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国今冬面临三种病毒威胁 老人幼儿或处于致命危险中

  据美国广播公司、《英国医学杂志》官网11月7日消息,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随着多种病例的不断增加和新变种病毒的出现,美国今年冬天面临着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新冠病毒的三重威胁。   美国近期已放弃执行多种预防病毒措施,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多种病毒进一步传播。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告提到,季节性流感病例正在全美范围内持续增加。今年截至目前,至少有160万人感染流感,13000人入院,730人死于流感。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国家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中心主任何塞?罗梅罗说:“近期的流感住院率达10年来最高。”   与此同时,呼吸道合胞病毒病例也在全美大部分地区不断增加。儿童一般在2岁时感染该病毒,症状类似于感冒或流感,但它对早产儿、六个月以下的婴儿及患有慢性肺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的2岁以下儿童尤其危险,有时甚至致命。该病毒没有对应的疫苗,疫苗尚在研发中。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1%到2%的六个月以下儿童感染该病毒后需要住院治疗。美国每年有58000至80000名儿童感染该病毒住院。呼吸道合胞病毒对老年人来说也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感染会使慢性疾病恶化,如哮喘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近期,美国的新冠病例和住院人数几个月来首次小幅上升,且在美国南部和西部几个州,病例急剧增加。《纽约时报》数据显示,内华达州、新墨西哥州和犹他州的病例在过去两星期内增加了50%。美媒预计,随着新变种病毒的不断出现,今年年末新冠病例仍将激增。

为何总是“美国点火、欧洲埋单”

  曾被欧美双方看重的跨大西洋合作伙伴关系正在“显出原形”,其所反映的本质恰是美欧间多年来“仆从”与“反仆从”根本性矛盾。这让欧洲不能不深刻反思:既然是伙伴,为何每次都是“美国点火、欧洲埋单”。   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今年前8个月,美国对法国天然气出口增长421%,仅8月份液化天然气价格就不可思议地增长了1094%。而欧洲却在美裹挟下,持续加码对俄制裁,甚至以“断腕”气势限制俄进口能源,直接诱发欧洲能源供应危机,通胀飙升。欧洲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9月通胀率已升至9.9%,再刷纪录。   面对美大捞战争红利,疲于应对各类危机的欧洲仿佛刚刚如梦初醒。当地时间10月21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欧盟峰会期间抨击美国在贸易与能源政策上大搞“双标”,指出“美国在其国内市场降低能源价格,却以国内价格三倍至四倍溢价出口欧洲天然气,甚至对某些领域企业的国家补贴已高达80%”。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暗讽,“欧洲的盟友美国以过高溢价向德国出口天然气,正在大发‘战争财’”。   如果说能源上的损失可被辩解为美国盟友的战术误伤,那在经贸领域的“趁火打劫”,则使美难掩其大肆收割欧洲红利的贪婪本质。   面对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价格飞涨与通胀高企不下,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开始向美迁移,涉及制造业多个领域,特别是化学品、电池等能源密集型企业,并带动欧洲高科技人才外流。荷兰化学品公司高管评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向美迁移是显而易见的”,而该公司刚刚宣布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扩建一家合成氨工厂。法国经济部长勒梅尔也曾以汽车行业为例警告:“欧洲必须更好地保护其汽车工业免受主要合作伙伴的‘保护性’与‘侵略性’影响。”在欧洲目前这种产业“被动空心化”趋势下,盟友美国反而宣布了包括《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等在内的一系列刺激措施,企图强化自身能源价格稳定、企业政策可靠、绿色转型支持的诱惑力,无异于对欧洲产业与制造危机“火上浇油”。   这种“美国点火、欧洲埋单”的“仆从定位”在过往美欧关系中屡见不鲜。相信欧洲一定不会忘记:在商业领域,美国在“欧洲猎场”大搞长臂管辖,借“阿尔斯通案”掠夺欧洲财富;在数字科技领域,美国通过“GAFA”巨头长期侵蚀欧洲税基,挤压本土科技企业发展;在数据领域,美国通过臭名昭著的“棱镜门”计划对欧洲多国领导人进行长年监听,将欧洲数据安全视如无物,甚至此前还在和欧洲就“个人数据传输”议题讨价还价;在气候领域,美国手扯“气候大旗”;在俄乌冲突这一敏感时刻,公布了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形成对欧洲资本、人才与技术的强大吸力。法国外长科隆纳警告:“这将使美欧经济体间出现巨大的不公平竞争。”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喊话:“美国不能破坏欧美间的公平竞争环境。”   跨大西洋合作伙伴关系远没有美国描述的那样美好。以美方固守全球霸主地位与欧洲谋求战略自主道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结构性分歧,像一颗颗锋利的尖钉深深嵌插在所谓“共同价值观”的虚无缥缈的基石上。美方的合作实质是美方单赢,美方的伙伴定义也不过是“仆从定位”。真正的伙伴不会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等国制造人道主义灾难,并将自己的盟友拖入战争陷阱,使自己的伙伴面临外部动荡、难民潮冲击、极端思潮泛滥等连带风险。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以全球共同发展为基础,以人类共同命运为己任,坚持平等、互利、共赢原则,尊重彼此主权与发展利益。欧洲目前需要以清醒视角区分“真正的朋友”与“虚伪的伙伴”,并以强大魄力与决断走真正的“欧洲自主”道路,这也将是考验欧洲领导者决心与魄力的关键。

坐收渔利 美国成为欧盟第二大天然气供应国

  据俄罗斯媒体11月3日报道,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事务的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当天表示,由于俄罗斯天然气供应量减少和美国液化天然气交付量增加,美国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挪威的欧盟第二大天然气供应国。   在今年之前,俄罗斯是欧盟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满足了该地区约40%的天然气需求。然而,自俄乌冲突以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施加多轮制裁,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锐减,已降至欧盟天然气进口量的9%。 与此同时,美国出口至欧盟的液化天然气进一步增加,目前占欧盟液化天然气采购总量的近一半。   美国路孚特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量约为743万吨,环比增加近16%,创历史新高。6月,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量首次超过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量。美国液化天然气运营商预计今年将盈利590亿美元,比去年增加了一倍,轻松弥补了2013年至2020年间450亿美元的亏损。美国页岩气生产商今年也有望盈利近2000亿美元,这足以让该行业在2024年前摆脱债务。   俄乌冲突以来,能源危机导致欧洲能源价格飙升,与此同时,美国却高价向欧洲出售天然气。而随着西方对俄能源制裁不断加码,加之近期发生“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欧洲国家不得不增加美国高价能源的进口量,未来美国能源供应商攫取暴利的速度还可能进一步加快。

这次,全球仅一个国家支持美国!乌克兰都不敢跟

  当地时间11月3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进行的第77届联合国大会上,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通过投票的方式,再次对美国持续对主权国家古巴进行的经济封锁政策表达了强烈不满。   这也是美国连续30年在封锁古巴的事情上遭到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就连如今被美国顶在战争一线,与俄罗斯杀得“你死我活”的乌克兰,都不敢支持美国的这一做法。   从联合国大会此次的投票结果来看,在参与投票的189个联合国成员国中,除了美国自己外,只有以色列这个美国在联合国里最铁杆的盟友,对美国持续封锁古巴的霸权主义政策表达了支持。   其他的187个国家中,有185个国家都投票要求美国立刻中止对古巴的经济封锁政策。   这其中既包括了欧盟27个成员国——其中大多数国家都是美国的盟友,也包括了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等美国的传统盟友。   欧盟驻联合国的代表团还在一则声明中谈及了欧盟26国一致反对美国的原因。在这份声明中,欧盟仍然难掩西方国家的那种傲慢,对古巴的内政和政治体制说三道四,但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做法伤害了古巴人民,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和自然灾害的轮番冲击下。   就连处在博索纳罗这个右翼总统把控下、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政治颇为推崇的巴西,以及正被美国顶在战争一线,正与俄罗斯“火并”的乌克兰,都只投了弃权。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支持古巴的声音认为,乌克兰投弃权票可能是因为该国一直在对外宣称自己是俄罗斯“霸权”的受害者,怕被视为“双标”,有一些支持古巴的声音认为乌克兰的弃权票本身就是“双标”。而支持乌克兰的声音则称,乌克兰之所以不支持古巴而选择弃权,是因为古巴曾多次投票支持俄罗斯。   这也是美国连续30年因其对古巴的封锁政策,而在联合国大会上遭到来自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集体反对。比如在2021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就有184个国家投票要求美国中止对古巴的封锁。当时支持美国的同样只有美国自己和以色列,而弃权的也和今天一样,只不过多了一个哥伦比亚。   然而,由于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本身没有约束力,所以即便在过去30年里不断面对全世界的谴责,美国仍然可以我行我素。更别提美国还是拥有一票否决权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又为美国对古巴的霸权主义行为提供了一层绝对的保护。   讽刺的是,为了打击自己的老对手、同样身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俄罗斯,以及不断崛起的中国,美国近些年不断冒出想要取消中俄两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的言论。   但那个30年来不顾全世界的反对,持续对主权国家古巴进行野蛮经济封锁,还多次不顾全世界反对四处挑起战争,甚至用“洗衣粉”欺骗全世界的霸权流氓,才应该被赶出安理会。   但这一想法立刻遭到了美国那些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智库和学者的反对,因为他们很清楚这种做法真正会瓦解的,恰恰是美国自己的霸权。

袭击案频发,美国政治正被暴力毒化

  美国国会警察局局长汤姆·曼格11月1日发表声明称,该局已对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丈夫保罗·佩洛西遇袭事件展开调查。他指出,该事件提醒大众,美国民选官员和公众人物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多,对此,美国国会警察将进一步改进并加强工作,为官员提供保障。随着中期选举的临近,日益泛滥的政治暴力正在引发越来越多人的担忧。   毫无疑问,保罗·佩洛西在家中遇袭是人们所能预想的美国政治暴力最糟糕的场景之一。作为美国政客,佩洛西拥有自己的安全团队,但这并未阻止袭击者德佩普在10月28清晨进入她在洛杉矶的住所并袭击了保罗·佩洛西。众议院受威胁最严重的议员之一、明尼苏达州民主党众议员伊尔汗·奥马尔在接受微软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这起袭击事件对她和她丈夫来说,是一直以来的担忧“成真”了,“我们过去常常做这样的假设讨论,如果他们来找我们时发现我们的孩子,会发生什么。”美国国会警察局的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国会议员受威胁的纪录增加了10倍以上,在2021年超过9625起。共和党参议员苏珊·柯林斯在今年早些时候接受采访时就称“如果一名参议员或众议院议员被杀,我不会感到惊讶。”实际上,很多人早已担忧随着中期选举的日益临近,本就暴力频发的美国社会会变得更加危险和动荡,保罗·佩洛西的遇袭无疑让这种担忧变成了现实。   如果说政治暴力是美国政治正日益毒化的病症,那么煽动这些暴力的谎言、不实信息和阴谋论就是这种病症愈演愈烈的催化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国会山报》等美国媒体纷纷报道称,有些共和党政客正在传播关于此次袭击的一些不实言论和阴谋论观点。包括前总统特朗普的儿子小特朗普、参议员泰德·克鲁兹、众议院克莱·希金斯等在内的共和党人士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关于攻击的谣言;一些右翼人士则试图将袭击者描绘为是一位亲左派的人士,尽管警方公开的文件已经表明此人确实是一个极端右翼分子。   而这种情况并非孤例。2021年1月6日发生的“国会山骚乱”事件,其驱动力之一就是广为散播的有关选举舞弊的谣言和一系列关于选举无效或是计票无效的虚假陈述。2017年6月14日,一名枪手在华盛顿袭击了正在训练的共和党过会棒球队的成员,造成包括当时的共和党党鞭、众议员斯卡利斯在内的多人受伤。事后的调查发现,枪手曾在社交网络发文称“现在是时候摧毁‘特朗普公司’了。”《纽约时报》称,在很多针对民选官员的暴力案件中,袭击者给出的理由往往毫无逻辑或是受阴谋论的驱使。   美国社会的撕裂和对立加剧,是政治暴力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纽约时报》今年早些时候审阅了超过75份自2016年以来被指控威胁立法者的起诉书,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案件涉及共和党或亲特朗普的个人威胁民主党人,或他们认为对前总统不够忠诚的共和党人;近四分之一的案件是民主党人威胁共和党人,其中许多威胁是出于对立法者支持特朗普及其政策的愤怒,包括共和党人试图废除平价医疗法案,以及针对他的最高法院提名人之一布雷特·卡瓦诺。这凸显了两党恶斗和美国政治极化对美国社会和政坛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   共和党战略分析师道格·海耶在接受《国会山报》采访时称,对保罗·佩洛西的攻击是“我们粗俗政治言论的产物”,“任何时候有任何政治暴力,或有任何政治暴力的威胁,极端党派人士就会进入‘另一方’模式——我的一方是善良和正义的,而另一方是邪恶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9月5日发布调查结果支持了他的这一观点:47%的民主党人将共和党人看作对他们构成“生存威胁且无法解决政治分歧的敌人”,49%的共和党人也这样看民主党人。   在10月31日写给《华盛顿邮报》的专栏文章中,美国记者阿曼达·莱普利将当前这种愈演愈烈的政治暴力称为“美国自我毁灭的僵尸舞”。如果美国政客继续沉迷于相互反对、煽动恐惧、散播谎言,美国最终只会在这支“僵尸舞”中走向毁灭。

大搞贸易保护主义 美遭欧洲盟友抗议

  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欧洲国家追随美国对俄罗斯制裁的反噬效应愈加清晰显现,能源供应短缺引发生产成本高涨、物价飙升,企业经营和民众生活困顿,经济面临衰退风险。   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则乘虚而入,不仅以高价向欧洲国家兜售能源,还把欧洲企业吸引到美国,试图借能源危机捞取最大利益。面对这样的“盟友”,欧洲忧虑和不满日益加剧。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更是引发了欧洲盟友的不满。   据彭博社报道,在上周成立关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特别小组后,本周,欧洲及美国的特别小组将进行首次会议,目的是解决欧洲对《通胀削减法案》的担忧。   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在今年8月17日正式生效,部分条款涉及美国政府为本土电动车企业提供高额补贴,充斥着贸易保护主义,招致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世界多国的反对和批评。   10月26日,德法领导人在巴黎举行了一次工作午餐会。据美国《政治报》报道,德法领导人表示将对美国进行贸易报复。报道说,如果美国不让步,欧盟将会反击。欧盟也会为企业进行补贴,这可能会使美欧进入一场新的贸易战。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接受采访时,也措辞强硬。   法国总统 马克龙:我们需要像美国那样,出台一项《买欧洲货法案》。我们需要为我们的欧洲制造商预留出补贴。   欧洲陷入能源危机 美国趁机巧取豪夺   欧洲国家并非杞人忧天。荷兰化肥公司OCI大幅削减在欧洲的氨产量,投资数亿美元扩建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博蒙特的工厂。美国《华尔街日报》还报道说,特斯拉公司已经暂停在德国生产电池的计划,以寻求获得美国政府的补贴。   而在欧洲,很多行业已经大幅萎缩。欧洲铝业协会已发出警告,能源成本大涨可能给欧洲铝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据业界估算,欧洲粗钢产能过去数月闲置率接近10%;铝和锌的产量减少约50%;化肥行业产能削减约70%。   欧洲财富和企业生产活动流向美国的情况已引起欧洲警觉。比利时首相德克罗警告:“欧洲正经历大规模去工业化的风险。”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也批评美国经济霸权,认为欧洲必须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有所行动,因为该法案或将破坏美欧大陆的公平竞争环境。德国联邦议院议员克劳斯·恩斯特认为,美国的举措极大伤害德国企业的竞争力。   欧洲《现代外交》网站表示,俄罗斯是欧洲主要的能源供应方,俄罗斯通过出口能源满足欧洲其他国家能源需求,而美国是“帝国资本主义”,也就是通过种种手段“剥削其他国家来生存和发展”,迫使欧洲付出高昂的能源价格,导致经济受损。“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欧洲的真正敌人是美国。”

美国贸易保护犯众怒,连盟友也不忍了

  美国政府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持续引发国际社会反对。据美国政治网站Politico10月27日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朔尔茨26日在巴黎举行会谈,尽管双方在能源和防务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一致认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存在扭曲市场的措施,目的是说服企业将生产转移到美国。法德威胁要对美国进行贸易报复。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不得人心,连盟友也忍不了了。   高额补贴引不满   美国总统拜登于今年8月将《通胀削减法案》签署为法律,其内容包括未来10年投入约4300亿美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以及强化医疗保障,部分条款涉及美国政府为本土电动车产业提供高额补贴,引发欧盟不满,认为这对欧洲汽车制造商构成歧视。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引发法德官员的强烈反对。据美联社10月20日报道,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表示,要努力让欧洲对美国《通胀降低法案》做出适当反应,这一法案可能会危及欧洲处于发展中的领域。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说,由于美国的高额补贴,会吸引企业从欧洲迁往美国。   据Politico报道,此次巴黎会谈期间,尽管法德在一些关键政治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双方都同意,“如果华盛顿继续推进《通胀削减法案》,欧盟不能坐视不管”。马克龙曾在接受法国电视频道France 2时明确反对,“我们需要像美国人一样出台‘购买欧洲货法案’,为欧洲制造商保留补贴”。朔尔茨称,“如果华盛顿拒绝柏林和巴黎的要求,欧盟将对美国推出类似的反制措施。”Politico报道分析,巴黎会谈释放的信号是,如果美国不削减补贴规模,那么欧洲将不得不反击,通过制定类似激励计划避免不公平竞争和投资损失。此举可能导致新一轮跨大西洋贸易战。   欧洲工业受冲击   法德如此强烈反对不无原因,受欧洲能源价格上升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影响,一些欧洲公司正在被“吸”到美国,对欧洲经济形成不利冲击。德国宝马汽车公司10月19日宣布,将投资17亿美元在美国生产电动车,包括在南卡罗来纳州新建一家车用电池组装厂。据Politico报道,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公司10月26日宣布计划减少其在德国的工作岗位和商业活动。巴斯夫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丁·布鲁德米勒提到,欧洲居高不下的天然气价格以及更为严格的监管是促成这一计划的重要因素。   乌克兰危机升级后,欧盟同美国一道对俄罗斯施加严厉制裁,试图打击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却导致欧洲能源供应紧张、价格飞涨。美国《华尔街日报》9月21日报道,美国经济成为欧洲能源危机的最大受益者。在美国较稳定的能源价格和政府支持吸引下,欧洲企业正把生产转移到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警告,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和供应链持续阻滞正威胁欧洲,可能导致欧洲开始“去工业化”。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又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出台一系列刺激制造业和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措施补贴,一再冲击欧洲工业。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通胀削减法案》中的政策不公平地歧视在美国以外生产的电动汽车,相当于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路透社刊文称,欧盟反垄断机构负责人玛格丽特·维斯塔格10月26日表示,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和飙升的能源价格对欧洲的一些企业构成了风险,“这将使欧洲的部分工业基础陷入危机”。   贸易秩序遭破坏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坑的可不止欧洲盟友,日韩也深受其害。   德国《商报》网站10月14日的评论文章认为,随着最近的《通胀削减法案》通过,拜登正在激怒其盟友日本和韩国。在日本通过外交官无声地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时,韩国政府已经出离愤怒。《金融时报》刊文分析称,韩国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感到愤怒,因为这一法案将在韩国生产的电动汽车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据彭博社报道,韩国已经表示,韩国将有利于美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和电池的规则视为“背叛”,并将“积极”考虑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   事实一再表明,美国是全球贸易体系的最大破坏者,长期奉行贸易保护主义。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根据美国《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铝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引发全球贸易争端。今年3月4日,拜登政府宣布将联邦政府采购的“美国货”中美国制造零部件的比重提高至75%,这是70年来“买美国货”政策的最大变化。拜登政府近来出台的“芯片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招致广泛反对说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只会扰乱国际贸易秩序,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最终损人不利己。

美媒:美国科技企业繁荣行将结束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28日报道,从亚马逊到元宇宙等很多企业都在适应动荡时代,科技繁荣行将结束。   大型科技公司一周来的收益情况让投资者受到沉重打击。此间,人们担心经济衰退以及强势美元对原本被认为较具韧性的企业造成严重冲击。   这些行业巨头警告说,未来将有更多痛苦。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帕特·格尔辛格说:“目前难有任何理由认为,很快会有什么好消息。”英特尔公司已下调全年销售前景。他27日说,美国的通胀问题、能源成本高企和俄乌冲突导致欧洲经济备受震动,加之亚洲的乱局,这些情况意味着,“在要步入下一年之际,我们看来仍要遭受经济逆风”。   在新冠大流行初期增长强劲的科技公司现在感受到,高通胀、持续加息、货币领域逆风以及其他问题等新现状对公司收益报表构成影响。今年早些时候,个人电脑销售和数字广告等领域出现放缓趋势,这种趋势似乎正在向云计算等原本被认为能够抵御住经济疲弱局面的领域蔓延。   其结果是,包括苹果公司、亚马逊公司、微软公司、脸书母公司元宇宙平台公司以及谷歌母公司“字母表”公司在内的行业领军企业,当前纷纷加大成本管控力度并调节员工规模。这听上去倒更像是老式蓝筹企业的做法,而不应是志存高远的科技巨头的作为。   此外,工业部门今年三季度也表现出感受到经济放缓影响的明显迹象。芯片制造商得州仪器公司投资公关部主任戴夫·帕尔25日在一次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说:“我们已看到,疲弱之势开始在工业市场扩大开来。”   由于个人电脑及其他个人电子产品的需求量下滑,这些问题正导致科技企业已经十分困难的处境更趋恶化。据高德纳咨询公司称,今年三季度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同比下降近20%,创下20多年来的最大降幅。   在整个科技行业,企业当前纷纷积极采取举措削减成本,并让员工们为未来的艰难时期做好准备。   据知情人士透露,谷歌公司首席执行官孙达尔·皮柴27日在一次全体员工会议上说,公司过去发展过快,现在需要更负责任地处置企业开支问题。   亚马逊公司首席财务官布赖恩·奥尔萨夫斯基在公司公布季度业绩后说:“我们正在非常努力地确保,公司当前的盈利能力并非新常态。”   亚马逊已转租数百万平方英尺(100平方英尺约合9.3平方米)的仓库空间,并让旗下一些团队停止招聘。奥尔萨夫斯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们将对招聘工作持非常审慎的态度。毫无疑问,我们正在研究公司成本结构,寻找可以省钱的领域。”   英特尔公司27日称,该公司计划2023年削减30亿美元成本,从2025年起年均节省80亿至100亿美元。格尔辛格说,公司当前已着手裁员,并考虑剥离部分业务,以应对当前的经济状况。   元宇宙平台公司的马克·扎克伯格说,这家目前拥有8.7万余名员工的社交媒体巨头明年可能缩减员工规模。该公司还表示,正在合理处置办公空间。   科技公司的高管们纷纷表示,他们已敏锐地意识到,物价持续上涨和经济动荡当前给消费者和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压力。   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在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竭力推介该公司的Edge浏览器,称该浏览器可为消费者省钱。他说,人们当前都在使用该浏览器的优惠券和价格比对功能来省钱。   对于一些科技巨头来说,令情况雪上加霜的是,数字广告市场过去一年出现严重混乱。苹果公司去年针对广告追踪功能推出的调整措施,以及经济衰退推动的削减开支举措,导致以数字广告业务为主的企业严重承压。   “字母表”公司本周发布报告称,YouTube广告销售额首次出现同比下降。元宇宙平台公司的收入已两连降,股票遭大规模抛售导致该公司市值降至2016年的水平。

美媒爆料:美国正加快向北约在欧洲基地部署更精准的战术核武器

  美国时间10月26日,美国“政治”新闻网爆料称,美国正加快向北约组织在欧洲的基地部署更精准的战术核武器。   美媒称,一份外交文件显示,在本月举行的一次闭门会议后,美国官员已告诉北约盟友,最新版本的B61-12战术核弹将在今年12月抵达欧洲进行部署,按照原计划,这款战术核武器在欧洲的部署时间应为2023年春天。而两名知情人士透露称,B61-12战术核弹部署时间可能会比文件显示的时间进一步提前。   据介绍,部署在欧洲的B61-12战术核弹将供美国和北约欧洲成员国的军机使用。美媒称,俄乌冲突造成的紧张局势,让外界担忧西方国家需要采取更多行动。   对于这一消息,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帕特里克?赖德回应称:“虽然五角大楼不讨论美国核武库的细节,但用B61-12战术核弹替换旧版本武器是美国核武库长期计划和现代化努力的一部分,这一行动与当前的乌克兰局势无关。”   美媒表示,对很多关心该领域的专业人士而言,新型核武器的部署时间出人意料,他们担忧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欧洲原本就十分危险的局势。报道称,10月17日,北约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坚定正午”核演习,这一演习将在本周日结束。而在26日,俄罗斯举行了大规模的核演习,俄罗斯防长称这次演习是为了模拟应对敌方大规模核打击。   美国科学家联合会主任汉斯·克里斯滕森认为,匆忙进行这种部署很奇怪,“他们一直说,不会用核武器来应对这种局势。我不认为他们愿意走这条路。”   非盈利核裁军组织“犁头基金会”的姆·科利纳称,提前部署新型战术核武器并非针对俄罗斯,而是美国向欧洲盟友提供安全保证的一种方式。   B61-12战术核弹能够由美国和其他北约成员国的战斗机和轰炸机携带,其主要升级在于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目前,美国在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土耳其的军事基地部署有大约100枚旧版本的战术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