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疑云|俄不信西方“自查”“北溪”爆炸事件 吁联合国调查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涅边贾21日说,俄方“不相信”丹麦、德国和瑞典各自对“北溪”天然气管线爆炸事件的调查,呼吁联合国发起调查。   在俄方看来,相关信息和证据愈发明确指向美国为幕后黑手。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当天也在联合国安理会相关会议上发言说,“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能力在事发海域实施爆炸。      俄方认为证据确凿   应俄方要求,联合国安理会21日开会审议“北溪”管道问题。涅边贾在会上说,丹麦、德国和瑞典中的任何一国都没有同意俄方参与调查,相关调查不仅不透明,而且意在“掩盖痕迹”、袒护美国。   2022年9月底,由俄罗斯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的部分出现四处泄漏点。各方普遍认为这一事件系“蓄意破坏”,丹麦、德国和瑞典各自对此发起调查。俄罗斯多次要求参与调查,但遭拒绝。   今年2月8日,美国知名记者西摩·赫什爆料说,“北溪”管道爆炸是美国军方在总统约瑟夫·拜登授意下实施,挪威军队参与其中。随后,更多报道和言论佐证赫什的说法。美国白宫和挪威外交部对相关说法均予以否认,丹麦方面则表示“无可奉告”。   涅边贾21日在安理会会议上说,相关“确凿证据”数量之多甚于好莱坞大片演绎,“犯罪动机、犯罪者和犯罪方式都毫无疑问”。     西方说法遭“打脸”   当天会议开始前,丹麦、德国和瑞典向安理会提交联名信称,已向俄方通报调查的相关信息。然而,这一说法遭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德米特里·波利扬斯基直接驳斥。   “有说法称他们(三国)向俄方提供了信息,这不属实,”波利扬斯基告诉媒体记者,“恰恰相反,我方获取信息的一切尝试都遭拒绝或无视。”   围绕对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俄方多次抨击西方国家试图悄然了结调查。波利扬斯基先前说,俄方希望安理会本周内能够表决俄方呼吁发起独立调查的草案。   丹麦、德国和瑞典21日在联合信中说,调查迄今确定,“破坏行为造成的强烈爆炸”导致“北溪”管道受损,但“这些调查还没结束,因此没办法说明(调查)什么时候才能完结”。   涅边贾强调,俄方“不相信”这三国的调查,但将“完全信任”由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牵头发起的独立的国际调查。      美学者吁联合国调查   在安理会当天会议上,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克斯受邀线上发言。他强调,“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能力对“北溪”管线实施爆破。   在萨克斯看来,破坏管线需要极强的“规划、专业和技术能力”,而且在丹麦和瑞典的专属经济区实施,“大大增加了行动的复杂性”。因此,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有技术能力并进入波罗的海实施行动”,乌克兰缺乏必要的技术,也没有通往波罗的海的通道。   萨克斯先前告诉媒体记者,美国基本上是唯一有动机、有手段炸毁“北溪”管线的国家。   在安理会会议上,萨克斯还强调,这次破坏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还对海底电缆等相关跨境基础设施构成了巨大威胁。   萨克斯认为,联合国安理会“有责任”调查这一事件,以便将肇事者绳之以法,为受害方寻求赔偿,并防止今后再发生此类事件。

敦促美方正视并解决滥用武力给中美关系造成的损害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2日表示,美方悍然出动先进战机和导弹击落民用飞艇,严重违反国际惯例和有关国际公约。中方再次敦促美方拿出诚意,改正错误,正视并解决滥用武力给中美关系造成的损害。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汪文斌在回答有关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谴责中国侦测气球入侵”的提问时说,中方已经多次清晰、明确告诉美方,中国民用无人飞艇误入美领空完全是由不可抗力导致的一次意外、偶发事件,反复要求美方以理性、冷静和专业的态度妥善处理有关问题。   “但美方无视事实,编造‘间谍气球’叙事,拜登总统亲自下令,悍然出动先进战机和导弹击落民用飞艇,这是百分之百滥用武力、百分之百过度反应、百分之百歇斯底里,严重违反国际惯例和有关国际公约。”汪文斌说。   “美方不仅不反思悔过,反而对华抹黑攻击,制裁中国企业,持续扩大事态。布林肯国务卿更是口出狂言、颠倒黑白。”汪文斌说,事实上,美国才是侵犯别国主权、违反国际法、肆意对别国监听监视的头号帝国。“中方对美方恶劣行径予以强烈谴责,已经多次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   汪文斌说,拜登总统曾多次信誓旦旦公开表示,不寻求“新冷战”,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我们希望他作为大国领导人,能够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不知其可。我们再次敦促美方拿出诚意,改正错误,正视并解决滥用武力给中美关系造成的损害。来而不往非礼也,如果美方执意借题发挥、升级危机,中方必将奉陪到底,一切后果将由美方承担。”

美俄在安理会激辩“北溪”事件,中方:开展国际调查有重要意义

  应俄罗斯要求,联合国安理会21日开会审议“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及其后续调查情况。俄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在会上表示,丹麦、瑞典和德国对“北溪”事件的调查是在消灭罪证,袒护华盛顿,俄方呼吁联合国发起调查。美国外交官则坚称,美方与“北溪”事件无关,俄方是想在临近俄乌冲突爆发一周年之际“转移各方注意力”。在俄方看来,相关信息和证据愈发明确指向美国为幕后黑手。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当天也在安理会会议上发言说,只有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有能力在事发海域实施爆炸,而美方对“北溪”天然气管道有敌意,同时未给出足够证据“自证清白”。      证据确凿“甚于大片演绎”   涅边贾21日在安理会表示,破坏“北溪”管道属于国际恐怖主义行为,必须将肇事者绳之以法,以避免国际社会陷入“混乱时代”。涅边贾说,美政府高级官员曾多次发表威胁“北溪”管道的言论。他还提到,波兰前外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发表的推文以及据称是英国时任首相特拉斯发送的短信都表明,美国及其盟友有炸毁“北溪”管道的动机、手段和机会。“相关确凿证据数量之多甚于好莱坞大片演绎,犯罪动机、犯罪者和犯罪方式都毫无疑问。”   涅边贾高度称赞美国知名记者赫什本月初发表的调查报告,称这则爆料不仅让人们知道美国是事件的“幕后黑手”,也让人们了解到美国如何实施破坏。“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的美国同事将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者更确切地说,假装他们就是法律,他们认为法律赋予他们干涉别国内政而不受惩罚的权利。”涅边贾说,在此之前,美国人从未走到炸毁外国管道的地步,拥有这些管道的国家与美国没有处于战争状态。“好吧,这一天终于来了。也许,这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跨国界和跨大陆的基础设施将成为旨在削弱一些或其他国家的行动的合法目标。”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负责政治事务的公使衔参赞约翰·凯利在会上宣称,俄罗斯此次要求召开会议,是迫切希望改变话题,公然企图分散各方对俄乌冲突爆发一周年的注意力。凯利声称,俄罗斯滥用其作为安理会成员的地位在会议平台上“散布阴谋论”,有关美国参与破坏行为的指控“完全是错误的”。英国、法国、阿尔巴尼亚等国代表对凯利的表态予以附和。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大使在发言时表示,面对详实的材料和完整的证据,一句简单的“完全虚假、纯属捏造”显然不足以回应来自全世界的诸多疑问和关切。中方欢迎俄罗斯在安理会提出的决议草案,认为就“北溪”管道被破坏问题授权开展国际调查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查明“北溪”管道被破坏的原委和责任者,将会发出错误信号,让那些图谋不轨者认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   三国报告“袒护美国大哥”   21日会议开始前,瑞典、丹麦和德国外交部在递交给安理会的信件中表示,对“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仍在继续进行中,目前尚不确定调查何时结束,已向俄方通报调查的相关信息。然而,这一说法遭到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波利扬斯基驳斥:“恰恰相反,我方获取信息的一切尝试都遭到拒绝或无视。”   围绕对“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俄方多次抨击西方国家试图悄然了结。波利扬斯基先前说,俄方希望安理会本周内能够表决俄方呼吁发起独立调查的决议草案。涅边贾21日在会上强调,俄方“不相信”这三国的调查,“由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德国进行的调查不仅不透明,而且显然完全是为了消灭罪证和袒护自己的美国大哥”。涅边贾称,俄方将“完全信任”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牵头发起的独立调查。如果西方国家阻止俄罗斯要求联合国介入调查的请求,只会进一步增加俄方怀疑。   联合国主管政治与建设和平事务的副秘书长罗斯玛丽·迪卡洛21日在会上表示,联合国“无法核实或确认与事件有关的任何说法”,正在等待相关国家的调查结果。她称,各方应避免“毫无根据的指控”,以免进一步加剧地区紧张局势。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日前表示,联合国不会启动任何调查,因为联合国“没有相应的授权”。俄外长拉夫罗夫对此回应称,俄方不同意有关联合国无权调查“北溪”管道遭破坏事件的说法。   “美方有能力、有动机”   安理会21日还听取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和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分析师雷蒙德·麦戈文的发言,他们都认可赫什这则爆料的可靠性。萨克斯说,破坏石油管道“需要高度的规划、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而且在丹麦和瑞典的专属经济区这样做“大大增加了行动的复杂性”。“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技术能力和进入波罗的海的通道来开展这项行动,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波兰、挪威、德国、丹麦和瑞典,它们要么单独行动,要么联合行动。”   萨克斯援引《华盛顿邮报》最近的一篇报道称,北约国家的情报机构私下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俄罗斯实施了这次行动。“俄罗斯没有明显动机对自己的关键基础设施实施这种恐怖主义行动。事实上,俄罗斯很可能会承担修复管道的大笔费用。”萨克斯指出,拜登及美国务卿布林肯等人在“北溪”管道事件前后的表态均显示出美方对“北溪”存在敌意。“虽然美国政府否认了赫什的爆料,但没有提供任何可以反驳赫什的信息,也没有给出任何解释。”萨克斯说,安理会有责任找出肇事者以伸张国际正义,为受害者寻求补偿,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麦戈文认为,赫什之所以能够吸引爆料人,是因为他有完美的从业记录,能够保护爆料人的身份,并在尽职调查后准确地发布他们披露的信息,尽管随后总是会有铺天盖地的否认和诽谤攻击。麦戈文说,虽然现在有些人在抹黑赫什,但这些批评者本身的可信度并不高。

美强化加息预期或抑制全球需求

  上周,在经过数据权重调整、高官频频吹风等操作后,美联储进一步强化“短期内继续加息”预期。此举不仅加剧了市场机构对美国经济加速下行的忧虑,而且在全球贸易增长持续放缓背景下,这或许将进一步抑制需求。   2月14日,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6.4%,两项指标涨幅均超出预期,其中环比涨幅升至3个月来的高点。2月16日,美国发布的1月终端需求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月上涨0.7%,高于市场预期的0.4%,是去年6月以来的最大月度增幅。有分析指出,这两项指标加上此前超预期的就业数据,令市场机构不得不修正观点,转而认为“美联储的加息时间比之前预计得久”。   美联储乐见市场机构这种预期转变。就在数据发布后不久,美国克利夫兰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洛蕾塔·梅斯特、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詹姆斯·布拉德“趁热打铁”,先后公开呼吁进一步加息以确保通胀率的下降趋势。目前,美联储多数官员认为,通胀数据有所放缓,但通胀水平仍然太高,因此即使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美联储近期也频频表态支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不过,也有观点指出,美联储强化加息预期所依凭的通胀和就业数据存在修饰和失真问题,货币政策面临的调控难度在增加而非消退。   从通胀数据看,美国劳工部此次发布的是CPI支出权重更新后的数据,其中住房项权重上升,交通运输项、食品项权重下调,权重更新频率也从两年一次变为今年开始的一年一次。有分析指出,去年美国住房租金持续走高,尽管近期出现回落,但整体水平较去年同期依然有较大增长,因而此次增加住房项权重,成为1月通胀数据上升的直接原因。   从就业数据看,美国1月新增非农就业人口51.7万,是市场预期值18.7万人的近3倍。美联储据此认为,美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强劲为员工薪资水平和服务价格带来上行风险,导致美国通胀压力持续存在,需要继续加息。不过,也有分析认为,美国的劳动参与率跟疫情前水平差距较大、新增就业兼职岗位多而全职岗位减少、劳动力需求持续下降等问题比较突出,目前的就业指标不能准确反映美国劳动力市场实情。   美联储希望让市场相信,可能需要将利率持续提升到此前预期的5%甚至更高水平,直至有让人信服的迹象表明通胀下滑。不过,既要通过加息降低通胀,又要维系失业率不至于过高,还要确保经济不至于过度收紧而陷入衰退,其中的难度着实不小。   持续加息的外部影响需更加值得警惕。今年1月达沃斯论坛期间,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伊维拉曾呼吁关注影响贸易的不确定性因素,利率走势正是其中重要一项。由于美联储加息是通过抑制需求来降低通胀,因而持续加息在加大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的同时,势必抑制需求增长,对全球贸易产生负面外溢影响。在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正值发挥出口对经济支撑作用之际,美国令人意外地冒着经济衰退风险调整通胀数据、强化加息预期,由此产生的影响冲击,不可不察。

美两党斗争不断 美议员直言美国应分成两半:这个国家完了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20日报道,美国两党斗争不断,美众议院议员玛乔丽·泰勒·格林当天发文称,美国应分裂成两半,并直呼“这个国家要完了”。   格林当天早上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称,美国需要全国性的分家,“我们需要将红州和蓝州分开,并缩减联邦政府。同我交谈过的每个人都这么说。看到美国政府实施的系列政策,每个人都觉得‘这个国家完了’。”   格林的帖文得到网民不同的回应,一些人支持这一建议,而另一些人则批评格林的立场。有网民表示,如果自己的州脱离联邦,将建议政府建立边境墙阻止民主党支持者进入。也有网民批评格林的论述实则为“叛国行为”,并建议她辞去国会议员职务。   长期以来,美国两党间的斗争引起美国民众担忧。美国民意调查机构“拉斯穆森报告”2018年的一份民调显示,42%的美国选民担心未来五年内美国会发生内战。2020年美国大选之后,两党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民众愈发担忧。

《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及其危害》报告:美在高科技领域大搞垄断打压 技术封锁

  美国如何在高科技领域大搞垄断打压、技术封锁的科技霸权?最新发布的《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及其危害》报告显示,美国不仅借知识产权保护之名搞知识产权垄断,还将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借民主之名维护科技霸权。   报告指出,美国利用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上的弱势地位和在相关领域制度上的空缺实施垄断,攫取高额垄断利润。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打击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逼迫日本签订《美日半导体协定》,导致日本半导体企业几乎完全退出全球竞争,市场份额由50%跌至10%。同时,在美国政府扶持下,大量美国半导体企业趁机抢占市场。   报告还指出,美国将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动用国家力量打压和制裁中国华为公司。美国还炮制各种借口,围追打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已将100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各种制裁清单。美国还对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端技术实施管控,强化出口管制,严格投资审查,打压包括TikTok、微信等中国社交媒体应用程序,游说荷兰和日本限制对中国芯片和相关设备与技术出口。美国还在对华科技人才政策方面采取双重标准。2018年6月以来,针对部分高科技专业的中国留学生缩短了签证有效期限,对在美华人学者开展大规模调查,排挤、打压华人科研群体。   报告说,美国打造“芯片联盟”“清洁网络”等科技“小圈子”,给高科技打上民主、人权的标签,将技术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为对他国实施技术封锁寻找借口。同时,美国滥用科技霸权大搞网络攻击和监听窃密。从竞争对手到盟友,无不在监听范围之内。

美前情报官员:美国是北约的头号威胁

  近日   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曝光美国破坏“北溪”管道一事   在国际社会引发震动   但参加慕安会的西方政客却对此事闭口不提   一位美国前情报官员披露   美国为了一己私利   可能会出卖盟友利益   “北溪”管道被炸事件就是例证   美前情报官员:北约已经沦为美国维持霸权的工具   当地时间17日,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情报官员斯科特·里特在接受社交媒体采访时直言,对北约而言,最大的威胁不是别人,正是美国。   斯科特·里特说,尽管美国表面上承诺不会对盟友发动战争,但是当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美国往往不惜从背后捅盟友刀子——这次“北溪”管道被炸事件就是例证。而美国的盟友——德国,则沦为牺牲品。   斯科特·里特说:“冷战结束以后,北约已没有存在的理由。有目共睹的是,北约只是美国的工具而已,只要美国愿意,它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摧毁这个工具。如果你是北约的成员国,坦白来讲,北约的头号威胁就是美国。事实上,北约不会对任何国家有帮助,除非是对美国有利。德国就是一个例子,德国想获得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美国就从背后捅了它一刀。”   慕安会上 西方政客避谈“北溪”爆料   尽管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近期曝光美国破坏“北溪”管道一事在国际社会引发震动,但最近参加59届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的西方政客却对此事闭口不提。   赫什爆料或动摇“西方叙事”根基   在西方媒体的一贯宣传中,欧洲的基础设施笼罩在所谓的“俄罗斯威胁”下,俄罗斯应该是炸毁“北溪”管道的“主谋”。一些欧洲学者认为,一旦证实此事系美国所为,将颠覆欧洲民众对这套“西方叙事”的认同。   而对于一些西方政客将赫什的爆料驳斥为“阴谋论”,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做法是为了抹黑赫什。   慕尼黑抗议人士福尔克:“西方指责俄罗斯破坏或损毁‘北溪’管道的说法毫无意义,因为这条管道是俄罗斯用来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普京怎么可能下令炸毁它。”   若爆料属实,系美国实施“恐怖”行径   赫什的爆料文章也在德国政界引发广泛关注。德国反对党呼吁彻查“北溪”管道被炸毁一事。有观点认为,如果最终证实“北溪”管道确系美国破坏,那么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恐怖主义行径。   德国联邦议院前基民盟议员于尔根·托登霍夫:“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么这意味着美国对德国犯下了战争罪和恐怖行径,这将是德美友谊的终点,也是北约的终结。”   有分析认为,随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欧洲将再次看到,乌克兰危机久拖不决的根源在于美国——是美国的利益集团不愿看到这场发生在欧洲的冲突结束。欧洲战略自主的紧迫感将进一步增强,欧洲人将迎来不得不做出决定的时刻。

枪支暴力是美国抹不去的人权污点

美国一些政客长期漠视本国民众生命权,却对他国人权指手画脚,暴露出十足的虚伪和霸道。他们最应该并有责任做的是正视并解决自身问题,让美国人民真正拥有免于枪支暴力恐惧的自由 枪支暴力是美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枪支暴力档案最新数据显示,美国今年以来已发生72起大规模枪击事件。频频发生的枪击事件严重侵犯民众生命权,已成为美国抹不去的人权污点。 美国是世界上民间拥有枪支最多的国家。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私人拥有枪支约3.933亿支,平均每100人约拥有120.5支枪。无论是私人拥枪总数,还是人均拥枪数量,美国都高居世界第一。有关研究显示,美国正处于一场大规模的枪支购买热潮中。从2000年至2020年,美国枪支年产量几乎增长两倍,过去三年更是急剧增长。据美国全国射击运动基金会统计,2020年美国进行了2100万次枪支销售审查,比此前最多的2016年增加530万次。贫富差距拉大、种族歧视问题严重、抢劫和骚乱频发等加剧美国社会不安全感,促使更多美国人以防身为由购买枪支。 枪支泛滥引发接连不断的暴力事件,让美国社会安全问题更加严重,极大危害美国民众生命安全。枪支暴力档案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有44309人死于枪支暴力。近年来,造成4人及以上伤亡的枪支暴力事件增长迅速。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美国大规模枪击事件和死亡人数增长近3倍。2020年以来,美国大规模枪击事件一直保持在600起以上,2021年甚至达到了692起。频频发生的枪击案让美国民众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美国心理协会调查显示,1/3的美国民众去哪儿都担心成为大规模枪击事件的受害者,近1/4的民众承认为躲避大规模枪击事件而改变了生活方式。美国媒体指出,在美国已经没有能够远离枪支的安全场所存在,枪支暴力成了美国人的“生存方式和死亡方式”。 一声声枪响,击碎了所谓“人人得享不可剥夺的生存与自由”的美国梦,但美国政府对此却束手无策。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了个人持枪权。近年来美国枪支暴力问题日益突出,拥枪派和控枪派人士就该修正案释法问题展开激烈辩论,控枪立法讨论多次在争论中陷入僵局。美国各州和地方多次试图制定控枪法律,但始终难见实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去年还作出裁决,推翻了纽约州一项限制在公共场所隐秘携枪的法律,直接削弱了纽约、加利福尼亚、夏威夷、马里兰、马萨诸塞、新泽西等州和地方政府监控枪支的能力。美国《纽约人》周刊网站文章认为,由于缺乏国家层面更有效的枪支法,美国几乎不可能阻止更多的大规模持枪杀人事件发生。 枪支暴力问题凸显美国治理能力衰败。相互掣肘的政治体制、日益极化的政治生态、无孔不入的利益集团等,使美国枪支管控举步维艰,全面禁枪几乎成为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美国政治制度的设计与运作是枪支管控不力的深层根源,各州关于枪支管控的规定松紧不一,枪支管控和跨州执法愈发困难。美国两党在控枪问题上的立场日益两极化,导致双方更难在控枪问题上达成妥协。美国的集团政治和选举政治为拥枪团体提供了合法渠道,使其能大搞金钱政治,影响国会议员在枪支问题上的立场。这些问题导致美国政府长期在控枪方面几乎毫无作为,也让民众日益认识到“枪支暴力是美国永难终结的瘟疫”。 生命权是最大的人权。美国一些政客长期漠视本国民众生命权,却对他国人权指手画脚,暴露出十足的虚伪和霸道。他们最应该并有责任做的是正视并解决自身问题,让美国人民真正拥有免于枪支暴力恐惧的自由。

美参议员演讲遭打断,抗议者喊“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气候危机才是”

  综合美国有线卫星公共事务电视网(CSPAN)和英国《独立报》消息,美国共和党籍联邦参议员乔希·霍利当地时间16日在华盛顿一家智库活动上发表关于中国和乌克兰问题的演讲,期间被一名女性抗议者打断。报道称,在被安保人员带离现场时,这名女子喊道,“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气候危机才是”,“我们的军费开支比100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     CSPAN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推特上的视频画面显示,在霍利发表演讲的过程中,一名女性抗议者走上了讲台,举起一幅自制海报,向台下观众展示,随后一名安保人员将该女子带离演讲现场。而据《独立报》报道,女子手持的海报上写着“(要)人类(和)地球,不要战争(和)侵略”。   《独立报》报道还称,这名女子走向讲台上的霍利时说,“我想你忘了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我们在这个国家每年花费超过1万亿美元”。该女子继续指责霍利,“而你所在的密苏里州……超过一半的人处在贫困之中”。在被安保人员带离演讲现场时,该女子喊道,“中国不是我们的敌人,气候危机才是”。   而根据美国女性草根组织“粉色准则”(CODEPINK)16日发布在其官方网站上的一篇文章,这名女性抗议者名叫奥利维亚·迪努奇,是该机构的一名组织者。她在被护送出大楼后发表了一份声明称,“我们需要与中国合作,一起应对我们共同的敌人——人类和地球最大的威胁,即气候危机。”声明还表示:“我们需要把钱用在穷人身上,而不是用在战争上。我们需要弥补那些我们参与破坏的国家。我们现在就需要外交与和平!”   至于发表演讲的美参议员乔希·霍利,2020年8月10日,时任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宣布,中方决定从即日起,对在涉港问题上表现恶劣的11名美方人士实施制裁,乔希·霍利名列其中。相关报道提到,霍利曾赴港为暴徒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