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打脸提供这种可怕炸弹,盟友只想捂脸……
近日,美国政府宣布向乌克兰提供价值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其中包括被美国法律划归为违禁类别的大杀伤力集束弹药。 集束弹药会给平民造成巨大伤害,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因此,不管拜登政府怎么强行辩解,美国国内反对声音依然很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表示反对,美国一些盟友这次也不帮它说话了。 面对广泛质疑,美国政府觍着脸表示,做出这个决定“非常艰难”。而一年多前,在俄乌冲突开始5天后,时任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在被问及俄罗斯可能使用包括集束弹药在内的非常规武器时还说,使用集束弹药是“战争罪”。 只能说,打脸打得太快! 据美媒报道,美国国内数十名民主党人对美国总统拜登的这一决定表示失望,认为这是“可怕的错误”,将使美国付出“难以承受的道义和政治代价”。 另外,还有至少38家人权组织公开反对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这些人权组织表示,俄乌冲突爆发至今,战争遗留下的诸多哑弹,给俄乌两国民众带来了很大威胁,不少平民已深受其害。 所谓集束弹药,是将数量达十余枚甚至数百枚的小型弹药集合在一起制成的机载炸弹或火炮炮弹等,投放后会在空中大范围释放小炸弹,在接触地面时或之后引爆,因此也被称作子母弹。这些小炸弹有时也可能无法正常引爆,变成哑弹,从而对散落地点附近平民构成长期威胁。 集束弹药比普通弹药杀伤力更强,造成平民伤亡的可能性更大。自二战以来,集束弹药已造成约56500至86500名平民死亡。据估计,集束弹药造成的伤亡中90%以上是平民,其中许多为未成年人。 美军曾在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使用集束弹药,造成大量民用设施损毁、众多平民死伤。 鉴于集束弹药的危害之大,全球有120多个国家签署了《集束弹药公约》,明确禁止使用集束弹药。不过,美国、乌克兰和俄罗斯均未签署这一公约。 目前,就美国提供集束弹药这一举动,北约没有统一立场。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向乌克兰提供什么类型的武器和弹药,应该由成员国自行决定。 喜欢秀团结的西方这次秀不下去了。近期,加拿大、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北约成员国纷纷就此事表达异议,奥地利、新西兰等非北约西方国家也明确反对。 加拿大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不支持使用集束弹药,并致力于消除集束弹药对平民,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 英国向来是美国的铁杆盟友,尽管表示将继续支持乌克兰,但作为《集束弹药公约》签署国,也委婉表示了不同意见。10日拜登与英国首相苏纳克在伦敦举行会晤。会晤期间,苏纳克告诉拜登,英国既不生产使用集束弹药,也不鼓励使用集束弹药。 西班牙国防部长罗伯斯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西班牙坚定承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交付某些武器和弹药。我们对集束弹药说不,对乌克兰的合法防卫说是。”她同时强调,对乌提供集束弹药的决定是由美国政府而非北约做出。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也表示,意大利将遵守《集束弹药公约》,禁止生产、转让和储存集束弹药。 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大国这次给了美国一些面子。法国表示可以理解,德国表示不会拦着美国干这事。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副发言人法尔汉·哈克早些时候表示,联合国秘书长不希望集束弹药继续在战场上使用。联合国人权办公室则批评道,“应立即停止使用此类弹药,不得在任何地方使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表示,集束弹药“会造成大量本可避免的平民伤亡”。 作为美国集束弹药受害者的老挝、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有切身感受,对美方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表示担忧。 老挝是最早签署《集束弹药公约》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受集束炸弹伤害最大的国家之一。有数据显示,越战期间,美军在老挝投下约2.7亿枚集束炸弹,其中,因遗留未爆弹死亡的老挝人就有约5万人。 越南、柬埔寨也时有发现遗留未爆的集束弹药。柬埔寨政府数据显示,自1979年至2021年,遗留未爆炸弹造成近2万柬埔寨人丧生,4.5万余人伤残。 集束弹药不仅威胁民众生命安全,也阻碍当地的发展建设。美国虽然口口声声说要清除这些未爆炸弹,但行动缓慢。 柬埔寨首相洪森近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在柬埔寨投下了许多集束弹,如今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柬埔寨仍未能完全清除这些炸弹”。 在洪森看来,柬埔寨是一个小国,话语权有限。但出于对乌克兰人民的同情,他还是要呼吁美国总统和乌克兰总统不要在战争中使用集束弹药,“因为真正受伤害的是人民,尤其是乌克兰的人民”。 较之洪森的言辞恳切,美国防部副部长科林·卡尔在被问及是否向盟友保证,美国提供的集束弹药不会对平民造成过度伤害时大言不惭道,比起使用集束弹药的危害,更糟糕的事是让俄罗斯赢得战争。...
美民主党议员: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突破道德“界限”
美国政府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的决定持续引发美国国内各界人士的担忧。 9日,有民主党议员表示反对动用集束弹药,而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突破道德“界限”。 美国民主党众议员芭芭拉·李9日敦促拜登政府重新考虑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的决定。 美国民主党众议员 芭芭拉·李:集束弹药应该永久被禁用,它跨越了(道德)界限。 2001年,美国以“反恐”为名出兵阿富汗。当时的众议院投票时,只有众议员芭芭拉·李投了反对票,而之后她还被美国的其他政治家所排斥。有媒体称,事实证明,这个唯一投反对票的人,她的主张才是最正确的。 除了芭芭拉·李之外,也有民主党参议员担心,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的决定“会为其他国家也做出类似举动开绿灯”。 前美国国防部安全政策高级分析师迈克尔·马卢夫在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俄乌冲突以来,美国一味拱火局势导致冲突升级。他还批评作为美国盟友的大多数北约国家面对美国太过软弱,没有阻止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 前美国防部安全政策高级分析师 迈克尔·马卢夫:俄乌冲突至今,美国除了拱火导致冲突升级什么都没做过,现在是时候反对美国的决定了。北约国家可以扭转局势,他们可以向美国施压,但他们不会这样做,他们太软弱了,除非他们真的对美国说“够了”并真正做出行动,向白宫证明向乌提供集束弹药不能接受。
多方质疑!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美国在打什么算盘?
综合报道,美国国防部7日宣布将首次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后,不仅俄方反应激烈,这一决定还引起包括美国的北约盟友在内的多方反对。 美媒分析称,拜登政府选择在这一时机宣布提供集束弹药,或与两个因素有关。 填补空缺,消耗库存? 拜登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他已与盟友讨论了这个问题,并补充说,“乌克兰人的弹药即将耗尽。” 据此前报道,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曾直言,乌克兰军队的炮弹消耗速度远超西方国家炮弹生产速度,令北约国家库存见底,军工企业“吃不消”。 CNN指出,美国将向乌克兰运送的集束弹药,与美国此前向乌克兰提供的155毫米榴弹炮兼容。拜登表示,在美国能够生产更多155毫米弹药之前,将发送集束弹药填补“过渡期”。 除了这个原因,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还在报道中提到,拜登政府倾向于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美国在欧洲储存了大约1万枚集束弹药,几乎可以立即运往乌克兰。 NBC称,美国在冷战期间生产了集束弹药,随后进行大量储存,现在,其中许多弹药已接近保存期限。 美国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的前一周,一个由国会议员组成的两党团体致信要求拜登政府向乌克兰释放“尚未开发的巨大武器库”。 盟友质疑,多方批评 据塔斯社报道,俄驻美大使安东诺夫用“绝望的姿态”形容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一事。他表示,这样的行动表明,“美国意识到其对俄乌局势无能为力……他们正在进行新的疯狂行动”。 他还表示,美国此举是为了延长冲突,俄方对此将予以强硬回应。俄方还称美方应对集束弹药给平民造成的伤亡负责。 针对美国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药一事,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白宫记者会上表示,乌克兰方面已提供书面保证,将“非常谨慎”地使用这些武器,以尽可能减少对平民的威胁。 沙利文还称,乌克兰“将不会在俄罗斯领土上使用它们(集束弹药),且不会在人口稠密地区使用”。 即便如此,美国此举还是招致从国内到盟友的多方质疑。 据美媒报道,近20名美国国会民主党人对拜登政府的这一决定表示失望。众议院国防拨款小组委员会首席议员麦科勒姆表示,“拜登政府向乌克兰运送集束炸弹的决定是不必要的,是一个可怕的错误”。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和西班牙都表示“反对使用这些武器”。 加拿大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不支持使用集束弹药,并致力于消除集束弹药对平民,特别是儿童的影响。”路透社称,德国是《集束弹药公约》的缔约方之一,德外长贝尔伯克表示,该国反对向乌克兰发送集束弹药。 BBC认为,美国这一举动“将不可避免地使其与西方盟友产生一定程度的分歧”。 除此之外,联合国发言人也表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反对继续使用集束弹药。联合国人权办公室提出批评,表示“应立即停止使用此类弹药,不得在任何地方使用”。国际红十字会也表示,集束弹药“会造成大量本可避免的平民伤亡”。 威胁持久,影响深远 据联合国发布的信息,集束弹药可以通过空投或地面发射,一颗集束弹药弹头内可能包含几十到几百枚不等的爆炸性子弹药。 一经射出后,弹头在半空中爆炸,释放出的子弹药攻击面积可达3万多平方米,任何身处这一范围内的人员,包括无辜平民,都难以幸免。 集束弹药的影响深远,部分弹药在发射后未能按原计划爆炸,在冲突结束后的数年乃至数十年内仍持续对平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报道称,美国倡导禁止地雷和集束弹药联盟人士库拉布达拉曾表示,集束弹药“一旦被投放,将在未来几十年里持续影响平民的生活”。...
美国近半数自来水可能含“永久化学物质”
美国近半数的自来水可能含有“永久化学物质”,可潜在诱发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 据美联社6日报道,美国地质勘探局5日发布的一项政府研究报告称,美国至少45%的自来水中含有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由于这种合成化合物不易在环境或人体中分解,也被称作“永久化学物质”。该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生活消费品,包括不粘锅、食品包装等,还能够进入私人和公共供水系统,对城市和农村地区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美国地质勘探局表示,研究人员在2016年到2021年间采集了716个地点的自来水样本,对其中的PFAS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程度最重的是城市,包括大平原、五大湖、东海岸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的中部和南部地区,相比之下,农场的污染程度较低。 报道称,动物实验结果证实,PFAS物质可能与包括肾脏和睾丸癌在内的癌症以及高血压和出生体重低等问题存在潜在联系。
美国电视主播称“独立日”不敢出门 原因在于美国枪支泛滥
据美国《纽约邮报》7月6日报道,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的主持人乔伊·里德5日在一档节目中表示,由于美国枪支泛滥,她在7月4日“独立日”甚至不敢出门。 在一档与美国前枪支行业高管瑞安·布塞的谈话节目中,里德询问对方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变成了“射击场”,“我在今年的7月4日那天没有出门,今后也不会在这天外出。坦率地说,在美国,去参加集会、游行或观看大型烟花表演的想法对我来说很疯狂,因为美国到处都是枪支,现在人们不仅仅拥有枪支,他们似乎还想用枪来射击别人。” 布塞表示,过去20年里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包括美国社会中的枪支数量翻了一番,“(枪支暴力)是对美国民主的考验。”里德和布斯随后还讨论了本星期在费城发生的造成5人死亡的大规模枪击事件。 据美国广播公司6日报道,2日至5日“独立日”假期期间,美国多地发生枪击事件,导致80多人中枪、至少13人受伤。美国前国土安全部代理副部长约翰·科恩表示,越来越多的人携带枪支并用枪支来解决争端,而无视无辜者被波及。
枪支暴力不休,通货膨胀高企,多重阴霾笼罩美国“独立日”
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而今年的这一节日却阴影重重。美国《匹兹堡邮报》前执行主编、普利策奖获得者大卫·施里布曼刊文称,在美国庆祝第247个“独立日”之际,“这个国家不再像国歌中所吹嘘的那样,是勇敢者的家园。恰恰相反,这里是恐惧之家。”报道称,暴力行为、经济混乱、政治分裂……美国正在被“如此之多且不同的恐惧紧紧地抓住”,“曾经是勇士家园的自由之地”,如今变成了一个“每个角落都充斥着恐惧的国家”。 “独立日”枪击事件数量最高 路透社5日报道称,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斯堡当地时间4日发生一起大规模枪击事件,造成至少3人死亡、8人受伤。当地警方表示,目前,嫌犯行凶的动机和人数尚不清楚,也没有人被逮捕。路透社称,这是美国“独立日”前后发生的又一起枪支暴力事件。当地时间3日晚,费城发生枪击事件,造成5人死亡、2人受伤,一名嫌疑人被逮捕。上周日,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也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造成两人死亡、28人受伤,其中约一半受害者是儿童。 英国《卫报》4日报道称,最新研究表明,7月4日是美国大规模枪击事件发生数量最高的一天。美国东北大学犯罪学研究学者詹姆斯·福克斯利用非营利机构“枪支暴力档案”的数据分析发现,在过去10年,7月4日发生了52起大规模枪击事件,平均每年发生5起,比一年中其他任何一天都多。大规模枪击事件数量第二高的一天是7月5日,有44起。福克斯称,为纪念美国“独立日”而举行的烧烤、街区派对和游行变成流血场面已成为惯例。洛克菲勒政府研究所地区枪支暴力研究联盟执行董事希尔德克劳特认为,人们在夏季通常会聚集在一起饮酒消暑,在酒精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在“独立日”假期庆祝活动中引发争议,枪支则让事件迅速恶化。 尽管美国国会已经通过了旨在制止枪支暴力的适度改革的立法,但杀戮和伤害仍在继续。2022年,“枪支暴力档案”报告了647起大规模枪击事件,而截至今年7月4日,类似事件已经报告了340多起。希尔德克劳特称,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大规模枪击事件,美政府在国家层面上“没有有效地防止它的发生”。 经济状况“令人沮丧” 严峻的经济形势也让美国人在这个假期很闹心。《今日美国报》发文称,美国当前的经济状况“令人感到沮丧和不确定”,很多美国人正在担心通货膨胀。亚利桑那州居民斯廷尼打三份工,但依旧难以维持生活开支,“所有东西都很贵,食物贵、汽油贵。这对我一个人来说真的太难了。我很难想象有家庭和孩子的人会经历什么。”报道援引民调称,约52%的美国人表示美国的生活成本太高。皮尤的一项新调查显示,约70%的美国人表示,抑制通胀和经济增长是美国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报道称,美国的市场、杂货店和其他食品零售商售卖的所有食品的价格每个月都在上涨。2021年4月到2023年2月期间,美国整体食品价格上涨了近20%,其中有一半月份的涨幅是历史中位数的四倍。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说,由于高通胀,与2020年相比,如今美国普通家庭每月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增加了约768美元(约合5560元人民币)。 党争加剧国家分裂 “美国的国家凝聚力根基可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4日发文称,“不可调和的民主、共和两大集团在试图占据同一地理空间”,这也许会让国家彻底分裂“不再是完全不可能的”。 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前院长唐纳德·凯特尔表示,两党间在“广泛而多样的重要问题上有着根本性质上的摩擦”,从教师在课堂上能发表的言论,到国家的对外政策,日益扩大的分歧正在不断加剧美国国内各个方面的冲突。波士顿大学政治学家艾伦·沃尔夫称,美国现在陷入了党派和意识形态敌意不断上升的“恶性循环”,政客们看到了“进一步煽动愤怒的好处”。随着2024年美国总统竞选的临近,两党斗争或将加剧美国民众对国家分裂的担忧。
杰弗里·萨克斯:美国应放弃“领导世界的念头”
德国《青年世界报》网站7月1日刊发题为《“我们需要多极化的世界”——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谈如何避免乌克兰战争进一步升级、西方的处境和摆脱美国霸权的出路》的文章,记者是迪特尔·赖尼施。全文摘编如下: 《青年世界报》问:您来维也纳参加和平会议,并就“在乌克兰实现和平的途径”发表演讲。真的有实现和平的途径吗? 杰弗里·萨克斯答:有的,因为战争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假如通过谈判达成和平,那么各方,也就是乌克兰、俄罗斯、美国和欧盟,都会受益匪浅,尤其是乌克兰。 问:为什么迄今所有和平倡议要么失败,要么根本没有被考虑? 答:这些和平倡议并非没有成效。它们表明,欧盟走错了路,布鲁塞尔变成美国新保守派的玩物。美国和欧盟以为全世界都会站在“西方”这边。但非西方世界要么保持中立,要么甚至站到俄罗斯那边。 西方对此表示不解。其实原因很简单:非西方世界不接受美国霸权。欧洲也应该拒绝美国霸权。对于维护欧洲安全来说,北约东扩是错误的工具。欧安组织才是正路。 问:今年早些时候,您发表了题为《乌克兰战争9周年》的文章。但乌克兰战争难道不是始于2022年2月俄罗斯军队发动进攻吗? 答:这场战争始于2014年2月维克托·亚努科维奇被以暴力方式推翻,而美国和欧盟不顾那场暴动,立即承认了新政权。根据当时担任助理国务卿的维多利亚·纽兰的电话录音,美国为暴力推翻亚努科维奇的行动出了力。事实上,她与时任美国驻基辅大使杰弗里·派亚特一起规划了“后亚努科维奇政府”。因此我在文章中提出,战争始于2014年2月。 问:您不久前写道,这场战争是被煽动起来的。谁应对俄罗斯在2022年2月发动进攻负责呢? 答:这场战争的起因主要是美国试图将北约这一军事联盟扩大到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正如美国顶级外交官乔治·凯南、亨利·基辛格、杰克·马特洛克、威廉·伯恩斯、威廉·佩里和其他许多人当初预料的那样,这是个巨大的错误。但政客们只听美国军工联合体的,不听外交官的。 问:您多次写道,当前局势的根源在于苏联解体后的那几年。您曾作为顾问参与苏联及其他南欧和东欧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在苏联解体后,人们犯了哪些错误? 答:犯错的是美国。美国当时没有向苏联,或者说没有向后来的俄罗斯提供其急需的财政援助。我曾为俄罗斯争取过,但我提出的救助俄罗斯的建议在1991年到1993年间被白宫拒绝了,这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的经济崩溃。这是西方犯下的一个严重错误。 问:那么怎样做才对呢?许多国家要求安理会停止运作或将俄罗斯开除出安理会。这种提议在冷战期间可是闻所未闻的。 答:“‘取消’俄罗斯”的想法是愚蠢的。我们需要的是和平与和解,而不是所谓的“取消文化”,尤其不可以“取消”这样一个有着伟大文化的大国。“取消文化”不仅存在于联合国,甚至也存在于艺术领域。在一些音乐厅中,不可以再演奏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这非常可悲、愚蠢且适得其反。 问:您长期以来一直呼吁美国重新定位外交政策。在您看来,美国在乌克兰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美国外交政策应该是怎样的? 答:我们需要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每个地区——欧盟、非盟、东盟、南方共同市场、欧亚经济联盟、中国、印度和美国——都与地区内和跨地区的其他各方和平合作。我们不需要任何霸权。美国应该放弃领导世界的念头。对于一个人口仅占世界人口4.1%的国家来说,这是个可笑的念头。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领导”世界。我们需要的是跨文化、跨地区的合作。 为了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气候协定所表述的那种可持续发展,我们尤其需要合作。战争使我们与可持续发展渐行渐远。事实上,战争威胁着我们的生存。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打仗呢?因为北约东扩或美国霸权这类既可怕又天真的念头。
总统参选人称中国周边有313个美军基地!“美国需要醒醒了,当不了教师爷了”
近日,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参选人玛丽安娜·威廉森(民主党)在新罕布什尔州参加竞选电视演讲。当被问到“将采取什么策略来应对传闻中的‘中国和古巴正就在古巴新建联合军事训练设施进行谈判’”时,威廉森立即反问提问者:“你知道美国在中国周围有多少个军事基地吗?313个!美国人需要醒醒了,这个世界已经不一样了!美国不能再满世界充当教师爷了!”
中美经贸“重建联系”,美国应拿出诚意
又一名美国高官将访问中国。7月6日至9日,美国财政部耶伦将访华。《纽约时报》、美联社、英国《卫报》、路透社等众多外媒第一时间跟进报道,外媒的高关注度从一个侧面表明世界对“世界上最大两个经济体之间改善关系”的期待。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共同期盼。美方应以诚意加强对话、开展合作,推动中美关系止跌回稳、重回正轨。 这是耶伦首次以财长身份访华,也是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之后,第二位访华的拜登内阁成员。早在今年1月,美媒就一再放风,称耶伦将会访问中国。耶伦本人也多次就访问中国一事做出积极表态。在如何看待中美经贸关系方面,耶伦近期一系列表态释放出缓和关系的信号。今年4月,耶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表示,中美两国经济“脱钩”将是“灾难性的”。6月,耶伦在美国众议院的一场听证会上再次表示,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将是灾难性的,是一个大错误。她还表示,“我当然不认为扼杀中国人民的经济发展符合我们的利益。中国成功地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我认为我们应该为此鼓掌。” 根据中美近期互动的情况看,这些缓和表态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到行动上还有待观察。近段时间以来,美国在如何处理中美经贸关系上传递出相当矛盾的信息。一方面,包括美国总统拜登、国务卿布林肯等在内的美国领导层不断强调美国并不寻求遏制中国、美国希望稳定中美关系;但另一方面,美国将1300多家中国实体列入各类管制和制裁清单,加征关税、出口管制、投资审查等措施纷纷出台,贸易战还没完,又打产业战、科技战。美国政府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派,显然连美国媒体也忽悠不了。《纽约时报》在一篇关于耶伦访华的报道中说,“拜登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试图限制中国获取半导体技术、生物技术和敏感技术,这些技术为机器人、人工智能和高端计算等提供动力。” 德国之声网站日前援引美国智库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卡特勒的话说,中国在观察的是,美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表明“‘脱钩’和遏制中国并非美国的终极目标”。在这方面,美国可做的工作显然很多。比如,美国政府应当尽快取消全部对华加征关税。据统计,当前中国进口美国商品的关税是7.1%,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关税是19.7%,而即便是在如此不平等的情况下,中美双边贸易额仍在2022年创下6900多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事实已经证明,美国政府滥用关税武器的后果实际上最终落到了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头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令白宫和美联储焦头烂额的高通胀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美国政府至今仍不愿放松这一损人不利己的政策。美方应尽早取消对中国加征的301关税,放宽对华出口管制,停止针对中国企业的贸易限制,为两国企业扩大贸易合作、减少对华贸易逆差创造有利条件。 耶伦近日接受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采访时表示,她此次访华“希望重新建立联系”。如果美方真心寻求“重新建立联系”,就应该采取理性务实态度,同中方相向而行,坚持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共识,把有关积极表态落实到行动上,让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