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图谋“东进” 推高亚太安全风险

  北约维尔纽斯峰会近日在立陶宛落幕,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四个亚太地区国家领导人再次获邀参会、北约提升亚太地区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位等动向备受各方关注。北约加速东进亚太是逆时代潮流、悖国际道义之举,只会增加地区安全风险,终不得人心。   东进亚太早有迹象   北约加快东进亚太并非突发奇想,过去一年间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展开舆论造势和实际运作。北约去年批准的《北约2022战略概念》将亚太地区标记为“新的战略关切区域”,东进亚太业已成为其在“援乌抗俄”之外着力推进的重点政策。从去年的马德里峰会开始,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四国频繁成为北约外长会议等高规格多边会晤的“特邀嘉宾”。邀请亚太国家领导人和政府高官参加内部会议,正逐渐成为北约将双方合作机制化的固定模式。北约有意借此加强与其亚太战略伙伴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因此,上述四国领导人受邀参加本次峰会的全部议程并不令外界感到意外。   北约视日本和韩国为重点拉拢对象。今年年初,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出访日本和韩国,开启北约最高行政官员对亚太地区的首次正式访问,通过拉近与两国关系巩固北约在东亚和西太平洋的地缘政治支点。北约亦在积极进行内部协调,试图加快推动设立日本联络处。本次峰会结束后,北约又分别与日本和韩国签订“个别针对性伙伴关系计划(ITPP)”,进一步提升合作制度化水平。   挑起对华叙事战   本次峰会公报涉及亚太地区的相关内容充分折射出北约试图加快东进步伐,快速完成“欧洲+亚太”地区战略整合与对华制衡体系构建的巨大战略野心。竞争与制衡将是北约当前和未来东进的两大主题,而中国则是其各类政策和行为的“假想敌”和目标靶向。有分析认为,北约的亚太政策企图以跨大西洋地区为基础,以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四国为战略抓手,加强向亚太地区投射力量并在该地区形成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体系,从以下两方面服务于北约的全球战略。   第一,打通跨大西洋和亚太区域界限,形成一个“东西并举、双向联动”的整体战略架构。峰会公报重申亚太地区“对北约而言很重要,因为该地区的发展会影响欧洲-大西洋安全”,呼吁亚太伙伴国在乌克兰问题等方面提供帮助,为欧洲安全作出贡献,同时也要求欧盟在东亚事务上为北约及其伙伴国提供支持。   第二,应对所谓中国崛起带来的“系统性挑战”,以“集团化对抗”的冷战思维打造有利于对华竞争与遏制的国际环境。表面上看,本次峰会大体延续了马德里峰会确立的对华政策——“竞合并进”,即在无端指责中国对其构成所谓“系统性挑战”的同时,宣称“仍对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持开放态度”。从本质看,北约显然有意升级对华战略竞争的烈度和广度。峰会公报涉华内容多达15处,大量使用饱含敌意的词语意图将中国“污名化”,例如公然宣称“中国的野心和强制政策”挑战了其利益、安全和价值观,无中生有地指责“中国运用广泛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工具来增加全球影响力”和“试图颠覆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有分析指出,北约此举本质上是一种对华叙事战,即通过刻意歪曲事实和肆意渲染不实消息等抹黑手法,对华施加巨大国际舆论压力,妄图使中国承受修复国际形象和声誉的高昂外交成本。   亚太安全风险陡增   细思北约全球战略以及雏形初显的亚太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不难发现北约加快东进步伐真正满足的是作为北约“指挥棒”的美国升级对华战略竞争的利益需求。令美国困扰的是,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以北约目前拥有的资源总量很难实现在欧洲和亚太方向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同步遏制。如能以北约为“联络中介”,把原本分散、缺乏联动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其互为补充,则可有效“降本增效”,盘活战略资源,缓解“两线作战”压力。   在美国的主导下,北约以“新棋手”的身份介入亚太地缘政治博弈或将基于以下两个抓手。一是以美国为中心支点,整合亚太盟友资源,实现北约-亚太四国合作机制、美国亚太国家双边联盟(美日、美韩、美澳等)、亚太小多边联盟和准联盟(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的融合对接,建立多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政策沟通协调机制。二是推动北约与亚太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从而形成政策协调网络。上述两种情况都可能推动亚太大国战略竞争向着“集团化对抗”的危险方向发展,将会显著提升大国战略竞争烈度、加剧地区安全治理困境、增大地缘冲突风险。   欧洲国家对美国的迎合虽有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换取美国安全保护和外交支持的需要,但仍会给亚太地区安全带来极大风险和不确定性。一旦北约的战略预期最终成为政治现实,届时激烈的大国战略竞争将很可能摧毁自由、和平、繁荣的亚太地区秩序,各国间互不信任、彼此戒备将取代当前相互促进的经贸往来、科技合作和人文交流,为追逐短期私利迎合北约却罔顾地区整体利益的部分亚太国家也绝不可能独善其身。   倒行逆施招致广泛谴责   在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崇尚和平共赢、摒弃对抗与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北约加速东进步伐、加剧地缘紧张显然是倒行逆施,充分暴露其受美国控制、高度意识形态化、抱守冷战对抗思维且狭隘自利的政治军事集团的本质。北约相关做法已遭到不少负责任国家的反对。7月12日,中国外交部敦促北约立即停止对华歪曲抹黑、编造谎言。中国驻欧盟使团则表示北约峰会公报连篇累牍、老调重弹,充斥着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公报涉华内容罔顾基本事实,肆意歪曲中方立场和政策,刻意抹黑中国。另外,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北约维尔纽斯峰会期间重申反对设立日本联络处,表示“北约是北大西洋组织。北约相关文件明确了‘北大西洋’这一地理范围,而日本并不在北大西洋”。   北约的所作所为还引发了欧亚多国学者和民众的不满。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吉尔伯特·阿卡指出,“在美国的推动下,北约不断扩大且已发生质变”。印尼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韦罗妮卡·莎拉斯瓦蒂表示,“如果允许美西方将亚太变成自己的主场,将严重危害地区国家利益”。7月11日,日本民众在东京街头自发组织抗议活动,反对首相岸田文雄参加北约峰会,认为北约可能会把日本拖入战争。   北约以往的斑斑劣迹表明,其触角所及之处往往伴随着地缘政治对抗加剧和安全治理失序风险的上升。诚如印度尼西亚防长普拉博沃在香格里拉对话上所言,“亚洲国家曾被大国支配、奴役和剥削的共同经历,迫使区域国家致力于创造一个和平友善的环境,以‘亚洲方式’解决分歧和挑战”。亚太安全事关所有地区国家,各国理应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切不可“引狼入室”。

中方反对以竞争为幌子打贸易战、科技战

  2023年7月19日,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应邀出席阿斯彭安全论坛,与旗语新闻社创始编辑克莱门斯举行专场炉边对话。   谢锋指出,我们反对以竞争为幌子打贸易战、科技战。中国不怕也不回避竞争,但美方所谓竞争显然是不公平的。首先,美方剥夺了中方的参赛资格,比如美方以莫须有的安全借口彻底封杀华为,华为提出签署“无后门协议”仍不放过,都不让你上场还怎么竞争?第二,美方不是“一对一”,而是纠集盟友“多打一”,还讲不讲规矩?第三,美方还出台“芯片禁令”,禁止向中国出口14纳米以下芯片,就像在游泳比赛里自己穿上最先进的鲨鱼皮泳衣,别人只许穿过时的泳衣,还有起码的公平吗?   谢锋强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方不希望世界降下“铁幕”,也不希望拉下“硅幕”,比谁都不希望陷入“以牙还牙”的恶性循环。美方迄今将130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各种制裁清单,导致中方无数人失业,影响无数家庭的生计。中国人民不会无动于衷,中国政府更不会坐视不管。   阿斯彭安全论坛由阿斯彭战略小组主办,在美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等政府高官以及众多前政要、知名企业家、智库学界领袖、媒体记者和英国外交大臣等多国政要参加此次论坛。

集束弹药已到! 美国持续“拱火”的又一例证

  当地时间7月13日,据乌克兰国家通讯社报道,乌军指挥官称,乌克兰已经获得美国提供的集束弹药,目前暂未使用。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的消息自披露那天起,就持续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批评。然而,美国对国内外日渐高涨的反对声浪“充耳不闻”。对美国而言,如何让自己一手挑起的这场战火持续,是远比平民安危更重要的事情。   承诺“有限使用”有用么?   所谓集束弹药,是将数量达十余枚甚至数百枚的小型弹药集合在一起制成的机载炸弹或火炮炮弹等,投放后会在空中大范围释放小炸弹,在触达地面时或之后引爆,对目标造成大面积杀伤。然而这些小炸弹也可能无法正常引爆,变成哑弹,从而对散落地点附近平民构成长期威胁。   乌克兰“塔夫里亚”作战和战略集团指挥官塔纳夫斯基日前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称,集束弹药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武器,需要等待乌克兰高层决定哪些地区可以使用。   虽然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13日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表示,基辅已经“书面”承诺确保这些弹药不会在人口稠密地区使用,然而,集束弹药一旦投入使用,能否严格照此执行,没有人可以给出明确答案。     《集束弹药公约》于2008年获得通过并签署,并于2010年8月1日起正式生效。公约规定,禁止缔约国生产、使用、储存或转让集束弹药。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日前再次强调了公约的重要性。   “我一直支持禁止集束弹药的国际公约,该公约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书。这些弹药不能在战场上使用。”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问题在北约内部分歧严重。   英国首相苏纳克强调,“英国签署了《集束弹药公约》,禁止生产或使用集束弹药,并反对他国使用集束弹药”。   西班牙国防大臣玛加丽塔·罗夫莱斯表示,相关决定是美国单方做出的,西班牙是《集束弹药公约》的签署国,对于某些特定武器弹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禁止向乌克兰提供。   △美国《政治报》网站报道截图(题图左为西班牙国防大臣罗夫莱斯,右为英国首相苏纳克)   意大利参议员德·克里斯托法罗日前公开表示,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这种非常致命的武器,是一种不计后果的行为,十分令人担忧。     美国政府此举在美国国内也引发不少人士的批评和反对。   美国民主党籍参议员莱希和默克利就联合撰文警告说,美方将不得不为此付出“难以承受的道义和政治代价”。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法学教授、联合国战争罪顾问博伊尔称,美国政府提供集束弹药的决定意味着美方在升级使用“恐怖主义武器”。   原美国中央情报局分管反恐事务的官员吉拉尔迪直言,美国政府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并不会改变战场形势,但却会对大量平民造成危险;大多数国家认为使用这类武器等同于战争罪,类似于使用毒气或化学武器,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表明了美方的伪善。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前海军陆战队上校马克·坎西恩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集束弹药的问题在于其“哑弹率”,因为这种弹药会投下大量小弹药,基于他们被投放的位置,有一部分小弹药不会立即爆炸。这就意味着这些哑弹未来会伤及平民。   “美国正不惜一切代价卷入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