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叫停与美会谈,俄副外长:目前局势表明,俄别无选择

  不谈了!俄罗斯《生意人报》29日报道称,原定于11月29日至12月6日在开罗举行的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双边协商委员会会议被推迟。俄新社29日报道称,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当天对记者表示,作出这个决定是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目前局势表明,俄罗斯别无选择。      俄《生意人报》29日称,美国驻俄大使馆28日表示,俄单方面推迟了美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双边协商委员会会议。俄外交部当天证实了上述消息。美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柯比28日说,美期待与俄尽快举行会议,并希望收到俄方对推迟原因作出的解释。   另据路透社28日报道,一名匿名的美国官员当天表示,美俄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初期就设立的一条热线迄今只使用过一次——是美国主动通过“防冲突”热线与俄方通话,向俄方表明美对俄军在乌克兰主要基础设施附近开展军事行动的担忧。   另据俄《观点报》29日报道,顿涅茨克“国土防卫司令部”当天表示,在俄军火力支援下,当地武装力量从乌军手中解放了安德烈耶夫卡等两个居民点。同时,乌格列达尔也将很快解放。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29日表示,俄乌谈判现在是不可能的,因为这被乌方拒绝。为了恢复对话,乌克兰不仅应该废除拒绝与俄谈判的法律,还应该表现出政治意愿,表明愿意讨论俄提出的要求。

海外网评:多国发赴美旅行警告,美国在盟友眼里“不安全”

  惯于给其他国家发“旅行警告”的美国,现在成了被“警告”的对象。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1月27日报道称,由于美国枪支暴力事件频发,多个美国盟友最近纷纷对国民发出赴美旅行警告。不安全的美国,让盟友忧心忡忡。   毫无疑问,此起彼伏的枪支暴力已让美国在盟友眼里变得“不安全”。CNN称,尽管美国还没有被盟友们形容成“危险的战区”,但很多国家都在提醒公民,美国“比你习惯的更暴力”。比如,澳大利亚政府就表示,美国的“暴力犯罪比澳大利亚更为普遍,所有地区都可能发生枪支犯罪”;加拿大政府则警告公民要注意大城市地区与帮派和有组织犯罪有关的暴力行为,不要驾车穿越美墨边境地区;英国政府则提醒公民,美国“随时可能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并警告公民不要随便发表“与炸弹或恐怖主义有关的言论”;德国外交部提醒公民“远离可能发生暴力事件的人群聚集场所”;日本外务省除了提醒民众“要认识到美国和日本的安全形势非常不同”,并“贴心”附上了“在美国遭遇枪击事件时如何逃离的建议”。   除此之外,法国、以色列、墨西哥、新西兰等国也纷纷对想要前往美国旅行的国民发出了“温馨提示”。美国的这些盟友中,有的允许公民自由持枪,有的严格禁枪,但基本都已多年未发生或极少发生枪支暴力事件。这不是首次有国家对国民发出赴美旅行警告。2019年前后,包括日本、德国、爱尔兰、乌拉圭、委内瑞拉、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都曾对美国发布旅行警告。   自2020年以来,美国的大规模枪击案发生数已经连续3年突破600例。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GVA)统计,截至2022年11月27日,全美发生造成4人或以上伤亡的大规模枪击事件615起,平均每天发生大规模枪击案1.85起,也让2022年目前已成为有记录以来大规模枪击案发生数第二高的年份。美国以占全球4%的人口拥有了超过40%的枪支,其枪支犯罪发生率甚至超过许多陷入战乱的国家,更将主要发达国家远远甩在身后。澳大利亚政府就提醒国民:“如果您住在美国,请主动参加学习枪支使用和参加演练。”   频发的枪支暴力不过是美国让盟友“害怕”的一面。近年来,美国社会安全环境持续恶化,各种暴力冲突不断发生,其背后是美国一系列痼疾的集中爆发。比如,在德国外交部发布的旅行警示中就提到,去美国的游客“应注意美国国内因种族主义和警察暴力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在墨西哥政府2021年5月发布的旅行警告中,不但特别指出,美国“历史上的种族和民族紧张关系,包括反对移民,导致了来自暴力极端组织的袭击”;乌拉圭和委内瑞拉政府所发布的旅行警告也都提醒民众注意种族暴力问题。不得不说,种族暴力这一痼疾已经成为美国难以除去的“负面标签”。   除了种族暴力外,美国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持续加大,也带来更多安全问题。新西兰政府希望国民注意,“(美国)犯罪率在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差别很大”,希望国民在旅行前研究具体目的地信息并向当地寻求建议;加拿大政府提醒游客注意周围环境,避免夜间在边境旅行;法国政府还用波士顿和亚特兰大等地举例,提醒民众在这些这些地区旅行要“保持警惕”,“避免单独步行或夜间出行”。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城市逐渐形成了非洲裔、拉丁裔等少数族裔聚居的贫困社区与白人等聚居的富裕社区间彼此隔离的局面,这不断放大两者之间在教育、医疗、安全领域的资源差距,也令这两种社区间的犯罪率出现了巨大差距。美国《新闻周刊》2021年的报道称,美国多座城市低收入社区所发生的枪击暴力事件、恶性伤人事件以及凶杀事件分别要比高端社区多14起、150起和5起。   美国的安全问题不仅是美国社会的关切,也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尽管在刚刚结束的中期选举中,两党政客都在利用安全问题大做文章,但实际上,美国日渐不安全恰恰是这些政客们的不作为留下的恶果。正是美国政客长期将个人政治私利置于民众利益之上,才让美国在枪支、种族和发展问题上陷入困境,不但让本国人失去生命,也威胁他国民众的安全。这样的美国,又有什么资格自诩“人权卫士”?

“美最声名狼藉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之一”!富恩特斯背后的美国极右翼

  海湖庄园宴请风波让24岁的尼克·富恩特斯登上美国各大媒体的头条。《纽约时报》25日将该人称为“美国最声名狼藉的年轻白人至上主义者之一”,他也是白人青年极端主义组织“美国优先”的负责人之一。      《华盛顿邮报》称,富恩特斯出生于1998年,是YouTube上“美国优先”节目的主持人。从波士顿大学辍学之前,他在芝加哥郊区长大,是一名天主教徒。他受到年轻保守派分子的欢迎,他们批评共和党建制派在文化问题上不采取强硬立场。2017年8月,富恩特斯参加了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举行的“团结右翼”集会。在这场活动上,一名白人至上主义者杀害了一名反种族主义抗议者。这被认为是美国极右翼走上前台的标志性事件。   Axios网站称,美国司法部在 2021 年的一个案件中将富恩特斯称为“白人至上主义者”。他在其播客中“开玩笑地”否认存在犹太人大屠杀事件,并将在纳粹集中营中被烧死的犹太人比作烤箱中的饼干。报道称,富恩特斯被大多数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封禁,但他在特朗普创办的社交媒体平台“真相社交”上非常活跃。   《纽约时报》25日称,近年来,24岁的富恩特斯在极右翼团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通过其主导的“美国优先政治行动会议”,他与玛乔丽·格林等共和党议员建立了联系。报道称,富恩特斯是一个毫不掩饰的种族主义者。他在自己的播客上公开使用仇恨语言,最近还鼓动派军队进入黑人社区,并要求犹太人离开美国。特朗普在2020年大选中落败后,富恩特斯组织并参与了一系列支持特朗普的公开活动。2020年11月,富恩特斯在华盛顿举行了所谓“停止偷窃”集会,敦促追随者“在2021年1月20日之前冲击每个州的议会大厦,直到特朗普总统再就职4年”。2021年1月6日,富恩特斯带领一大群人来到国会大厦外集会,支持特朗普。至少7名与其“美国优先”组织有关联的人,被指控犯下与国会山骚乱事件有关的联邦罪行。   美国“政治新闻网”今年1月报道称,美国众议院国会山骚乱调查委员会传唤了富恩特斯,但没有证据显示他本人进入了国会大厦。

选民变化令美进入政治重组期?欧洲正遭美“双重打击”,专家:双方关系或迎来特朗普时期以来第二次动荡选民变化令美进入政治重组期?

  近日,欧盟官员们正在集体向美国“开炮”,指责美国借俄乌冲突向欧洲兜售高价能源和武器,大发横财;另外,美国以《通胀削减法案》为名,对企业进行近3700亿美元的政府补贴,吸引欧洲企业迁往美国,带给欧洲产业被掏空的潜在风险。   美国则对此一律给予否认。欧美盟友间似乎正陷于一场新的贸易混战中,欧盟官员则又一次发出了“美国还是我们的盟友吗”的质疑。      欧盟质问美国:借俄乌冲突大发横财   根据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报道,多名欧盟高级官员对美国政府感到愤怒,他们指责美国在俄乌冲突期间大发横财,而欧盟国家却在冲突中“失血”。一名资深官员表示,“如果你冷静看待,在这场战争中获益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借机卖给欧洲高价天然气,还兜售了大量的武器。”   这种“爆炸性”的观点得到了欧盟很多官员们公开或私下的一致支持。   报道指出,欧盟因俄乌冲突而通胀飙升,经济濒于衰退边缘。欧盟各国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依赖转向美国寻求天然气供应,代价却是四倍于美国国内价格的支出。另外,随着欧洲国家援助乌克兰武器,致使本身武器短缺,美国军用装备订单可能会随之增加。   欧盟官员指出,美国从俄乌冲突中发财,而欧盟国家却在受苦。   数据显示,美国依靠能源出口,在第三季度扭转了经济出现衰退的风险。而深陷能源危机的欧洲,被美国大渔其利,成为美国经济反弹的“牺牲品”。   金融市场数据提供商路孚特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美国出口的液化天然气有68%到了欧洲,达到390亿立方米,超过了去年全年。《环球时报》记者自美国能源信息署网站上查询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美国向欧洲国家出口的石油和天然气比往年呈明显增加态势。前7个月,美国向法国出口的天然气与去年相比,每个月少则增长数倍,多则达十几倍。   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向美国“开火”,指责美国以创纪录的高价向欧洲出口天然气,靠地缘政治不劳而获和获取超额利润。法国财长勒梅尔也指出,不接受以四倍的价格来买美国的天然气,绝不允许美国以牺牲欧洲为代价建立经济主导地位。   然而,欧洲的质疑引来的只是美国一番轻描淡写的回应。美国政治新闻网引述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发言人的话说,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是俄乌冲突造成的,美国向欧洲出口天然气,能让欧洲远离俄罗斯。一位美国官员还称,天然气价格是市场决定,而不是美国政府行为。      欧洲担心美国补贴法案将“掏空”欧洲   美国的第二重打击更让欧洲陷入集体焦灼中,这就是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将近3700亿美元的政府补贴刺激,使得欧洲企业在高通胀和能源危机下,加大了赴美投资的冲动。   根据德媒的报道,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选择在美国各州投资,其中不乏行业巨头。美国弗吉尼亚州曾官宣说,6家德国公司将来设立或扩建办事处。而选择俄克拉荷马州的更多——超过60家德国公司,包括汉莎航空、西门子等。   历来将政府补贴视为扭曲市场行为的欧盟,将美国推出《通胀削减法案》视为不公平的贸易战。马克龙认为该法案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对欧洲国家是“不友好”的。美国政治新闻网引述欧盟官员的话称,数周以来最大的胶着之处在于,这些不公平的做法将威胁欧洲工业的生存。   11月7日,欧盟表示,因美国政府的《通胀削减法案》破坏美欧之间“公平竞争”环境,欧盟已向美方发出书面警告,并将考虑采取报复性措施。美国政治新闻网报道称,虽然欧洲已正式向美国提出反对,但是迄今为止,美国并没有显示出退让的迹象。欧盟内部市场委员蒂埃里·布雷顿11月21日在一场欧盟成员国工业领袖会议上直指,拜登政府的新补贴方案对欧洲经济构成了“生死攸关的挑战”。欧盟的一位外交官甚至发出诘问:《通胀削减法案》改变了一切,华盛顿到底还是不是我们的盟友?   法国和德国两国相关官员11月22日发表联合声明,将密切协调欧洲应对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等挑战,并警告称,如果欧盟与美国无法达成“妥协”,法国和德国将竭尽全力保卫欧洲经济。11月25日,在欧盟贸易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又一次集体表达了对该法案的不满,荷兰贸易部长施赖内马赫表示,该法案非常令人担忧,希望能够采取一切手段避免贸易战,没有人能够从中得利。   专家:不排除欧美关系再次出现动荡   围绕着欧美之间难以厘清的经贸纠纷,甚至于欧洲再次对与美国之间盟友关系发出质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项法案在客观上将影响欧美之间的产业布局和投资流向,加剧了不利于欧洲经济的趋势,而朝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不得不引发欧洲长期以来的担忧。   崔洪建认为,美国政府的对外措辞与特朗普时期不同,但实质却一致,还是美国利益优先,甚至不惜牺牲欧洲的利益。所以,欧洲要借机向美国施加影响,否则以后在美国面前的话语权将更弱。   崔洪建表示,实际上,欧洲对美国的抱怨在于,这项法案本身不符合市场规律,是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美国的做法事实上形成“以友为壑”不利于欧洲的局面,美国不能放任这种趋势向前发展,美国应该更多体现对欧洲盟友的帮助,而不以所谓市场规律为借口无动于衷。   另外,崔洪建分析说,欧洲在特朗普时期也曾提出“美国还是不是欧洲盟友”的质问,而现在,即使欧美之间还有所谓盟友的关系,也与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崔洪建看来,美国经济政策等方面不再把欧洲区别来看,实际上也把欧洲视为可以捞取市场利益或者政治好处的目标。   崔洪建认为,虽然美国政府一再大谈“相同的价值观”,但是欧洲国家却开始意识到,在美国政府这一套说辞之下,欧洲的经济利益流失的会比特朗普时期更多。...

联合国前高级人权专家德扎亚斯:起底不断攻击中国的人权产业黑链

  最近几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借口“新疆人权”等问题对中国不断展开“人权战”,并形成一条抹黑、攻击中国政府的“人权产业链”。在这条黑链上,有接受 “黑金”的伪非政府组织,有反华“黑媒”和“黑嘴”政客,有的国家还借助“黑法”、寻求“黑保护伞”,拉帮结派地打压中国。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前民主公平国际秩序问题独立专家德扎亚斯是专门揭露西方“黑色人权产业链”的权威人权问题专家,他撰写的揭露“人权产业链”的“三部曲”,已于去年和今年出版了两本,预计第三本《人权产业》将于明年4月出版。11月21日,德扎亚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红线被碰触时,中国必须针锋相对,并保持自信,继续加强自身的正义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环球时报:近几年,“人权观察”“自由之家”“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等伪非政府组织在抹黑中国方面非常活跃,这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之处?   德扎亚斯:无论是“人权观察”“自由之家”,还是其他所谓的非政府组织,都不是试图在中西之间建立桥梁——让西方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中国朋友,而是在做完全违背《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的事情。这些组织实际上是在煽动人们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进行排斥,想孤立、排斥和妖魔化中国,最终服务于一些国家的地缘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看看这些势力是如何疯狂攻击前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今年的中国新疆之行就知道了。她从中国回去后,受到这些人权非政府组织的攻击。一些人不希望巴切莱特成为与中国建立联系的桥梁,在他们看来,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的唯一作用就是谴责中国,充当一支刺向中国的矛。   这些抹黑中国的行径是卑鄙和应被谴责的,违反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0条的规定:“任何鼓吹战争的宣传,应以法律加以禁止。任何鼓吹民族、种族或宗教仇恨的主张,构成煽动歧视、敌视或强暴者,应以法律加以禁止。”   环球时报:中国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伪非政府组织?   德扎亚斯:事实上,也有很多非政府组织是不反对中国的,也不为华盛顿或布鲁塞尔服务。中国必须与这样的组织加强合作。我还建议中国能有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在日内瓦设办事处,这样会方便与各国专家和外交官建立联系。   环球时报:在这条“黑产业链”上,美国还借《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拨专款,用作所谓的“反制中国影响力资金”,资助伪非政府组织和反华媒体攻击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您怎么看相关国家采取的这些“黑措施”?   德扎亚斯:担任联合国人权事务的独立专家多年后,我先后写了新书《建立一个公正的世界秩序》《对抗主流叙事中的假新闻、假法律、假自由》两本书。在第一本书中,我阐述了维持国际秩序、促进世界和平的25条共存原则,但信息战让遵守这些原则变得困难。我即将完成的《人权产业》——人权三部曲中的最后一本预计会在2023年4月推出。很少有人能像我一样对“人权产业”这个主题了如指掌,因为在过去的50年里,我作为非政府组织活动家、人权问题顾问和国际秩序问题的独立专家看到了很多。我可以为人权运动的成就喝彩,但也必须谴责被我称为“人权产业”的侵犯行为。该产业实际上非常强大,而且资金充足。一些国家利用所谓的非政府组织来推进地缘政治的目标,而不是推进人权。这些国家只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将人权工具化和武器化。   环球时报:除了这些伪非政府组织外,一些西方媒体还散布所谓“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等“黑论”来打压中国,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等西方政客同时充当攻击中国的“黑嘴”。您曾表示,在人权等问题上,中国应送给白宫一千面镜子,让他们好好照照自己。对那些“人权战”做法,您怎么看?   德扎亚斯:当叙事是假的时候,显然,民主就不能发挥作用,因为人们不知道在为什么投票(西方)主流媒体,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英国广播公司(BBC)都充斥着假新闻。关于中国、俄罗斯、叙利亚、利比亚、委内瑞拉和古巴的假新闻严重影响着美英法德等国数亿人民对这些国家的真实看法。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可以在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一些投票记录中看出。因此,我们必须反击这些假新闻。   世界上有很多假冒或伪装的非政府组织,我们称之为GONGO——由政府直接或间接资助的非政府组织。当这些组织把有关自己的信息公布在互联网上时,它们可以隐藏自己的资金来源。但实际上,它们是为华盛顿或伦敦服务。我认为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对一些非政府组织的指责是有道理的,有很多证据表明这些组织通过发布错误信息、心理战等方式参与了颠覆匈牙利政权的活动。如果非政府组织开始干预国家安全的某些领域,这是碰触了红线。相关国家政府有权也有责任制止这种情况,有权调查这些非政府组织是否是真实的,其活动是否在破坏国家的社会秩序。   环球时报:美国等国还在国际组织上“抱团”对中国实施人权攻击,试图找到打压中国的“黑保护伞”。对如何回击美国的“抹黑”行径,您有什么建议?   德扎亚斯:我将在《人权产业》一书中写到这点,特别是关于(西方)情报机构的渗透。无论是中情局还是军情六处,它们在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和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都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中国必须意识到自己不是在与完全公正的国际机构打交道。我认为,中国应该与可以作出某种承诺并考虑中国利益的机构打交道。美国为挫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和联合国大会上继续诋毁中国。中国别无选择,只能针锋相对。中国可以提醒美国,是美国对原住民进行过种族灭绝。中国还可以提醒联大,并就美国历史上对夏威夷人和菲律宾人犯下的罪行发表相关的白皮书。   同时,中国应提醒联大,美国的唯一目的是试图包围中国。美国声称自己的安全在中国南海和台湾海峡受到威胁,但实际上美国正在延续其帝国主义行径。中国应提醒世界,中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从来没有威胁或入侵过任何国家。中国希望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共建“一带一路”,所以,中国对美国和北约在亚洲密谋的破坏行为必须表示关注。此外,随着中国在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威望与影响力不断增强,我认为中国可以在联合国发起若干倡议,如关于和平与同理心教育的全球公约倡议。   环球时报:客观地说,控制着全球话语权的美国仍在舆论上影响着很多国家。该如何打破这样的局面?   德扎亚斯:一般来说,一个对国际事务不是特别感兴趣的巴西人、南非人或乌干达人,获得信息的途径只能是通过西方媒体,并接受它们针对中国的政治宣传。因此,中国除了要在人权问题上更加自信外,还需要向其他国家展示真实的自己。中国可以通过媒体扩大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影响力。我确信中国有能力参与这样的竞争,如将有关中国的纪录片放在YouTube等平台上。中国的艺术家还可以在全球传播中国文化。人们其实很欣赏艺术家。我知道中国的郎朗是著名钢琴家,他已到世界各地巡演。我相信,中国还可以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信息战方面取得一定的有利地位。

记者手记:枪击通胀叠加疫情 美国这个感恩节不好过

  美国即将迎来感恩节。然而,接连发生的枪击事件,“高烧不退”的通货膨胀,以及新一波新冠疫情蠢蠢欲动,为这一传统节日蒙上阴影。   在东部弗吉尼亚州切萨皮克市一家沃尔玛超市工作的布里安娜·泰勒22日上夜班,她和同事在休息室里商量分工,没想到一场噩梦突然降临。   当晚10时左右,超市夜班经理来到泰勒等人所在的休息室,随后开枪射击。“我抬头看到,经理打开门,然后开枪。”泰勒回忆说,“他没有特别瞄准谁,就是对着休息室射击,我目睹多人因躲避或中枪倒地。”   泰勒死里逃生,子弹距离她“只有一两英寸(1英寸约合2.54厘米)”,不过,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运气——切萨皮克市警方23日通报说,该枪击事件造成6人死亡、4人受伤,枪手使用手枪行凶,随后开枪自杀,作案动机尚不清楚。   美国总统拜登23日发表声明说,因为又一起可怕冷血的暴力行径,美国更多家庭感恩节餐桌旁将出现空座。拜登还谈及他今年早些时候签署的一项“枪支改革”法案,但强调“这远远不够”,必须采取更大行动。   这是美国几天内发生的又一起严重枪击事件。19日深夜,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市一家夜店遭枪手袭击,造成5人死亡、19人受伤。美国网站“枪支暴力档案”最新数据显示,美国今年已发生607起造成至少4人死伤的严重枪击事件,近4万人因枪支暴力失去生命。   疫情持续肆虐、社会矛盾空前加剧导致越来越多民众选择“拥枪自保”,美国国会两党在控枪问题上分歧尖锐,代表枪支制造商利益的游说团体具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等因素,造成美国枪支暴力顽疾难除且愈加陷入恶性循环中。   除了人身安全问题,美国不少家庭今年还要为感恩节食物皱皱眉头——由于通胀、供应链问题等原因,感恩节晚餐成本明显增加。   以美国感恩节餐桌上几乎必不可少的火鸡为例。美国农会联合会上周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买一只16磅(约合7.26公斤)重的火鸡价格比去年高了21%,冷冻馅饼皮、淡奶油、豆子等其他一些制作感恩节传统食物的原材料与去年相比也都更贵了。   过去几个月,美国同比通胀率居高不下,维持在7%至9%之间。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中,选民最关心的问题中排第一位的就是通胀。通胀压力下,美国不少家庭开支紧张,要比过往节日季更加精打细算。美国农会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罗杰·克赖恩分析,普遍通胀削弱美国消费者购买力也是今年感恩节晚餐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下个月将离任,他日前最后一次出席白宫记者会,留下的建议是:“这也许是我从这个讲台上向你们传递的最后一条信息……为了保护你自己、你的家人和你的社区,请在符合条件情况下尽快接种升级版新冠疫苗。”   福奇坦言,美国尖锐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一些民众出于公共卫生之外的原因拒绝接种疫苗,“作为一名医生,这让我感到痛苦”。如果美国今年冬季再次出现新冠病例“激增潮”,风险最大的将是那些从未接种过新冠疫苗的人。   美国公共卫生专家此前警告,美国新冠疫情今年秋冬季或将迎来新一波病例“激增潮”,不仅要小心奥密克戎毒株新亚型近期在美国加速传播,也需警惕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叠加威胁致使医疗系统严重承压。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传染病专家威廉·沙夫纳指出,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庆祝活动以及旅行、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通常会成为病毒传播的“加速器”,因为过节时人们长时间待在一起,为呼吸道病毒传播创造了理想环境。   在美国,人们在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庆祝感恩节。今年在枪击不断、通胀持续和新一轮疫情威胁下,美国人民的这个感恩节恐不好过。

美施压盟友强化对俄制裁,各层级官员正“悄悄”进行外交活动

  “美国施压盟友加强执行对俄制裁措施。”《华尔街日报》21日的这篇报道再次凸显华盛顿在试图孤立、打压莫斯科行动上的强势。文章披露称,美国各层级官员正在全球范围内“悄悄地”进行外交活动,敦促其他国家扎紧针对俄罗斯而竖立的金融和贸易封锁线,防止制裁漏洞破坏扰乱俄罗斯军事供应链和经济的行动。近期的贸易数据显示,一些国家的对俄出口正在恢复。随着经济形势恶化、能源短缺,华盛顿的盟友在对抗莫斯科的道路上日益呈现出疲态与无力,欧洲民众的愤怒情绪正在积聚。“由于美国想要插手俄事务,普通德国人正在付出代价。”一名德国小伙子对媒体说的这番话代表了许多欧洲人的心声。有意大利媒体认为,美国政府不仅高估了全球对反俄政策的支持,还高估了西方给俄经济带来痛苦的能力。   美媒:部分美国盟友的对俄出口正在恢复   《华尔街日报》21日披露说,随着一些大型经济体对俄出口相较于俄乌军事冲突刚爆发后的阶段有所回升,美国官员正四处到访外国城市,他们的主要任务包括:分享关于制裁规避网络的情报;悄悄用“惩罚行动”威胁不情愿的外国政府部门和企业;收集涉嫌向俄罗斯运送物资网络的信息。   报道列举了一连串执行这些任务的美国官员:上周到印尼巴厘岛参加G20峰会的财长耶伦;本月早些时候访问布鲁塞尔、伦敦和巴黎的副财长阿德耶莫;近期到访日本的负责打击恐怖主义融资和金融犯罪的财政部助理部长罗森伯格。据称,一大批级别较低的美国财政部、商务部和国务院官员也往来于世界各地。     《华尔街日报》称,贸易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多数大型经济体的对俄出口锐减50%以上,但根据该报分析,如今许多这些国家的相关数据正在恢复,其中包括美国的传统盟友,比如日本和韩国已经恢复了其最初贸易损失量的近1/3。   据报道,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官员担心,奥地利、捷克、瑞士等国的银行对执行制裁持宽松的态度。瑞士金融部门今年4月曾表示,该国冻结了大约80亿美元的俄罗斯资产,但到5月时,他们称已解冻其中30亿美元。奥地利瑞福森国际银行控股集团3月称,将审查它与俄罗斯之间的业务往来,包括可能退出俄罗斯市场;但其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它仍然对在俄罗斯的“战略选择”进行评估。   《华尔街日报》还提及,作为北约成员国、在乌克兰粮食出口的外交谈判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土耳其,它在第二季度末的对俄出口相较于实施制裁前上升了近25%,最近的数据显示,自那以后,土耳其对俄出口仍在增加。不过土财政部长内巴蒂表示,他的国家并未破坏“施压行动”,“我们在不受制裁措施限制的领域继续与俄罗斯进行贸易活动”。   “德国已成为只为美国和北约利益服务的傀儡”   如何让盟友继续支持美国对抗俄罗斯的做法,这日益成为华盛顿担忧的问题。美国“政治新闻网”日前报道说,驻欧洲的美国官员向华盛顿的同僚发出内部警告称,一些欧洲国家民众对制裁越来越愤怒,这可能给欧洲领导人带来压力。   通过描写一些欧洲国家的示威现场,英国《金融时报》21日的一篇报道展现出当地民众的强烈不满情绪。在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的一个圣诞市场,一名示威者在集会上表示,“德国已成为只为美国和北约利益服务的傀儡”,“对俄罗斯的禁运政策已完全失败,它成为针对我们的灾难”。在他发表这些反美言论时,有人鼓掌,有人吹口哨。在莱比锡的奥古斯特广场上,一名手持写有“与俄罗斯和平共处”字样纸板的退休人员对媒体记者说,“我们希望北约的好战分子停止在德国和俄罗斯、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制造冲突”。   报道说,在德国,一些抗议活动由激进右翼人士组织,一些示威则由激进左翼人士举办,这说明一场深刻的经济危机如何瓦解传统的政治对抗,并融入到反对现状的新运动中去。   《金融时报》还提到,9月,大约7万名示威者在布拉格举行反对捷克政府和北约的抗议活动;一项民调显示,近20%的斯洛伐克民众更希望俄罗斯在与乌克兰的冲突中获胜。“全球安全”组织政策主管多米尼卡·哈伊杜认为,尽管欧洲国家的亲俄街头抗议活动规模目前都不大,但“这种情况可能会在冬天到来后发生改变”。   美国的多重误判   “华盛顿的政策并不总是符合欧洲的最佳利益,有时甚至损害这些利益,同时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危险。”意大利Insideover网站21日刊文说,美国坚持要欧洲国家在其孤立和惩罚俄罗斯的行动上“签字”,其多重误判正给欧洲大部分人带来集体痛苦,这些误判包括:高估了支持对俄罗斯采取强硬政策的国际团结程度;高估了西方对莫斯科的经济影响力;严重低估了莫斯科对西方实施经济制裁进行报复的能力。欧洲正为华盛顿的短视和过度自信付出沉重代价。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引述俄科学院学者亚历山大·卡姆金的观点称,在经济形势严峻的背景下,美国借对俄制裁为自己谋利、把后果甩给欧洲,同时敦促欧盟继续保持对俄强势制裁,双方之间产生分裂难以避免,可以预见一些欧洲国家可能会逐渐放松甚至反对对俄制裁。   卡姆金认为,美欧大部分制裁措施均已实施,其能采取的新措施也所剩无几,而俄罗斯都承受住了,今后的制裁效果可能大打折扣,近乎流于形式。   英国《对话》杂志21日称,要说俄经济没有受到前所未有的西方制裁措施和战争负担影响,这是不客观的,但同时,一些媒体报道很少提到西方经济也在挣扎。尽管俄也面临通胀高企的问题,但在某些情况下,其养老金、最低工资与通胀的同步程度比西方好。报道说,西方似乎低估了俄罗斯对经济困难时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北约明年要提高国防开支目标,外媒:加剧其碎片化和对美国依赖

  北约要求各成员国提高军事开支。路透社22日报道称,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近日表示,北约可能在明年举行下一次峰会时,决定将国防开支目标定得更高。对此,“政治新闻网”欧洲版22日称,欧洲国防费用的增加,加剧了其碎片化和对美国的依赖。   2%不会是上限   北约日前发布声明称,将于明年7月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峰会。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21日在访问西班牙时表示,届时或对军费开支目标作出改变。他预计,即使原有2%(的目标)被保留,但这个数字也将是各成员国国防开支的底线而非上限。斯托尔滕贝格还说,谈判将继续进行,“这样的目标会以某种方式增加,因为现在所有人都看到有必要在军事上投入更多。”      早在2006年,北约各国防长就同意至少拿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用于国防开支。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乱了北约增加军费的节奏。2014年,北约各国承诺扭转国防预算下降的趋势,同意自2024年起军费开支至少占GDP的2%。   自俄乌冲突以来,许多北约盟国已经增加了军事开支。路透社称,斯托尔滕贝格说:“我不能告诉你,在制定未来10年左右的国防开支承诺时,我们的盟友将确切地同意什么。但我预计,它会是对增加国防开支更强有力的承诺。”   成员在加快步伐   美国《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称,根据北约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过去一年,北约30个成员国的军费开支总体增加约2%。今年北约各成员国军费开支总计约1万亿美元,美国占比近70%。其他29个成员国正在逐步增加军费支出,但大多数仍然落后于2%的承诺。   2022年,包括美国在内,仅8个成员国的军费开支突破2%的门槛,上一年度有11个成员国达到这个目标。   “政治新闻网”欧洲版称,北约欧洲成员国进一步增加了国防预算。法国的支出同比增长7.4%,目标是到2023年达到GDP的2%。而已经超过这条线的英国和波兰正在寻求增加国防预算至GDP的2.5%和3%。比利时、荷兰、罗马尼亚以及波罗的海和北欧国家都宣布将军费支出增加到至少占GDP 2%的计划,而南欧和西欧的“落后者”也已加快步伐。西班牙的国防开支将“在未来几年”达到GDP的2%,西班牙《国家报》称,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根据规划的时间表,这一目标最迟将在2030年实现。   此外,一心加入北约的瑞典则提前提高了军费预算。美国《国家防御杂志》网站称,瑞典目前的国防开支约占GDP的1.4%。上届政府曾誓言到2028年将国防开支提高到与北约门槛一致的水平。但瑞典新一届政府19日表示,该国计划提前到2026年实现这一目标。   陷入“两难”   随着俄乌冲突局势的变化,北约部分国家陷入“两难”。美联社称,美国和其他北约成员国向乌克兰运送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武器和装备,但北约国家已经耗尽了武器储备。是继续向乌克兰运送武器库存,还是留存武器以备自己的防务需要,让不少国家十分纠结。   有分析认为,恢复武器库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很多国家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更多的投资。加上通货膨胀和供应链不稳定推高成本,钱花在哪里是个大问题。中国军事专家张学峰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欧洲国家提高军费占比势必累及民生,给本就受疫情影响及能源上涨影响的经济带来极大负担。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称,2%的目标更像是政治机制,并未考虑到真正的军事需求。联盟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专注于2%的最低目标只会对北约造成严重损害。随着俄乌冲突持续及北约国家民众政治意愿开始分化,专注2%的目标会削弱民众对北约的支持。此外,“政治新闻网”欧洲版称,长期以来,碎片化防御一直是欧洲面临的问题,而增加国防开支或加剧该困境,因为各国不协调的短期采购决定会对军队结构产生长期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俄乌冲突前,北约绝大多数国家并未落实将2%的GDP用于国防支出的承诺。但欧洲国防工业体系受制于美国这一现实,致使只要北约存在,欧洲各国即便增加国防费用,也无法改变欧洲安全依靠美国的局面。张学峰则表示,美国希望北约成员国提高国防开支,因为这将进一步对俄罗斯形成压力,自己就可以在欧洲防务问题上少分些心思,把更多精力、更多资源投入到印太方向。

德国高官表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不利于欧洲工业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当地时间21日表示,美国8月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将对欧洲工业形成挑战。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21日表示,美国8月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工业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按照该法案的条款,一些生产活动只有在北美进行才会获得补贴,这对欧洲工业来说是不利的。   今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其中部分条款规定,美国政府将为在其本土制造的电动车相关产业等提供高额补贴。这一举措引发欧盟国家不满,欧盟国家认为,这对欧洲汽车制造商构成歧视。另有分析认为,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或加剧欧洲工业生产萎缩,并且促使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10月27日,德法两国领导人表示,如果美国继续实施旨在鼓励企业将生产转移到美国的减税和能源福利计划,欧盟将不得不对美国的行为作出回应。