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倒打一耙诬指中国“咄咄逼人”,中方驳斥!

  据彭博社6日报道,美国白宫5日声称,中方舰艇及战机对美方军队的拦截行动表明,北京日益“咄咄逼人”,还称此举可能酿成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对此,中国外交部6日表示,美方的霸权行径才是造成海空安全风险的根源。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认为,美方以“咄咄逼人”等不实之名指责中国,是为了给政治动员寻找“正当理由”。   近日,美国军方频繁派遣军机、军舰在台海、南海地区挑衅滋事,中方依法依规对其予以拦截。6月3日,美国“钟云”号驱逐舰、加拿大“蒙特利尔”号护卫舰过航台湾海峡,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全程跟监警戒。5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17舰编队位南海进行例行性训练期间,美军1架RC-135侦察机蓄意闯入我训练区域实施侦察干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组织空中兵力全程跟踪监视。      然而,美方却将中方合法、合理、符合专业规范的正常反应渲染为“危险行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柯比5日宣称,这种不安全、不专业的拦截行动会导致误解和误判。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陈琪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方用“咄咄逼人”“不安全”“不专业”等一系列词汇来指责中国并持续炒作拦截事件,其根本目的就是为渲染“中国威胁论”,为动员盟友打压中国提供所谓“正当理由”。此外,自“气球事件”以来,中方一直冷处理对美关系,所以有些“急了”的美国频繁惹事,想把形势炒热,让中国接招。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柯比在相关问题上的表态时强调,是美国的军用舰机不远万里跑到中国的家门口挑衅,执意到中国领海领空附近搞什么抵近侦察、耀武扬威。这不是维护“航行自由”,而是在推行“航行霸权”,是赤裸裸的军事挑衅行为。这种霸权行径才是造成海空安全风险的根源。汪文斌称,中方一贯尊重各国依据国际法享有的航行和飞越权利,但坚决反对以航行和飞越自由为名危害中国主权和安全。中国军队依法依规开展海空现场应对,相关措施专业、合法、合理。   据彭博社报道,柯比还宣称,中方的行动是一种声明,代表着他们对美方涉足该区域的不满。他扬言,美国将继续在这片区域进行巡航和飞行。“绝大多数国际贸易都经由印太地区,我们在那里有真正的需求,我们将留在那里。”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后,美国防长奥斯汀6月1日开启了其第七次印太访问之行,访问国包括日本、新加坡、印度和法国。在接受日媒采访时,奥斯汀表示要与盟友国展开合作以确保地区的和平稳定,同时还表示要共同应对中国。   美方一边无端指责、刻意抹黑中国,另一边又寻求与中国对话。6月5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美大司司长杨涛分别同来访的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莎拉·贝兰举行了会见、会谈。美国《国会山报》报道称,在中美军舰发生对峙之际,两名美国高级外交官在北京就美中关系进行面对面会谈“非常罕见”,美方称这次会谈的内容包含了台湾问题,是“坦诚和富有成效的讨论”。中方表示,就台湾等重大原则问题阐明严正立场。   柯比5日表示,美方希望中美之间的对话能有所改善。他称,美国在安排国务卿布林肯、财政部长耶伦和商务部长雷蒙多访华一事上已经取得了进展。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务院首席副发言人韦丹特·帕特尔表示,拜登政府正在寻求与中国保持一种可预测的关系,“拜登总统已经明确表示,我们不会寻求任何形式的新冷战,我们的竞争不能演变成冲突。”   陈琪分析称,现阶段中美之间仍处于紧张互动的态势,由于双方在矛盾的成因、性质以及处理矛盾的方式上还没有达成共同认知,对话要出成效还比较困难。

“印太经济框架”充满排他与胁迫

  当地时间5月27日,拜登政府宣称,“印太经济框架”14个成员国基本完成了“提高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协议谈判,将加强芯片、关键矿物等基本材料的供应链,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美方此举充分表明,其主导下的“印太经济框架”充满排他性、胁迫性和风险性,有违国际社会的普遍意愿和共同利益。   2022年5月,拜登在访问日本期间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实际上却是美国谋求地缘博弈、打压中国、维护霸权的工具。无论什么名目的区域合作框架,都应该保持开放包容,而不是歧视排他。然而,美国政府多位官员公开宣称,“印太经济框架”是“独立于中国的安排”,将用来“反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所谓“提高供应链韧性与安全”协议也表明,美方只想以“印太经济框架”为借口,另起炉灶,谋求构建排华“包围圈”,并在关键资源、技术领域巩固自身霸权。   美方此举再次暴露了其全球最大经济胁迫国的本质。美方很清楚,在供应链上大搞“去中国化”,势必要承担巨大风险和高昂成本。对此,美国政府选择胁迫其他国家一起埋单。近日,由于美光科技未能通过网络安全审查,中国禁止关键基础设施运营商从该公司购买产品。美国政府却要求韩国政府,禁止韩国芯片制造商填补美光留下的中国市场空白。美国主导“提高供应链韧性与安全”协议谈判,就是企图将其对地区供应链的胁迫制度化。   亚太地区云集了众多制造业和贸易大国,各国在产业分工和贸易投资领域的相互依存度很高,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惠经贸关系。对于该地区大多数国家来说,中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如果在经济层面疏离中国,将承受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还须看到,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的结果,最安全的供应链就是开放的供应链。对供应链进行人为干扰和破坏,将正常的经贸活动政治化,才是影响供应链稳定安全的最大风险,将危及地区国家共同利益,美国也将招致反噬。不少人士对此都有清醒认识,美国商会等30多个团体近日发出联名信称,美国政府提案的内容和方向无法取得有意义的战略和商业成果,还会危及美国在各个地区的贸易和经济利益。   当今世界正面临一系列挑战,拓展和深化多边和区域合作是应对挑战的有效途径,也是亚太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美方以促进地区合作之名,玩弄地缘博弈、封闭排他的把戏,将对地区各国的合作发展成果和势头造成严重破坏,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径必将失败。

美媒:枪暴泛滥的鲜血溅染了美国年轻人的生活 政府的不作为与民意相悖

  中国日报网5月30日电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 News)报道,当地时间5月28日凌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高中发生一起枪击案,造成一名16岁的花季少女死亡。警方表示,该事件涉及多名高中生。目前,并未有嫌疑人被拘留。      该市市长安德烈·狄更斯(Andre Dickens)痛心疾首,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枪支暴力下消逝。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无论年轻人想去哪里相聚,务必保证自身安全。学校负责人丽莎·赫林也称此次枪击事件是一个“悲剧”。   美国《国会山报》近日刊登了帕克兰市枪击案受害者家属的文章。文章称,美国年轻人的生活永远逃不开枪支暴力的阴影,枪暴泛滥的鲜血溅染了年轻人的生活!   作者谈起自身经历,在2018年情人节美国帕克兰市发生的大规模枪击案中,他的姐妹卡门·施特鲁普(Carmen Schentrup)和其他16个同学一起丧生。他本人饱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同时也亲眼目睹枪击事件过后整个城镇所笼罩的阴影、人们所遭受的创伤。      作者强调,他们的经历绝非“独一无二”。枪支现在已经成为美国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超过了其他所有死亡原因。作者认为这一切要归咎于政府的致命选择。美国许多州对枪支所有权的限制非常少,获得枪支甚至比获得驾照更容易。作为同龄人,作者深刻认识到枪支对仍在成长过程中的年轻人危害极大。从桑迪胡克(Sandy Hook)到帕克兰(Parkland),再到乌瓦尔德(Uvalde)以及美国其他社区,年轻人既是持枪者也是受害人。   作者以数据为证,2020年,26%的枪支凶杀案受害者的年龄在18至24岁之间,而从2019年到2020年,美国青少年平均每7小时就有一次用枪自杀。同时,很多时候年轻人也会因枪支走火而受伤或死亡。   作者认为保护年轻人免受枪支暴力是政府的责任,作者建议枪支安全立法并举例表示可以提高最低持枪年龄,如此一来既符合宪法,亦行之有效。然而,作者失望表示一些议员拒绝采取行动。   作者悲恸地陈述了一个事实:美国议员们一来害怕虚假诉讼,二来难以抗拒枪支游说团体给予的利益,他们畏缩不前,眼睁睁看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命的流逝。   在得州小学枪击案发生一周年之际,美国公布了最新民调。该调查显示,60%的美国人表示控制枪支暴力比保护枪支权利更重要。美国民众对管控枪支暴力的支持达到了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马里斯特民意研究所(Marist Institute for Public Opinion)所长李·米林戈夫(Lee Miringoff)表示,美国政府的不作为与民意相悖。事实上,美国民众认为有很多措施可以解决人们对枪支暴力日益增长的担忧。

美式“反恐”= 数百万人“间接死亡”

  2021年8月美军狼狈撤出阿富汗,宣告了美国20年“反恐战争”的可耻失败。   当时,由美国布朗大学沃森研究所“战争成本”项目提供的研究数据曾被广泛引用:美国自2001年起以反恐之名发动的战争和军事行动造成超过92.9万人死亡,其中平民占四成以上,超过38.7万人。      然而,这些数据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了。   根据“战争成本”项目本月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9·11”事件之后与美国有关的战争共造成至少450万—460万人死亡,比之前的数据多出了360万—370万人!      “在美国,这是一个被极度低估的问题”   这份报告以《死亡是如何比战争更长久的:“9·11”后战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为题,对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利比亚和索马里等7个中东国家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调查。   调查发现,虽然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已于2021年结束,但战争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公共服务和环境的破坏所引发的间接死亡和相关健康问题仍在不断增加,而且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      报告指出,战争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了这些国家民众的基本生存。   例如,在伊拉克战争最激烈的时期,港口、道路、电力系统被毁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战争本身。   而在较伊拉克受关注相对较少的利比亚,情况要比想象的更严重。   报告称,利比亚的人类发展指数曾在非洲排名第一,但美西方的军事干涉改变了一切:以2016年为例,美国在短短5个月内对利比亚城市苏尔特进行了约500次空袭,比美国同期对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空袭更为猛烈。   这种残酷空袭严重破坏了利比亚的医疗保健体系,导致当地传染病肆虐,人均预期寿命大幅下降(男性下降9年,女性下降6年)。     报告还指出,相对于直接死于战争的人数,更多的人,特别是妇女和儿童,首当其冲地受到战争余波的持续影响。   而战争对人类健康造成的许多长期的未得到充分认识的后果,从当地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便可见一斑。   据估计,在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和索马里,共有超过760万名5岁以下儿童严重营养不良,也因此面临更大的夭折风险。     报告特别提到,战争真正的影响“巨大和复杂”,无法做到量化。因此,“战争成本”项目迄今尚未得出准确的死亡数字,只是提供了一个“保守的估计”。   该报告的作者、“战争成本”项目联合主任斯蒂芬妮·萨维尔表示,虽然现在“反恐战争”已随美国离开阿富汗而在名义上宣告结束,但战区民众仍在继续承受着战争恶果,而美国国内对此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漠不关心。      “直到今天,美国也没有吸取教训”   这份报告发布后,引起美国舆论的高度关注。...

美国升级对乌克兰军援引发广泛批评——“乌克兰危机是美国攫取暴利的工具”

  在日前举行的七国集团广岛峰会期间,美国政府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3.7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包括弹药和装备等,并允许其盟友向乌克兰提供F—16战斗机,美国则为乌提供飞行员培训。此前,美国政府于5月9日宣布向乌克兰提供价值12亿美元军事援助。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对乌克兰军援升级,暴露出美国隔岸拱火、从危机中渔利的图谋,引发各方对乌克兰危机继续恶化的担忧。国际社会热切呼唤和平,反对搞阵营对立,认为美方拱火浇油的做法不利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   七国集团广岛峰会期间,日本多个团体以及其他国家一些人士在广岛等地发起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抗议美国操纵的七国集团峰会沦为“战争峰会”。日本“8·6广岛大行动实行委员会”发表声明说,“利用广岛宣称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激化和扩大俄乌冲突,这样的峰会我们绝不容忍!”   日本山口大学名誉教授纐缬厚指出,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破坏劝和促谈努力,一意孤行向乌克兰提供军援,使得停火止战看不到希望。美国全球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乔治·绍穆埃利说,美国的目的就是要延长这场冲突,无论什么情况下,美国都会不断拱火。   5月22日,应邀参加七国集团峰会的巴西总统卢拉在记者会上批评美国为乌克兰提供军援,认为美方此举无助于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卢拉强调:“乌克兰危机应在联合国框架下讨论,而非七国集团。”   哥伦比亚副总统弗朗西娅·马尔克斯在今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表示:“我们不想继续讨论谁将是战争的赢家或输家。我们都是输家。”津巴布韦议员苏帕·曼迪万兹拉说:“世界应该抓住和平的机会,相反,你可以看到美国和北约国家的做法,他们完全不在乎和平。”   据美国媒体报道,自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美国已承诺向乌克兰提供300多亿美元军事援助。近日,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出席国会参议院听证会时表示,美国正加快向乌克兰移交“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计划于今年秋季初移交完成。   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美国许多军工厂全力提高产量。美国向乌克兰承诺的军事援助中,大部分订单流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军火巨头的口袋。美国匹兹堡大学客座法学教授丹尼尔·科瓦利克批评说,美国军火商靠向世界卖武器发财。他们根本不在乎战争结果如何,只要能卖武器就行,“持续的战争就是他们乐见的结果”。   “乌克兰危机是美国攫取暴利的工具。”美国国防部前顾问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直言,从为乌军生产、运输武器到训练乌军士兵,美国政府都能从中获利。   美国一直声称北约没有直接参与乌克兰危机,然而不久前发生的五角大楼情报泄密事件显示,乌克兰境内有超过150名北约军事人员,其中近百名为美国军事人员。“美国不愿结束冲突,希望乌克兰危机持续,因为这对美国具有潜在益处。”美国兰德公司日前公布的调查报告认为,一场更长时间的战争在试图削弱俄罗斯实力的同时,还将继续对欧洲各国施加压力,使他们进一步减少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并在国防上投入更多资金。   美联社公共事务研究中心的民调结果显示,美国民众对军援乌克兰的支持率已从去年5月的60%下降到今年1月的48%。今年2月,美国上千名反战人士在位于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前举行集会,要求美国停止煽动俄乌冲突、促进双方和谈、解散北约、削减美国军费等。抗议者莉迪娅表示,美国煽风点火有一段时间了,“美国政府里有人想要看到北约同俄罗斯冲突。”美国反战人士和时政评论家吉米·多尔在抗议集会上表示:“美国政客想要军火商赚钱,以换取源源不断的政治献金。”

美国前陆军上校:美拱火乌克兰危机 牺牲盟友利益维护霸权

  针对不断升级的乌克兰危机,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的办公室主任、前陆军上校劳伦斯·威尔克森今年早些时候表示,美国的不断拱火给全世界造成了困扰,而美国通过牺牲盟友利益维护自己霸权的行径,只会让自己与盟友逐渐疏远。   美国前陆军上校 劳伦斯·威尔克森:美国对于乌克兰危机的态度对世界造成了困扰,这一切需要停止。美国在通过欧盟重建自己的霸权,我们在利用乌克兰重建自己的霸权,而德国是我们的抓手。德国有民调显示,62%的德国人希望乌克兰危机立刻结束。不仅是他们,自从美国破坏了“北溪”管道后,德国的能源成本飙涨到原来的9到10倍,德国无法长期承受这些代价。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与我们最有实力的盟友逐渐疏远。   美国前陆军上校:美国是一个热衷于发动战争的国家   劳伦斯·威尔克森还指出,美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热衷于发动战争的国家。   美国前陆军上校 劳伦斯·威尔克森:美国自“9·11”事件开始,就是个热衷于发动战争的国家。也可以说,早在那之前,我们就是个热衷于发动战争的国家了。民意调查显示,有三十亿人认为美国疯了。他们真的认为我们疯了,并以不同方式表达这种观点。2003年我们在伊拉克犯下了战争罪行。美国财政部的官方制裁名单中,有超过32个国家被美国制裁。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这32个被制裁国家的民调显示,他们认为美国是对他们未来最大的威胁。

美与巴新签防务协议引不安,专家:美试图将巴新作为抗衡中国工具

  美国和巴布亚新几内亚22日签署双边防务合作协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2日称,协议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预计将扩大美国对巴新军事及其他设施的使用,以加强华盛顿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存在。2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美国试图通过该协议加强对巴新的拉拢和控制,并将其作为在南太地区抗衡中国影响力的工具。   据法新社报道,代替美国总统访问巴新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22日与巴新国防部长达基在巴新首都莫尔兹比港签署上述协议。报道称,该协议将允许美国军队进入巴新的机场与港口。布林肯称,美国和巴新军人可以登上彼此的船只,分享技术专长,并共同“更好地进行海洋巡逻”。报道还援引美国国务院的声明称,与巴新的协议将“加强安全合作,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双边关系,提高巴新国防军的能力,并加强该地区的稳定与安全”。      不过,这一安全协议在巴新国内引发担忧。新西兰广播公司22日报道称,来自巴新各地的大学生从当天早上6时开始举行抗议活动,呼吁政府提高透明度。莱城科技大学的学生会主席表示,巴新政府必须在签署协议前准确解释其内容,“如果该协议会以任何方式影响我们,我们需要提前知道”。据新西兰“Stuff新闻网”22日报道,该国总理希普金斯重申新西兰尊重所有国家的主权,但“不希望看到太平洋军事化”。为了安抚国内情绪,巴新政府此前曾发表声明称,“虽然巴新没有敌人,但做好准备是值得的”,“该协议与地缘政治无关,而是承认本国需要建设国防能力”。声明还强调,巴新并不排除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合作。   尽管如此,外国媒体普遍认为,签署这一协议是美国试图在南太地区与中国展开竞争的最新例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宁团辉2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上述协议是美国深入推进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的重要举措,以遏制中国在巴新影响力的上升,进而确保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不被挑战。华东师范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弘也分析称,通过与巴新签署防务合作协议,美国希望拉拢其他地区国家也进入其军事实力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对中国的排斥和打压。   据路透社本月早些时候报道,美国总统太平洋岛国谈判特使尹汝尚透露,布林肯此行将与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举行区域会议,帕劳总统惠普斯将在会议期间和布林肯正式续签“自由联合协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也将于23日与美国签署同一协定。根据协定内容,美国保留对这些岛屿国家的防御责任。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频繁加大在太平洋岛国的投入,例如本月初在汤加开设大使馆。宁团辉说,从根本上讲,美国对太平洋岛国的重视和投入,并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和反应性的,其目的并非真的要帮助太平洋岛国发展,而是为了在太平洋岛国地区与中国竞争。

美债违约倒计时,各大公司在做最坏打算!

  美国财政部资金耗尽日期临近,而美国政府与国会关于提高债务上限的谈判依然处于僵持状态。上周五双方关于债务上限的谈判“破裂”后,共和党和民主党方面均发表尖锐声明,相互“甩锅”。虽然美国总统拜登对谈判前景仍表“乐观”,但无论是最后时刻达成协议的“极限操作”,还是真正出现债务违约,两种状况都让美国商界和金融界感到压力,美国企业已经在为可能到来的“债务违约”做准备了。      谈判无进展,两党相互甩锅   美国《国会山报》21日报道称,白宫计划安排拜登当日与国会众议院议长麦卡锡通电话,试图让提高美国债务上限的谈判重回正轨。但麦卡锡20日公开表示,有关债务上限问题的谈判将暂停,直至拜登返回美国。   双方上述表态是基于上周五的谈判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这一事实。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19日,白宫同国会众议长办公室就提升政府债务上限的谈判以失败告终,且不清楚何时再进行当面谈判。共和党人称,谈判最大难点就是削减政府开支,国会众议院共和党人同白宫在此问题上分歧极大。共和党人抱怨说:“白宫根本不清楚美国存在开支问题。”白宫方面则把谈判失败的责任推给共和党。白宫通讯联络办公室主任拉伯特发表声明称,共和党人“绑架美国经济,将美国推向债务违约边缘”。   “尽管双方都发表了尖锐的声明,拜登对债务上限谈判仍表示乐观。”《纽约时报》20日发表了以此为题的文章。当地时间上周六,正在日本出席七国集团峰会的拜登作出乐观表态,称债务上限谈判正在“分阶段进行”,他对通过谈判避免美国政府债务违约“毫不担心”。   《纽约时报》称,美国政府早在今年1月就已触及31.4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但美国财政部采取所谓“超常措施”继续支付政府款项,而上述资金最早将于6月1日耗尽,这意味着国会和白宫如不能达成提高债务上限协议,那么最早在6月1日美国就会出现历史上首次债务违约。   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增加   美国《华尔街日报》20日刊文称,长期的债务上限争论可能将美国经济推入衰退,而政府违约可能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最坏的情况下,如果美国政府无法向其债务持有人付款,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并导致股价暴跌和借贷成本飙升。”美国穆迪公司分析称,如果债务违约持续6个星期,美国可能失去超过700万个工作岗位,失业率将飙升至8%以上,对经济的影响将持续10年之久。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2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债务违约的情况一旦出现,那么美国自身、美元的全球信誉、美国的金融体系乃至于全球的金融秩序将受到严重冲击,会造成剧烈程度不亚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新一轮危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蓝庆新2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历史上因债务谈判出现两党僵持对峙的情况不在少数。一般来说,在涉及美国重大利益问题方面,两党最终还是会妥协。   李海东分析说,美国两党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这项议题提升自身在美国政坛的曝光度和主导性。他认为,由于此事关乎美国的广泛利益,所以双方最终可能会在截止时间的前几小时甚至几分钟达成协议。“美国债务上限最终还是会抬高,因为两党都知道,如果出现债务违约,那么相关损失是美国无法承受的。”   即便如此,目前的僵局依然会对美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影响。《华尔街日报》援引标普全球市场情报首席美国经济学家布拉肯的话称,议员们争论不休,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消费者、投资者和企业缩减开支,从而增加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布拉肯说,2011年,美国国会在最后期限前几小时提高债务上限,股市下跌并花费数月才恢复。事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   为最坏情况做打算   在两党争论不休之际,美国企业和金融界已经开始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了。   据《华尔街日报》19日报道,多家美国公司的财务主管正在密切关注关于提高债务上限的谈判,并为潜在的违约做准备。他们正在制定计划,应对经济动荡,并增加公司的情景规划。如果两党债务上限谈判失败,企业的首席财务官们将不得不面临债务违约造成的严重后果。   铃盛首席财务官索帕瑞克表示,“我要确保我们有足够的财务实力来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状况。”她表示,如果美国违约,这家云通信公司的计划将侧重于保持强劲的流动性。   丰田汽车信贷公司首席财务官库克则表示,该公司正在准备风险管理方案,以应对潜在的违约,包括如何支持其客户和经销商合作伙伴渡过难关。该公司预计,债务违约可能会影响其消费者贷款业务,包括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尤其是那些收入主要来自政府的客户。   华尔街各大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也都在为可能出现的违约做准备。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弗雷泽表示,今年关于债务上限的讨论比以往更令人担忧。摩根大通则从5月初开始召开一周一次的“作战室”会议,商讨相关影响、筹划解决方案。预计从21日开始,“作战室”会议将成为每日例会,随着最后期限的临近,该会议将每日举行3次。   蓝庆新分析称,如果出现债务违约,美国企业将经受极大冲击,企业的投融资会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在美国国家形象受损的情况下,该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也会受到影响。   李海东分析称,如果美国真的违约,那么美国企业将首当其冲,美企以及其他国家拥有的大量美元资产都会迅速贬值,进而使企业经营和产品生产销售等各环节都出现问题。李海东说:“美国是当前国际秩序中最大、最不稳定的乱源,所以这次如果美国在政治上‘玩脱手’了,那么将会引发国际层面的危机。”

屡下“黑手” 美国是当今世界重大风险源头

  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近日召开峰会。有媒体评论称,美国联合西方盟友口口声声说要“去风险”,然而当今世界各种重大风险的源头恰恰是美国自身。   美国是破坏全球和平稳定的最大风险   在七国集团峰会上,美国继续鼓动其他国家在俄乌冲突等敏感地缘问题上火上浇油,煽动对立,制造地区紧张状态,其根本目的就是为自身霸权私利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从二战结束到2001年,世界上发生的248场武装冲突中,美国挑起的就有201场。除直接军事干涉外,经济制裁、文化渗透、煽动骚乱、操控选举,这些都是美国常用的手段,其后果就是造成他国社会动荡、经济崩溃、恐怖极端组织坐大、百姓流离失所。   美国是搅乱国际秩序规则的最大风险   在政治安全领域,从伊拉克到叙利亚再到阿富汗,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不断发动战争或策动“颜色革命”,试图推翻50多个外国政府,粗暴干涉至少30个国家的民主选举。   在经贸领域,权威报告显示,世贸组织三分之二的违规由美国引起。美国口中所谓的“秩序”,就是“美国优先”的霸权秩序。   美国是扭曲世界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   多年来,美国使用制裁、限制进出口、加征关税等多种措施对他国实施经济霸凌;大搞“长臂管辖”,对特定国家、组织或个人实施霸道制裁;以政治军事力量,胁迫其他国家“分帮站队”“脱钩断链”,不得不放弃自然经济联系和巨大协同效益。   美国种种举措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对全球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形成严重冲击。   美国是威胁全球金融稳定的最大风险   此外,美国寅吃卯粮的财政政策、激进多变的货币政策、极度撕裂的政治党争,已经汇成破坏全球金融体系与市场稳定的巨大浊流,源源不断地把美国自身风险带到全世界。   去年以来,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美元急剧升值,令不少国家本币贬值、资本外流、输入性通胀加剧,一些国家甚至陷入货币或债务危机。   长期以来,美国依仗美元霸权,多次给他国造成金融或经济冲击,是威胁全球金融稳定的最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