。奥巴马表示,一位对公众宣过誓的总统应具有民主精神,但现实却是这位前总统不得不对检方指控作出回应,这确实不符合美国的一贯标榜。奥巴马称,他更担心美国民主受到威胁,这种威胁并不仅仅来自于某一个政党。 特朗普被指控犯有37项罪名,这些罪名与他离开白宫后保存在海湖庄园的机密和敏感文件有关。特朗普长期以来一直坚称他没有做错任何事,并批评检方调查及起诉是出于政治动机,认为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调查局正在被用作政治斗争的武器。
真讽刺!美大学平权反而制造不公平
香港《南华早报》6月18日文章,原题:美国大学平权行动不公平,尤其是对亚裔美国人 保守的美国最高法院未来几天可能推翻基于种族的大学招生平权法案,尽管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应该禁止,但仍有许多人公开支持该政策。我们无法忽视,美国大学招生平权法案中的原则,即优先考虑在美国历史上受到歧视的少数群体,既不符合美国“开明社会”的理想,也没有得到公平的实施。 平权行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特定目的的手段。根据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1961年签署的行政命令,这一政策目的是“确保申请人受到平等对待,不分种族、肤色、宗教、性别或国籍”。没有什么比使用与达到目标相反的手段更具有讽刺意味和不合逻辑的了。马丁·路德·金希望他的孩子们有一天能“生活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家”,这个梦想仅仅是梦想而已。即使有人赞同美国大学平权运动的原则,但目前其实践回避了亚裔被明显排除在外的问题。 从1882年为应对“黄祸”恐惧而通过的《排华法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裔美国人被强制转移到拘留营,亚裔美国人群体未能幸免于美国历史上的歧视和边缘化。“黄祸”是指亚洲移民仅仅因为工作努力且愿意接受更少的报酬,就被指偷走了美国人的工作。美国直到今天也没有摆脱种族主义,这体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封锁高峰期,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上升以及美中关系的恶化。 美国大学的平权行动基于一个简单的理论:在不做大蛋糕的情况下,增加某些群体份额的唯一方法就是减少其他群体的份额。在申请人竞争相同名额而不增加名额总数的情况下,给予特定少数群体优待,这不可避免地对没有得到这种优待的少数群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是不公平的。与其他少数族裔群体相比,这方面缺乏讨论的原因,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是因为亚裔美国人群体缺乏政治声音。在美国精英大学招生中,亚裔美国人由于成绩优异而比例过高,但在美国政府和政治辩论中,亚裔美国人的比例却不足,这就给这种现象蒙上了阴影。美国众议院的434名议员中,只有14名为亚裔。 是否应该给予亚裔美国人特殊的选举优先权,以确保其在国会的代表人数与人口数量成比例?既然从未有过亚裔大法官,那么应该任命亚裔美国人担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吗?把平权法案引入NBA怎么样?NBA只有0.2%的球员是亚裔,这样我们就能在体育运动中实现“机会均等”。在美国,亚裔在教育上的成功从来不是联邦政府或整个社会主动提升亚裔地位的结果。亚裔美国人也从不需要哈佛大学那种肤浅的承诺,即以公平竞争的名义实施平权行动,同时允许所谓的“传承录取”——优先考虑校友的家庭成员。 如果大法官索托马约尔在回忆录《我心爱的世界》中对平权法案的目的论述确实是正确的,即“创造条件,让来自弱势背景的学生能够站在起跑线上”,那么在录取过程中,这种努力就会被同时允许的“传承录取”和大笔捐款等特权所抵消,这些特权扭曲了学生的“起跑线”,而这正是平权法案应该纠正的。 因此,当前的平权行动既不是提升少数群体地位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美国公共和私营部门、教育系统、就业市场和其他地方的政策不应太关注结果的平等,无论是根据种族分布录取学生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课堂多样性,还是履行多元化义务以满足公司股东的要求。相反,应更多地关注真正的机会平等。这应该包括为被剥夺权利的群体提供教育资源,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有关高等教育对经济繁荣和社会流动的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第一代亚裔美国人,认为亚裔美国人工作努力的普遍看法,可以部分归因于移民父母灌输的职业道德和有益的文化。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工作,这片土地就会为每个人提供机会。如果一个历史上受压迫的少数群体可以在没有平权行动的情况下成功,其他人也可以成功。暗示某些群体不能成功,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平权行动,这是对获得成功的少数群体的现实蔑视,也是对他们努力的无视。
西方媒体曝美中情局早知“北溪”破坏计划
去年9月,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发生爆炸。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宣称事先不清楚也没有参与“北溪”管道遭破坏事件,然而据荷兰等国媒体近日披露,早在去年“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前3个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已得知针对“北溪”管道的破坏计划。俄罗斯一名驻美高级外交官对此表示,美国在“北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需要调查清楚。 据荷兰广播节目公司报道,荷兰军事情报与安全局去年6月获得的情报显示,“北溪”管道破坏计划牵涉一支潜水小队和一艘帆船,而美国中情局收到荷兰的情报后,并未声张。 破坏事件发生后,美国一直装聋作哑,声称事先不知情,也没有参与相关行动,并且还把矛头指向俄罗斯。 近几个月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多家美国媒体相继爆料中情局事先知道针对“北溪”管道的破坏计划。1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仍拒绝就上述报道置评。他表示,多个欧洲国家正就“北溪”事件展开调查,美国将等待调查结果。 俄罗斯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安德烈·列杰涅夫14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北溪”事件需要“透明客观”的国际调查,而美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需要“弄清楚”。 去年9月,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发生爆炸。各方普遍认为这一事件系“蓄意破坏”。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展开独立调查。俄罗斯多次呼吁共同调查、分享调查结果,但遭西方国家拒绝。 今年2月8日,美国知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发文爆料说,“北溪”管道系被美国情报部门和美军秘密破坏,美国政府否认这一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